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入門現象學和存在主義?

  1. 德語法語神馬的完全不懂,打算英語為主,日語做輔助。
  2. 這方面沒什麼基礎,主要是因為在閱讀漢娜阿倫特的著作時發現自己對其視角和方法本身有強烈興趣。不知如果想閱讀這方面的專著應怎樣入門。


其實只是想補充一下首府的答案,雖然時間已經快過去了三年了:(

首府提到要在心智哲學的傳統與背景來考察現象學,但如果要真正理解胡塞爾的話,恐怕不能忽視其先驗哲學和觀念論的背景。

作為一個基本算是魏爾斯特拉斯帶出來的數學博士(雖然其博士論文是在魏爾斯特拉斯的學生柯尼希斯貝格指導下完成的),到底是什麼促使胡塞爾從數學轉向哲學?除了去聽了布倫塔諾的課這一契機,胡塞爾的轉向背後無疑關乎著他哲學構想的最初出發點——即從對數學中的嚴格性追求進展到對哲學中的嚴格性追求。後者的嚴格性意味著對知識本身根據和奠基的嚴格澄清,是反思的和批判的。而這樣的科學論觀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康德的先驗哲學,確實在為知識尋求確定的、絕對的根據和奠基這一點上胡塞爾繼承了康德的精神。那麼在讀胡塞爾之前是不是一定要讀康德呢,未必,畢竟康德又是另一個巨大的坑對吧,大致了解一下康德的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和他的Wissenschaftlehre(這詞挺難翻的,不完全等同於現在的epistemology,更像是theory of knowledge和philosophy of science的混合)就好。

至於觀念論背景,則要涉及到現象學的具體內容了,在此先不贅述。而如果要問一句到底觀念論是什麼樣的立場,我想偷偷盜用我老師的一句話來解釋:「To be is to be conceived」。

而離胡塞爾更為貼近的哲學史背景其實是十九世紀德國哲學。但是這一塊研究的人確實很少,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在黑格爾去世之後就陷入了一段黑暗時期,傳統觀念論哲學此時在狂飆突進的自然科學以及新興的心理學面前似乎完全啞了火。那為什麼偏偏到二十世紀初現象學又異軍突起了呢?現象學的「逆襲」並不是偶然的,十九世紀還是有哲學家在做著鋪墊工作,這方面如果想要了解的話可以參看Frederick C. Beiser(Beiser的語言非常好讀,清晰簡練,出書速度驚人;這兩年似乎一直在寫不重要的德國哲學家_(:зゝ∠)_)的幾本著作:

Late German Idealism: Trendelenburg and Lotze (這本相關度是最大的,順便Trendelenburg也寫過一本叫做Logische Untersuchungen的書)

這兩本可以當背景知識看看:After Hegel 和 The Genesis of Neo-Kantianism, 1796-1880

接下來就是賣安利階段:

首府提到的導論書已經挺全了(以及扎哈維的《胡塞爾現象學》中譯本很不錯的,想偷懶可以放心看)。但是可能還有幾個冷門的現象學家的著作容易被忽視,一個是著名印度現象學家及印度哲學家J. N. Mohanty,一個是二十世紀中葉法國現象學運動中著名的越南現象學家陳德草(Tran Duc Thao)。如果還要看向日本的話,那麼山口一郎(Ichiro Yamaguchi)也是一個(如果看到有人提到"亞馬古奇"那可能是他_(:зゝ∠)_)。

前面提到的胡塞爾的數學背景已經如何從數學轉向哲學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可能在其他導論書中並沒有給出很多的篇幅來描述,而Mohanty的現象學研究封山之作則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空缺。如果作為初學者想要對胡塞爾哲學整體有個概觀的話,很推薦去看老人家的這兩本書:

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dmund Husserl#x27;s Freiburg Years, 1916-1938

插句私貨,如果想了解印度哲學(不僅是印度佛教哲學還有六派哲學等等)和現象學之間的關聯也可以找找Mohanty的其他作品,畢竟人家是真的兩邊都懂而不是玩票地搞比較。當然近年來還有很多將唯識論中的阿賴耶識跟現象學中的反思性意識作比較之類的議題,但我對這方面實在沒有更多的了解就不瞎比比了。

另外陳德草的Phenomenology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也可以找來翻翻的,當然書的後半部分講唯物論的就自動忽略了吧。

