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發展的沒有中國好?
印度跟中國同是人口大國,發展模式應該差不多,為什麼它沒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以下問題乃是個人觀點。
印度發展的沒中國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國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鬆散的現政府體系無法直接解決,民間的內化機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要麼壓根沒在中國出現,要麼就比較緩和。。——自然印度發展不過中國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紀末的基礎也並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繼承了一些殖民地時代的東西,但計劃經濟時代的成果相黨一般,改革開放比我朝還晚了十年。。
下面來具體說說印度有什麼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國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發展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先說政治層面:
一,在社會文化層面,印度延續2000多年的種性制度,造成社會不平等,印度的階級分化異常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制約印度的發展問題明顯有種姓問題,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屬的種姓,甚至信仰什麼宗教。反之,還可以通過他的相貌、衣著以及經濟狀況來反推其種姓。
雖然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有任何的區別對待,但是現實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而這類社會文化,對於印度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開明的象牙塔環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會圈子方面都有明顯的「種姓隔離"在裡面。。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首先要保證比較可以接受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而種姓問題的制約,讓這類問題的解決基礎被剝離了出去。
這個是印度獨有現象,在我國不存在。
二,教育的規劃政策有明顯問題。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投入的錢差不多(大概是延續尼赫魯當年定下的基調),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這種搞法,現在看來是有比較明顯的問題在裡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嚴格的印度教育選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實人數較少,精度要求較高,呈現精英化的特點。而這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經費把控上,是很明顯需要特別對待的,不適合和基礎教育一刀切。
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
基層教育的人數更多的,範圍也更廣泛,並且也承擔著消滅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礎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學,還有一種是私學,也就是常見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學承擔更廣泛的基礎教育,雖然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已經在2001年被寫入法律,但教育質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稱為全體教育激勵計劃,很大的提高了入學率。
但是」入學率」雖然提高,但是畢業率變得更差。
同時在這種經費也一刀切情況下,老師的僱員數不夠用,給老師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質的老師
私學雖然可以辦到這一點,但是高昂的教育費用必然只能提供給高階層人士,而且數目不多,涵蓋不廣,也承擔不起」改善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
以上原因綜合到一起的表現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朝肯定狀況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問題是還沒有完成普及。而我們教育問題是教育方式改進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三,宗教問題。印度是個全民宗教國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來世,人在現世是 來贖罪的,等待來世。這種」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眾理論上應該帶來比較好的社會風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間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厲害,民間團體因為習慣不同,會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衝突,而這類衝突往往無法直接解決,會產生明顯的內耗。僅2008年一年,印度就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衝突656起,其中4起發展成騷亂,死亡123人,2272人受傷。
四,民族問題。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居世界第一,。這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很明顯,連民族之間的語言互通狀況都不怎麼樣。而印度政府並沒有承擔起一個比較好的」引導角色「。無論是克什米爾衝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到12年的阿薩姆衝突。這類民族問題時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後也不會缺少。
民族衝突帶來的首先是「惡性循環」,本來處於民族意識比較平和的民族團體,會因為」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成風,而開始著手進入這種衝突遊戲裡面。而小民族,小地區,會因為這種劇烈衝突,變得」沒有安全感「,開始著手內部強調民族意識,來增強排外性,繼續加劇全國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這種問題,在本來對聯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環境下,會直接導致地域的政治衝突,這也造成國內內耗。
五,印度特色的聯邦制相對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政府不僅決策權力不夠,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衝突不斷。尼赫魯-甘地的個人政治理念特徵讓印度無法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後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幾十年的家族統治實際上還是形成了所謂的尼赫魯-甘地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類似於」一個中央王朝,帶領麾下無數邦國「的狀態。這樣的印度式聯邦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
