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和佛性就是【我】嗎?
既然諸法無我為什麼如來藏有常樂我凈之相?他就是我嗎?
常樂我凈 正源老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三乘菩提概說」,我們要來探討的是:常樂我凈。
前面為大家說明了佛法中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和無住處涅槃的四種涅槃。其實這其中,唯有諸佛具足證得這四種涅槃,稱為大般涅槃。而如來大般涅槃則具有常、樂、我、凈這個四德;因為,如來涅槃心體這第八無垢識已經斷盡了二種生死,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所以稱為「常」;又,如來不僅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現行,也斷盡一切習氣種子及無始無明上煩惱隨眠,永遠寂滅,沒有絲毫的煩惱,所以稱為「樂」;而如來涅槃心體第八無垢識是真實、不變異、得大自在,所以稱為「我」;又,如來究竟解脫一切染污垢穢,所以稱為「凈」。
就如同《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中有聖教這樣開示:
【若言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凈;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凈,空無諸相。】(《大般涅槃經》卷三十)
常、樂、我、凈,講的是佛地第八無垢識真如心體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並非菩薩地,更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阿含經》中曾提到佛的「解脫色」,說「諸佛有解脫色常住不壞,利樂有情永無窮盡」。大乘經中也說,諸佛有三種意生身及莊嚴報身,常住十方三界利樂有情。因為成佛之後,第八識已經究竟清凈不再變異,才能稱為常樂我凈。意思是說,第八識中含藏的煩惱障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在很久的二大阿僧祇劫以前就已經斷盡了,早已具足二乘聖者的有餘及無餘涅槃。而煩惱障的一切習氣種子和所知障塵沙惑隨眠,如今也已經全部斷盡;所以如來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凈,永遠不可能再受熏、再增進了,永遠不再變異,變易生死也已斷盡了,不再有種子生滅變異的現象,祂已經斷盡變異性了,不再有異熟性了;到了這個地步,如來的如來藏心體從內到外都不可能再變異了,這時候才能叫作真常,才是真正的常。就是說,祂除了心體從來不曾變異外,而今所含藏的種子也不再變異,這已經超過中道的非常亦非斷的境界,才能稱為成佛。
未到佛地的因地第八識稱為如來藏,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成就如來法身的功能。如來藏有熏,有染,會受熏而有種種雜染煩惱;因為有這些雜染煩惱種子,所以常處於生死之中,但祂自身本體卻是沒有生死的。
所以,《勝鬘經》中 勝鬘夫人才會向 佛陀稟白說:「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又說呢:「此性清凈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然後又說:「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凈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意思就是說,開悟後找到這一個本性清凈的如來藏,裡面有客塵煩惱以及上煩惱所染污;客塵煩惱就是一念無明,上煩惱就是無始無明。這個自性清凈心而竟然有染污,這種事情一切凡夫眾生、阿羅漢、辟支佛以及未悟的菩薩都很難理解,而已證悟的菩薩只能夠知一部分;只有佛世尊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才能夠如實知見,祂才能究竟了知如來藏這一個本性清凈的心裏面卻還有染污。所以,聲聞種性以及樂修定法而不樂修智慧的菩薩,都無法信受這樣的說法,即使聽了也不能明了。
依照上面《勝鬘經》的經文可知,菩薩悟後的第八識如來藏,仍然還有雜染煩惱種子尚未清凈,所以還不是佛。只有最後身菩薩五陰已盡,所以在人間一悟就到佛地。其餘的菩薩,有的人還在色陰區宇;有的人色陰已盡,而仍在受陰區宇;有的人受陰已盡,而仍在想陰區宇;有的人想陰已盡,而仍在行陰區宇;有的人行陰已盡,而仍在識陰區宇;有的人識陰已盡,進入十地等覺,可是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都還未現前;層次差別不等,所以悟後仍應精進修行。
我們再就常、樂、我、凈,來加以分別的說明。
像《華嚴經》卷三十中有這樣開示說:「譬如真如,是佛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所以,如果不是最後身菩薩修學佛法而開悟的第八識,仍然不是真如。既然不是真如,就必須有熏染,必須有變易,才能成佛;既然不是真如,就不守原有,不凈本性,而能漸漸變易,轉依清凈本性。所以,悟後的阿賴耶識或異熟識必須是能受熏、能變易、不守原有本性,才能轉化如來藏中的煩惱有漏種子,而漸漸的到達佛地成為真如;成為真如之後就不受熏染,恆守本性,無有變易。如果未到佛地,那就不可以說不受熏染、恆守本性、無有變易,否則就沒有辦法成佛。所以,未到佛地的第八識,雖然是中道的非常非斷境界,但卻不是真正的「常」。
再來說「樂」。究竟的樂就是遠離生死輪迴,只有證得涅槃,才能遠離生死及生滅。佛陀已經斷盡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成為無上正等正覺,是無人能出其上的三界至尊,永遠以法樂自娛,永遠離開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所以稱為樂;一切法都無所不知,成為一切智智,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成為究竟佛,三界世間沒有其他人比祂更有智慧,所以稱為樂;世間與出世間的究竟果報,到這個時候都已經究竟了,再沒有可斷的不凈法,也沒有可學的清凈法,也沒有可修的了義法,也再沒有可證的般若實相法,再沒有更上的可修境界,已經究竟圓滿,所以稱為樂。這是究竟清凈的境界,也是永離一切苦樂受的境界,乃至於最微細的心地上的苦樂受也都永離了,究竟安隱,所以是樂。
而佛地的常樂我凈所說的「我」是什麼呢?《大般若經》中這樣講說:「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大般涅槃經》卷二)所說的就是佛地第八識無垢識的心體。菩薩從證悟第八識開始,一直到等覺位,第八識都只能夠跟五遍行的心所法相應;就是因地時的第八識一定是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應,所以沒有辦法與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因此不能了別六塵中的萬法。這時第八識可以說是如痴如呆,好像白痴一樣;雖然好像白痴,卻又非常伶俐,就是能善於了知五蘊眾生的心行,眾生的任何一個心行都瞞不過祂;但是,因為祂不與別境五心所法相應,所以不能了別六塵境界,不於六塵境界起任何的好惡欣厭,因此也就不與各種根本煩惱、隨煩惱及善十一心所法相應;也還沒有生起證自證分,不能返緣於自己,就不能自知自覺「我」的存在,所以不能稱之為我。因此,等覺以及以下的一切諸地菩薩的第八識,都只能稱作無我如來藏,不能稱之為常樂我凈的我。而佛地的第八識,不但可以跟五遍行心所法相應,也可以跟五別境、善十一等心所法全部相應,能夠在五塵境界中運作無礙,能擁有證自證分;所以,佛地的第八識真如心,才可以說是真正的「我」。
那無垢識為什麼又稱為「凈」呢?因為成佛了,無漏法已經具足圓滿,已經不需要再熏修任何無漏法,心體與所含藏的種子已經內外俱凈;不像因地諸菩薩位的異熟識或阿賴耶識,都還有或多或少的不凈種子,無垢識則是究竟的清凈,所以稱為凈。
因此,佛地的第八識具足了常樂我凈,到這個地步才是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無住處涅槃,永遠不住於生死中,也不住於涅槃中。無住處涅槃本身其實是函蓋了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也函蓋了二乘人、初地滿心以上菩薩所證的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在內;所以說,佛地具足四種涅槃,才是大般涅槃,這也才是《心經》所說的「究竟涅槃」。
但是,這個究竟涅槃的法,得要證悟以後才能真正開始了解,不是定性聲聞的大阿羅漢們及緣覺辟支佛所能證得的涅槃;他們所證的無餘涅槃不是大般涅槃,只能稱為二乘涅槃;二乘涅槃是初地滿心以上的菩薩就有能力可以證得的涅槃,但是七住賢位所證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卻都還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稍微知悉的。所以,《勝鬘經》中 佛才會這樣子開示,說:「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意思就是說:自性清凈心難可了知,以及自性清凈心仍有可以修斷的二種煩惱隨眠,修斷這二種煩惱隨眠而究竟清凈,成就究竟涅槃;這兩種妙法呢,只有智慧深利的菩薩及佛才能了知,二乘的聲聞、緣覺都只能信佛語而不能實證。
所以,只有大乘法中才會講常樂我凈,在二乘法中一定是說非常、非樂、非我、非凈。因為在二乘法中所觀行的對象,是生滅不凈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法;不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的蘊處界,也不論是人間極粗糙的蘊處界或是天界極微細的蘊處界,全都是無常、苦、無我、不凈,三界種種不同狀況中的蘊處界沒有一法是常樂我凈。
勝鬘夫人在《勝鬘經》中又說,說「阿羅漢、辟支佛無漏不盡」。就是說,阿羅漢、辟支佛不能斷盡煩惱障的有漏習氣種子,他們還有有漏習氣種子隨眠在第八識中,仍有可斷的煩惱障習氣種子可斷,所以「無漏不盡」。那另一方面也說,他們還不能斷除無始無明所知障的上煩惱隨眠,還有可斷的煩惱未曾斷盡,還有可增進的無漏法未曾修證圓滿,所以他們所證的無漏法仍不究竟。
那至於菩薩,雖然已經遠離了《大般涅槃經》所說的:「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凈計凈,凈計不凈,是顛倒法。」(《大般涅槃經》卷二)斷盡了見惑、思惑,隨時能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仍然無法成佛,因為還無法斷盡塵沙惑,所以「四倒」還沒有完全斷盡。塵沙惑的內容,簡單的說,就是三界愛的習氣種子流注以及異熟種子尚無法全部了知。由於這兩種原因,所以菩薩的如來藏心體中還有種子變異流注,就無法稱為常樂我凈。
因為如來藏中的種子仍會變異,而非常;仍有變易生死,而非樂;仍有微細我應斷盡,而使如來藏仍然不是真實我,還是非我;種子仍未究竟清凈,而非凈。由於這個緣故,菩薩繼續常住於人間,在極長時劫中,不斷的利樂眾生,歷緣對境之中次第斷盡習氣種子流注,及具足證知異熟種子。到達究竟位時成佛了,這時如來藏中的種子都不再變異,變易生死已經斷盡了;而且那時,對異熟種子的內涵也全部了知,無始無明所攝的塵沙惑已經斷盡無餘;如來藏已經內外俱凈,究竟清凈,才能稱為究竟常。這樣的常才是真實的樂,這樣的常與樂才能稱之為真實我,這樣的真實我才是究竟的清凈。
佛地的無垢識這種「真常」與外道主張的真常完全不同。外道們自稱的常,其實仍是無常,因為都是意識覺知心,不曾離開意識覺知心的體性;並且,不能夠與七住菩薩所證的第八識心的體常相提並論,更何況說怎麼能夠與初地、八地、等覺地的非斷非常的第八識中道心相提並論呢?那就更不能夠跟等覺菩薩所不能了知的佛地無垢識真如心的真常,來加以相提並論!像意識境界的離念靈知,要有因有緣才能出現、才能運作,因就是如來藏及如來藏所含藏的意識心種子,緣就是意根、五色根和法塵及無明種子,要靠這些因和緣才能出生、才能運作,所以離念靈知心當然非常;而且,睡著無夢時,離念靈知心就斷滅了,這是每一個人每天晚上都可以自我檢查而加以確認。
