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出版社做編輯沒有錢途,是不是意味著選錯行了?

我是文學碩士研究生,三年前畢業,後在一家較好的出版社做編輯。但是待遇實在太低,三年來只有兩千三的月工資。雖然我很賣力工作,但總覺得很絕望,覺得是夕陽產業,沒有錢途。我是不是選錯行了?


同行,一般大學,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在專業課里,可能還比你多學了很多教育心理學以及中學語文教學還有教育學還有書法板書之類的多餘的課程,當然全還給老師了。幹了6年出版之後,轉入互聯網,接著做出版。

我一直認為,出版不是以年計的,而是以產品計的。你幹了三年出版,工作勤勉,然後你出版了什麼好產品?相比來說,你比我的起點高很多,但是危機感可能也少很多。

我剛來北京的時候,誰都不認識,在一家民營出版公司當校對,月薪三千,稅後2975。這個數字你應該很熟悉吧~,哦,不對,現在個稅起征點到3500了。作為一個校對,第一年你乾的就是極為枯燥的文字閱讀,而且我當時負責的都是女性言情小說,以至於我現在看這種小說,比如什麼安意如什麼郭敬明什麼饒雪漫什麼滄月,一眼就想吐。

做校對是不用走心的,基本上全是技術活,條條框框擺在那,按部就班即可。半形標點改全形,錯別字挑出來,拿不準的查字典。還好我入行沒去商務印書館或者三聯,否則校對余英時的書那還得查清史稿或者資治通鑒。

後來當了文字編輯,就好很多了,不過也編輯不少垃圾小說,為了不傷作者,就不提名字了。那時候非常羨慕三聯和世紀文景的編輯,覺得他們幹活是在享受啊。可是當你冷靜下來跟同行吃飯聊天的時候你才發現,最痛苦的文字編輯是納蘭性德那種明清文人的書。有時候會有些半吊子文人寫一本什麼解讀納蘭性德。可是清代文人有一個極為嚴重的病態文學審美,說兩句話里必須藏著三四個典故,打個比方,如果有人在你家等了半天,你出門迎接說:我這又不是程門,進來吧。這個比方特別簡單,清代文人特喜歡繞了三五個圈子的典故,極為可恨,不好好說話。這時候那幫半吊子現代文人寫出來的書稿實際上錯誤百出。於是文字編輯就只能玩命查各種古籍,分析各種可能性,跟福爾摩斯似的。

再後來,我干策劃,也就是可以獨立做選題了。剛入行不久的年輕人,我也沒頭蒼蠅似的去勾搭大牌作者,比如六六。六六老師極為客氣地禮貌拒絕了。知名作者一般是不會拿自己的作品作實驗去給年輕的編輯操作的。當策劃的第一年,我為了生活,只能去查年表,看看有哪位大師去世五十年了,作品過了版權保護期。所有1958年之前去世的作者掃一遍,最後擦邊球找到兩個60年去世的,反正書翻譯完印刷出來也就到時候了。還有幾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如以色列的阿格農,拉美的阿斯圖里亞斯,我都是直接去大使館找文化參贊。那時候年輕真虎逼啊,還有當時心氣太高,想把大學圖書館裡看過的好書好作者都給出版了,也不懂我黨文化政策外交習慣,相中了哈維爾,捷克大使特別給面子,親自接見,還跟我談起中國年輕人對胡錫進什麼態度。我說不把他當人,但是他能號召很多二逼。二逼兩個字大使沒用翻譯直接懂了,看來他對中國文化了解真的很深厚。

時至今日,我都不能忘記那個經濟低谷的冬天,那個在北京度過的第一個冬天,那個小公司里每天都接到大量退貨的冬天,而我的產品訂單不斷,畢業剛幾個月的我留了下來。在此感謝上面提到的幾位大師,對了,還有1960年去世的加繆。

以後,日子越來越順,朋友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多,自己出的書也越來越多。高級人物,政協副主席的作品我出版過。明星,蘇菲瑪索的書我出版過。經濟穩定之後,你才有資格出版自己有興趣,覺得有價值有意思的書。當然,出版是一門生意,有時候你也得大便和麻醬一起吃。

