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需要更好的耳機?

題主用的是CKR5 平常多聽流行 女聲居多 還有輕音樂 用ckr5的感覺是要比手機配塞好很多。現在中了SR5的毒 看了評價評論感覺符合我的聽音需求 但是又怕買來提升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我自己也借過朋友的耳機聽過 感覺不同價位的耳機差距不是我想像中那麼大 可能也有我是木耳的緣故 所以現在問題來了,更好的耳機究竟好在哪裡呢?提升對比現在的耳塞究竟有多大呢?


不知道耳機有好壞之分的時候,聽音樂是很開心的,完全沉浸在自己能聽到的音樂里。

試過好耳機以後,胃口被撐大了。再去聽不那麼好的耳機會覺得嘈雜、聲音混亂、層次不分明,就會嫌棄原來的耳機,琢磨著換個更好的耳機。

可是換了更好的耳機以後,還有更更好的耳機。貴的耳機還有幾萬塊一副的呢,計較起來是無止境的。

所以,有沒有必要換個更好的耳機呢。個人認為,如果你特別喜歡聽歌或者說對音樂有相當大的興趣,有必要換個能力範圍之內最好的耳機,充分感受這副耳機帶來的音樂的魅力。

但是也別太挑剔了,入坑之後沒完沒了,對音樂的關注點會跑偏,反而失去了本來簡單的快樂。


我記得誰說過來著.

有了好耳機.我終於知道貝斯手在幹嘛了...


耳機這種,就如大家說的那樣,十塊也能聽,一千也能聽,就好比無論盒飯還是滿漢全席都能填肚子。也就是說,買不買好耳機並不是必要的。

然而就我自己的感覺來說,在有經濟實力的時候買一副好耳機是穩賺不虧,他不像是消耗品,爽一次就沒;也不像是大麻,一次爽上天。就是給你聽的音樂的錦上添花,可能不仔細並不會發現,但無形中增加了聽音樂的舒適度,這種東西很難用性價比來說,只能說你願不願意花這筆錢。

======================(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贊,順便隨便聊點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懷揣自認很大的一筆錢準備去耳機吧讓大神推薦個好耳機,結果發現自己只買得起線的經歷,反正我當初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喜歡聽「音樂」的人,有時候我們只希望在預算內買一個適合自己的耳機而不是買個爹。

自己的情況:前端ipod touch,聽古典和金屬樂。起初用的自帶的earpod。後來接觸不良,換了PP。再後來買個德國大師435s用於聽古典。最近80塊買了個線控耳機配合LUMIA聽聽力和網易雲。earpod均衡,pp低音舒服但器樂糟得不行,435s聽不好Linkin Park,國產線控耳機什麼都不行。設備都很Low,大家隨意噴。

我認為聽音樂就是要在心情適當得時候聽適當的音樂而不是聽設備,畢竟音樂才是目的。


確實是的,大部分的流行歌曲用不著k3003那樣的高解析大聲場。甚至你還會覺得k3不好聽--因為人聲不突出,伴奏分離的太開,難找重點,氛圍感也差一點。這樣hifi的線條聲不適合所有人。但並不是所有高端耳機都是這樣的聲音,比如final家,可能解析力分離度不如同等價位,但氛圍感非常好;lcd3的人聲立體有致,素質並沒有影響聽感;stax009簡直全能,聽什麼都很滿足。

另一個角度說,很多音樂不需要那麼好的設備支撐;但並不是說沒有空間,只要你願意追求。更好的耳機有益於聽者體會歌曲的感情。

還有個人喜好的緣故,有人覺得耳機是工具,感動人的是音樂本身。這話不錯,但聽耳機本身也是有很大樂趣的,音樂感動人是另外一回事。還是看自己的能力及需求吧。

我就喜歡k3003、hd800那種冰冰冷冷的聲音,聽radiohead的時候能把所有樂器分離的一清二楚,能感受編曲的美妙。如果聽古典音樂,稍好的耳機、基本的素質可能就是剛需了。


