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米衝鋒槍?

如題


索米m/31衝鋒槍(簡稱KP-31)為何這麼有名?因為它在1939年冬季戰爭的表現讓歐洲(至少是蘇聯)看到了衝鋒槍的重要性。同行的反襯也很重要,蘇聯當時裝備的PPD-34/38太不靠譜了。

都說KP-31精度高,那麼和二戰名槍PPSh-41相比如何呢?

下圖是蘇聯在1941年12月對幾款衝鋒槍的精度測試,測量PPD-40、PPSh-41、KP-31、BMP-34、MP-18或MP-28、SIG MKMS在100米距離上單發和連發的全部彈著點散布半徑(R100)、半數最精準彈著點散布半徑(R50)以及散布中心與瞄準點的相對位置:

可以看到,KP-31的單發精度略低、連發精度略高,和PPSh-41菜雞互啄:

單發:索米R50=7cm,R100=17.4cm;波波沙R50=7cm,R100=17.2cm

連發:索米R50=11.5cm,R100=36.3cm;波波沙R50=15.7cm,R100=37.4cm

PS:精度最高的果然還是瑞士鐘錶啊……芬蘭曾購買少量SIG MKMS衝鋒槍,蘇聯拿來測試的說不定就是冬季戰爭期間繳獲的。

KP-31連發精度相對較高,主要原因包括:

1、槍管更長:KP-31槍管長度為314mm,PPSh-41槍管長度為270mm。

2、射速更慢:KP-31機匣後部有一個真空閥。開火後,槍機後坐,槍機與機匣之間的空氣通過閥門排出;槍機復進時,閥門關閉,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槍機運動速度減緩。

3、KP-31採用底火預擊發(APIB),槍機尚未完全閉鎖就擊發彈藥,利用槍機前沖抵消後坐力。

4、芬蘭軍隊近半數的KP-31配備槍口防跳器,定型為KP-31 SJR。但是,一般認為這個槍口裝置的效果並不理想,反而會降低槍支可靠性、提高生產成本、加大生產難度。

KP-31 SJR的槍口防跳器,SJR是芬蘭語suujarru的縮寫。

5、KP-31採用銑削機匣,重量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連發時的跳動。個人認為這才是該槍連發精度較高的最重要原因。

PS:其實我覺得PPSh-41這個連發散布已經足夠了……畢竟衝鋒槍不可能在200米外和步槍機槍剛正面,而這點精度優勢在近距離交戰中也只是塊雞肋罷了。

KP-31的缺點主要是重量太大、結構太複雜、成本太高:

1、KP-31採用銑削機匣,相比衝壓機匣,重量大且成本高。KP-31空槍質量為4.6kg,PPSh-41空槍質量為3.6kg;裝上71發實彈鼓後,KP-31質量為7kg,PPSh-41質量為5.45kg。

2、KP-31採用可更換式槍管,因為芬蘭軍方最初將其作為班用機槍,直到1941年繼續戰爭才將條令改為每個步兵班裝備一支衝鋒槍和一挺輕機槍(通常是繳獲的DP-27)。顯而易見,這個設計的唯一意義就是使結構更複雜、生產更困難。

冬季戰爭期間的一支KP-31,額外安裝了兩腳架和前握把,看上去像一挺輕機槍。

3、上文所述真空閥、槍口防跳器等特殊設計增加了生產成本和生產難度。尤其是那個用來降低射速的真空閥,槍機與機匣之間結合得密不透風,對生產精度要求極高;然而降低衝鋒槍射速完全不需要那麼麻煩,加長槍機行程即可。

4、其他來自栓動步槍的落後設計,例如拉機柄位於槍機尾端,增加了結構複雜度:

對於一支軍用衝鋒槍,即便性能優秀,過高的成本和生產難度在戰爭期間也是致命的缺陷,何況KP-31犧牲輕便性和生產性換來的精度優勢在實戰中只是塊雞肋。因此芬蘭軍隊在1944年採用仿製蘇聯PPS-43的m/44衝鋒槍:

很多人說索米m/31衝鋒槍是「二戰最優秀衝鋒槍」。要我說的話,誕生於列寧格勒圍困中的PPS-43衝鋒槍才是二戰最優秀衝鋒槍,兼具出色的戰鬥性能和生產便利性,美中不足是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的殺傷效果較差(對人體侵徹力過高導致動能釋放率過低)。

彩彈1:下掛噴火器的索米衝鋒槍。

彩蛋2:KF-42衝鋒槍,這款誕生於列寧格勒圍困期間的索米衝鋒槍蘇聯仿製品省去了所有徒增生產困難性的冗雜設計。

闢謠:PPSh-41衝鋒槍彈鼓(左)不是仿製的索米衝鋒槍彈鼓(右)。


作為設計時的「班級支援火力」、「手提輕機槍」,是失敗的——當然,幾乎所有試圖搞「手提機槍」。「手槍彈機槍」這一套的就沒一個好下場。KP-31的名節能留到現在而沒被批爛掉,也算是「手提機槍」裡面少數的得以善終者吧。

很奇怪,「手提機槍」這個概念怎麼能產生呢?固然衝鋒槍的重量都普遍輕於班級輕機槍。(PPSh-41 空槍3.6千克、KP/-31 SJR 空槍4.9千克、DP-27輕機槍 空槍9千克)但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輕機槍在射程、威力、火力密度上都毋容置疑地優於衝鋒槍。而要求衝鋒槍達到輕機槍的性能標準,定然要犧牲工時、成本、重量與可靠性換來一個不倫不類的怪物。

特別是,個別極其優秀的機槍,其成本與工時比起一心想要替代他的「手提機槍」都要省事與便宜,那就更尷尬了......

