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人都討厭自已從事的工作?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人類的工業文明以社會專業分工作為顯著特徵。社會分工希望每一個人從事特定而重複的工作,這樣隨著這些人對於特定工作的熟練,生產效率無疑會極大提高。所以,社會專業分工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但是,特定而繁複的工作卻又容易讓人產生疲憊感,且阻礙了人全面發展的空間。當代的文藝很多都對工業文明對於人性的扭曲作出了批判,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卓別林的電影了。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稱為」自我服務偏見「。意思是說當我們取得成功的時候,我們通常心中認定是因為自己足夠棒;但是當我們失敗的時候,則會認為外界因素是主要原因。所以從」自我服務偏見「的角度去考慮,就容易理解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抱怨工作了:如果我工作順心,那是因為我能力強呀;如果我工作不順心,那是因為我的老闆或者同事配不上我呀。所以這麼一來,人就很容易有工作永遠配不上自己的幻覺。

還有一個原因,我沒有找到實際的心理學理論支持,但我個人的生活經驗是,當我們與朋友或者親人相聚的時候,總是傾向於談論我們工作中的煩心事。也就是說,本來我們心中覺得我們的工作既有如意的又有不如意的,可是通常我們只喜歡分享我們工作不如意的地方,以排解壓力。所以,在旁人聽來,似乎我們的工作中總是充滿不如意,但這並不一定是我們的真實想法。

從憤青角度分析:

眾所周知的是,我國實行萬惡的應試教育制度。這個制度確實讓學生們把很多精力投入到做題和考試中,缺乏對於生活的各種可能性的探索。也因為生活經驗的淺薄,我們往往對於自己的前途和喜歡的工作缺少嘗試的機會,繼而感到遺憾或是迷茫。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是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制度且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社會老齡化嚴重,很多年輕人既要照顧上一代,又要養育下一代,經濟負擔較重,且房價偏高無法安居樂業,所以也加深了我們對於自己工作的不滿。


原因有2個吧:

一、學校沒負起責任。大陸的學校是為政府服務的,不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他們不太關心學生的前途,只要你能找個工作,能活著(哪怕只是像牲口那樣的活著),不給政府添亂就可以了;

二、習慣。人們還習慣於從事高收入的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物質享受;還不太重視對工作的激情,以便得到更多心靈上的享受。

我前幾天看了美國的一個男性時尚網站的調查,或許那個調查不很嚴謹,裡邊有一個調查問題是問你是否喜歡自己的工作,讓我驚訝的是多數人回答的是喜歡。這可能是因為上述兩個問題在發達國家得到比較好的解決的原因。


1,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工作,太多人只是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的一種勞動罷了,自然無法喜歡自己的工作。

2,即使有些人對工作本身還抱有期望,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但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勇氣去放棄已有的東西(現在的工作,現在學的專業,父母主流輿論告訴他們的好工作方向),去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堅信可以找到,並且有勇氣承擔期間需要背負的壓力和風險),也缺乏這種獨立自主的能力。

3,即使以上條件都具備,有時候找到一個自己真正喜歡乃至熱愛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機遇,以及一定的時間去等待。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天賦異稟的傢伙,只要想只要去做就能做到。不過,能到這一步,很多時候也就無悔了,即使現實不如意,也比較容易平靜面對。


這裡首先要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那份工作的內容是你本來就不喜歡的,例如我父母建議也希望我能去當個公務員,那是我不喜歡的。那ok,這個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另一種是你喜歡做的事,本來是興趣而後變成了工作,例如喜歡攝影的人從事了攝影行業。

【為什麼堅持了自己的興趣和內心選擇的工作反而也會漸漸討厭呢?】

1.當它只是興趣的時候,它不需負擔什麼,只要讓你開心就好;但它變成工作,就開始要承擔起你最基本的生存到生活的責任,無論如何責任總是讓人沉重。

2.一個行業遠比你想像的複雜和繁瑣,喜歡攝影和喜歡攝影這個行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好像我自己現在在廣告公司實習,跟我想的創意策劃滿天飛是不一樣的,有很多很多繁瑣和瑣碎無創意的事需要去做。也就是說興趣和行業是不同的。

3.工作中你需要妥協,興趣愛好之所以讓人開心事因為它完全從你心,而工作意味著有客戶,客戶滿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滿意,所以你就不得已會有妥協,所以慢慢的就把熱情,把有愛妥協掉了。

BUT,不管怎樣,我會堅持心中熱愛,不喜歡的事做半輩子得多痛苦,很多時候堅持一件你喜歡你熱愛的讓你歡喜的事(不一定是工作),總會有收穫的,我堅定的相信。


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所以賊這個工作就是好工作,而其他人都是賊。


也許是太在意工作本身以外的其他事情,比如薪水,升職空間,硬體環境,超過了對工作本身的喜歡。

還可能是因為公司文化和同事關係讓人不舒服,會連帶導致對工作的不滿意,尤其在國內可能很多地方辦公室政治都比較常見。

還還可能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沒有機會做,但是又必須一份工作養家糊口,這種迫於外力選擇的工作往往可能都不會太滿意。