至於胡塞爾本人的著作應該挑哪本開始讀呢,之前不知道聽誰說Iso Kern認為小觀念即《現象學的觀念》是最適合的入門的一本,很多現象學的青年學者也推薦過。至少在篇幅和文字可讀性上小觀念看起來是比較可能去讀完的。但小觀念中坑比較多,比如很容易搞不清楚其中一些觀點是胡塞爾要支持的還是批判的,讀的時候要非常小心才行。以及真的要讀小觀念的話,強烈建議德文本和Lee Hardy英譯本(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配合倪梁康譯的第二版(現象學的觀念 (豆瓣))一起讀。之前暑假裡和老師們做過一些校對,即使英譯本裡面還是有一些問題的。

小觀念讀好了,可以很好地把握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到底要幹些什麼,理解兩種「內在」、「懸擱」、「還原」甚至內時間意識這些現象學中的基本概念意味著什麼。不過小觀念終究還是先驗現象學的一個前導性質的綱領,看懂了小觀念也依然不會現象學,要看現象學具體操作可以看看Thing and Space (豆瓣),中譯本也許可能過兩年就會出了……而接下來大家都知道的大部頭要不要啃就看自己到底要對胡塞爾現學研究到什麼程度了。(雖然還是想說一句,如果真的想好好做胡塞爾請不要忽略他早期的那本《算數哲學》)

————————

最後要credit to我的老師。兩年前我隨口在朋友圈說了句想學現象學,老師說他來教,然後帶著我從康德讀到胡塞爾,以上的乾貨都是老師日常所傳授的。也許老師的博論出版了就可以加上安利名單了吧:)


離題主發問的時間已過去了很久了。希望能夠看見,或至少後來者能夠看見。

我盲目地猜測,題主應該不會是想把研究現象學當成終身奮鬥的一樁事業,而是把學習現象學,當成是一種開闊心智、啟迪智慧、去領略和爭取弄懂歷史上人類偉大的思想成就。而我的回答,假定是後者的情況。

要入門現象學(不是所謂的「現象學」),只有一條路可走:

搞懂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第二卷,共六個研究。

讀完了,基本理解了內容,不用考慮證成性有多少,也不能考慮可能的反駁和辯護,僅僅只是懂了胡塞爾寫的各段落的含義(可以不死扣字眼),知道每個段落要表達的意思,任何新開始閱讀的段落都不會感覺如墮五里霧中,那麼就足夠了,你就入門了。

當然,這不是要求你死扣《邏輯研究》這一本書,你可以同時看各種文獻。

========

為我的這個貌似激進的觀點做一點辯護。 用我自己舉實例吧,很多年前,我完全不懂現象學那會,開始先看《邏輯研究》,被裡面複雜凌亂的文字搞得退卻了,於是轉而求其次,開始閱讀研究專著。

請放心,我可以這麼說,在知乎的答案里提及的所有關於胡塞爾現象學的「導論性」專著,我都知道,我都看過。我可列舉一下:

Moran的現象學導論;D.W.Smith的Routledge的小厚本(買了一本現在書架)和關於《笛卡爾沉思》的書;Sokolowski 的現象學導論(也買了一本現在書架);Deryfus的Husserl, Intentionality, and Cognitive Science(同樣買了一本現在書架),沒記錯的話,收錄了F?llesdal的經典論文;扎哈維的《胡塞爾現象學》,《現象學的心靈》以及和另外兩位和寫的《胡塞爾思想概論》(都在書架);以及倪梁康的關於邏輯研究的兩本書,其餘的非集中性閱讀過的材料還有很多,就先這樣。

當你回首往事時,你就會意識到,當你閱讀上面那些書籍時,會給你營造出一種「彷彿是懂了」的幻覺,或者,「好像的確是這麼回事啊!」的幻覺。在頭腦中,似乎有一個框架逐漸形成,通過這些材料,彷彿這個框架越來越有道理,越來越靠譜。

我可以實實在在地說:這只是一種幻覺,按照胡塞爾自己的話就是:只是某種未充盈的含義意向。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水中月、鏡中花。你會發現,深入不進細節,拿起胡塞爾的書,照樣是看不懂,或者是所謂的按照你心中的那個框架的「看懂」。

只有一條路,就是實實在在地啃下胡塞爾的《邏輯研究》。然後你就入門了。

然後,你就可以去深入《現象學哲學的觀念》三卷書,《內時間意識現象學》,《歐洲危機和超驗現象學》,甚至《經驗與判斷》和《邏輯》這種智力遊戲書了。你就可以切切實實地,雖然十分艱難,卻確鑿地沿著胡塞爾的思路,跟上他的分析。

