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在美留學生唐曉琳自殺事件?

侵刪

據海外網報道,在美中國留學生唐曉琳失聯一事一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就在10日,美國猶他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主任布羅姆利教授給系裡所有學生髮去了一封郵件,郵件中表示,系裡來自中國的研究生唐曉琳已離開人世。當天,猶他大學校方也證實了這一不幸的消息。

據美國《僑報》報道,在郵件中,布羅姆利對唐曉琳的去世表示極大悲痛,稱她將會被所認識的人們深深懷念。但郵件並未提及唐曉琳的具體死亡原因,以及在何時何處發現遺體。

以上消息最初是由一位與唐曉琳同系的中國留學生提供的。在此之前,她曾在知乎上表示「兩三天前三藩市警方找到了一具屍體,大約是曉琳的,或許她真的從金門大橋跳了下去。」

10日上午,猶他大學系主任辦公室證實郵件的確是由他們發出的,並稱猶他大學警方從舊金山警方獲得消息稱唐已經死亡。同日,猶他大學新聞發言人珀斯也證實,唐曉琳被警方確認已死亡。珀斯表示,唐曉琳的離去令學校師生深感悲痛。她說:「曉琳是我校重要的一員,她將被那些曾和她一起學習、工作的同學和朋友深深懷念。」

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表示,唐失聯後,領館同其家人保持著密切聯繫,願意為其提供必要的協助。

唐曉琳的朋友曾在微博上透露,失聯已8天的唐曉琳留下的最後蹤跡是10月1日,她前往了金門大橋南側的迎賓中心。那裡是她曾在給朋友的留言中說要去結束生命的地方。

當地時間10月4日下午12點31分,來自波士頓、一位自稱是唐曉琳朋友的網友用英文寫道:當天唐曉琳花了大約5美元,乘坐了一輛優步(uber)到達迎賓中心。他還在尋人啟事中提及「唐曉琳處於憂鬱症中,可能會傷害自己。提供任何線索都會給予很高的獎賞。」

15分鐘後,這位網友更新狀態稱「我們在警察局,但是需要時間來通過法律程序。」晚上9點再次更新稱:「警方已接管該案,謝謝大家的幫助。」而曾在臉書上登出尋找唐曉琳狀態的幾位網友,都刪去了該信息。

「真的是不知道說什麼了,多好的一個人。」在得知唐曉琳的死訊後,一位自稱是唐曉琳的高中同學的網友這樣說道。她表示,高中時代的唐曉琳很安靜,大家對她印象都很好。

據海外網早前報道,從已知的唐曉琳的經歷來看,她度過了漫長的讀書生涯。根據尋人啟事中的信息,2004年她進入北大就讀空間物理專業,2008年本科畢業後去往美國讀研究生,至今已是第9個年頭。從時間上推算,這是她攻讀博士學位的第7年,但仍未畢業。

《法制晚報》曾表示,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猶他大學的物理與天文學系每年招收將近20名研究生,同時提供有學費減免政策。但錄取條件十分苛刻。

在知乎上,有網友從她的一張與人合照的照片背景里看到了「試管和移液槍」,這兩樣均與生物專業有關。隨後該網友在一個科研社交網路服務網站「researchgate」上查詢到,唐曉琳「在猶他大學的生物物理專業讀PhD,做的方向還是難度相當高的病毒RNA(項目)。」

這位網友的言論引發了很多博士生,尤其是科研工作者的共鳴。與外界想像中的光鮮亮麗、前途似錦不同,他們往往要面對的是導師不讓畢業、實驗反覆失敗、花大量精力時間研究的項目「永遠不會出來成績」,即使畢業了可能也面臨著壓根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尷尬局面。如果生物PhD能夠有一個合理的退出/止損機制,或許這樣的悲劇就可以避免發生了。」一位網友這樣評論道。

一位自稱是唐曉琳師妹、同在美國讀書的匿名網友表示,唐曉琳「有時候要半夜去實驗室守著實驗,特別辛苦」,「記得有次和她吃飯,吃完了都晚上10點了,她還要回實驗室看結果。」同時這位網友還表示唐曉琳在讀博過程中曾換過導師,「之前導師據說對她和另外一個中國女生不是特別好。」

作為舊金山的地標,金門大橋一直被譽為近代橋樑工程的奇蹟。但它也被稱為「自殺聖地」,自開放近80年來,有1500人從橋上跳下,但據當地人介紹,目前防自殺網已建好。

2010年時,唐曉琳的一位密友曾去往金門大橋拍照,稱「站在金門大橋上那一秒,眼淚就忍不住流下來。」唐曉琳轉發並稱「是因為太冷風太大吧。」


轉載別人所寫的一篇文章《對北大女生唐曉琳離世的思考

來源於公眾號『在美國的留學與行走』,ID: HCNstory,作者:氫氰酸。

這段時間在北美留學生團體中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北大女生唐曉琳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事情。

鑒於有的朋友可能沒有聽到或者關注這個消息,我就先大致描述一下吧。

唐曉琳,女,2004級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的學生,畢業以後來美國猶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開始跟現在的導師做生物物理領域的病毒RNA方向,博士期間發表了六篇文章,但一直沒有博士畢業。2017年10月1號失聯,曾透露過壓力大想要從金門大橋投河自盡的念頭。目前校方宣布人已確認死亡。

背景補充完之後,就該談談看法了。

說實話,我在敲上面一段話的時候,心情非常的沉重。和唐曉琳同學一樣,我和周邊的小夥伴也都是畢業後來美國直博,全獎,甚至研究領域也與她有幾分相似。

也正因為是這樣,我完全能理解甚至體會到她的那種絕望,不堪重負,以及生無可戀。

然而很多人並不理解。最近,我看到了不少相關的新聞報道,下面的網友留言,大多數都是類似於「怎麼就想不開呢?我要是能上北大我做夢都能笑醒」,「太年輕了,沒經歷過風雨,把博士學位當作人生全部了」,「早幹什麼去了?第四年就應該換方向,這樣現在也就畢業了」等等。

