權力到底是什麼?
經常看到有人指責某組織或者某人:捨不得放下權力、不敢放下權力、不敢交出權力。我想知道,在這些人的心中,「權力」到底意味著什麼?所有人對『權力"的認識,都如這些人一樣么?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應該被授予權力?
經常看到有人說:TG捨不得權力,不敢放下權力,因為怕清算;ZX捨不得權力,不敢交出權力。
話說,這些人覺得權力是什麼?僅僅是一種對屬於其他個體或組織的資源的支配能力和支配效能么?你們是不是覺得權力就意味著可以獨享支配的收益,而不必履行支配的責任?你們的心中,擁有權力是一件單純的美事?
可是「權力「真的那麼無憂無慮、高枕無憂、能安享各種逞欲之福?
《老子》說: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老子認為,勇於為國家承擔責任、洗雪恥辱、承受災難的人,才是稱職的」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孫子兵法》說:君命有所不受。
不知道誰說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無疑,這些圍繞權力展開的論述,指向了這些原則:
一、以責任控制授權,以責任衡量、評價授權;
二、在職責之內,則要勇於賦予被授權者更大的自主權,以保障行使權力的效果。
權力與責任是一體兩面,沒有隻進不出、只享受無義務的好事,在那個位子就要干那個位子的事情,如果幹不好,呵呵,」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你不好好乾,自然有肯好好乾的人替代你。
因此,自古至今,」明君「」君子」等行為楷模的基本素質必須包括:勇於納諫、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三人行必有我師」、「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等,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竭力避免」亢龍有悔「的狀態,因此,中國古人願意找一個平衡力量,在權力的施行和責任的履行之間,更願意尋求一種」適度「的平衡,這也讓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架構表現出了非常成熟穩定的特徵。
但西方不同,西方總願意把事做絕,好處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信奉」贏者通吃「的弱肉強食邏輯,因此」權力「的背書,只有絕對的支配,沒有責任。也因此,在西方的歷史上,對於」權力「,永遠只有一個話題:限制。為什麼只知道限制權力?因為西方沒有人認為權力是要以責任做背書的,他們只知道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從上到下全都是這種概念,因此他們的政治架構里,永遠都是執掌權力者遵循權力最大化的慾望,無權力者,為了避免被」輸者通賠「的命運,只能不斷的做出」限制權力「的努力。
話說了這許多,其實只不過想問問那些總不放心權力在自己之外的組織或個人手裡的人,你認為其他人特別是手中執掌權力之人,都跟你一樣,是把權力僅僅看作為自己攫取非分私利的手段么?或者跟你一樣,把行使權力的最終目標定為為自己攫取非分私利么?你是不是不知道,還有人是把手中的權力看作能造福權力影響之內的國家、人民的手段,是把權力看作履行職責的保障,把權力看作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工具?
當然,你完全可以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這種人,你大可以認為所有人都跟你一樣,只懂得以權力為自己牟取私利。不過,我們可否大膽假設一下,假如真的存在這種人,你能否做到」用人不疑「?
最後,回到這個回答最初的話題,TG不按照某個群體的要求放棄權力,就一定是因為害怕被別的組織的「權力」迫害?ZX不按照某個群體的要求放棄權力,就一定是因為渴望「權力」所帶來的利益?
歷史上,TG有沒有嘗試放棄過權力?有沒有嘗試放棄武裝鬥爭?TG草創之初,共產國際的指示可是要促進國共合作,要求TG黨員必須加入國民黨,根本沒有自己獨立的組織體系,更遑論武裝力量,根本就是給KMT做苦力,結果呢?清黨。西安事變之後,共產黨的武裝力量進入國軍序列,雖然缺糧少餉,但有了之前的教訓,可不敢自廢武功了。不過抗日成功之後,TG中央可是實打實的準備根據與國府的協議裁軍,組建聯合政府,結果幾大野戰軍,實誠點的真裁軍,聰明點的拖了幾個月,結果KMT開始圍剿TG了,那些老實人可就吃了大虧了,唉~~~
說到這裡,TG是認為權力是牟取私利的手段么?
ZX不肯放棄權力么?ZX在井岡山整編了秋收起義的敗軍,建立了根據地,站穩了腳跟。上海黨中央一紙命令,撤銷其前委書記,因為消息不靈通,傳到井岡山變成了開除黨籍,人ZX拍拍衣服就走,兩個「專員」到了井岡山,啥都不管,直接開前委會議,要撤ZX職,人ZX堅決服從,二話都不說。這是ZX貪戀權力么?ZX被撤銷權力、被降職、被賦閑職20多次,人哪一次不是堅決服從組織決定?權力說交就交,這叫貪戀權力?
馬克斯韋伯給了一個經典的答案,權力是做某事而不被懲罰的可能性。
帕森斯的概念是權力是一種在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使其他單位,個人,或集體行為發生改變的特殊機制。權力是一個組織保證系統內各個單位履行具有約束力的義務的普遍化能力。
阿倫特的答案則與權威聯繫在一起。權力與暴力是不同的,擁有最多暴力的政權擁有最少權力。還有福柯的無處不在的權力。當代政治學家盧克斯的權力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多元主義權力觀。表現在權力的執行方面。主要有各種議題的討論,主觀利益的不同揭示不同偏好。第二層,多元主義的進化版。議題在進入公共表決之前就被選定。即權力有它的天然的傾向。
第三層,對行為主義的徹底批判。權力不僅包含上述兩種,還包括哪些當權者通過各種宣傳教育,即各種媒介,塑造一種自願服從的民眾。當權力最不易被覺察的時候最有效。
----------------------------為什麼要用分割線呢?------------
權力的概念在本質上是可爭議的。每一種權力觀都對應一種對理想政治生活的想像。比如,第一種權力觀對應的是民主的權力觀,它假定個人都能最好的評判自己的利益,並且在公共空間發表。
賽義得曾語,人們權力的觀念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構想權力的動機。-----------------------------權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能性。評判權力的時候需要考察一下反事實。權力的兩種誤解:權力通常被誤解為權力的應用,即我們通常所見的各種執行機構。但實際上權力的的應用只佔權力的很小一部分。權力還包括權力主題不積極作為時所獲得的結果。比如,一個人會由於害怕老闆的權力而使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另外權力也經常被錯誤的理解為權力的媒介。翻手可殺萬民,覆手可救蒼生,這便是大權
只要大權在握,朕即天下。
——武則天 唐宮燕權力,不管它是宗教還是世俗的,都是一種墮落的、無恥的和腐敗的力量。權力趨向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權力為掌權者提供了不斷擴張慾望的空間。
對『權力"的認識,都如這些人一樣么?有權力神聖觀和權力腐敗論
權力神聖觀,掌權的人具有「善」與「美德」,以及執掌政權的天然合理性。
權力腐敗論是 絕對權力絕對腐敗。
德才兼備的人應該被授予權力,因為人半是魔鬼,半是天使,在對待權力上,不要迷信人(集團),但需要權力制衡的制度,權力需要監督 。
推薦閱讀:
※一個完美集權的體制不比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更有利於人類發展嗎?
※一開始就民主對於有些國家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如何評價紀錄片《中國市長》?
※為什麼在很多人眼裡除了追求當官和發財其他都是不求上進?
※國產動畫是否幼稚?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