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適合寫影評嗎?

影評不是問答。影評很難有正確錯誤之分。

影評,豈可隨便舉手表決?贊你一個「正解」?

知乎適合寫影評嗎?我個人認為似乎不行 。

只因,通常愈好看的影評,愈跟評論人的人生及視野緊密聯繫。

評論者一發揮,就容易離題,最終落個「答非所問」的評語。

請問,知乎適合寫影評嗎?


作為自媒體「知影」的主編和深度知乎用戶,我閱讀過知乎上幾乎所有的「影評類答案「。其中有一部分被我們轉載到了」知影"上,另外在「知影」上影評類稿件的佔比約為一半。說到「知乎回答」與「影評」之間的關係和異同,我想我有資格來聊聊。

我的答案是:作為知乎核心產品的問答形式,並不適合發表影評。

但是,知乎並不只有問答。或者說不會總是只有問答。

上面幾位老師已經講的很明白了,我來總結一下:

1. 影評是一種文學創作,以文章和作者為核心,它和所有其他的文學體裁一樣,與對錯無關,與嚴謹無關,與是否解決任何人的任何疑問無關,一經創作出來,就成為藝術品世界中的一個獨立作品,畫上句號。至於後來人在後來時空中的討論與評價,與它無關。

2. 知乎的問答形式,則是求知與討論,其根本目的是解決提問者以及很多人共有的知識空白與疑問,並且強調對錯,強調嚴謹。同時,知乎問答中,不論對於電影還是其他話題,都是一個討論的過程,大家通過投票來選擇自己支持的觀點,通過評論來和各位答主交流,答主也通過不斷更新答案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觀點與表達。一個典型的「知乎問答」,一定是致力於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並針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觀點來進行比較性的閱讀。

3. 因此,「如何評價XXX電影」在知乎上是一個非常壞的問題類型。因為這種問題讓人無從投票、無從評論、無從交流、也讓答題者無法進行對等的討論,更別提在討論中獲益了。這類問題實際上背離了幾乎所有知乎問答產品的各項功能設計初衷,偏偏它們還很受到關注,這不是一件好事。

4. 甚至,我個人認為,使用現有知乎問答產品的框架,無論如何也不能夠營造出一個影評創作與閱讀與交流的氛圍。因為,影評是表達和抵達。而知乎想要做的不僅是表達,否則,知乎也不會設計這麼多的機制——因為它關注的是表達之後的交流。而這與我上面提到的,影評一經創作出來就成為獨立作品畫上句號,是有本質的矛盾的。

樓上大家都在說知乎是否適合發影評,而作為「知影」的志願者,我有一個相反的視角:當以影評的角度來看待知乎上面電影評價類的答案的時候,能更加能夠明顯地發現這兩者的不同。

很多出色的作者在知乎上都發表了關於電影的答案,有的針對單部影片,有的針對某一類影片中的共同問題。平心而論,很多答案寫的非常棒,也令我受益匪淺。因為這些內容,是我在其他地方絕對看不到的。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創建了「知影」這個自媒體,也是為了能夠把這些閃著光的關於電影的內容所銘記下來,展示給更大的世界。

但是,除了講理想,事情是要一件件做的,知影上線近一年,發表了近800篇文章,其中大概10%是來自於知乎的答案,40%是和答案作者們約稿的原創文章。所有來自知乎的答案,每一篇都經過我們認真拜讀與討論過,並在其中發現了一個主要的問題:大部分的電影相關的答案,哪怕是非常精彩的好答案,當變成自媒體上一篇獨立的文章的時候,會缺乏一篇獨立的影評文章所應具有的一些基本元素——這是因為一個答案的撰寫過程,是忽略掉其作為一篇獨立文章的特性的,作者默認大家已經在一個很深入的電影問題中正在進行討論,而不需要任何的前戲,行文文字也以表達清楚觀點為主,並不注重文章本身的整體結構與邏輯情感走向。

