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為什麼很少投資科技互聯網公司?
巴菲特說自己不懂互聯網,為什麼?他說 「看不懂」 是 「不相信」 嗎?
你說,以巴菲特的聰明才智,加上他的人脈,他學不會電腦、互聯網和手機嗎?不可能的。他想學的話,會比我們今天認識的絕大多數互聯網投資者犀利多了。
但他為什麼不投呢?其實這個問題他在過去的《致股東信》中斷斷續續論述過。
我沒時間把這些散碎的論點逐一摘出來了,就用自己的話說了。
1. 巴菲特做的是長期投資,他投一家公司,抱定的目標是持續持有,不因為價格原因而出售。
2. 傳統的商業很適合這種投資方法,因為競爭優勢是可以隨著每天的工作而累積的。比如可口可樂的品牌、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和用戶數量。但科技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就被什麼人幹掉了。IBM 的人想不到一個大學輟學生給自己外包的操作系統會把自己的根基傾覆,比爾·蓋茨也沒法預測微軟會被蘋果和 Google 用五年時間就給顛覆了,Google 則讓 Facebook 在眼皮底下崛起了……巴菲特的研究其實很深刻,他意識到了,科技業是沒有永續的競爭優勢的。
他在 1999 年的《致股東信》第 13 頁說過:Our problem — which we can』t solve by studying up — is that we have no insights into which participants in the tech field possess a truly dur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3. 巴菲特相信每次科技浪潮都會造就很多新公司,但他也注意到,無論汽車、航空還是電視這幾個科技驅動的行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行業發軔之初有 300 家左右的公司,但拼個十年下來,只剩三家左右最好的。巴菲特認為他沒那麼聰明,能每次在一個領域都能挑出那三家最好的。他更傾向於在那三家公司出現之後,再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去投那三家之一。比如他之前投資 ABC 電視網,賺大了。但還是得回到上一個問題,電視產業的競爭態勢是穩定的,不太容易出現顛覆性力量,這與互聯網不同。
4. 巴菲特是個非常在乎清譽的人,這讓他沒法像 VC 一樣投十家公司成功一家就興高采烈了,他會為那九家公司失敗而對自己品牌的傷害而睡不著覺。他說過,當賺錢和睡覺二選一時,他永遠選能睡個好覺。
不過,巴菲特並非完全沒投資過互聯網公司,比如他投資過亞馬遜,沒記錯的話,還是投的亞馬遜在歐洲發的某一種債——亞馬遜的生意很像傳統生意,而且巴菲特持續看衰美元,買歐洲的債上升空間更好。因為這個不是他的優勢。身為一個價值投資者,最重要的是,你要深刻地理解你所投資的東西,才能對其價值產生很好的評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幹得好的金融投資人員並不是科班出生,反而是由其他領域工作,學習多年以後,轉身投入金融領域。巴菲特本身連電腦都不太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一直使用筆記本而非電腦上做著數字分析(我很懷疑現在也是這樣),有一次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在開會的時候,比爾特別緊張地看巴菲特打開電腦試圖用PPT,他很怕他會當眾搞砸因為那時候他還對ppt一無所知。這樣的人,是不會對科技有太多,尤其是互聯網科技有太多的興趣,更別提投資。
而實際上,我認為哪裡都是投資機會,其實不需要因為自己沒有cover很重要的板塊,或者對欣欣的事物一無所知就妄自菲薄。很多時候,價值投資剛剛開始都是處於興趣。你對於一家公司很感興趣並且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你覺得它一定可以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獲得很大的成長,而你願意對你的判斷保持「愚忠」(這點其實很重要啊~),願意通過股票,債券等方式加入他的成長,就是這樣。
當然,我個人還有一點認為就是: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很難估值。那並不是傳統的DCF和Comparison可以做的。很多互聯網在上市以後的profit都長期處於地位,但是價值被估算得特別高。如果按照巴菲特喜歡先估值再去看股價的方法,他就更無法理解為什麼那些沒有或者只有很低Cash flow的公司人人都喜歡了。
其次就是,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很難有一個長期穩定而不被超越的盈利保證。它的不穩定性更高,很難出現想可口可樂一樣,七十年前同樣口味的可口可樂五十年後還是有人非常喜歡。但是現在用的windows系統,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會不會就沒有人使用了?不是沒有人使用更新版本,而是沒有人使用整個系統,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科技互聯網界會出現五六年間風雲而又沒落的人物,但是實業界很多都是幾十年近百年的風雲產品。就這一點,互聯網並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風格。
下面是他的自我闡述:
「對科技公司認識最深刻的人,我可能在全世界的前一千、前一萬名都排不到。我很清楚自己的優勢,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公司,我一般會把公司分為三類:「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以及「很難的公司」。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是我花半天時間就能夠看出來的,而那些花了半天時間看不出來的,我也不會強迫自己花半個多月時間去看。我不會強迫自己花費很多時間在一個我不能「Figure out」的公司上。我不是天才,但是我在某一些領域比別人更聰明更有見解。我覺得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呆在那些你有優勢的領域,不要隨便走到別的領域去,你一定要有「Focus」,要「Stay Around」。 」
「我們只買自己諳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個人都懂可口可樂的生意。我卻敢說,沒人能看懂新興的一些互聯網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Hathaway的股東大會上講過,如果我在商學院任教,期末考試的題目就是評估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如果有人給我一個具體的估價,我會當場暈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們每天都在做!」
