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伊朗奇特的的政教合一政體?伊朗為什麼"必須"拋棄民主,選擇政教合一?


看到 @雲石 我就知道這又是設問句,是雲石君在搞自問自答。

我唯一搞不懂的是:雲石君自問自答也就罷了,為什麼要把我們拉來呢?莫非是希望形成廣告效應以推銷自己嗎?可是,萬一邀請來的人反對雲石,自帶一幫人來踩,雲石君的答案不是很容易就被摺疊了嘛?我果然是社會主義書讀傻了,不懂雲石生意的訣竅啊。

至於本題,我覺得十分之可笑:為什麼伊朗「必須」放棄民主,追求政教合一?答案很簡單,因為伊朗是宗教封建主專政啊。教士專政,他不搞政教合一,搞什麼呢?這麼簡單的問題,也不知雲石君扯上那麼一通長篇大論累不累,也是很佩服他對自己的生意如此負責的精神。

就這麼著吧,我不是莫迪總理,就不耽誤雲石君做生意了。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這是不「民主」的神權國家的前總統內賈德。

這是同樣不民主但是總是以土豪被中國人相稱的前沙特國王阿卜杜拉。

拋棄你以前的知識,看圖片你覺得哪位領導人更像神權國家的領導人?

應該指出,在現代化的今天,說神權是封建主勢力的殘餘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所謂「伊斯蘭革命」中的伊斯蘭勢力是不是現代化的積極力量還非常有待商榷。

但是,迫於安全形式和美國的封鎖,伊朗不得不進行了被動的現代化進程。

因為被敵視伊朗的阿拉伯國家包圍,所以伊朗不得不在引進武器的同時一定程度上的自造武器。

因為被美國等國家封鎖,所以伊朗不得不一定程度地發展國內工業,否則國際市場上根本換不到所需要的物資。

結果「封鎖了幾年,什麼都有了」。

總結下就是:外部形勢迫使伊朗的神權勢力進行一定程度的現代化改革,結果現代化初見成果,伊朗的神權政體就被動搖了。

沙烏地阿拉伯給我們什麼印象?我記得一次看電視,一個自稱是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的畢業生在大談自己的大學生活如何如何土豪的。

伊朗給我們什麼印象?我記得人人網上有大量的「伊斯蘭革命」前後的德黑蘭市容的對比情況。

應該這麼說,那個談阿卜杜拉國王大學土豪的學生也許只是陳述事實,但是不得不說真是清真勢力的好隊友。

這裡並不是給伊朗的神權勢力洗地,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話,那麼他們應該和其他宗教政權像塔利班之類的沒啥區別。

但是迫於外部勢力,伊朗的神權勢力居然成了現代化的推動者。那麼和平與發展成了時代主題的今天,按照他的行為來說,至少它們是可以暫時團結的力量。抗戰的時候我們不也團結了開明士紳了嘛!


79年伊朗革命有其特殊性,所以最後伊朗在革命以後成為了一個伊斯蘭國家。

伊朗成為政教合一國家也不意味伊朗拋棄了民主(或者說採用了和歐美國家不一樣的民主制度)。

這裡只簡單分析一下79年伊朗革命相關問題:

(相關內容可以自行根據加粗字詞來查詢)

一、伊斯蘭教什葉派是伊朗歷史重要部分:

伊朗雖然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但伊朗的主要宗教信仰為什葉派,文化上是繼承波斯文化,這和其它伊斯蘭國家有很大不同(遜尼派、阿拉伯文化)。

現在伊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初建立的薩法維帝國(1501-1736),這個帝國的建立者伊斯瑪儀一世自稱為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後代。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王權他自稱是薩珊王朝的後裔,稱自己為沙赫

*他本人聲稱是先知後裔,伊瑪目的代理人,「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然而他是蘇菲教派家族,雖然他否認自己的出身並且嚴厲禁止蘇菲教派在波斯傳播。)

這裡實際上代表了伊斯瑪儀一世的雙重身份:什葉派的領袖、波斯帝國繼承者。

1.什葉派的另一種說法是:阿里黨,指的是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故又稱作阿里派。與遜尼派對立(認為阿布·波克爾為第一任哈里發)。該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並尊奉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