簡而言之,即使是牛逼的知乎答案,用影評的標準來看待,仍然有兩個通病——為讀者設置閱讀障礙,和缺乏文章整體性。這是由於知乎答案的寫作過程與一篇影評的寫作過程具有很大的區別而導致的,和作者的水平無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膽大包天地對知乎問答進行了深度的編輯和修改,有些是由我們完成,有些是由我們提出意見作者自行完成,這也就是為什麼知影這個一窮二白給不起稿費的自媒體,在採納文章的時候會不停地要求作者修改文章或答案——我們希望把那些精彩答案中最精彩的部分保留下來,並通過「文章化」來更好地展現這些精彩。

猶記得第一次修改張小北老師的答案時候惴惴不安,但我們堅持下來了,在此,也要感謝眾多作者們對我們這種婆婆媽媽行為的容忍與支持。

不跑題了,總之,由於知乎答案與影評這種本質上的不同,他們之間很難完成無縫的轉化:不管是影評之於答案,還是答案之於影評。

但是,並不是說,在知乎就不能做影評了。

我有三個理由:

1. 知乎不僅有問答一種產品形式,比如專欄就是一種非常適合影評和文章的產品,專欄和博客之間的區別,可能還需要產品團隊再討論。當問答變成專欄的時候,上面所說的一切問題幾乎都不再存在。因此,我認為知乎既然看到了電影板塊的繁榮,也不太可能還沒意識到影評文章和問答之間的矛盾,那麼在產品功能上進行調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可惜的是,知乎專欄現在來看仍然是一個測試版的功能(我覺得也測試了快一年了吧),專欄文章的關注程度遠不及熱門問題的關注度(經常知影的好文章在專欄上得到個位數的贊嚶嚶嚶嚶嚶……),我覺得你們得再努力點啊……

2. 知乎有媒體屬性,也想要深挖媒體屬性。這一點可以從近期的知乎日報中看出來,他們已經不再僅限於對於答案的挖掘了。一旦知乎從UGC跳如媒體的領域,必然會給影評文章留一個好位置。

3. 知乎對人脈的彙集。我最感謝知乎的,是讓我認識了那些答案背後的創作者,那些活生生的人,和內容相比,人是更重要的元素。這也是我們做一個自媒體的初衷之一:當一群牛逼的人聚集了之後,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出來。

我喜歡影評,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知乎有一個影評類文章的座位出現。

以上。

最後,不要臉地打個小廣告,歡迎關注自媒體知影

知乎專欄:知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我認為不適合。

這類題目在知乎已經有不少,不少答案還獲得了高的票數,但終歸是不適合。

給每部影片開一個問答,將評論以問答的形式包裝出來,給我的感覺是和知乎的整體氛圍有些抵觸。知乎還是應該以分享知識和觀點為主,文字風格上最好是精鍊、內凝,帶有特定的問題意識。但影評(以及其他評論性質的文字)這種文體,可能會散漫得多,一篇好的影評,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答案。

在知乎上,有問有答才完整。但一篇獨立的影評,是不需要「提問」的,這點差異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致命。若是給一篇完整的影評文章人為地安上一個提問,十分地不倫不類。

所以,我的觀點總結起來就是:若以問答形式寫影評,那是對影評的傷害;若不顧提問寫影評,那是對問答的破壞。

但也沒必要去對知乎上現在偶爾出現的評論類問題加以限制,反正那也成不了主流。

===========

剛才在張亮答案下的回復,可作觀點補充:

我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因為在我心目里,「影評」還是一種有一定規範的正式文體,就像小說、詩歌一樣。所以我覺得一種獨立的文體不適合作為一個答案,放在某個提問的下面。就好比問:能否寫一篇小說?那就真的貼一篇小說在答案里,這會很怪異。我的觀點是,知乎問答模式下難以誕生真正的好的影評。