1,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其實並不好管理,國大黨雖然權勢頗盛,但是沒有足夠的統籌力來承擔整體化一的執政標準。
2,分裂勢力眾多,而且分裂勢力旺盛。這種政治生態,在本來各邦獨立性都不錯的情況下,和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達不成妥協,結局幾乎都是極端分裂勢力開始取得話語權。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下面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一,失業與貧困
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政府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
這兩個問題雖然已經有所改善,尤其是失業率方面,印度現政府頗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業市場的極端化,卻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而貧困方面,印度的貧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緩慢。
附上一些數據和解讀: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業率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的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地區發展不平和的問題。
說明印度總體失業率已經有所改善,但是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兩級差距並沒有解決(見下圖貧困人口)。
可見印度的貧困人口惡化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改善,而表中也給了標準,赤貧人口(1.25美刀一天)達到四成,貧困人口(2美刀一天)達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居然這兩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墊底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很不正常的數字了,也就是說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沒有消滅佔有全國過半人數的貧困人口基數,而這恰是印度從建國以來最大,最根本的一個局限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大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上的困難,但是就業市場呈現出總量走上行的趨勢,但是幾乎是印度服務業開始走高,產業附加值開始增強帶來的收入紅利,但其他產業就沒有這種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印度現在呈現了這麼一個奇怪的狀況:
印度民眾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變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經工作居然脫不了貧。
這是個很值得吐槽的現象。
而在貧困問題上,我朝的狀況明顯好很多。我朝目前的問題在於地區發展的差異,而欠發達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擁有一部分不小的貧困人口數字也不奇怪。而整個mpi綜合評價裡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範圍內,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數字。但是,就近幾年的趨勢而言,從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放,以及新千年後的數次城鎮化進展,我朝的地區差距是在慢慢縮小。所以就解決貧困問題上,我朝雖然拖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在成效上,在發展中國家絕對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狀況好很多。
二,製造業發展滯後,準確的說是產業結構不全使得」服務業「變成孤島。
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軟體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服務業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農業也有起色。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政府以及大家族對產業和投資的「過度管制」,但是印度的政府結構特點註定了他沒辦法真正靠政府主導經濟,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體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政府對其控制較少,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而我朝相對來說,產業還是比較平均,總體上不存在印度這樣的問題。就規模而言,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農業總產值早就超過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產業集中在中端製造業,已經從「單純吃人口紅利」變到「開始吃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人口紅利」,至少說,算是個良性的狀態,高端工業成果來說,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遠程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出口德國的「五軸機床」。。這狀況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礎設施嚴重落後。 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基礎設施有點落後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也就是說,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並不是什麼是否完善的問題,是嚴重缺失以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產業運轉了。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另據印度央行最近的測算,印度近年來每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佔GDP的6%,公共投資明顯不足。當然印度政府也比較承認這點,而且非常願意拿我朝作為激勵目標,新的「印度十二五規劃」裡面,號稱要投入一萬億美刀來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具體成效如何,還是等17年末我們來驗收成果吧,就現狀來看,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不過關的。。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城鎮化也好,新區建設也好,舊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礎建設放在首位的,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們的基礎設施整體是非常完善的,當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良。
四,投資結構問題以及宏觀經濟問題。世界資金流向在美歐各種經濟衰退之中開始滿滿轉向新興市場,而在印度卻長期出現了資金流出和貨幣貶值的情況,整體宏觀經濟偏軟通脹居高不下、政府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脹年增率飆升至18.4%,創2010年中期以來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長一路走低,到現在都沒有明顯反彈跡象。
