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流行音樂的詞曲創作和編曲通常不是同一個人呢?
這樣做是有什麼特別的考慮嗎?
就算看到有編曲的人也作曲,好像也很少看到他們同時對同一首歌編曲和作曲。
人演唱的旋律和器樂的旋律其實不一樣,要考慮換氣、咬字等等好多東西。
而且旋律主要考慮橫向發展,而編曲則更傾向縱向,雖說旋律創作的時候也要考慮和聲,但是編曲則是更細緻、耗精力的一個工作。歌詞自然不用說了,需要的更多是文字功底。因此,為了保證流行音樂(或者說工業流水線生產的音樂)的創作效率和質量,流行音樂的公司就會僱傭專人來生產,頗有流水線的意思,每個人只要負責自己擅長的領域就可以了,不要求太高的藝術成就流芳百世,只要能賣出去並且不出現負面新聞給公司抹黑就行。
比較著名的其實是上世紀60年代的摩城音樂,摩城唱片公司就是憑藉這種做法迅速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而這些工作如果讓一個人來完成,那顯然對這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有較大的要求,如果他是一個精益求精注重表達的藝術家,做一些藝術性很強的音樂那倒是值得這樣精雕細琢(比如king crimson樂隊之類)但對於一個一年不發唱片就喪失市場的流行歌手來說,顯然來不及精雕細琢慢慢做作品……因為在歌曲創作中,詞曲編三樣,每一樣想做到極致,都需要多年鑽研。
在華語樂壇百年歷史裡,即使追溯到老上海時代,也沒有一位能詞曲編三樣都達到大師級水準的。 在早期時代曲歌曲創作大師里,陳歌辛(曲 編),姚敏(詞 曲),這二位大師算是早期華語歌曲創作質量最高,經典數量最多的,另兩位李厚襄和黎錦光,也有經典作品,但是數量不夠多。 據說姚敏先生早期並不通和聲,也不怎麼懂樂理,但是照樣寫出極其優美的旋律和歌詞。陳歌辛老先生,主要和作詞家陳蝶衣先生合作。後來因為歷史原因,老上海唱片業遷到香港,民國時代曲在香港,仍然存在了很久。到了70年代,香港的本土音樂人中,顧嘉輝和黃霑二位大師合作的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顧嘉輝曾於美國的柏克萊音樂學院進修,編曲很厲害。但是他只精於曲和編。而黃霑先生不通和聲,只會旋律寫作和歌詞寫作。
台灣樂壇大師級人物中,70年代的劉家昌(詞 曲),80年代的羅大佑(詞 曲),也都不是三樣都精通。其中羅大佑應該算是最平均了,詞曲不用說,編應該也會,但沒有辦法達到非常高超的水平。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把詞曲編其中兩樣做到極致已經是非常厲害了。
編曲者需要的樂理知識,器樂演奏水平,都要遠遠多於歌曲寫作者。確實是三樣中,理論技術要求最高的一樣。 但是旋律寫作者,寫出那些經典旋律, 同樣也是很了不起的,短短几句,需要天分和極高的審美,深沉的內心,這個過程更多是感性的,音樂的根源本就是精神層面的難以捉摸的東西。拿the beatles舉例,yesterday的詞曲就是paul mccartney自己完成的,但是他對伴奏一直不滿意。對於一個剛出道不久的樂隊的一員,他只知道什麼是好與不好,但是礙於音樂水準不知道怎麼做。
在the beatles的製作人喬治馬丁的不斷請求下,Paul同意一反傳統搖滾樂形式的用弦樂四重奏伴奏。Paul看著喬治馬丁將一個個音符拆開,按照聲部改編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演奏內容,這才有了這首傳世名曲。Paul說這是他的第一堂編曲課,後來在喬治馬丁的教導下他的創作水準不斷提高,這也說明了這位製作人除了音樂知識豐富外還具有相當準確的理解和審美。是他作為導師一手提攜了the beatles又為他們的歌曲潤色
可以說the beatles的詞曲都相當優秀,但是沒有製作人喬治馬丁的編曲,和他後期製作時的別出心裁,他們是達不到我們現在聆聽時的高度的。the beatles唯一一張不是他製作的專輯let it be出現了之前專輯所未有的空虛,疲軟。總的來說,會專門有人編曲是流水線生產音樂的結果,也有音樂水準的原因,他對音樂水平的要求要高於單純的作曲。作曲人未必能編曲,但能編曲的人作曲不會差。用英文來區別就是song writer和composer。謝邀,我可以全套自己獨立搞定,但如果要出專輯或者參與某公司發歌我會走流程,什麼都自己干,吃力不討好。
你會發現有一項是你的職業,而其餘的是玩一玩。
當然了,大部分人是不能兼顧學習所有環節的。