2.歷史上有三個影響力比較大的波斯帝國:古波斯、薩珊波斯、近代波斯。

古波斯不解釋了,最後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

其中波斯薩珊王朝在古典時代到中世紀統治伊朗以及中東地區,和東羅馬帝國爆發過多場戰爭,直到後來伊斯蘭崛起以後被阿巴斯王朝滅亡。

近代波斯就是由薩法維帝國創立。

3.沙赫:我們畢竟熟悉的說法為【萬王之王】,等同於皇帝,是中東地區最高統治者所用的尊稱。

薩法維帝國是一個以什葉派為國教的政教合一的國家,也是今天伊朗這個國家的歷史基礎。

二、阿訇在伊朗社會的特殊地位:

前面說了薩法維帝國確立了什葉派國教地位,而在其後的建立愷加王朝的愷加部落更是進一步確定阿訇在政治上享有的特殊地位。(前面忘說了,愷加王朝得名於愷加部落,薩法維帝國得名於薩法維人。)

愷加王朝(1794-1925)的建立結束了伊朗地區的政治混亂。但是新王朝的統治者卻沒有能力像前朝的國王一樣以「隱遁伊瑪目的代表」自居,而只號稱「真主的在大地的影子」。為了從宗教角度確立統治的合法性,統治者不僅斥巨資修建清真寺和經學院,還多次前往聖城庫姆和馬什哈德朝覲,力勸一些著名的宗教學者移居國都德黑蘭。在這種情況下,以教法學家為主的宗教學者地位開始上升。

當然這段時間什葉派的神學爭論(甚至引起了巴布教起義)也導致了為什麼日後阿訇在伊朗政治中發揮非同尋常的影響力,但是我並不了解相關知識,所以略過神學上的問題,只談一下結論。

在愷加王朝長期的神學爭論中勝出的是烏蘇勒學派,該學派認為:

人分兩種,一種是穆智台希德(mujtahid),即有資格對重大教法學問題發表個人見解、進行伊智提哈德的學者,一種是穆卡里德(muqallid),即追隨者。在教法問題上,追隨者要像服從伊瑪目一樣,服從穆智台希德。而且,應該服從當代的穆智台希德,而非不在世的穆智台希德。

我們在電視上能看到的現任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實際上包含政治與宗教兩重身份:伊朗國家領袖和大阿亞圖拉。

大阿亞圖拉:什葉派的宗教學者等級制度包括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霍賈特伊斯蘭三個等級。只有極少數的什葉派宗教學者(烏里瑪,也有稱為教法學家)才能達到大阿亞圖拉的等級,比如伊朗前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

至於伊朗總統雖然名義上為國家元首,但實際上。。。我不了解伊斯蘭共和制度,我不說話。

三、伊朗近代幾次革命並不是孤立產生:

首先是伊朗立憲革命,開始於1905年,結果嘛。。。很值得懷疑,不過算是確立了現代伊朗的法律制度,不過這個時候的伊朗深陷英俄兩國殖民滲透,已經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然後是石油問題,中東地區豐富的石油也讓英國加緊了對伊朗的滲透和控制,比如現在的英國石油公司(BP)原名為盎格魯-波斯石油(Anglo Persian),後來波斯改名為伊朗以後又叫英伊石油公司。

1921年英國支持伊朗軍事領袖禮薩汗·巴列維(Reza Khan Pahlavi,出身為哥薩克,當上伊朗國王以後改名為Reza Shah,前面說了沙赫的含義了)政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1935年他把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元首:???),並開始了國家現代化改革,或者說更加西方化和世俗化,有點模仿凱末爾在土耳其改革的意思。

禮薩汗雖然是英國人扶持的,但是本人親德,在二戰期間被蘇聯和英國聯手教育了(知道為什麼會有德黑蘭會議了吧?),1944被迫傳位給自己的長子禮薩·巴列維

戰後,摩薩台任伊朗首相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關於這個我前兩天看的中東學人的知乎文章介紹的比較詳細:

知乎專欄

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摩薩台的伊朗人民黨是一個社會主義政黨,不僅推行石油國有化,而且還有推行土地國有化得意思,這使得佔有土地的阿訇們也反對摩薩台,這也是其倒台的一個因素。

「白色革命」是巴列維在1962年發動的。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由君主領導的自上而下的現代化改革,本質就是改良。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雖然白色革命讓伊朗部分人進入了現代化生活,但普通群眾並沒有從經濟增長中得到什麼好處。依靠石油的單一經濟體制弊病繁多,從數據上拉動了經濟增長,卻沒有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此外上層揮霍無度,官員腐敗,對美帝百依百順,尤其是巴列維還實行了殘酷的政治警察,廢除兩黨制,轉為復興黨單獨執政(實際上就是加強了獨裁。)

在此期間,阿訇也站起來反對白色革命,其中就有後來成為伊朗最高領袖的霍梅尼

這裡霍梅尼認為白色革命會賦予婦女投票權是不對的,但也指出了國王獨裁、腐敗、政治迫害、充當美帝打手的現實。總的來說,即反西方化,也反專制獨裁。

暴君的權力和伊斯蘭教義向背。

四、伊朗伊斯蘭革命並不是為了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才爆發的:

1979年革命開始並不是為了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但結果是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革命的最初是一場很典型的起義,一群認為經濟不平等、需要更多工作崗位、反對政府腐敗和壓迫民眾、反對西方國家控制等等要求的示威者上街遊行。

最初的示威活動規模很小,然後警方開槍打死幾名示威者以後。。。

示威活動擴大了,軍隊出動鎮壓了示威活動。。。

遊行示威更多了,政府開始強力鎮壓。。。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最後,遊行示威變成了起義,巴列維被迫流亡,最終他抵達了美國,導致了伊朗群眾佔領美國使館,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美伊兩國從此斷交。

抗議——鎮壓——遊行——鎮壓——起義——推翻君主制

這其中伊斯蘭成分並不多,對生活條件、收入降低、失業威脅的不滿再加上對統治政權的醒悟和憤怒才是革命的主要原因。

至於此後什葉派阿訇是怎麼利用自己在伊朗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而取得了最高權力又是另一碼事了。


相信對伊朗有所了解的朋友,肯定會對伊朗的政治體制感到驚奇。因為這個中東地緣大國,居然採用的是政教合一這種怪異的古老體制。在伊朗政治框架下,國家實權掌握在什葉派教士手中,作為教士首領的最高精神領袖,掌握伊朗的軍權和決策權,民選出來的總統,只不過是精神領袖的執行者。也就是說,現在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居然是一個宗教國家!

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當下,居然還在採用類似中世紀歐洲社會那樣的管理模式,這在地球上稍具規模的國家中,伊朗可能是獨一無二了。別說歐美東亞這些所謂的進步地區,就連保守的出了名的伊斯蘭世界,都沒有像伊朗這樣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王權國,封建殘餘氣息之重可謂聞名全球。但即便他們的政治體制看上去多麼不合時宜,但起碼都是世俗化的政治勢力掌權,從沒聽說哪個阿拉伯國王頭上,還有個教皇老爺壓著。

而翻看伊斯蘭教史,除了穆罕默德創教初期,宗教權威勉強可以壓過世俗權力外,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也從沒有哪個後人叫的出名字的伊斯蘭政權,是由教士掌控。

特別是,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前,還是一個高度世俗化國家,受西方文明影響之深,在中東伊斯蘭世界可謂首屈一指。就這樣一個國家,居然一夜之間徹底逆轉,選擇了在當代人看來最落伍、最愚昧的政教合一體制,這本身就是一件極為反常的事。而尤為奇怪的是,伊朗居然能把這個政體維繫至今,歷經30多年風風雨雨屹立不倒,這就更讓那些西式民主的崇拜者們大跌眼鏡了。

那麼,伊朗為什麼會選擇政教合一政體?這套政體又為什麼能夠長期存在?雲石君在這裡做一個分析。

在之前《地緣政治65:美國為什麼一定要消滅伊朗》一文中,雲石君已就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的原因做了分析: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因石油暴富,並與美國締盟後,伊朗西線面臨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嚴重挑戰。而美伊同盟的存在,意味著伊朗同時又要承受來自蘇聯的巨大壓力。兩面受壓之下,伊朗不堪重負;再加上親美的巴列維國王強推「白色革命」,激化了國內矛盾,導致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王朝被推翻。