自我闡述Reference:http://it.sohu.com/20100424/n271719089.shtml http://nteswjq.blog.163.com/blog/static/126998120119291925633/巴菲特特別注重品牌。他曾經說過,Coca Cola的品牌,你即使有10billion美元,也不可能建一個飲料品牌超過它。IBM也是同一道理,給你10個billion,恐怕也無法擊敗IBM的品牌。巴菲特把這個品牌的力量比喻為護城河(Moat)。Buffett只投資有moat的公司。科技互聯網公司很難有很寬的Moat。因為這些公司往往會因為科技發展的高速更新換代而無法保持moat。雖然Buffett不懂高科技,他對高科技作為一種投資的弱點看得一清二楚。
巴菲特最關注的特徵之一就是護城河,但是科技類企業的變革太快,護城河存在被顛覆的可能性,無法確保足夠寬的護城河。
而傳統行業出現顛覆的可能性遠遠低於科技類行業。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的基石之一:能力圈。這和這個行業的好壞沒有關係,如果你能看懂了,那麼互聯網行業也許就是很好的投資領域。 注意:巴菲特說看不懂並不是弄不清楚公司的具體業務,而是沒法對公司未來(5-10年)自由現金流做出相對比較準確的估計,也就是說對公司的前景看不太清楚,尤其是對於巴老長期持股來講,確定性很小的事情就迴避好了。 客觀的講,老巴作為一個80歲的老人來講,不懂互聯網也比較正常,從這裡邊也可以看出老巴對於能力圈這一紀律鐵一樣的堅守。
謝邀。關於為什麼巴菲特不投資於科技類股票,邱國鷺先生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後記可以一讀:
-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後記邱國鷺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美國的科技股過去50年表現如此優異,但是長期業績領先的投資大家們,從巴菲特、芒格、索羅斯、彼得·林奇、鄧普頓、安東尼·波頓、約翰·內夫到格蘭桑,卻都對科技股保有長期的謹慎態度?為什麼那些熱衷於投資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們,雖然在數年間各領風騷,卻鮮有持續二三十年業績突出者?主要有三個原因。第
一,科技進步內在的突變性決定了科技股投資人業績內在的不可延續性。從PC時代的微軟、英特爾到互聯網1。0時代的雅虎、美國在線,再到互聯網2。0時代
的Facebook、Twiitter,從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到智能機時代的蘋果、三星,每一次貌似漫不經心的技術更替,都有可能演變成改朝換
代的顛覆性飛躍,讓原有的行業領先者一夜之間發現護城河被夷為平地,或者進攻者已經繞過舊城在別的地方建起一座更大更輝煌的新城。絕大多數投資者很難在每
一次的技術變遷中都跟上節奏,而技術更替的殘酷性又決定了一次錯判就有可能導致毀滅性的投資後果。第二。科學技術是不斷變化的。蒸汽機、
第三,雖然
汽車、飛機、電話、收音機、電視、計算機、手機,每一個年代都有劃時代的新技術,但是喜新厭舊、貪婪恐懼的人性卻是不變的。新技術肯定是好事情,誰都想
要;想要的人太多,估值就過高了。過高的估值往往透支了任何新技術未來可能產生的收益,過高的期望最後總是以過多的失望告終。
新技術的前景廣闊,初期的行業格局卻非常散亂。絕大多數投資人很難在事前判斷出誰是最終贏家。一旦不能押對贏家,行業發展再好也沒有意義。電子商務如今大
行其道,但是對於15年前買了eToys、WebWagor]那些後來破產了的電商企業的投資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然而,大多數人還
是在60倍估值的創業板中尋找著十倍股、期望著一夜暴富。矽谷曾經有過統計,在風險投資的1000個項目中,扣除最成功的8家,其他的992家是不賺錢
的,而這8家則是成百倍上千倍的暴利,並因而成為報紙的頭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到能夠掩蓋背後的巨大風險和沿途無數的失敗者。現在
的估值與未來的成長性相比,哪一個更重要?當然是成長性更重要,但未來的成長性是不確定的、難把握的,而現在的估值則是確定的、可把握的。未來確實很重
要,出類拔萃者大多對未來有著前瞻性的預判。我非常欽佩的一位投資人,他對行業和公司未來發展變化就有很深的洞察力,他管理的基金成立近9年來在傳統行業
和新興行業中都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投資業績,但是這種洞察力和預見性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身高是無法訓練的。邁克
爾·喬丹、老虎伍茲能做的事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學得來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投資必須把握你能把握的東西,所以對多數人而言,也許更應該買入那些相對於
目前的資產、現金流、盈利能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發揮自己的優勢,買便宜的好公司,注意安全邊際。注重定價權。人棄我取,在勝負已分
的行業里找贏家,這些貌似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其實也是投資中最本質的東西
主要的原因還是巴菲特不懂科技。其次是科技類公司變數較多。
在1997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解釋說,
If we could see in looking at any business what its future cash flows would be for the next 100 years, and discount that back at an appropriate interest rate, that would give us a number for intrinsic value. It would be like looking at a bond that had a bunch of coupons on it that was due in a hundred years … Businesses have coupons too,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they』re not printed on the instrument and it』s up to the investor to try to estimate what those coupons are going to be over time. In high-tech businesses, or something like that, we don』t have the faintest idea what the coupons are going to be. In the businesses where we think we can understand them reasonably well, we are trying to print the coupons out. If you attempt to assess intrinsic value, it all relates to cash flow. The only reason to put cash into any kind of investment now is that you expect to take cash out–not by selling it to somebody else, that』s just a game of who beats who–but by the asset itself.
