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機緣開始接觸,了解,學習心理學和佛法的?

對於該問題的所有評論、答覆、質疑,在此統一回復了。

如果給該題加一個副標題,那該問,你是如何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在的,如何覺悟覺醒的,如何想要改變自我,突破自我的束縛的,如何想要改變命運的?因為覺得跟此題最相關的就是心理學和佛法。而且鄙人淺薄的見識中,認為心理學和佛法本就有相通之處,而佛理很難入,心理學相比之下會容易接受些。

此問不是來給我本人來尋求心理安慰或緩解焦慮的(自問自答,自己的回答也在其中)。此問的目的,一是希望所有與我一樣,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這些經歷能給那些尚且一個人獨自在黑夜中苦苦掙扎的人一些幫助,以及今後可能遇到同樣問題的人。二是為了弘法,使更多人能了解、接觸,並從中受益。

此題不是為了黑心理學,也不是為了業餘心理學愛好者在科班出身,專業從業人員,面前的妄自尊大。更無意將二者做比較對比,爭個好壞高下。

對此題的質疑和誤解,個人認為來自見解、認識、觀點、立場不一致。

1)一些人覺得把心中神聖的心理學與佛法放在一起,是在貶低了心理學。2)如果說心理學有局限,那些心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所謂的「宗教」卻能解決,這也一些人不願聽的。3)若傳達心理學是可以自學的,就間接貶低了科班出身與從業人員的價值,並且「心理學可以自學」傳遞這樣的概念,還有形無形可能擋了一些人的財路。4)還有人質疑佛法有什麼好學的。

我想說不了解佛法的人,才會說佛法是玄學,帶有神秘色彩。佛法早已超越所謂的科學,沒有比佛法更科學的學科。

一門學問也好,科學也好,宗教也罷,如果因為它的博大精深,業餘人員連學習討論它的資格都沒有,那它如此高冷觸不可及又有什麼意義呢?

佛法不博大精深嗎?如果有一天街頭巷尾,老幼婦孺皆能談論心經、金剛經、法華、楞嚴等經,佛法若能普及到此程度,吾等就是粉身碎骨,灰飛煙滅也會無比欣慰,而不會覺得汝等之輩有何資格妄談佛法。

那些在網路上分享心理學的諮詢師,他們讓無數網友沒有花一分錢就能接觸到心理學,在他們的博客微博上,無數草根心理學愛好者可以妄談心理學,我相信他們絕不會說,就憑汝等之輩也想學心理學,也敢妄談心理學。寫到此我不禁笑了,如果連說都不讓說,不讓一般人討論,那究竟誰又是真正的玄學,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呢?

而且世間的事物本就有兩面性。什麼都是有風險的,禪定也有風險,在自身的業力沒有清凈的情況下盲修瞎練,容易入魔。就像毒藥瓶子沒有洗凈來當容器當然有毒。但個人認為每天一小時之下不至於如此。


是苦難。

苦難有很多種,而我經受的最多的是情緒上的暴力。

我2011年接觸心理學,學習了近兩年後改變很大,但是發現心理學有它的局限性,應該會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內心的情緒痛苦,巧合的是這時接觸到了禪修。

禪修之後發現佛學或許並不像我日常中經常接觸到的那樣,充斥著各種的儀式儀軌和盲目的信仰,我所接觸的佛學是那麼純粹,一切的理論和方法都必須建立在理性思考與實修實證的基礎之上。

而這樣的出發點符合我的價值觀,所以我便對純粹佛法產生了興趣。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在實修實證的基礎上,也會查閱一些跟佛法有關的資料,慢慢的對於佛法也就有了越來越深入的了解,隨著了解的深入,對於佛法的信心以及堅持走在這條路上的意願也就越來越強烈。

什麼樣的機緣促使我接觸心理學的呢?