等你聽上小半年好耳機,再換上差的耳機,你就明白了……


題主你快關閉這個問題吧,因為你再糾結與此的話過不了幾年就得上箱子了。。。


你自己去試就知道了,不同價位的耳機之間差異依舊是巨大的,哪怕是到了10K級以上的耳機,你拿HE1000對比abyss,009對比烏托邦幾乎都是一耳朵的差別,道理就跟路上的車子、手機一個道理,不同品牌造出來的車子千差萬別,同一款CPU的手機會有不同的性能做工提現,只是不同價位區間段的耳機,差別會更多的體現在聲音的個性差異上,而不是聲音品質的孰優孰劣


不需要。需要更好的耳力。


不需要。頭戴式耳機戴眼鏡聽時間長了夾得耳朵疼,夏天還捂痱子。

開始燒音箱是正經。


在有閑錢的情況下,當然是升級一下比較好。如果需要節衣縮食的話……還是不建議買了,更重要的是,不要自己去耳機店蹭聽

不要自己去耳機店蹭聽

不要自己去耳機店蹭聽

那是找毒!萬一被毒到了,錢包君就會瘦了。。。

好耳機無非就是更hifi,高保真。而且一般做工會精細,外觀也更好看,製作耳機使用的材料也會更好。


提升是很難量化來說明的。就如同你堅定的確認ckr5比手機佩塞好很多但是卻聽不出周圍人耳機和自己耳機的差別。其實這就是自己大腦在欺騙自己,說白了我們聽到的聲音從來都是自己腦子告訴我們的。但是隨著我們聽到越來越多的耳機,我們欺騙自己的標準就變高了,比如一個玩過各種定製耳機的大佬,一般街頭地攤貨根本騙不了他的大腦了,哪怕地攤貨賣1W還是騙不了。更好的耳機自然就是更好的偽裝者,知道怎麼取悅大腦,玩耳機都喜歡提hifi 其實hifi哪有這麼簡單,你家叫hifi我家也叫hifi那到底哪個才是高保真呢?

你提到了試聽不同價位耳機差距不大,那是當然,那些都是陌生的,大腦又不認識,就像我們每天見那麼多陌生人天知道那些人在我們心裡有多少差別,之所以每次都說要去試聽就和看妹子一樣,陌生人還是陌生人,就看一眼誰的顏值身材更好(當然價格也高),差不多顏值身材的哪個和自己感覺更對一點,至於詳細了解差別那肯定是收回家之後的事情。

那麼如果真的要問好的耳機好在哪裡,我只能回答你千差萬別。


誠如第一位回答的乎友所說,即使到了萬元以上的價位,同級耳機的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更不要說與中低端相比了。不過不必在意,我們聽的是音樂,而器材永遠是載體,給予我們最終感動的只能是音樂。你聽不出來各器材的區別,可能沒有習慣而已,沒有靜下心來聽。我建議你稍微升級下自己的器材,可以買些正版的音樂,以一個月薪水內為好。聽的久了,其中的道理自然明了。


耳機屬於音響器材中的硬體,播放的音樂屬於軟體。根據自己所聽的音樂風格和自身的聽音感受,在財力所能承受的範圍內選擇相對應的合適耳機。後期升級是肯定的,因為人的聽感有趨優選擇傾向,會越來越挑剔,絕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又低往高很樂於接受,如果回頭向下選擇的話,會無法接受。但建議耳機升級也要循序漸進,硬體器材越往高端就分類的越細,越發小眾化,價格越貴,且與耳機效果的提升百分百不成比例,基本上是效果提升10%,價格翻一倍。所以玩HiFi不能急躁,盡量把心放在音樂內容欣賞上,不要夢想硬體器材一步到位,硬體升級是個無底洞,有多少錢都能填進去。好耳機肯定是需要的,完美的音樂內容表達需要優秀的硬體支持,但如果我們暫時辦不到,沒事——靜下心來,慢慢享受音樂。


這是我的一篇專欄,放這兒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hifi可以算是一個非常小眾,非常燒錢的愛好了。經常和hifi一起談論的是攝影,所謂單反窮三代,hifi毀一生嗎。但是攝影與hifi其實是有蠻大區別的。攝影面向的是大眾,多少攝影好的男生憑藉幫女生拍的一手好照片,輕鬆抱得美人歸,我是從來沒聽過哪位高手通過hifi泡到妹子的。HiFi注重的是自身的享受,真正燒起來,拼的是自身的聽音能力,提升的也是對聲音細節的把握,這種能力是很內向的,只有聽的人自己能感受到,而且每個人感受都不同,沒法和別人分享,談論的時候也都是說一些玄之又玄的松,緊,大氣,寬鬆這樣的詞。所以HiFi也被冠之以「玄學」之名。