但是這些情況是為什麼呢?我做一下分析。印度經濟是以擴大投資為引擎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支撐其投資活動的資金基礎是脆弱的,印度並非依靠穩定的國內資金,而是依賴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和左右的海外資金。外資流入主要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中長期的商業貸款,而 資本流動的變化使得過去利用利率較低的海外資金的印度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陷入了困境,且企業籌措資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稅後利潤明顯下降。
而擴大投資模式給製造業為主的行業,本身是國大黨一個很聰明的政策,但是國內受到企業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後的基礎設施連保證有效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難說,這點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而目前而言,印度政府沒有拿出太好的解決辦法。
而我朝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好很多,我朝以政府產業政策,國有資本主導的國內投資模式,實際上對海外資金的依賴量不高,投資量很穩。而且無論政府項目,還是製造業,我朝的投資回報都還是不錯的。
我朝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怎樣給目前的投資模式做一個更優規劃和更專業的計劃」,從而去進一步提高投資有效性。而就資金模式方面,其實也可以「適當」對海外資金放寬,當然「主導地位」不能放。(先就更新這些把,有時間我再繼續補充)。
補充三條,1.女性地位,我朝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解放對整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應該是倍數級的2.儒家文化和種族天賦,放眼全球,華日韓三族都是屬於容易「過勞死」根本停不下來的特性,拼經濟原始積累,恐怕難找對手3.黑洞效應,經濟發展期,日本接受美國產業轉移,起飛;然後,韓台港新四小龍接受日本產業轉移,起飛;然後,天朝接受四小龍產業轉移,起飛,繼續飛,就沒有然後了,因為產業從東部轉到了西部,能流出去得很少。原本與天朝同期生里還有東南亞四小虎的說法,現在已成學渣。
說一個我自己覺得正確的觀點中國在抗戰和內戰中,前者創造了民族團結和融合的基礎,後者建立了全國性的中央集權。這是印度所沒有的。建國後的發展障礙,印度有種姓問題,宗教問題,土地資本集中問題。這些在中國都不是問題,社會主義改造解決了土地和資本問題,文歌解決了種姓和宗教問題(地主 宗族還有牛鬼蛇)。建國後的發展道路,中國經歷過買辦經濟的痛苦,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完善工業體系。而印度地理有約,沒有經歷中國的慘痛戰爭,走不上獨立自主的道路,也想不到完善工業體系。工業體系的完整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速度和國運。這也是中國經歷文歌也能騰飛的根本原因。不直接改原文了,修改內如如下:不能說WG解決了種姓問題和宗教問題,種姓問題在中國一直被改善,黃巢以後就不存在種姓問題,wg是新中國對平民晉陞途徑的一次疏浚。這次疏浚很粗暴,按現在的話說合法性(可是當時全國人大通過了),造成的結果也是泥腿子對文化人的無理由撲殺,全國混亂。但確實使人數最多的工農階級上升途徑通暢。按某位知友的話說,這是屎的正面作用。宗教問題也是一樣,中央集權一直壓制著宗教勢力,WG只是一順手再次壓制一下,作用聊勝於無吧。對比中國和印度,中國可以說沒有什麼種姓問題和宗教問題,但是我們既然比了,就要把同時期對同一件事情比較一下。這也是我提WG的原因。正面回答樓主的問題,在發展問題上,人口可以成為資源也可以成為負擔,這完全取決於人口素質和晉陞通道。人口素質的第一重要的原因,中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和最優秀的基礎教育,讓他們有足夠的基礎知識去為工業化生產服務。但是印度沒這本事,他們即便把會識字的算上,也有30%的人是文盲。人口的教育水平太差,這是硬傷沒辦法。至於晉陞途徑,種姓問題是印度的一個死結。中國只要你考試能一直過,找個好工作真不是事兒。
我想應該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心中嘀咕「天朝一團糟,哪有資格說印度不好」 但是聯合國報告的中國的各項數據絕大部分都超越印度,甚至現在連外媒都在爭論北京和新德里誰才是空氣污染是世界上最嚴重的。
歐美人自然心中無限優越感的一貫認為:威權,沒有自由,限制言論,生育政策導致人口未富先老,污染,鬼城,產能過剩,....中國崩潰論不覺於耳, 印度作為民主國家,又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自然在將來要超過中國。不過從2013年我明顯看到外媒開始對印度失去信心,印度盧比大幅貶值,大停電,各種限制外資的行為,政府低效腐敗。。。。讓外國評論家非常迷惑失望,他們津津樂道的龍象之爭也鮮有再提起。當然我們應該警醒中國30多年來的繁榮是否根基牢固,能否持續發展。是否會因為政局變動而像蘇聯那樣倒塌,亦或再來一場文`化大革命? (這也是西方人認為印度有可能超越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有共產黨,是根本原因。
一個真正大一統的國家,辦事當然好使。匿了,怕挨罵。
----------------------------------
沒想到贊同的人這麼多,每次我覺得自己活得困難的時候我就看看長征 -----------「也許我現在的狀況比他們要好,他們都能出發,你怎麼能坐著嘆氣」。我信共產,只有共產可以壓綠教主要是兔子率先完成了工業化,讓阿三已無路可走。世界各大國不會再眼睜睜看著阿三也完成工業化,然後它們被邊緣化。既生瑜,何生亮呀。
印度在農業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比中國差太遠了,由於沒有進行徹底革命,土地所有制、男女平等、宗教信仰、種姓制度等問題阻礙了印度的發展。
看到一本書,張維為的《中國觸動》,寫的很好。一直以來,印度就明著暗著要跟中國較勁。雖然中國從未將印度視作競爭對手,但印度卻始終希望著能夠有朝一日,超過身邊的這個巨鄰。不過幾十年下來,印度不僅沒能實現超越中國的宏願,反而在這場長途跋涉中,被中國越甩越遠。
為什麼印度趕不上中國?,這是印度自身稟賦的天然缺陷決定的。具體來說,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地緣格局上,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緣板塊。東面,巴坎—若開山脈是其與東南亞的地緣分割線;北面,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將其與東亞大陸隔絕開來;西邊,俾路支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阻斷了中亞與南亞之間的深度銜接;至於南面,那是全球第三大洋——印度洋。這一系列大型地緣屏障,嚴重限制了南亞次大陸與地球上其他地區的有效交流,同事也為印度文明的獨立成型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緣保障。
這種地緣結構上的獨立性,使得印度文明在完成了對南亞的覆蓋後,也就自然而然的喪失了進一步拓展影響的戰略空間。而地緣格局獨立導致的外來威脅的較小,讓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東亞大陸農耕文明那樣,因為持續性的受來自蒙古高原游牧勢力的毀滅性威脅,所以必須在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權,最大程度的集中國內資源以應對。
當然,南亞次大陸並非沒有外患。中亞的游牧勢力,就經常從興都庫什山脈的山口衝進南亞——而他們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剋星。
不過,雖然中亞的游牧勢力經常入侵南亞,並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成功,不過在文明層面,他們卻無法消滅印度文明,用自己的文明體系取而代之。
這是怎麼回事?
