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培養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
你是怎麼培養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有沒有什麼鍛煉的方法可以推薦。最近慢慢察覺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渣。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是跟著感覺走。不遇到大事兒的時候還好,遇到點兒事兒就會有點兒手忙腳亂。想要改變。
(1) 尋找事物的宏觀結構,所謂格局: 格局,無非是不同層次事物間的連接,過濾掉不需要的細節,抽取出一個宏觀結構(這一點sophia也有詳述)。這就是在構建一個物理模型,你駕馭抽象模型的能力越高,格局把控就越好。 一個關於格局的庸俗的例子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抓住了知識和仕途的一種樸素聯繫,你看到無數錯綜複雜的現象,也有人說那隔壁xx北大畢業不如賣早點的掙得多,但是如果你把握著那個宗,就知道那無非是偶然現象。在人生的重大決定里, 你對世界宇宙的所有認識都會聯繫在一起作用於你的決策,雖然你自己不一定意識到。 第一性原理在這種時候變得很實在。
你看世界的現在和未來也是一樣,能否有一個宏觀的解釋體系,與你對具體事物的把握息息相關。歷史上每一代人都有杞人憂天的擔心這一代的科技會不會造成災難,會不會讓人變蠢,無論是火車的發明還是電視機,事實證明, 這是杞人憂天。 那麼今天的智能手機和明天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是不是會把人變成傻瓜呢?甚至把人當成食物呢? 如果你看到每次技術革命對人類智識的極大提升以及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的巨大區別就不會有此擔心。
關乎個人的問題更是如此,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無限層次,模型思維可以讓我們迅速理清問題的邊界和主次不被雜訊干擾。
比如你要選大學,就有三個關鍵變數:地點,學校,專業,當然還有一個更關鍵的隱含變數,個人偏好。對於這種錯綜分複雜的事,可能每個人告你一個不同的故事:有人說地點最重要,因為它決定你的視野;有人說學校最重要,因為他決定你的人脈;有人說專業最重要,因為他決定你進什麼公司。 那麼誰有理誰沒理?這時候唯一能幫你的是模型思維,你要把和你偏好最相關的主要因素抽離出來,然後在你的大腦里做一個5年模擬,請看下一點:
(2) 結果導向的思維: 模型都是在講輸入和輸出,你設計一個模型把一定的輸入變成一定的輸出。 這種思維和「跟著感覺走」是截然相反的過程。模型思維讓你通過分析因果和統計數據來得出你的某個選擇所導致的結果。還拿剛才說的那個例子為例,假設一個功利取向的人如何選學校。它要看著學術大學排行榜選學校嗎?No!他要找一份學校及相關專業的未來薪金統計表(還要和所在城市聯繫起來),然後根據自己想要選擇專業未來5年的發展形勢做一個收益分析,然後找到你能力所及範圍的最大值選項。 這樣的思維是先非常清晰自己長期的偏好(優化的量),然後從未來的結果角度而不是當下一時的偏好(比如女朋友在某校)來做出決策。 如果把這種思維用於每件小事當然還累,在那些殺雞焉用牛刀的事情上跟感覺夠了,但是在大事上結果導向的模型思維概率上一定優於跟著感覺走。當然你永遠要考慮運氣的因素,但這不妨礙你的決策朝著期望最大的方向。
(3) 確立邊界及簡化理論: 所有物理定律都有明確邊界,而對邊界以外的東西盡量不觸碰。 同時在解釋邊界以內的現象力求最簡-這就是奧卡姆剃刀法則:如無必須,勿增實體。 這個方法要求我們首先對無法解決的東西不提,二去掉過度理論化的趨勢, 過多理論只是負擔。
我認為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最好的方法還是那句老話:多思考,多讀書。
多思考:它不是盲目的想到什麼就是什麼,而是有目的的思考,這種思考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抓住問題的核心,明白自己思考是圍繞著什麼問題思考的,我要解決什麼問題,它與其它問題有什麼關聯,是不是可能構成一個新的其它問題。
二、在思維前,必須明確思考對象的概念,這一點很重要。只有明確知道我在思考些什麼東西,才能思考於此相關的問題,也就知道了我該朝那個方向思考。這點我認為在我自學的經歷中是至關重要,因為自學就意味著沒人指引,只能自己指引自己,所以唯一可以指引你的就是問題本身,你不對問題沒一個很深刻的把握,就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而對問題的把握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理解,不斷查閱相關知識,又重組對問題理解的不斷深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天賦慢慢的發揮出來。