Source: Buffett on Business Valuation
不過巴菲特後來投資了IBM。可不可以說,他投的都是「硬需求」,「軟需求」很少碰?
因為不懂——貨幣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你什麼都懂,可以掌握一切?然後把寶貴的資源拿到你完全不懂得地方慘遭失敗——他最成功的人永遠是那些躲在她懂的地方慢慢賺錢
因為2010年之前互聯網公司都不賺錢甚至沒有一個好的贏利方式,靠燒錢擴大規模佔領市場,然後再融資圈錢吹泡沫,巴菲特傳統型投資者,只相信穩定利潤和壟斷,不去冒險
還是讓巴菲特自己來講。
去年(1999年)有幾家我們擁有重大投資部位的被投資公司經營狀況令人不甚滿意,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這些公司擁有相當的競爭優勢,可協助其繼續穩定經營下去。
這種可以讓長期投資有不錯成果的特點,是查理跟我還有點自信可以分辨得出的地方,只是有時我們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證一定沒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來不買高科技股票的原因。
即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將會改變整個社會,問題是就算是我們再想破頭,也沒有能力分辨出在眾多的高科技公司中,到底是哪一些公司擁有長遠的競爭優勢。
---《巴菲特致股東信》(陳述1999年經營)
(這是我的專欄文章,《從巴菲特到3G資本》系列的第三篇,敬請關注我的專欄卓吾談投資)
2017年第二季度末,Berkshire賬面的現金,現金等價物以及高流動性的美國短期國債高達1000億美金。一方面說明,巴菲特的賺錢能力驚人,一方面也說明巴菲特對投資標的的選擇非常苛刻,寧願持有現金也不願意進行投資。
過去幾年,互聯網巨頭屢創新高。除了2016年買入了蘋果股票(關於巴菲特投資蘋果,另文闡述),巴菲特並未買入科技股。眾人的解釋,是要堅守在能力圈以內。
我們梳理下巴菲特的投資標的,華盛頓郵報,喜詩糖果,吉列剃鬚刀,可口可樂,亨氏食品,都是在行業領先的優秀企業。Fackbook,Alphabet(Google母公司),Amazon,Microsoft也都是行業內的佼佼者,我相信以巴菲特都對這些公司有過深入的了解,巴菲特本人與比爾蓋茨,傑夫貝佐斯私人關係也非常密切。他親口承認,比爾蓋茨不止一次地給他闡述微軟的業務,勸說他投資,但是他依然拒絕了。這些僅僅是因為能力圈嗎?以巴菲特的學習能力,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大潮至今,即使原來有能力圈之說,不應該實現了能力圈的邊界的擴大了嗎?