但如果是從自由交流、暢所欲言的角度,談對某部具體影片的看法,那真的無可無不可,只不過那可能算不上比較嚴格意義上的「影評」而已。


老歪丟個問題,大旗虎皮、Magasa、羅登和他自己異口同聲給了答案:不太合適。

大概是因為,你們對電影評論看得很重,對知乎的問答也看得很重。

我卻覺得沒什麼不合適的。

知乎從來沒說自己要做 Wikipeidia。雖然是以問答為核心,但其實,這問答並非狹義的追求單一答案的問答,而是更廣義的討論、交流式的問答。

何況就算知乎創立之初想做 Wikipedia,這一年多發展下來,早已證明用戶不是拿它當 Wikipedia 用。那些嚴謹的規範不說,你見過 Wikipedia 里有「謝邀」、「我覺得」這樣的詞兒嗎?用戶在知乎的行為,更像熟人、同行之間客客氣氣的交流。

而在知乎其他質量不錯的領域,比如互聯網的公司價值討論和產品討論,比如 NBA 比賽分析,比如對於人生、情感等話題的觀點,哪個都不是在追求明確且唯一的答案,而是希望通過信息與觀點的分享,相互啟發。(就像這個問題本身,下面有兩派觀點,對照著看,不是更好?)

知乎官方一直說,希望能讓用戶分享高質量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在今天的中文互聯網上,這比明確且唯一的答案重要多了也稀罕多了。

何況,是不是影評不重要,好內容才重要。

所以,如果有想法可寫,就請寫吧。


知乎不適合傳統影評,但知乎適合談論電影。

提問就像播種,你的種子可以很普通,你可以向土也扔,也可以向水裡扔,向石頭堆里扔,但種子怎麼長,那種不可預知的期待感,才是知乎最迷人的地方。因為你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就長出個什麼花出來,可能還是一片花。


我覺得【知乎】上是不適合寫傳統意義上的影評的。因為傳統影評有一套自己的規範,而且基本上是在一套體系內自說自話,和豆瓣、時光上的那種方式是不同的。

而且我覺得【知乎】的頁面設計也不適合讀者檢索影評,對於影評這種時效性很強的文章來說,信息的流通上也有一定問題。

不過我覺得【知乎】上是一個討論電影的好地方,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在這裡討論電影是很有趣的事情。


被yolfilm點名了,是不是該先「謝邀」一下?哈哈。作為經驗非常有限的知乎用戶,我只能根據個人感受說說。先說我的明確看法:不適合。

我個人的體會,知乎是一個以知識性、科學性、學習性為特點的互助網站,兼有社交網站的功能,在這個前提下,在知乎上提問,應該是那種有明確答案的問題,而諸如「某部影片如何評價」、「某部電影的價值、意義、魅力是什麼」等等這類問題,怎麼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該怎麼回答?或者說,它根本構不成「問題」,無法用儘可能知識性、科學性和學習性的方式去回答。

說到底:影評,不是用來回答問題的,所以對某部影片的評價,構不成一個完美的答案啊。

我覺得在電影方面,那些與知識性相關的問題,比如電影史事實、電影技術知識、電影人的經歷、電影產業的數據等,我才有參與的興趣。

ps:看了知乎上許多精選答案,文章好長、好專業,還圖文並茂,格式編輯非常用心,嚇得我反而不敢回答了,怕自己回答的不夠專業、圖文並茂,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我的想法是,對於某些問題,如果能用最簡潔的方式回答,就不用複雜的、專業的方式回答,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專業知識,更多人關注問題,可能只是想了解專業人士或者內行的答案吧。所以,對於某部影片的評價,概括、清晰、巧妙的答案最好吧。


其實老Yolfilm你在問題補充裡面的說明已經基本道破事實。

所以我的回答也是:不太合適。

好比食評,對食物的感知,因人而異,所以食評這類文章常常是看熱鬧型的,洋洋洒洒的好文,主要還是因個人的閱歷和人生感悟有關,你看了,得到的愉悅不在於這食評是否正確,在於是否獲得某種新鮮的體驗。

影評也大致如此吧,Magasa,大旗虎皮兩位老大已經說了,我就不再重複。

主要想說一下,影評文章和知乎的關係。

知乎作為一個問答網站,倘若出現大量好的影評,是否影響到了知乎的純粹?