三、我想剛出生的嬰兒肯定沒法思考,甚至連思維也只是腦部的發育活動,不與外界有關。我想說的是,思維它不能憑空思維,它必須「有料」,思維是在概念上的思考,只有不斷的輸入概念知識,思維的活力才能被充分的激發,於是就會產生各種問題,這也是有人說:「書讀的越多越是知道自己的無知」的原因,而解決問題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知識,那麼就要多讀書。這也是我下面要討論的。
多讀書:它不是讀小說般一目十行(可能對有些看小說的人形容的不夠切確,應該可以改成一目一頁了),而是圍繞解決問題讀,吸取知識讀,切忌盲目讀,讀之前就要明確讀它我能學到什麼知識,這些知識是否有必要學習,這點因人而異。下面出於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培養邏輯思維:
一、讀邏輯學方面的書,裝備必要的思維工具,比如:概念、詞項、判斷、命題、推理、論證與證明,明確這些工具對往後的學習活動是很有幫助。
它可以:面對別人的知識描述不輕易接受,除非能夠給出一個「可靠的論述」,否則一律只是參考,就是要批判性的吸收知識,而這種知識可以稱的上「確切的知識」;
它可以:分辨無用的知識與有用的知識,哪些是忽悠你的,哪些是確實的;
它可以:更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些書本的知識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的,不然很難讀懂,但是通過一些邏輯方法,即使沒這些知識也可以讀出大部分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考古學家能讀懂古文字,解釋古壁畫的一個原因,因為對於一種陌生的語言,除了別人告訴你,你能夠學會它的方法就是去實踐,那麼自身的邏輯思維就至關重要,畢竟「學會」指的是意識上的。
二、多實踐,在讀其它的書籍中運用這些工具,畢竟掌握工具與運用這些工具是不同的。
想要全部闡述詳細,這裡空間有限,只能抓住幾點論述下,僅供參考。
自身經驗之談:自從學習了邏輯學、哲學、加上我本來就是個完美主義者,喜歡把事物尋根刨底,追問至「確切」,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而最近對於一些問題的把握,已經是比較愉快的事了,讀書遇到的問題都能夠比較快的解決,基本上不會卡頓很久,獲取知識的能力讓我自己感覺與以前已大不相同,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已不可同日而論。
最後還是那句永恆不變的真理:多思考,多讀書。
2017年1月6日更新:
許多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往往意味深長,大家從小就經常被教導要多動腦子,多讀書,我們那時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是後知後覺了。
在開始讀書學字的時候,我們的問題肯定是最多的,為什麼要讀書?1+1為什麼等於2?我是從哪裡來的?太陽為什麼在天上?等等這些限於認知水平,很多問題我們不能理解,久而久之就開始理所當然的學習,不懂不要緊,先學著,漸漸問題變得少了,有些以前不明白的問題也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但是這種方法有個缺陷:容易喪失提出問題的能力,失去好奇心。
而很少有人能夠一生都始終如一的保持好奇心,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我是一個喜歡提問題的人,並且喜歡為了一個問題從而去查閱資料去尋找答案的人,因此雖然讀的書不多,但是在查閱資料的時候不經意的也「讀了」很多書。
從小學讀到大學,雖然都說在讀書,我認認真真的看完的書也就那麼幾本:高數、簡化版的操作系統、電子技術半本、數據結構、一本小說—《棋聖》,外加幾本漫畫,其它都是查閱而已。
我不喜歡一股腦的悶頭就去學習一樣東西,就像讀書的時候,叫你背就背,不用了解太多,簡單點講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叫你學你就學,別問那麼多為什麼;另一種是我要搞清楚我學的是個什麼東西,我才放開了學。也就是說我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
我想上過學的都應該體驗過第一種方法,而且我想你也不會希望採用第二種方法,因為我就是個活例子:
上面我講到,我採用第二種辦法,你叫我學可以,你首先得讓我明白我在學什麼,不然我不學,這個原則可以說是我現在學習的準則了。對現在的我來說,這個準則是合適的,但是對於在上學階段的我來說不太合適。
上學讀書那會兒,明白得少,資料有限,那麼多問題你都想搞明白,沒那個水平,學習能力也跟不上,只能聽老師講,我就不吃這一套,結果吃虧了,不聽課又不刷題,自認為看些書上的例子就可以考試通關了,nonono,大錯特錯,結果就是總感覺自己不聰明,別人怎麼分數考的那麼高,這道題我怎麼就想不出來,一直到了高考結束了我才總結出這個問題根源有二:
一、我學東西並沒有保持很大的興趣,因此都是敷衍,做一件事你不經常做怎麼熟練?考試也是這樣,刷題其實是個很關鍵的因素。