還有很多分析文聲稱「北美留學生心理問題值得關注」,然後不痛不癢的分析一下生活壓力大,語言存在障礙,適應能力差,種族歧視什麼的。要我說,壓力這個東西,各行各業,誰人不知,誰人沒有?上面所說的各種看似客觀的原因,根本沒有切中要害。

今天,我想從「為什麼」和「怎麼辦」這兩個方面來分析論證。

一、緣由

我發現,現在的很多分析文,都喜歡各打五十大板,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尤其喜歡從自身找原因,比如被搶了是因為「不該把戒指露在外面」,被強暴了是因為「誰讓你穿的那麼招搖」,學業壓力大被逼得自儘是因為「自己承受能力太差」。

對不起,我要向這些鍵盤俠狠狠的豎一個中指。

考慮問題全面是好的,但是這種假惺惺的為顯示自己看事情透徹而不分主次把所有原因全羅列甚至將主要緣由歸咎於受害者的行為,我想有一句話能很好的形容:

站著說話不腰疼。

那些批判唐曉琳同學的人,請你們先自己來美國讀個生物物理的博士體驗一把。

————緣由1————

具體說到這件事情,我個人的觀點是,百分之七十的責任要歸咎於唐曉琳的導師及其所在院系。

沒來美國讀過phD的同學,可能對這邊導師能bt到什麼程度無法了解。我開了公眾號的這段日子,已經更新了A、B、E、F四個導師的故事,同時大致介紹了一下美國的導師制度,還沒有讀過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美國的研究生體系賦予了導師太大的權力,基本上學生的命脈就掌握在導師手中。而同時,美國學術界缺乏國內幾千年來發展的師承觀念,反而以僱傭的體制來運行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導致很多導師明顯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甚至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前途。

我之前寫過的故事裡,A教授把學生往死里push,同時不給寫推薦信,不讓畢業,就連學生想要離開另謀出路都不允許;B教授把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不發文章,不讓學生申請獎學金,不給出去開會,拖延畢業;E教授讓別人的學生為自己幹活,不同意的話就掛掉他們的考試;F教授組裡都是9年才能畢業,甚至學位都不給,而有幸畢業了的很多學生還拿不到推薦信,只能留在F組裡博後一輩子……

我說這些,就想證明一點,導師真的有可能變態到你無法想像的地步,而且大部分情況下系裡都沒什麼作為。

回歸到唐曉琳的事情上,她已經發表了六篇論文,又是在猶他大學,硬體條件上完全符合博士畢業的要求。然而七年(也可能是九年)了還不能畢業,幾乎可以肯定是導師從中作祟,不願意放棄這麼好的一個勞動力。至於有些網友質疑的,為什麼第四年第五年的時候不走?一方面,已經「投資」了這麼多年進去,誰能輕易言走?大部分都會抱著一種心理,也許再奮鬥一兩年就畢業了呢。不到七年八年,誰會知道要九年才能畢業?另一方面,你們要相信,極品導師們都不是吃素的,威逼利誘的手段多的是,胡蘿蔔和大棒都是成噸的買,空頭支票更是成箱的開。所以,在學生好容易下點決心想要離開的時候,導師總有辦法把他/她掰回來的——許諾點好文章,再承諾過一兩年就給你畢業,絕大多數人都會就範——都已經四五年了,再過一兩年學位就到手了,熬一熬不就好了?

所以說,請不要事後諸葛亮,你永遠都不知道當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悲劇發生後,唐的組網頁被匆匆刪掉,不留一點痕迹。對於這樣一個連學生歿去都沒有一點哀悼而是迅速消抹痕迹的導師,我還能說什麼呢?

————緣由2————

剛才說了,百分之七十是導師和院系的責任,那麼剩下百分之三十呢?

我認為很有可能其中的百分之二十都在她家人身上。

我並不是在指責誰,我相信出了這樣的事情她的家人朋友一定都悲痛欲絕,但是傷痛不代表就沒有責任。我之所以想要分析這一點,也是希望能給大家敲個警鐘,以後有類似的事情出現時能夠採取正確的行動,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這一點只是我個人的推斷,未必符合真實情況。而之所以用「推斷」而不是「猜測」,是因為我觀察到並接觸過好些類似的例子。

國內的博士生,尤其是好學校的博士,大部分都能夠五年按時畢業,如果超過這個年限的話就需要延期,這被認為是一件極其丟臉的事。而作為北大學子的家長,自己的孩子一路優秀上來,從未有過任何讓自己「丟臉」的經歷,現在已經讀了四五年了,想要換專業?那怎麼行!再堅持一把就是勝利,不然前面那麼多年不就白費了?說不定再過一兩年博士學位就拿到了呢!

你說拿碩士畢業,之後找工作?那怎麼行!之前你申請到了全額獎學金出國,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人人都羨慕,結果最後拿個碩士,這……這怎麼跟鄰居同事交代啊!人家五年都能博士畢業,你為什麼不行?娃啊,你看咱是北大出來的,比別人聰明多了,再努把力不就好了嗎?

什麼?你說導師太變態?那是你沒跟人家溝通好,再好好說說,導師也是人,你是不是什麼地方得罪人家了?要找對癥結,跟導師把關係一定要處好,一定要多加溝通,他肯定會理解的。你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總有辦法解決的。

我相信,唐同學很可能沒有得到家人關於轉系/轉校/回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受到了更大大的壓力,導致她沒有選擇中途離開,而是一直堅持了下去——說白了就是在硬撐。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想一想,人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和閱歷來對事物進行判斷,而忽略了相信當事人在既有聰明的頭腦,又有當局者了解更多更深的情況下,實際上更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我們往往就是這樣,對於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永遠都不相信對方的判斷。

————緣由3————

剩下的百分之十,我把它歸於唐同學本人。

在bt導師明裡暗裡的壓迫下,家人表面安慰實則施壓的情況下,以及周圍人紛紛畢業/跳坑/詢問的結果下,唐同學的承壓能力到了極限。

從她最後做出自盡這一選擇來看,我相信她應該是重度抑鬱了。

為什麼會這樣?正如之前網友所問的那樣,再不濟就是一個博士學位的問題,那麼多本科畢業甚至高中畢業的人不也生活的好好的?至於想不開嗎?

