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媒體時代如何打造個人品牌?

社會化媒體時代有什麼手段可以創建個人品牌


這是一年前寫的文章:

大家好,我是warfalcon(戰隼),做個自我介紹:個人愛好是研究各種學習方法,有兩個寫了好幾年的Blog (戰隼的學習探索 從07年8月份開始寫)和(讀書筆記分享站 由2011.1.1開始),目前有70多萬RSS訂閱量,同時微信公眾平台(read01)也有幾十萬的讀者訂閱,在知乎上有將20多萬的關注,豆瓣也有2萬的關注,在學習方法、閱讀方法、時間管理、思維導圖、自我成長方面的圈子都有一些影響力,可以在個人品牌這個話題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小圈子裡的個人品牌非常容易,不過這種影響力通常壽命非常短,方法如下:

1%法則: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1%法則,如果在網上有100個人,只有1個人會創造內容,10個人會與其互動(評論或者提供改進意見)而其他89個人僅僅是瀏覽。

這個法則最先是從Youtube上統計數據分析出來的,一些其它網路數據也在慢慢證明這一點。比如維基百科中50%的內容是由0.7%的用戶提供的,而超過70%的文章是1.8%的用戶分享的。

也就是說只要你開始寫作並分享就已經是1%中一員。

分享你擅長或有經驗心得的乾貨:

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或關注點,比如美食、娛樂、化妝、閱讀、遊戲、攝影、旅遊等等。通常這方面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只要認真總結一下,非常容易就能寫出幾篇質量不錯的原創文章。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網路上的知名人士,就會發現大多數出名的人都在專註在某個特定的方向,一定要把精力和時間放在你最擅長的地方,別分心。

尋找合適的傳播渠道:

網路很大,名人很多,但去除一些熱門方向,實際上有很多專業的細分領域,在網路上發聲的人非常少,有興趣的人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專業的論壇或網站上,只要你把自己的心得連續分享在一定特定的傳播渠道上,非常容易在一個小圈子裡建立知名度併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研究時間管理時,開始進行主題閱讀,分享了三、四十本時間管理方面的讀書筆記和自己的實踐心得,很容易就吸引時間管理愛好者的關注,然後在這個圈子認識了很多專家,並建立了影響力。

對思維導圖有興趣時,先在Blog里分享了這方面的心得,然後建立一個思維導圖讀書筆記Blog(讀書筆記分享站),每年分享100本圖書的思維導圖,很快就有20、30萬訂閱。

而在網路上最稀缺的資源之一就是高質量的原創文章,只要你文章質量過得去,會有各種渠道直接複製發布,有點道德的人會註明出處和作者,不過最多的就是直接刪除作者和來源,並加上自己的名字重新傳播。

知乎、豆瓣都是很好的平台,特別是知乎只要你的回答有價值,很容易就能被認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下刷題,尋找合適的問題回答是一個很好的起步方法。

長時間保持自己的個人品牌

想在網路長期保持自己的個人品牌非常簡單,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堅持長時間高質量輸出原創文章

興趣:

當你有興趣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的所有空閑時間。可以把非常枯燥的內容變成活潑、有趣的東西。

特別在國內現在的情況下,很難靠寫文章、為生,靠寫作為生活下來都很難。當你做的事情不是真正有興趣的方向,很難長時間的堅持下去。

堅持三年

有一些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名,但這種方法很難重現,最直接或可控的方法就是堅持,這個期限常常以年為單位,而想從量變到質變的常常需要三年時間。

在一個大多數以轉載和低質量文章的時代,只要你可以做到長時間高質量的輸出,你會發現這個圈子很窄,而且真正會利用網路的人並不多,只要你能堅持幾年,這個圈子裡的人都對你有所了解。

就是偶爾有人抄襲或冒名,只要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總會有人發現真正的作者和來源。

從寫Blog開始,一直堅持到三、四年左右才有了一些影響力,特意觀察過一些知名的Bloger,很多人都是堅持了三、四年左右,才慢慢的為大眾所知。

舉個栗子:我最開始寫Blog( 戰隼的學習探索 )時,方向是學習方向、時間管理、思維導圖,當時有幾十個不錯的Blog,堅持三年之後,剩下不到10個,堅持5、6年,只有一、二個Blog還能穩定更新並有一些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在堅持,最終堅持得到回報,有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和影響力。在寫另一個Blog時(讀書筆記分享站) ,目的就是通過閱讀思維導圖來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核心內容,用來進一步判斷這本書是值得得讀,並對自己閱讀做下回顧,這個方向一直沒有人在做這件事,很容易就得到幾十萬的訂閱,而且沒人模仿,因為沒有辦法找穩定的供稿來源。當時在做這件事只有我一個人能做到。

不斷學習

象Blog剛興起的時候,能看到很多人都在寫,而且質量不錯,但過了半年、一年就能發現能堅持寫下去的人非常少。原因是大多數人的積累、心得都是固定的,分享一段時間以後,就沒了。如果你還想繼續,這時候必需強迫自己堅持閱讀、思考和實踐,必須保持大量的吸收和思考才能持續的輸出文章,寫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嘗試不同的傳播方式

別固守在單獨一種傳播方式上,嘗試多種不同的傳播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比如Blog、BBS、網站或報紙、雜誌專欄、微博、微信、播客、視頻。

每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出現之後,都代表不同的機會。我從寫Blog開始,慢慢擴展到豆瓣、微博、知乎、微信,每新增一種傳播渠道都帶來一些完全不同的關注人群,慢慢就會產生積累效應,當進入一個新的傳播渠道後會,在初期就會有很多關注。

而每一種新的渠道中都必須要使用全新的技巧,比如2011年我開始混豆瓣和微博時,正好在堅持每天一本書的習慣,2011年堅持了一整年,每天分享前一天的讀書筆記,這是一個非常吸引注意力的話題,有很多人都在看我是否能堅持下去,是不是騙子,從幾百關注增加到1萬多。2011年開始培養早期習慣,每天早上6點前在微博上打卡,堅持了一、二年,很多微博上的人都通過早起團的標準知道我,還在微信和Blog上發起達100天慢跑,也在每天在微博上同步每天的跑步記錄,定期在Blog上總結進度,然後傳播效果都非常不錯。

2012年開始玩知乎,在閱讀、時間管理、學習、注意幾個最擅長的領域下面回答問題,做到前幾名,然後隨知乎的發展,快速的吸引關注,有篇文章「怎樣安排時間讀書?」在微博上被幾十個百萬以上在的大號、過千萬的也有幾個轉過N回,有幾百萬、上千萬的人看過這篇文章,可惜大都沒註明作者和出處。 2013年開始玩微信公眾平台,定位在自我提升,花了幾個月時間才找到感覺,最近在發起100天行動,剛剛完成第一個慢跑100天,正在堅持第二個100天,向六塊腹肌努力。從改變自己開始,讓大家變成一個行動者。

擴展閱讀:

最近一、二年把精力放在運營微信公眾號上,分享了一些心得,從另一個方面來驗證建立個人品牌的方式:對於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你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經驗或技巧?


個人品牌的打造是一個重要而宏大的命,洒家打算結合自己之前玩過的一些章法,系統來說說,以饗有緣人。

第一部分會圍繞個人品牌的定義,個人品牌的作用展開

第二部分將給大家提供一套互聯網背景下的個人品牌非常規打造策略

第三部分是個人品牌實操技巧

長文預警,建議先贊後看防丟。

第一部分——

個人品牌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百科是這麼定義的:個人品牌是指個人擁有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所傳遞的獨特、鮮明、確定、易被感知的信息集合體。能夠展現足以引起群體消費認知或消費模式改變的力量。具有整體性、長期性、穩定性的特性。

以上定義看似中肯靠譜實則大謬,個人品牌應當是個人擁有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所傳遞的獨特、鮮明、確定、易被感知的信息集合體在人們心中樹立的那麼一個立體形象,而非這些信息結合本身,信息集合僅僅是促成個人品牌的必要手段。

刪繁就簡,洒家對品牌的定義簡單粗暴,品牌就是靠譜有品的牌照。非要做點邪惡的發散延伸,品牌就是個人信息包在人心智中樹立的一個立體形象,臭牌,惡牌也算是「品牌」。

「品牌」,「個人品牌」的字眼並不是如嫩草般剛從地里冒出來的新東西,洒家之所以加了「超級」兩個看起來有些臭大街的修飾字眼,是因為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似乎是最貼肉的形容。

超級個人品牌至少有兩個東西加持「超級」字眼。

其一,個人品牌影響力覆蓋面前所未有的廣效率前所未有的高,互聯網、廣播電視時代之前,絕大部分普通人的影響力都僅限於嗓門吼一句能擴散到的範圍,即便是是皇帝老兒臭了,邊疆也得個一年半載才得信兒。在互聯網時代,稍稍懂點互聯網信息發布的門道就能視奸億萬群眾的眼。

大家小心一個誤區哈,互聯網一騎絕塵並不意味著某些傳統渠道就一定衰敗,例如隨著汽車的普及電台長勢喜人。

其二,吸的勢能前所未有(將來會越來越猛)

這根源於互聯網各色基礎設施的完備,粉絲們的愛山呼海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出奇地便捷,這意味著個人品牌豎立者可以通過一定的路徑較為輕鬆地調動圍繞粉絲聚集的龐大資源。

一旦引爆,就算坐吃山也難空。

個人品牌有啥作用?

先來幾個反問刺激一下諸位

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深陷職場出不來?為什麼有些傻逼老闆可以拿離開平台你什麼都不是來羞辱你?

然而又為什麼有些人隨便做個事都一呼百應群集響應?又為什麼有些人能有底氣戳著BAT大廠的各位大員調侃——你這麼牛逼你咋不自己干?

要拿掉這些問號,咱恐怕要深入探討下個人品牌這麼個東西。

個人品牌樹立的好處太多,但洒家認為它最大的利好在於能夠讓你真正活出人味兒——相對來講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層次都能便捷地獲得更大程度的滿足。

物質層面,假如混職場,經年積累的個人品牌是最好的簡歷;自己乾的,你吸引的那一幫人是你最強大的後援團,進可攻退可守。

精神層次,你將能從極大的範圍去尋覓你志趣相投的人,解決高處不勝寒的窘境還得指望山外山;此外朋友遍天下,不管到哪都會給你很強的歸屬感,很多人喜歡滿世界跑,看名勝古迹賞名山大川,但遠達不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抵是缺個當地基友給你當天地交融的引路人。

第二部分——互聯網背景下的個人品牌非常規打造策略

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個體輸出信息,這是打品牌的基礎,品牌的本質是軟體上對個體進行信息入侵。在受眾大腦中形成儘可能立體的形象感知,這一立體感知會觸發受眾的互動。

輸出信息之後還有個前提要件就是通過渠道去承載和觸達信息包。

有了內容和渠道之後,在網上塑造個人品牌的核心點就成了對個人信息素材的有效組織和管理,換個說法叫個人信息包的藝術植入。

內容與渠道

內容:

活著就是內容

輸出的內容從根子上決定了你的個人品牌是啥模樣,而據由「狗嘴裡吐不出象牙」我們很輕易的得知個人品牌歸根結底是跟個人的質地掛鉤的。

雖說人活著就是個不斷向外散發信息的過程,但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兒。

這裡給指一條路徑——選一個有「錢途」行業,逐漸吃透這個板塊,把對這個板塊的見解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經這一番錘鍊,會是生產內容不錯的路子。

很多人在某一行幹了一輩子,活也賊好,但仍舊是個大頭兵,基本上腦子都缺了根塑造個人品牌的弦。

內容部分點到為止,後續洒家會放相關大招。

渠道:

一切可以承載傳遞信息的通路都是渠道,廣播,電視,報紙,大喇叭……這些是傳統渠道,本篇語境下的渠道一般是指網路渠道。

渠道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徐氏流量系統論」——以富含社交關係網的微博、微信、知乎、QQ等為流量彙集點,充分藉助內容社交裂變最大範圍拓展影響力,而其他渠道作為導流管道,多多益善。

內容和渠道的正確勾兌方式:

內容和渠道誰比較重要?

比較廢話的一說是都很重要,但好玩的地方會出現在推演到極致的那個點。

基於人存在本身的同時對外釋放信息(內容)的過程,不用擔心沒內容,因此渠道的重要性大於內容。這麼理解——縱使內容再強,但渠道極弱,例如躲到深山老林與世隔絕自絕於天下,是無論如何也造不了IP的。

沒渠道,粉絲想找你的內容都沒轍

對於火一把就死的所謂網紅基本都是沒打理好渠道。舉個例子,當年犀利哥席捲網路,沒人給他搞微博做網站,確實,火一把就沒了音信;反觀鳳姐騷浪一波又一波,目前仍舊是紅人,微博玩得賊溜的,前陣子還在微信公眾平台翻了個大浪,之所以沒步犀利哥的後塵全是渠道的功勞。

除非她號全被封,否則想消失都難

有渠道,只要曾經火過就算過氣日後也瘦死駱駝比馬大而不會死寂,內容製造生產可以是極其低門檻的事,像犀利哥人家一舉一動你只要錄下來那就是戲。

個人品牌發揮效能的唯一方式是內容輸出,內容可以影響甚至左右受眾的行為,藉此可以達到各色目標。 個人品牌發揮能效的前提是掌握內容輸出渠道,「吸粉」建立在內容分發渠道順暢的基礎之上,平台成就你之後最要緊的是流量沉澱,選擇相對受自己控制的優質渠道沉澱粉絲。 有了相對受自己控制的內容分發渠道,就不容易被單一渠道「封殺」,「雪藏」。

but,在當今這個自媒體時代,渠道門檻空前降低,內容的重要性日漸凸顯。

從0到N的超級個人品牌三步走策略

1.全網內容分發,信息覆蓋,內容+個人基本信息露出初步搭建起一套個人品牌網路框架。

內容布局方式參見如何打造營銷型平台體系,標的從項目換成個人品牌罷了。

最直觀的就是搜索引擎霸屏+其他重要平台佔位,信息露出。

2.配合出書,走穴,任職,念MBA讀博,參加大型活動,接受媒體專訪,混圈子初步奠定江湖地位,同時聚攢人脈,為後續事件推動做準備。

3.大型事件推動,在社會範圍內形成影響力。上電視節目,大型網路節目,事件營銷,炒作。

第三部分——不為人知的個人品牌實操技巧

反響還行的話就抽空更新,暫時先到這,

最後對耐心看到此處的諸位致以崇高的敬意,你們辛苦了~~


其實個人品牌的建立和公司品牌的建立是同樣的道理。你可以多了解通過社會化媒體手段建立公司和個人品牌的案例。如美國的Zappos算得上第一批懂得利用該種影響力的公司之一,目前其年營業額已達到10億美元以上,幾乎佔全美網上售鞋總營業額的四分之一。如同星巴克一樣,Zappos幾乎沒有在傳統廣告或營銷活動上投入過巨資,而是主要依賴公司的良好口碑和消費者的口耳相傳。而在中國,凡客誠品、快書包等公司也憑藉其出色的網路營銷能力,成為了人們學習的對象。