我剛開始了解耳機的時候,是某年返校,我們宿舍那幫傢伙在討論要不要買個mp3,然後提到了幾百塊的耳機(大致也就100來塊),當時我就震驚了,竟然有100多的耳機,那得很好了吧?然而我的同學輕蔑的一笑,這算個啥,貴的耳機那才叫貴。我很不服氣的上網一搜,這一搜,毀了我的一生(劃掉)。

我的第一個播放器是三星的q2,花了我500塊,配的是一個200塊的松下耳機。這套裝備已經很好的滿足了我當時的需求,但是折騰的心總是在躁動,終於,在某個下午我的這套設備落在了教室,成功的被不知道哪位同學順走了。我也順理成章的準備更新一發。

之後的折騰大部分是屬於瞎折騰,我買的設備基本也都是盲狙,耳機從殭屍的pr200mk2,創新的ie3,到最後的ue900,播放器買了七彩虹的c3和最為經典的ipod classic以及一生黑的re400. 從大二燒到大四,覺得自己怎麼也算個老燒了吧,直到我遇到了真正的老燒……

我還記得那是我研究生階段剛進入實驗室的時候,我琢磨著可以給自己買個大耳機,放實驗室聽聽,本來都準備入個sony的1r了,結果在下手前進了我們學校的hifi群。群里有幾個老燒,相約去中關村試聽設備,那天,我體驗了大佬們帶去的極致ed8(直推神器,有錢的話就無腦買買買吧),sony已經停產的老耳機,hd650,hd600,k712,stax的007.這些耳機徹徹底底地爆掉了我之前聽過的所有耳機。而我在不知道價格的情況下,也準確地感受到了ed8和那個我已經忘了型號的sony老耳機的驚人素質,這讓我堅定了繼續燒下去的決心。

之後的過程就是各種敗家,作為一個窮學生,我研究生3年除了攢了一台台式,其他錢全投入到了耳機上。ipad2太老了?用手機也夠了。出去玩?哪有換一副新耳機帶給我的感動大!買衣服?理工男要啥新衣服?給女朋友送禮物也是耳機,原先的es88給她用到報廢又送了個sony的mdr-1a(沒錯,就是我當初想買的1r的升級版……)

至於我自己,從最開始的akg的k240,換了dt880,又換了hd650,算是把三大廠的耳機都玩過了,播放器也換了幾個,直到畢業東西帶不走便把能賣的都賣了,剩了個便宜的shp9500送給實驗室師弟師妹,自己最愛的hd580帶回了家。然後用國獎獎學金買了一套寧梵的nf6i+opu#1(這個播放器最近掉價掉的厲害,我很受傷),方便在上班聽。

說到這裡,基本整篇文章都在離題萬里,只是介紹了我的聽音史,並沒有講清楚,我到底為什麼這麼熱衷燒耳機。這個問題其實是我今天在用dt1990pro聽楊千嬅的《再見二丁目》時想到的。當時我覺得,我好久沒聽到這首歌了,但是很奇怪,這首歌一直在我的手機里,我用耳塞聽歌時,也時常聽到這首歌。之後,我恍然大悟,我不是好久沒聽過這首歌了,我也是好久沒聽過這首歌了,因為我這段時間聽得,並不是這首歌的完全體。

大酒神在打dota的時候曾經有一句名言,是在他出完六神裝之後說的:這才是為師的完全體。其實聽歌也是這樣。HiFi的中文意思是高保真音響,也就是說,HiFi的最高境界,就是把那首在錄音棚里,演唱會上,音樂廳里被錄製下來的旋律,最還原地表現出來。當你用的設備不夠好時,你會丟失很多東西,可能是一個頻段的聲音,可能是歌手的一個氣息,還有更玄的東西,比如歌手在唱歌時的感情。

因此,我們才會耿耿於懷耳機的音場,在三頻的表現,以及那些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甚至連儀器也測不出來的種種特徵。

我很喜歡聽歌,我覺得聽歌的時候,我能消除一身的疲憊,能夠讓我的身心隨著旋律起舞,能夠和歌手,演奏者一同喜怒哀樂。既然我這麼喜歡聽歌,我為什麼不為這旋律配上六神裝,讓它能夠以一個完整的它呈現在我面前呢?

