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行業的現狀如何?

曾經聽北大新聞系的教授講座,說新聞學生要上的第一節課,就是放棄新聞理想。想知道當今記者行業的現狀究竟如何?是否真無新聞理想可言?希望能夠得到親歷者現身說法,從薪資幾何到職業成就感,越詳細越好~


上聯:一名記者兩部手機三餐不定月月四千工資累成五臟俱傷雖然六欲盡廢還得七點起床八點上班找九個選題不敢說十分辛苦。

下聯:十年編輯九迴腸斷八方約稿周周七道禁令攪得六神無主即便五內如焚仍要四番檢討三番道歉臨兩頭不是也只好一聲嘆息。

橫批:記如妓,編無鞭。


每月拿著8000塊,和一幫一月拿數十萬的公司老總們高屋建瓴地談產業規劃,這是財經記者;每月拿著7000塊,留著哈喇子說著年薪百萬以上的人怎麼吃穿玩樂,這是時尚記者;每月拿著6000塊,兩眼放光地寫「中國向何處去」之類的文章,這是時政記者;每月拿著5000塊錢,全國各地要追查真相,常常被趕出門偶爾被追打,這是記者中的戰鬥機,調查記者。

————————————————————————

以上是記者圈子盛行的一個段子。


每天拼了命的去跑新聞,消耗搬磚工一樣多的體能,消耗程序員一樣多的腦細胞,磨著居委會大媽一樣的嘴皮子,厚著賣保險的一樣的臉皮。最後拿著只能糊口的薪水╮(╯▽╰)╭

年終體檢五項指數不達標居然都是全部室相對最健康的職工


看到這個問題,我忽然想到,懸疑小說里經常有這樣的場景:一行人等待前方先行探險者的消息,忽然捕捉到一行電波/回聲/——「不要來!不要來!」

回答完畢。


你說第一節課就是要放棄 新聞理想。

看到這句話真的覺得很難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等風來這個電影。雖然很爛,可是裡面有一句話。

我一直以新聞專業為自豪。雖然進入新聞行業之後,也受到了很多所謂經驗和現實的打壓。

但是我一直認為只要我們去做,默默的去改變,有一天,終有一天,或是終有一代,會實現我們的新聞理想。

記得主編曾經說,我們不能說真話,起碼我們不說假話。

也記得有個黨報的主編說說真話講究技巧,既要讓領導找不出毛病斃掉,又要讓老百姓看的明白,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讓主編大腿一拍,新聞就是這樣。

很多有新聞理想的人都離開了這一行,不過沒關係,不是還有很多人在堅持嘛。

我記得那句話:「即使新聞已死,仍留下聖徒無數。」

所以,如果你選擇了新聞行業,如果你喜歡記者這一職業,請時刻記得你的新聞理想,請堅守你的原則和底線。

記者行業現在處於洗牌的狀態,你要相信大洗滌的結局就是留下來的都是精英。徹底翻盤之後的媒體一定是涅槃重生的鳳凰。


媒體工作能給人帶來什麼?

干媒體的人,總有一股特別的氣質,容易在茫茫人海被辨識出來。當前新媒體風起雲湧,不少領軍人物就是從傳統媒體「轉業」過去的。無論是電視、廣播,還是報紙雜誌,記者編輯的工種具有高強度、高密度、高壓力等特徵,混跡多年渾然不知,現跳出媒體圈,恍然感覺媒體這份工作,還真不一樣。

媒體工作能給人帶來什麼?

首先,對信息的「有色眼鏡」。一則新聞的表述角度,直接影響民眾的態度。比如奧運會這件事,「失去金牌」就是一個很值得琢磨的辭彙,也是舉國體制下一個含蓄的批評。爭取權利,是擾亂公共秩序,還是合理維護自己權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記者如何表述、編輯如何呈現。所以,當前哪怕信息再多、再勁爆,媒體人的職業習性就是習慣性質疑,追根索源,或者保持沉默,當然,不排除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嘩眾取寵,明明知道有問題,故意惺惺作態混淆視聽。

其次,對權力左右新聞的再認識。媒體四年光陰,我的主業是新聞評論,間歇參與重大新聞策劃的採訪,一路走來,感覺到整個媒體環境日益趨緊,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少。宣傳禁令日益增多,大至國家大事,小至個別事件、媒體人個人微信微博,都進入非常嚴格的監視範圍。越來越複雜的輿論氛圍,越來越武斷的管理方式。爛尾新聞有時不能怪媒體人,我們也身不由己。除了一些重大突發,很多新聞都是有序登場的。