這些成功的利用網路實現全新影響力可能的公司與個人,就是一種「信任代理」。「信任代理」這個概念指的是「一些不以銷售為目的、不施展高壓手段的市場營銷人員,他們是網路王國的土著,利用網路來真誠而人性化地做生意。」通過書中指出的準則,如了解系統、為自己的遊戲做主、與人聯繫、構築潤滑的人際關係,你可以在透明的網路世界中盡情的展現自己,進而成為一名網路的「東道主」。他們擁有比任何一家公關公司或者大公司市場營銷部門都更為巨大的話語影響力。他們成功了利用了網路的槓桿原理,利用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優勢幫助自己在另一個領域佔得先機,而用槓桿原理來放大科技、信息或者任何其他事物,將會把你所做的工作增值很多倍。

我覺得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也許剛好在一本書中能找到答案——《信任代理》。《信任代理》一書的副標題是「如何成就網路影響力」,正暗合了你的問題。

《信任代理》的作者是美國前100位受歡迎的名博主和擁有10多年社區管理經驗的資訊分析師,在你所說的「個人品牌」方面應該是有說服力的,所以本書兩位作者的經驗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他們在本書中用了六章的篇幅,向讀者一一展示了如何成為「信任代理」的六大原則:我的遊戲我做主;成為「自己人」;把自己當成放大器;成為網路聯繫的中心;做精通交際禮儀的大師;組建自己的網路軍隊。


我在2012年就開始向劉立宏學個人品牌推廣,收到了很大的啟發,給我很多鼓勵。在此將課程思維導圖梳理一番。

所謂的個人品牌推廣,就是首先從推廣自己開始做起。

  • 這是個跑馬圈地的時代,誰先圈到,誰優先獲得更多資源。
  • 劉老師:壓力和痛苦過後人就會變得更強大。
  • 內容提供商是成功的藍圖。
  • 先做好1,之後做000000,把1做強做大
  • 不斷的分享自己的內容
  • 用不懈的努力來換取收穫

個人標杆:給自己3年的計劃每天寫1-5篇博文,第一個月最困難,通過細水長流可以達到效果。

個人內容:

  • 各類原創內容(我已經大致給自己的內容分類)
  • 樹狀

    推廣平台:

    • 百度空間,多上傳百度圖片
    • 個人網站、博客、百科、天涯、豆瓣(百度與新浪博客關係很好)
    • 阿邦網:百度與新浪博客關係網

    關鍵詞:

    • 目標達到500/天
    • 名字+興趣
    • 名字+工作
    • 熱點關鍵詞
    • 常用關鍵詞
    • 長尾關鍵詞
    • 內容關鍵詞

    硬體:

    • 做個人名片
    • 換手機
    • 換攝像、照相一體的相機

    版權:

    • 舉例劉立宏 十字綉 搜索一下——特色專利技術十字綉圖紙定製
    • 圖片名稱用漢語拼音命名

    資料積累:

    • 視頻&>圖片&>文字,視頻、圖片、文字一個都不能少
    • 文章裡面加入各種關鍵詞
    • 有自己的原創文化,文章圖片化
    • 視頻做好後要加入自己的LOGO,比如選取7家視頻網,從周一到周日,每天上傳一個

    發布:

    • 加入模版、讓博文更漂亮
    • 一文多發,一點對多點
    • 關鍵詞加粗
    • 本文內容摘要
    • 用半形來分割
    • 關鍵詞優化好,堅持每日上傳

    榜樣:

    • 劉立宏1986年出生,目前在網上已經有3700多篇博文,堅持4年,每天2小時寫博文,每天5篇內容
    • 劉立宏通過個人努力最終脫穎而出,人不能偷懶,要對自己負責,積累個人口碑


我曾經在個人品牌做過一些探索,以下這篇是我在閱讀完《品牌22律》後對構建和改造個人品牌的總結,跟大家分享。

公眾號:cnfeat

博客:http://cnfeat.com

豆瓣:Feat

簡書:cnFeat - 簡書

擴張定律與收縮定律

品牌的力量和它所代表的產品數量成反比,收縮焦點,你的品牌才會更加強大。

企業品牌我現在暫時沒辦法做,我能做的就是自己的自媒體來做一個品牌試驗。

聯想到現在我現在在眾多媒體開設了自媒體,但分發媒體過多,而且較雜,傳播的途徑較弱,所以我打算減少部分新聞自媒體的發表渠道,安排如下

重要(保持頻密的更新):

  • 微信公眾號/獨立博客(每篇必發)
  • 簡書(每篇必發)
  • 豆瓣(主打豆瓣事情)
  • 十五言(主題發送)

次要:

  • 網易雲閱讀(選擇性發送)
  • 今日頭條(選擇性發送)
  • 搜狐新聞(取消發送)

長遠計劃

以下兩個媒體平台需要集結成篇才能發送,於是我打算開設一個閱讀經典的專欄,但是現在的我還做不到,先放一放。

  • 豆瓣閱讀
  • 百度閱讀

除了寫作平台的調整,我還對自身的定位做出了改動,將此前的名片刪減修改了。

此前的名片是這樣的:

如你所見,這個名片我是2014年07月11日製作的,已經用了兩個多月。

現在改成這個:

刪除了累贅的二維碼和部分重複且無特色的詞句,這個名片瞬間簡潔明朗了很多。

公關定律與廣告定律

品牌的誕生依靠的是公關,而非廣告。品牌一旦誕生,就需要廣告來維護。

個人品牌做廣告的成本非常之高,不這裡說的廣告是指付費傳播,而公關則是只公關宣傳的媒體,例如上述提到的各種寫作平台都是免費的公關宣傳平台,只要自己寫的都是真實的,有趣的,個人品牌也會靠著自己的文章和思想慢慢地塑造起來,這些都要時間的積累。

按照書中的觀點,靠廣告來打造個人品牌,簡直是找死,萬一打響了,就要不停地投放維護,而且根據經驗,靠廣告來打造個人品牌的幾乎都是成功學大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分分鐘就像王林大師一樣被人揭穿。

辭彙定律

品牌應當力爭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一個辭彙。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品牌,你必須把打造品牌的努力都集中在潛在顧客的心智中佔據一個辭彙。

提到知識管理就想到了蕭秋水,提到PPT學習就想到了秋葉,提到心智學習就想到了陽志平,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就是這些人在你心中就等同於某個標籤,就像提到可樂你就就會想起可口可樂一樣,即使還有一種可樂叫百事可樂。

如果硬要給自己貼一個標籤,我暫時能想到就是就是「每天千字踐行者」,就像一個知識工人一樣在構建自己的思維世界,通過閱讀來獲得獨立,通過寫作來融入生活。

信任狀定律

任何品牌成功的關鍵因素都是其可信的訴求。

這條定律提到兩個內容,一是顧客是多疑的,他們不相信自賣自誇的產品;二是信任基於領先地位,當你取得行業第一,數據不會說謊,顧客就會自然而然地相信你。

反觀到自己身上,自從開始寫字以來,我也沒在公眾場合宣傳過自己,一直在適合的平台上寫,博客上以前在的傻逼文章我也從來沒有刪過,一是自己坦蕩蕩,二是方便檢討自己。

而說到領先,在簡書熱門排行榜上經常能看到我的頭像,寫過文章獲得了1676個喜歡,證明我的文章對別人有一定的價值,值得分享,這也算是領先吧。

質量定律

質量很重要,但品牌的創建不僅僅依靠質量。

在價格相近、產品類似的品類海洋里,一個更好的策略是故意標出較高的價格。然後問你自己,我們能在產品里加些什麼才能配得上較高的價格?

創建一個高質量的品牌,你需要聚焦,並給予這個焦點一個較高的價格。

對於個人品牌,我能做的只是做好自我提升,讀好書,寫出好文字,做出自己喜歡,不後悔的事情,僅此而已。

品類定律

一個領先品牌應該推動該品類的發展,而不是品牌。

我的定位是「千字文踐行者」,那麼我應該做的就是將每日千字的計劃推廣,所以我在簡書建立了一個「每天寫一千字改變自己」的專題(目前已經有716人訂閱),試圖用自己的改變來讓更多人進入這領域,這樣自己變成了創始人,就變成了領先者。

自己吹噓自己的能力是沒有用的,拚命去社交也是沒有用的,自己想成哪一類的人,就努力地去做,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就相互扶持,一同前進。

每天寫一千字改變專題鏈接:每天寫一千字改變自己

命名定律

在產品策略中,最重要的是為你的產品取一個名字,因為從長遠看,對於品牌來說,名字至關重要。

就個人品牌而言,用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在社交網路的ID,我在網路上用得最多的網路ID是cnFeat,豆瓣、獨立博客、微信,公眾號和簡書都是,這個ID在網路上幾乎具有唯一性,命名的唯一和統一性有助於個人品牌的傳播。

而中文ID,我一直是用我的名字陳錦輝來宣傳,但是這名字是算命先生起的(我問過我爸),八十年代農村的算命先生的水平能好到哪裡去?而且這個名字在網路上並無甚特色,一搜就一大堆,沒有唯一性,所以,我決定起一個具有知乎風格且低調優雅的「字」:素封。

曹操,字孟德,關羽,字雲長。你看,古人的「名字」是個多麼偉大的發明,還分大小馬甲。

到我這,老爸起的名沒法改,畢竟都印在身份證上了,但字這一部分還空著,所以還自己起一個吧。

素封,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史記·貨殖列傳》:「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意思就是我現在沒官做,但是我希望做個有錢人,如果矯情加裝逼一點就是說,即使我現在沒官沒錢,但是我知識富饒。

延伸定律

要毀滅一個品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把這個品牌名用到所有的產品上。

《定位》和《品牌22律》都反對品牌延伸,認為品牌延伸會破壞品牌的統一性,國內的企業就喜歡這樣做,以為這是一種節省成本的方法,好端端的一個大品牌不用豈不浪費?就像海爾做筆記本,霸王做涼茶,恆大做冰泉,……

當然,作者不是反對企業擴張,而是如果企業真要跨行業去做,那就不要再壓榨自己的品牌資源了,不如另外開一個獨立品牌,你看小米本來就低端了,還要搞個更低端的紅米。

對於個人品牌,如果精力旺盛,想像力無窮,生來就是天才,我當然建議他像尼古拉特斯拉、達芬奇一樣啥都可以研究研究,但如果像我這種普通人,還是得專註兩三個領域,老老實實地實踐一萬小時,將一件普通事做到極致,學到一門手藝就好。

夥伴定律

為了推動某個品類的發展,應該歡迎其他品牌加入。

沒有一個品牌會永遠擁有整個市場,領先品牌不僅僅要能容忍競爭者,還應該歡迎他們。

對可口可樂來講,最好的事情就是有了百事可樂,對麥當勞來講,最好的事情就是有了肯德基,對中國移動來講,最好的事情就是有了中國聯通……可能你覺得還是一家獨大好,可是消費者不是這麼想,他們認為即使不存在競爭,他們也應該擁有選擇權,如果企業將這個選擇權給剝奪了,他們就會起身反抗。

而對於我來講,我現在在寫千字文,我在關注知識管理,我在學習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我並不覺得我將這些東西分享出去有什麼壞處,我應該做的是頭舉著分享主義的大牌,在網路的人潮中號召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中來。

通用定律

給一個品牌起一個通用名稱是招致失敗的最快途之一。

啥叫通用名稱?一家銷售額幾十萬的紙廠居然叫環球叉叉紙業,一間不足三百平米的塑膠廠叫國際叉叉塑膠,一間出租屋模樣的房子叫世界叉叉大酒店……用高大全的名字現在已經不是主流了,現在誰的企業還帶著「環球」、「國際」、「世界」等字眼的還真帶有濃濃的山寨味。

再譬如說,你出去賣涼茶,雖然你有賣癍痧、板藍根、夏桑菊等涼茶,但是你打出的牌子是中藥涼茶一,中藥涼茶二,中藥涼茶三,這必定是傻逼行為。

P.S.突然想起,我還真沒有見過人將黨員這個稱號印在名片上。

個人品牌有沒有通用名稱,我看幾乎沒有,不過呢,出來混還得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建國、秀芬、惠珍之類的名字存在感是很低很低的……想改名,請參照之前的命名定律。

公司定律

品牌就是品牌,公司就是公司,兩者不一樣。品牌名稱必須始終優於公司名稱,消費者購買的是品牌,而不是公司。

簡單的解釋,王老吉就是王老吉,廣葯就是廣葯,你在廣告上死命地說這是廣藥王老吉,別人去大排檔還是說給我來一瓶王老吉。

公司是一個組織,品牌是一個產品,一個品牌就是一個品類。當然,如果公司、品牌和品類的統一度很高的話就更加好了,例如可口可樂和加多寶。

就個人品牌而言,就得先將事情做好了才將自己的名號打出來,雕爺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將牛腩做好,怕是沒有勇氣將雕爺這名字招牌上面掛吧。現今,我也是把每天的千字文寫好,名號這事嘛,還得慢慢來。

副品牌定律

凡是打造品牌所創造的一切,副品牌策略都是將它毀於一旦。一個品牌的本質是某個可以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的特徵,而打造品牌是個背道而馳的概念,它會使核心品牌毀於一旦。

你們看蝙蝠俠是為了看羅賓嗎?你們看鋼鐵俠是為了看愛國者嗎?你跑去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店是為了吃他兒子的壽司嗎?