新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廢除了美伊同盟,力圖與蘇聯和解,以集中精力,應對以伊拉克為首的阿拉伯國家的進逼。

但是,由於地緣政治方面的原因,伊蘇矛盾雖然有所緩和,但伊朗並未有因此向蘇聯靠攏,蘇聯也沒有對與美國決裂的伊朗大力支持(原因詳見《地緣政治65:美國為什麼一定要消滅伊朗》;而伊美同盟破裂後,美國對伊朗由支持轉為制裁,並扶持阿拉伯勢力,這使伊朗依然承受巨大的戰略壓力。尤其是兩伊戰爭的爆發,大量消耗了伊朗國力,美國的制裁,又加重了伊朗的危機。

伊朗必須對抗阿拉伯,但又毫無外援,在這種情況下,能做的也只有內部挖潛了。當然,內部挖潛只是比較含蓄的說法,說白了就是要將社會資源儘可能的集中到國家手中,以應對外部危機。而這個社會資源又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民眾財富——以充軍餉;二,成年男性——以充行伍。

要搜集社會資源,伊朗當然有兩種方法:第一,直接動用世俗權力,去民間刮地皮、拉壯丁,但這肯定會招致民眾的強烈抵制,引發社會衝突——伊朗現在外患重重,內部經不起折騰。

第二,用意識形態體系引導群眾,讓他們自願出錢出人。而帶有原教旨主義色彩的保守意識形態,一方面可以打造崇尚簡樸的社會氛圍,在道德層面壓制人民的生活需求,進而節省消耗以供對外博弈;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興伊斯蘭的宗教狂熱,激發人民的聖戰情節——要是伊朗社會還是西方那套世俗化模式主導,那在享樂主義和貪生怕死本能的驅使下,伊朗壓根就籌集不到足夠的資源來跟阿拉伯勢力對著干。

很明顯,第一種手段是自掘墳墓,第二種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只不過,意識形態的作用是漸進的,而伊朗的外部壓力卻是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伊朗的權力架構只能向宗教層面嚴重傾斜,通過宗教掌權的方式,最快,最深入的影響社會的每個角落。

實際上,早在六七十年代,隨著阿拉伯國家的崛起,伊朗的宗教勢力就有了抬頭的趨勢,只不過巴列維國王親美,又要維繫自己的世俗政治權力,所以對它強力打壓,後來成為最高精神領袖的霍梅尼因此流亡海外。

只不過到70年代末,伊朗外部形勢急劇惡化,世俗權力再也沒有足夠能力應對,所以伊斯蘭革命爆發,宗教勢力也趁勢上台。

這就是伊朗專向政教合一的內部因素。而從外部來看,政教合一,對伊朗與阿拉伯的博弈也大有好處。

伊朗要想在與阿拉伯國家的博弈中獲勝,一方面要竭盡全力的增強內部實力。另一方面,也要想方設法的挖阿拉伯國家的牆角。

而宗教就是最好的武器。在中東阿拉伯世界,有兩個國家,是伊朗可以「策反"的對象。一個是敘利亞,另一個,就是和自己打了八年兩伊戰爭,算是自己最大對手的伊拉克。

伊斯蘭教分為什葉、遜尼兩大教派。雖然在世界範圍內,遜尼派佔了絕大多數。但在中東這個伊斯蘭世界核心區卻並非如此。伊朗就是什葉派國家,也是什葉派的大本營。

而除了 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也與什葉派大有關聯。

伊拉克當時雖是遜尼派的薩達姆掌權,但其民眾中,什葉派卻佔比過半,且集中在兩河流域這個伊拉克核心地帶。至於敘利亞,雖然什葉派只佔總人口的兩成不到,但執政的阿薩德政權卻是出自什葉派中的阿拉維教派,其政府和軍隊也基本上都由阿拉維派穆斯林組成。