另外,對文字的敬畏逐漸失去。以前沒有互聯網,我對文字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個文章,逐字讀完,好像不這樣,就對不起文字的高貴。當經歷了媒體工作,我知道不少文字生產如來是非常草率的。有些甚至是記者為了完成規定的字位數湊出來的。一掠而過或許是對自己比較負責的方式。這樣警示我,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一定加強自己的甄辨能力,不要墮落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要懂得找精品。

第四,裝行家不是件難事。一個記者,可能一輩子要在好多新聞版塊工作,財經、時政、文化、藝術、體育等,深度報道是繞不過的。可是,一個沒有紮實專業背景的人如何讓行內人信服?在傳統傳播渠道中,記者必須行行通,以漂亮的文字功底、超強的信息整合能力博得讀者的認同,至少讓普通大眾看出點道道。傳統媒體人容易被奉為神,比如白岩松。很多人認可他的雞湯,甚至覺得他見識廣有見地,拜託,個人覺得不就是職業習性使然,沒啥,在媒體歷練幾年,你也可以裝的很好。當前,媒體傳播的門檻越來越低,一個公眾號甚至可以養活很多人,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傳播可能會迎來一個春天,就是專業的人傳播專業聲音。律師、藝術家、經濟學家等可以以更專業權威的聲音,帶給我們豐富的知識盛宴。

第五,媒體讓一個人形成一種廣泛涉獵信息的能力。即使現在告別媒體,我還是保持一種廣泛涉獵的習慣。報紙、雜誌、網站,定時瀏覽。無法容忍自己落後於時事諮詢。有個老先生曾經跟我說:人與人的差別就是信息差。領導之所以為領導,就在於他的位置能看到的信息更多。此話我深以為然。也許在高度上無法企及領導,但不妨礙我在廣度上打下基礎。

第六,一種快速反應的能力。我以前所在的是日報。一天一大版,對發生事情的快速反應,寫稿,上版,要求思維非常敏捷,下筆快,審核准。這種高壓下,個人效率的提高是明顯的,以至於現在在事業單位,實在受不了慢悠悠的調子,所以只能找點雜事充實。唉,職業病。

媒體工作確實很鍛煉人,但要是問我,為何離開?打個比方,媒體猶如快速食品,好味、刺激、帶勁,但終究不是一日三餐。你不能天天肯德基麥當勞,生活還是要回歸白飯瘦肉青菜。現在的朝九晚五,悠閑調調,對於人的健康,呵呵,還是比較好的吧。


委員威脅記者:我已記下你記者證號 小心把你抓起來

原標題:莫名其妙,我被點了名

張蓋倫

「我說兩句。」宋欣委員拿過話筒,鏡片後犀利的眼神鎖在了默默坐在旁聽席記錄會議內容的我身上。

他往我這邊一瞥,我瞬間明白了,他將要說什麼。

「有些媒體,比如你,科技日報的是吧,抓著一些負面問題不放。」此話一出,本來毫無存在感的我突然成了全場焦點,眾多驚疑的眼光噼里啪啦砸在我身上。

萬萬沒想到,在政協會議已經進入尾聲的時候,我成了他口中的「負面典型」。

「涉及軍工企業的,不能隨便寫。你要還想吃這碗飯,你就注意點。我已經記下了你的記者證號,小心相關部門把你抓起來!」這位被我的同事評價為「很有才華」的委員,瞪著我,撂下狠話。

一切緣起於大概十五分鐘之前,這位委員起身離席,我追出去,問了一個關於軍工企業的問題。當時,他臉色一變,擺擺手,示意不想多談。而當我儘力解釋我的來意並非挖掘所謂的「黑歷史」後,他閃身進了自己的房間(委員的房間和會場在同一層樓),並用力摔上了門。

記者被拒絕乃是常事,我沒有多想,回到會場,照常聽會。只是不料,因為這個沒得到答案甚至還沒說清楚的提問,他會拿起話筒,直接向我「開火」。

我覺得莫名其妙,又覺得這位委員誤解了我找他的目的,起身辯解。確實,作為一名記者,在政協討論會場上不該如此駁委員的面子;但當時一下忘了自己身在何處,只當他是一位平等的採訪對象,急著向他重申自己的來意。「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就是想了解實際情況才來找您,如果您覺得有問題,待會能不能請您跟我詳細聊聊?」