痛苦,非常的痛苦。

用佛教的角度來看的話,這些痛苦來源於我前世造作的業習,用世間的角度來看的話,是由我的家庭造成的。

我的繼父因為某些原因被判處無期徒刑,在服刑20多年後出獄,經人介紹遇到了我的母親,一個因意外而喪偶,帶著兩個孩子的母親。那年我十歲。

十歲前的我因為被嬌慣的厲害,所以極其的任性,任何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十歲後,開始面對充斥著嗔恨和恐懼的生活。

二十一歲時,因為內心極度的痛苦而無法承受,選擇了自殺。後經搶救,未遂。

之後決定開始走上改變自己的道路。

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非常的痛苦,這份痛苦一方面來源於要面對自己的過去,一方面來源於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固化了的行為模式。雖然每次改變都如撕心裂肺般痛,但改變之後,都會讓我體驗到心靈的寧靜與平和,這份快樂超越一切感官的享受,超越了網遊、意淫小說、甚或性帶來的快感。

這種改變之後的快樂只有自己去體會,因為它超越了感官的存在,唯有你親自體會過才能夠了解。

在剛開始的時間裡,成長的過程非常的反覆,自己的狀態也經常會陷入低谷,但是總是有一股動力推著我去改變,這份動力來源於痛苦。

如果把這份痛苦看作是漫天的黑暗與絕望的話,那改變之後的快樂就是黎明的曙光,而對於曙光的執著,對於光明的嚮往,對於美好生活的期望則是我改變自己的動力。

但這條路艱辛又漫長,尤其是剛剛踏上這條路之初。

如果說一開始改變的動力僅僅是由於想要脫離痛苦的話,而被動的產生了一種動力的話,

那現在改變的動力來源於我想徹底自生命輪迴之苦中出離,這是一份主動的訴求。

經過兩年的出世修行體驗,自己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現在的狀態也足以在生活中做一些穩定、簡單的工作。母親也曾勸我,無需這麼拼,隨便找個工作,賺個3000來塊錢就可以了,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就可以了。

但我知道,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已經不是因為:不得不去修行。

而是因為體會過生命最深處的痛苦,同時現在又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可以選擇是否要為了出離六道輪迴而努力。

所以是什麼樣機緣讓我接觸到心理學和佛法呢?

是對苦深刻的體驗,

是對苦的止息強烈的執著。


曾有個小姑娘問我是誰把你引上這條路的。我一時卻不知該如何回答她。

《甄嬛傳》中沈眉庄被誣陷禁足染上惡疾,若不是溫太醫相救險些丟了性命。她在甄嬛流產傷心時問道「真正灰心該是什麼樣子,那個人涼薄不可依靠,可有可無不十分在意。真無心意,根本不會為事、話而傷心。今喜歡你多一些,明喜歡他多一些,從無定性。真死心不會浪費時間在這兒傷心了」。沈眉庄經過那件事後是真的看透了,大徹大悟了。

自認為是個很認真的人,不論什麼事都會儘力而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還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活得太努力太認真太累了。在上研之前我根本不相信有所謂的命運這回事,覺得只要努力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然而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認真,換來的回報是「傷痕纍纍的天真的靈魂早已不承認還有什麼神」。自以為努力會給自己今後多一些的主動多一些的自由多一些的選擇,然而不論怎麼努力還是沒有掙脫命運的擺布業力的束縛。自己像一個提著線的木偶任由業力的擺布而無能為力。

像甄嬛反省自己而說「以一般之心待人,只求榮華富貴,不求一絲真情」。我若能早一點懂得「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和隨遇而安的道理,就不會對自己的際遇,對於感情,對很多事過分執著和苛求,也不至於此。也是自己沒有智慧,世間的聰明可以學習,但智慧卻需要悟性,聰明只屬於世間,而智慧適用於入世和出世。若二者只能選其一,我寧願做個有智慧的「傻子」。

這個世間就像那個皇帝一樣,變幻無常不可依。「生在這個時代里,個人的遭遇,和世事的動亂,真是瞬息萬變,往往使人茫然不知所之。整個世界和全體人類,都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夾縫裡生活著。無論是科學、哲學和宗教,都在尋求人生的真理,都想求得智慧的解脫。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南懷瑾楞嚴大義今釋)。

「經歷了一段人生的旅程,嘗到一些人生的況味。深覺世人的紛擾與鬥爭,皆因金錢與愛情的矛盾而起;而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逝,壽命無常。縱殫精竭力,辛勞一生,亦毫無所得,最後只落得個空苦、悲切與失落憂傷的情懷抱憾終去。真太冤苦,太不值得。深感世人為滿足一己物慾之私,貪得無厭地追逐摶取,造業受報,冤冤枉枉地受六道輪迴之苦,實在太愚蠢、太悲苦!應及早回頭,放舍一切空幻的求取,集中心力,擇一適合自己個性的法門,勤懇修習以恢復光明的本來佛性而脫離生死苦海。從而喚醒世人的迷夢,同出苦輪,才是人生的真義,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母音老人)