你也可以閑暇時,看看諸如Springer出的《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這種書,或關於現象學的《牛津手冊》,或者把之前的那些導論著作重新閱讀一遍,或看看當代現象學與心靈哲學和實證科學的互動研究等等,這足夠消磨掉好十幾年的時間了。

或者,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去研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或舍勒的《質料倫理學》,梅洛龐帝或薩特,當然這些書也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讀他們,不亞於開始了一個新篇章,但你終歸會意識到,它們的的確確流得是現象學的血液。


回答這樣的問題總免不了種種虛傲,而在這樣的流淌的春日裡,又免不了關於舊事的種種絮叨。於是又寫下了這樣許多,所謂茲樓四望、暇日消憂,大體如此吧。

許多人聽到現象學的時候,就會感到一陣眩暈。太多哲學家都用過「現象學」一詞,康德、黑格爾、胡塞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等等等,甚至在當代心智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的討論中,「現象學」或「現象學的」也經常出現。有這種困惑說明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至少意識到了同一個詞在不同哲學家那裡可能也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東西。但回過身來想一想,零零總總的「現象學」之間畢竟有一些共性,對共性的即便模糊的把握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概念的叢林里引導自身。我想,無論何種現象學,歸根到底就是從第一人稱經驗出發的研究。當我說「第一人稱經驗」的時候,我說的是我自己的感受,「我感覺到的」。當我說「研究」的時候,我說的是嚴肅的、系統的學問。這裡或許有一個大問題:但凡嚴肅的研究都需要尋找可靠的基礎,我的第一人稱經驗,這是不是太不可靠了?我想這個問題尤其重要,第一人稱經驗,這個世界上最主觀最不可靠的東西,如何可以幫助我們展開嚴肅的研究呢?當然,不同的哲學家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到這裡現象學便開始變得精彩紛呈。

我想這是我對現象學的極簡的介紹,而之後的每一步都會充滿艱辛。因之,這裡我們不討論存在主義,這是另一個主題。

當我們開始讀任何作品的時候,我們也要確保自己在正確的路徑上。現象學是哲學中比較高階的課程,如果剛好沒有受過哲學訓練,那就需要先做一些準備。毫無疑問,我們在進入哲學的世界之前需要先讀一下徐英瑾老師的《西方哲學進階路線圖》——這就像我們去巴黎之前不會不讀《帶一本書去巴黎》。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之後,我們還要對心智哲學有所準備。《牛津通識讀本·意識(consciousness)》永遠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勞特里奇現在出了一個新的系列,叫Routledge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s to Philosophy,其中關於心智哲學的一冊是新出的,很遺憾我沒有讀過。但我讀了這一系列中的Ancient philosophy與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我覺得文字非常曉暢,可以迅速的幫助我們在當代的討論中找到自己的關切。在涉及到一些概念的時候,我們需要隨時參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EP),作為準專業選手,我們甚至可以考慮成為SEP會員,專享PDF奢華版。無論如何,遇到有趣的條目的時,都不妨列印下來慢慢讀。經過了一些準備之後,我們就相當於學過一年哲學了,我們需要對這樣的問題有所了解:

(1)什麼是身心問題?

(2)所謂「先驗」說的是什麼?

(3)什麼是意向性——為什麼要討論意向性?

(4)什麼是自然主義?什麼是物理主義?

我想,當我們開始攻讀現象學的時候,我們至少要對這樣的問題有大致六成的了解。這時,我們就從哲學系一年級進入二年級、三年級了。但我們要時刻牢記:現象學自始至終是心智哲學、意識哲學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些大名鼎鼎的或法國或德國的哲學家發展出的魔法體系;現象學的核心問題是理解意識,無論這樣的理解最終被用於探尋日常生活的意義還是無端執念的來源。

有了之前所說的背景,Robert Sokolowski或許是一個合適的開始與過渡: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Robert Sokolowski: 9780521667920: Amazon.com: Books

我並不認為Dermot Moran或Michael Lewis的現象學導論可以提供特別的幫助,但很多時候,我們架不住自己的好奇,總是想很快的知道一批哲學家在想什麼,那樣的時候翻一翻也沒有壞處。但作為哲學系的二年級學生,我們需要選一門專業課,比如「胡塞爾」。認真閱讀一個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其中獲得的點點滴滴,遠遠勝過從布倫塔諾到德里達的概觀。關於胡塞爾,現下公認的最好的導讀應該是:

Husserl"s Phenomenology (Cultural Memory in the Present): Dan Zahavi: 9780804745468: Amazon.com: Books

我想,對於許多在英語世界讀過Husserl的同學來說,都會對Zahavi的明晰與睿智充滿感激。以下兩本也不錯,可以作為輔助: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Husserl and the Cartesian Meditations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s): A.D. Smith: 9780415287586: Amazon.com: Books

Husserl (The Routledge Philosophers): David Woodruff Smith: 9780415289757: Amazon.com: Books

如果對胡塞爾有所了解,或許一個新的世界已經向你敞開。這時,我們依然沒有必要讀胡塞爾的大部頭。如果對前一本書有興趣,我們可以嘗試讀一下Cartesian Medit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這本書很難讀,如果不喜歡,我們隨時可以扔掉它,對自己說,「我還是看看A. D. Smith是怎麼講的吧……」 其實這沒什麼。我在芝加哥讀Husserl的時候,我的老師課後也在猛看A. D. Smith。但需要此時我們需要思考一些稍大一些問題:

(1) 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是怎樣的?它關心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它如何構築自己的概念的網路以迫近自己關注的問題?你可以畫出一張簡圖么?

(2) 先驗現象學與自然主義的主要分歧是什麼?你可以想像這兩種立場之間的爭論是怎樣的么?

這樣的問題很大。但既然我們是二年級學生了,我們就要學會自己在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瀏覽一些條目,根據其中提示的文獻閱讀一些文章,以推進自己的思考。這時,我們可以認真讀一讀徐英瑾老師的另一篇文章:《英美心靈哲學到底在何處異於歐陸現象學?》。我剛到美國時才讀到此文,因此走了許多的彎路。很有趣的是,我在芝大的一個老師提過另一個:「為什麼說所謂的歐陸現象學是近代以來心靈哲學的一部分?」我想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切。在中文世界裡,我們過渡忽略了英美心靈哲學的進展,而在英美,我們往往忽略了那些法國人、德國人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雖然他們的行文很奇怪。無論如何,如果你可以簡單地回答以上兩個問題,我想,你在現象學的世界裡就是自由的了。你可以自己涉獵不同的思想家,你之前自修的經驗也足夠讓你進一步追蹤你感興趣的問題。如果你有關張之勇,你甚至可以嘗試讀一下《存在與時間》,但是請記得,永遠要在導讀的幫助下進行,你甚至可以考慮先讀Hubert Dreyfus的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如果你有陶朱猗頓之富,你還可以去上個暑期班什麼的。

現象學是一個很大的世界。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強調了它的一個維度:它是西方近代以來的心智哲學的一部分,它與科學方法興起之後的神經、認知科學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它還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維度。在現代研究的譜系中,它也可以由此向社會科學伸展,給我們一種觀察社會的世界的視角。我們並不需要細讀Alfred Schütz的經典著作,但如果一天,當我們讀到《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我們會會心一笑。我們還沒有提到現象學與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學的淵源。這個意義上說Ibn Sīnā(Avicenna)與Ibn Rushd (Averro?s)都有許多很有趣的貢獻。有了現象學的訓練之後,讀起亞里士多德《論靈魂》會有別一種的輕快。當然,眾所周知,是印度傳統中也發展出自身的意識哲學,並對我國的思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遺憾的是,我所知的範圍內,有親和力的書不多。我只知道Diana Paul,Philosophy of Mind in Sixth-Century China: Paramartha"s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當我希望讀她的其它作品時,我發現這位女士完成博士之後就退出學林了,似乎,她現在是一位藝術家。再展開一些,東方的意識哲學並不僅僅是古代的事情。例如,二十世紀初的京都學派不僅在現象學世界的地圖上有自己的位置,與我國的思想進程也有尤為緊密的關係。對於彼時京都的思想世界的有限了解,或許是我們今天中文學術的遺憾之一——因為中國史,內藤湖南的名字對我們而言或許如雷貫耳,桑原騭藏、狩野直喜也就有所耳聞,因為馬克思主義,我們知道了河上肇,但我們未必知道西田幾多郎或波多野精一,我們更不知道這些閃耀的名字其實屬於來自同一個時空,面對著相仿的問題。

一度,我想,人的一生,如果可以領略如此多的文明的傳統,即使對哲學沒有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貢獻,也有了別一種豐厚——就像錢夫人可以領受如此多的上乘武功,不能做主角又何妨呢?幸或不幸,我輩註定不能只是思想世界的觀察者。