個人品牌如果做成了別人的副品牌,那就是等死。

這句話怎麼說呢?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個老師,也可以只有一個老師,但是,徒弟終歸要出山。齊白石有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就需要自己體會體會了。

兄弟定律

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推出第二品牌。家族品牌方法的關鍵是確保每個「兄弟」都有自己的特點,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不要試圖給這些品牌一個家族的外觀或身份,要使他們儘可能不同並相互區隔。

我長期關注的一個公眾號——秋葉,他的秋葉PPT已經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個人品牌,而他現在想擴張,就必須推出Word和Excel的學習課程,於是他就引入了合作夥伴,分別扶持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這個策略在我看來是正確的,可以參考學習。

外形定律和顏色定律

品牌的標識應該設計得符合眼睛的視覺感受,同時,把品牌區別開的一種方法是運用顏色,保持顏色的一致性有助於一個品牌在人們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現在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網站上都是用了黃色笑臉這個頭像,我知道遲早都要換真人頭像,但是時機還不成熟(嗯,其實是我還不夠紅),所以,換頭像這事以後再說。

國界定律

品牌全球化是無屏障存在的,必須清楚,品牌沒有國界。

個人品牌在互聯網早就沒有國界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手機或電腦,只要可以聯網就可以看到你的文字。

我寫千字文至今,已經認識了一些在外國的朋友,這在之前沒預料到的事情。

連貫定律

品牌不是在一夜之間創建的,成功要以幾十年的時間來衡量,而非短短的幾年。

如果市場正轉向另一端,你可以緊隨時尚,拋棄原來的品牌,或者呆在原地,靜觀其變。根據我們的經驗,最好的方法就是待在原地。

我寫千字文以來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獲得喜歡最多的文章往往不是我最新寫出的文章,也不是我最用心寫的文章。這除了證明讀者的口味與寫作者不一樣之外,還可以說明其實讀者只是喜歡某一種狀態的你,讀者不可能喜歡你的所有文章,他只會喜歡你的一小部分對他有用的東西,而我不知道哪些知識會對讀者有用,琢磨讀者的心態太折騰太累了,我只按照我自己的心態來寫,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我有需要,那麼也必定存在一個讀者跟我的需要是一樣的,我只需要滿足一部分的需要多久夠了,或者更多的情況是,我僅僅是滿足自己求知的心就可以了。

構建個人品牌需要靠連貫的積累,我就是直管去做,做好了品牌自然就會出來,這就是我不停地閱讀、思考和記錄的原因。世間的可能性實在太大了,我也不曉得我能寫到什麼時候,我只是知道我現在就必須繼續下去,這就是朱光潛說的那句:此時,此地,此身。意思是此時我能夠做的事情就絕對不放到下一個時刻,此地我能夠做的事情我絕不會挪到另一個地方去做,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就絕不推給別人去做。

市場永遠在變,閱讀、學習和寫字的熱潮也一波接一波,而我能做在就是盯住大潮過去還留下的東西,讀經典的著作,學習科學的常識,寫關注內心的東西,這就是我能連貫做下去的東西。

變化定律

品牌可以被改變,但只能是偶爾的,並且要極其謹慎。品牌的改變並非發生於公司內部,而是發生在顧客的心智中。如果你想要改變品牌,請盯緊你的目標——顧客的心智。

如果你覺得你鑽研的方向不對,那當然要及時調整,而也必須注意到去到中途再改變方向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要麼個人品牌還沒有建立完畢的時候改變,又或者是在關聯的領域進行改變。

死亡定律

不要試圖把資源浪費在苟延殘喘的品牌上,將其投入到某個蒸蒸日上的新品牌上。

我覺得,將死亡定律看作是跨界定律也可以,個人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並不會消亡,但是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萬事萬物的道理會有想通之處,將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那麼你走下一條路的時候也會塊很多。

獨特定律

一個品牌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他的獨特性。什麼是品牌?是你在顧客心智中佔據的獨特概念或認知。它是如此簡單,卻又讓人如此困惑。

就我而言,我現在就向著「每天千字文踐行者」的方向在走,如果以後在大眾的心中一提到「每天寫一千字」就想起我,那麼我階段性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普通人如何利用自媒體培養職場核心競爭力,拿到高薪工作

周末,華一和700多人一起交流探討了自媒體和個人品牌的話題,第一次用微課的形式做分享,比較擔心做不好。強迫自己邁出第一步之後發現一切並沒有那麼難,只要自己用心,總會得到好評。一晚上很多人添加我的個人微信和我交流,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分享就是產生自我價值的一種途徑。(我把語音整理成文字,方便大家閱讀)

大家晚上好,我是華一,現在八點了,我們可以開始分享交流了,首先非常感謝大家能在周末抽出時間來聽我的分享。

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普通大學生如何利用自媒體培養職場核心競爭力,拿到高薪工作」 今天聽課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分享的過程大家是禁言的,因為參加的人比較多,你一句我一句,我講的東西大家就聽不到了。但是大家可以通過點贊或者打賞和我互動,通過這種互動,我就知道哪裡需要改進,為了下次更好的分享。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華一,是一個大四工科男,莫名其妙喜歡上了自媒體,從此無法自拔,室友同學沉迷的是網路遊戲,我沉迷的是自媒體,突然覺得自己好奇葩!大一,無所事事虛度了一年,大二下學期申請了公眾號開始探索學習,當時還不會寫文章,純粹轉載自己喜歡的文章,但是我堅持下來了,慢慢的找到了感覺,大三開始一邊去公司實習運營公眾號,一邊在運營自己的公眾號,並開始慢慢練習寫文章了,正是因為前面的積累,才會有後面幾篇閱讀量不錯的文章,最後才給我帶來了很多機遇和機會。

分享大綱:

1.自媒體給予我的改變和機遇

2.大學生玩自媒體能獲得哪些好處

3.如何用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成為具有強大職場競爭力的畢業生

a) 玩轉自媒體的套路

b) 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c)互聯網時代提升自己的幾種途徑

這是我今天分享的大綱,通過文字的形式發布出來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主要也是圍繞著主題來拓展的,第一通過我的經歷來給大家講述一下自媒體給予我的一些改變和機遇,然後講一下自媒體和個人品牌對大學生和職場人的影響,最後講一下玩自媒體的一些套路,讓個人品牌快速傳播出去。

自媒體給予我的改變和機遇

(1)自媒體給我帶來的機遇

就是因為那幾篇熱門的文章,一下子我在簡書和今日頭條同時吸引力不少人氣,因為文章尾部都有作者信息的,所以很多人都來加我微信了,起初我的微信只有200左右人,因為一篇文章,一下子變成1000多人,他們加我微信的目的是因為看到文章產生共鳴了,所以加微信和我交流,同時我新開通的公眾號粉絲也在增長,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引流。

和很多人產生共鳴,隨之就帶來了很多機會。

1)出版社的編輯找我寫書評,包郵免費送書,我只需要寫書評,發到自媒體平台即可。

2)後來也有出版社邀請我出書,我深知我還沒有達到出書的水平,很多事情都不成熟,我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沉澱,所以就拒絕了。

3)還有初創公司的老闆邀請我一起創業,也有公司老闆邀請我去做運營,並給一定的股份,後台有公司HR讓我去公司實習。

這突如其來的機會,讓我不知所措。然後我靜下心來想了想,時機都不成熟,還是拒絕吧,然後自己做好簡歷,在招聘網站上投簡歷,尤其在boss直聘app上發布了自己的簡歷,現在平均每天有三家公司邀請我過去面試。在這兒插播一句,強烈推薦大家使用boss直聘投簡歷找工作,只要把簡歷做的完美,會有老闆找上門邀請你面試的。

(2)自媒體對我自身的影響

以上是玩自媒體給我帶來工作上的機會,對我個人提高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自從開始玩自媒體,我最大的變化就是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時整個人變得很積極很充實了。讀完一本書,開始寫書評了,學會一個技能後,開始寫總結了,取得進步和成功之後開始寫經驗了,我把喜歡自媒體的人聚集到一個微信群里,開始更多的互動交流,當別人提出我不知道的難題時,我開始為了能幫助別人自己先解決難題。

為了能養成早起床的好習慣,我專門組建了早起打卡的社群,聚集一群想通過早起床這件小事來改變自己的人,相互監督,養成早起的好習慣,後來我又開始組建自媒體社群,我們一群人堅持每日一更新文章,每天把寫的文章發布到微信群里,互相點評,互相督促,很快我們社群的小夥伴很多人都開通了原創功能,之前還沒有申請公眾號的,還在觀望的小夥伴,也在我們的帶動下,申請了公眾號,並且也開通了原創功能。

整個群都是積極的氣氛,每天都能看到堅持努力的影子,在這種氛圍下,很多人都會被影響,就這樣在相互督促中成長,一路上並不孤單。相互交流,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就這樣才能產生價值。後來的我們是為了分享、為了更新文章、強迫自己去看書看電影積累素材,為了不讓我們粉絲失望,我們是肩負著責任去做每一件事,就這樣我們一步一步在進步。

大學生玩自媒體能獲得哪些好處

我是准大四學生,我有發言權,我也可以把身邊優秀的案例分享給大家。

(1)運營自媒體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加清楚自我認識和職業規劃

現在社會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很大原因也有我們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你可以想像,一個在大學打了四年遊戲的同學,追了四年電視劇,葛優躺了四年,畢業後能靠自己找到工作嗎?不可能,這四年不僅荒廢了學業,也使自己與世隔絕了,最基本的溝通能力都沒有了,試問怎麼就業?也有很多同學大四了還都不知道以後的職業規劃,就知道跑出去瞎兼職,這個工作做一個月又換另一個,自己從來不知道喜歡什麼工作,能勝任什麼工作,這樣的盲目只能讓自己越來越落後。

這種現象其實就是自我認識不清楚,職業規劃不清楚,就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在亂碰,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開通自媒體並堅持寫文章,一開始可以瞎寫,想到什麼寫什麼,強迫自己去寫,寫著寫著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寫著寫著就學會思考了,慢慢地你可能就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划了,為什麼要在自媒體上寫呢,而不是自己的日記本上寫,原因就是寫到自媒體平台上,是一種分享的過程,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分享給別人,別人就會和你互動,互動的過程就會產生更多價值,如果和別人一旦產生共鳴,你們就可以成為朋友,這樣就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和更多人溝通的過程就會更加清楚的認識自我。

還有一點就是當你有了一定的粉絲,哪怕是100個,這時候自媒體平台就會起到督促你的作用,因為你覺得不能讓粉絲失望,你要寫的更好,你要堅持去更新文章,你是帶著責任去運營這個平台的,這種隱形的督促的作用將幫助你長期堅持下去,最後還有,一旦你寫出爆款文章之後,你會產生很強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會讓你更有信心地去努力。

之前聽羅輯思維的羅胖也講過,大學生最應該培養的兩個能力就是「寫作能力和演講能力」因為這就是兩種讓人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獲得影響力的方式,當你有了影響力就業的問題解決了,錢財的問題也解決了,所以玩自媒體顯得很重要了。

(2)運營自媒體可以讓大學生提早接觸社會,並學會運營自己,

運營自媒體的過程相對於賣一款產品,那麼如何讓粉絲越來越多,如何讓粉絲越來越愛你,你就得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讓你平台更有價值,換位思考,其實就是把自己打造的更有價值,這樣平台才會更有價值,所以提升價值的過程就是修鍊自己的過程。這樣大學生就開始思考個人價值的問題了,開始學習如何打造自己個人品牌了,隨之就會慢慢接觸社會上的各種人,這對未來職場很有幫助。把運營自媒體的思路用到提高自身上同樣有作用。

之前聽某CEO的微課時,他提到一個觀點,預測大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貢獻力,就看他在大學時期微信有多少好友,好友超過300人的,證明已經和外界有了聯繫,而不是把自己封閉在大學的環境當中。這種人在未來職場中更有潛力。

所以建議我們大學生立刻行動起來,不僅僅是寫作一方面,主要得找到你的興趣點,假如你喜歡繪畫,假如喜歡製作PPT,假如你喜歡做思維導圖,假如你喜歡製作小視頻,等等,都可以開通自媒體,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給更多人。以後求職的時候就可以拿著公眾號去面試,你的作品全在公眾號裡面,閱讀量和點贊數就是對你作品很好的肯定。

如何用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成為強大職場競爭力的畢業生

(1)什麼是個人品牌

借用一個老段子,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個人品牌:

男生對女生說:我是最棒的,我保證讓你幸福,跟我好吧。——這是推銷。

男生對女生說:我老爸有3處房子,跟我好,以後都是你的。——這是促銷。

男生根本不對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氣質和風度所迷倒。——這是營銷。

女生不認識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對那個男生誇讚不已。——這是品牌。

(2)什麼是自媒體時代

近兩年來,自媒體大爆發,不論你是草根還是大V,都可以當上媒介的主人,有機會走向百萬粉絲,千萬融資的人生巔峰。身邊很多人都開通了自媒體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在圈子裡有了一定的影響力。自媒體平台有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網易號,一點資訊、UC訂閱號等等 這些平台為了吸引更多自媒體人入駐,都是有各種的優惠政策和資金獎勵。所以一定不要局限在微信公眾號一個平台上。

(3)個人品牌如何變現

在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品牌變現的方式多樣化,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有一個朋友,她現在的粉絲三四萬左右,就可以慢慢通過做廣告變現了,也可以通過在其他平台上做微課來賺錢了。每篇文章的打賞就是三四百元左右,對於一個大四學生的她,已經很成功了。

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呢

(1)傳播內容上

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分享的人,只有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個人品牌。其實對於職場人也是一樣的,他們在各自崗位上一定積累了許多經驗,那麼你就可以試著去總結寫文章或者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互動就是慢慢建立個人品牌的過程。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不會寫文章,包括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會講自己沒文才,沒創意,從小到大作文都不及格。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這都是過時的想法。在十多年之前,我們看到的文章大部分來源於書本,報紙,還有專業的門戶網站,只有文章達到一定的水準才可以刊登在書本報紙中。所以導致很多人認為寫文章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但是互聯網時代一切都不同於過去了。

微信公眾號有一句推廣語是這麼寫的:「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其實寫作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兒,而通過寫作獲得心靈滿足和自我成長則是水到渠成的,而當你用心去寫用心汲取新的知識時,多半兒你還會贏得他人的讚許以及認同。所以只要寫出真情實感,寫出多數人痛點,就是好文章了,就能幫助到別人,就能體現個人品牌。

(2)傳播渠道上

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很多自媒體渠道,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自媒體,企鵝媒體號等等,這些渠道都是可以去嘗試的,因為說不定某一個渠道就讓你紅了。所以,寫一篇文章就可以多渠道推送,這樣可以增加曝光度,讓自己的個人品牌更好的去傳播。

當你寫出足夠優質的內容時,就會吸引這個行業的許多大號來轉發你的文章,這樣的效果是最明顯的,如果是大號轉發了你的文章,那麼你的個人品牌一下子就被擴散到最大限度,並且會有許多人加你為好友,這樣一步一步就轉化為自己的粉絲。或者也可以在各個資訊平台投稿發文,同樣效果不錯。

這兒講到的一個關鍵字就是「引流」,什麼是引流呢?很多人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埋頭使勁在公眾號上發文章,卻一直傳播不出去,因為公眾號是相對封閉的環境,而其他的平台,如簡書、今日頭條,這些平台有獨特的推薦方式,系統會把爆款文章推送給需要的人,基本和粉絲數量沒有關係,決定閱讀量的是文章的質量。所以一定要多平台發布,然後把粉絲吸引到公眾號上,聚焦起來,這樣就可以很好的管理粉絲,運營粉絲。現在很多自媒體人都使用的是這個套路。

打造個人品牌的三個維度

三個維度分別是內容值,人格化,影響力。

(1)內容值

打造個人品牌,內容是核心,你的內容一定三觀要正,符合當下社會價值觀,可以解決當下人們的需求,對於用戶有價值。

(2)人格化

一個好的個人品牌,一定要有清晰的人格辨識度,主要從個人風格、標籤、傳播載體來塑造。那些隨大流模仿別人的人,最後都悄聲匿跡了,這個時代屬於那些有特色、有強烈人格魅力的人物,人們只能記住那些閃閃發光容易辨識的人。所以要做一個有魅力獨特的人,才能打造個人品牌。

Papi醬之後,自媒體「胡辛束」拿到了真格基金與羅輯思維共同的投資,450萬天使輪融資,估值3000萬。這個90後女孩又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