最後,曬一張我的金耳朵證書……這是我當年在實驗室用一個下午和我的hd650一起得到的,希望它在它的新主人那裡過得好吧。


需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有一套土坯房、你有一套高建築住宅,你有一套鄉野別墅。這是同一種東西。也是不一樣的東西。

這三者除了價格的天差地別。他的選地、設計、材料、施工、內裝都不一樣。

耳機工業也是個技術積累的產品。主要的功能就是削減大揚聲器的成本。額外的好處是便攜。

大揚聲器一套系統高貴的上百萬,一套sennheiser 墨菲斯2系統幾十萬,明顯的降低了成本。

較高的價格意味著工廠可以有更多的研發投入,更好的模具、更精挑細選的單元,更高檔的選材。

耳機市場是充分競爭的。有外觀取勝的Beats,有東莞仿製的山寨和中低檔品牌,也有低調內斂的大廠


sr5不怎麼適合女聲啊,要買的話為了出街就天龍的mm400啊,不出街就歌德的愛麗絲m1啊,便宜,然而做工不行,不過質量是沒問題的


談一談我自己的體會吧

我音樂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手機連接藍牙音響,一種就是播放器和耳機。

這一次就說第二種。

目前我有一個前段播放器,兩個耳機。播放器是七彩虹的C4,耳機分別是森海塞爾的HD598(以下簡稱598),和HD700(以下簡稱700)。

一開始的搭配是HD598和C4,當時的感覺就已經比筆記本插普通耳塞強過太多。

一、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空間感,用耳塞時,感覺聲音就是局限在耳腔小小的幾立方厘米的空間內,二用HD598時,空間有時甚至可以大到一個房間那麼大,不止一次,我用598看電影時,電影里出現敲門聲,我情不自禁地回頭看向了房間門。。。

二、聲音的方位感,用598聽音樂, 可以很清晰的分辨不同聲音的方位,比如,歌手在前方,鼓點在後方,貝斯在左邊,吉他在右邊,右邊更遠且偏後的方位,有三角鐵……

三、聲音的畫面感,用598聽音樂,可以腦補各種聲音產生的畫面,如歌手嘴唇的動作,吉他琴弦的振動,鼓手的鼓槌擊到鼓面的瞬間,感覺聲音離自己的眼睛很近,很清晰。這麼說雖然有點玄學的意思,但是確實是我自身的感受。

四、聲音的質感,用598聽音樂,感覺聲音的質感很好,各種聲音的層次分明,雖然強弱不同,但是都很清晰,信息量豐富,聲音的背景乾淨。

本來598搭配C4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組合了,不過聽久了感覺還是差一點感覺。於是在某次促銷時入了700。598相對於某些耳塞,應該算是「更好的耳機」了,而700相對於598,則更加是「更好的耳機」了。那麼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在買700的時候,我很明白相對於598,700已經不太可能再有明顯的飛躍了,只能是在各種細節上更進一步,實際的聽感也證實了我的預判,剛帶上700,聽一些我熟悉的音樂,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但是聽久了之後,發現還是有所區別,首先700的佩戴比598的更舒服,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其次598的聲音不能說不好,但是700的更加豐滿、充實,喂得耳朵很滿足。700聽久了,換上598,感覺就更明顯了,說不少哪裡不好,但就是感覺不給勁兒。有時在家聽音樂,聽到興起,我會模仿指揮,抬起了上手——左邊,貝斯準備,走起!右邊,大提請準備好,開始!後面的架子鼓,馬上改你們了,走著!就這樣一個人帶著耳機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得自嗨,這時如果突然被別人看到,一定以為這個人發作了。

個人感覺,好一點的耳機(約1000——2000的價位)比普通耳塞(約200以內吧),在聽音上的體驗來說會有比較明顯的提升,再好一點的話,提升就不會這麼明顯了,所以大家應該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和具體需求,理性選擇,因為高端的耳機,往往需要台式系統來驅動,已經不是手持端可以搞定的了。