委員還是用那種犀利的、含著火氣的眼神瞪著我,頭一偏,領導范十足地甩下一句:「我沒有這個義務跟你談!」

我無奈,坐回位置;又後知後覺,感到自己不大禮貌,補充了一句:「好,還是謝謝委員。」

不過,討論結束後,我居然得到了好幾名委員的貼心安慰,叫我不要將剛才的插曲放在心上。

以這種方式刷了回存在感,還是蠻奇妙的。

另一篇評論文章

http://hqjchaozhou78.blog.163.com/blog/static/130216402201621792937599/

政協委員為何敢在「兩會」會場公然威脅記者?


我在北方,說說我。省級,電視台。我們欄目一共有將近60人。不過至少30人以上,是沒有合同的實習生。另外20人,聽說是台聘,幾乎很少來上班。即便上班也是天天在辦公室談論股票。外採的工作幾乎全部由我們這些實習生來做,所謂的實習生,就是電視台里解決不了合同和編製的「民工」。曾經以為努力工作,合同 五險一金 身份都是指日可待的。可是,天知道當時怎麼就那麼傻。好多年了,實習生來了一撥有一撥,受不了這種生存壓力的,自然就走了。可是,合同依然解決不了。不過也有例外,有些人,來了就有編製。在這個陣營里,明顯分為兩大塊,我們這些天天在外面採訪的實習生,片子少了領導罵,片子出慢了領導罵,片子做的不深刻領導還是罵。我們沒有年假,沒有年底獎金沒有分紅,就連過節一塊月餅都沒有。當然也沒有底薪沒有五險一金。拍一條片子,只有一條片子的稿酬,就像一個自由職業者。這稿酬,每個月拿出一部分交房租,單位食堂不讓實習生進,中午只能在單位門口簡單吃,電視台周圍房子寸土寸金,貴的,吃不起。想買房子,貸款只能商貸。但是又擔心哪天電視台不要我們了。雖然已經幹了四五年。

另一個陣營,所謂的在編人員。每個月什麼都不幹就有2000多塊錢的稅後底薪。每年13薪,有年假,有分紅,可以不來上班。房子貸款不用愁。單位早飯兩塊錢 午飯兩塊錢 晚飯兩塊錢 洗澡兩塊錢 剪頭髮兩塊錢。

心裡苦。為了這份工作,我敢說我足夠努力。我也在不斷充電,可是,理想之前,要先生存。我每天看經濟半小時,看新聞聯播,看各種記錄片新聞片,但是電視台並不能給我一個編製和身份。我沒辦法好好孝順爸媽,不能帶他們旅行,甚至,他們還要接濟我。

朋友所在的欄目黃了,記者一半是實習生,在編的,繼續在台里混,不在編的,只能去別的欄目,繼續做實習生。

16:18 刪除


學校要求暑假之後回校必須交一份實踐報告,字數規定三千字以上,寫了這麼多,交上去老師肯定不會看,發出來給大家當笑話看看

這個暑假我去了我們當地的電視台實習,我通過每天與他們實際接觸,與他們一起進行外出採訪任務,大致了解了中國大部分縣級電視台的工作流程以及員工的職業素養。調查範圍僅局限於我所在的這個電視台以及由此進行的部分與外地電視台合作採訪的經歷。調查方法為實地考察。

在進入大學以前,我對新聞這個行業抱有無比崇高的敬意,深切羨慕著每一位站在新聞一線的記者,儘管被一遍一遍的告知這個行業世風日下難以上升難以養家糊口,但我當時仍然認為我以後就是能靠著我這點新聞理想這點情懷吃飯。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在網路上看過太多記者的無奈與冤屈,聽到過太多人對於體制的抱怨,我當時仍然在幻想「沒事兒,等我進入到行業里,我把自己的事兒做好不愧自己的良心就好了」。可是暑假實習那幾天帶給我的失望,大過過去一年所有訴苦的文章。