計算機專業的她卻喜歡廣告學和設計,她因為漫畫《我心中的10%先生》走紅,後來出版了書籍《我想要兩個西柚》,她的粉絲80%是女性,看她的文章就會發現,她有「販賣少女心」能力,她有獨特的廣告植入方式,粉絲很喜歡、很接受她的廣告文。這就是胡辛束的個人品牌。

(3)影響力

影響力不是你擁有多少粉絲,而是有多少粉絲願意為你付費,現在很多公眾號有打賞的功能,通過「閱讀量」和「打賞人數「這兩個指標可以看出有多少人願意為你付費,高閱讀量不一定高讚賞數,主要要看作者在粉絲心中的認可度和影響力。就像羅胖所說,在網上免費寫作的人即使篇篇文章10萬+,也抵不過一個能賣出十萬冊暢銷書的作家影響力大。

互聯網時代提升自己的幾種途徑

這個時代是學習最好的時代,學習的途徑很多種,網路上各種資料,各種乾貨,各種課程,應有盡有,只要你想學,肯定可以學好的。

(1)微信搜索

對於你想學的領域,你可以通過微信搜索得到一個感性的認識,之前我們可能更多的使用百度,結果往往不盡如意,微信公眾號已經沉澱了大量的乾貨和精品文章,可以用搜狗微信搜索出你想要的內容。

(2)知乎搜索

知乎上很多事專業的從業人員做出的回答,答案質量比較高,所以我現在遇到問題,第一時間都回去知乎上求解,並且在知乎上的答案都是不同角度進行詮釋,這樣可以較為全面的理解知識。

(3)關注某一領域的意見領袖和大V的微博和公眾號

每個領域都有做的相當不錯的人物,他們對這一領域有深刻的見解,他們一般會把自己觀點和經驗總結髮布到平台上,所以這也是很好的學習途徑,就像你玩自媒體,你就一定要關注幾個優秀的公眾號去學習。

(4)閱讀這個領域專家出版的書和網上在線課程

就像我今天講的這種微課,在各個平台上都有很多很多,還有作者出版的圖書,這一切都是一個專家多年總結的經驗教訓,你學習到就可以少走彎路,更快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我今天微課的全部分享,在此感謝大家在周末抽出時間聽我的分享。

華一,一個喜歡自媒體的90後工科男,在通往產品經理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在今日頭條、搜狐、網易號、一點資訊等自媒體平台開設專欄。

微信:wdh-1121 公眾號:華一說(huayishuo) 微博:@華一


除了寫還是寫,一樓說得很詳細!百度搜索我名字「李則敬」,下方的相關搜索都是我主攻的內容。

這樣說吧,我寫了好多年專欄了,偶爾寫寫雜誌,基本圍繞著「銷售」這個話題,因為我本人是從事銷售職業,接近10年了。

1.設置一個連載,形成專輯,讓人熟知你的專輯,而非單篇文章,通常一個專輯更值得別人去尋找(搜索),也方便搜索,比如我的連載《我的銷售故事》,目前寫了有22篇,百度已有不少人搜索。

關鍵詞「銷售故事」,當然你還需要給專輯訂位,比如我的《銷售故事》是給銷售新人看的

2.定期整部有點殺傷力的大作出來,我至今已經撰寫了兩輯《銷售攻略》了,每輯兩三萬字,其中第一輯免費,第二輯收費(賺滿了),第二輯收費是製造神秘為出發點,而第一輯則甜頭,但不管怎樣,內容一定要有價值!

大作是要來提升和鞏固地位(影響力的)。

3.好好發揮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兩陣地。(具體可以加我私人微信 xiaoshouribao 看我朋友圈是如何操作)!

4.有了讀者或粉絲,一定要建群,把他們鎖起來,重點不是方便你做維護,而是讓他們去結交成為朋友!就像培訓課程一樣,重要的不是培訓內容,而是學員們可以結識一幫人!

5.必須要相信越分享就越多。這個就不花口水普及了……

6.話說,必須非常愛學習,不斷吸入新知識,不斷輸出新內容

目前,我在銷售這行業的個人品牌算完成初期的鋪基,還需要努力啊!歡迎探討

草根們,不要追求高大上,埋頭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寫 。

有了內容,一點兒都不擔心傳播的問題。

哎,怕就怕在你寫了一會發現沒多少人讀就停止了,那你真的白看這個回答了。

同時也辜負我們作答者誒。


打造個人品牌是賺錢、賺更多、持續賺的第一秘訣

產品是工廠生產的東西;品牌是消費者購買的東西。產品可以被競爭者複製;品牌是獨一無二的。產品可能會很快過時;而一個成功的品牌是永恆的。——史蒂芬·金

什麼是個人品牌,咱們來點土鱉的定義方式吧,善於把一切化繁為簡總是好事。品牌,顧名思義就是「名氣」,別人聽到我們的名字時,所聯想到的形象。

1、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達文波特在《注意力經濟》中指出:「注意力本身就是財富。」如今我們已全面進入白熱化的「眼球經濟」時代,個人和企業都在全球30多億的移動終端屏幕中爭相搶灘眼球和注意力。

所以,打造自己的名氣(品牌)是重要事件里的AA+級。

它可以幫助我們吸引很多資源,在茫茫人海中別人可以迅速了解我們,記住我們,信賴我們。

2、先擺正一個態度。很多人還在覺得品牌是公司和名人的事。是這樣嗎?肯定不是啦。

比如我們某家公司很講誠信,西施家的豆腐是味道很好,買肉就買張屠夫家的豬肉,牛總的人品沒的說,小王是一個很幽默樂觀的人等等,都是個人品牌的範疇,只是這些主體可能只在小範圍有知名度。

在過去,知名度廣泛的個人品牌是極少數精英的事,因為很多傳統媒體,比如電視、雜誌是我們普通人夠不著的。

但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公平利用媒體進行表達的機會,互聯網具有典型的長尾效應,我們能吸引很多價值觀相近的同類,而這些並不需要我們去花錢。

3、打造品牌的核心是本色。品牌塑造的過程是發現自己,然後不斷努力成為自己的過程。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裝逼」,裝等於虛偽、偽裝、欺騙、承受,總之「裝」的後果是很累、很彆扭、很不自在、失望、沮喪。

這也是我們很多人覺得心累的原因,總想著取悅別人,包括客戶、上司、父母、另一半及他人,最終讓自己活得很憋屈。

我也經常取悅別人,但我想跟夥伴們說的是,取悅分兩種,一種是因為愛,一種是因為自己軟弱。

言歸正傳,打造品牌的核心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本色出演」,本色意味著最交心、最真誠、最持久。

品牌的兩個要素

1、品牌的兩個要素。品牌,更多的是在企業里出現,企業的品牌=價值主張(定位)+產品。

個人也一樣,我們要有明確的價值主張,再加上一個匹配我們價值觀的產品。為什麼要有明確的價值主張呢?——因為我們要凝聚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為什麼必須得有一個產品?——沒有產品的話,很難保持粉絲的黏性。

必須要把價值觀表達成一個具體的載體(產品),這個載體可以是杯子、旅館、衣服等看得見的服務,也可以是看不見的服務,比如馭爺的私人訂製和會員頻道。

所以,價值觀是一面旗幟,用以凝聚志同道合的人;產品則是價值觀表達的載體,好比一個房間或一張床,你們在床上接吻,親熱,那啥。

2、怎麼確定自己的價值主張(UVP)。馬克·吐溫曾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一個是你出生的日子,一個是你知道你為什麼出生的日子。」

這話說得夠精闢——我為什麼活著?咱們就從這裡入手,認真問自己,反反覆復地,「這輩子,究竟怎樣活,才夠本?我究竟想干一件什麼事?我最想去改變什麼?我倡導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最不想怎樣?」這就是我們的價值主張。

PS:我發現不少學員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獨特之處,這可是硬傷啊。分享一句就奧普拉說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這種特質就好比每個人的指紋那樣獨一無二。

我們可能沒找到自己的特質,但不代表沒有,關鍵是要持續發掘。

3、如何選定和價值觀想匹配的產品。這裡說的產品是指我們在做的事情,即我們圍繞價值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別人看我們的時候,只看兩件事:我們說什麼、倡導什麼、維護什麼,反對什麼,即價值觀;其次,我們是做什麼的,什麼職業、做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即我們的外在行為表現是什麼。

之前的文章一直在強調,我們要做自己,做自己的前提是先認識自己——我最獨特和獨一無二的特質是什麼,我的天賦何在,我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最終確定自己要做什麼。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圍繞價值主張,循序漸進地去開展自己的品牌。

明確自己的優勢

1、答案都在我們身上,只需問對問題。這樣問自己:我想在這個領域以什麼著稱,口才、熱情、專業?我希望大家怎麼看待我?我希望別人怎麼評價我?如果我不斷努力,最終我希望給別人創造什麼價值?我希望別人怎麼介紹我,我渴望得到什麼名聲?

2、確定自己最核心優勢。這裡說的優勢跟蓋洛普機構的34個主題優勢略有差異,我們這裡指的是更具體的優勢,當然可以藉助蓋洛普優勢進行推到演繹。

為什麼要說是最核心的優勢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優勢,可以在筆記本上把所有我們想得到的優勢全部列出來,然後將其進行分類和排名。

這個過程可以不斷優化,還應該請教我們身邊的朋友。

3、要聚焦,不做通才。之前我們聊過,考1000個60分還不如考一個高分,因為1000個裡的每一個60分都有大把的人能考60分以上。

夥伴們記住,沒有任何專長的通才不可能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我們不需要也不可能為所有人提供服務。

確定好自己的核心優勢以後,把頻道切換到我們的受眾群,我的主要客戶是哪些,找出他們最大的需求即可開展工作。

PS:客戶分兩種,明星型和雞肋型,明星型是跟你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因為在一個頻道,所以他的吸收速度會很快。

對於雞肋型,食之無味,棄之也完全不要可惜,因為你會服務得很累,而且效果一般不會太好,好比有的膚質會對最好的化妝水過敏。

不優美、不性感的人生無需設計

很多人三十歲時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和崗位,也許還成了啃老族;多少人,在四十歲時還經不起金錢和美色的誘惑;不少人五六十歲再度創業,大起大落。

你相信宿命嗎?如果我們相信命運的結局是一種被動的宿命,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整天祈禱就好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如果你身邊有福建的女孩子,請她唱給你聽,用閩南語。

人生何其短暫,這輩子究竟該怎麼活,才夠本?算一筆賬先:365天X80歲=29200天,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男72,女75。

怎麼活,才夠本?肯定沒有既定的公式和標準,瀟洒姐有一本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怎麼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不一定非得像她一樣,建立一生的清單,但我們必須做好人生的規劃,用未來指導現在。

比如一夜情之後,男女各奔東西,不存在忠誠和痛苦,但戀人或夫妻就完全不同,因為不單要享受現在,還要關注未來,所以以婚姻為目的的交往都會顯得更理性和謹慎。

同理,我們做事情一樣如此,如果我們想明白最終想要的結果,那麼就更能指導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分配時間,應該提升哪方面的知識,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人脈圈,避免很多無效的短期行為,不會目光短淺,可謂站得高方能看得遠。


術業有專供,把你擅長的領域發揮到極致,並試著把他傳授給他人。

成了 你的品牌就逐漸有了

敗了 你還在建立品牌的路上,繼續加油努力。

社會化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自己的品牌,怎奈品牌太多,你得脫穎而出才行。


想要有一個自己的標籤,那麼你需要在這方面有能夠讓大家所知道的資源或者技能,或者有能輸出的,或者哪怕是資源也是可以的。

在這個媒體矩陣中,不同的平台都有各自的特色,那麼我打造了以微信為主,通過簡書和知乎輔助來吸引粉絲,在微信內通過自己足夠的好友數量來打造一個較好的朋友圈,同時通過在群內的積極互動去吸引同頻的人,再者通過互推吸引近5000人關注,甚至在大號評論裡面也吸引了差不多200人關注。對於重點文章,進行多渠道分發和投稿。對於分答,自己通過一周的時間,回答500個問題,收入超過1000,關注超過500人。

通過網路優化,不斷輸出文章和觀點,通過高權重網站來搶佔關鍵詞,當大家搜索這個方面的時候,看到你的文章,就會把你當作專家,這樣也會有一定的流量。

輸出的文章也基本上是和自己需要打造的標籤相對應的

當你身邊的牛人朋友足夠多的時候,也是一種證明你厲害的方式,因為人以群分。

首先我們要積累能分享的知識,慢慢的從主動到被別人邀約,從免費到付費請你去分享。

做微課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為何有的人能持續被別人邀請?

001:別人足夠有名,已經去了很多地方分享

002:別人積累知識足夠,同時也是領域內的權威

003:分享時候乾貨多,好評高

一個人無論多牛,需要案例,需要有故事,才會有特色,才會有人相信你。

未來,我想帶你玩?如果你也在武漢的話。

有了品牌不就有了錢?