因為有一些佛學學術研究者,不知不證禪宗初悟祖師所證得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而崇信藏傳黃教應成派中觀的邪見,說:「大乘法中的真常唯心的如來藏常,與常見外道的常一樣,都是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貶抑大乘真常唯心正理,說「如來藏不是佛說的正法」。其實,藏密的祖師們根本不懂佛地常樂我凈的真實理,卻用雙身法中的「第四喜」的淫樂,作為他們「報身佛」所證得的快樂;所以他們的「報身佛」,都是手抱著女人而受淫樂的「抱身佛」,永遠不與女人分離,而永遠處於與女人交合的狀態中,領受淫樂。但這種樂其實是苦,因為是無常的,是變異的,是受制於他人的,也是有為有漏的。那根本不是佛法!所以,他們所謂的「即身成佛」法門,只是無知的崇拜性器官,是屬於原始而且低級的追求物慾的法門;可是卻被他們冠上了佛法的果位名相,用來欺騙無知的世人;然而事實上,和真正的佛法修證完全無關,那根本就是世間法,只是以佛法名相來包裝,用來欺瞞世人的一種伎倆。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http://www.hymzw.net/zjdz/gs/gs22.htm謝大德邀請。
沒錯,常樂我凈的如來藏才是真我。
三法印中,諸行無常+諸(生滅)法無我,意思是:沒有假我。
那些生滅變異的,都不是真我。所以意識、意根、五陰十八界統統是假我,不是真我。涅槃寂靜,意思是:有真我。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涅槃(如來藏的別名,指第八識如來藏單獨存在的狀態)才是真我。
可參
我與無我
http://www.hymzw.net/zjdz/sspt/sspt01.htm
三乘菩提第5集——三法印簡介南無佛法僧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07
在《大藏經》中記載,佛陀初轉法輪宣說解脫道阿含諸經時,常開示無常丶苦丶空丶無我;到了第二轉法輪演述般若系經典時,也說無我相丶無人相丶無眾生相丶無壽者相,都是說無我;可是到了第三轉法輪開演唯識經典時,卻說常丶樂丶我丶凈,變成有我。如果不能證解 佛陀說法中的真實義,不能了解解脫道中所說的「無我」,是依什麽來說無我,般若諸經所說的無我,又是從什麽角度而說無我,當然就更不能夠了知唯識經典中的「我」指的是哪個我。可是,像這樣不能夠證解 佛陀說法真實義的人,卻著書立說,說「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說的無我的道理,就是緣起性空丶一切法空」;如果聽到有人說不空的如來藏,就會指責說有如來藏的人,是同於主張梵我丶神我的外道,誹謗說有如來藏的人所說的法義不是佛法,誣衊這個人所弘傳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說。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樣的說法正確不正確。首先,我們就外道的神我丶梵我思想的緣起及內涵,要作一個概略的說明。人類之所以能夠繼往開來丶文明進步,都有賴於生命的延續及經驗的累積;所有的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個體生命的永恆不滅以及離苦得樂。因此,在古時候印度各種外道就已經開始探索,開始推究生死相續的生命變化,也就是去探討生從何來丶死往何去。在印度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有關個體生命流轉的問題,有著從信仰多種神的自然神論,轉化到尊崇一神的創造神論的思想演變。演變的結果就從「梵天」一詞中得到一個概括而抽象的實體,稱為「梵」,而把他作為世界的最高而真實的存在者丶一切事物的主宰。說這個「梵」他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護持者,宇宙形成的時候,梵創造了諸天神祇,生出了種姓,掌管天丶地丶空三界。就是相信宇宙一切萬法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每一個有情最初也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個體的生命並不是從有歸於無的歷程,而是一世又一世從這個世界遷移到另一個世界的歷程;就好像有一種寄生在樹木之間,而以枝葉花果為食物的叫作「尺蠖」的這個蛾的幼蟲,它在成蟲之前,就是從這一片葉子到另一片葉子不斷的遷移的歷程;這個遷移的自體就稱之為「自我」。
這些人他們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統一的;如果前生能夠修行離欲無欲,能夠修清凈行,那自我又能回歸到梵體之中,就可以了結生死,得到大解脫。這樣生命個體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實體;因為這個生命體是從梵而來,也可回歸於梵,這樣就可以直觀自我的睿智本質,親證梵我的同一,這就是所謂的「梵我一如」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從古印度的《奧義書》中了解到它思想的淵源。那這種思想跟古希伯來的相信「耶和華為造物主」,在思想形態上是相近的。依這樣的思想,人與神便有了父子的關係。人們相信在自己身體的內部,存在著自己獨立的心靈實體;這個心靈留住或離去所依附於他的那個軀體,那就產生了生與死的變化;這樣的心靈就稱為自我或神我,它本質上是與西方宗教所說的靈魂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外道所說的「梵」,說的是出生眾生的天神,這跟今天一神教所說完全相同。但是,我們應該探討:梵的本質是什麽?這個梵其實是從「梵天」一詞中得出來的概念,而梵天就是大梵天;他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初禪天的天主,還是五陰所成,是有妄想雜念的,是有慢與結使的;是不安於寂滅境界的,不願意獨處無伴侶,而希望在他之下有許多梵眾天丶梵輔天眷屬的;也是對於初禪天境界有所喜樂的,是與別境心所法相應的,也是與二十隨眠心所法相應的;所以,仍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凡夫。那這些外道所認為的心靈主體「神我」,其實也是意識心體,仍然是屬於無常的五陰我所含攝的意識妄心。既然外道的梵我丶神我都是跟眾生一樣不離五陰,是「依因藉緣」蘊集的法,因為意識心就是依於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依緣而生的法,自然是生滅法,緣生則有,緣滅則無,是有間斷的法,不是無間斷法。然而,這些外道都不能認清梵我丶神我生滅無常的本質;雖然認知眾生軀體不斷生滅而有不斷的輪迴生死,但是卻認為梵我丶神我的本質永遠不滅。其實外道所說的神我丶梵我,本質既然是眾生的第六識意識,而意識心一旦現行而存在時,必定都有見聞覺知心,都能夠了了而知六塵,是會起喜怒哀樂丶貪瞋情緒的;所以,上帝會生氣而降大火丶大水來毀滅異教徒。而且,這個意識覺知心,乃至進入二禪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夠了知定境法塵,都是不離六塵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丶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則是第八阿賴耶識心,一向離於六塵的見聞覺知性,從來不曾住於六塵中。這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怎麽可以混為一談呢?探究生命流轉的問題,佛教小乘學者從《阿含經》所說的四聖諦丶五蘊丶十二因緣及八正道中,從 佛處處所宣說的緣起丶無我的義理,建立了業感緣起的生死輪迴,及涅盤解脫的理論。但是,仍然存在著尚待克服的難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首先,就是既然每一個眾生今世的煩惱與業,都是依五蘊假我而造作的,未來世也是依五蘊假我而感得福丶非福的果報,可是五蘊的假體出生聚合後,又會由聚合而散壞,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說,造作煩惱與業的五蘊(它其實是五陰),與感得福報或非福報的五陰,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那又是以什麽作為感得果報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蘊假我所造作的業,又是依怎麽樣的功能,而能夠聚集不散,感得未來生種種的業報呢?這兩種難題所要提出來的質疑,前面的一個就是:輪迴主體究竟是什麽?後面這一個則是:感果功能是怎麽樣成就的?
對於這些質疑,主張「阿含解脫道中,緣起中道就是緣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的人,因為所說的緣起性空,其實指的是現象界中蘊處界生住異滅丶無有自性的「緣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識藉緣生起蘊處界一切法的真實緣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識以後墮入斷滅空中,因此又施設了意識細心,認作是涅盤本際,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就是建立起意識細心說,主張「意識細心可以常住不壞」。但,意識細心不論如何細,終究不是涅盤實際,也不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因為一切粗細意識的現起,必須是意根法塵為緣才能現起,不能自外於「意丶法因緣生」的聖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則必有滅。結果,根本無法解決上面所說的難題。然而,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中,佛陀聖教以出生萬法的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作為業與感果的所依主體,以及以阿賴耶識所攝持的種子,作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確的說明了所有的生死輪迴及涅盤解脫的真實義理,圓滿的解決了輪迴主體與感果功能的難題。以如來藏阿賴耶識本然的無我性,破除外道所說有一個常丶主宰的自我丶梵我。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 佛陀的開示:【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盤因。】(《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這一段經文中,佛陀開示說:如果是錯誤的認知,而執著常見外道所說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離念靈知我的話,那這些都是剎那生滅的法;由於他們不能夠證得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卻又察覺到這離念靈知或有念靈知,或者外道所說的常住不壞的梵我丶神我,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眠熟丶悶絕丶死後都會斷滅;所以他們就認為,這離念靈知死了就不見了,死了就斷滅了,就變成斷見外道,所以就怕死。這就是以斷見來毀壞無為法。佛陀又說,說:七識不是流轉的主體,七識也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流轉的主體,才是受苦樂的主體。因為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沒有苦樂受,可是會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樂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主體識。而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只有一世,一世過了就永遠斷滅了;只是意根和如來藏能去到未來世,而意根卻又不是集藏善惡業種子的主體心;所以,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覺知心和意根,其實不是真正受苦樂的主體。而意根也不會分別苦樂,是意識才能分別;但意識卻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來世,只是一世暫有的覺受六塵的心,是虛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識都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受苦樂的主體。而且,如來藏才是涅盤因,七識心都不是涅盤因;因為七識心沒有辦法入無餘涅盤,如來藏才能入無餘涅盤,所以如來藏才是涅盤因。另外,也可從菩薩所造的諸論所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的三相義,就是「自相丶因相及果相」,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自相」。