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將北方的方言放到電影里觀眾會覺得有喜感,而粵語、閩南語卻不會?
例子: 四川話、東北話。
問題意思指把方言放到電影,而不是方言電影。也就是電影以國語為主,方言為一些笑料的點綴。
首先表示本人是不同意問題中的觀點滴。
現在英語的電影和電視劇經常有中國元素,作為一兩句語言出現的大多是粵語,這些時候「粵語」就是有類似方言的喜感的,如果我的笑點沒有太奇怪的話。方言為什麼會有喜感:
- 反差。整部都用方言配音的電影或電視劇,像唐山大地震唐山話版,四川話的三峽好人,附加的喜劇效果就幾乎不存在,觀眾可以很好地體會到影片的喜怒哀樂,自動摒除方言的特殊性,甚至某些時候因為方言使得影片更加真實,情感表達更加深刻。
- 形象引申。單純的地域語言是沒有喜劇效果的,不然四川人東北人得天天樂死。導演編劇安排說方言的角色和情景,一定是契合當地人的某種既成的性格表達的,比如四川人的直誠,單純,東北人的少根筋,鄉土味的狡詐等等。角色的本身的行為一般已經是含有某些笑點的,方言把它定型活現,讓角色豐滿真實起來。
粵語、閩南語為什麼不會有喜感:
開始就說明了粵語是可以有喜感的,只要滿足上面兩個條件,比如在英文電影中就大多引申出中國人貪小便宜啊、缺乏公共精神等等的形象製造喜感。以前普通話中穿插粵語引申廣東人迷信、會吃等等形象添置喜感的我印象中也有,就是想不起來例子了- -。
為什麼現在會少很多,以至於出現問題中的感覺,一是因為我們對港台人民缺少足量的信息去了解他們,來建立一個在某方面有特色的群體性格形象;二是具有喜感的形象引申,大多是貶低和揶揄性質的,比如傻、單純、小民意識,等等,而用語人群所在地區越發達,其在大家心中的社會整體形象就越現在化,公民化,越不具備可以拿來笑的地方。相反,很多人在生活中會覺得說粵語好聽,說粵語的人相對可信等等,也是形象作祟。 我個人是比較反對為了搞笑而在電影電視或者表演中穿插方言的,不然像上面說的,大多是帶地域性的貶低和揶揄情緒的。無數的粵語人士告訴我說,你不懂粵語,因此你根本無法領略原版周星馳說粵語有多搞笑。
另一方面,作為國語人士,俺們已經被石斑魚征服了。還有一些粵語朋友介紹說黃子華的棟篤笑有多喜劇,可惜我除了相聲小品這等國語曲藝外只能聽懂上海滑稽戲。你看,雖然姚木雙周柏春等上海滑稽戲大拿在吳越語種人群里一提,大家都會有笑的衝動,然而,吳越語種之外,沒人明白這倆是幹啥的。所以為什麼四川和東北人搞喜劇比較容易收到效果?因為這兩種方言聽懂的門檻很低,而粵語閩南語能聽懂的門檻就不是一點半點的高了。
所以這兩種語言失去了被全國人名普遍認同有喜感的基礎,這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講官話的人聽不懂粵語、閩南語之外, 還與語言心理地位有關。粵語的背後有香港、廣東強大的經濟和文化支持,閩南語近年來也逐漸成爲臺灣國語之外最重要的語言。而四川話、東北話的背後沒有支持,所以會讓很多人覺得土氣,因而帶來暗中嘲笑的戲謔之感。
聽不懂啊,怎麼能有喜感呢,英文不看字幕你也聽不出喜感啊(如果你英語和我一樣爛的話)
but,周星馳說的粵語就很有喜感有沒有!所以一方面還要看演員的演技官話和方言的區別唄
1.流行歌曲中有粵語歌和閩南語歌,而且大家都聽不懂。 2。東北話四川話之類的都是普通話不同的發音形式,是有一種「口音」感製造出幽默效果,而不是本身一種不同的語音系統。 3。說白了,我們覺得好笑的是一種「變形之後的口音」,而非一種「語言」,語言你聽都聽不懂,當然不會笑,當然,如果一些很生僻的四川話或者東北話出現的時候,你也聽不懂,自然你也還是不會笑咯~
因為你聽不懂
做為東北人,我只能就東北話發表點自己的看法。
其實我的看法是,電視上那些誇張的東北話不是真的東北話。。
那些誇張語調的「誒呀媽呀」之類,真的是故意誇張了的語調,來源於東北話,但高於東北話。
至於四川那嘎達,我確實以為抑揚頓挫的很好聽,至於一些喜劇效果,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加工過的。
主要是現在的喜劇電影喜歡用說方言來塑造喜劇人物,如王寶強的眾多角色一樣。也或許因為曾經有過這類經典案例,所以戲劇角色用方言變成了塑造喜劇角色的常規手段之一。其實在非喜劇題材的影片當中,方言並不具備喜感,而是更為貼近生活而已。所以其實聽到方言想笑,問題不在與方言,這是電影自身的設定。其實這也就是個傾向性問題,可以回想一下瘋狂的石頭裡面的來自香港的達到,一句頂你個肺,也是喜感十足的。
我的理解是,首先東北話或四川話你能聽懂一部分,而另一部分雖然聽不懂意思但語音誇張或兒話,你自己不會這麼說但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比如《瘋狂的石頭》裡面一句「班尼路」(請不要按套路讀),還有後面的一句「牌子啊」~就因為你平時不這樣表達,但你完全理解他說的是什麼,所以觸到你的笑點,你才覺得有趣。另一方面,有可能同種發音但表示的意思不同,你覺得這個場合他(or她)雖用此發音但並不是此意,又一想到如果該發音在這種場合下真是此意該多有喜感,自然覺得很逗。比如四川人說表達「玩」的意思時,習慣用「耍」。有一次開會間隙休息時間,一個四川朋友問我:「不出去耍一會兒啊?」!@#¥%……當時我就忍笑吞聲地想:耍你妹啊!......