我在新聞部實習,進去的第一天,一整個上午我坐在無所事事,這很好理解,因為我第一天去一般都不會有人來理你,但是,所有新聞部里的人都無所事事。僅僅一個上午,我就知道我們辦公室幾個人的婚姻情況,身體狀況,家庭關係如何,中間我沒插過一句話。下午,一位姐姐帶我去跑一個有關給環衛工人「夏日送清涼」的活動,事先聯繫好交警,演一出引導車輛避開環衛工人的戲,然後把原本掃乾淨的地面重新灑上樹葉,拍攝環衛工人辛勤工作的場景。最後來到了我們的大戲——「送清涼」,讓環衛工人排排站好,著重拍攝籌辦方把禮品送過工人手上的情景,因為我們只有一台攝像機,不能左右都取好景,於是我們的籌辦方把工人手裡的里禮品拿回來,再送回工人手裡。這時,我們這次採訪的視頻素材算是採集完畢了。到了採訪環衛工人的環節了,我們樸實的環衛工人們面對攝像機推脫了幾次,終於有一位可愛的大媽站到機器前面,帶我的那個姐姐一遍遍的教那位大媽該如何說話,因為老是忘詞和過度緊張在鏡頭裡飄忽不定的眼睛,這段採訪錄了好幾遍。採訪籌辦方時,用他們的說辭一遍過。等一切辦完,籌辦方一句話也不多說坐上車就走後,環衛工人把灑下的落葉掃得乾乾淨淨。當我們準備走的時候,那位上鏡的環衛阿姨說「你們是XX電視台的嗎?哎呀我有個朋友的女兒也在你們電視台上班…」帶我的姐姐以不認識那個人為由迅速結束了對話。我看著那位阿姨快要說出口的話被哽回去,吞了口唾沫把臉別過去。

回到電視台,有一個關於九寨溝地震沿線救災物資轉運的素材以及新聞編輯需要那個姐姐完成。當天是星期五,周末雙休,星期一我來到電視台的時候,看見姐姐仍在剪那條片子,仍然是剪上周我離開時看見的那段。

這天我跟著另外一個姐姐下鄉跑採訪,進鄉的路上山高路彎,開車的小哥把車開得其快,一邊玩手機一邊開車,我這個人安全意識不高的,但這次我在后座默默扣上了安全帶。在車裡聽了三個小時他們倆對於同事以及領導的評價,終於到了目的地,算是一個人物專訪,多年前的天災讓她能被一位重要人物的看望而被挖掘出新聞點。一整天的時間,我看著他們二人如何賣力的引導那位小姑娘在鏡頭前表演,衣服換了一套又一套,要說的話教了一遍又一遍,發動了周圍一個又一個的親戚,拍攝終於完成。中間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小姑娘的爸爸去餐館打包回了五個大菜,讓我們三個人吃,受訪的姑娘給我們女記者添了兩次飯,把飯桶推到男記者面前讓他自己添,我們的男記者吃了三碗飯喝了一碗湯,小姑娘想給我添時我說不用了,女記者說你不要客氣哦,要把飯吃飽。我說我真不要。

到了下午該回去的時候,他們一家人盛情邀請我們去河邊吃烤魚,他們家奶奶硬是拿出吃奶的力氣挽留我們,就差沒拿繩子套我們了,我們的記者始終是非常堅決的拒絕了。在回去的路上,女記者說我這幾天感冒了,不想吃那些辛辣的東西。

哦,原來是這樣。

我們看到不斷地類似於「某某記者被毆打」或者「被趕出」,我始終覺得對於社會中下層的人民來說,「記者」對於他們仍然是一個高尚的職業,他們很清楚配合好記者的工作能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所以他們身上甚至有去「討好」記者的意思。這也導致了一些地方台記者囂張跋扈,進入採訪的家就像進入自己的家一樣隨便,我覺得正是他們這樣的一群人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壞了記者的名聲,那都是一些很可愛的老百姓,看著他們對記者畢恭畢敬的樣子除了無奈找不出第二種感受。

我在電視台實習接下來的日子,已經和裡面在職人員的生活狀態很像了,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混吃等死。就在那幾天的日子,我知道了我們辦公室所有女士男朋友或者老公的年齡以及興趣愛好,以及她們孩子的年齡以及興趣愛好,以及她們家裡老人的人數以及他們主要的性格特徵,了解了她們幾個人中誰麻將打得最好,因為麻將是她們主要的娛樂方式以及談論的話題,她們也曾在辦公室聯機打過麻將,我也了解在這個電視台誰最討人厭惡以及哪位領導最讓員工憎恨。而這些天,她們中有好幾個人連我叫什麼都不知道。