《成唯識論》卷二裡面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丶所藏丶執藏三種意義,能與一切雜染有漏法互為緣,所以有情把祂執為自內我,祂能夠攝持因跟果。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就如同倉庫能夠攝持含藏一切雜染有漏法種子,所以稱為「能藏」;又因為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有漏法所熏丶所依,就如同倉庫,祂是寄存物品的處所,所以稱為「所藏」;另外,因為第八識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識執為自內我,對之寶愛不舍,就如同對收藏物品的倉庫堅固執守,不棄捨,所以稱為「執藏」。其次是「因相」。《成唯識論》裡面說阿賴耶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為萬法生起的根本因。第三是「果相」。《成唯識論》裡面說阿賴耶識:「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丶眾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前生造業熏習業種,於阿賴耶識中而得以攝藏起來,到了一期生死終結的時候,祂所藏的業種,能夠取酬償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惡業異熟果報。總合來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自體不生不滅,而且有種種的善巧功德,恆常不停地運作,猶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攝藏的種子,等待眾緣和合的時候,阿賴耶識會使種子生現行,在同一剎那現行又回熏阿賴耶識成為種子,現行「能熏」,種子是「所熏」;一切眾生之所以輪迴五趣生死流轉,都歸咎於「熏習」。二乘聲聞丶大乘菩薩之所以能出生死丶修萬行,也都是因為熏習。
眾生如果造惡業,應該要成就餓鬼身,阿賴耶識就幫他造一個下一生的餓鬼身出來;如果成就大惡業,譬如謗佛謗法,應該要為他造一個地獄身,如來藏就幫他造下一世的地獄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業,應該生天,就幫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於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來藏的自體雖然能夠變現這些種種的身,也變現了七轉識,使我們有見聞覺知,能夠處處作主;可是祂在這些諸法生滅熏變過程中,卻是沒有五蘊的「我」性,而且也不執著見聞覺知的色身與六塵我所;雖然能攝持,但不能主宰諸法生住變異的生滅命運,諸法的生滅熏變,仍然是諸法的眾緣關係所致。因此,以萬法的因體阿賴耶識作為輪迴主體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 佛說的緣起與無我的意旨。今天外道所說的神我丶梵我的論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識心體作為中心而說,與一向都是以 佛所說的第八識自心如來藏說為如來藏的這個說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識與第八識如來藏又是同時並有的兩個心,並非同一個心,並且體性處處互異。說「如來藏是後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丶梵我思想,不是佛說」,這完全是違背事實,也是在破壞佛法的根本。
大般涅盤經
世間之人亦說有我。佛法之中亦說有我。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是則名為於無我中 而生我想。是名顛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是名我中生無我想。若言佛法必定無我是故如來敕諸弟子。修習無我名為顛倒。是名第三顛倒凈不凈想。不凈凈 想是名顛倒。凈者即是如來常住。非雜食身非煩惱身非是肉身。非是筋骨系縛之身。若有說言如來無常是雜食身。乃至筋骨系縛之身。法僧解脫是滅盡者。是名顛倒。
簡單說結論。佛法說的無我,都是建立在「有常住不滅如來藏 -- 第八識」的大前提上。而此如來藏第八識根據善知識的開示,體性跟平常人認識的心性 -- 有喜怒哀樂六塵分別的意識(平常人所認知的「自我」)不同,所以不是外道神我丶梵我。
若無此常住不滅如來藏我。則「不斷的三世因果」不能成立。無明業種應該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過五年丶十年丶千年丶百億年...應該也能自然消散。而不能百千萬劫所作業不亡。
阿彌陀佛佛常常在四阿含中說:「好的色蘊、不好的色蘊,美的色蘊、丑的色蘊,以及粗的色蘊、細的色蘊,過去久遠劫以前的色蘊、未來久遠劫以後的色蘊、以及現前最近的色蘊--今生的這個色蘊,統統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非我:這個色身是會毀壞的,所以他不是「真實的我」。不異我:雖然這個色身不是真正的我,但他也不是跟「真正的我」完全無關,因為他是由那個「真正的我」生出來的--你的色身是你的第八識所創造出來的。父母和四大只是給你一個因緣--助緣而已。不相在:可是你不能夠說:「那這個真如是在我的色蘊之中」,或者說:「我的色蘊在真如之中」。 如果說真如在我的色蘊之中,那你拿刀一片一片慢慢把色蘊割開來,應該會找得到--會看見真如跑出來嘛!可是你把人身割成碎肉,也找不到第八識真如,所以說祂與色身不相在。你也不能這麼說:「那我的色身在真如裡面」,色身如果在真如裡面,你把這個色身拉住,應該你就拉住真如了;可是你又偏偏抓不住真如,因為祂是空性,祂不是色法,所以身體壞掉時,第八識就離開了--你不能藉色身而拉住祂,所以說他們不相在。
所以《阿含經》裡面,它有顯說無我--明白的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我」不是真實的我--色身及見聞覺知的心都是無常的、生滅的,是緣起法,會斷滅,所以不是真正的「我」;但是卻有另一個密意而說的「我」,與你同在一起。 在四大部《阿含經》的許多經典中所說的「無我」法當中,卻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這個「真實的我」,卻不在《阿含經》裡面明白的宣說,所以說「不為二乘人說真我」。但是四大部《阿含經》不全是為二乘人說,當中有一部份是為大乘菩薩說,所以《阿含經》裡面已經有「摩訶衍」出現,摩訶衍就是大乘。原始佛法的《阿含經》裡面已經有十方諸佛、有菩薩。 所以《阿含經》裡面早已宣講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我」;卻完全異於常見外道所說的我,完全異於佛門凡夫所知的覺知心我,完全異於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又講另一種解脫色,這個解脫色就是菩薩恆常不壞的意生身,以及十方如來住世而有的應化身。諸佛常常化現於三界中的報身,加上應化身,都叫做解脫色,這種色法是永遠不壞的。已經具足證得四種涅槃,斷盡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而不入無餘涅槃位,由初地所發之十無盡願所持,以自性身、報身、應化身常住三界度化有緣,盡未來際;由於不受生死系縛,所以稱為解脫色。在大品、小品《般若經》說「菩薩心、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非心心」。這一些心說得不夠,又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說菩薩有個無住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得這個《般若經》所講的「真我」,就是般若的總相智和別相智。你所證悟的般若,是從你證得那「本來不起一切念的心、本來就不懷念一切法的心、本來就不憶念一切法的心」,由證得這個不念心才能生起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就是這樣來的。
而《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心經》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講這個「菩薩心、不念心」的體性。祂是這種八不中道統統具足的心。而這個心不是心、不像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我」。為什麼祂是真正的「我」呢?因為祂恆常不滅,無始劫來不曾起妄念,無始劫來不曾念佛、念一切法,永遠沒有我執、法執,又永遠沒有斷滅、永遠常住,這樣才是真正的「我」嘛!所以會斷滅的覺知心絕對不是真正的「我」;而這個真正的「我」卻一向離見聞覺知,一向沒有我見我執,無始劫來都是無我性,從來不變。佛講了般若以後,有許多人因不了解而產生了評論,就有空有之諍,空有之諍只存在於佛門內的凡夫之中。阿羅漢不會跟人家作空有之諍,因為阿羅漢證得涅槃以後,他有一天起了一個念:「那我入了涅槃以後,十八界統統滅盡了,是不是變成斷滅?」他就去問佛,佛說:「不然!你入了涅槃以後,涅槃之中有本際常住不滅。」這個本際也就是「識緣名色」的「識」,就是「名色緣識」的「識」,也就是入胎識。阿羅漢聽到佛的開示以後,就心安了,他想:「我捨身的時候,可以安心的入涅槃,因為我是虛妄的,我滅了以後,我的本際不滅,所以涅槃不是斷滅。」
關於三轉法輪之唯識正理,分為兩門來說:在虛妄唯識門裡面顯說「無我」,五蘊無我、十二處無我、十八界無我,展轉所生一切法也都無我,說蘊處界及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這就是顯說「無我」。在真實唯識門,顯說無我性的「真我」則有四種顯說,那就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以及真常唯心。 接下來要對三乘法所說的「真我」作補充說明。因為有了覺知性,所以就有「我性」;有了這個「我」,就是世俗的我;有了這個我性,就不可稱為「真我」,因為一定會墮入業感緣起之中的緣故。這個覺知性,祂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的緣故,所以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我」;因為這個依他起性的意識覺知性,祂是緣起法,其性本空,是無常的法,所以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這個覺知心--不管是有念靈知或離念靈知--也是念念變異,念念變異的緣故,所以不是真正的「我」。 意根就是處處作主的「我」,祂是遍計執性,因為是遍計執性,就會感業輪迴,而有未來無量世的種種苦;如果是苦,苦就不是真正的「我」。必定是第八識無苦無樂,那才是真正的「我」。要斷盡煩惱障的習氣種子,才能像佛地真如,連微細的苦都沒有了,離開變易生死,這樣究竟離苦,才能說是真正的「我」,才是真常。斷盡無始無明塵沙惑--斷盡無始無明所有隨眠,不再接受新的熏習,所以諸佛第八識所蘊藏的所有種子,也就是所有功能差別統統是常、恆、不變異,離開變易死,所以叫做「真實我」。這個「我」跟世俗的「我」、常見外道的「我」迥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前者離念靈知及處處做主是第六七識心,後者真我是第八識心,完全不同。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無我法不是究竟了義的法,無我法是為度眾生脫離分段生死、離開三界輪迴而方便宣說的法,所以無我法不是了義的法。「法無我」法也不是了義的法,「法無我」是一個方便道,讓你能夠到達佛地的究竟真常唯心的境界,所以才要跟你說「法無我」。所以一切無我法不是究竟的、了義的法,只有佛地第八識真如的「真我熾燃」,這樣的法才是真正的佛法;親到「常樂我凈」的佛地真如才是究竟的般若,因為具足了一切種智、三身圓滿、四智圓成,這樣的真常唯心佛地境界,才可以稱之為大圓滿法。而諸位來到我們正覺同修會所要學的就是這個大圓滿,不是密宗意識境界的大圓滿,那還是凡夫之見,不值得學。 (以上摘自:《我與無我》5 第三章 佛說之無我與我,點擊鏈接閱讀完整版)諸法無我!很簡單,違背者都是邪說。放下無謂的恐懼吧。迷信一個子虛烏有的所謂真我,真的能得到什麼安慰么?!假設所謂真我存在,打個簡單的比方,現在這個「我」,是「真我」做的一個夢。那麼,這個夢結束之時,「假我」也就是消失了,並不會成為「真我」!「真我」本來「常」在,而不是在做夢時變成「假我」,當然也就不存在「假我恢復為真我」這回事!對「真我」來說是夢醒,對「假我」來說死就是死!也就是說,假如這個造夢者存在,那麼它絕不能稱為「真我」,那是「假我」永遠攀不上的!不如稱為「真神」吧哈哈。所以,「真我」類蹩腳理論,只有白痴才會信以為真,比相信上帝之類更愚蠢。應該說,大多數迷信者,其實心底里也都是不會真正信服的,只是自欺欺人罷了。其實,偽經的創作者們,都走錯了方向。你應該說,「真我本來不存在,從無常到常有漸變之道可以創造真我。假我信了什麼修了什麼之後,可以慢慢降低無常之頻率,最終降為零,也即成為新生的恆常的真我。」哈哈,這樣倒是可以自洽,沒辦法駁倒。