其實我挺矛盾的,幾位老大已經言明,知乎乃問答網站,是極為嚴謹的,故此影評無對錯,也不太合適出現在知乎。

同時我也感覺,知乎沒有好的影評,似乎又感覺缺少重要的一塊東西。繼新老師曾經說過,電影領域是知乎的精品領域,這點我也希望保持。

研究攝影,燈光等技術領域的「硬技術文章」,我雖然喜歡,只是聯想到知乎最熱鬧的領域:互聯網,裡面似乎也有許多無定論,無對錯,因人而異的許多問題。比如對互聯網的未來啊,商業模式啊,計算機的哲學思考啊什麼的,也是沒有嚴格的對錯之分的,由此,似乎我也覺得影評也有生存下來的道理。

尤其渴望大旗虎皮,magasa,yolfilm等等大牛展開生花妙筆,不局限於問題所指,洋洋洒洒,性情文字,寫出諸多影評,影史軼事,展望,預期,嬉笑怒罵,關山風月等文章,使得電影版塊永遠是知乎頂尖板塊之一。


時至今日,知乎的「贊」表達著豐富的涵義,包含但不限於:「23333」、「長知識謝謝」、「說到我心裡了」、「好棒的故事」、「好感動」、「贊同」等等。題目所說的「贊一個正解」只是其中一種。

這是一個既成事實,且隨著用戶數的增多,「贊」的涵義只會越來越豐富。

這些豐富的涵義可以歸納為「我獲得了某種好處」——好笑也好,長知識也好,感動也好,對點贊者而言都是「某種好處」,正是這些好處,保持了閱讀者對知乎的興趣。

鼓勵影評是在給「贊」增加一種新的涵義,它的好處很明顯,就是會給一部分閱讀者帶去價值。

壞處也有,比如它會干擾其它閱讀者。一些閱讀者認為「贊」應該表達更純粹的意思,比如表示「我贊同」或者「長知識」——畢竟這是最早吸引他們來知乎的原因,他們希望知乎保持這種「氣質」。

它還會困擾一些寫作者。對於寫作者而言,知乎是一個遊戲化做得很不錯的產品,其中點贊數是很重要的數值,因為它是對「才華」的衡量。增加「贊」的涵義等於放寬才華的標準。對於那些擅長提供某類價值的寫作者而言,這相當於開了一個他們玩不來的副本,只能看著別人長等級。因此他們也希望「贊」表達更純粹的意思。

題主問說這事合不合適,合適這東西得有個針對的對象。

對於用戶來說,合不合適的問題意義不是太大。對某些用戶合適的,可能對其它用戶不合適,何況任何一個群體都沒法勉強其它人跟自己保持一致。

對於知乎團隊來說是否合適應該是有一個 yes or no 的答案,但我無法揣測,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怎樣的產品,也沒有足夠的數據和信息來分析利弊。從我個人觀察來看,儘管知乎會控制「贊的涵義多元化」,但他們並沒有說過「贊」必須表示「正解」。畢竟有很多問題,與其說它在尋找答案,不如說它在引起話題——本題就是一個例子,底下的答案即使沒能徹底、正面地回答題主的所有問題,你也不能說它們沒有價值,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種討論」或「提供了一個視角」,這完全可以是「贊」的一種涵義。


完全可以,只是表現形式。

如:如何評價***

你覺得***怎麼樣

***,你的觀看感怎樣

***,你的觀看怎樣?


適合,講道理可能不如擺事實更有說服力。

這就是個例子: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35716


個人覺得知乎不太適合寫影評。

如果你問一個問題像,「你覺得電影******怎麼樣?」這個東西就有太多的發揮餘地,這樣的文章個人覺得還是在電影時光網和豆瓣上比較合適,在每個電影條目下有一大串文章,可以任由你發揮。

如果你問一個問題,「你覺得電影******燈光怎麼樣?」「你覺得電影******攝影怎麼樣?」「你覺得電影******編劇怎麼樣?」「你覺得電影******女主角表演的怎麼樣?」「你覺得電影******光影運用的怎麼樣?」這個東西只不過是把第一個問題拆成了很多個具體的小問題,但是這些小問題還是略顯寬泛,而且也把影評限制的太死了。

但是知乎挺適合問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比如就某個鏡頭,某部電影的發行,某部電影與小說的關係之類的問題,可以非常詳細的介紹。


我認為沒什麼不合適

看電影也好讀影評也好,都是群體活動。只要和一幫子合得來的、有共同語言的人一塊兒做,就沒什麼不合適。就像一個好朋友告訴你某某電影很好看,你會因為他不是職業影評人就不相信他嗎?