說了這麼多,希望能對你有用,沒有入錯的行,只有不行的人。當然,您能在那麼枯燥的崗位上認真工作三年,一定是一個踏實的好編輯,如果經過了解發現您擁有別人沒有的不可替代的優點,我非常希望能和一個認真踏實的同事一起工作。也願意幫您推薦其他有工作熱情的公司,去挑戰自我。


希望所有在出版業待著難受、嫌沒錢途的都趕快默默轉行,不要散播負能量,同時,把茅房讓出來,讓真正想做的人去做。

很多人口口聲聲因為喜歡文字開始做這行,後來發現不賺錢而想放棄。

所以你的喜歡到底有多少,呵呵呵。

我自己的經歷是,國企幹了三年半。國企的情況大致都一樣,工資不高,但各樣補貼、逢年過節、年終,以及各種評優,反正就是立著名目的發錢吧。和我一批來的外地同事,兩年就在這買車買房了。

然而我辭職了,在本地一家小雜誌社拿著之前三分之一的工資,自己考了中級出版專業資格考試,隻身北上做北漂,各種出版社投簡歷,因為只是本科,到北京也只能在小出版社,確切的說,小文化公司做。

一個月拿到手三千七,但是我做得很開心。

一開始只知道喜歡文字,從雜誌社到了出版社後,明確了自己更想做跟有生命力和價值感的圖書;幾本書過手以後,明確了自己想做的是哪一類書;過程中也像入了坑似的發現好多東西可以學,返回校園也被明確地提上日程,準備實施中……

人生就是這麼弔詭,題主「文學碩士、較好的出版社」正是我現在努力的目標。

而且我身邊接觸的同事、同行,都是有真熱情的、有真志願在這一行做下去的,我們不會抱怨錢少,因為精力都放在書上了。

最近剛讀完鄒韜奮自傳,我想,並不局限於某一行業,能在某一行能做到頂尖的,都跟真喜歡、真願意不計得失地全然投入有關吧。

當然,允許每個人有不同的追求:喜歡錢,去投身炒熱錢;喜歡穩定小康生活,去考公務員;喜歡做書,把編輯這個位子坐穿。


因為出畫冊的關係跟上海幾大老牌出版社打過交道,上到社長下到編輯、校對都有交流。轉述幾個親眼所見的例子:

女編輯A,上海第一塊牌子的大學歷史碩士,畢業時曾有兩份職業可選,出版社編輯和重點高中歷史老師。當時女孩夢想著在史學界開創一片自己的天地,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編輯工作,和各種古籍圖書打交道,覺得起始工資比做老師少也沒關係。工作三年了,前陣子和我說,覺得當初好天真。現在的出版社(哪怕像她所在的冷僻專業)早不適合搞學術了,和國內其他行業一樣,強調的是大、快、上、迎合市場,哪裡有所謂的學術追求。產品必須市場化但收益分配可不市場化,傳統出版社養著一大幫退休老同志,這些錢都是要從年輕人手裡摳出來的,這也是出版社工資低的一大原因。現在的她既沒有繼續她的學術方向,也沒有獲得收入上的補償,反而在瑣碎的環境中被磨去了銳氣,這是最讓我感到悲傷的事情……

編輯室主任B,在出版業呆了20年有餘,有資歷,會看人說話。他說當年出版社絕對屬於受人尊敬,待遇不低的行業。他眼看著同事們一撥撥地離開,自立門戶,或者不再從事出版業。以前還想過跳槽,後來反正也當上主任了,想想就算了。就我所知主,他現在的工作是拉項目,爭取全國各地的政府或企業項目,上海知名出版社的牌子在全國還是有點用處的,並不累。每個月有幾次出差,順便各地旅遊,可能這也算是種福利吧……