諸法無我,是指諸法無我執之性,就是說諸法無自體性,是說諸法空性。這是般若學說,難懂點。如來藏之常樂我凈,這個我是指真我,轉識成智的清凈自性,就是如來本性,如來藏性。這是從唯識上說的,也不太好懂。不知你的修行程度怎麼樣,但問題確實有點深度,答的也專業一點。不懂再問,如果般若、唯識基礎較差,還是先打基礎吧。
朋友,佛說的「諸法無我」中的「我」,不是」如來藏「以及《大般涅槃經》的「常、樂、我、凈」中的「我」。
從唯識學的角度,「諸法無我」中的「我」,指的眾生的」我執「,特別是第七識執取第八識見分為我的「俱生我執」,所以這個「我」,指的是有漏法中的「我」。而如來藏所顯示的「常、樂、我、凈」之相,是把染污的第八識轉為清凈莊嚴的」真如「之後說的,乃是無漏法之中的」我「。
實際《大般涅槃經》中「常、樂、我、凈」是加個「真」字的,以區別凡夫的四種顛倒,以及二乘人的四種顛倒,所以這裡的「我」是佛性的「真我」,乃是從」無相「但卻」妙有「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從《楞嚴經》中」空不空如來藏「的角度來說。這要看你怎麼定義如來藏,依照楞伽經,如來藏是第八識,第八識是生滅法,不可能常樂我凈,所以佛經是有衝突的。
我到底存在不存在,關鍵是看你以什麼為我,印度宗教的我必須永恆不變,或者絕對靜止,你認為世界上有沒有永恆不變或者絕對靜止?這就是諸法無我的含義。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佛教認為存在永恆不變的事物,那就是虛空的無質礙性,注意了,不是空間,而是空間的無質礙性,或者叫緣起性空的空性,這個空性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佛教所講的佛性法身等,都是指空性,如果你把空性理解為真我是可以的,但是這和無我就是一個味兒了,無我就是我是虛空,佛教的真我就是虛空是我,換湯不換藥。神贊禪師,幼年行腳,親近百丈祖師開悟,後回受業本師處。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
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
一日本師澡浴,命贊去垢,神贊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未領其旨,回首視之。神贊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師在窗下看經,有一蜂子投向紙窗,外撞求出。贊見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並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聞之,以為罵他。置經問曰:「汝出外行腳如許時間,遇到何人?學到些什麼?有這麼多話說!」神贊曰:「徒自叩別,在百丈會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傅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本師於是告眾,致齋請贊說法,贊即升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於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贊,反禮神贊為師。所謂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
所謂如來藏,即非如來藏,是名如來藏。
釋尊說空說有,說非空非有,說顯說密。無非如祖師所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如果在文字思維上去論究佛之所證之境,無非緣木求魚。
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沒有歷經無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嗎?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設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歷經無量劫數,這是必須告知一切有情大眾的。
漢地佛教宣講的【除去這些妄想程序,業力就回歸其空性的本來面目,就入了道。】,是難於修行的,無法用於修行的實踐。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佛性何來?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變成可以倒駕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轉生世間,這又被認為嚴重背離了佛陀的緣起法,根據緣起法,轉生必須要有無明貪愛的依賴條件才可以,而佛陀滅盡貪愛,怎麼可能轉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脫境界變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運自如的無住處涅槃。看似很美好,但這是真實的嗎?
何來觀想到佛性?佛性只是人類自己的語言表達而已,是無法觀想,佛性不是一種存在。【雜阿含經】完整論述了,觀想十二緣起,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從而證得阿羅漢果。
大乘佛教本身的說法你就是違背緣起法,違背了輪迴法,違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薩、如來又重新進入人間的教義。這種教義,還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繼承與發展。
=========================================================================
有情自性【之心】,需要修行人以空性之心去普遍了知,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空性之心,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修行人以空性之心,觀想自己的劫數【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見自己劫中之死、生,自己劫中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觀想自己、觀想他人,自然會感嘆【『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修行人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心解脫,慧解脫。
修行人觀想,是不可能觀想到佛性的,只能觀想到十二因緣的循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緣無明生行,緣行生識,緣識生名色,緣名色生六處,緣六處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渴愛,緣可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集起。又:無明無餘離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滅】。這才是佛祖原始佛學的核心。
觀想【苦集滅道】法門,才是佛祖開悟的第一義。
【大般若經】也是論述了觀想的內容。
【[1050c12]
「若菩薩摩訶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勤修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觀,心無退轉,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1050c17]
「若菩薩摩訶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勤修學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滅觀,心無退轉,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雜阿含經】完整論述了,觀想十二緣起,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從而證得阿羅漢果。
觀想只能觀想到,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六受,六想,六思身,六識身,其結果就是【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後際俱見,亦永盡無餘;後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來觀想到佛性?佛性只是人類自己的語言表達而已,是無法觀想,佛性不是一種存在。
雜阿含經卷第二
【(四二)
[0010a04]
如是我聞:[0010a0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10a0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0010a12]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
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
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0010a24]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
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
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云何受患如實知?若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0010b06]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為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云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
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想滅道跡,如是想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
云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
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0010b17]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云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
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0010b29]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
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云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實知。比丘!是名七處善。
[0010c11]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010c17]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祖對於緣起法的內容表達的很清晰,就是十二緣起。