在實習的那些天里,每天晚上我跟我初中的老師聊起實習的感受,我說現在有兩條路鋪在我面前。一條是我畢業後就直接在我實習的這個地方上班,每天吃呵樂呵,每天只上六個小時的班,周末雙休,年終領獎金。快到三十的時候進入編製當個中層領導工資翻倍。而且我這大學四年還能玩玩耍耍的過,只需保證畢業能夠拿到學位證,我這一生會活得很輕鬆。還有一條路是我這四年拚命的汲取知識,增長見識,自覺學文章寫評論練手,為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跑斷腿拚命求人,然後累死累活考一個好學校的新聞研究生,新聞民工當三年,畢業就失業,每個月的工資一大半交給房租,四十多歲的時候可能能夠在我待的城市買上一套一室一廳的房子,仍然奮鬥在新聞一線(其實我挺願意一輩子都跑一線的)。然後老師問我你想選哪一條,我非常帶有理想主義的選了後面一條,她說選這條必須的。我也覺得。

我知道我這段寫得戾氣很重,但這都是我對此次實習最真切的想法,相當於一個自我的實習報告。我很快就結束了我的實習,因為我從如此強烈的感受到我生命浪費的速度有這麼快。

有時候我覺得年輕挺好,因為年輕人總是會把未來想得異常的美好,能夠大膽地談論自己的夢想,就像我現在一樣,因為接下來我會描述我自身在這個行業中虛幻的期望。現在只要想起「記者」這兩個字,我腦子想得依然全是關於這個行業美好的事。平常總會看見一些評論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愛國,容易受他人蠱惑,但我看平時看我身邊的朋友,按現在網上的說法,我發現他們每一個人心裡都很「紅」,雖然他們口頭裡不願意承認,但你去聽聽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真的實實在在把「中國」這兩字放在心裡。在我心中「記者」就是一個特別紅的職業,真想憑自己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好一點啊,儘管這異常艱難。今年的輿論管制比過往幾年要嚴厲很多,很多公眾人物在互聯網這個平台上微弱的發聲,不斷提醒人們我們曾經擁有過什麼,現在失去了什麼。我看見一個微信公眾號的作者,有一段時間裡文章發一篇禁一篇,但他仍然一直發一直發最後直接被封號,後來我找到他的小號,介紹欄里寫了一句話「我為我的幻滅舉杯」,當時我眼淚都快下來了。我當時真的覺得這就有一種古代那種「士」的風範,我以後就想當想當一個能成「士」的記者。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以後也想做一個記者,放假的時候我們每晚都出來散步,聊得最多話題就是關於未來,關於這個行業,我們還互相調侃說以後在北京地下室住五年就礦泉水啃饅頭,不過這個計劃由於這幾年北京整改取締地下室的做法而作廢。我挺喜歡年輕人有這種心態的,明明知道未來很苦,但仍然義無反顧。

總結這次實習經驗,我從此電視台學習到的知識以及實踐經驗為零,因為我不能把假新聞劃入我的學習範疇。不過這次經驗到給我提了很大的一個醒:我絕對不能去小地方做新聞,我必須到能抵住一定壓力的地方做新聞。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敦促我不斷的努力,認真的學習,廣泛的看書以提升自我的能力。不然的話我就只能去到那種機器人都能勝任的記者崗位。但是如果生活嘲弄了我們美好的夢想,我想,大概是我們的夢想太過愚蠢而且誤入了歧途。


民工,早出晚歸,沒有加班的說法,每天連續工作時間可以超過12個小時,採訪,趕稿的鴨梨。。。總之一句話: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新聞理想抵不過黨的喉舌來得重要,或者幹了這一行你會發現你所謂的新聞理想也許是錯的,有時候真相不重要,穩定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多圖!】

(答主是一名大學校園記者,見題不邀自來~~)

下面是「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在「中國記者節」(11月8日)當天的推文節選:

——一段「小船」梗 傾訴記者們心裡的苦水——

—————下方的評論區=共鳴區?————

這篇央視推文,主要在體現記者的職業精神或情懷了,但它沒有揭示其實做一個記者,真的還是挺危險的。

答主本身是大學校團委傳媒中心的學生幹部,也算個校園記者。因為學校里有老師們罩著,再加之寫的東西中規中矩、「正」一點,是不會出什麼亂子的;而據說外面的記者或編輯,在報紙、網站上發表一篇評論後,都要躲一倆月才敢出門,因為一旦遇見某些與新聞、文章有利害關係的人,他們是真可能會挨揍啊……

大學裡玩玩就算了,反正我以後是絕不會走傳媒行業的……


這個行業,如果在傳統媒體基本已經算完了,我自己包括很多老同事全部轉去互聯網行業,做公關,品牌,新媒體,或者自己創業做自媒體。而這些職位,在互聯網公司往往也不如運營研發產品等職業更為核心

千萬不要覺得記者還是個受尊敬且能賺錢的職業,那是十年前…………

靠寫字為生的人,在中國大多過的不怎麼好,如果自己有興趣或者這方面能力,開個知乎專欄得了,千萬別進職業媒體的坑


我就是北大新聞系的,很好奇是哪位教授這麼說的?


做著做著沒了理想

有編製的不幹活

沒編製的拼了命

開始羨慕公務員

開始羨慕穩定的工作時間

開始對生活有各種不滿

歸根結底,待遇和付出不成正比

我說的是我自己

我只是個縣級電視台記者


這行有好有壞,不能一概而論,說到哪是哪吧。

1、收入

一線的記者做的好的,央媒的一年各種收入加起來40W+;省級媒體記者一年30W+,地市級媒體 15~20W,不過這部分人都不會很多,都是業務精英,一個單位里兩隻手數的出來。二線省會普通小記者月收入2500~5000不等。

從媒體類別來劃區別的話,報社現在收入福利降的很厲害,裁員裁的很兇;電視台不死不活,廣告收入逐年減少,但人事比報社穩定一些,人才出走還沒有那麼嚴重,不至於像紙媒大崩盤的節奏;新媒體公司的整體待遇和電視台差不多,但去新媒體公司做記者沒有記者證沒有採訪權,只能做做軟新聞。

2、工作強度

個人覺得是 電視台 &> 網路媒體 &> 新媒體公司 &> 報社/通訊社

電視台一般是排休或者單休,強度大,每天都要出新聞,要拍要剪,碰上嚴格一點的製片要等節目播出之後才能下班,當然我說的是日播新聞的記者,專題片的另說,並且可能要提攝像機回家值夜班怕突發新聞。

網路媒體跟新媒體坐班較多,各個單位情況不同,不一概而論。

報社跟通訊社比較閑,工作強度較小,不用打卡,上班時間自由,上班下棋練書法的大有人在,通過稿分來進行績效考核,碰上大事可以提前完成稿分任務,年底就基本歇息了。

3、記者素質

國內最好的記者還是集中於新京報、財新、南周、南都、央視、鳳凰這些精英媒體之中,後起之秀如澎湃、無界、界面等等,勢頭強勁,但其實也是藉助這些精英媒體中出走的很多老班底。

省市一級媒體能做深度報道的就很少了,大事就用通稿,外派的越來越少了。一是單位普遍要求本地化、生活化的新聞,抓好本地受眾,不要求記者去做費時費力的深度報道,二是省市媒體都受當地宣傳部直接管轄,做本地的深度報道多數時候就是在打當地政府的臉,幾乎是直接封殺的態度。

國內記者最大的問題就是專業素養不高,很多網編或者小記者,半路出家的不少,正經本事沒學多少,忽悠加蒙人的路子倒是一套一套的,網路新聞標題黨泛濫,移花接木的太多,有時看了真是想打人。對於一些涉及專業領域的新聞報道,現在部分新聞人跟專家打個電話確認一下的工作都懶得做,非一手的新聞資料,交叉驗證的基本程序都不走,就不談多客觀,如何能引導輿論的良性討論了。

4、新聞理想

我覺得很多說什麼新聞理想已死就是個偽命題,不管政治環境如何,不管媒介環境如何,一個新聞人作為社會人的基本是非觀不能丟吧,一個新聞人先學著把新聞報道做的嚴謹、客觀、專業,再去談新聞理想吧,什麼經驗都沒有,新聞要素還沒摸齊呢,新聞理想就死了。