社長C,和B一家單位,長得像世外高人,有仙風道骨的感覺。他說現在的小朋友真可憐,讓他也很同情。出版社屬於集團下面,工資統一開,不是他能定的。他們社一位美術編輯小年輕,眼看要娶媳婦了,工資這麼低怎麼行,後來經過他牽線搭橋,美編跳到了一家設計工作室,終於能娶上媳婦,過好日子了……

寫了這三個例子是想說明,要在出版社拿高薪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出版社可以提供讓你鍛煉試驗的機會,發掘出自己的特點,然後再拿到市場里和其他人競爭,獲得公正的市場價格。出版是服務業不是製造業,乾的是中介的活,要麼對讀者市場高度了解,要麼知道如何混圈子拉關係,要麼有過硬的技術和不怕苦的毅力,要麼能和大Boss搭上關係。題主可以評估下自己,能不能在一個方面有所突破。如果覺得自己既不能厚著臉皮拉人,也不能忍受冷板凳,那還是走吧。可以去公司里做行政、市場、公關之類的工作,就算做的一般至少起薪會高不少。


出版社剛工作一年的教輔編輯。哎。感覺這行真的是一言難盡。巨大的文字量壓力,時間緊任務重,忙的時候拿時間說事,不忙的時候拿出版質量說事。理工類碩士研究生畢業,陰差陽錯地進了出版社,整個出版社瀰漫著80年代事業單位閑散的氛圍,但是這都與我們年輕人無關。轉制後,我們新人都是聘任制的,有巨大的工作壓力。老員工天天優哉游哉,享受著文化產業的各種春風雨露,從容優雅淡定地追求出版行業立足於世的社會效益。苦逼的年輕小編們不用揚鞭自奮蹄,和出版社同生死共進退一起追逐經濟效益。其實年輕人多鍛煉多實踐苦點累點都是好事,只是覺得勁兒都白使了,天天累死累活,還提心弔膽,總拿沒工作威脅你,這玩意誰受得了?所謂的同工同酬,目前看來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剛畢業那陣的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早都被畸形的現實磨沒了,說好的勿忘初心呢?才工作一年啊,負能量是不是有點太重了。上述牢騷發於連續兩個半月天天加班,幾乎沒有周末,沒有幾班費,還整天提心弔膽地怕領導雞頭白臉地催進度。希望自己能轉變心態,從容應對!加油!吐槽完真爽!


今年大一,暑假自己在當地的報社(市級)找了一個實習的職位,也是編輯。可能是因為報社規模太小吧,他們的編輯是要做排版,版面這些工作的。還是說每家報社都這樣?因為我覺得版面排版設計應該美編做好點。我之前從未接觸過報紙排版的軟體工具之類的,但 Photoshop 挺熟悉的。我看那些全職編輯排版看了一星期,期間也就做了些打雜,改稿,找稿,校對的活。我當然做不下去了,於是我跟編輯部主任說我會排版編輯。然後他就讓那些編輯給一些沒那麼快出版的版面給我排版編輯。是的,在來那家報社一周後,我便開始獨立編輯排版了好幾個報紙的版面,當然,因為操作不是特別熟悉,所以速度比全職的編輯們要慢一些,但整體的版面感覺,美感基本不會有差,有好些版面他們甚至覺得我排得更好……

我說上面那些只是想表明,編輯真的取代性很強,然後專業性又不明顯,感覺就是讀過書的人都能做。你是文學碩士,你又沒寫東西,沒出作品,只是在編輯修改別人的東西,怎麼能體現出你跟一個普通畢業生,未畢業生的區別呢?我不知道你說的較好的出版社是怎樣的,但就我實習的那家廣東三線城市的報社編輯也有個3000多啊,雖然還是很低,而且在我看來這種報社真的很沒水準。還有就是,你沒有升職嗎?或者說你沒去爭取升職嗎?像我在的這家業績真不怎麼樣的報社,主任拿個6千7千還是有的,基本上在這種小城市貸房貸車還能接受。