品牌=內容+渠道+時機

品牌的打造離不開內容的輸出、渠道的建設和時機的把握,個人品牌也是一樣,作為個人品牌踐行者,恬不知恥地以自己為例,說下個人品牌打造的方法。

內容——可傳播、有價值、有差異

前段時間跟朋友聊起個人品牌的話題,有個朋友告訴我說他為了打造個人品牌做過的一件事情是——留鬍子。我覺得特別好玩,留鬍子就是在個人形象上增加一些有辨識度的標誌,增加個人的記憶點,留鬍子、佩戴特定的誇張飾品、特定的髮型,其實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這些改變只停留在實體層面,如果你想真的擴大個人品牌的影響力,這些努力就顯得非常的有限,因為這個印象很難被大範圍的傳播。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認為有價值、可傳播、有差異的作品最重要。

我來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去年五六月份的時候寫過一篇關於企業公眾號運營的文章,文章特別長,觀點也相對小眾,五千多字講了我在微信公眾號運營上的失敗經驗。這篇文章發了截止到現在全網閱讀量應該是超過10萬+。而且,因為這篇文章大概有100多個人來加我的微信,一半的是來要求授權轉載的(其中包括大量新媒體行業的大號),一半是來跟我交流經驗的。而且有價值作品的影響力是非常持久的,去年轉了一圈之後,今年年後又有十好幾個人來問我授權,又小範圍傳播了一陣子。

這篇文章可能屬於是我人生中的一個爆款吧(不要笑,寶寶已經很努力了),我其他的一些文章閱讀量就非常的低了。但是我發現即便閱讀量再低,只要你的作品展示在網路上,能夠被搜索到,能夠被人看到,就是對你個人品牌價值的提升,也可以幫你連接到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比如說我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涉及到一點點心理的內容,在簡書上發布後我就被加到了一個簡書的心理相關的微信群里,群里大多是心理相關從業者,這個小窗子很有可能打開我未來的新世界。

當然作品的形式不限於文章,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有價值、有差異、可傳播的,都是非常好的形式,當然最重要的是你本身比較喜歡或者擅長,不然很難堅持去產出作品。

渠道——成為核心聯結者

現在越來越多人有了品牌意識,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步都會去註冊個微信公眾號,但我建議可以把眼光放得開闊一點。

微信公眾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所以大部分人的個人號關注度都不高,粉絲基本上是自己本身的朋友,反而因為訂閱號的被摺疊和圖文這種載體的正式性,會讓人覺得有種距離感。微信公眾號的競爭日趨激烈,最頂端的那幾個賬號已經承包了大部分的流量,對於新進者來說不是很友好。

我沒有運營自己個人公眾號(還有一個原因是編輯起來太麻煩了),我會把自己的文章發在知乎和簡書,還有搜狐的自媒體。知乎和簡書都有自己的推薦機制(關聯話題和投稿),被搜索到的可能性也更大。但是微信有非常好的原創保護,所以我還是會把文章在微信上發一遍打個原創標。

但無疑,微信是流量的集中之處,我放棄了公眾號,改為重點運營個人的微信,也就是朋友圈。其實在一輛年前開始就有很多企業不再往公眾號導流,而是以客服的個人號為中心,以發朋友圈為推廣的重點渠道。作為個人用好朋友圈也就更加合理了,而且這樣的形式更加輕巧、真實、直接,產生的是強聯繫。我在文章、專欄中都留了個人的微信號,也就是說不管有多少人看了文章,我只在意那些最後加我微信的人。後續的維護就是在朋友圈發布有價值、有差異、可傳播的內容。

除了寫文章之外,我還做了社群——7分鐘樂讀會,目前已經吸引了200多人參與,舉辦了40多期,每次活動都控制在十來個人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可以深度交流,沉澱了很多有價值的人際關係,認識了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而且參加讀書會的人,相對都是比較積極向上的。

其實我開始做7分鐘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品牌思維,就是非常單純的因為喜歡而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做了之後發現,當你成為一個活動的組織者之後,你會收到很多意外的關注和認可,成為了所有參與者的一個聯結者。因為每個參與活動的人,都會聊起活動的發起人是誰,就像去參加派對總會認識一下派對主人。這個活動本身就是你的一個非常大的背書,甚至放大你的價值。記得在羅輯思維的一期節目中有提到,未來最重要的三種角色就是——聯結者、創新者、預言者。我很榮幸在這個小小的圈子裡成為所有人的聯結者,偶爾也會幫社群成員對接點資源和機會,真的都只是舉手之勞,卻能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我也會經常去參與別的線下活動,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但是我發現,如果真的抱著打造個人品牌的目的,一定要頻繁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最好成為某個社群的核心人員,如果只是進入到那個群里發廣告,那毫無意義。

這是品牌方面的流量思維和價值思維的區別,舉個例子,在我們讀書會群一直有一個公益機構的朋友,他會每隔幾周在群里扔個微信文章的鏈接,扔完就走,平時一言不發。用這種方式,我們這個200多人的群,到現在也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公益機構(包括我自己也沒搞清楚,只知道是跟抑鬱症有關,所以我不敢踢這個發廣告的,怕人家接受不了ㄟ(▔ ,▔)ㄏ)。

但是如果換個方式,這位朋友能好好的準備一下他的內容,以適合我讀書會的形式來分享一下他們做的事情,那效果會很不一樣。還有一些每天定時定點發早安晚安,或者每天發一長串文字早報的,都很難形成個人的品牌,因為內容沒有差異化,也很難成為社群人際關係的聯結者(我甚至覺得這種號都是機器人)。

所以如果有精力的話,可以嘗試組織線下強連接的、需要面對面接觸的這樣的活動(相信我,作為組織者效果更好哦),因為現在太多的人是線上的交流,這種關係是很淡漠的,線下的接觸可以彌補這一點。

而參與這種需要公眾演講的活動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鍛煉了我的公眾表達的能力。我以前很害怕在人前講話,但是每次去分享就鍛煉在這個能力,去年的時候,我司有一次去浙大MBA校友會分享的機會,大概是一個四五百人的大場子,結果我們老闆在輪到他發言前的一個小時,突然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必須離場,只能臨時讓我去講,趕鴨子上架完全沒有準備過。但是那次演講基本也沒有出太大的岔子(唯一的槽點是我那天沒有洗頭,少女的迷之介意)。但如果沒有之前的練習的話,我很可能都不敢走上那個講台。

時機——小熱點vs大趨勢

時機比較好理解,合理的時機在合適的渠道展示相應的內容就會事半功倍,但是我覺得這個時機分小熱點和大趨勢。

小熱點就是當時當下的一些事件,我之前在《西部世界》上映的那段時間,寫了一篇關於人工智慧的文章,在知乎得到了300多贊,對於一個小透明來說真的很開心了,但是同樣的文章發在簡書上,閱讀數還沒知乎的點贊數高。所以,即便在同樣的時機,渠道和內容的匹配也是很重要的。後來我還陸續寫過《黑鏡》、《巨嬰國》的相關文章,都能得到額外的關注。

但是,更重要的是把握大趨勢,並且在這個趨勢上深耕,這也是我非常不足的地方,陸陸續續寫過很多題材,時間管理、心理、創業、科技,最終我把自己的落腳點放在品牌上,預感未來是一個越來越強調品牌的時代,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在關注個人品牌的打造,品牌思維和能力也逐漸會是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和能力。

而品牌恰恰是我目前的主要工作,傾注了我最多的時間和精力,我沒有理由錯過這個趨勢。

所以我今年的規劃就是,我會把品牌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比如說我在看一些跟課本一樣厚的書,也訂閱很多相關的付費專欄,組建了一個品牌學習社群。另外,我還報考了心理諮詢師的考試,一方面,所有的品牌營銷其實都是基於人性的,對人性有更深的了解會很有幫助,另外一方面,我設想中的工作場景可能跟心理諮詢是比較類似的,提前考個證會比較好。


「自由職業」「創業」「打造個人品牌」是當下最泛濫的詞,也被濫用的辭彙!

什麼是個人品牌?你想做品牌就做品牌?你的有「貨」!!!盲目跟風者永遠是成就他人品牌的分母群體!

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博客、微博、微信、各類直播平台等社會化媒體的流行,使得個人品牌推廣變得極其容易。互聯網給予了人們發聲的機會。隨著「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思想泛濫、盲目跟風,個人品牌被偽需求式的重視。人人都想著備受關注,做大V,當網紅。卻忽略了需要被關注的「內在」(核心)的建設。一個人沒有什麼值得讓人關注的人,想被關注就關注?

縱觀、閱讀歷史上或歷史著作上稱得上人物人,都有意識、無意識的經營自己的品牌。《西遊記》里,大鬧天宮,保唐僧西天取經的孫悟空,一遇到妖怪就介紹自己「俺乃大鬧天空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遇到神仙大多都是表明「自己現在正在忙保唐僧西天取經這件偉大的事情上」,利用自身品牌、團隊品牌整合資源;《三國演義》:諸葛孔明,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得以被「三顧茅廬」,最終贏得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美名;一代梟雄的曹操,沒兵,沒人,宦官之後,同事瞧不上。刺殺董卓,雖然失敗,但美譽天下----贏得天下為己任仁的公義、過人膽識、有謀略的形象。仁義劉備深知「得民心得天下」,贏得,知人善用,胸懷大志、寬厚待人,深得人心匡扶漢室「劉皇叔」的美名;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美名天下,最終成神;人稱常勝將軍趙子龍的趙雲得到幾乎完美的評價;猛張飛在長板橋陣前大吼「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曹操身邊的夏侯傑被驚得肝膽碎裂,墜於馬下而亡。曹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這就是個人品牌、個人品牌的力量。這些人都是心存理想、包袱的人。都在用行動經營自己,塑造自己的品牌。

馬雲的、董明珠、俞敏洪、李彥宏、王健林.......哪一個人不是品牌?爭做網紅、爭做實業代言人,走哪裡辯哪裡的董明珠。一個英語老師、一個面試30多次失敗,一個創業在當時看來只會畫餅的年輕人,一個人單身匹馬去拉合作、找投資。如果不是心存理想,用相信自己感染了別人,如果沒有值得認可的個人的魅力、經營自己品牌的意識和行為,那麼誰會去跟著他去做,在當時看來「天方夜譚」的創業,誰又敢真金白銀的投資呢?從走哪裡都有攝像機就能看出對經營品牌的重視,從學習陳氏太極拳就能看出對自己個人修養的重視。他的個人品牌成就了阿里巴巴,同樣阿里巴巴成就了他。他成為我們的榜樣影響著我們,我們通過認可、敬畏、崇拜、擁護、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傳播、學習成就了他的個人品牌。我們需要承認,優秀的個人品牌往往來自心存理想並付諸於行動之上的人。他們不斷的超越自我,散發的魅力(修養)與所擁有的「乾貨」有意、無意也足夠折服大多數人,贏得大多數人的關注與欽佩!如果想著用各種「耍猴」、「色情」、「丟醜」贏得眼球,就不用繼續看了。在我看來那不是我個人所認可的行為,那頂多是丟人丟到家的臭標籤。與構建、完善更好的價值體系背道而馳,遲早被人淡忘。

網上看到有人說「個人品牌的時代到來了」。開始我不認同。我始終認為個人品牌,從有人類的時候就有,這個時候說「到來」未免太遲了。沒有個人品牌就不會有部落領袖、技術能人(各種神、聖、王)、神話傳說、風雲人物……。

互聯網的出現、發展,各種自媒體平台的出現,任何人都可以經由社會化媒體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想想看,一條微博可以千迴百轉,直達世界的各個角度。正因為傳播媒體變得司空見慣,你可以將思想、理念、生活、碎碎念等發布出去,在這一過程引發別人的關注。如果我們的品牌有「技術含量」,大家「買賬」,自然就贏得大眾的認可、擁護。在這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類社會化媒體的流行,使得個人品牌推廣變得極其容易。互聯網給予了人們發聲的機會,雖然不是所有聲音都被關注、所有被關注的值得關注---這需要一個過程去完善。互聯網它提供給個人品牌得以推廣的機會。有了這一神器,是曾經所不曾擁有機會。這樣說,「品牌容易被發現,容易被鑒別的時代到來了」!

一個產品牌:從它沒有被生產出來時,就帶著人們的期望(需求,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需求);-----生產者生產它時的工藝、責任、態度賦予它品質、技能;-----推廣(銷售)者傳遞它的品質、技能,帶給消費者;-----消費者給予評價、反饋(認可與否,是否繼續互動)。-----消費者的繼續互動、需求反饋給生產者,生產者繼續完善產品。消費者、推廣(銷售)者、生產者圍繞產品進行互動,提升、改進產品的品質、技能、口碑。-----形成造就品牌的良性循環、互動,造就優良品牌。以上無論哪個環節做的不到位,也會導致臭品牌的誕生。

那麼一個人的「個人品牌」呢?

提前說一下,品牌有好有壞!在相應環境下,有被托舉近乎成神的,有被唾罵如糞的,大部分卻是少有人知!不能說不被人知或接受的就沒有品牌了。個人品牌的標籤人人都有,我們今天說的個人品牌是中性或正面的好的個人品牌。

塑造個人品牌一般從父母開始,家庭教育、環境很重要。一個人出生前,在媽媽肚子里,就帶著父母的期望直至呱呱墜地期望仍在。一張白紙一樣的孩童,最開始得到最親近人的影響(包括教育)。其次是所受教育、所處環境的影響。最後,成為獨立思考的成人。其實不難看出,一個孩子剛出身就開始了塑造。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有人開始評價,「這孩子膽子真大,誰抱也不哭」。在沒有獨立思考的情況下,被動多餘主動的「被寫式」塑造,我們自己決定不了什麼。在很長時間內(孩童時)我們要相對完全受家庭教育、周圍環境、學校教育等的影響。《孟母三遷》應該是教育、塑造孩子的典範。一個人從出生就已經開始塑造品牌的基石了。尤其是自信,在這段時間很重要。參考《讓孩子從小自信的28個方法,很實用》

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主動的塑造。我們常說的個人品牌是指某人被相關者持有的較一致的印象或口碑。也就是一個人在特定環境下,大家對他一致的印象和評價。前面說了,沒有相對的獨立思考前,我們很長時間是被動塑造。那麼當我們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迫切希望在環境里贏得好的口碑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塑造自己品牌的意識,當我們結合自身優良品質、特長、興趣愛好、缺點等定好位,掌握相對好的方法論,認真去做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朝著我們定位(期望)的品牌去塑造自己,進而在他人心中得以成像(相對匹配的形象)。沒有修養的人有了知名度那是臭品牌。自身修養最重要!

一、從開始進入某環境前就準備好塑造個人品牌的意識。人生路沒有現成的地圖,成就往往眷顧那些心存理想的人。當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的環境的時候,就開始有意無意的推廣你所擁有的品牌,並且繼續塑造。你會在周圍人的心中,用你的言行舉止留下印象,大家得出評價。當大部分人對你的評價一致的時候,那麼這就是你的口碑(品牌)。在你的繼續塑造下,這個口碑會有變化,但一般情況下變化不會很大,除非有影響大家對我們印象的重大事件。所以給人第一感覺很重要。好的第一感覺,接下的行為舉止需保持一致,如果反差大品牌落差也大;不好的第一感覺,很難改觀,需要長時間沉默的用行為扭轉。

二、個人品牌建立在真我之上。我們從進入職場第一天開始,實際上就是做個人品牌,只不過知道這個品牌的人是我們的同事、上級,他們會默默的給對我們的處事方式、學習能力、職業水平、性格來打分。有些人在剛開始接觸時會用另一種「處理」(表演)方式來應對,用不同的面孔去對待上級和同事。但時間長了,過上半年、一年、兩年……偽裝自然脫落,真實情況會被大家看在眼裡,因為給人落差感,往往事與願違。

三、個人品牌建立在了解自己之上。一個連自己都不客觀了解的人,往往也更沒有自知自明,不會知道在他人心中自己的形象。更不會知道哪些需要去否定、丟棄;哪些需要保留、提升。當一個人無論通過什麼方式能客觀了解自己的現狀,才能結合自身情況去提升塑造自己的品牌。要塑造自己的品牌,首先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的性格、品質是否受歡迎?價值觀是否與他人相對統一,他人接不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是否需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否得到認可?自己工作的相關技能怎樣結合環境所需去提升?……在了解自己優缺點的情況下,結合環境,哪些需要發揚,哪些需要改變總能會得出明確方向。

四、進入新環境前,明確個人品牌的「定位」。 參照自己的「定位」,注重相應的修養、品質、價值觀、方法論的修正及提升。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品格的人,做一個在哪個領域突出的人。在把人做好的前提下,提升自己所處環境里相關技能並發揮。剛進入大學、剛進入一個單位,都是塑造自己的好機會。

五、提升在相對環境相關聯的技能。不斷學習、積累、提升自己相關工作的技能。空口白牙,沒有乾貨,人再好也是個花瓶。爭著做個技能上的專家,砌牆也要比別人砌得有技術含量,誰也願意用。

六、理性、科學的與環境互動。這裡溝通方式就顯得很重要了。比如你各方面做的很好,大家都知道很多事情你能做,你能勝任,交給你放心。大家對你好評價很多時候是要「回報」的。那麼我們遇到了各種的邀請、幫忙該怎麼辦?都接受了估計得累死我們,也會損害我們自身利益,比如時間。參考《學會拒絕-----向破壞你計劃執行的行為說「不」》

七、讓塑造自己成為習慣。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有了「定位」、榜樣,讓行動去說話。日積月累,成長的是自己,贏得口碑是順帶的事。

八、酒香不怕巷子深。互聯網的出現,伯樂層出不群,千里馬總會被發現。相對環境大了、人數多了,只要你在某一區域上有獨到的一面、總有一些人會欣賞你這款。前提是你覺得你這壺酒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博客、微博、微信、各類直播平台等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流行,使得個人品牌推廣變得相對的極其容易。互聯網給予了人們發聲的機會,但不是所有聲音都被關注,哪怕有互聯網這一強大神器的存在。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它只是提供給「個人品牌」得以推廣、被他人發現的機會。不要認為申請個微博、註冊個公眾號、泡泡知乎網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品牌。我們自身擁有值得大家關注、學習、推崇……的東西,放在網路這神器上,自然得到關注,得到相應的形象、口碑!記得,仍然是做好自己,順帶得到大家的認可!!!