這就是一個預期與現實衝突的問題了。

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有個預期,比如我們預期去菜市場就能買到當天準備做飯的菜品,比如我們預期三十歲之前要談一場戀愛然後結婚,比如我們預期博士讀五年後就該拿到學位。

每一個人,由於自身條件與經歷的不同,預期就各不一樣。比如賣菜大媽和一個正在讀書的中學生預期不一樣,在職場打拚的白領和自由撰稿人的預期不一樣,一個讀完技校去4s店打工的小夥子跟攻讀博士學位的唐曉琳的預期也不一樣。

經過深思熟慮並加以計劃實施的預期,我們有另一個詞,叫目標。

那些說出「沒有博士學位難道就不能活了嗎」的人,顯然沒有搞清楚癥結所在,讓唐同學倍感壓力的並不是簡單的沒有拿到學位,而是她的目標始終無法實現。換言之,對於一個汽車修理工來說,是不是博士並不重要,他的目標是修好每一輛車;而對於唐同學來說,修理汽車又變得無足輕重,她所需要的,是一個博士學位。

當目標與現實發生衝突時,人的心理就無法得到認同感,加之周圍人對其的看法也是「你應該能拿到博士學位」,「你就是比其他人優秀」——我記得當年人們發現北大畢業的陸步軒在賣豬肉時,也引發了軒然大波,這說明人們對於好學校出來的人就是有一種「優秀人才」的預期——這種觀念進一步加深了目標的架設,從而預期與現實漸行漸遠,最終導致了目標無法實現的焦躁和抑鬱。

那麼,為什麼唐同學的目標與現實會產生衝突?是因為她的目標制定的不合理嗎?

不,她的目標其實很合理。

五年,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一個博士學位,這並不是一個什麼非常特別的事情,按道理講,只要科研方向不那麼奇葩,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我們不應該簡單粗暴的歸結為唐同學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壓水平不行。換任何一個人,長期在那種壓抑的環境中,都可能會做出和唐同學一樣的舉動。

在我看來,唐同學最大的問題所在,就是她沒有意識到有些人是無法改變的,而有些事情不是通過自己努力就能實現的。

這一點有好有壞,在某些情況下,它是自信,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它是沒有認清現實。

我認識很多Top2畢業的朋友,都有這種問題,因為從小到大拼的都是學習,學習這東西沒有太多運氣成分和他人成分在裡面,基本只要自己資質夠高又夠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因此,這些好學生們很容易得出一個有所偏差的結論,就是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

然而科研並非如此。一個博士的順利畢業,除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加刻苦努力之外,還有太多自己無法掌控的因素,比如課題方向,導師人品,等等。因此,當所有人都告誡你這個方向不好,或是這個導師人品有問題的時候,請不要以身犯險,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搞定。你要相信,能進入phD圈子的都是高精尖人才,你比他們不會有太多等級上的差距,很多事情不是單憑自己努力就可以解決的。

我有一個師兄,也是本科畢業來美攻讀博士,當時有人勸說他不要進某老師組,因為其組異常艱苦。師兄不信,進組了以後經歷了各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折磨和壓迫,最終重度抑鬱,險些自殺,幸被友人攔住。之後換學校,換專業,終於過上了正常生活,然而偶爾還是會被抑鬱症所折磨。

這件事情我以後會寫到我公眾號的【極品導師】系列中,想看的朋友們請關注。我的公眾號目前更新到F導師,之後還有各種更為bt無所不用其極的故事。

二、如何應對

分析完原因之後,自然而然跳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我們遇到和唐同學類似的狀況,該如何處理?

換句話說,當你的導師是個bt,不給學位不給推薦信不放你走,還各種折磨你;而家人又不理解,只是讓你堅持下去繼續拿到學位;周圍的小夥伴倒是很同情可是無能為力,每次見面就問「你什麼時候畢業」這種給人帶來更大壓力的問題;系裡抱著和稀泥的態度只是好言安慰而不採取行動;而自己已經壓力山大感覺隨時要精神崩潰,既想走又想留,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只感到整個世界都黑暗了,對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興趣……這時你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及時止損,堅決跳走。

當然,這種情況是要一步一步來的。首先需要開解自己的情緒,相信跳坑並不可怕,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選準時機和下家,堅決跳。導師在系內阻礙,那就換學校,或者換方向,不要太過於糾結多耽誤了幾年。及時止損總比一條道走到黑要強。

其次,要多跟小夥伴交流。哪怕只是抱怨,也是一種發泄方式。尤其看一看相似經歷的朋友們,用其他人的事迹安慰和勉勵自己——你不是唯一的。在我極品導師上一彈中,F組裡的祥林姐之所以最後還能撐下來,就在於她跟同病相憐的小夥伴一直保持著交流,互相安慰,互相鼓勵,這才邁過了最難的時候。(當然,如果祥林姐能在第四第五年的時候及時止損,結局會更好)

再次,獲取家人的諒解和支持。這一點確實有一定難度,如果實在不行,那就堅定自己的決心,先斬後奏吧!

最後,多讀書,多運動,這也是排解憂慮的好方法。如果真的發現自己開始經常產生自殺的念頭,對所有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每天精神都萎靡不振,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話,那就是中度到重度抑鬱症的表現,需要及時就醫了。

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所有糟糕的事情,都是越早處理越好。如果一開始就能預防,或者掐死在萌芽狀態,就不會有後面的悲劇了。

那麼如何預防呢?選好導師是關鍵。那麼怎樣判斷一個組,一個導師的好壞呢?