一部分人沒深刻體會過人世的艱辛,世事的無常,人生種種的苦和無奈,依然活在世間的美夢中。一部分人掙扎在生活的邊緣天天為生計苦苦奔波,身陷其中無暇顧及這些。還有一部分人明知是美夢卻不願從中醒來。

如一網友所說,沒有痛徹心扉的苦直接就進入雲淡風輕的階段那不是凡人。曹雪芹若不是經歷了人世的繁華和悲涼,估計也不會寫出紅樓夢。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方式才能走上這條道路。有福報的人投生在有正見的家庭,從小受到熏陶,正知正見深植心中。

當有一天有力量跳出來,仰望著璀璨的星空,浩瀚的宇宙,看著萬物的繁衍與衰變,感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那些心痛心酸也變得微不足道。

如《通靈日記》中所寫「如果我們隨著業力而轉,無數次輪迴,此生經歷的一切都不太重要了,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此生過得更好,而是為了最終的自由和解脫」

「只要這條解脫之道沒有妨礙,沒有被其他什麼染污,沒有走偏,那麼其他的,無論是賺了還是虧了,得到還是失去,快樂或不快樂,都不那麼重要了」(宗薩欽哲仁波切)

初觸心理學

11年的時候因為一件事很難過很痛苦,具體什麼事就不在這裡複述了(空間最近發的一篇日誌里描述過)。以前公司的一個同事介紹給我武志紅的博客。

開始看他的博客,微博還有一些他推薦的書。遇到一些不懂專業術語在網上搜索學習。開始觀察自己對一些事物的反應、情緒,包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開始剖析自己,性格、特點、優點、缺點,如何形成的,換句話說就是自省。慢慢發現這個世界上最難了解,最不了解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因為身在其中,因為離得太近,反而看不容易看清楚。

啟蒙老師靠譜嗎?

後來也看過一些素黑,張德芬寫的東西,但還是武志紅的影響最深。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武志紅靠譜嗎?」。

引用一位知友的回答

「武的文章有過度解釋和過度演繹之嫌。武的文章當中經常流露救世主情結,眾人皆醉唯他獨醒,並且一旦說到「中國式」、「家庭」等字眼,就有戾氣。他的炮火一旦指向掌權者(尤其是家庭中的掌權者),就語帶怨毒。他在輸出價值觀的過程中,也有當教主的傾向。

武先生談不上是「完美」,卻也算是「足夠靠譜」的一位心理學普及者。我敬重他的為人,理解他的缺陷,欣賞他的貢獻,也批判他的不足。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很多人因為他接觸到心理學,開始了解一些家庭和自身的問題。「他讓許多中國人更關注心理學,讓人們將習以為常的陋習抽出思考。他的理論和解釋有參考價值,可以在某些事件的分析里起到作用,但不要全信。」

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不可能指望有個完美的人給出標準答案,或是帶你走上一條康庄大道,路是要自己走的。

那些傷和痛

這個娑婆世界中這有太多的缺陷、太多的無奈、太多的傷痛。如何面對傷痛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必修的課題。一部分人面對傷痛,本能是抗拒、排斥、否認、逃避,因為太痛苦難以承受,比如選擇遺忘。一部分人在此基礎上採取了種種的預防機制和反應,如人格分裂。還有人在傷痛上遮蓋了一層又一層的東西,遠離傷痛。

心理學上悲傷的五個階段:拒絕、憤怒、彷徨、消沉、接受。如果能直面傷痛,也許反而傷害會最小。

從小生長的生長環境對於我們的內心世界、性格等有很大的影響。然而能投生於什麼樣的家庭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況且人無完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有些東西就不可避免。

豆瓣大名鼎鼎的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小組,十幾萬80後加入小組,若50後的父母們看到,估計首先是震怒,然後是傷心。十月懷胎,含辛茹苦,悉心養育,還養出仇了),裡面很有網友吐槽自己的童年創傷和經歷,有網友說看得淚流滿面,我也看的眼眶濕潤。