這得從內外兩方面因素來看。內因方面,印度文明畢竟是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規模巨大,底蘊深厚,想消滅這樣一種大型成熟文明體系,難度自然不小。不過除了印度這個內因之外,外因方面,也與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不足有著極大關係。
中亞深居亞歐大陸內陸,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乃至於阿拉伯等傳統亞洲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虎狼環伺的地緣格局,加之以中亞本就相對貧弱的自然稟賦,這各方面原因一起導致,中亞不具備孕育強大穩定本土文明的潛力,在更多時候,它只能是作為外來列強的逐鹿場,被勝利者所吸納徵服。
然則,無論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波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些自古以來的優質地緣板塊,跟中亞的地緣距離都相當的遙遠。這即是說:即便一個外部力量可以將中亞征服佔領,它所建立的統治 ,其基礎也是孱弱的,很難持續穩固。一旦這個外來強力的自身實力衰落,其他覬覦者以及中亞土著就有可能趁機挑戰他的權威,進而導致中亞政局的改變。
中亞的不穩定基因,既降低了它入侵南亞的頻率,更造成了一個後果——即那些得以入主南亞的中亞入侵者,由於深厚沒有一個安全穩固的戰略後方,所以無法形成強大勢能,將印度文明整體顛覆和替代。相反,基於維護自身統治權的考量,這些外來者反倒不得不對自身進行調整,以適應印度文明。這種調整與妥協的後果,就是許多外來勢力在確立對南亞的統治後,文明屬性方面逐漸本土化——至少也是尊重印度文明的主體性,而放棄了消滅印度文明的企圖。
既不能拓展文明邊界,又無遭顛覆、替代之憂;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長期穩定,造成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內部矛盾被放大和凸顯,而反映到政治上,次大陸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的「窩裡斗」,便成為印度文明發展歷程中擺不脫的夢魘。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得中央集權。但問題是,人都是有私慾的,印度文明體系內各次級地緣板塊的地方勢力,自然也存在著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始驅動——而這當然會跟中央集權的要求形成衝突。尤其是部分比較邊緣的區域,其之地區利益,有可能會由於中央的統籌布局而遭受損害——這自然會引發他們的不滿乃至反抗。所以,要想中央集權得以順利推行,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國家必須擁有一個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本部核心板塊。
擁有絕對優勢的本部核心區,可以為中樞政治權力提供強力支撐,使他有能力壓制邊緣的不滿乃至反抗。通過這種方法,建立起中樞的最高權威。同時,政治上的中央集權,又會反向誘使各邊緣板塊資源加劇向本部流動,進而讓本部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中國就是這種模式的最典型代表。中國的傳統核心板塊——長江與黃河流域,其之整體實力堪稱全球一流,並且區位上也大致處在東亞大陸高價值部分(中國中東部)的中央。這種格局,意味著以長江黃河流域為依託的中國歷代王朝,能夠有一個強勢的基礎支撐,並且可以把中樞的影響力,相對便捷的投射到東亞大陸的大多數邊緣板塊,進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大一統國家。
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主要是依託於兩條河流——即恆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雖說這個南亞版的兩河流域,其整體層次跟東亞版兩河流域沒法比,不過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體量也比東亞大陸要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依託印度河與恆河流域,也足夠完成對南亞的政治大一統了。
但事實是,印度沒有像中國一樣實現中央集權,而是混亂了幾千年之久。最搞笑的是,作為二元核心板塊之一的印度河流域,後來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還跟印度文明一刀兩斷,轉而投向了作為外來戶的伊斯蘭文明懷抱。如今的印度河流域,已基本上被併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領土。
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發祥地。丟了印度河流域,相當於印度老巢不保!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關鍵原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陸主體板塊之間,存在著一個塔爾沙漠。
本來,人類文明早期,這裡是沒有沙漠的。只不過後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再加上人類繁衍過程中對當地植被的破壞,導致這片總面積高達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高度荒漠化。而這種自然環境的改變,也對印度文明後來的歷史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的出現,大大阻礙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板塊,特別是另一個核心區域——恆河流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這種直截了當的物理阻斷,使得南亞二元核心非但不能與中國的二元核心——長江、黃河流域那般,隨著文明發展和交通的改進,而逐漸有機整合,相反,還走向分離和對抗。
而中亞的屢次入侵,更加劇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變異。印度河流域地處地處次大陸西北角,是南亞與中亞的銜接所在。這種地緣區位,意味著印度河流域免不了深受中亞影響。加之中亞游牧武裝的強大軍事力量。這各種因素,其後果就是印度河流域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地緣板塊。
隨著中亞游牧勢力的入侵,伊斯蘭教也進入南亞,並佔據政治優勢地位。雖說印度文明最後抵禦住了伊斯蘭文明的顛覆,並未像古波斯文明那樣,被其整體替換,但至少在某些地區,伊斯蘭文明依然取得了優勢——而印度河流域這個與伊斯蘭核心區相對最近,與次大陸其他板塊關係最為疏離的地區,就這樣逐漸脫離了印度文明體系,最終皈依了伊斯蘭。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嚴重削弱了印度文明的實力。而印度河流域跟恆河流域之間的地緣和文明衝突,更進一步消耗了後者的實力,使它無法積蓄出足夠的力量,來實現對東部的孟加拉,以及南部德干高原等地區的控制。如此一來,中央集權就成了鏡花水月。
三、種姓制度的掣肘
眾所周知,在印度文明體系下,人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以及連種姓的資格都沒有的賤民。其中,由上古雅利安人和後來中亞前途的突厥系人種,逐漸演化成印度斯坦人,並佔據婆羅門、剎帝利兩個高貴種姓;占人口大多數的南亞原生土著,則發展為達羅毗荼人,主要被劃入吠舍、首陀羅兩個低賤種姓,以及賤民。鑒於印度斯坦人膚色偏白,達羅毗荼人膚色偏黑,所以這樣的階級劃分,天然沾染上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很明顯,低種姓達羅毗荼人對這種階級劃分會有著天然的不滿。為防止達羅毗荼人揭竿而起搞革命,印度斯坦人的祖先——上古雅利安人設計出了印度教。印度將推崇轉世,並認為「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得享幸福」。通過這種教義的傳播和熏陶,達羅毗荼人的鬥爭意志被大大消磨,逐漸接受了今生受苦,可以換得來世福報的觀念,進而放棄現實中的反抗,精神層面高度奴化。
但問題是,凡事都有兩面性。