我很希望自己將來有機會能就這個問題多發表一點看法。現在先寫點關於心態方面的。

在過去遇到過很多次需要「再上一個台階」的情況。在向目標發起衝擊之前,我對結果有很高的期待,開始之後,發現現實沒那麼樂觀。在等待的煎熬中,不由得慢慢降低期望值。此時的我告訴自己,只要不摔下來就是萬幸。後來,我上了這級台階,那一瞬間,我無比興奮和激動,感覺上天待我不薄。

可是沒幾天,我就習慣了待在這級台階上。我開始發現這級台階並不像之前期待的那麼完美。好像這台階並不平,還有點臟,看看在同一個高度的其他人,好像他們的台階都比我的好。又因為我已經上了這層台階,我離上面一級台階比較近了,我開始羨慕上一級台階的人。於是,我的幸福感和沒上這級台階之前,相差無幾。我根本不會去想,當時要是摔了下去,比現在慘得多呢!

英文中有個短語描述這種狀況: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 意思就是,凡是你得到了的,你覺得理所應當。凡是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或是別人有自己沒有的,那八成是這個世界欠了你的。

看出問題來了嗎?既然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完美的工作,那麼你的工作中肯定有不好的地方。當然,它也不可能一無是處,因為現在已經不是奴隸社會了。不管你當初選擇這份工作是出於興趣也好,為了賺錢也好,為了穩定也好,為了避免轉行的辛苦也好,為了留在某地也好,為了不被別人看不起也好??它終歸是有某種優點的。但是,對於那些優點,你覺得是正常的,應得的。對於缺點,你卻認為是不正常的,認為是一種不幸。

這種心理,其實是人類進步的推動力。但是,它卻也成為人不幸福的原因。宗教的部分功能,就是用來應對這種心理。比如,基督教說:「上帝愛你,祂為你準備的一定是最好的」。比如,佛教說:「眾生皆苦,萬物皆空」。可惜,現在中國的大多數人,並無信仰指引。

我不認為宗教信仰是解決這一問題所必須的。討厭工作的人,可以試著去發現工作中的優點;去了解這種優點並非每份工作都有;去認識到自己並沒有比他人強太多,有這樣的工作是某種幸運;去為自己的快樂負責,問問自己如何才能更接近一份「理想」的工作??


總體來說,我認為是真正思考過自己和工作的關係的人太少。

  • 除了為錢之外,知道為什麼自己從事現在的工作的人很少

  • 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的人很少

  • 真心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很少,如果只是為了賺錢,何談熱愛

  • 真正有多勞多得的想法的人很少,不勞而獲多爽

  • 懂的博弈論、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並能用在分析工作價值上的人很少

  • 一根筋就想著工作的人很少(謝耳朵那種)

另外,剛開始工作的人,短期內可能熱愛自己的工作。長期來看,則會有很大變化。

  • 把工作所得看成是應得的,而每一點付出都看成是額外的付出

  • 看不清楚周圍人的付出,以為別人就是比自己工作少,收入高

  • 領導身上光環退去,進入視線的凈是缺點

  • 員工之間的抱怨情緒互相感染


做一行厭一行,什麼事都是一個圍城,沒進來的想進來,進來的想出去


今天收到聽著很操蛋的通知,周末加part,也就意味著我要在每晚都困的要死的情況下,每周多出兩天再義務為公司服務一場。

經理很聰明的選擇不直接通知我而讓另一位管理人員開會通知(我是他請來的人),說良心話我很煩,現在不怎麼發的起來火但是經常會覺得焦躁,不知道是不是心氣不濟的原因,如果發火可以選擇對象表達出來,焦躁卻更像是無病呻呤自我折磨。

這個經理兩年前與我有過短期的合作,當時我的狀態無限消極,內心訴諸得到升華的方式只有旅遊,夢想著去我沒去過的地方看不一樣的天空回來後會得到靈魂的洗滌。揣著這樣的想法我在工作中時刻準備給不和我心意的人找彆扭,因為矛盾一旦激化我隨時可以隨心所欲的離開。當然接下來沒一個月我就得逞了,隨後漫無目地的輾轉幾個城市一路瀟洒的抵達嚮往很久的拉薩。回來後準備以別樣的心境再次投入工作時才發現:我還是以前那頭愛生氣的蠢驢,並且還加上了自我虐待的焦躁情緒。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是我準備學佛了,以前活在對外界的不滿還沒有釋懷,現在又開始找尋內心的缺漏,這種找尋一旦開始就會發現自已的內心已經爛了一個大窟窿,彷彿除了按佛家方法修心已別無他法可以彌補。於是我一有空就打坐,打了兩年真有點效果,慢慢平和不容易發火了,但內心的壓力彷彿比以前還大了。

回到今天被通知的加班問題,我想了一下午怎麼解決。當我決定晚上碰到經理指桑罵槐的沖他來一句「這他媽誰出的破主意,要不是看在你面子上老子決對不會答應加班的。」我覺得這樣做起碼可以得到我內心的舒爽,在我被迫接受無理工作要求後他起碼會忐忑不安那麼幾天,能夠讓他不通快那麼幾天也就夠了。