其實父母也是被自己原生家庭、所處的時代傷害的一代。但是他們很多被洗腦了教條,非黑即白,身上有很多時代的烙印,沒有自省能力,也沒有反轉自身束縛和局限的能力。

心理學沒有給出的答案

一網友寫到「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沒有得到完美的照料,就從那時起註定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了嗎?人類是這樣運行的嗎?完美的家庭生產完美的孩子?有缺陷的家庭,孩子只能把缺陷累積下去嗎?從常識來說這肯定是錯的。

一層層一次次剝開創痛,卻只是晾在那裡,並未告訴我怎麼辦,往哪裡去。除了沉浸於痛苦難以自拔,並沒有得到一絲療愈。陷入無邊的痛苦,以為自己曾在噩夢中成長,並將永遠徘徊在自己心靈的絕境中。但是回過神來想所經歷的真的有那麼糟糕嗎?自己成為一個一無是處,沒有出路,徹底冷漠的人了嗎?

看清問題,尋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為了怨恨和傷害別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只有被愛過才懂得什麼是愛才能好好去愛別人。而世間的愛有太多的條件、限制、缺陷、不完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自我,都會在自我基礎上去愛別人,換話說我們都是凡夫。

而且被愛依賴於給予者太被動。世間的愛需要太多的因緣又變化無常不能長久。還有一條路是獨自經過漫長的歷程也能達到與前者一樣的效果但過程極其痛苦。一直覺得這是個心理學的悖論,也覺得自己就一直這樣下去了。卻沒想到在不經意間突破了還有第三條路可走。

一位網友寫道「心理學讓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告訴你問題所在。不看清問題,怎麼找解決方法呢?然後開始接觸哲學、佛學、道學,有些人算是指出了怎麼解決的路,但是依然有一個問題:就是哲學、佛學、道學也只是指路,不能給你鋪路,更不能代替你走路」。

心理學雖指出了問題但還不透徹,佛法中認為痛苦是因為執著於無明與自我,無明是因為迷惑,沒有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就像一面鏡子蒙著灰怎能呈現清晰的影像,像有色鏡片或過濾鏡。

有個地方你去敲門就會有人開門,你去提問就會有人解答,你去祈請就會有人給予,無時無處,不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不分膚色種族不論貧富老幼貴賤。在他們眼中眾生平等與自己無二無分別,那是清凈無染污的無我慈悲心。無條件無私的大愛,至真至純。

當有一天接觸了佛法了解了輪迴、命運、業力,自己對一切就認了,並因此而原諒了他人,最終會發現那個最該責怪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怨自己沒有福報,有這樣的業力和宿業因緣。

淺說心理學與佛法之異同

1)自我與真我

衝破小我的束縛和局限,恢復圓明清凈,至真至純,至清至潔,本性,柔軟光明安樂清靜,充滿了愛和智慧,這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佛性,也就是心理學上的真我。

心理學將自我分解為本我(本能需求慾望)、自我(介於二者的平衡)、超我(道德標準下管理約束)

佛法中認為若有真實的自我(獨立的,不依賴於其他而存在,不會變化)存在,執著與它也沒什麼錯。但自我是附著於完全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後拚命保護它,從而導致痛苦和傷害。

換句話說,佛法中認為自我是虛幻的(會變化,依賴於其他事物而存在)。身體、情緒、思維、觀念、行為、意識所有這些東西組合起來,也從來不是真是的你。

2)八識

佛法中有八識,據我了解,現在心理學只到7識,也就是前七識基本是一致的。眼、耳、鼻、舌、觸感官前五識,前五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佛法中在七識之後,還有第八識阿賴耶識。

3)情緒

二者對於情緒的產生原理基本一致。心理學上認為任何情感變化都可以從價值變動找到原因,情感表達其實是相認展示自己的價值關係。

委屈,利益正向先關的人對於自己的評價低於實際水平。嫉妒, 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

佛法中認為「情緒都生起於自私,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然後,相對應的情緒就會接著生起。」

心理學上認同情緒的存在,認為它有一定的意義,並提倡去感受它體會它。佛法則認為「我們「被情緒鼓動」,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如果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並且學習如何避免被鼓動。」。