首先看這個組的研究方向。有些方向就是周期長,難出成果,文章數少,畢業時間長,比如唐同學的病毒RNA方向,真的非常非常難做。這種研究領域,除非是特別特別感興趣,不然確實要考慮一下這種客觀存在的問題,做好心理準備,有困難了及時應對。

其次是看這個組的文章數和學生的畢業情況。文章數要看平均每人每年發多少文章,主要是合作的還是獨立的,是學生的還是博後的,是高年級的還是各年級都有的;學生畢業情況則要看大多數人需要幾年畢業,畢業後都去了哪裡,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

再次看一看導師的經歷。他/她讀了幾年的phD,之後做了多久的博後,這期間是否發過文章,發過多少。我之前寫過的B導師,phD期間沒有發過文章,這可能導致他有一種博士期間不發文章也可以的思想;而E導師,則讀了12年的博士,因此他覺得phD時間長,被折磨壓榨都是正常的,學生不應該有任何怨言。

人在衡量他人時,總是喜歡用自己做參照,比如考60分的學生無法理解考95分學生對那5分的執念;性子急的人眼裡所有人的動作都是慢的;每天喝兩升水的人會覺得每天喝一升水的人喝少了,但喝三升水的人又喝多了……很少有人真的會去用所有人的平均值去比較和衡量。這就是為什麼選實驗室時也要看導師的簡歷。你會發現,一路平順的導師多半待人比較好,因為他/她就是這麼過來的;而被折磨的體無完膚的導師多半也會把他/她所經歷的施加於你,因為他/她認為讀博就應該是這樣的。

因此,我這個公眾號寫極品導師的文章,也是希望大家入行需謹慎,選導師更是要慎重再慎重。希望大家從唐曉琳同學的事情中也能有所思考,明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R.I.P.


又是一起留學生自殺事件,說實話,留學生自殺的案例不少,我在USC讀master的時候,每當看見那些優秀的學生因為各種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自殺的時候,很惋惜。再聯想到自己所面臨的壓力,就會讓我室友拉著點我,別讓我哪天想不開從這個世界消失了。就連我平時這麼開朗的人,在面對學業壓力時都會產生強大的負面情緒。

就在這件事發生的不久前,我才回答了這個問題有情懷的舒:針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有相關的應對措施? 這件事本可以避免的,只要外界對我們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些關注,又或者她看到了我這篇回答,可能都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那些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內心的痛苦比我們想像的都要大的多,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與他的一生走過的路都有關,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報道里寫著,高中時代的唐曉琳很安靜,大家對她印象都很好。安靜,只是她表現在人們面前的一面,任何人都不會把自己的脆弱展現在別人面前,而且高中和博士階段,那種壓力不是同一層面的,更何況她還是在美國讀的與生物有關的專業,做的方向還是難度相當高的病毒RNA。美國大學都是寬進薄出的,你不努力根本畢不了業,她還選擇這種難度高的項目,平時的壓力我們作為外人是很難感受到的。

我當初在USC讀CS master的時候,的平均睡覺時間是晚上1點,早上8點半起床,基本上平均每天能保證7小時的睡眠時間。作業多,課業忙的時候也會學習到一兩點,偶爾會有通宵學習的情況,那都是作業多,第二天會用的時候,這種熬夜學習,不得不靠咖啡紅牛提神的感覺真的不好受。

在面對各種學業壓力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我能感同身受,更何況,她讀了7年PHD還沒畢業,這其中所承受的壓力與自責我是不能體會的。但是同樣作為留學生我知道,對於我們留學生而言,心理疏導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出現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名校淘汰率高,功課難度大,競爭力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在這樣的高標準下,擔心自己不能順利畢業,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高昂的留學費用對家庭的負擔較重,另外還有孤獨、沒有朋友交流這些因素導致出現心理問題的。其實不管你是讀名校還是普通院校,都會受到來自課業、生活、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壓力。這些因素疊加,就會使身處其中的留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我不知道唐曉林在選擇自殺之前有沒有找過心理醫生諮詢,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做過自我調節,更不知道她平時和別人的交流情況,對她的死我只有惋惜,也希望外界和父母能多對留學生心理問題多給予些關注,這樣的悲劇或許會減少很多。


非常非常能夠理解她縱身一躍的快感,一點也不責怪她不負責任衝動自殺,我相信她的人生里已經自責過無數次了,每個讀博的時光都有一段走不出來陷在死胡同里的日子,不責怪,可以理解,陷在情緒旋渦里真的只是運氣不好沒有遇到能有能力安撫你的人,雖然大家都很想幫你,但幫你的方式不對,反而加重了你的負擔感。你離去了我十分理解,但我希望活著的人能夠看到我的答案:1.放過自己,不要臉一點,無恥一點,做個逗比,不要自責要無恥

2.養個寵物,一定是動物,能夠施予愛的對象,能讓自己找到價值感,也會明白父母把自己撫養成人的艱辛。

3.愛不是犧牲,愛是羈絆,是面對世間悲涼的真相的時候內心的一點安慰,可以不強大的,真的可以的。

4.勇於看醫生,堅持吃藥,不要偷偷停葯。

5.沒什麼了,多交朋友,向死而生吧,如果已經決定想死了,就多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決定,抱著必死的心態勇敢的去做,會有重生的快感的!


先在新浪新聞里看到這個消息的。看到評論里有很多人說什麼「讀這麼多年書白讀了」真是呵呵。隨便judge別人最噁心了。

雖然我現在還不是phd,但是也有點能體會她的狀態吧。

又擔心畢不了業,又覺得就算畢業了也沒工作。

走得越遠,理解你的人越少,而那些理解你的人,很多都沒功夫搭理你,因為大家都艱難地在學術的道路上苟活啊!自己都一肚子苦水了……

然後天天回到家就癱倒。無法從思考的死循環里走出來。

學習沒有進展。找工作沒有迴音。還擔心著未來沒有工作的簽證問題。

身邊的人好像都過得比自己好。在很遠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家庭朋友給的溫暖可言了。

看看銀行卡餘額,也不夠任性quit,闖蕩江湖。

但是至少還夠買個去舊金山的機票吧。

最後我沒買那張機票。

我還沒買那張機票。

但在這絕望的時刻里,我們是一樣的。


本人博士在讀,博士期間從事一個全新領域的理論研究,前五年基本上處於摸不著北的狀態,情緒一直非常低落。這種感覺非常痛苦,雖然沒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絕望的感覺卻不時湧上心頭。

我想唐曉琳差不多也是這種感覺吧。讀博的過程個人努力以外的因素太多了,甚至會有很多運氣成分,就和挖礦的感覺差不多吧,有些人可能一钁頭下去就是一個富礦,有些人可能挖上半天都找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

唐曉琳應該就屬於讀博過程非常不幸的人吧,從網上照片中她的表情也能趕出來她內心的焦慮。

無論如何,一個年輕生命的離去總讓人惋惜和難過!