可我剛才又他媽打坐了,打著打著我腦中突然冒出一句話,「我這麼做和兩年前的我有什麼區別?」這樣想了後我又開始為自已已經填補了一點的內心砸了一個新的窟窿。(持續)

(接昨晚的)聽人講過當一個人消沉時要麼馬上聽一場勵志講座,要麼手邊放上一堆成功書籍隨時能翻上兩頁刺激一下自已,說實話這個方法真有用,我手機里一堆各種講座的廣播,在目錄里翻到一期《如何在工作中修行》覺得正好符合此時的心境,聽著聽著我就變得平和多了,原來在佛家裡說的無敵簡單:吃飯擔水皆可悟道,修行不是把腿一盤就能解決的事。只要用心做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成就事情的那一天也就成就了自已。聽著多麼簡單,想做好又是多麼的難,但起碼我當時不再焦躁了。

晚上去公司我用了另一種態度,經理整晚用試探的眼光看我,好幾次顧左右而言他,似乎一直在期待我走上前去鄭重得向他說點什麼,老子卻什麼都沒提, 並且昨天工作狀態也出奇的好。

最後我想總結的是:一期廣播,一次心靈的調整對我漫長的人生道路起不了任何影響,當每次我做一件人格高尚的事後回家總會沾沾自喜幾個小時,第二天再去被世俗的大染缸重新上色。

在現今這個世界立志天天做一個高尚的人絕不是一件輕易的事,身邊的人為了生存都在選擇無可厚非的捷徑,內心不夠強大總以為自已是一個人在戰鬥,連最親近的人也不來支援,以前交的朋友還都覺得你變了,變神經了。張楚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現今的通理應改為高尚的人是可恥的。

但這個世界想讓自已變得更少煩惱更多幸福感似乎沒有別的真途,我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努力使自已變得更好。

在此求擴散,求戰友,讓彼此相信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因為都在和「公務員」這個外人看上去,事少,錢多,社會地位還高,且離家近,還不加班的金飯碗做比較了。


不只是討厭工作,更討厭自己,工作只是順帶。


1回報率低

2沒有成就感

3和人比較


工作即興趣,這是每個人都渴望的。

那些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讓自己的興趣變成工作,也許你的興趣變成工作根本就賺不了什麼錢,連你自己的生活都維持不了。或者你的興趣變成工作,在別人眼裡根本就不能稱其為工作,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體面,他們覺得那就是不務正業。你願意背負這些嗎。

那些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的人,他們所關心的東西,更多的是別的,或是金錢,或是權力,或是兩者。他們覺得工作就是一個手段而已,獲得自己想要東西的手段或工具。做自己的工作覺得痛苦,他們覺得很正常,他們覺得大家都一樣,他們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己吃點苦,可以為孩子創造更為美好的生活。

你是哪種?


心,都是心理不健康造成的。首先,曬一個結果:我愛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目標是從9歲開始定下的,那時候很懵懂的覺得用計算機工作的人都是大牛逼,當然,那個時候,會用計算機的人也確實可以稱為大牛逼了。後來,在上學的過程中,我慢慢的對計算機了解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確定了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我學習成績不好,我考不上什麼好學校。我甚至都不夠二本分數線。

但是我依然把我的志願表滿滿的寫上了「計算機」——所有的專業都包含有計算機三個字。我在學校的表現也不好,我不愛我的學校,我不愛我的老師。但是,我依然愛著計算機。就算它讓我很累,它很枯燥,但是我依然喜歡。喜歡寫出一個功能後的成就感。

當然,回報我的,就是一份我很滿意的收入。嗯,我也在那該死的學校裡面找到了我愛和愛我的那個人。

心。在我的工作中,我愛的是是計算機和他們裡面的那些代碼,不是老闆給了我多少錢(我談薪水的時候通常都很隨意,稍微聊一聊,人事都會給出一個我很樂意接受的數字,因為這個數字並不是我專註的,只要它足夠我的日常開銷就可以了。);在我的工作中,我愛的是什麼是更合適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和上司以及同事的關係(不會在乎我的方案是否把別人的方案比了下去);在我的工作中,我愛的是團隊成員之間的資源共享,而不是處處都要比別人強,把所有人都幹掉。

當然,我想說的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Ta不管做什麼工作,都不會愛。收入多高,都不會嫌多。


干一行,恨一行。但是,不開心的人到哪都不開心。每份工作必然有其讓人覺得厭煩憎惡的部分。


因為大部分工作就是無聊透頂,哪裡來那麼多有樂趣成就感的工作!


只緣身在此山中,總是把這個工作的不足不斷放大,卻看不到這個工作的好處。圍城心理,外面的想進來,裡面的想出去。殊不知任何社會角色或崗位都有優有缺,有利有弊!


人才錯位


做的久了,崗位優點看不到了,看到的都是缺點。


推薦閱讀:

你曾經有多勵志?
請送我一碗勵志的毒雞湯?
25 歲那年你正處在哪個狀態?現在呢?
學不下去時你是怎麼激勵自己的?
人是怎麼廢掉的?

TAG:創業 | 心理學 | 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