如憤怒,心理學認為他是自身防禦機制,如我們受到攻擊和或利益損害會產生憤怒。佛法則提倡忍辱(為了訓練無我)。因為別人的五蘊與你無關,自己的五蘊也與你無關。別人要怎麼對待你那是他的事,你不會因為他怎麼對待你就因此變成什麼樣子。他把你看成一坨屎,你不會真的就因此變成一坨屎,而其實是他的內心是一坨屎。

4)唯心

佛法中的萬法唯心是這樣講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裡說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如佛性。而往往被人曲解了。如六祖那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和尚的心動」。意思是說和尚的心識(眼識、耳識、意識)若沒有起作用,又怎會知道風動或幡動呢?

若世界上有個地方若發生了地震而我們並不生活在那又何以而知呢,可能是聽人說或者看新聞報紙之類的,總之是自己的五根意識參與才得以知道。像我們內心的事物與影像,若不是自身去感知,它何以會反應在我們心中呢而知道它的存在呢?若有一天我們的身體死亡了,我們的身體對於事物的感知就此關閉了,但事物依然存在於他人的心中。

值遇佛法

那些路標

紅樓夢剛在電視上播時,我那時才幾歲,因為有時老把它說成胡羅夢,家人還有時故意逗我。印象最深的片頭很長的「啊」,還有紅紅的太陽和大石頭。

小時候不一定能看懂,但對我來說喜歡林黛玉從來不需要理由。應該是上研一的那年,陳曉旭出家了曾轟動一時。當時的我理解不了生病了為何不去醫院而要出家,而且她的遺作電視劇,了凡四訓,我當時也理解不了,一個人能否考取功名與他的德行有什麼關係。

09年剛畢業工作,看到一條新聞,北大數學系高材生柳智宇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選擇出家遁入空門在北京西山龍泉寺出家。我也是學數學的,不是名校也不是高材生,但當時多少會有些感觸。柳智宇的父母是老師,從小參加奧數大賽屢屢獲獎,建模大賽的前一天晚上還在看莊子。不論什麼學科研究到一定境界都會與哲學接軌。

機緣巧合讀到了釋戒嗔的《小和尚的白粥館》系列。這位小和尚曾在天涯紅極一時,也曾因他而引起雙方激烈的辯論,最後他申請關閉論壇的帖子風波才得以平息。開始讀他的文章是因為好奇山裡的小和尚所過的生活是怎樣的,後來被裡面的小故事和平靜的氛圍所吸引。

宗薩欽哲仁波切

佛法的啟蒙老師是宗薩欽哲仁波切。很可惜他來國內時在北大的兩次演講我都沒趕上。接觸到他是因為看過一本職場小說《米婭,快跑》,一本很溫暖的職場小說,裡面更多的是心理和人性。看到它的作者秦與希的專訪中提到了宗薩欽哲仁波切,當時對我來說是個很陌生的名字,因為好奇搜索時看到了他第一次在北大的演講,一看不要緊後面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我眼中他是一位謙虛、慈悲、智慧、幽默的仁波切。他出生在不丹的宗教世家。

《南方人物周刊》有一篇他的專訪,和他合作過的一個男演員(仁波切拍佛教題材的電影)財旺說「在不丹,每個人家裡一般會掛4幅畫像,一個是佛像,一個是國王,—個是女神,一個就是宗薩仁波切。在不丹,電視里只要在有宗薩仁波切的節目播出,任何時間都是黃金時間,哪怕是午夜兩點大家都會看」。他在採訪中提到喜歡看中國女演員周迅和舒淇拍的電影,還喜歡姜文拍的《太陽照常升起》。他說很欣賞朱鎔基在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的回答。

仁波切的弟子沒有人敢問他到了什麼樣的修為,即使問了估計也只能得到很有趣的答案,而他自己向來閉口不言。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他和文殊師利菩薩有什麼聯繫,就是一種感覺說不出為什麼。而且在網上不只有我一個人這麼覺得,但他向來矢口否認。修行,從凡到聖的52個階位。據我猜測,他至少是大乘菩薩的果位。因為阿羅漢果需要入定用般若智,快速入定快速出定。而菩薩階位不用入定便能做到,以及他的慈悲心和智慧。若仁波切知道,肯定會說修行依法不依人,佛教不崇尚個人崇拜。