相應部經典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因緣篇
第一 因緣相應
第一 佛陀品
〔一〕第一 法說[1]
[0001a13]
一[0001a13]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0001a14]
二[0001a14]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0002a03]
三[0002a03]
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緣起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丘!此謂生起。[0002a07]
四[0002a07]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 [P.2] 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有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0002a11]
五[0002a11]
世尊說此已,彼諸比丘而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南傳佛教相應部經典,開頭就是以十二緣起為開頭。
【雜阿含經】開頭也是以十二緣起為開頭。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1](一)
[0001a06]
如是我聞:[0001a0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a0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0001a09]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0001a12]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001a14]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0001a1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二)
[0001a16]
如是我聞:[0001a1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a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3]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4]色無常如實[5]知者,於色慾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0001a20]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0001a23]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0001a26]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6](三)
[0001a28]
如是我聞:[0001a28]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a2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0001b02]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0001b0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四)
[0001b06]
如是我聞:[0001b0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b0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0001b10]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0001b1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7](五)
[0001b16]
如是我聞:[0001b1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b1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0001b20]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0001b24]
「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0001b27]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0001c01]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六)
[0001c02]
如是我聞:[0001c0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c0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0001c06]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0001c10]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8](七)
[0001c11]
如是我聞:[0001c1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c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0001c15]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9]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0001c1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無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10](八)
[0001c22]
如是我聞:[0001c2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1c2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11]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0001c2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九)
[0002a02]
如是我聞:[0002a0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2a0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2]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3]實觀。[0002a07]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002a10]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一〇)
[0002a12]
如是我聞:[0002a12]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2a1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0002a17]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0002a1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5](一一)
[0002a21]
如是我聞:[0002a2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2a2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0002a28]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002b02]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6](一二)
[0002b04]
如是我聞:[0002b0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2b0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0002b09]
「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0002b1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7](一三)
[0002b15]
如是我聞:[0002b15]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2b1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0002b20]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0002b25]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0002c01]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0002c05]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0002c09]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8](一四)
[0002c11]
如是我聞:[0002c1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0002c1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9]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10]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0002c16]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11]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0002c19]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0002c23]
「諸比丘!我於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0002c27]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於諸天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0003a02]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過去四種說 厭離及解脫
二種說因緣 味亦復二種-----------------------------------------------------------------------------------------------------------------------
話太多,易傷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佛祖經常把人比喻成四種、五種、九種的人。
有的人心中,佛像即是佛。
有的人心中,佛本空性,佛像啥都不是。
有的人心中,廟裡請來的佛像才是佛,淘寶的佛像只是玩具。
人確實根性大大不同,有的人3世代就可成佛,有的要91劫,有的千百劫,有的三阿僧氏劫。
人的根性不同,劫數不一樣。
佛性問題,你觀想當中自會明了!