既然今生註定受苦受難;首陀羅、吠舍乃至於賤民們,對那些由上層階級把持的國家和政權,當然不可能有什麼情感認同。自然不會有任何認同感;並且,印度教的過於強勢,導致世俗權力受到教權的高度壓制(根據種姓制度設計,作為印度教祭司的婆羅門高居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能屈居第二)。
世俗權力的受壓制,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中央朝廷委派的職業官吏,根本無法單憑政治力量,對地方有效治理——這與中國黎民百姓天然敬畏皇權,服從官府形成強烈反差。普通百姓對皇權、官府的敬畏形成強烈對比。
必須是在本地長年經營,直接控制民眾的那些土邦貴族,以及掌控人民精神和思想的婆羅門祭司,方才可以獲得民眾的臣服。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石所在。既然流官在地方上根本就不可能玩的轉,而必須高度仰賴當地婆羅門和剎帝利,那中央的政治權力,難以避免的被地方實權派對沖。
種姓制度是維護印度社會維持的根本,但也是消解中央集權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難以剷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乃至於政治上的權力集中,當然也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泡影。
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元地緣核心的分崩瓦解、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掣肘,這三大原因,一起造就了印度的長期分裂。而這種內部撕裂,又嚴重阻礙了印度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甚至連國家的認同感和民眾凝聚力都因此受到嚴重削弱,印度的發展之路,當然也困難重重。
當然,面對如此局面,印度肯定是狠不滿意。從上世紀末開始,印度就啟動經濟改革,希望能夠打造出良好的經濟環境,助推國力上升,使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大國。
但30年過去,雖然印度經濟也的確有所發展,但效果卻遠未達到預期。尤其是,在此期間頒布的種種改革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以至於最後的成效與預想要大打折扣。
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究竟為什麼難以成功?為什麼同樣是改革,在中國就可以成效大顯,到印度就顯得步履蹣跚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5節——印度之第3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原創文章。
因為印度獨立之後印度領導人也太社會主義了。。。。你了解一下印度多年的政策,很多政策比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還社會主義得多,讓你覺得印度領導真是充滿理想,但政治好現實,所以我只能說他們太天真
因為印度沒有一個中國的「日本」。
中國在20世紀以及21世紀所取得的成績,都要感謝這個一衣帶水的小邦。同為儒家傳統的東方民族,作為長期的小弟和學生,甲午,抗日兩次戰爭,一次把中國按在地上打,另一次徹底的吊起來打。如果沒有米國和蘇修的參與,中國也許永遠都收不回失地了。
而且日本還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他吊打了侵略中國最狠的老毛子,這也是在黃種人最絕望的時刻的一枝強心劑,使黃種人沒有淪落為黑人那樣任人宰割。
可以想像在清末的那幾年,它對中國的整個社會有多麼大的衝擊力。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書,都不像中國近代史那樣,滿篇的屈辱和不甘心,苦口婆心的教育後世子民永遠不要落後,永遠不要落後,永遠不要落後。
日本就像一隻帶刺的鞭子,鞭策中國前進。我來說一下外部因素。很多人都覺得印度地理位置優越,其實嘛,特別的不妙。印度的左邊區域是一群穆斯淋國家,右邊是東南亞一群窮鬼,南面呢?浩瀚的印度洋,大洋旁邊是一堆東非國家。北方呢?首先,中國並不發達,況且還隔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所以呢?印度就是被一群吊絲包圍的大吊絲。那麼,這又能說明什麼呢?翻開地圖,你就能感受到地理位置帶給你的巨大衝擊力。富國的旁邊往往還是富國,窮國往往扎堆存在。你還會發現,發達國家幾乎可以連成一條線。西歐的對面就是北美,北美的對面就是韓日。為什麼會這樣?我試著解釋一下。地理位置、環境的相近有利於技術、文化等方面的擴散。資本輸出也優先考慮地理位置最近的國家。即使旅行你也會考慮最近的國家。我們看印度最發達的是什麼:電影、軟體、軍事。其他方面都是渣。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中國不想要(電影),或者美國不想給(軍事)。所以印度才得以撿點渣渣吃。我想這也是孟母決定三遷的原因吧!
我想加上兩條不靠譜的意見:1,印度土地肥沃。作為一個耕地大國,印度的可耕作土地比中國要多,而且大部分都能一年三熟。這樣躺著都能生存的地方人民拼搏的意願不高。2,印度太熱了,溫度每上升一度,工作效率和工作意願就降低一分。縱觀世界熱帶國家很少有經濟發展的很好的。新加坡要不是在馬六甲旁邊加上一些見不得光的業務估計就和巴拿馬差不多了。
土改,工業化,語言統一
以上三點都做到了再平視中國社會問題是非常多的因素的集合體,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如果真的要說,我覺得民族特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德意志民族的嚴謹,猶太民族的學識,大和民族的變態,斯拉夫民族的粗獷,中華民族的堅韌,每一個優秀的民族都有著其無法掩蓋的民族特性,民族傳承也是,曾經我們是這個星球上幾千年的最頂尖的霸主,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心中都有一個大國夢,幾千年的鬥爭生存的壓力,教會了我們很多很多,這一切的一切,是印度無法擁有的,對一個幾乎都是被外來種族統治的民族,血液里已經失去了獅子的血腥了
從我本專業的角度來看,說一個原因。沒有大量的煤和石油,就不可能有大量廉價的電力能源,而工業發展需要的就是大量廉價電力。
ls說了好多,我說說直接原因。因為印度沒有毛澤東!不是玩笑,這是真的。首先,毛澤東的十年文革雖然摧毀了傳統文化的體系,讓社會十分混亂,但是也摧毀了傳統文化中束縛我們的那部分(正因為那部分我們才有了落後了那麼多)才更加容易接受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家在嘲笑印度種種奇葩的制度時有沒有想到咱們的舊社會時也有著不遑多讓的奇葩制度。雖然老毛的方式太過暴力殘酷,但卻是最乾脆有效的!其次,老毛又以大刀闊斧的方式進行了三大改造,並且集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雖然這樣的方式同樣粗暴,但也是最乾脆有效的!再次,老毛建造了一個高度集權的現代政府。雖然高度集權,但卻是小圈民主,精英治國。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可以相互監督制衡(當然,力度肯定不如歐美),在我們落後的時期可以全力奮起直追!且極不容易受外界影響。
因為不普及「對女性的教育」。
在沒有如中國一樣的計劃生育的條件下,女性教育只需提高几年,平均生育人數就會顯著降低->人口減少->更容易讓人們受到教育-------良性循環
參考此答案: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此之前有過哪些價值和意義?這些價值和意義是否有值得商榷之處? 現在排名第一的中的一段話:有人就要問了,那印度呢?印度的生育率為什麼沒有降低那麼多?很簡單,印度沒有抓到降低生育率的關鍵因素,而所有東亞國家都抓到了,那就是女性教育。中國為女性提供相對平等的教育,極大的降低了生育水平。從1990年到2010年的數據看,一個縣、市、區的女性受教育年限平均上升1年,總和生育率就下降0.4,平均少生0.4個孩子。(根據前面的第一篇文獻,1年的教育水平就相當於整個計劃生育的效應)婦女教育水平從小學教育提高到高中,每個婦女就少生2.4個子女,東亞地區的婦女教育水平都比較高,於是大家的生育水平都在1徘徊,難兄難弟。
人口減少,社會就會相對穩定,發展也就上去了。
莫迪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解散印度的發改委,著實叫我激動不已,以為天朝也會效仿。
莫迪今天最大的敵人恰恰是既得利益者,改革最大的阻力來自於保守思想。
莫迪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修路能把釘子戶的房子剷平?