說實話,我也對國內傳統的紙媒,出版沒啥信心。編輯的工資也是不可能高的,說白了就是沒有高的價值,做的都是很瑣碎的事情。聽過著名記者,著名攝影師記者,著名評論家,著名出版人……但還真沒聽過著名編輯。編輯要想獲得相對較高的工資,個人覺得要麼就像劉奔三說的那樣,自己想辦法出版作品;要麼就進入一些客戶群體定位較高端的雜誌社,可能工資會相對高點。最後就是,謀求升職了。

就純粹的編輯而言,做的本身就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工作,工資低是正常,再者,這確實就是一個低收入行業,單純計算工錢,工地搬磚真的比很多紙媒高。

所以,如果你認為你的收入低是行業原因,這是沒錯的。比如你能混進我們這縣城(廣東的貧困縣)的南方電網,工資就有3000多了,還沒算各種福利,獎金。這便是行業間的差距了。

————————————————

涉世未深,可能有很多不妥之處,望指出。


工作第六個年頭了,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很多老人兒都是吃喝不愁當包租公的,不差錢,神仙一樣,連卯都不點就等著退休。年輕關係戶有錢有勢,也是純粹來消遣,什麼都不幹。可是沒有背景的小年輕就很慘了。只能靠自己。(養著這麼多閑人、關係戶能不窮嗎?)

在看著米田共一樣的稿子的時候不是沒想過走人,可是除了這個我也不會別的。夕陽產業不會等不到80後退休就完蛋了吧?尤其現在還要延遲退休。

說到當主任,雖然工資提高了,可是任務量也提高了呀,而且手下管著一群良莠不齊的人,三差兩錯你都要跟著吃官司,代價太大了,我受不了那個擔驚受怕。(天音:說的好像你能當上一樣……)

而且除了這個我真的什麼都不會了,非常痛恨自己沒有畫畫的天賦。如果我會畫插圖,我就可以自己給自己畫插圖賺錢了。偶爾有一兩次外快結賬還不及時。T_T

可是我小時候就想干這個。這年頭說理想是不是很可笑的事,可是我還是想做出能在書架上屹立10年20年50年100年不倒的書。

啊,大白天發什麼白日夢。

————————

不開心,最近除了米田共一樣的稿子又添了新的麻煩,米田共以外還加了風險,辛辛苦苦考下來的資格證,一條性命,每個月微薄的工資,全都風雨飄搖。不做不行做了會死。也就是早死晚死的區別吧。也許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也許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能做到什麼地步。

可是我真的除了這個什麼都不會了。T^T

這裡小人太多太噁心了,尸居餘氣夕陽產業多耗無益。齊白石衰年尚能變法,年輕人還沒到他老人家衰年的一半就死半截似的,什麼事啊。沒本事就活該受這些鳥人的鳥氣!╮(╯_╰)╭


快十年了,說幾點:

1、我了解到的編輯,不帶任何領導職位的,可靠數據年薪20W+,不可靠的本著三四十萬也有。當然說的是比較高的。

2、要說北京,不說全國,沒有可比性。平均工資,編輯來說,前幾年有個數據,比全市平均略高。可見是一般行業,但也不至於太慘,據我所知,新編輯碩士畢業,一般起薪四五千吧。

3、一般工作5-10年,年薪十萬問題不大,再往上得看單位、看能力。

4、學術類出版社沒前途,中國的學術以及學術出版,呵呵。

5、要想掙錢,就得干策劃,干市場,看稿子撐死也就十萬吧,我了解到。

6、不要把別的行業想那麼美好,金融互聯網的工作壓力和淘汰率不是出版能比的,工資要看性價比,而不是純比較。


三年來只有兩三千?