你能觀想到佛性嗎?你只能觀想到業力如濤濤的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不可阻擋。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
觀想自己的劫數【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
業力就是你的心識如濤濤的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不可阻擋,一路奔到到海而後又重新在雪山聚集,融化,匯入雅魯藏布江。如此反覆。歷經三阿僧氏劫,不會停息。
你要心識不在如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就必須學習佛祖原始佛學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苦集滅道的法門。
漢地佛教宣講的【除去這些妄想程序,業力就回歸其空性的本來面目,就入了道。】,是難於修行的,無法用於修行的實踐。
雅魯藏布江水,奔騰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
佛性何來?
=================================================================
一百二 覺支
[0112a06]
一[0112a06]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七耶?[0112a07]
二[0112a07]
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0112a08]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三耶?[0112a09]
三[0112a09]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0113a07]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能圓滿此三明。」[0101a01]
八[0101a01]
以心普徧了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攝心……散心……非大心……大心……有上心……無上心……非定心……定心……不解脫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也。[0101a05]
[P.200] 九[0101a05]
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之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0101a10]
一〇[0101a10]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心識之重要經典 漢譯南傳大藏經 增支部經典
===================================================================
佛性問題,可是漢地佛教的核心問題,自道生1500年以來皆有爭論。今天也是漢族學人,學佛路上的大障礙,豈能輕易解答放過。緬甸的佛教徒,就被會被此問題困住。
---------------------------------------------------------------------------------------------------------------------
同修論到緣起、因果法,特別有獨到見解。所謂【佛性】也是【法性】,自然不離緣起因果法。要是認為有【實體之佛性法性】,那就不是究竟義了。漢地佛教談論的【佛性說】,以世俗義來說,只是方便善巧之法。如果不論條件,把佛性視為當然之存有,肯定是違背佛法的究竟義了。
---------------------------------------------------------------------------------------------------
【般若經】只是論到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言說。在【般若經】中,佛性、法性、真如、法界本是佛法的別說而已。
【般若經】論到,證得菩提,一切法無相、無住、無願。
漢地佛教【佛性說】,強調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作為一種方便法,提振有情對佛法信心是可以的。
如果把【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作為一種究竟義,那就錯了!
畢竟義,佛性、佛法、法性、真如,本性空,無自性,無所得,不可說!
漢地佛教的宣講,【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就如同基督教【信上帝得永生】的教義一樣,顯得那麼蒼白、無力、膚淺。
漢地佛教【佛性說】,把一種有情需要歷經九九八十一次劫難的才可證得菩提的偉大事業,簡單化、抽去了佛教思想的精華部分,把佛教修行視為一種輕而易舉、不需要多大付出的事情。
漢地佛教【佛性說】其實在把佛學佛教虛無化,最終佛教佛法失去活力。
佛性說【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證的菩提,人人可為菩薩,】針對漢族人的業力來的。漢族人,搞啥事情,都希望走捷徑。佛性說,就是漢族人在佛學上的捷徑法。
=================================================================
佛性就是法性。
有情眾生證得菩提,就成就如來、正等、覺,眾生就成就一切法性、佛性、真如、法界。
眾生具備佛性,要依據佛經來理解,不能脫離佛經談佛法談佛性。
佛性是佛法,眾生證得菩提,一切法不可得,佛性佛法也無所得。
--------------------------------------------------------------------------------------------------------------------------
師兄說的是。有情眾生歷經八十一劫難,必然證得佛果。眾生能成佛,既要說結論說佛果說佛性,也要說因說歷經八十一劫難說有情善根成熟。而後才可說,眾生與佛平等,無差別,人人有佛性。馬虎不得,不然佛法就與儒家的良心說法,佛法就與哲學的本體論說法,佛法就與天主教基督教人人信上帝得永生的說法,沒有區別了。說【佛性論】,師兄一定要慎之又慎。
=======================================================================
因果與業力,非今世的一切法相可以看清楚。因果與業力,需從過去世、未來世、今世這三世聯繫其來看待。佛經里,談到佛祖在91「劫」前,就受到前世佛的教誨,才在歷經91「劫」才出家、修行、證道、成佛。大陸的佛教界,基本上不談多世代的因果業力。大陸的佛教界,只宣講今世開悟、今世成佛,最起碼也是今世可以【往生凈土】。
[1]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2]
[0001c19]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21]劫,時,世有佛名[22]毘婆屍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23]屍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24]毘舍婆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此[25]賢劫中有佛名[26]拘樓孫,又名[27]拘那含,又名[28]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佛時頌曰:「過九十一劫, 有毘婆屍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屍棄; 即於彼劫中, 毘舍如來出。 今此賢劫中, 無數那維歲; 有四大仙人, 愍眾生故出: 拘樓孫、那含、 迦葉、釋迦文。師兄的【除了努力奉行五戒十善求下一世人身再與佛結緣以外別無他法】,【我只能說個人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凡夫有凡夫的修行,阿羅漢有阿羅漢的修行,菩薩有菩薩的修行,我所反對的,是凡夫妄自做阿羅漢、菩薩行且不自知,】,說的極好!贊一個。
讀一下經文,幫助大家了解修行豈有今世成佛的道理?
漢地佛教今日已不談【劫難】【劫數】的思想。
大正藏第 15 冊 No. 0642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0 央掘魔羅經
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57 悲華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都以【阿僧祇劫】的【劫數】背景,談論如何修行!
今世漢地佛教已經陷入了尋求極其可怕的商業成功之追求,離佛法遠伊!
如何認知涅槃的問題,是佛教的根本問題。2000多年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對與涅槃的問題一直有劇烈的爭論。
大乘佛教徒一般有此認知,【佛陀積累了無數世的波羅蜜進而成佛,就是為了眾生指出一條實現徹底灰飛煙滅,徹底消失不存在的解脫之路?難道徹底的消失不存在就是真正的所謂苦滅?】
師兄就是這樣的看法。
但是我們要從佛祖的話語以及輪迴,緣起法來理解。【寂靜涅槃】就是說涅槃境界,五蘊已經止息,不再有輪迴的流轉,就是業力也止息了,修行人才可真正達到心的解脫,也就是業力止息。
【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這句話,是大乘的修行人錯誤理解了佛祖本意,不知業力與輪迴說的是一回事。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變成可以倒駕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轉生世間,這又被認為嚴重背離了佛陀的緣起法,根據緣起法,轉生必須要有無明貪愛的依賴條件才可以,而佛陀滅盡貪愛,怎麼可能轉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脫境界變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運自如的無住處涅槃。看似很美好,但這是真實的嗎?