問題不成立。 1 一些革命影片中也有四川話,一些警匪片中也有東北話,不覺得搞笑。如果都用念新聞的方式念四川話/東北話/粵語,都不會怎麼搞笑。 2 語言只佔表達意義的很小一部分比重,聲調/語氣/表情/肢體語言都會帶有很大的信息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聽不懂星爺的粵語照樣覺得星爺的電影搞笑,和語言本身的關係不大。 3 大量的語言類節目導致了大家約定俗成,對這樣的語調有搞笑的聯想。
因為聽不懂……………………
有很多福建人聽不懂閩南語的。
但是帶閩南口音的普通話照樣也有笑點哦,記得瘋狂的賽車裡面的台灣大哥嗎?我認為在這裡應用方言效果,是在於相對標準普通話的音調,用字的變形而導致出的喜感。很典型的例子:影視劇中如果用上海人來製造語言喜感,必然是說帶有濃重上海口音的滬普。
90年代,春晚、綜藝大觀、曲苑雜談等節目里,廣東普通話小品很多,裡面的廣東人被戲弄得很狼狽,非常逗笑。
後來,東北話農村小品佔據舞台。原因?90年代大家都覺得廣東人是暴發戶,看不起,所以喜歡看他們遭戲弄的場面。後來,全民經濟,錢變成最重要的東西,而廣東經濟最發達,大家都不敢再瞧不起廣東人,此類小品隨之減少。轉而,開始嘲笑東北農民了,東北話小品便流行起來。
所以,根本原因還是錢。要是全國農民最有錢,此類小品肯定絕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用川話、東北話等這些方言的多半是拿出來特意誇大笑點,增加笑料,但粵語別說內地觀眾了,連同演的演員都聽不懂吧。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加過粵語的電影,只是少。
現在也有香港電影中的配音用「半撈白」,比如杜汶澤的 人間喜劇 。
不過主要還是聽懂聽不懂的問題。像「半撈白」算是普通話和白話的結合體,聽不懂白話的依舊無法完全領悟其中的笑點,而聽得懂白話的…其實笑也是因為它的發音。真正的用詞上的笑點,那真得懂白話才行。另外有個題外話
粵語不是一種方言,而是一種語言。
來自百度詞條:在學術上,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廣東話指的是發源於夏朝的漢族語言,也就是粵語。……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著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此外,粵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語言,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擁有完善文字系統的漢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媒體的作用也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普通話比方言好聽、正經?一切公共有聲媒體中的帥哥,美女,包括影視作品中的英雄好漢全是說普通話,而只有一些喜劇角色才會說方言。如果各地的新聞都用各地的方言播,並且關於歷史上的英雄豪傑的影視劇都以他們自己的方言來念台詞,應該就不會再有「普通話」比某某方言好聽「的論斷了
這個原因太簡單了,因為四川話和東北話通俗易懂。而懂粵語和閩南話的相比較就太小了。。。。。。
雞跟鴨說了個笑話,鴨會笑嗎?
方言盲默默表示其實粵語還算能聽懂,但閩南話根本就是比外國語還要難理解的語言。對我來說,說它是天書也不為過……
四川話和東北話本來就和普通話發音接近。還是一個大眾普及率的問題。你去看下閩南語電影或電視劇就懂了。。。什麼沒有喜感,如果你能聽懂,可以從頭笑到尾
推薦閱讀:
※歇後語為什麼不流行了呢?
※中文為什麼不分real和true?
※學習多年法語如何進一步學下去?
※綜合語中複雜的詞形變化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漢語四聲沒有「^」這個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