作為同行對你表示同情。

同碩士畢業,前半年年兩三千,後來就不是了。薪資雖然比其他行業低,但是在工作中得到的幸福感遠遠高於我去做別的工作。

文學是我的理想,能做理想的工作非常幸福。哪怕薪資低,哪怕那麼那麼多,我愛我的工作就夠了。

題主工資太低,建議換公司,如果喜歡這個行業。否則就換行業吧。


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2011年畢業,為了當策劃編輯,從營銷編輯開始,干兩年,轉文字編輯,干兩年,目前剛轉為策劃,還在角色轉換中。聯繫的作者還在寫,未出版,公司規定作者交完稿後才能拿獎金,所以現在錢不多,拿基本工資,不夠大手大腳花,也夠偶爾奢侈一回(可能跟我的消費習慣有關)。任何行業都有厲害與不厲害之分,你是行業里最好的,就不用擔心收入。開始大家都一樣,沒錢,但我一直告訴自己會越來越好,堅持下去。


紙媒衰微幾乎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說這句話最多的就是紙質傳媒出版行業的從業者。這些從業者們試圖用這句話論證,自己的企業和工作沒有成績,是因為行業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但是殊不知,就以出版行業而言,很多企業完全沒有衰微的氣象,反而是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這方面的代表就是新經典文化公司和中信出版公司,前者是民企,特色是經典文學作品的出版,後者是國企,特色是國外財經著作的出版。它們的共同點是只出經典,尊重知識,尊重作者和讀者。

新經典文化公司原來就是一個很小的圖書工作室,2002年起家,同很多出版公司相比,它的歷史並沒有很長時間。但是,它就硬生生靠出版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在出版界獨樹一幟。《百年孤獨》中文版銷量破100萬冊;《德川家康》總銷量達到220萬冊;《1Q84》賣掉160多萬冊;《白夜行》200多萬冊;張愛玲的作品累計銷量超過360萬冊,三毛的作品累計銷量已超過300萬冊……今年4月25日上市之後的新經典已經是中國民營出版界的NO.1。

中信出版是央企中信集團的子企業。2014-2017年的4年時間裡,中信出版增長了4.4倍。目前中信出版共擁有7家子公司,其中子公司中信書店共計開設68家書店。2016年,中信出版的營業收入達到9.8億元,凈利潤為1.28億元。2016年,中信出版在圖書零售市場的碼洋市場佔有率整體綜合排名第二,在經管類圖書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在圖書出版與發行板塊的毛利率高達35%以上。2015年,中信出版了多部財經類爆款圖書。其中,《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共印刷16次,總印量116萬冊;《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共印刷13次,總印量43萬冊;《創業維艱》共印刷5次,總印量30萬冊。

這個時代有很多變化,也有很多不變。時代的變化改變的只是人的習慣,而是改變人的需求。出版行業也是如此。國人的閱讀習慣改變了,更多地趨向數字閱讀。但是,閱讀需求卻沒有改變,對數字閱讀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國人的閱讀習慣雖然改變了,但是經典作品的紙質化閱讀需求卻沒有改變。傳統的出版商沒有及時地回應這種時代變化,反而在抱怨時代、詛咒變化,這就猶如病入膏肓的垂死之人,雖意識到自己的病日重一日,卻並不求醫問葯,反而抱怨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

有時,我們太習慣用一種貌似普遍性、趨勢性的概念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迴避自己的責任。對此,我很想說的是,慘淡的是企業,而不是行業。而企業的慘淡,歸根結底,無能的是個人,而不是企業。

再次向新經典和中信出版致敬,為他們的堅守和智慧!


關鍵是從業者中,庸者太多,大部分人是陰差陽錯誤打誤撞進來的,對這一行難稱熱愛。就本人所知,出版社的編輯很少有不抱怨的,平日里聽得最多的,無非錢少活多地位低各種吐槽,可又眼高手低,幹不了別的,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怨婦心態,境界越來越低,眼光越來越窄,能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何況,出版業雖屬微利,卻逃不了原罪這一關,不少編輯是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人,賣書號、給回扣、製造文化垃圾,各種災梨禍棗,搞得文化界烏煙瘴氣,這些人難辭其咎。


以我經驗之談,能轉抓緊轉。


是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個事實這麼簡單明白,寫這麼多的人到底想表達什麼?