說說現象學的吧

正規軍:《現象學的觀念》(或稱小觀念)、《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或稱大觀念,其中第一部分叫做《純粹現象學通論》)、《笛卡爾沉思》(或稱《笛卡爾式的沉思》)

以上這三本都是現象學的肇始人胡塞爾寫的,並且都是胡塞爾懷著宣揚與奠基現象學這門新生的「嚴格科學」的目的而寫的入門級著作,其中小觀念是他的五篇講座稿整理而成,所以較另外兩本來說更加好讀一些,至於後兩本么……個人建議如果不是想深入研究的話還是點到為止

然後就是從側面介紹現象學運動或者歷程的,比如施皮格博格的《現象學運動》(極厚,而且只介紹到1960年左右,不過對來龍去脈和細節介紹非常豐富)

國內的張祥龍的《現象學導論七講》不錯,也是課堂講座稿的性質,很好懂,其他的還沒怎麼看過不好介紹


竊以為學習應該循序漸進,所以應該從基礎性的書目開始讀起。

《現象學運動》,商務印書館,施皮格伯格(Spiegelberg.H.)著,非常全面的關於現象學的讀物,重在邏輯演進(雖然個別人名翻譯讓人糾結吧)是一個美國人寫的,好像是美國經典的現象學讀物,雖然很厚吧。讀起來沒那麼困難,而且還頗為生動。

《存在主義》,復旦大學出版社,大衛·科柏。復旦哲學系專門翻譯的教科書,再版了很多次,據說也是西方關於存在主義的經典讀物。而且這本書的特色在於,不是嚴格把存在主義者根據「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原則論述的,而是從整個存在主義哲學的特點,以「大寫的存在主義者」的角度,對存在主義哲學所關心的問題分門別類進行論述。讀起來也不痛苦,也不是很厚。

如果想找國內的專門的現象學的讀物,可以搜搜看倪梁康教授的著作,他也翻譯了不少現象學文獻。

好像有本《回到事物本身》,是一部現象學著作選集,摘編的形式,比讀原著會好很多。

之前還有個老版的《存在主義》,似乎只能在圖書館找到了。


聞君屬意現象學,

必入此門須有師。

手稿通篇埋伏筆,

文章各處費猜疑。

分明入木三分血,

感慨用心一片痴。

來日欲窺胡塞爾,

不妨先讀扎哈維。


存在主義入門可以看看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


「如何入門」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實踐-方法上的,一個是教材上的。

關於方法就不強調了,排名第一的答案說得很好。

但如果你越接觸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尤其是海德格爾路線的),你會在越在某種程度上討厭起一成不變的學習計劃。你會根據自己對哲學和哲學史的理解來規定出其脈絡、節奏和韻律。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人的學習意見對你就僅有參考的意義了。

接著這個話頭,我打算說兩點我學習幾年哲學的體會,僅供參考。

這兩點體會,可以濃縮成兩句話:

  • 專精一門,觸類旁通

哲學是可以觸類旁通的。相信我,真的。這種神奇的支派間的互相轉換和詮釋的可能性,簡直讓人懷疑起在這些紛雜的表面背後,是不是有一個作為同一性的真理實體存在。

當然,理解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審判。

  • 切記不要,迷之自信

這句話很拗口。所以只用記住後面四個字就行了。

每當自己心中響起「我看譯本就行了吧?」「略讀一遍估計就能看懂啦。」「我每天要看70頁純批」「我已經很努力了,所以今天放鬆一下吧」這些聲音的時候,

你都要回想起迷之自信四個字。

幹什麼都是這樣。

好的,以上是方法上的建議。

——————————————————————————————

接下來推薦一些現象學存在主義的入門書。其中絕大部分我都看過,能保證只要智商正常,下一點功夫就能很好的理解它們。

現象學:

首先是手頭上有的哲學史的相關章節。每當我學習一個新的哲學的時候,我都會把至少三本哲學史的相關章節閱讀一遍。這個相當於比賽前的熱身運動。

《現象學的觀念》(相當於現象學的綱領,很重要,但也比較難。我覺得吧,打算好好學現象學的,至少要把它精讀個五六遍。)

《純粹現象學通論》(人稱大觀念或觀念1,。這本很重要,而且有一定難度,建議參照《現象學導論》和一些詮釋性學術文獻閱讀)