再說,這就是一份工作,別把自己放的太高,放的太神聖,就跟會計要把賬目理清,醫生要把病情摸透、律師要把卷宗反覆看明白一樣,首先要做到的是專業,再談如何能對誰負責。記者確實有監督社會的責任,但並不是除了搞揭黑報道,除了揭露貪污腐敗就不能改變社會了,有這份決心可以寫內參啊,也可以投檢舉信啊。

不如先學會做一個專業的記者,再去做你理想中的那種「社會良心」記者。等你足夠專業,你自會有很多途徑去解決問題,做一些改變。君不見喊新聞理想已死的,都是新聞實踐乾的不咋地的人,做的好的記者都在埋頭苦幹,做力所能及的事。誰也不能一篇文章就改變過期疫苗、毒奶粉的社會怪相,但你可以爭取做到像鄧飛一樣,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多吃幾頓免費午餐,像王克勤一樣,關注塵肺病群體,為他們爭取更多的社會關注和資源,緩解痛苦。

5.職業成就

我覺得分兩方面,一方面是拿獎,中國新聞獎之類的,基本與職稱評定和崗位晉陞有直接關係,碰上那種大新聞了,一篇好稿子出來,一輩子都可以靠這個吹牛逼了。另一方面我覺得是新聞產生的社會影響,當你掌握著媒介資源的時候,確確實實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我國記者的名聲雖然當今在互聯網上臭的一錢不值,但對很多飽含冤屈或者亟需幫助的小市民、農民、山民,你就是青天大老爺,你的一篇稿子,一次報道,有時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有個師兄,採訪時碰見了一個父親卧床不起,小女兒十歲不到就擔起家庭重擔的困難家庭,他為他們拍攝了一組圖片專題,這組照片後來獲獎,並被國內媒體廣為轉載。他隨後通過公益組織,為這對婦女籌得了十多萬的善款,用於改善生活,這對父女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多錢,你說這算不算成就呢?

另外多說一句,傳播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原理叫「沉默的螺旋」,

定義我抄過來了: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极參与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簡而言之,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在中國,通常在工作上做的不順心的人,會將問題都歸結於職業不好,程序員天天寫代碼好累啊,醫生要讀好多年書起薪好低啊,律師司考這麼難過學法律傷不起啊,會計師工作壓力大好怕猝死啊等等。天天喊累喊苦的人更容易收穫另一個同類點贊取暖,但你見過哪個行業行業精英天天一起抱團顯擺?

總體而言,我的結論是,記者這一行的收入待遇與我剛剛提到的程序員、律師、醫生等等相比,略微偏低,但我覺得這是因為普通小記者並沒有太高的門檻,行業對專業知識水平的要求、知識積累的成本都要低於這些行業,所以收入比上述職業低一些我覺得也不至於太離譜。社會地位在網上很低,在鍵盤俠嘴裡一錢不值,但在生活上屬於正常,至少歸於較為體面的一類工作。

新聞記者的生活很辛苦,四處奔波,生活很難規律,但也能看見許多平常人看不見的真相,在記者眼裡,這個世界更複雜,更真實,更痛苦,也更美麗。柴靜不就曾在自傳里動情地寫出過「我特么愛死這個工作了」的矯情文字么。

記者這個群體特殊就在於掌握了一定的社會話語權,通過他們的文筆,這個對於職業的調侃和抱怨會被大大放大,但作為一個新聞專業的學生,這點理性思維能力和分辨能力應當具備。

另外,我是個挺較真的人,題主說北大教授講座開篇給你們講新聞理想已死,是哪個教授,叫啥,我倒是想看看他咋這麼想不開啊

哎,得票最高的又是抖機靈耍段子的...

困了不寫了,如果看客們還有啥想聽的贊了在評論里留言,我有空接著更...


在您的印象中,是不是記者們每天都懷著新聞理想衝鋒陷陣,為了民間疾苦奮鬥不已?