先怒答:的確入錯行了。

下面文字的負能量很多,確認做好心理建設後再瀏覽,謝謝。

我覺得題主非但入錯行,大學專業也選錯了——因為我也是中文系畢業的。我太了解這個專業在就業市場上的苦逼之處。況且,我以前也當過圖書/網站/雜誌社編輯。工資的確非常不高

舉點實際例子:

1)2001年,我在雜誌社工作,月薪(到手):2200元

2)2002-04年,在網站做網路編輯,月薪:2500;離職時漲至3500左右;

3)05年一度有過拿到6K的工作;但自己沒把握住——跳槽失敗,後轉到一家業界很知名的財經雜誌社做編輯,月薪回到4K多一點。

4)好在後來轉行了。月薪才漸漸有起色。

我同學A:復旦大學碩士畢業。在某出版社,年薪10萬(當然這是幾年前的行情,現在估計比這多個幾萬);我同學B:交大博士。某出版社,年薪10萬(現在估計也翻番了吧)。

如果你不是上海人,家底又不厚,你覺得憑以上這些月入能在上海買房子嗎?

轉行吧。選好行業的話,你繳納的稅分分鐘高過你現在的工資。


突然發現一個特別對口的問題,因為本人就是小編一枚哈,2010年研究生畢業進的某二線城市的一家大學出版社。

總體來說,比較滿意。

首先,待遇,我同意大部分人講的,出版不是一個可以一夜暴富的行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積累。如果幻想短時期內買房買車走上人生巔峰,勸你還是別來了。

本人工作七年,雖然能力不出眾,但基本的認真負責還是努力去做了,如今是負責一個獨立學科的編輯室主任,收入還不到20w,當然也有特別優秀的同事,明星編輯,一年能拿到30w的,但畢竟少數,而且工作年限要麼比我長、要麼跟我差不多,所以,剛進來的新編輯,工資自己可以算算了,第一年就想過10w的,幾乎沒可能。但是好處在於,隨著經驗和人脈的積累,收入會慢慢穩步增長,不排除,積累到某一個點的時候,也會來一個爆發,或者像有些編輯那樣,策劃一本暢銷加長銷書,夠吃半輩子的,但是前提,你需要付出前半輩子的努力。

其次,對任何一個工作的評價,都因人而異,因為要看個人的愛好和工作的契合度。就我本人而言,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作為語言專業出身的人,選擇文字是我不後悔的決定。做編輯,除了專業功底,對文字功底也是有要求的,寫策劃方案、寫新書推薦、寫推廣文案等等,如果對文字本身抵觸,可能還是不適合當編輯。

嚴格來說,編輯分策劃編輯和文字編輯兩種,策劃編輯負責前期選題的策劃、立項、申報、論證,書稿交付前與作者的溝通交流,書稿交付後流程的執行和跟進,書稿正式出版後的宣傳推廣與發行等等,文字編輯就是對交付後的書稿進行編輯加工,按照出版規範和要求對書稿進行版式設計、編輯校對。但是現在很多出版社都是文策合一了,我們社就是,也就是說,一個編輯,從腦子裡開始有一個思路開始,到最後這個想法成為一本熾熱滾燙的書,你都要費心參與每一個過程。正常一本書最快的流程可能也要3到6個月出版,一些特別厚重的書,幾年才能出版都是可能的。

正因為出版的生產周期太長,所以,一個新手,沒有個三五年時間,是很難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合格編輯的。如果想策划出一本暢銷加長銷書,更是極其考驗一個編輯的市場敏銳力和觀察力,你需要體察最新的市場關注點和爆點,還要比別人搶先一步,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鄙人很慚愧,還沒有一本這樣的代表作,也還在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累中,希望它正在來的路上,哈哈。

再者,在出版行業,有很多學習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天幹活就是讀書啊,上次有個同事開玩笑說:編輯是最幸福的,因為有人付錢請咱看書,哈哈,苦中作樂一個。因為我們是大學社,主要方向是學術出版,我們打交道的作者基本都是大學教授、專家學者等,跟他們的交流過程中,真的能學到很多東西。

最後,隱約記得某出版界前輩說過一句話,出版是最好的行業,沒有地道文人的窮酸氣,沒有純粹商人的銅臭氣,你可以聞著書香,如果幹得不錯,也可以數著錢響,這當然是最理想狀態。


我認為呢,先要給自己定個目標:今年掙多少錢,明年掙多少錢,XX歲之前掙多少錢。假如你們沒有干編輯,而是當老師、進各種事業單位當公務員,又能掙多少錢?