莫迪能為了廉價勞動力能把工會的結社自由、罷工自由、社保自由統統取消?
莫迪能為了改革,得罪提攜自己上台的既得利益者?
莫迪能為了改革,提出脫亞論,批判印度的傳統文化?
莫迪假如想改印度,只能有一個結局那就是印度革他。
讓我們銘記,中國今天的經濟成就源於十幾年前幾千萬國有企業職工下崗。
今天印度的中二病根本治不好,印度假如要摧毀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那印度就需要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北伐、中原大戰、日本入侵、肅反、整風、土改、反右、公私合營、文革、改革開放等等,印度連一個都沒有。
假如印度是君主制,或許還能君主立憲。再或者印度是殖民地,印度或許保留一片自由思考的空間。印度今天的問題卻恰恰是民主制,誰想改革印度,印度就先革誰 !!!
西班牙復興時主張的是伊比利亞主義,奧斯曼崛起靠的是原教旨主義,英國的崛起靠的是無恥的私掠船和海盜文化,德國的崛起靠的是鐵血政策,法國的革命靠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日本擴張靠的是軍國主義,還有那幾個在波士頓傾倒茶葉的地痞流氓,他們哪個國家是因為民主制度而強大?民主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中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日本、俄羅斯、德意志這些後發國家一樣審視過自己的傳統文化,日本希望和歐洲人雜交,俄羅斯人要求自己的國民說法語,德意志和這個世界幹了兩架,奧斯曼土耳其甚至為了擺脫傳統,放棄了大部分領土。而中國不過是破履自珍而已,我是學下西醫的,我就號召國家廢除西醫,只發展中醫就可以了。我們今天的社會問題不是文革太猛烈,而是革的還不夠徹底,乃至於封建遺毒還在主導我們的公共衛生政策,使我們的食品安全解決不了,使我們公共衛生政策沒有科學依據,使我們的赤腳醫生大行其道。
你們誰敢說中醫不是偽科學?但人家就在那宣揚人家的五行相剋,還要西醫去學習「祖國醫學」。
有人說看了我的文章,摧毀他的三觀,當我學祖國醫學,聽中醫、中專的領導給我講「公共衛生」的時候,誰在乎過我的三觀被摧殘、折磨?呵呵一笑。
首先講印度和北美、西歐、東亞的比較優勢。
假如單從印度的優勢看,那印度絕對是世界首強,可事實卻極具諷刺意味。
印度的自然和光熱資源。
中國北方一熟,南方二熟,也有農業三熟的地區,那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也是中國經濟最繁榮開放的地區,而印度全境都有農業三熟的條件。種植業是城市經濟、區域經濟、國民經濟的基礎,當然前提是利用好這一優勢條件。
珠三角&>長三角&>黃三角&>遼三角&>黑三角都是光熱因素決定的。
那印度農業產量一定是中國的三倍,甚至更多吧?我就呵呵。
接著講印度的交通和地理優勢。
歐洲、北美、東亞都太偏,而印度居於東西方交流的通道上。中國要構建一路一帶,那基本上就是胡扯,因為路被東正教和原教旨主義佔領著,根本打不通,與其打通,還不如不打。而印度則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伸手即可及。根據以上條件推斷,那印度一定是世界的經濟、物流、交通、軍事和政治中心。答案是否定的。佛家語:腦洞不開。
下面開始開足馬力黑印度。
今天的印度就是49年以前的中國,誰想改革印度,印度就先改革誰。
1、印度的智力積累
梁漱溟標榜印度哲學和思想,印度有多種立文字的宗教,宗教後面不立文字的教派更是數不勝數,在中國、日本、東南亞盛行的佛教,在印度只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宗教,這種宗教平民化的模式,導致現代化根本無法推進,一個民族、社會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還有奧斯曼帝國,曾經盛極一時,當時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北非和中東,拿著火炮打冷兵器時代的歐洲,對文化、宗教包容,用猶太人管理國家。最後狹隘民族主義和既得利益者改革這個國家,導致軍隊世襲化,最後沙俄、英吉利、法蘭西,一次次的瓜分這個國家。就是因為印度、奧斯曼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太強大,導致現代化無限期的被延遲。把中國放到英美、法德、印度、穆斯林這樣的世界文明中橫向對比研究,我個人認為,死傳統文化要比活傳統文化要好。今天我們創造的不就是明天的傳統文化?文藝復興不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理性批判和顛覆,所以說毛髮動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傳統文化對於社會轉型好不好,有待商榷。
2、印度的民族問題
印度的民族問題比前蘇聯還要嚴重。印度的所謂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人還不到50%,印度南部要求的獨立的聲音比想像中的要強的多,其實印度和當年蘇聯的民族問題一樣嚴重,這些民族一直都再國外建立基地和募集資金,當前上台的政黨還一味叫囂一個主義,一個民族,一個宗教,可見印度內部的民族問題之嚴重。-
題外話:要不是因為打不過你,早和你翻臉了。
3、印度的宗教問題首先印度的宗教問題比較突出,掩蓋了他的民族問題,印度教在於守成,但穆斯林的伊斯蘭教則很具有進攻性,於是一場所謂的文明衝突在印度打的熱火朝天。-
4、印度的階級和種姓問題
印度沒有階級?最近的一次說的是印度要建中國的所謂開發區,死了24個農民,可見印度的階級矛盾問題由於我們的不關心,也被掩蓋了。-印度姓氏有貴賤之分,貴賤姓氏之間不通婚,而且這些是社會普遍接受的。而陳勝吳廣就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寧有種乎?