人的品牌終歸由人來評判,所以,把人做好仍是前提。還是做一個首先自己認可的人吧!要想讓別人認同自己,就先認同自己心裡認同的別人!有的人看完別人寫的文章,潛意識接受,甚至欣賞,但就是不點贊,還收藏!我認為這是和自己內心對著乾的行為,是否定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的行為!所以,自己認可就是認可,不認可就是不認可。該點贊的點贊,該吐槽的吐槽!不違背自己的心也是塑造自己品牌的重要要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共勉

-----------想到了不一定做的到,沒有想到的一定做不到


看到知乎日報的push,覺得標題很有趣,看了 @warfalcon很贊的回答,從一個核心方向——內容層面解釋了這個問題,基於此發表下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意識。

這個東西是決定一個人能不能在社交網路上有所建樹的重要前提,說白了就是他是不是想有自己的品牌。如果有了這種動機,再專註於某一個細分領域做深度的鑽研並寫出自己的想法,堅持去做總會有質變。不管是社交網路的從業者還是普通的社交網路用戶絕大多數人對這些東西的定位其實不外乎吐槽、發泄、記錄、筆記本等等,所以打造個人品牌的意識不是所有人都有的。當然促使一個人有這種意識的關鍵不是他覺得社交網路是不是可以打造個人品牌,而是他是不是需要個人品牌

聚集。

前面的知友已經說過了關於內容傳播渠道的問題,是從傳播吸引目標人群關注的角度來說的,其實以目前互聯網產品的方便程度,聚集一幫對某一領域有興趣的人並不是難事兒。舉個栗子說,我是從事社交網路推廣工作的運營er,如果我想在這個領域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很明顯我要讓大家聚集起來,而目前真正方便管理的平台絕對是QQ群,而微博作為一個開放的平台給個人提供了找到這些人的可能。目前我在運營關於微博、微信運營的QQ群有三個大群,人群在兩千左右。簡單說我是怎樣一步步找到這批人的,這裡所說的渠道選擇全是來自微博。最早的有聚集一批人的想法從Sina Visitor System這條微博開始的。這條微博給QQ群帶了300人左右,然後利用微博搜索找人功能搜索關鍵詞「社交網路、微博運營、企業微博」等找到一批朋友手動給他們發私信(當時未關注人的私信功能還沒上線),拉到了大概100人,這時候群內大概有400人左右。後面有了一種渠道意識,就是我想要的一批人已經有其他的賬號幫我聚集了,比如 @金鵬遠或socialbeta的微博,給他們的粉絲髮私信推送關於QQ群的信息,這時候又來了接近100人。從互聯網平台運營角度來說,500人聚集於此說明我已經有了一批種子用戶,到這個時候內容必須出手了,一是為了穩定現有的這批用戶,二是不斷的給這個群注入新的血液,幾個月內我利用我個人微博做了兩個帖子,Sina Visitor System 和Sina Visitor System 兩條微博共計轉發數量800左右,並在各個行業媒體網站發布,在帖子內植入了群的消息,兩個帖子過後QQ群已經聚集了1000人,而這個時候我們的QQ群已經有10個月的時間,客觀的說一個QQ群活躍周期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半年,而我這個在10個月的時候依然活躍度不錯,原因也很簡單,我和群內的幾個管理員定期組織主題討論會,具體可參照Sina Visitor System 較早的帖子,其實思路還是用內容來維護人。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為了提升群的權威性,當時邀請了一批行業內的權威人士入群,比如cnsns 孔鐵山先生,還有行業知名數據挖掘賬號社會網路與數據挖掘博主入群,並定期邀請他們到群內給我們做分享,這件事兒對於群發展到現在而沒有變質太多的重要因素。這一大段都是在說群是怎麼做起來的,和標題好像關係不太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加過QQ群,真正讓你覺得群里比較有料的人除了你已經知道他很牛逼的那些,不就是群主么。

堅持。

噱頭固然很好,但是只能達到曇花一現的效果,真正讓你有所影響力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說過什麼,悟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之後我個人微博便開始堅持說一下關於社交網路推廣的看法。具體參照Sina Visitor System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發現了在這個行業裡面有兩件事兒是比較稀有的,第一:說真正想法的,大多數行業類型的賬號都在說「乾貨、信息圖、一張圖看懂xxx,微博營銷的十句金句」等等等,我個人理解的這種東西是有價值的,但是這種內容所能引導人們產生的行為是轉發or mark,並僅僅限於此,多數人轉了不看,所以說這種內容只是做到了信息傳播的廣度,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深度,真正讓人能沉下心來思考的東西一定是活生生的想法,關於社交網路推廣的想法,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錯的,關鍵是讓人能夠思考,而這一點就成了我對個人微博內容的定位,只說想法。第二:放在12、13年,沒個幾千上萬粉絲敢說自己微博做的好是很扯淡的,我個人對此不以為然,當大家都看重數量時候我更看重質量,所以每來一個粉絲我都會去到ta的頁面看我們是不是有共同興趣,共同關注的人,如果沒有的話肯定會移除的,再就是某某給灌進來的垃圾粉絲也會第一時間清除,所以導致目前粉絲連1500都不到,其實說白了這是潔癖亦或是尋求一種個性的裝逼心態在作祟。

上面這些都是對於個人品牌打造這個話題的個人想法,不能作為通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手段,不管黑貓白貓抓到米奇就是好貓。


在這裡我必須要匿名,說點真話,揭露一些所謂的個人品牌,實則是沒什麼乾貨的。

我們公司就是做社會化營銷的,打造個人品牌或成為斜杠青年,在我們公司的文化氛圍相當普遍,甚至是鼓勵大家去發展業餘特長,那為什麼我要懟【個人品牌】這個概念呢?

打造個人品牌是非常牛逼的行為,但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個人品牌也分真牛逼和假牛逼。

真牛逼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非常非常牛逼的超級個人,我所知道的例子是戰隼老師 @warfalcon 、秋葉大叔@秋葉 。還有蕭秋水、以及正在崛起的 @彭小六

第二種情況是以圈子為抱團,大家互為逗哏和捧哏,比如PPT圈、知識IP圈、營銷圈等等個人品牌圈。圈內的人都說XX牛逼,然後互相轉發傳播,輻射到圈外,圈外的人看了之後,發現大家都說牛逼,那麼此人必定牛逼沒錯了,於是圈外的人就會粉XX,如果XX放的乾貨能戳到大眾痛點,那麼這些圈外人就會變成XX的死忠粉。圈子抱團,這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互推營銷方式,並且圈子裡都會有一個超級個人作為榜樣,他會幫助成員快速成長,所以圈內確實會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成長出非常牛逼的人。

圈子裡人多了,大家多少都能抱上大腿、乘上順風車,但並非所有人的能力和乾貨都可以成正比成長。有的人名氣去了遠方,但能力卻落在順風車的屁股後頭,這是最為唬人的假牛逼。

假牛逼也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我上面說的,最唬人的假牛逼。 @秋葉 秋葉大叔說過一句話,單杠都沒做好,還想做斜杠?一些圈內人,工作不好好做,心思放在發展各種斜杠,然後把其他人做的成果放在自己的名頭,然後再利用這些名頭賺群眾的錢。這些人他們自己倒騰出了很多乾貨嗎?在我看來只比碎片化的信息干一點點,它還是碎片化。他們堅持寫作,產出大量的碎片化,加重了廣大朋友圈的負擔,然後他們又鼓勵大家去搞知識體系、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我特么真想罵娘。他們的一些小粉絲因為還沒到一定層級,沒有很強的辨別能力,並不認為他們的「乾貨」是碎片的、是處於知識樹的枝葉的,這些「乾貨」其實根本無法解決這些粉絲的問題,所以很多粉絲覺得自己學來學去,根本沒有效果。另一方面,這些假牛逼的個人品牌非常高興,覺得自己的寫的東西有成效,還能收穫打賞,我只能說請你多點謙卑,你的閱讀量有部分原因是大多數人沒有辨別能力罷了。

另一種情況就是最害人的假牛逼,純靠抄襲別人的乾貨。他們通常出沒在微信的網路課程。他們要麼講思維,聽起來非常有道理,實則根本轉化不到實際的工作、操作上;要麼講非常基礎的技能,還收費大幾百、甚至幾千,面向的都是沒畢業的大學生,真特么黑良心。

不喜來噴。


重新梳理了一遍我對於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研究觀察和心得。

這52個套路送給想開啟個人品牌建設之路的你

職場一直是我們的獵場,個人品牌建設是必須要的。只不過一直很明確的是,現在競爭更加的複雜和殘酷。各種錯過和邂逅都隨時隨地在發生,各種機會也都稍縱即逝。我和身邊的幾位朋友聊過,30-50歲左右的職場中人轉型做自由職業者或者說斜杠青年,開啟人生下半場的精彩,50萬左右的年收入可以比較好的平衡工作和生活(一年只花50%的時間獲得50萬以上的收入)。如果沒有公司名背書,我們靠什麼?普通職場人靠什麼呢?

我猜大部分你應該是這樣的人:崇尚財務自由和精神/時間自由;目前雖然在職但是也想在未來3-5年內完成轉型,或已經轉型下海6個月不到;有開通微信公眾號但是內容生產成本高積極性低;知識產權無保護機構;有開通領英、脈脈等職業社交網路;暫無系統性的進行個人品牌視覺和概念創意;無統一集成和分流入口(個人品牌官網);有1-3個連接較為緊密的圈子社群(老同事、校友、興趣);之前每2個月會出席一次活動當嘉賓。但是我更相信大部分人這些都還沒有實現或者壓根還沒有意識到,只是感覺到焦慮(對年輕人講是叫迷茫),或者越來越焦慮。

找到對的人/辦好對的事——人人都需要,被別人找被別人打聽——無時不刻都在發生。知識付費也好,信任經濟也罷,互聯網下半場也罷,雖然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但是如果清風可以造呢?為什麼不可以有呢?接下來主編歐陽澤林分享51個套路(基於研究觀察了39位個人品牌認知領域的意見領袖之後),送給想開啟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你,咱一點一點來嘮。

一、梳理個人品牌賣點和競爭優勢 (12項)

梳理個人賣點和競爭優勢,其實也就是在做個人的定位,定位清晰了,文字是最基礎最基本的轉播的載體,是別人從未見你真人到先字裡行間讀懂你的必要前提。很多人百度百科介紹是一個版本,荔枝直播的個性簽名是一個版本,在行的行家介紹是一個版本,個人公眾號也是一個版本(當然,針對不同的受眾擁有不同的個人簡介是另外一個話題)。很多人甚至只有在獵聘網有一份簡歷,好點的領英檔案會有一個,本地Word簡歷轉化成PDF的會有一份。抱歉,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本地的」沒有用,「在線的」會更有機會——各種各樣的好的對的機會。

你可以不隨時在線,停止玩手機,但是你潛在的粉絲/客戶/學員不會,在線和及時響應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想成為超級個體的職場人必須做到的基本點。在我看來,「在線"是一個擁有「個人品牌」信仰的人,對他人最基本的承諾。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就在過去的5分鐘,你錯失多少主動搜索主動找尋到你的機會?目前知識付費變現平台有很多,各個產品、網站對於要求你展現的文本型個人簡介的字數是不一樣的,但是內容其實就應該包括兩部分,我是誰以及我能做什麼——也就是你的個人職業簡介和擅長的領域。

個人職業簡介策劃(5項)

  1. 100字文本簡版(用於文本輸入或者開啟對話)
  2. 300字文本簡版(用於文本輸入)
  3. 1000字文本詳細版(用於文本輸入)
  4. 1分鐘語音簡版(用於開啟對話或在線回復)
  5. 2分鐘語音詳版(用於關閉對話和在線回復)

個人擅長話題梳理(7項)

  1. 話題面向的行業/領域
  2. 話題適合哪些學員/粉絲/客戶
  3. 話題相關的行業現狀/趨勢
  4. 學員容易遭遇的困擾、行業中容易陷入的誤區
  5. 您能為學員/粉絲/客戶提供的幫助(概括的3-5個要點)
  6. 您在該領域中的資歷或成就
  7. 您在該領域的口碑資產(領英評價、在行學員點評等、微信圖文留言、朋友圈點評)

二、建立個人品牌識別視覺規範 (8項)

有了定位有了不同版本應用不同渠道的職業簡介等文本內容之後,我們還可以繼續考慮把文本內容進行多媒體化,很多個人品牌突出的意見領袖都有自己的社群,微信裡面有專屬自己的微信表情包,微博配圖也有專門的GIF動態圖片、微信公眾號文章也會有。在行、知乎、領英等渠道都支持上傳高清大圖,那麼一張真人的職業形象照片也就變得非常有必要。再進一步我們也可以找各個社交網路生態裡面繼續創造屬於個人品牌範圍的內容,例如專屬自己個人職業簡介的H5頁面,微信名片等。所以在建立個人品牌識別視覺規範這個方面,主編歐陽澤林認為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個人形象靜態/動態視覺創意(4項)

  1. 個人品牌形象高清漫畫照1張
  2. 個人品牌形象高清職業照1張
  3. 個人專屬品牌形象主視覺圖片1套(如微信朋友圈、微信圖文/微博/領英的封面,微信正文頁腳插圖)
  4. 個人專屬個性名片設計1套

其他延展的視覺物料(4項)

  1. 個人專屬電子簽名/水印圖片創意設計(朋友圈拍圖)
  2. 個人專用動態系列表情1-3個(用於微信表情)
  3. 個人專用動態系列表情1-3個(用於微博配圖)
  4. 個人專用H5頁面1個(5頁內/專屬入口連接用於移動端粉絲瀏覽)