一般情況下,作曲作詞的人不會編曲不會後期的人佔比重很大。而只會編曲的人不會作曲作詞也是有很多。二者的靈感範疇不懂。後期處理和母帶師錄音師,這些職業不懂作曲編曲都沒關係,有些甚至不懂音樂,他們只需要懂得操作他們的設備,有一雙好耳朵,心中有各種物理聲學概念,搞定後期沒什麼問題。
作曲作詞可以完全拆開,作詞的不會寫歌是一件多麼正常的事情。同樣作曲的怎麼都憋不出詞來也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了。
就是因為有這些分工,大家才會因為製作一首歌而團結在一起。才會感到開心,因為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想不到我也有不能免俗地來一句的時候: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問為什麼詞曲創作和編曲通常不是同一個人,言下之意就是,詞曲創作和編曲是同一個人的情況屬於少數。非也非也,實情很可能只是,題主自己通常看到的詞曲創作和編曲不是同一個人。其原因則很可能是,您看的不夠多。
誠然,會作曲的不一定會編曲,擅長編曲的不一定能寫出很多屬於自己的旋律。因為作曲的本質是把既有的音符進行排列組合,需要考慮的事情說到底其實就一件:讓它們組合出來的東西聽著順耳。在這件事上,有時靈感和對「美」的觸覺比什麼都重要。學過基礎樂理對音樂創作自然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即使是不懂樂理的人也有可能靈光乍現地哼出一段好旋律來。至於編曲,要顧及的東西就多了,選什麼樂器,用什麼節奏,blablabla一大堆事,沒點行業相關知識還真hold不住。同樣一段旋律,不同的編排方式展現出來的情感很可能大相徑庭。
先隨便舉個純音樂的例子以排除詞和唱的干擾:銀の意志 - Falcom Sound Team jdk
ハーメル - Falcom Sound Team jdk
前者戰鬥曲後者回憶殺,風格迥異,但兩首曲子的主旋律是一樣的(都圍繞同一個主題人物),就靠編曲來變化了。
(不過當然不能就此小看作曲覺得編曲才更高級,最單純的事往往也是最難做好的事,寫詩的本質不也是把既有的漢字進行排列組合嘛,但就是有的人排得優美如畫有的人排得不堪入目對吧)
回到為什麼作曲和編曲有時不是同一個人的問題上來,答案就很簡單了:能夠譜出優美旋律的人,不一定具有編排整首曲子的全局觀。各種編曲手段都玩得666的人,又不一定擁有作曲所需的原創力。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作曲的人自己也能編曲,但如果交給另一位來編,換雙眼睛換個角度,還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有利於藝術創作嘛。總之有些時候,一首歌曲的創作,還是需要明確分工一下。
既然分工很有用,為什麼我前面又吹毛求疵地挑剔題主說問得不準確呢,因為,作曲編曲雙修的人以及他們自己一手操辦的作品,不管從比例還是從數量上看,都還蠻不少的。尤其在香港流行樂壇(大陸台灣和國外的應該也很多,樓上好像已有對它們更熟悉的人舉例了吧)這個人口基數不多的小圈子裡,需要身兼多職的情況就更多了。再來隨便舉一些例子,以下排名不分先後純屬隨機:
陳輝陽、江志仁(C.Y.Kong)、陳偉文(Adrian Chan)、雷頌德、蔡德才、梁基爵、伍樂城、郭偉亮、羅大佑、花比傲、劉以達、顧嘉煇、黎小田……
這些人自己又作又編的好歌不要太多,題主自稱很少看到,多半還是因為本身看得太少……實際上整個流行樂壇都有很多這樣的人和作品,在此就先不細數了,平時聽歌多點留意多點積累信息,你會打開新世界。BTW雖然我計劃中想整理的詞曲信息系統還沒有搞出來,但剛才我粗略看了看自己資料庫里已登記的,作曲編曲是同一個人的佔到了一半左右,這已經不能算作通常不是了吧。
噢,忽然想起前邊都忘了說作詞的事,道理也差不多吧,術業有專攻。確實詞曲編唱一把抓還能做得非常好的大神,也就塔尖的那麼一點啦。然而如果只要求三件事裡頭能做好兩件的話,著實不在少數。因為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所以大多數時候編曲、詞、曲也是不同的人。各有所長。就像設計飛機的工程師不會開飛機一樣。