5、印度的邊境問題
印度自從成立那一天起,就自卑和自負並存,和周邊國家都有領土爭端,這才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擴張還是發展?當然這個問題也能換個方式發問,放棄擴張?還是放棄發展?
6、印度的政治問題
中國經歷了殘酷的政治鬥爭,肅反、整風、反右、文革,最後終於把拳頭攥到了一起。而印度則不存在這樣的前提,印度民粹主義風行。文明都是野蠻交合的產物,比如說西班牙復興的伊比利亞主義、奧斯曼崛起的原教旨主義、英國無恥的海盜文化、德國的鐵血政策、法國的無產階級專政、日本的軍國主義,還有那幾個在波士頓傾倒茶葉的地痞流氓。研究世界歷史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好白菜都被豬滾過。所以說毛左雖然有歷史局限性,但社會進步還是要利用毛左野蠻的推進,等社會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就可以一腳踢開毛左。
印度和中東都是沒被豬滾過的原生態白菜。
漢代和羅馬都以公主外嫁的聯姻方式,換取國家和平;劉邦、朱元璋這些建國者都曾經血腥的屠戮自己的戰友;美國的柯林頓曾經為規避彈劾發動戰爭;尼克松為了競選派出了竊聽小分隊。就是菜市場買菜也會為分分厘厘爭來爭去,何況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
我希望大家能把國家政治和社會倫理分開來看。
我一點都不否認我的實用主義,假如你們懂毛澤東,就會明白他心中的無政府主義、禁欲主義、實用主義、民族主義是這個社會灌輸給他的,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而你們所了解的毛澤東思想都是教條、機械、閹割過的毛澤東思想,他也有人的缺點,狂妄、偏執,但我們還是不能從感情的角度或者社會倫理的角度,再或者說舊世界的價值觀的角度去評價政治,因為政治有政治自己的評價標準。
從政治的角度講,我們假定,沒有反右,社會中反對黨的力量非常強大,等鄧小平上台,中國就立刻變成1978年的印度,過去幾十年取得的經濟成就根本不會出現,失去了強有力的政府,中國的新疆、內蒙、東北、西藏將會遵循外蒙古例,其實你們看中國歷史大部分時間這些地區都是獨立的。
從政治角度講,我假定沒有文革,也沒有政治迫害,一切都理想化的完美。那些泥腿子出身的異姓王,個個信奉山頭主義,當毛一死,彭德懷、林彪、高崗、劉伯承哪一個是吃素的?
眾所周知,從西方的羅馬到東方的秦漢,全世界的政治鬥爭都異常殘酷。武則天處死庶子們是相當不留情,除了李孝因為無子早逝外,李忠沒有留下後代就被逼自殺。李上金被逼自殺後,七個兒子在流放途上死了六個。蕭淑妃生的李素節被縊死,十三個兒子里被殺了九個。兒子孫子尚且這樣凄慘,何況不順眼、不順心、不如意的大臣,歷史不忍細讀。
而你們那種用社會倫理的標準去評價政治得失的觀點是非常幼稚、膚淺和可笑的。假如用你們的觀點和標準去評價,那就只能有孔聖人,不能有政治家,因為政治家都是搞陰謀,玩陽謀的。換言之孔聖人也是有污點的,所以那種對歷史有道德潔癖的人是不能苟活於世的。所以啊,兩隻黃鸝鳴翠柳,勸君自掛東南枝。
7、所謂的軟體優勢
印度所謂的軟體優勢不過是利用自己曾經被殖民地的身份,帶著蹩腳的英式英語,給講美式英語的加州資本家打工。
8、能源工業
中國有廉價的煤炭。而印度沒有能源,或者說能源嚴重不能自己,想靠燒煤污染環境發展都很難。
9、基礎設施投入奧巴馬的幕僚說:假如美國想復興,就要戒除房地產,發展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發展靠的是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來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從而達到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而印度不存在這樣的偽命題,因為國家沒錢。
10、中國的核心競爭力------農民工
關於勞動力分布,南美、北美、非洲、歐洲、甚至日本、新加坡都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全世界缺勞動力?全世界缺的是廉價勞動力,中國的農民工,沒有五險一金,沒有福利保障,甚至沒有貧民窟可以住,過年還要買黃牛票。因為中國的農民工是兼職工人,假如你叫印度的工人也取消五險一金,取消福利保障,印度工人先不說干不幹,估計早就餓死了。
紙牌屋裡的男主角這樣評價天朝:這個邪惡的體質,壓低匯率,把他們的「工人」的「趕進」工廠,就是為了給我們生產廉價的商品,而我們還可以站在道義的制高點批判他們。
關於印度這種民主社會怎麼才能從他們的工人手中壓榨出類似於中國農民工式的超額利潤,是一個非常詭異的哲學問題。所以我也就只能呵呵了。社會最重要的一項職能就是犧牲,社會進步就需要一些人做出犧牲,比如說埋在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的伯多祿。
改革就是與狐謀皮,文明的社會就是這樣野蠻的進步。
孱弱的現代化是沒有出路的,面對一個諂媚的民族,必然要用鐵與血來洗禮。
彼得大帝親自用皮鞭抽死了沙俄的太子阿歷克謝,還是他用皮鞭抽趕著俄羅斯這個落後的民族野蠻的前進。
在印度這個情景喜劇是這樣演的,阿歷克謝高舉著皮鞭,喊道:你還想抽我,我抽死你,抽死你。彼得大帝慘叫著:啊!啊!啊 !