對伊朗而言,如果能拉住系出同門的敘利亞,再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遜尼派的薩達姆,那隨著這兩個中東大國的加盟,伊朗的外部形勢將徹底逆轉,進而一舉確立在中東伊斯蘭世界的主導地位。

但如果伊朗是個世俗政治勢力掌權,這是做不到的。因為在世俗化的框架下,民族和國家才是民眾認同的主要標準。以國家為標準劃分,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彼此獨立;而以民族為標準的話,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什葉派,都歸屬阿拉伯族系,而伊朗則是波斯族系——二者是千年死敵。也就是說,伊朗以一個民族國家的身份,是爭取不到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情感認同的。

但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一個宗教勢力的形象出現,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作為什葉派宗主,伊朗會天然獲得伊拉克什葉派和敘利亞掌權的阿拉維派的好感。同時,伊朗又挑頭扛起伊斯蘭復興的大旗——這對遜尼派來說或許還心有芥蒂,但對什葉派來說,絕對是極具誘惑力的。甚至,如果伊朗真的能打出一片天,那即便那些遜尼派,在振興伊斯蘭的大框架下,也有可能轉而奉伊朗為宗。

用宗教認同取代民族、國家認同,這是伊朗經營中東,分化阿拉伯國家的最佳手段。而既然要凸顯宗教色彩,伊朗的權力架構,當然也要相應配合,教權高於政權的政教合一體制,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伊朗的這步棋還真是走對了。現在的中東,伊朗、敘利亞政府,還有薩達姆被推翻後,什葉派掌權的伊拉克,三國似乎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同盟,與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王權國,以及敘利亞的反對派和IS們分庭抗禮。

雖然三國合作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共同的國家利益,但什葉派這個共同特徵,確實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紐帶作用。如果伊朗當初選擇世俗化政體,沒準現在還在阿拉伯國家和美國的齊心打壓下苦苦煎熬,哪有現在這麼大的轉圜空間?

那麼未來伊朗政體會如何演化呢?在雲石君看來,政教合一還會在一定時期內延續下去。一方面,伊朗與美國、阿拉伯王權國的戰略對抗依舊持續,其壓力依舊巨大,需要用宗教手段發動國民;另一方面,嘗到了宗教甜頭的伊朗,還會用這種形式,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發展同盟。就算有一天,什葉派的紅利被吃盡,伊朗還可以更進一步,用伊斯蘭復興的旗號,去爭取遜尼派阿拉伯人、甚至土耳其、中亞的突厥人的認同。

所以,所謂的政治體制,根本就無好壞之分,只看是否合用。對伊朗這樣的國家來說,國情決定了,政教合一雖然看上去土的掉渣,但實際上,卻比西式民主更適合其生存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政教合一能在伊朗持續到現在,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開始,雲石君將分析伊拉克,解析美國為什麼非要毀掉這個國家。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66章——伊朗之第3部分。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那麼我又來了。

還是那句話,雲石君的見識乾貨都沒什麼問題。

然而,為啥他不開個專欄呢?

因為……專欄沒公眾號掙錢啊……


下面,有請雲石君


伊朗還是比狗大戶進步很多,選擇教權可以團結什葉派,算是一種現代化嘗試吧。(求不舉報)


伊朗曾經有可能得到一個民選世俗的政府 結果這個民選世俗政府屁股還沒坐熱就被美國人推翻了


誰拳頭大聽誰的啊,中國不也是歷史的選擇嗎?


與其去思考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政權是如何生存發展的,那麼遙遠多像霧裡看花,何不想想我天朝是如何存活發展的呢?比一比看看,我天朝根本不民主,又腐敗,遍地的靠拉關係走後門的特權階層,守著一套已經被實踐證明行不通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掛社會主義的羊頭,賣資本主義的狗肉),最後混成了世界老二,多奇怪啊!人家是政教合一,我們這是黨政合一,本質上又有何區別?


雲石去開個專欄好了. 何必自問自答的.


推薦閱讀:

如何理清整個波斯文化的發展以及興衰史?
琐罗亚斯德教究竟是怎样一个宗教?
伊朗是恐怖主義國家嗎?

TAG: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