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維度。第一,就流行音樂來講。作曲的實際內容僅僅也就是旋律寫作,好一點的能配上和弦。第二,出於商業的考慮,很多公司為了造星,尤其是要造創作型歌手時會刻意弱化編曲的地位,用來突出歌手的才華。因為普通聽眾自以為流行音樂的美感是旋律和詞賦於的,他們不知道編曲是一項可以錦上添花甚至可以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工作。這一項高技術含量的工作也是再創作的一部分。其創作難度和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是遠遠大於旋律寫作的,即流行音樂所說的作曲。第三,真正有能力玩流行的一般都是具備一定編曲能力。總結即為能編曲的人一定能作曲,作曲的人不一定能編曲。這裡的作曲特指流行音樂的作曲。第四,大多民謠編曲水平比較低。據我聽過的作品分析,科班出生的作曲和編曲水平是遠遠高於一般所謂的獨立音樂人。反正知乎上一大票人備註里寫獨立音樂人、音樂製作人都是半吊子。真神都是擺作品說話。我也是半吊子。
第五,對於旋律來說,好不好聽是很主觀的。但是編曲編得好不好是可以用技術衡量的。例如和弦如何用的,音色選得好不好等等。
第六,我們從來就不是重視音樂的民族。我們的普通聽眾對音樂的審美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作曲的人可以不懂樂理,不懂計算機音樂,甚至可以各種轉調各種音不準。但心中有一段旋律,於是就哼出來給編曲的人聽,多少錢一首的讓編曲的人把曲子做出來,這才是編曲人的工作。就如很多影視作品編劇和講故事的人不是同一個一個道理。
音樂過度商業化的結果。唱片公司看中某位歌手的外形,請來作詞作曲編曲一票人來做一首歌曲。其實演唱作詞作曲編曲本來應該是由一個集體完成,這就是一個樂隊。作曲和編曲不是一個人很常見。奇怪的是表演和創作不是同一個人,這音樂能聽出感動嗎?
一個音樂人的進階:作曲—》編曲—》混音—》錄音—》母帶製作(監製)。對音樂人的要求依次提高。後者囊括前者的技能,反之則不行。
謝邀。
因為大部分人認為哼哼旋律叫做作曲,
做伴奏叫做編曲。
而真正意義的作曲家,是所有音符都由自己完成的。
不過,流行音樂都是旋律為上,特別是在亞洲的審美環境下。也不是通常吧,詞曲編曲唱都一個人的叫創作音樂人,而且很多啊,不管是大明星還是小音樂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現在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編曲的門檻也很低了,直接舉例吧,我知道的一些「一體機」————1、滿級選手:周杰倫,第一張專輯就有自己全包的歌曲如《反方向的鐘》,另外還有很多《分裂》等等,出道前一直為別人寫歌,周杰倫是有這個功力的,而且從《分裂》這首意識流的歌詞來看,周董其實寫詞功力也不錯;王力宏,這個不說了吧,全能男神;許嵩,詞曲功力好於編曲一些好於唱功,而且也應該算本土最早一批獨立流行音樂人了吧;韋禮安,唱功詞曲編曲都很優秀,沒許嵩紅,缺少一些大紅大紫的機會吧;胡彥斌,大神沒得說;經乎友提醒,方大同,詞功略差,其他沒話說;陶喆,不說了,全能創作歌手,曲應該是最好的;金岐玟,《歲月神偷》唱功太棒;還有很多,以後想起來加。2、獨立小眾的如燕池,《人海》估計很多人聽過;戴荃,《悟空》;網路原創音樂人西瓜jun,winky詩,seina wu,小賤,等等3、外國的幾乎就更多了,日本歐美獨立創作音樂人幾乎比唱片歌手多去了,名字不一一說了直接放個歌單有緣聽一下分享海陽LY創建的歌單「幻」: http://music.163.com/playlist/483398038/36469924/?userid=36469924 (來自@網易雲音樂)最後當然大部分人不可能每樣都是大師級別,但能混個中等合格水平也是可以了吧。
術業有專攻但也有自己寫詞寫曲編曲的比如周杰倫
以及其他很多創作人
v家的p主不服。
有一種人叫獨立音樂人,什麼都自己干
有一種人叫歌手,我只唱到最好
有的,是真不會…
編曲和作詞作曲完全兩碼事兒,那是另一旮沓的工業化流水線作業唄,你用的手機還不是流水線作業的產物?
哈哈,剛剛看完張藝興的一首solo 《what u need》這是他一人參與作詞作曲編曲的,還有舞蹈,完成度很高。
許嵩表示不服
推薦閱讀:
※雙吉他伴奏如何編配?
※編曲是如何做到對一首歌最優的呢?
※如何評價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第九期哈林老師的編曲?
※編曲對一首歌的影響有多大?
※成為像AVICII這樣的音樂製作人,需要付出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