以蘇聯人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為例,這款機槍喪心病狂到比莫辛納甘步槍的工序都要少!

該機槍只需130個工時(馬克沁重機槍700個工時、莫辛納甘步槍42個工時)

生產3支莫辛納甘步槍的工時即可生產一支捷格加廖夫大轉盤

250個組裝工序(莫辛納甘步槍812個組裝工序)

製造工具486種(莫辛納甘步槍1446種)

在成本與製造上一貫因為銑削機匣、可更換式槍管、槍口防跳器而臭名昭著的KP-31千金幾乎在技戰術性能、生產性、成本各方面全面落敗於各類輕機槍。特別是他們對頭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那作為一個半路出家,臨時轉行的單兵衝鋒槍,索米又該得到一個什麼樣的評價呢?

在武器重量上:

9 mm KP/-31空槍4.6 kg

9 mm KP/-31 SJR空槍4.9 kg

40發的空彈鼓就足足有1Kg重,裝滿則有1.5kg。70發彈鼓更是突破2kg大關。

PPSh-41空槍3.6kg

PPS-43空槍3.2kg

裝71發子彈的大彈鼓1.7kg重

裝35發彈匣0.5kg。

槍支尺寸上,KP-31不同型號有870mm、925 mm的槍支總長度。相比之下PPSh-41長841mm、PPS-43打開槍托時長820mm。

應當說,由於銑削工藝的限制與設計之初「手提機槍」思路的後遺症。KP-31在重量、尺寸上都顯得過於龐大,攜行這個大傢伙恐怕不是一件舒服事。

關於PPSh-41與索米的單發、連發精度數據在 @章易的答案中已經提供。應當說,二者相差不大,在實戰中說不上有什麼質的差距。而索米「衝鋒槍」頂著500米的瞄準標尺,卻大量應用於200米之內的交戰範圍。在馬克西姆M1910、DP-27面前退避三舍,和PPSh-41、PPS-43老老實實的菜雞互啄。

為了換取這點可有可無的「性能優勢」、需要精密加工的索米在付出巨大的加工時間與成本損耗的同時,在1931-1953年足足12年間,僅僅生產了8萬支......

1941年12月,莫斯科區區一個城市,就組織起諸如斯大林汽車廠、農用機械廠、運動器材廠、林木器材廠等數個民用工廠企業生產PPSh-41,這些打雜的軍火生產門外漢,一個月就交出了一萬四千支PPSh。

如果說拿莫斯科這個大城市的幾個工廠比芬蘭全國的軍火生產能力不夠公平的話,我們可以看看芬蘭仿製蘇聯PPS-43衝鋒槍的產量:

芬蘭仿製的PPS-43(Konepistooli m/44)僅僅在1945一年不到就生產了1萬支......要不是由於戰爭結束,芬蘭軍隊只要1萬支,(50萬的芬蘭軍隊遣散復原的只剩幾萬)其產量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而芬蘭人對仿PPS-43的評價集中在:新的衝鋒槍比索米更優秀、更便宜、更容易大量生產。除了極個別的槍管,螺栓和手柄上的一些木板外,所有部件用衝壓鋼材製成。用較少的原料、設備與人力就能生產。這款衝鋒槍的重量只有索米的一半(居然只有一半重量?原文如此,求考證),各種技戰術性能卻與索米相差無幾.....

自己設計出的武器能得到敵人如此的美譽,這對於PPS-43的設計者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蘇達耶夫來說,可能抵得上一枚「社會主義勞動英雄」金星獎章。

至於該給索米什麼樣的評價......

定位錯誤、性能尚可,但結構複雜、難以生產、成本高昂,沒有任何性價比可言,不適於大規模戰爭需要。

不過看在KP-31被芬蘭人用到20世紀80年代的份兒上,我還真不忍心把「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難聽話說出口......


很好看的槍…………娘


人就問一下KP31這把槍

非得加個少前的標籤還在下面自high

你們這些二次元到底是多缺存在感

我也坑少前,但這樣是不是有點過了.怪不得現在二次元的名聲那麼臭


歪個樓,

差點以為是小米生態鏈產品。。。。。。


被波波沙衝鋒槍「全面超越」的一款衝鋒槍。。。

看了章易大神的評論,索米也有71發彈鼓,那這麼說波波沙是大於等於索米了,就不是全面超越。。。


被斯大林同志當做指標的輕武器…


推薦閱讀:

問一下這是哪把槍。。?
我軍有沒有用類似M249系列的通用機槍,來替換95系列班用機槍的必要性需求,或是趨勢?
如何評價88式通用機槍?
在美國買什麼手槍防身比較好?
AR15和M4是一把槍嗎?有什麼不同?

TAG:軍事 | 槍械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