如果是這樣的影評,是適合的:

電影中大量使用俚語和典故,影評進行了點解以是的觀衆享受充分的樂趣

電影劇情複雜,影評進行情節拆分和故事解讀

電影是歷史改編,影片進行映射還原以使得觀者理解角色的行爲意義

不過請注意,我認爲的這些標準純粹是與知乎的形象配合——爲問題提供堅實個人知識系統下的權威解讀。

實際上單說功能的話,豆瓣影評也完全是有用——沒用——評論系統的啊


影評從來不應該是以電影愛好者的身份寫。

而知乎上專業的影評人屈指可數。

最後要麼被好者的取向綁架,要麼成為少數人的專欄。

這些內容對於知乎都是無意義的。


其實無所謂適不適合,知乎是要給每個問題以解答的思維,如果一篇影評恰好可以做到,何樂不為。

如果有一個問題如『怎樣評價《阿甘正傳》?』這般空泛,無論怎樣貼影評也不偏題。但倘若問題如『那個小孩到底是不是阿甘親生兒子?』這樣八卦,一篇影評又有何意義?

歸根結底,問題不同,解答的重點也就不同。不可能每個問題都用鐵板一塊的影評生搬硬套。但從成型文章中摘些字句以切合問題,卻又合理,事實是知乎上很多人都這樣做。

總之,如果是忠於自己內心的文章,還是放博客為好,知乎起到的更多是分類梳理之效。


我覺得合適,非常合適,再合適不過了!

這裡面的理由的出發點不同於幾位前輩說的影評的本身性質 (這方面我同意他們),而是知乎的機制:

  1. 投票機制---如果說高票回答就更好或許存在爭議,但是高票影評代表主流觀點這是肯定的。

  2. 推送機制---能讓熱門影評出現在新動態上,也能讓精華沉澱下來。

  3. 用戶機制---回答者有無利益相關,誰更專業,誰的經驗更豐富這都一目了然。

  4. 伯樂機制---實名增強可信度,能夠挖掘有潛力的新人。

  5. 註冊機制--- 這樣杜絕了水軍的存在。


不合適。

你辛辛苦苦寫一篇影評,底下一大片,實名反對目前得票第一答案,終究這感覺不太好吧。


知乎目前只有適合寫熱門電影的評論、感想、交流等等。這個熱門一般指正在熱映的影片,或知名度較廣可以引起集體討論的電影。而其他冷門一點或年代久遠的影片,如果沒有一兩個大號的光環,對不起,提了問題也沒幾個人知道,寫了也沒幾個人看。

況且現在知乎同一影片的如何評價問題能搜出來好幾個,答案零散分布,更不用說一堆人同質化的吐槽和抖機靈多得讓人認真不起來。熱門影片的上百評價回答里也就那個三四個真正有貨。

如果知乎真想把電影打造成精品版塊,別的不說,先把電影資料都完善了吧。不是說要做到豆瓣時光網那樣面面俱到,把話題項目和種類建全吧,每次編輯/添加電影類問題的話題時,稍不知名的電影搜不到,演員搜不到,導演搜不到,鬧心。有的名詞是全英文,有的又直接是中文譯名...你們自己沒精力添加可以開放給網友編輯啊。


厚著臉皮放篇自己的....