近日重讀巴菲特致投資者的信,對他的投資邏輯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他不投科技股至少有如下的幾個原因:
1. 巴菲特喜歡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 在1987年的股東信中,有這麼的論述:
「經驗顯示,能夠創造盈餘新高的企業,現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與其5年前甚至10年前沒有多大的差異。講的更深入一點,在一塊動蕩不安的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而具有這樣穩定特質的企業卻是持續創造高獲利的關鍵。」
互聯網/科技行業的演進速度極快,是典型的動蕩不安的土地。這種類型的公司,五年前做生意的方式和現在比的可能改變極大,從財務上很難看到業務的連貫性。也就是說從以往的經營業績中對未來的指引並沒有特別的說服力。
2. 巴菲特投資的往往是擁有自由現金流的公司
自由現金流是指企業在保持長期競爭力的前提下,進行最大資本支出後尚富餘的利潤現金留存,換句話說,企業為了保持其行業地位和競爭力需要必要的資本支出,有的需要支出的資本多,有的需要支出的少。在1980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說:
「對於併購的對象,我們偏愛那些產生現金而非消化現金公司,由於高通脹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公司發現他們必須將所賺的都每一塊錢再投入才能維持其原來的與營運規模,就算這些公司正面賬面數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現金,我們對之仍保持高度警惕。」
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也有同樣的觀點,在描述什麼是更好的生意時,芒格說有兩種生意,「第一種可以獲得12%的年利潤,而且在年底就可以拿到現金;第二種同樣有12%的利潤,但是這些錢要全部用於再投資,永遠得不到變現。這讓我想起一個銷售建築設備的人,他看著顧客買的新機器後回收的二手機器,說『這是我全部的利潤,在我的院子里生鏽』。我們憎恨這種生意。」
在巴菲特的眼中將公司分成三種類型,偉大的公司支付非常可觀的利息並且隨著時間不斷的增加;良好的公司如果你不斷增加存款的話,利息也會很具有吸引力;最後糟糕的公司不但利息令人失望,你還要不斷地掏錢來維持這種可憐的回報。這是源自巴菲特2007年致股東的信。偉大企業的原始投資能產生令人滿意的高回報率並且不需要再大量投入。而高科技/互聯網企業在完全奠定行業領先地位之前,回報率是較低的;即使成為行業霸主,為了遏制潛在的競爭對手,或者為了研發新的技術,依然需要大量的投入或者收購。
3.巴菲特偏好的是不依賴於卓越管理層的公司
固然巴菲特就在投資生涯中肯定是偏愛那些有著優秀管理層的公司,但是他所投資的公司中,比如可口可樂,卡福,即使他的管理層稍稍遜色,也並不影響這個企業的業績。在高科技企業中,這就讓人難以想像。如果沒有傑夫貝佐斯和他的管理團隊,就沒有亞馬遜所謂的飛輪效應沒有Prime會員制度也沒有雲計算。再比如雅虎領導層的一兩個重大失誤,就斷送了雅虎的未來。高科技/互聯網企業需要一直作出明智的決定,才能基業長青。按巴菲特的說法,任何一個企業遲早會落到傻瓜的手上,所以依賴卓越管理層的這些高科技公司,並不是巴菲特所鍾愛的類型。
基於以上,巴菲特所投資的公司是有長期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不需要通過持續地大規模的繼續投資來實現,並且這樣的公司不太依賴於卓越的管理層。少部分科技公司成長性極高,但是這也不足以使巴菲特突破他做投資時的基本思路,來大規模地投資科技/互聯網公司。
看了樓上一些人的觀點。會玩電腦,手機,都懂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只能說,持有這樣的觀點,naive。
其實傳統的晶元製造什麼的,這種東西,都還捉摸些,相對傳統。
尤其是互聯網這玩意,很難預料,誰知道阿里巴巴會起來?誰知道阿里巴巴起來了又冒出一個京東?還有什麼Facebook,就連比爾蓋茨也沒有想到吧?old dog cannot learn new tricks
因為存在高風險
巴菲特投資注重長期"科技行業更新換代快"但ibm就是個例外
小弟拙見。巴菲特喜歡投資價值型股票,就是該公司的股價遠遠小於內在價值。如何判斷一個公司的內在價值?估計只有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人知道,但能確定的是,一個凈利潤每年都能穩定增長,現金流持續為正的公司是最基本的條件。以此來看,連年虧損的互聯網公司肯定不在範圍之內。還有個原因,就是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互聯網的一個巨頭從創立到壟斷只要幾年時間,但其模式易被複制,用戶黏度也低,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走向沒落,比如雅虎。巴菲特注重長期投資,持股一般7-8年,自然不會願意在互聯網這塊下賭注。
科技業是沒有永續的競爭優勢
我的愚見 巴菲特信奉價值投資,這在他早期的投資當中可見一斑。
他總是找那些公司資本大於股票價格的公司去做投資。這也許讓現在人聽了覺得不可思議,不過這是事實。
回到這個話題,請問一堆集成電路加上些辦公傢具能值多少錢?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某家互聯網公司有棟樓值10億,而該公司發行的股票總市值才1億,拋去外債1億和打發所有人回家的費用1億,還有7億是穩賺的。那巴菲特肯定會投。否則.......推薦閱讀: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有學習價值么?
※巴菲特對於槓桿的使用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有哪些參考價值?
※很成功的二級市場投資人,他們除了自己賺錢之外,對整個社會進步有何價值?
※股票和易經論語挨得著嗎?
※巴菲特講過哪些葷段子?
TAG: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投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