其實我們新聞狗基本上就是出差+採訪+熬夜寫稿,kpi很重要的好伐。。。。


作為一個市級小記者,剛剛入門,簡單談哈我的想法,首先,這是一個事業單位,所以關係是必須的,一個欄目基本上是關係戶,沒有關係想在裡面混,得多長十個心眼各種。。。而且能力非常棒,然後工作性質呢,收視率高一些的欄目就會比較忙一些,收視率低的欄目就閑很多了,然後跑新聞線索也很重要,新記者還是比較難,因為老記者早已經把當地的人脈網網路好了,你就很不好找線索,這個只能自己看著辦咯,至於工資,我們台不是很好,但純工資一年做的不錯,十幾萬還是肯定有的,還只是工資,紅包還有什麼補助拉廣告提成這些就沒算哈,做的一般的同事純工資都是五六千左右。。。。但是最重要的是混下來很難,人際關係很複雜,小心小心,做的牛逼的就是座上賓,認識很多政府官員還有成功人士商人藝術家之類的,所以如果你混久了你的上升空間是很大的,比如說買房子,你和老闆熟,內部價,傢具,好的任你選。。。。潛規則很多


這行本來就是體力活兒,不需要什麼技術,也沒什麼智力門檻,基本上是個人就能幹,跟搞物流、送快遞的差不多。招聘的時候永遠不缺有能力做這份工作的人。

但是送快遞要求也不高,為什麼記者沒有物流快遞掙錢呢?

因為記者這行還有國家控制的問題。如果國家放開媒體管制,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自由競爭的話,民企也許還願意多給一些錢。國營的話,效率低下,有編製不幹活的人就已經花了不少開支了,只能在這些編外人員上想辦法省錢了。


強行答一波。

利益相關:從事媒體行業5年

剛入行的時候,自認為可以從事自己最嚮往的職業(新聞專題)簡直不能再幸福。那時候工作無比認真,生活無比充實,不僅如此,我還虛心向前輩大佬們請教,沒事還免費幫其他人撰稿。

那個時候我給自己的定義是有真理想的進步青年。

這一晃5年了,欣然回頭,打開腰包,陡然一驚。再對比各位知乎大佬們月入百萬的收入,如墜冰窟。

先不談理想,我算了算收入和所耗費的精力(不詳細展開,有想問的請私信),得出的結論是不值得的。為了那幾千塊錢,不如開個滴滴來得輕鬆愉快,你還不用因為壓力山大得一些奇怪的病(一同事因壓力過大,腦部供血不足頭痛)。

再說理想。

學新聞的都知道,我國媒體的定義是黨的喉舌。

此處留白。

理想說完了。

最後說成就感。有成就感說明在這份工作上你還有潛力可以挖掘。為什麼這麼說呢?人一輩子上升期是很短的,你在上升期選擇的這份工作,自然是在學習,在進步,自然你就會有一道道關卡要突破,沒錯,成就感就這麼撲面而來。

那麼,你干這活幹了十來年,你還有成就感嗎?

其實還是有的,但我覺得這個時候的「成就感」應該叫釋放感,比如來自上峰的壓力,你終於在deadline前交了貨。再比如,卧槽,終於可以休假了!我要睡死在床上!

你確定你想把你最寶貴的日子,拿來做「公益」嗎?

如果你願意,祝好。

雖千萬人,吾往矣。

——其實,我從來沒忘了這句話。


新聞學專業,畢業的時候哭著嚎著要進媒體干記者。工作兩年,現在覺得新聞理想並沒有什麼卵用,每個月少的可憐的工資壓根無法為這份理想買單。

我家這個媒體吧,剛剛上線兩年,幾乎不做正面報道,負面為主,天天從各個地方找線索,什麼食品過期、延誤交房、新車故障,醫療糾紛…每個月沒有基本工資,拿多少錢全按寫的稿子來算,有五險沒公積金沒假期…感覺干媒體的好像都這樣吧?

我們也跑口,可跑口只佔日常的10%,還是以通稿為主,所以在專業性和深度上根本沒法與紙媒或者電視媒體比,甚至採訪的時候還得優先等著電視媒體采完…誰讓人家比我們有影響力呢?

關於辭職這事,不是沒想過,只是到了最後還是捨不得。雖然因為這份工作,男朋友跟我吵了一架,還分了手,爹媽還好幾百個不願意,可現在我還是喜歡這個職業。如果有一天我不喜歡了,再徹底拜拜也來得及吧?


推薦閱讀:

向陽生涯的職業規劃怎麼樣?
23歲,覺得人生毫無方向。怎麼辦?
為什麼很多人不想做銷售呢?
供應鏈方向研究生畢業如何找工作?

TAG:新聞 | 記者 | 職業規劃 | 新聞學 | 職業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