目前在日本,醫學博士生,最後半年。

遇到了變態老闆,偶爾言語騷擾但沒有行動(有賊心沒賊膽,朋友說估計是以前有學生主動吃過甜頭)

每天9:00-23:00,周一到六,期間因為結束工作就早早回家,然後隔天就被排滿了實驗,幾乎沒有吃飯時間。就這種工作強度,實驗室連續幾年只有2~3分的paper,每年也不過一兩篇。剛入學三個課題同時開,然後因為經費時間等各種原因停了兩個,去年夏天終於有一個有了雛形也寫了初稿,老闆推脫忙不給審閱批改投稿(實驗室所有學生的paper都是ta自己投稿,從來不讓自己動手)。

一直等到二月份,趁著日本白色情人節送男性前輩巧克力的習俗,給買了盒市面上差不多最好的,當天就給第一次投了。

連續兩次被拒之後,四月份調整思路重新寫,五月初寫完交了求批改。推脫忙,沒時間看。期間所有其他學生的實驗或者疑問都有解決,唯獨我的每次都是「這周忙」,一周後再問是「這兩周太忙」。

直到八月才重新投稿。

萬幸,到接收一共耗時不到兩個月。

終於可以嘆一聲苦盡甘來,稍微鬆口氣。

怎麼熬過來的呢?

我自己主要有兩種調節方法。

覺得特別疲勞焦慮的時候會趁著周末給自己好好放個假,有時候是不出門窩家裡看劇吃零食,有的時候是血拚購物,有時候是說走就走附近找個地方看看日落。就自己一個人,安慰自己,讓自己過舒服了。

更多時候是被老闆氣得抓狂,比如今年被故意推脫不給投稿,這種情況大都會找人傾訴。有時候是跟學校相熟的其他老師說一說,老師一般也會安慰給出主意;有時候是約兩三個比較親密的朋友喝酒吐槽。一般在傾訴的過程中,聽大家的建議情緒都能緩和,人恢復平靜了才能理智的思考么,也就能想開了繼續再戰。

個人覺得留學最難的並非科研工作的乏味和勞累,更多的其實是情緒的焦慮和壓抑。出不來結果這個路子咋也不通怎麼辦?畢不了業怎麼辦?老闆這麼缺德怎麼辦?再遠一點兒,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或者,就是不想干這行煩死了不知道未來的出路怎麼辦?

其實很多問題到現在也沒解決依然要面對,慶幸的是,已經掌握了跟自己和解的方法,知道這些問題可能當下無解不如就往下走走試試看;更慶幸的,身邊有很棒的老師前輩朋友,可以招呼一聲就能坐一個多鐘頭車赴約喝酒陪聊。

希望自己的一點兒經驗能給海外留學做科研的同仁一些啟發,要跟自己和解,也交些可以彼此依靠信賴的朋友。

萬幸應該能按時畢業,與人言常常自詡運氣很好。其實,這些好運氣也是要自己爭取的啊,所以想不開的時候要大聲告訴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看到這個消息,深感惋惜。我也曾經心懷科研理想,可是現實打敗了我。我本科成績在自己學校也算拔尖。一年來什麼科研成果都沒有,現在正在進行一個有"挑戰性"的課題。自己很努力,也不笨,卻什麼都沒有,我也深刻體會到這種抑鬱的心情。我心情低落的時候,就看看視頻,放鬆一下心情。

一個沒有科研成果的化生博士前景確實不好,實在不行那就放棄,有著健全的四肢,總能找到一份工作,生存下去。有的人在高中變得平庸,有的人在本科變得平庸,有的人在碩士變得平庸,有的人在博士變得平庸,有的人在工作時變得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不去和別人對比,平淡地生活。

現在,我也已經做好轉行的心理準備,科研再沒有進展,我是不會讀博的。

有一個靠譜的課題非常重要,博士尤其是延期的博士,心理關懷尤其重要。以她北大本科的條件,能力毋庸置疑,但這麼多年沒有取得成功,看著別人文章發得順風順水,自己一無所獲,這種落差,尤其令人抑鬱

其實退一步quit掉博士,去其他行業還是有很多的機會。


【一位自稱是唐曉琳的高中同學的網友這樣說道。她表示,高中時代的唐曉琳很安靜,大家對她印象都很好。】讀到這句話,深有感觸,大家對我印象好壞不知道,但我同樣存在感特別低。

從前的我也是學霸中的一員,小學全校第一、初中全校第一、高中成績沒那麼好了,但也能徘徊在前50。小學的時候還算比較快樂,上了初中就是噩夢的開始,適應不了環境,內向敏感,上課回答個問題也會緊張打哆嗦,整天被焦慮困擾,天天失眠多夢,而這一切是其他同學看不到的,在他們眼裡,我只是那個學習很好的學生,同時很安靜。

這大概就是社交恐懼和抑鬱作祟吧,從小就怕人,得到的永遠是批評和苛責。後來社交恐懼導致了餘光恐懼,得過的人都懂其中的痛苦。上高中的時候,每天醒來就處在焦慮當中,上課的時候最怕回答問題,還要為餘光影響周圍人的情緒深深自責,感覺自己生不如死。神經衰弱和失眠多夢,讓我感覺自己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大大下降,從上高中剛開始的全校前3名的成績,後來慢慢下滑,最後勉強到了一本線,湊合上了個二本。

大學不好好學習,又自卑,所以現在的結果可想而知。我把我的好牌打得稀巴爛,但同時我也心疼自己,抑鬱了那麼多年都忍過來了,也真是厲害。感覺偏題了,唐曉琳學習比我好多了,是真正的學霸,而且情境不大相同,唯一相似的一點大概就是抑鬱吧。


利益相關:女博士一枚。

一直關注這件事,直到死亡消息確認,哭過幾次都沒辦法緩解壓抑的情緒。讀博這幾年,讓我深刻認識到課題,導師有多重要,哪怕有一樣稍微稱心,都不會讓論文畢業就業看不到一點希望,全部抓瞎。這不是努力就會有收穫的,時間越長只會越絕望。這種生活絕對會把外向樂觀逼為內向抑鬱,呵呵,說抑鬱都沒人信,你這麼愛笑?!說實話,並不能從外界獲取實質性幫助。我都這樣,那這位博士第七年的小姐姐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我不知道,在目前這個導師擁有絕對權利的博士考核機制中,還有多少土博如此生活。只希望,大家對身邊苦逼的博士多些關懷,萬一有用呢?