大乘佛教本身的說法你就是違背緣起法,違背了輪迴法,違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薩、如來又重新進入人間的教義。這種教義,還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繼承與發展。
對於涅槃的看法,我認為要堅持緣起法與輪迴法,我依據緣起法與輪迴法的原則推理,涅槃境界心識已不存在,業力已不存在,至於涅槃以後修行人的去處,只可以說是奧秘。
=================================================================
劫數 佛教及印度教時間單位,指漫長的時間,具體數目有各種說法。後亦指命中注定的厄運,大難,大限。
印婆羅門教認為,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後會毀滅一次,然後重新開始。這一生一滅被稱為「一劫」。而在佛教教義中,劫數包括「成、住,壞,空」四劫,壞劫時會有水災、風災和火災出現,甚至導致世界毀滅。
阿僧祇劫即指阿僧祇個大劫.根據《華嚴經》數字體系:阿僧祇= 10^(7.1×10^31)(即1的後面跟著7.1×10的31次方個0) 一般,從凡夫修行成為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是多長,可想而知.
大乘佛經對於成佛與劫數有清晰的表達,以【華嚴經】為代表。
【菩薩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
菩薩成佛就是一個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的過程。
菩薩成佛豈能談只是今世而已?
再看【央掘魔羅經】,談到佛祖成佛的劫數。【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身。】
佛祖的修行也是歷經無量劫數。【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燈光如來所修菩薩行聞自受記,隨順於如不謗經故,生舍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聞如來藏,一切眾生斷諸煩惱便得成佛,因其信樂覆護眾生故,生覆護身。我為菩薩時,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作忍辱仙人行四無量故,生一切眾生依怙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常為無量諸天世人,演說大乘一乘無上乘無礙之智,極大照明一切眾生所趣向乘,彼聞說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惡故,生趣向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讚歎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一界無垢如來藏,無合會故,生無合會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入白淨解脫天舍宅故,生虛曠無限容受勝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若男若女,作父母兄弟姊妹想故,生一切處無上父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飢饉劫以無量身施彼食故,生一切處離飢渴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闡提惡令生怖畏故,生[10]此捨離一切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示現無量方便身法身勝藥樹身,不增不善因故,生一切無行寂止之身。】
沒有歷經無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嗎?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設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歷經無量劫數,這是必須告知一切有情大眾的。
=================================================================
央掘魔羅經卷第三
[0533b12]
佛告央掘魔羅:「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4]身。」[0533b17]
爾時,央掘魔羅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身住實際而復生耶?」[0536a01]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為護法故捨恆河沙身,一一身若傷若打若壞故,生此不壞無為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眾多住處,精進捨身恆河沙數,一一身住無量劫精進苦行故,生不老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生疾疫劫為作良藥,一一身趣恆河沙劫故,生無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斷無量眾生飢[1]餓之病,施大乘味故,生不死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除無量眾生煩惱垢污,為諸難事示如來藏故,生無染污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除無量餓鬼飢渴之病,以一乘味令其飽滿故,生無漏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2]於一切眾生等心愛念,如父如母如子如兄如弟故,生無罪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不實語者,安立大乘諦故,生諦常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諸非法眾,安立出世間法故,生此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隨邪見者,安立正見故,生此第一寂靜之身。[0536a22]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有恐怖者,安立無畏故,生安隱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多憂惱者,安立無憂惱法故,生此無憂離憂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一切天人樂他婬者,安立大屍羅威儀故,生此無塵離塵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攝令清淨安立正法故,生此無羸[3]離羸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諸貧窮者,施財法二藏安立菩提故,生無災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隨愛欲者,安立離欲故,生此無[4]量無惱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拂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一切煩惱,如除蛇毒故,生此無患[5]離患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與無量眾生、諸天及人,結法親屬,世間親厚無過法親故,生無作法明顯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如法演說清淨如來藏法故,生[6]此無所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安立一切諸天世人,令住如來希有秘密故,生希有身。[0536b16]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以佛成就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故,生無量無邊尊勝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度無量眾生,於處處雜姓示現受生故,生此高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度一切有,安立菩提故,生無上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現隨世間支節不具,令無量眾生安立菩提故,生無上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不隱恆性如來之藏,為一切眾生安慰說故,生此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護持淨戒,見天女魔女及世間女不起染心故,生不危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一切世間尊長女人所不起染心故,生不[7]崩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除諸病患故,生此無邊無比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乃至畜生安立深法故,生深遠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一切天人說如來藏如虛空鳥跡,令佛性顯現故,生不可見身。[0536c07]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轉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執無我見,示以難見如來藏故,生一切眾生難見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一切天人不害眾生安立正法故,生微細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一切天人生法樂故,生[8]圓滿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普示天人如來之藏,如今所見文殊師利故,生不難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解一切眾生縛安立解脫故,生極難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天人惡趣一切諸有,普於中住,悉令安立真實解脫故,生無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一切天人淨持五戒故,生無筋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善發大願度一切眾生故,生一切處解脫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拔一切眾生諸惡見箭安立真實法故,生此寂靜不變易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等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亦令他等故,生寂[9]止身。[0536c26]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自修知足令他知足故,生上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諸聲聞說離食知足故,生斷一切求波羅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捨離一切魚肉美食,亦教眾生令捨離故,生美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吐一切煩惱故,生離虛偽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壞其住處驅出人眾,猶如[1]火雹故,生破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迷惑四倒,飲以法味故,生離慢梵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如來之藏寂靜恆道,離亂過惡極令正[2]真故,生寂靜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無我佛語者,建立有我如指指月故,生捨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般涅槃般涅槃,而不般涅槃般涅槃故,生如法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盡無量眾生際,極方便求如來藏垢,不可得故,生此界身。一切眾生悉有此界。[0537a17]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演說大[3]乘無礙智,無我我[4]所真實門故,生無入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成就無量眾生令畏煩惱故,生善出世間上上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一切眾生而作歸趣,無依作依無親作親故,生如萬流趣大海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以無畏心說如來藏經故,生安住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捨上宮殿轉輪王位無量快樂入山學道故,生宮殿身安樂不動。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離慢[5]緩眾如避栴陀羅,於淨戒者乃至不同水器故,生不悔身。[6]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輕無量眾生煩惱重擔故,生休息身照然明顯。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毀呰在家如處牢獄故,生一切眾生所求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斷貪恚癡故,生無病無畏無我所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毀呰女人娛樂煩惱猶如毒蛇故,生此滅身。[0537b08]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7]燈光如來所修菩薩行聞自受記,隨順於如不謗[8]經故,生舍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聞如來藏,一切眾生斷諸煩惱便得成佛,因其信樂覆護眾生故,生覆護身。我為菩薩時,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作忍辱仙人行四無量故,生一切眾生依怙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常為無量諸天世人,演說大乘一乘無上乘無礙之智,極大照明一切眾生所趣向乘,彼聞說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惡故,生趣向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讚歎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一界無垢如來藏,無合會故,生無合會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入白淨解脫[9]天舍宅故,生虛曠無限容受勝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無量眾生若男若女,作父母兄弟姊妹想故,生一切處無上父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於飢饉劫以無量身施彼食故,生一切處離飢渴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闡提惡令生怖畏故,生[10]此捨離一切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示現無量方便身法身勝藥樹身,不增不善因故,生一切無行寂止之身。[0537c03]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11]生,度無量眾生[12]令滅煩惱,示其自性,如於掌中視菴羅果故,生斷道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切有,如四毒蛇、如空瓶故,生離津溜筋脈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恆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滅一切有無量煩惱,離欲滅盡涅槃故,生涅槃不動快樂之身。央掘魔羅!我於無量阿僧祇劫,一切無際處住而復住此。央掘魔羅!涅槃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央掘魔羅經卷第三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0 央掘魔羅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12]卷第九
[0450a08]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百劫,然後教令淨修十善;教十善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千劫,然後教令淨修四禪;教四禪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劫,然後教行四無量心;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億劫,然後教行四無色定;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億劫,然後教令得須陀洹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劫,然後教令得斯陀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億劫,然後教令得阿那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得阿羅漢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盡成緣覺。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0450a23]