總言之,言總之。
印度的落後不是因為民主制度,印度難以對世俗社會和精神社會進行改革,是因為民主社會的民主制度導致的民粹主義。
希望我的總結性回復,沒有繞暈大家。1社會主義大法好,集中力量干大事2宗教問題,糾紛多,精神信仰大於國家主義,民主主義3定位不準,著重於發展高端產業,如軟體產業,寶萊塢等。但武器還需要進口,萬國牌武器。沒有自己工業體系,中印進出口貿易巨大順差4雖然門面上消滅了種姓制度,實際歧視無處不在,社會不公平大大制約了發展。而反觀中國雖然常被人說官民,貧富,民族間的歧視,然而中國還是有相對足夠公平的空間來保證每個人的發展機會。4基礎建設不如中國,中國實際上從建國起就熱衷於搞基礎建設,工業體系的建立,各種水壩,修公路,直至今時今日各種大型基建,省港澳大橋,全國高鐵網等等。然而基建的前提是強有力的大政府。5個人發展水平嚴重滯後,沒有公廁,大街髒亂,女性問題,個人生活水平尚且不能保證,怎麼保證社會的發展
短答案:
因為,中國有日本這個強大的夥伴。
————————
長答案:
一個國家走向工業化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種是西方式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國跟著蘇聯學了30年了,雖然靠引進技術建了一些傻大黑粗的工廠,但整體非常低效。(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監獄在照原樣運行,其餘要麼經過西方技術徹底改造,要麼半死不活。蘇共在建造監獄方面確實有著豐富的經驗。)到1978年,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中國領導人意識到蘇聯的路走不通(十年後東歐及蘇聯的崩潰證實了這個判斷),於是開始轉向另一條路。
走西方的道路,有三個因素不得不考慮:
- 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避免長期大規模戰爭和內亂
- 相對自由開放的市場,政府鼓勵外來投資
- 附近有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願意投資和轉移技術
前兩個因素大多數人都會提到,而第三個因素經常被忽略。大家談論國家發展速度時常會提到韓國,這個國家在二戰後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發展到今天擁有三星、現代這種世界級公司的國家,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發展速度,此記錄至今仍未被超越。大家談論它成功的原因時,不外乎歸結為諸如出口導向型經濟,重視教育,有美國的保護傘等。而漏掉的一點是:如果韓國處於太平洋的中心,它即使有十萬個喬布斯和馬雲也發展不起來。如果沒有日本的投資,他們如何起步電子工業?遑論三星電子的今天。如果他們無法從中國進口肉類和大白菜從而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他們何來的產業工人填滿工廠?如果沒有周邊巨大的市場,他們的產品賣給誰?
一個國家的前途當然要靠獨立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日本如何幫助中國實現了工業化。首先讓我們回顧1992年中國在東亞的地位。中國正是在這一年正式宣布:搞市場經濟!
- In 1992, China』s coastal areas were surrounded by industrialized nations
對比是不是很強烈?日本GDP是中國的8倍!中國僅僅比韓國大那麼一小點。小小的島鍋台灣的GDP竟然達到中國的1/2!這還是在中國走出WG後16年的狀況,如果對比1976年的情況差異會更大。這也正是世界經濟史上比較優勢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一邊是超級經濟大國日本帶著剛剛工業化的小弟們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他們面臨著人力短缺,土地資源不足,同時有大量的資金及技術儲備四處找地方投資;另一方是中國,有的是人,有的是土地,技術落後,資金短缺,幾億農民平均一年掙幾百塊人民幣。這是一個絕美的結合!而這個結合被人為地壓制了幾十年,在某個「偉人」死後開始慢慢鬆動了。
事情就這樣成了:
吸引外來外資—&>創造就業崗位—&>出口激增—&>財政收入激增—&>發展教育及基礎設施—&>更多的外來投資—&>…
良性循環。
中國吸引的外資中不但包括貨幣資本,人力和技術資本也同樣重要。日本工程師手把手地教中國年輕工程師,中國有頭腦的年輕人在默默地學著日本人的管理模式。在學會之後,一些有創業精神的中國人也創建起自己的公司,並能在某些領域打敗日本老師。時至今日,中國民族品牌汽車有超過一半用的是日本三菱公司的發動機技術,中國市場上30%以上的冰箱空調用的是日本東芝的壓縮機技術,華為的管理哲學隱隱看到日本豐田的影子,中國高鐵有大量技術來自日本新幹線,中國的高端製造業大量採用日本的精密機械。某天一個叫馬雲的年輕人想為他的新公司弄點投資,於是找到了日本軟銀的孫正義……
而一直以來印度周邊全是比印度更落後的地方。
內容來自:
https://www.quora.com/Why-has-China-developed-so-much-faster-than-India
趙宏偉:為什麼華為要高價請日本顧問?_手機網易網
—————————————
本文沒有主張「日本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唯一原因」或「根本原因」,也沒有說日本投資中國不是為了經濟利益。本文只是說與印度相比,中國在第三個因素方面有明顯優勢,日本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小粉紅們別舉報了,謝謝。
推薦閱讀:
※印度的雅利安人和德國的雅利安人有什麼聯繫?
※印度有哪些美食?
※為什麼俄羅斯一級行政區劃叫共和國?
※如今的印度為何經濟發展的如此之快?形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促進了它發展?
※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否進攻過印度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