這就我一點點的聽音體會,另外,如果有朋友喜歡在戶外或者公共場所聽音樂,入主動降噪,推薦bose(其他大牌應該也可以,最好試聽後耳朵收貨),一定會給你的聽音體驗帶來質的飛躍。


人的慾望在本能上是無窮盡的,喜歡更好的東西無可厚非。

只是大家在對「好」的定義上有所不同,購買力的不同更使得這一個問題複雜化。

對於一個普通工薪階層來說「好」的定義傾向於功能性,而非音質,100元與1000元的耳機音質差距是60分與80分。而1000與3000元在音質上的差距就是80分與85分。對於普通工薪階層來說為了那5分,錢不是那麼燒的。

普通工薪階層,希望越來越多的能力集中在一台設備上,滿足自己無窮盡增長的慾望。

耳機最基本的功能是聽音樂。

下一步就是聽音樂的細節,提高音質。

在下一步就是無線無拘束,音質會有降低,但無線的方便其實對普通人來說,就是「更好」。

而下一步就是降噪,整個世界清凈了,某種意義上,出街沒有干擾與噪音,聽音樂的享受得到了質的提升。

沒錯!我就是大法的信徒!1000X是個好耳機!


這麼說吧,用一千塊錢的耳機十和塊錢的耳機有什麼區別?

沒什麼區別,但是當你聽回十塊錢的耳機,區別就來了。


K3003-三個單元

三個單元雖然簡單,卻異常強烈,它們統治著我的聽力,那便是:對高頻單元愛一般的渴望,對中頻中庸的追求,以及對低頻的難以承受的同情。而失去這三種單元像變化莫測的狂風任意地把我刮來刮去,把我刮入痛苦的深海,到了絕望的邊緣。

我曾經尋找愛之高頻,首先是因為它能使我欣喜若狂——這種喜悅之情如此強烈,使我常常寧願為這幾個小時的愉悅而犧牲聽力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高頻,其次是因為明亮的而不刺耳的高頻能解除孤獨——在這種可怕的孤獨中,一顆顫抖的良心在世界的邊緣,注視著下面冰涼、毫無生氣、望不見底的深淵。我尋求高頻還因為在三單元的融合中,我能以某種神秘的圖像看到曾被演奏家和作曲家想像過的天堂里未來的景象。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東西,雖然這似乎對於人類的聽覺來說過於完美,但這確實是我最終發現的東西。 我懷著同樣的激情去尋找中頻知識,我曾渴望著理解B側的低頻,我曾渴望知道為何耳機能做項鏈,我還企圖弄懂耳機吧教徒所謂的用線材控制聲音的力量,但在這方面,我只知道一點點。

高頻的力量和中頻的力量引我接近天堂,但同情低頻之心往往又把我拉回大地。痛苦的哭泣迴響、震蕩在我的心中。若隱若現的貝斯,被壓迫、受敲打的地鼓,成為HIFI屆最討厭的包袱的、無助的動詞打次的節奏,卻充斥著整個世界的潮流的氣氛,轟頭的低音和扭曲的聽音觀,所有這一切都是對人類聽力原本該具有的樣子所作的諷刺。我渴望消除一切失真,但我辦不到,因為我自己也處於經濟危機之中。 這就是我的耳機,我認為值得一聽。而且,如果有第二次機會,我將樂意地再買一次。

——————————————————————————

改自《三種激情》-- 羅素 (日常黑Beats及K3003的低頻,並無對喜愛低音的嘲諷)

背景:曾經傾家蕩產買了一個K3003後因為經濟原因後出手了,現在十分懷念那種感覺並希望能早日購回。

答主自高一以後變沒有在學過語文了,耳機玄學最需要的文學素養是在是堪稱沒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戴耳機唱歌會嚴重走調,但歌手在錄音棚錄歌不也是帶耳機么?
哪些因素導致了《中國好聲音》和《聲動亞洲》這兩檔音樂真人秀節目的差距?
音樂是什麼?
翻看整個搖滾史,拿五張專輯推薦你會選哪五張?
成年之後還可以學樂器嗎?

TAG:音樂 | 耳機 | 燒耳機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