三、個人品牌入口建設經營和價值傳播 (32項)

有了定位有了不同版本應用不同渠道的職業簡介等文本內容之後,被動入口和主動入口的建設與經營是下一步的重點,說到個人品牌的入口,除了無形無路徑無管控方式的口碑之外,還有很多入口是很多人沒有重視的,也沒有積極主動去建設和經營的,主編歐陽澤林稱之為:基礎設施類入口、自然流量類、智力交易類入口、粉絲社群類入口,入口多流量大,在不斷積累和沉澱才是形成圈層,才能指向最終的個人品牌變現——獲得利潤空間更大的「好客戶」,識別出真愛粉絲,讓老客戶對你產生新的體驗和想像空間,包括以下部分:

個人品牌入口建設之基礎設施類(7項)

  1. 個人社交網路賬號(微信公眾號/領英/微博/赤兔/脈脈/知乎/優酷等)
  2. 個人專屬域名網站/個人品牌博客1套(用於作為個人品牌門戶,兼顧PC和手機的入口站)
  3. 個人專屬個人數字身份介紹詳情頁面(可收藏到微信,用於好友添加後的主動自我介紹)
  4. 個人專屬諮詢服務的客服工單系統(用於各類機會的信息收集整理)
  5. 個人專屬對外郵箱開通(用於對外商務合作洽談)
  6. 個人百科名片頁面的創建更新和維護(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
  7. 個人社交網路賬號優化和客服(領英/微博/赤兔/脈脈/知乎/優酷等)

個人品牌入口建設之內容分發變現類(11項)

  1. 個人文檔分享渠道入駐(SlideShare、百度文庫、豆丁、道客巴巴、MBA智庫)
  2. 個人語音視頻錄播直播平台入駐(千聊、紅點、紅豆、脈脈直播、知乎live等)
  3. 個人原創內容轉化成語音進行分享傳播(百度語音開放平台)
  4. 個人原創觀點發布平台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知乎機構)
  5. 個人原創內容觀點分發(20+人力資源領域大號需求入口+500+人力資源微信群/領英群/脈脈群/赤兔群)
  6. 個人知識產權保護平台簽約(維權騎士)
  7. 個人內容發布和收費平台(微信公眾號、格問-單篇、小鵝-專輯會員)
  8. 個人品牌微店入駐(30+智力交易類友情聯盟微店)
  9. 個人1000鐵杆粉絲連接器(小秘圈)
  10. 個人在線付費制技能經驗交換平台註冊上線發布(在行、分答、專頭、錦囊專家、會會、前輩、問咖等)
  11. 個人全球性專家委員會網路平台入駐(GLG格理集團、凱盛、高臨、BCC等)

個人品牌入口經營之粉絲互動類(3項)

  1. 粉絲留言回復、粉絲評論回復、銷售線索挖掘和跟進
  2. 流量入口分析(哪裡你的受眾最集中?閱讀時間最長?互動頻率最頻繁)
  3. 粉絲受眾分析流量來源分析(他們最想要學到什麼?他們不需要什麼?)

迭代個人品牌價值和內容的呈現形式(11項)

  1. 個人觀點-思維導圖化(Mindjet MindManager/ processon.com / naotu.baidu.com)
  2. 個人觀點-視頻化(轉化成MP4格式)
  3. 個人觀點-音頻化(文本轉化成音頻內容)
  4. 個人觀點-信息圖化(製作便捷分享共享載體)
  5. 個人觀點-專題化(關聯其他內容形成重複閱讀)
  6. 個人觀點-實效化(搶先作為答案/留言/評論填入各大社交網路的相關內容發布後)
  7. 個人觀點-動畫化(編輯成GIF動態圖片進行分發)
  8. 個人知識產權保護平台簽約(維權騎士)
  9. 個人內容發布和收費平台(格問、小鵝通)
  10. 個人觀點-答案化(切割為小答案回答知乎問題)
  11. 個人觀點-問題化(打散為小問題在知乎上提問)

如何建設經營在線個人品牌?對個人在線印象的管理有什麼方法和技巧?如果總結成一句話,主編歐陽澤林的觀點是:從本地數據變成在線鮮活的人際網路/挖掘更多可能(共同好友/好友的好友/好友的好友的好友)。你被邊緣化是必然的,你爭取積極主動經營自己的圈子是必須的。本地的數據就是你積累多年的名片、郵箱通訊錄等等,關鍵是怎麼做,才能在舊數據裡面形成新連接,怎麼在碎片化裡面創造新機會,歡迎有心的你,在讀過主編歐陽澤林一系列關於個人品牌方面的研究觀察之後會有更多個性化的問題,我一直都在,歡迎你隨時來勾搭,如果你想走捷徑,你想高效率,我可能是你最好的選擇。

——————更新分割線——————————————————————————

什麼樣的人適合在什麼樣的平台經營個人品牌?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界定幾個問題:本文從性格特徵還是職業類型去劃分人群?本文的平台指的是網路上的什麼樣類型的網路渠道?作者偏好從職業類型去劃分人群,一如古代一般將人群劃分為:商人、軍人、哲人、官人;今天我們通過現代化的職業類型,定義下本文探討的人分成:企業領導和高管、專業技術人才、普通職場白領、職場新人四種類型。

本文指的平台包括但不局限於:微信、微博、領英、知乎、簡書、脈脈、赤兔等囊括職業和生活泛社交和垂直於興趣愛好或者人群的垂直社交網站。

一、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基本步驟

按照主編認定的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步驟,我通過從個人實際出發角度,和大家分享也自我總結下我是是如何在線上社交網路里展開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

1、找到你的標杆學習對象

劉德華都會有自己的偶像,主編的學習對象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有幾位人在我的人生不同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的重大影響,招聘官領域是楊姝和王文佶;新媒體領域是金鵬遠和張銳;內容創業領域是吳曉波和彭小六;個人品牌經營領域是諸葛思遠和李叫獸。

標杆對象可以變,你也可以變,找到,不僅僅只是你有了對方的微信,從對方身上學以致用,更關鍵的是TA對你產生了興趣,四兩有天撥過了千斤。

2、梳理你的個人品牌競爭力和賣點

之前我有篇文章自我總結過如何樹立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光是自嗨的競爭力並沒有用,關鍵是要受眾能懂能理解更能為之買單!你可以通過統計自己的行業經驗和職業發展路徑,看看這條路徑上的對手分別是誰,哪些是人無你有,人有你優的?

搞社交的人裡面最懂招聘,搞招聘的人裡面最懂社交——就是我的個人品牌獨一無二的賣點;不會寫文案的野生設計師不是好自媒體人——就是我的風格和調性。

3、量化你要達到的可衡量的標準

有衡量依據至關重要,好比目標要有實現的時間截點,好比減肥要有時間和體重之間的計劃一樣。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之後會帶來更多好處,但無論是更好找工作、更好招聘員工還是融到更多錢,在背後都需要一套可衡量的標準。

凡事皆可量化,一切都是數字,哪天你養成了成本結構思維,哪天你就對目標達成瞭若指掌也信手拈來。

4、個人品牌建設的日常運營方法

你可以橫向更具自己的職能興趣拓展榜樣,更可以縱深挖掘誰比你更加聚焦於垂直的領域。這個領域最大的峰會論壇上的主講嘉賓是誰?這個領域著書立說的作者是誰?這個領域誰在知乎上是話題優秀答主?非得給日常運營方法做總結的話,那就是:你需要非常努力,但是千萬不要著急!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之前,語文作重要啦,被字句和把字句你能輕鬆切換嗎?寫吧,寫到天昏地暗寫到感動自己造化他人,最後條條大路都會指向你打通好的個人品牌變現終點。

二、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人群和渠道選擇

當你在微信公眾號、領英、知乎、微博等社交網路上開通賬號,你定期地更新有趣的內容,積極回復留言,主動接觸各色人群,你的粉絲/好友數量開始穩步增長的時候,你將會發現這幾類人存在於你的社交網路中:

粉絲/人脈:粉絲/人脈是最普通的關係,他們之所以成為你的粉絲,是因為對你或者你的公司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你需要注意參與他們的討論,回復他們的問題。

影響者:影響者是那些在社交網路上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物,他們通常具有很大的社交圈子,粉絲/好友的數量大得驚人。他們往往是你成功的關鍵,能夠幫助你的圈子迅速擴大。

追求者:追求者是那種「花痴」類型的粉絲/好友,他們極度狂熱,如果在招聘網站上,他們是典型的「海投」,你需要和追求者保持距離但是又要保持溝通頻率。

殭屍粉:你不知道殭屍粉是誰,他們也從不發表內容,從不參與討論。殭屍粉在任何社交網路中都是無法避免的,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量降低殭屍粉的比例。通過提高內容質量,杜絕虛假繁榮。

騷擾者:騷擾者可能是對你或者你的觀點心懷疑問甚至仇恨的人,但是如果你有一個規模較大的並且關係良好的粉絲/好友群,他們將很快被正義的口水所淹沒。你需要做的也是繼續倡導正能量,然後清者自清。

每個人在線上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要和上面幾種類型的人過招,但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在什麼樣的平台經營個人品牌呢?筆者開頭提到的問題,接下來簡單的分享一下不同人群的經營渠道選擇建議:

1、企業領導和高管:適合在行業垂直媒體開設專欄、財經類創業類門戶發表文章觀點、領英和知乎、微博等渠道也適用

2、專業技術人才:適合在垂直人群的社交網路、社群、微信公眾號和領英知乎上

3、普通職場白領:微信、微博、領英、知乎、簡書、脈脈、赤兔,以及更多和自己工作職能相近相關的社群/圈子

4、職場新人:微信、微博、領英、知乎、簡書、脈脈、赤兔,更關鍵的是要和同學圈子、校友社團、社會企業之間建立更多形式的連接,例如行動派、大街網、創行、AIECES等市場化的機構或者公益/商業組織

最後再統一推薦各位進一步對自己的內容觀點進行更好的數字化,以及了解進一步以下幾個內容分發保護和傳播及變現平台:

個人觀點思維體系思維導圖化(Mindjet MindManager/http://processon.com/naotu.baidu.com)

個人觀點-視頻化(轉化成MP4格式)

個人觀點-音頻化(文本轉化成音頻內容)

個人觀點-信息圖化(製作便捷分享共享載體)

個人觀點-專題化(關聯其他內容形成重複閱讀)

個人觀點-實效化(作為答案填入知乎問題)

個人觀點-動畫化(編輯成GIF動態圖片進行分發)

個人知識產權保護平台簽約(維權騎士)

個人內容發布和收費平台(格問、小鵝通)

個人1000鐵杆粉絲連接器(小秘圈)

個人在線付費制技能經驗交換平台註冊上線發布(在行、分答、專頭、錦囊專家、約局、會會、前輩、問咖等)

個人全球性專家委員會網路平台入駐(GLG格理集團、凱盛、高臨、BCC等)

個人原創內容轉化成語音進行分享傳播(百度語音開放平台)

個人語音視頻錄播直播平台入駐(千聊、紅點、紅豆、脈脈直播、知乎live等)

個人文檔分享渠道入駐(SlideShare、百度文庫、豆丁、道客巴巴、MBA智庫)

個人百科名片頁面的創建更新和維護(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

個人社交網路賬號優化和客服(領英/微博/赤兔/脈脈/知乎/優酷等)

關於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人群和渠道選擇,主編認為並不存在標準答案,最好的方式的你發起一個,你主動連接更多像你一樣的人,你讓自己成為人脈的HUB,成為社群創始人、成為社群聯合創始人,如果沒有,那麼至少努力讓自己成為社群意見領袖、成為社群紅人、成為行業平台的積極爭奪的封面人物。

三、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的載體和配置

時至今日,你聽過的歌,上傳過得文檔,說過的話,回答過的問題,客廳有閑置的沙發……只要你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加上你願意共享出來,看起來都可以讓你躺著的時候就把錢掙了!一年365天一共14200個工作日,誰先忙完誰先走!歐陽澤林覺得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個人品牌的養成:

1、一套視覺形象創意資產:個人專屬品牌形象主視覺,保持統一形象應用到微信圖文/微博/領英的封面,微信正文頁腳插圖)——怎麼滴也得有個展現你洪荒之力的半身像或者或者Q版漫畫頭像吧?

2、一個在線個人品牌名片:碎片化的形象需要一個完整的入口,既連接整合流量,又過濾篩選鐵粉並提供服務通道——怎麼滴也得考慮PC和手機端任意一個陌生人搜索了解話題標籤的時候能最終著陸到你的地盤吧?

3、一套智力資產變現工具:你撰寫的PPT、做的筆記、撰寫的文章、回答過的答案等等智力資產,雖無價但可定價——怎麼滴你也得考慮粉絲如何打賞你約你拷問你向你提出疑問建議和反饋吧?

4、一個粉絲聆聽互動後台:流量來源分析(哪裡你的受眾最集中?閱讀時間最長?互動頻率最頻繁)他們最想要聽什麼?——怎麼滴也得在自嗨過後冷靜的思考下如何眾樂樂吧?

5、一個客戶資源共享社群:你熟悉的客戶需要你交付不了的項目,你想要的客戶不是你想要的客戶?你擁有多少個有足夠的信任基礎可以共享客戶訂單信息的好友?社群?——怎麼滴也得攜手同行走得更遠怎麼和諧建設客戶關係吧?

末了,以上看起來很高大上或者不易理解的詞語是筆者將近幾年時間在個人品牌建設與經營方面的總結,不是你有了5000微信好友就能一年躺著賺錢獲得睡後收入,也不是你在知乎上獲得800個贊同感謝,收穫1200個粉絲就能成為某個話題的最佳答主,願你所有的努力和好奇心學習心的保持,都能有一天會在社交網路上帶來驚喜,願你的字裡行間溫暖和啟發了更多的人抹平了心中的傷痕打開了心窗不再煩惱糾結。

最後,歡迎各位從字裡行間嘗試理解過歐陽澤林的各位微信朋友圈朋友,請合(ba)理(ta)開(zha)發(gan)歐陽澤林。2017年之前,我寫了很多關於僱主品牌/招聘營銷/垂直招聘渠道挖掘術/招聘腦洞深度思考/招聘技術/非招聘渠道做招聘的可能性/招聘微達人系列的原創文章,發行了兩份收費研究報告(2014-2015中國社交網路招聘和僱主品牌傳播研究觀察報告》+《2015-2016中國微信招聘研究觀察報告》)。2017年當然會繼續寫,同時我也會開始廣泛的研究觀察斜杠青年、雙重職業、自由職業、多重職業、複合型人才、個人品牌塑造與提升、個人網路影響和社交網路/個人知識/內容商業化與變現、知識型IP養成、職場轉型領域的洞察分享給到大家......