《現象學運動》(作為專業教材,這本書不好評價,我覺得與其他譯註的某些譯名的不統一是一個問題,其次是在每個哲學家那裡沒有一個很明顯的線索,這對入門者不太友好。不過作為通史性讀物可以參照其他書看看。)

《現象學導論(張祥龍)》(其實還不錯。我挺喜歡張祥龍老師的,但是正如我的老師所言:他是個很有創造力的現象學家,但是不是一個很好的詮釋者。但是這本書依然可以作為很多本原著的參考書來看。因為裡面涉及很多對於原著的閱讀。)

《現象學導論(索科夫斯基)》(這本書強推,寫的太好太好太好了。作為入門讀物,難度稍稍偏難,而且很生動,線索清晰分明。我不了解這個大牛,不過我覺得他肯定有分析哲學的研究背景。反正,這本書強推。我買的時候這本書已經沒賣的了,我用的影印版。)

《胡塞爾現象學(扎哈維)》(我買不到這本書,但是我同學強烈推薦這本。我沒看過。)

假如能好好把上面的書看完(如果能有讀書筆記就更好了),那麼你自己就知道接下來該讀什麼書了。

其實《存在與時間》可以算現象學的,但是還是飄了點,現象學建議從胡塞爾的開始學。至少我的感覺是,存在與時間的很多東西都是把胡塞爾的成果天馬行空的發揮了一下。

存在主義:

請參見我在求推薦一些存在主義的書?這個問題中的回答。

祝學習愉快。


一句話,難。

要真正讀懂海德格爾,你得先了解自柏拉圖以降,關於本體論的所有重要論述。包括但不限於: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經院神學家,如托馬斯 阿奎那、康德、黑格爾、尼采、胡塞爾。

如果加上後期思想,還要算上荷爾德林和道家。

我從接觸《存在與時間》到現在有1年多了,還遠遠沒讀完,雖然我用的是較慢的方法就是了。

ps,海德格爾的那本《同一與差異》個人覺得是窺探他思想的一個較易的窗口。


新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蕪湖大司馬。將存在主義思想推廣向最廣大的受眾。有風靡全國的名言「不存在的」(笑)


我就說說我對「現象」的理解吧。

抽象概念一般都是能在「現實中」找到例子的,這樣會更容易理解。

那麼「現象」可以表示這些東西:

1、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感覺器官感受到的。

有一點要注意:不是說看到的東西,而是看到的色塊和方位等等。「東西」是我們推理出來的。

2、我們意識到的,思想之類的。

這些不是感覺器官感受到的,而是一些概念,比如「存在」、「概念」(概念本身也是一個概念)、「聯想」;還有一些是感覺,比如興奮的感覺、難受的感覺等等。

總之,如果用我渣渣的腦科學來說的話,「現象」可以不貼切地理解為:

「我們大腦接收到的一切信號」。

《存在與虛無》中導言中的第一句話:

近代思想把存在物還原為一系列顯露存在物的顯像,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可以這麼說,我們一直在無意識地運用一個理論,那就是把「顯像」給轉換為「物」。現在有了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尤其是在玩遊戲的時候,我們說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一個人,但用現象學來說,我們看到的是圖像,然後根據我們與生俱來的理論,將圖像理解為人。實際上(或是對於計算機來說),只是一張張圖像罷了。人工智慧識別貓狗的難題也在於此。

這應該還談不上入門(我比較渣的說),只是提供一點點幫助。


『意向對象是被意向作用所構成的意義...』

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

入門在認識各種新鮮又陌生的概念


鄧曉芒的胡塞爾現象學導引絕對是現象學科普力作


天地人神四大皆空啊


因為你自然存在,你思考自己是否存在是 反 你本身自然存在的。並且點出:存在是個人相信之後的錯覺。


先讀康德


積累是基礎,沒有生活經歷,看懂哲學就是扯淡,領悟其外表也得不到其真正的美。殊途同歸,看懂你能看懂的就行了,好高騖遠是人類的通病。還有那過時的語言,英語也是無法翻譯出來的,哲學家寫書都會有很多故事在裡面,一個字就是一片天空,翻譯過來的都是經過加工的,加入了翻譯者的領悟,已經如過濾一遍的水。靠看書去理解作者真難,不如去作者到過的地方,身臨其境的感受,那是最好。


我覺的可以看看存在主義的一些書籍 我最近也在看存在主義的書 但看 的不多

推薦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

薩特 《存在與虛無》

加繆 《鼠疫》《局外人》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 哲學史 | 現象學Phenomenology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