二、驕傲、洋洋得意、自認為很聰明不用多學就可以很快學好東西。
回想過去,為什麼有的同學學習那麼聰明,還是有那麼些關鍵點的:
一、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他們回家之後肯定還會更加努力學習,做足功課,所以課堂上老師一提問,他們總能回答的很好。我想一回到家馬上就扔下書包玩兒去了的同學應該深有體會。
二、休息活動基本上也是跟學習有關的,並且他們總是同學習好的同學走得近些,因此討論的最多的就是:今天有道題不會,你那篇文章背的怎麼樣了等等與學習有關的問題。
我想如果從小學到高中你一直如此,不說頂尖的清華北大,再怎麼笨,上個重點大學應該還是比較簡單的,當然考試的臨場發揮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個心理素質因人而異。
所以老實說我有點後悔那時採用第二種辦法,當然也跟我不愛學習也有直接關係。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要因為你以前考試考得不好或者做不出題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接下來我講講我自己摸索出來的鍛煉思維的方式或者說學習方法:
我採用第二種方法學習至今也不是一直倒霉的,現在我終於知道了這種方法的好。
我先問一個問題:人類是怎麼產生問題的?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一開始就像嬰兒,你腦子裡沒料,也不會有問題,然後通過認知你就有了「料」,由於思維總是趨向於周密,你所掌握的「料」根本不能「自圓其說」,所謂的不完備,那麼就要提問了,就要去學習了。
所以產生問題的首要條件:你的腦子裡得有「料」。
其次,你得明確你的問題是個什麼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基本上問題已經解決一大半了。
就拿怎麼培養邏輯思維?這個問題來說吧,邏輯思維是什麼?怎樣培養?
邏輯思維是研究思維形式的一門學問,什麼是思維形式?怎麼研究?
思維是內容與形式相結合的,邏輯思維偏重於研究思維的形式,人的思維以「概念」為內容,以命題為形式,通過推理進行形式的轉變,達到論證的目的。
你看,通過逐層的明確問題,問題的相關概念就一層層的明確了,而這些關鍵概念就是組成這個問題的要點了,明確相關概念就等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上訴,邏輯思維,其關鍵點就是:概念、命題、推理、論證。融會貫通就是一門推理論證的技術。
任何問題都是這樣,總有那幾個關鍵概念,把我明確住了,問題也就清晰了。
再比如說,學英語。
它是一門語言,學一門語言學的是什麼?
聽、說、讀、寫四個字。
所以學英語要從這四個方面練,那麼該如何學起?
音、形、義三個字。
學發音、學字形,結合義,有機結合了聽說讀寫。
學發音,你該明白它的音素,如何構成音節,音節又是如何形成節奏、語調。
學字形,你該臨摹、記憶組合
最後還要將音、形、義有機結合,這樣你說出來的話有了意義,學出來的字也有了意義。
基本上所有的學習或者說鍛煉思維的方式都是這樣一步步明確問題相關概念的過程,這是我採用第二種方法慢慢明白過來的。
一門學問的難就在於你不能分清很多概念,或者概念太多你把握不好,而融會貫通指的就是在你腦子裡這些概念已經牽線搭橋,一通百通。
有點啰嗦,可能有些偏離主題了,算是回顧一下以往分析就是拆開了掰碎了來想。
比如,大家都做過那種歷史大題,政治大題。可以說,歷史書教給我們對待一個歷史事件,要看清楚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意義和影響,這就是一個歷史事件的要素。
同樣,你分析別的事情,就找出它有哪些要素,再一個一個往裡面套。
比如確定一次出遊,無非就是衣食住行。所以你想想啊,衣服要帶什麼,吃的喝的帶什麼,住哪裡,要不要提前訂酒店。出發時間,遊玩時間是什麼,搭什麼過去。比如對一個產品,它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產地,客戶又是什麼基本上一個一個要素想清楚,這個過程就是分析
它不僅是做題的思路,更應該成為生活中的思維習慣。邏輯思維能力:說話的時候採用議論文格式分析問題能力:發現並思考問題,多思考,多分析身邊的人的行為。
恕我直言,大部分女人是沒有邏輯思維能力的。或者說,女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很渣是正常現象。題主說的那些情況,也非邏輯思維能力強便可得以解決。唯閱歷爾!
慢慢來吧,一點一點跟著感覺走,做你直覺呼喚你去做的,做你三觀告訴你該做的,過不了多久就從容不迫啦。
如果要有更快的提高,訣竅在於總結,而非計劃。1.保持好奇。2.善於觀察。3.勤于思考。4.廣泛涉獵,5.學會總結。
好好學數學
get√
推薦閱讀:
※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什麼區別?
※陳曉和陳妍希的結婚這件事,為什麼使許多人關注?
※最近面試屢次被拒,怎樣提升自己邏輯表達能力?
※人應該獨立思考嗎?
※如果這是拼圖你有什麼辦法快速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