哎,什麼時候才能不再流血呢?

最後致歉,輸出負能量了,因為我沒有正能量!!!


高才生唐曉琳自殺了,多麼可惜。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因為失敗導致抑鬱而自殺,這種事很多,經常有,大部分人沒有曉琳爬的這麼高,其落差不足以吸引眼球,但性質是一樣的——死於自我苑囿,視域太窄,路越走越窄。

抑鬱是怎麼來的?抑鬱是一種腦部激素改變,腦部缺乏快樂和活力,抑鬱症患者感覺自己在腦死亡!抑鬱症患者基本都是腦力勞動者,腦袋不給力,直接威脅其生存狀態,情況的確相當嚴重,積極救治已經越來越被社會所認識。這種激素改變基本上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大多數都是過勞和壓力過大。抑鬱的人很難逃離出來,因為這需要系統性地調整認知,需要一個完整的哲學系統,改善認知系統需要時間,但是大部分深陷抑鬱的人都會被現實的壓力壓得沒有時間調整自己的認知系統,沒有機會通過改善認知而慢慢地改善大腦內分泌狀態,從而達到逃離抑鬱的目標。

曉琳在她既定的軌道里已經不堪重負了,可惜這時候她自己和親友都沒有給她指出一條出逃的道路——離開,不管是暫時離開還是徹底離開,如果困境已經在壓榨你的生命了,你第一應該做的就是逃離!不顧一切地逃離。休學、放棄學位等都是很好的選擇,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不想承受逃離壓力,甚至可以人間蒸發,去一個親友找不到的地方,也許二三年你就想明白了,人生可以翻篇重新開始。

也許有人會說做了一個空間物理學方面的科學家就是她的人生理想,這個理想不能實現,毋寧死,這就好像,一個戀人離開了,你就一定要去死。成功和理想是有價值的,但是他們的價值可能被高估了。一部分人十分執著於理想,好像一切不在乎理想的人生都不值得體驗,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就是——活人死於自己的理念。這就好像為了意識形態而發動戰爭一樣的愚蠢。幸好你仔細琢磨一下,戰爭都是為了利益,意識形態只是幌子。就連宗教衝突,表面可能是因為某種食物能不能吃、某個人是不是正統等愚蠢的理念,實際上,也是為了族群利益而已,利益均衡的時候就相安無事。

科學家這事,你不做,還是會有人做,自己不做有什麼影響嗎?除了自己,對其他人和社會沒有任何影響。但是這個損失真的不能承受嗎?不做科學家,可以去做物理老師啊,默默無聞地做二十年中學物理老師,突然就遇到一個天才的學生,他說「老師,原來你是物理天才啊!」你則平淡地心滿意足地摸著學生的頭,「我是活著的天才!」

最近高曉松的文章「學會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也得到不少共鳴,說明價值多元化趨勢還是有的。成功永遠都是少數人的事,大多數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從哪裡來?還是要從價值建設中來!中國傳統文化從來不要求人人成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成功,管好自己,ok了!什麼叫獨善其身,就是一方面對得起自己,另一方面沒有對不起他人。這樣死了,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親友啊!其實責任感給人更多的幸福感受,一個人對子女父母盡責,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了親戚,就已經很好了,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界定人生的成功與否,可能還是有小部分的人不夠出成功,比如那些沒有盡責的父母、沒有盡孝的子女、沒有愛心的親友……

更多的人沒有自殺,但是囿於觀念壓迫,而一輩子不快樂,不能自信地享受這唯一的人生,其實也是問題。目前中國的成功導向的教育真的是積重難返,而傳統的中國教育導向,首先就是「成人」——成為一個符合儒家社會規範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就可以了,至於「立德立功立言」這種事屬於「不朽」的事,都不是尋常人的事。尋常人,尋常心。即使你從小都不同尋常,也要記得自己還是尋常人。


評論逝者是一種不敬。

雖然很多人蔑視自殺者,但死亡的確是一種個人選擇,更別提她重度抑鬱的可能,自殺是併發症。可以無法理解,但別拿什麼心理脆弱來輕易評說,拿自己人生中的波折都熬過來了出來對比。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自己一路走過來的軌跡,也有自己無法選擇的家庭關係以及獨特的社會關係。所以不存在誰的痛苦比誰難熬,誰的心理比誰強大。

不求感同身受,只求尊重,給逝者最後的尊嚴。

這些類似的事件留給了我們啟示,啟示我們加強對於自身以及他人心理健康的關注。知道人是真的會被焦慮與壓抑吞噬的,知道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般可怕。留學生不都是那些混日子的土豪家的孩子,他們中有的人背負著留學貸款或者各類其他借款,有的人假期不能回國留在美國打工掙錢賺學費,獎學金也不是白來的,要給老闆當牛做馬,或者肩負著各類教學任務。而這些留學生又往往為了節省時間和金錢,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沒有得到及時的專業幫助。不知焦慮和抑鬱會嚴重地影響自己的學習效率與研究表現,不知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中自己會走向萬劫不復。

當然,可能也會警示那些對科研或者自己的專業並無熱情,只是覺得拿全獎念博士畢竟搞科研是個不錯的生計就去做的人,這一行真的不是那麼好混的。天堂地獄,分分秒秒。

————————————————————————————

我老爹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問我,那你還要繼續念啊,別病得更重了。原來我還有所顧忌,的了抑鬱症之後反而看開了許多,準備這條路走到黑,不是今年就是明年,看看博士能混到哪個學校了。