帝釋白言:「佛子!彼人功德唯除諸佛,其餘一切悉不能知。」[0450a24]
法慧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亦不為教爾所眾生,淨修五戒、十善、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出興於世;欲不斷佛種故,發菩提心;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起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群生虛妄煩惱習氣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所念故,發菩提心;欲悉分別三世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諸佛平等境界故,發菩提心。[0450b14]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無量世界,彼人以此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二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此第二人從此東行盡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三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四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五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六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七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八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九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十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彼第十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故不得世界邊際,十方世界亦復如是;如是展轉乃至百人,其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至十方,尚可了知得其邊際,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2]不齊限,為爾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悉為十方一切世界眾生故,欲度一切眾生故,欲分別知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知微細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細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知狹世界即是廣世界;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知穢世界即是淨世界,知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於一毛孔中悉分別知一切世界,於一切世界中悉分別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猶如虛空,欲於一念知一切世界,悉無有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0450c26]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成敗之數,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欲盡算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猶不能知;又第二人,於第一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如是展轉,乃至第十;彼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成敗之數,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為齊限,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摩訶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初大誓莊嚴,所謂: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0451a25]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1]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如是展轉至第十人,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精勤方便,所知眾生種種欲樂,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念念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如是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2]摩訶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菩提心;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知種種無量欲樂即是一欲,而亦不壞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眾生欲樂海,欲知一眾生欲即是一切眾生欲,欲悉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種種欲樂,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是一切欲,欲得具足如來種種欲樂力、欲知有上欲、無上欲,有餘欲、無餘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無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邊欲、無邊欲,善欲、不善欲,世間欲、出世間欲,大智欲、淨欲、勝欲、無礙智欲、無礙智佛解脫欲、清淨欲、不清淨欲、廣欲、狹欲、細欲、麁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欲,所謂:因苦生欲、方便欲、希望欲、著味欲、隨因生欲、隨緣生欲、盡欲、一切欲、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悉分別了知此諸欲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0451b27]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以此智慧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根。[0451c03]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希望,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希望。[0451c07]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方便。[0451c09]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念念心意,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心。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業,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業。[0451c15]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知東方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如是展轉乃至第十;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種種煩惱,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乃至十方亦復如是;爾所世界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尚可得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3]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分別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故,發菩提心;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結使煩惱、纏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一切眾生種種覺觀煩惱、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貪欲不善根煩惱、瞋恚不善根煩惱、愚癡不善根煩惱、等分煩惱、一切煩惱、根本煩惱、我我所煩惱、我慢煩惱、邪憶念虛妄生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等諸煩惱、蓋煩惱、障礙煩惱,欲悉了知一切眾生煩惱惑網,具足大慈[1]大悲一切種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0452a09]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見東方無量無邊世界現在諸佛及彼一切眾生,此人悉能恭敬、禮拜、尊重、讚歎、一心觀察種種供養,無量上味[2]餚膳飲食,香華、瓔珞、繒綵、幢蓋、上妙宮殿嚴飾、帳幔、寶網羅覆、眾寶莊嚴師子之座,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以如是等眾妙供具,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又復勸教彼諸眾生,以如是等眾妙供具,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復為一一諸如來故,以無量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一一周滿無量無邊世界,又以上妙眾寶而莊嚴之,一一塔中有無量無數如來形像,彼諸形像光明普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又復勸彼一一眾生為諸如來,起眾寶塔,嚴好如前,十方世界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0452a25]
帝釋答言:「彼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及。」[0452a26]
法慧答言:「佛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佛子!假使有人於第一人及所勸眾生精勤方便,念念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作功德諸供養具,於一念中,皆悉能[3]辨,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功德,廣說如前;如是展轉乃至第十人,廣說亦復如前;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彼菩薩不為齊限,供養爾所如來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供養十方法界、虛空界等世界中三世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得知盡過去際諸佛無障礙智,得信盡未來際諸佛功德,得知盡現在際一切諸佛所說智慧,彼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此菩薩摩訶薩悉皆信向受持修習,得證身證,悉等諸佛一切功德,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不斷一切諸佛性故,發菩提心;欲令慈悲心充滿一切世界眾生悉無餘故;欲悉度脫[4]一切眾生故;欲悉知一切世界成敗故;欲悉知一切世界眾生垢淨起故;欲令三有眾生悉得清淨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念煩惱習故;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行故;欲悉知一切三世眾生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功德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菩提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淨法故;欲悉知三世諸佛法平等相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智慧因緣清淨故;欲悉知長養三世諸佛智慧力故;欲悉具足三世諸佛無畏法故;欲悉具足莊嚴三世諸佛不共法故;欲悉得法界等無量無邊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所化眾生,皆悉同等;悉能震動一切世界,悉能普照一切世界,悉能休息一切世界諸惡道苦,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悉於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悉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悉令一切眾生解深法界,悉能護持諸佛種性,悉得諸佛智慧光明;彼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常不遠離三世諸佛及諸佛法,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及所行法,世間、出世間法,眾生及眾生法,專求菩提智慧無礙。」無我,無不我。
先參禪悟道。
一棵樹,一個人,一個念頭在凡夫看來都是生滅相是苦是變易法。在菩薩看來都是實際無生的幻相。菩薩心寂靜平等,幻生幻行幻滅實質是一寂靜行。所以說常凈我樂。
不是說樹是假的,樹是真的,但是這棵樹既無來處又無去處,並非立在過去未來現在,又不是立在地中空中心內心外。樹的存在是很微妙的。祖師:真空妙有。大乘佛教中說的佛性和真我,和三法印其實並不茅盾,三法印無我,重點在於否定「永恆」和「獨立」。不是沒有「我」,而是沒有一個「永恆不變」並且」獨立存在「的我。所以,無我的教義是要我們破除心製造的假象 —— 存在一個脫離感受存在的「我」。不是虛無主義,南傳佛教修行人為什麼普遍認為生命沒意義,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佛陀的意思是讓它們消滅我,然而這根本就不是佛陀的意思
真我也好,佛性也好,自性也罷,他不是一個東西,不能說存在,不能說不存在,也不能說既存在又不存在,他是在你完全破我後,破除假相後,你什麼都不是後的那個,那個那個不可說一估且可以這麼說的話
真我,或者說自性,不能被視作神我,不能說我們擁有自性,或佛性就是我,佛陀為什麼講無我,因為你任何一種我的觀念,如果如是執,你假我就永遠去不掉。所以這裡的破我執是有次第的,我們所見所知,哪怕是神我,也是一種幻象。幻象會令你以為自己和神我結合成一個新的自我。這個還是我相而不去。有我相,那業力的流轉就永無止盡,這就是為什麼在修行中,持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的見是最危險的事
最後,別扯啥按照原始佛教教義一切都是生滅法,佛性畢竟無之類的鬼話,事實是:南傳的阿姜摩訶布瓦等人,在描述自己修行經歷,證得涅磐的經驗的時候,都明確的描述了和大乘極其接近的覺性,真心的概念不是,甚至可以說如來藏和佛性含義也不一樣。如來藏是第八阿賴耶識(入楞伽經),被我們的第七識認為是「我」,輪迴主體。不過阿賴耶識依因緣時時變化,不是不生不滅自有永有的「神我」,靈魂。佛性到真是第八識中永恆不變的部分,可能被第八識中種種種子掩蓋,不過時時都會有作用,讓我們趨利避害,直至生出解脫之心。不過這佛性卻不是每個人特有的,沒有說張三的佛性好,李四的佛性差,第八識中的阿摩羅識,是佛性在每一世間有情的第八識的投影。
是的。但是如來藏、佛性中無我。這是一個非常深的哲學問題與邏輯問題。
說的信誓旦旦,其實都是蕭平實的業務員。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不是,如來不往來,似是而非,非我,如來不承認我
萬法無我 哪裡是我
推薦閱讀:
※在佛教中,為什麼驕傲不是正念?
※為什麼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慈悲心?
※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
※佛神通廣大,為啥普度眾生還如此艱難?
※佛教的禪定是不是我們平時指的「專心致志」和「心無旁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