帝都來講,我4年前入行的時候起薪是4000,當年的同事現在的基本工資在6000~8000,年終獎在幾萬到十幾萬不等。

任務量不算大,一年10本書差不多,但是幾乎全做外版書,外語一定要好。編輯的過程中,自己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若真說掙錢,還得自己建立工作室找出版社合作,但自己不發行只分版稅的情況下,一年也就掙幾十萬吧,這是我能知道的當編輯比較好的發展了。


同文學碩士畢業,畢業前在中原某號稱福利好的社工作,以校對為主,以當地生活水平論,薪資尚可。畢業後回家鄉,轉行兩年後又回到出版行業,錢途是絕逼沒有了,回出版前一個月工資頂現在一個季度還不止。但要轉回來是為了不忘初心,望我能用理想主義熱情再熬熬看。堅定相信行業總會轉型,只有核心人才能夠一直伴隨。另,補充一下,雖然覺得出版掙不到錢,但我堅決不同意中文系掙不到錢啊,中文能做的事兒很多啊不局限於傳媒,地產it策劃都可以哪~因為跳槽轉型多次,之前還是遇到能掙錢的崗位的,包括身邊朋友中文出來的高薪的還是挺多的。而且中文作為基礎學科,關鍵還在於自身運用和提高人文素養,人文與科技的結合不是趨勢與潮流咩看喬布斯……


做過一年雜誌編輯,其實個人來說雖然錢少,但真的還蠻開心的。

如果題主比較看重薪資,而且這份工作並不能給你帶來成就感的話,還是趁早轉行吧~


我來說幾句吧,剛畢業的時候在一家傳統紙媒出版社待過三個月,時間不長,但是著實長了見識。

在那邊的幾個月做的是圖書發行,也就是圖書方面的銷售,跟編輯,校對還有社長之類的人接觸的也都挺多的。現在出版圈的人心裡都明白,傳統圖書如果沒有好的選材不好做,這個行業就是夕陽產業了。我在的那家出版社不大,也是一個大集團旗下的出版社,養著一群老輩人,每年銷不出去多少書還有很多拖著款項的,小的出版社更是不好做。

出版社的工作是我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工作真的是爽,四點半就能下班的單位現在應該是很少的了,每天上班了先處理處理訂單,一個小時,然後這一天幾乎就沒事兒了。當然了,發行的主要任務是要出去跑,拉客戶的,但是出版社沒錢啊,出版社也想多賣書,但現在很多時候發行出去跑了一圈什麼收穫也沒有,小的出版社的領導也都是老人了,也不願意讓發行出去跑了,就坐等退休了。然後再細說到當時的發行部門,也都明白是夕陽產業,但是付出與收穫還是能成正比的,每天也沒事,工資也還沒接受,所以每天就是跟發行部門的老人們天南海北的聊,聊出版社已經不行了。。。

建議戶口解決了,面子過去了,如果想年輕時候拼一拼就換個行業吧,互聯網行業編輯也是可以的


某少兒出版社,三線城市,自我感覺在這個城市還可以了呀......那個,哪個行業都有賺有賠,哪個行業都有做到頂尖的


推薦閱讀:

了解編輯的各位老師們怎樣看待和評價編輯工作?
出版社編輯的日常工作都有什麼?平時是怎麼運作的?
古籍讀哪個出版社的最好?
《微博改變一切》為什麼會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的?上財的出版社很牛嗎?
為什麼中國的書價比大多數國家都便宜?

TAG:編輯 | 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