只想說結尾很爛。

《「我要,又不願意」》

——《我殺了我媽媽》結尾「追婚」意象的分析

對於初探者而言,《我殺了我媽媽》的觀劇難度,——也許沒有意識,但確實存在——不在劇情,而在意象。作者似用一種精神分析的外殼引領、鋪陳著情節的發展,以至成為有其一定深度的標誌。如「盤子」根據Freud的理論即為女性的象徵,在劇中則承接、強調了作者前期對母親的憎惡並暗示其後期的同性戀傾向;如果對其對其母的負態度作進一步引申,則又銜接、預示了母親在面對兒子是同性戀這一事實時所表現的失落與不開明。

但,很可能,大部分人只將這些意象視為某種「法式」表現手段並以某種不以為然的謙遜而對其缺乏關注。確實,忽視潛在、僅把握外顯的內容,就此劇而言並不妨害理解:兩者雖密切相關,然表象可自成體系;且該劇是由「事件」而非「情節」構成,部分與部分之間關係不大,許多甚至可獨立成篇。但另一方面,這些被觀者忽視的內容又十分重要:它們既是作者世界觀方法論實體化的產物,又在審美意義上體現了作者對某種固已顯明、又有待進一步發展-成熟的藝術視角的探尋;它們與全劇在某種程度、甚至可以說在很深的程度上糅為一體,成為各種線索溝通、搭橋、交匯的據點。故此處闡釋的價值不在於單純的「連通劇情」,——本身無劇情可言——而在於為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角度,在無劇情中連通劇情。但限於篇幅及劇中意象的雜多,筆者僅就對觀者來說也許是最為困惑的劇尾「追婚」意象作出解讀。

「追」這一行動的目的在於「追回」,——愛、庇護和自由。作者意在用這一動作意象曲折地表現其意欲找回似業已丟失、自己不願承認、內心深處卻仍然渴盼的與母親融洽關係的企盼。這在作者最後倚牆而立出現的幾行字中再清楚不過,——

「親愛的母親,我只信任你;

這個迷惑人的世界上到處都是陷阱,

把我脆弱的小舟掀翻。

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溫柔的懷抱里,

永遠都幸福快樂。」

劇尾童年影像那種「遂為母子如初」的願景也是對這一願望的進一步闡發;這同時也是作者所珍視的童年期與母親溫馨、迷離、夢幻般的本初體驗在某種意義上的覺醒。但接連的內容又含有強烈的自責與反諷意味:母親的逃婚隱隱約約折射出這樣一種病態的信念:不是兒子,而是母親,拒絕恢復原初的美好狀態。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是用這種對其母表面上連作者都自認幼稚的批評來顯現並審視自己的短淺;一則出於一種不願妥協的倔強,暗示對母親不願抱有、卻長久固化、乃至揮之不去的反感。這在對白中明白無誤地體現了出來:

「如果我明天死了,你會怎麼辦?」

「那我明天也會死。」

此時作者與母親的矛盾恰處於劇的巔峰。而其出現的意義卻不是普通觀者可能以為的「深化、突出矛盾」,而是借作者之口來諷刺作者自己所持偏見的幼稚;同時又處處宣告著子母衝突的存在,坦白承認著「確實如此」並透露出某種程度的處心積慮之後的無可奈何。引《Ulysses》中Molly那句著名的「我要,又不願意」,——技法上的微妙使得這兩層含義既相互消解又彼此支撐,是作者極高藝術水準與審美趣味的體現。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並不


其實我個人也覺得知乎不適合帶有強烈個人情緒的東西,但是,作為一個資深電影愛好者實在是希望看到知友們關於電影的特別點評或者是感悟。印象很深的yol對於龍貓影評,產生了巨大的爭議…說實話,我對當時強烈反對的那個答案以及那群人充滿了厭惡,喜好或者是理解是一件私人的事,將自己私心裡的東西表達出來是希望「求同」,找到萬千群眾中自己的知音。不是為了找到不理解自己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已經太多了,所以我們才來知乎分享知識或者說是一種感情。

另外,私人認為電影看的比較多,確實會在「準確理解導演」這件難事上加分。當然像m姐說的那樣有個個人的board或許更好


推薦閱讀:

原諒他77次還是78次?
如何評價曾可達?
《教父》三部曲中,導致兩代教父維托和麥克最終命運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斯派克·瓊斯的電影《她》?
關於電影《菊豆》,談談觀後感?

TAG:電影 | 電視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