我一直都廣泛活躍在領英/知乎/簡書/微信公眾號/微博/脈脈/赤兔上/歡迎繼續勾搭探討交流,也歡迎多見見我真人/我也期待與各位見面各種聊......希望各位的餘生不必逞強/愛你的人懂你的全部模樣......


在打造個人品牌這個領域,我是個小學生,只是在做街頭攝影自媒體這幾年的經歷中,或多或少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準備把這些經驗逐一分享出來。這次作答先來說一個話題,是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步,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取名字。

以前做過幾個不同領域的個人品牌,用的名字的都是一些奇形怪狀的網名,現在才意識到當時的決策是錯誤的。我認為在未來的社交網路上,最佳命名策略:中文真名+英文名。原因何在,下面展開來說:

1,用真名,最真實。無論做自媒體,還是打造個人品牌,創造「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無疑是最佳策略,打通線上線下是未來社交媒體的趨勢所在。現在做互聯網個人品牌已經不再是躲在屏幕後面自說自話的時代,使用真名,不只會使得真實感最大化,還會降低線下個人品牌的傳播成本。受眾越來越喜歡看到一個鮮活、真實而睿智的意見領袖。

2,用真名,最有利於個人品牌的持續積累。網名可能幾年就會更迭,但是身份證上的名字,卻很難變換。如果你想打造一個長達幾十年的個人品牌,而不是在意幾年以內是否能夠用個人品牌獲得收益,用真名是最好不過的。比如我現在用真名開通的公眾號,主要寫個人提升方面的知識,寫了近20篇原創,也沒有獲得多少關注,但我完全不擔心,因為它是我一生個人品牌積累的一小步,我的路走的越遠,它的價值越體現。因為所有的付出都收錄於我真實的名字之中。

3,用真名積累個人品牌是現實生活中的最好名片。在現實工作和生活環境中,我們很少會用網名進行自我介紹。基於真名的個人品牌會給你的現實工作帶來複利,比如你是一名醫生,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中,你向剛剛結交的同行介紹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對方通過真名確定了其真實性,極有可能在未來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益。我認為把線上的品牌效應融合在線下的實際工作中,是個人品牌積累的重要目標。

4,中文名加英文名,建立品牌區分度。有人會說自己的中文名字很普通,容易和其他人重名。很簡單,中文後再加上自己的英文名就可以了,相當於給自己的品牌加密。這種命名組合很難和其他個人品牌「撞名」,如果你的品牌積累了一段時間,發現真的有和你一樣的中英文組合名出現。那我只有恭喜你了,你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這次就圍繞「取名字」這個話題,先分享這些,以後繼續更新,多謝指點批評。


1 建立微信公共賬號 編寫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

2 撰寫文章 寫專欄 博客

3 寫書

4 在知乎 回答問他 比如采銅 校尉 @warfalcon


不得不承認很多文章是沒有具體方法論的,有很全方法論的文章更多的也是停留在了收藏列表中,真正找到方法論並吃透理解且實踐的人很少,這也是一個漏斗,一層一層篩下去,就形成了適合各個體系企業、各個層級崗位的員工。

運營一款產品是向別人介紹產品功能、推出活動、推銷付費內容、獲取別人的感知度;同樣運營自己是向別人介紹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和別人相互推介交流、獲取別人對自己的認知與評價。而運營自己其實就是打造個人品牌,關於如何打造個人品牌?我們繼續聊一下方法論。(首發於公眾號ID:yunyingme)

找到適合你的優勢定位

有效分析自我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優勢定位,同樣的優勢很多人都擁有,你是不是稍微比別人擅長一些,是不是資源多一些,最佳的優勢定位也是逐漸調整的,並不是一定要一擊即中,也不要過於偏頗才好。

關於定位的方法論說起來就是四步。找到優劣勢→發揮優勢、摒棄劣勢的原則樹立長期目標→對大目標進行拆分、明確實現它們需要的資源與能力→根據現狀去集合資源實現小目標,逐步調整靠近最適合自己的定位目標

定位自己並沒有很複雜,很多時候都是受你所做的事情的效果進行抽象化而形成的。你會插畫,某一幅插畫深受喜愛,之後你不斷嘗試這種風格的畫作,喜愛的用戶越來越多,逐漸插畫作家就是你的定位;你經常逛知乎寫回答,偶然的某一篇回答被點贊感謝上萬次,你又嘗試用同樣的風格寫回答,掌握了對應知乎用戶的喜好,慢慢某一領域的知乎大V就是你的定位。

如果你把你的情況講給任何一個人聽,去問別人你可以做什麼方向的定位?別人也只能給你建議方向,方向的正確與適合與否還需要你在打造個人品牌過程中的反饋去驗證。

展示自己去搶佔標籤

當我們介紹自己或者介紹別人的時候,都是以各種標籤來開始的,通常包括職業、年齡、業績成就等,好的標籤就很容易被人記住,並且這種認知的長尾效應非常強,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再去打破這種認知。

對於互聯網產品,我們知道微信是社交工具、支付寶是支付工具、愛奇藝是視頻播放工具,這些認知標籤是這些產品對應的團隊長時間運營所建立的,並且很難去改變的。

支付寶在感受到微信紅包的威脅後,一度想要做社交,結果反而讓用戶產生了反感和不信任感,今年下半年,支付寶放棄做社交,選擇強化支付、理財、信用等屬性,引入螞蟻財富以及外部的多家財富公司產品,並且將信用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打造有信用有便利生活的生態,至此,支付寶的支付圈地重新超越微信,穩住了支付基因。

對於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也是通過對「內容『的感知來貼標籤的,這個「內容」包括性格、經歷、成就等多方面。想要打造個人標籤也就需要通過渠道展示自己,接下就聊一下關於如何通過渠道展示自己的方法論。

關於你想要影響誰?例如你定位自己是醫學科普達人,那麼你想要影響的人既可以是生病群體,也可以是健康群體;可以是年輕自主的群體,也可以是盲目迷信的老年群體。

關於如何找到受眾。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繼續聊,生病群體在醫院、醫藥APP,健康群體在微信、微博,年輕人更喜歡公眾號、微信群,老年人多在朋友圈;還有一些普適性的渠道,百度貼吧、知乎等都有特定領域的圈子。除了既有的渠道以外,一些大公司新推出的新渠道更值得關注,大公司本身自帶流量和品牌效應,率先進入它們做的新渠道擁有先天的優勢,想想看知乎、頭條號、公眾號、百家號的早期賬號如今的體量就明白了。

關於如何讓別人給自己貼上想要的標籤?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首先自身在醫學領域有一定成就,這樣才能在醫療這個敏感領域有權威性,其次要主動去介紹自己在醫學方面的經歷、主動幫受眾解決醫學方面的疑問,最後是你要像他們推介你自己內容輸出的平台——專欄等。

關於不同渠道的差異性該如何劃分。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這個定位是基於受眾對於醫學的盲目性,有個什麼病症就嚇壞自己、或者輕信網路謠言,因此基於此輸出的內容也是為解決上述兩個痛點。一對一的問診服務和在公眾平台輸出常識科普的內容就是既定的計劃。

關於接收反饋並強化正向反饋。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在一對一問診過後,受眾是不是安心了許多,有沒有對你產生強信任感;輸出醫學常識的內容後,受眾有沒有點贊、轉發、留言交流等。只要有反饋都是好的,無論是正向與否都有助於我們修正及強化個人品牌。

持續展示,積累個人品牌

沒有哪一個品牌可以一蹴而就,都需要日復一日的持續展示。比如在公眾號領域「十點讀書」、「大忘路」等如果現在間斷性的斷更,或者說輸出的內容發生了強偏差,品牌認知感會下降,隨著這樣的狀態持續越久,品牌認知感下降速度就會越快。

想要持續輸出就需要持續的輸入,沒有誰的大腦是內容庫,都是不斷輸入後再不斷輸出的。邏輯思維的羅振宇作為解讀各類書籍的大V,他也需要持續閱讀、持續學習,並且擁有一套自己的精讀方法論。但同時他也會在餐飲、娛樂等領域缺乏沉澱,當選擇在某一領域持續深耕的時候,往往也是選擇放棄了其他領域的機會。

不單打獨鬥,學會向內外部借力

像騰訊等大公司可以像內部各個兄弟部門借力,對於個人品牌打造來說,無法向內部借力,但可以像外部借力。

借力的對象可以是領域內的名人、可以是熱門的話題、可以是明星產品。名人本身在領域裡有一定的個人品牌背書,有名人為你站台的話更能增強受眾對你的信任感;熱門話題和明星產品有著龐大的曝光度,借力於它們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流量。

像名人借力是低頻的,但是向熱點借力是可以高頻並且持續的,每天都有熱點,我們應該如何去借力熱點呢?

可以利用工具去判斷一個話題的熱度,例如百度風雲榜和微博話題榜,從熱門話題中找到能夠作為支點翹起自己領域流量的話題去結合定位內容去做持續輸出。

熱點之所以為熱點大多都具有爭議性,當你發出自己的聲音時,無論你是否站隊正確都能找到一批價值觀共同體,你們對這一話題的看法是一致的。

當然也會有另一批人會抨擊你,這時候並不用去怕,你只需要牢牢掌握住價值觀認同者的心理,通過後續的內容輸出讓其轉變為你的追隨者,對你所闡述的內容有較強的信任感。這時候當你繼續借力的時候,你的勢能就變得大了,並且會越來越大,慢慢的堅持循環借力就能增強自己的品牌效應。

收集反饋從而升級個人品牌

持對數據反饋進行分析的方法和各個領域的數據分析的本質是相同的。首先你要有數據,數據量的大小不一定決定最終的結果,只要數據是足夠真實、客觀,哪怕是少量的數據也能支持我們進行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的策略上,我們通常是根據數據表現作出假設,對現象進行合理假設。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實體經濟,都可以運用假設並論證的方法,根據假設去做策略優化,進而驗證假設

比如你寫公眾號,同樣質量同樣領域的內容你在中午12點發布和晚上9點發布的數據表現是不同的,並且中午12點的閱讀量明顯高於晚上,但是它們的點贊比、分享轉發比例都是近似的。因此我們可以假設「同樣的內容,我們在中午12點發布的數據表現效果更佳,中午發布文章更適合。」

提出假設以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你都可以刻意去控制內容的質量和發布時間,進而通過數據反饋去判斷假設的真實性,如果在接下來的30天中,你間隔在中午和晚上發布,最終的數據表現是中午發布的15篇文章數據表現均明顯高於晚間發布的15篇文章,其中周末有少量偏差。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假設成立。

當假設成立後,我們可以確定「中午發布的文章比晚上發布的數據表現要好,我們應該在中午12點左右發布文章。」

總結:

綜合運用打造個人品牌的這套方法論其實本質也適合去打造各個產品,人也是一款「產品」,打造個人品牌跟打造爆品類似,其中思維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建立這套思維模式能夠幫助你在更多的領域攻城略地。


想利用社會化媒體打造自已的個人品牌。

在互聯網當中只有靠輸出自已的內容才能打造出自已的個人品牌,在互聯網當中,你輸出什麼樣的內容,人們就會怎樣評價你,把你看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輸出健康的知識就把你看成是一位健康專家,輸出會計知識就會把你當作會計專家,輸出新媒體知識就把你當作新媒體專家、輸出創業知識就把你當作創業專,想利用互聯網打造出自已的個人品牌,自已只要輸出一個領域裡的知識,並且堅持輸出三至五年,就可以打造出自已的個人品牌。


前言

好品牌要學會講故事。沒有內容、本身不具備自傳播屬性的企業將來沒戲。

今天這個時代,所有企業家要去學習的東西,就是品牌的競爭。

未來做品牌的出路一定是回歸到以前的江湖時代。在江湖時代,產品被賦予人的調性,比如王麻子剪刀、泥人張、狗不理包子。

好像這是一段往事,後來就被公共媒體取代了,不過現在又重回了口口相傳的時代,這次改用了自媒體的傳播渠道,效率提高了無數倍。原來是我講給你聽,現在是我發一條朋友圈大家都知道,一轉發又有無數人在看。

好品牌要學會講故事,沒有內容、本身不具備自傳播屬性的企業將來沒戲。今天你還在拚命買流量、砸廣告,這是很笨的方法,學會講故事就不一樣,一大堆媒體人會主動找上門來,而且還是免費的。

有次做直播一個記者問我:「你是不是覺得今天做網紅企業家很重要?」

我回答說:「你為什麼主動來找我,而不是去隔壁做木材的那家廠子。」他明白了。

通過不斷地做品牌故事,你會逐漸樹立你的公信力。我第一次做充電之路的時候沒人相信,回來以後好多人都說,你的方法挺好,我們也想到了,只是沒去,所以區別就在於去不去;

第二次環球也一樣,很多人問我怎麼充電,你怎麼回得來?結果我回來了,還拍了部電影告訴他們我是這麼乾的,現在我說要去辦學校就很少有人質疑了。

怎麼去做品牌故事?好故事是自編自導自演出來的,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你就成功了。

後來想想環球80天為什麼是我,如果沒有裂變創業做根基的話,沒人敢上,所以中國隊長變成了我。做企業門檻一定要高,沒門檻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跟你競爭,就算成功了也會變成資本的附庸,這些人不幸福,沒有了自我,最後老闆變成一個職業經理了。

今天挺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沒有資本的支持似乎就難以成功,被資本控制就沒自由,創業者要面對很多糾結的選項。

我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而不依附於資本的力量去打造芬尼品牌,所以人生自由多了。

如今,芬尼的商業案例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這才有價值。我一直是帶著私心做公益,打造芬尼的品牌故事。我也希望大家這樣,沒有商業模式的公益是走不遠的,我曾經捐過一所學校,拉著三卡車的桌椅板凳,到了才發現十個教室只有兩個老師,還好久沒發工資了。

這樣的公益毫無意義,多少希望小學是這些捐錢的人建起來的,然而根本沒有配套的設施保證這些小學的持續經營,就全浪費了。

2014年,我遇上了余晨和周洲,大伙兒一拍即合,開始做#互聯網大篷車#,我到處去宣講我的裂變創業,講無邊界教育、互聯網思維,讓其他人有所借鑒,最後出書來影響更多的人,這個我覺得是最有意義的公益,這也成為了芬尼的品牌故事之一。

現在互聯網大篷車更像是一個時代的記錄人,我們打算用十年的時間走完,不止是佈道宣講,我們的攝影團隊還深入到山林湖海,去尋覓每一寸孕育創新產業的土地,用每一幀的畫面把這些閃爍商業智慧的瞬間定格。二十年後,互聯網大篷車本身就是一部史詩的集合體。

世界這麼大,只有在路上才知道自己到底走的有多遠。暴走吧騷年!

http://weixin.qq.com/r/hEP64qvEfvYBre_B9xa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自己獲取幫助的能力?
如何在讀書少的情況下不受片面的思想左右?
什麼樣的知識可以算乾貨?
怎樣徹底改變我的遲到拖延症?
你是如何一步步積累自己的談資和見解的?

TAG:生活方式 | 職業規劃 | 個人發展 | 自我提升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