知道這行不好混,我也有退路,但覺得最有助於自己病情恢復的還是大學這個象牙塔。萬幸博士這兩年跨專業把方向扭成了自己的愛好,看文獻也能看出樂子來。

這學期的一門課老師請了自己同事的幾個大牛來講自己的作品寫作過程,各有故事,但共同點就是談論他們的研究課題,眼睛裡閃爍著光。他們是真愛這個東西,真心投入,那這過程哪怕折磨,也不會特別痛苦。


福珂認為,自殺是人對自身權力的最終展示。

若福珂的理論適合運用到這裡的話,也許是她對生活中重要的東西失去了控制力,於是行使了自殺的權力,表明自己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

在福珂的規則與訓誡理論中,他強調了對人身體控制的重要性。比如,監獄,學校等機構里,人們被要求用身體擺出特定的姿勢,來彰顯權威性,久而久之形成人們對規則的潛移默化。

放到現實社會中就是各種我們無法控制的規則。在她的世界裡,這些規則也許就是升學目標,上課考勤,成績評判,甚至坐姿,表情管理等等。在規則中,我們有時很難保持自身的控制力,一旦突然失去大量的控制力,也許我們會找方法彌補,直到無能為力時,自殺也許就成為的對自己身體占有權的絕對體現。


只想說,自殺是非常自我、情緒、心理甚至生理化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和學歷、PhD和個別專業扯上關係呢?就中國人來說,自殺的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吧?有證據說明理工科PhD是自殺比例高的人群嗎?


首先對唐曉琳博士的不幸表示深切哀悼。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為了找到自我,或許她迷失了

從題主的內容看,攻讀博士學位以及未來工作考慮可能是導致這一悲劇的原因。事實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讀博都是很考驗人的。我的一個同學華五材料博士,當年由於和導師關係問題也是得了抑鬱症,很嚴重。幸虧有家人的陪伴支持,最終換了導師走了出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讀博面臨的挫折各種各樣,與導師同學的關係、課題進展、論文發表等等都可能出現狀況。國內的還可以有親戚朋友的陪伴。國外時間久了,最怕的是深夜輾轉難眠,卻不知電話該打給誰

唐曉琳所從事的生物學這種學科未來的職業大多流向教職,關於教職諮詢可以了解關注張宏雷:2016-17年大陸高校招聘青年教師的行情是怎樣的?

也可以查看我知乎的其他回答,或加微信:TSCHLR


哎因為她是北大美國留學生所以自殺就引起了這麼大轟動嗎。。。

我會告訴你就在幾個月前我們學校也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從我們宿舍樓頂樓跳樓自殺么?世界top30,可惜沒人在乎、也沒有媒體報告,學聯還在努力的隱瞞此事

很少有人關注留學生的心理問題,真的,你看到的自殺事件也不是偶然。

替他們默哀吧


很痛心,這樣的事情在留學圈中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事件回顧:

美國《僑報網》10月10日報道稱,猶他大學(Utah University)的物理與天文學系主任Benjamin C. Bromley教授給系裡所有學生髮去了一封郵件,郵件中表示,系裡來自中國的研究生唐曉琳已離開人世。但郵件並未提及唐曉琳的具體死亡原因。幾天前,一位自稱是唐曉琳朋友的網友在尋人啟事中提及「唐曉琳處於憂鬱症中,可能會傷害自己。。。

過去幾年,美國還發生了多起中國留學生自殺的事件,而那些年輕學子之所以選擇輕生,原因或多或少都與一個看不見的「兇手」有關:心理疾病。

身處異國他鄉的留學生,遠離故土,父母親人的孤獨無助,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學業的巨大壓力,這一切讓留學生們比普通人群更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精神疾患甚至自殺的悲劇行為。2012年耶魯大學的一份調查發現,參與調查的中國留學生中,45%報告了抑鬱癥狀,29%報告了焦慮癥狀。Asian American Family Services 在2006 年的研究發現,亞裔移民抑鬱發生率為34%,大大高於普通人群的9% 。

下面是 「北美陽光心晴」 對那些在異國艱難掙扎,奮鬥的留學生的如何尋求心理幫助或互助的建議:

一、善用各大學心理諮詢服務

美國幾乎每個大學都有心理諮詢中心,有很多亞洲學生的大學,甚至可能有來自亞洲國家的心理諮詢師,提供更貼近亞洲文化的心理諮詢服務。不用擔心這些心理諮詢師會跟其他亞洲人「八卦」,這是對專業心理諮詢的不了解,任何專業心理諮詢師都是嚴格尊重諮詢者隱私的,甚至是路上或社交場合遇到,心理諮詢師都不會主動跟你打招呼以保護你的隱私權。

有些留學生會擔心在學校求助會留下負面紀錄,其實,美國各大學的心理諮詢服務都是保密的。而且在美國,追求個人自我成長是一個被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因此,透過心理諮詢來克服抑鬱或焦慮,增進個人心理素質強度,是普遍被接受與讚許的求助行為。

二、參加學校諮詢中心的團體課程(Group Therapy)

很多大學因為資源有限而有個別諮詢次數的限制,加上,年輕人最佳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團體中彼此觀摩切磋,於是開始提供由心理治療師帶領的團體諮詢,讓學生在人際團體分享中互相分享,彼此支持。參加這種團體諮詢的一個好處是,也許你會發現,很多東西並非你獨有,心病也一樣,是人人都可以有得起的哦!同時對於華人留學生來說,這也是學習語言交流和結交新朋友的好機會。

除了彼此分享的人際團體課程,也有一些團體注重情緒調節技巧的學習,透過學習各種因應策略(coping skills)或者靜心(mindfulness),幫助學生增進抵抗壓力的情緒智商。

三、注意身邊朋友若有自殺或他殺危機,請通報宿舍助理或老師

有些留學生可能會擔心,這樣算不算是「出賣」朋友或者是「給朋友帶來麻煩」。亞洲學生常常是在一種害怕被老師或學校懲罰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這裡要重申的是,學校不會因為學生遇到心理危機而 「處罰」 學生,學校只會儘可能的提供協助。

很多美國大學都設有危機處理中心,專門應對校園內的不同危機事件。許多大學的危機處理團隊接到通報時,會進行評估,也可能會透過非正式管道搜集資料(例如請宿舍助理多跟這位學生聊聊天)。這些資料都是屬於人隱私,企業界或父母都無法輕易透過學校獲得。所以,如果你發現身邊的同學已經因為抑鬱躲在房裡多天,或者曾經在網路上或聊天時透露自己想要自殺或殺人的想法,這時候請不要擔心你的通報是在出賣朋友,相反地,你是在幫助另一個年輕的生命!

如果你很害怕去找老師,或許可以考慮找宿舍助理(RA, Residence Assistance)分享你對朋友的擔心。一般來說,校園內的宿舍助理,就是一群受過溝通與危機處理基本訓練的本科生,在宿舍當中協助同學經營人際關係以及適應宿舍生活。宿舍助理們也會知曉你們學校的危機通報系統。

四、網路諮詢

最近STAT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https://www.statnews.com/2017/02/06/mental-health-college-students/)學校諮詢師資源相對短缺,無法及時滿足學生諮詢的需要,多數大學裡學生們常常要等數周甚至更長才能得到與諮詢師的第一次約談,這種情況下網路諮詢便成為學生心理諮詢的一大補充,無需休課歇工,足不出戶便可以與諮詢師交流。心理疾患的診治相對其他疾病更依賴於語言的溝通和文化背景的默契,為此,http://MySunnySky.com 建立了一個由華人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的組成的network,有諮詢需要的留學生可以在網站預約,並通過視頻與你所在州的華人諮詢師或醫生交流。同時,MySunnySky也通過 「北美陽光心晴」 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留學生消除對心理疾病的偏見,主動尋求專業幫助。未來,北美陽光心晴還將開展不同的自我成長課程,陪伴留學生們的健康成長之路。

五、美國有很多熱線和機構,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 1-800-273-8255 (http://www.suicidepreventionlifeline.org)

Asian American Suicide Prevention Education: 1-877-990-8585, 中文、廣東話、福建話及其他亞洲語言 (http://aaspe.net)

附臨床上通常用的「患者健康問卷」(PHQ-9)。PHQ-9一共有九個問題,是自評量表,推薦給所有的醫生和病人,包括非心理專業的工作者。一般的認識是如果評分大於4,提示至少有輕度抑鬱,應該考慮求助。

最後,為了更好地服務留學生朋友們,「北美陽光心晴」推出了「留學生陽光心理」微信群。 如果你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支持, 或者想要學習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就來加入我們的「陽光大家庭「吧!

PS: 由於群已滿100人, 請大家加微信號yany0688入群,備註「知乎,心理群」。謝謝!


看了一下很多人的答案,說放棄博士去其他方向發展。

我碩士畢業後,讀博到第三年該畢業時,想著要不要放棄,我最感覺不值得的是三年已經付出了我一定要堅持到最後。

更不要說她的七年了。

############分割線############

第一次聽到這個新聞,我本能的以為又是一個跟章瑩穎案類似的被綁架受害者。但是隨後的新聞給出她的背景,尤其是空間物理,讀博已經七年,我就感覺大事不妙了。

北大畢業的才女,想必承擔了家人多少的期望,家人又承擔了鄰居好友多少的羨慕嫉妒恨。

在這個錢本位的社會,學歷如果不能帶來錢,恐怕在很多人眼中什麼也不是,更不用說那些等著看你笑話的人。

作為一名同行,也曾經在科研上走過彎路的人,我對她的感覺感同身受。

我成績挺好的也挺努力的,為什麼就是畢不了業,為什麼就是沒文章。

恐怕很多次,家人朋友問起她為什麼還畢不了業吧。那種滋味體會過的人一定懂得吧。

在我最難熬的時候,也想過放棄,還好有家人的鼓勵,自己堅持了下來。

一個女生,異國他鄉,怎麼堅持的下去。

逝者已逝,希望天堂一切美好,再無壓力。


不是唐曉琳不夠優秀,不夠堅強,只是她不夠幸運。

曾經的我們都太相信雞湯文里努力的作用,把一切失敗歸結成努力不夠,但殊不知,很多看似成功的人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幸運。

作為博士生,大概最大的幸運就是能有來自導師的支持和鼓勵了吧。願所有博士生都可以被導師善待。

講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們學校一個德高望重的導師同時指導兩個博士,一個男生,一個女生。男生比女生早來一屆。男生很優秀也很努力,但是導師對他一般,進展正常。

女生後來居上,一路順風順水。後來導師跳槽高就了,把女生帶到了更好的學校,卻毫不留情的把男生留下來了。男生在經歷幾番折騰成功換了新導師後,課題幾乎重新弄。女生因為被帶到新學校,最後比男生還早畢業,拿到了教職。

我無意揣測女生和導師有什麼特殊關係,但我只知道,女生在壓力大的時候可以抱著導師哭,可以跟導師吐槽其他人,包括其他教授。

而在學術上,我並不清楚女生的課題和她的進展。但我知道女生曾經因為抄襲而震動系裡。

但在外人看來,她是一個成功的phd,可是她的成功,更大要歸結於她導師給她的無條件信任和支持。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可以坦誠地說,對於這個女生,我不僅是羨慕,甚至是嫉妒。在我熬了一夜又一夜,每次跟我的導師彙報進展,都緊張的要命。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覺得讀博是一個人的戰役,但試問,誰不希望自己的導師可以和自己站在一起?


不惋惜,不叫好,不會感同身受,與我無關。


今天早上在朋友圈看到轉發,想到了在美國讀博的大學室友,還想到了在歐洲留學的一個朋友,還想到了在北漂的自己,家裡的親人,還有一些朋友。寒冬太冷了,大家要緊緊抱在一起,抱團取暖。生活太不容易了,要善待自己,多關心親人朋友,不為難陌生人。


推薦閱讀:

生物科研素養是什麼,一個生物phd與一個生物本科生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讀研究生,是學校比較重要,還是導師比較重要,讀研期間發表多篇sci是什麼水平?
看網上說很多專業的博士就業很難,如果一個國家連博士就業都難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科研未來和發展空間還有么?
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發過一篇SCI是什麼樣的水平?

TAG:科研 | 留學 | 留學生 | 留學美國 | PhdCandid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