以為可以追尋他的腳步。後來才看到,不丹的上師完成使命後會往生到蓮花生大師的銅色山凈土。極樂世界是凡夫最容易往生的凈土。其實佛國凈土都是平等的,極樂世界是因有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加持,凡夫才得以往生。其他凈土需要修為和功德。而我就算拼盡了全力也不知能否夠得上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累劫勤苦精進也趕不上他的腳步,但是至少在一個方向上。

如果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誦的第一個咒是蓮花生大師的七句祈請文,讀的第一部經是蓮花生大師的《西藏渡亡經》(中陰聞教得度)。生死攸關的事每個人都會關心,那是我們共同的宿命,誰也逃不了。克服對死亡的畏懼,不知道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那一刻會到來,這些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但那一刻到來之前我們不能毫無準備。

如果死亡不是結束,不是終點,不是畫上句號,不是解脫,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你會因此欣慰還是會感到不安?曾有那麼多人費盡心思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假如生命沒有期限而永遠活下去,那該是多麼無望而痛苦的一件事。

死亡更像一場旅行。獨自一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始陌生的旅途,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事物,突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參考點,以前所積累的一切經驗都用不上。在旅途上遇到突發事件遇到種種危險該怎麼辦,怎樣去應對。顯然我們在開旅行之前需要一本指南,流行語就是旅遊攻略或**必備。《西藏渡亡經》就是我們那段旅程的指南。生前《西藏渡亡經》讀兩遍以上,在中陰時刻肯定能記住。也可以在那時請別人幫你讀,這就是佛教中超度的意義。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說七輪,根輪,腹輪,臍輪,幻海,心輪,喉輪,額輪,頂輪 。一般人的能量集中在下三輪,滿足基本的需求。臨終時,水(身體中的液體)地(身體中堅固的東西如骨頭)火(體溫等)風(遊走的氣呼吸等)一層層融入分離,白菩提與紅菩提結合後,神識要從身體中出去,像脫一件衣服或蠶脫繭一樣的痛苦(臨終時幾天內最好不要觸碰搬動對方的身體,也不要哭鬧)。

要選擇從七輪中的一輪出去,能從哪一輪出去要看平時的修為,而且從哪一輪出去會影響到投生於哪一道。有修為的大德都會從上三輪走。神識出去時,身體哪個部位是熱的,其他地方沒有溫度由此判斷從哪一輪出去的,也可藉助有面像好壞講判斷投身於哪一道。

同時腦波要從終點回到起點,在回溯的過程中,此生所有的記憶會如三維立體畫面一樣同時在空中展現而且速度極快。這點在西方寫瀕死的很多書中都會提到。

在這兒班門弄斧了,說的不一定對,感興趣的可以看看《西藏度亡經》,裡面講的很詳細也很清楚。想走的平靜些輕鬆些容易些,需要平時的修為。美國有本書叫1000種死法,曾很想讀一下,後來漸漸給忘了。

所謂的封建迷信

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學期考哲學當時拿了90多分,因此引來議論和關注。當時覺得很不習慣也不喜歡被人關注,覺得令自己很不舒服,而且也沒什麼好議論的。在我看來沒費多大的力氣所以沒什麼好驚訝奇怪的。

就像有人天生擅長繪畫,有人擅長寫作,有人擅長音樂,這種所謂的稟賦或天分是與生俱來的。看過《通靈日記》(也叫看見真相的男孩)的會知道,書中寫到,此生所學的一些東西(那些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打下烙印的)並不隨著身體的消亡而一起消失,而是會寫進靈識帶到下一世。其實此生所有的記憶也為消失,而是存貯於阿賴耶識中(潛意識後的那一識)。

心理學中的冥想和催眠能使一部人看到自己的前世。這個在布萊恩魏斯四部曲中《前世今生》、《前世輪迴》中寫有很多案例。順便說一下布萊恩魏斯是美國耶魯大學醫學博士,曾任耶魯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究竟唯物唯心,是不是封建迷信由諸位自己判斷吧。包括discovery (探索發現)的記錄片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報道,如胎記是前世的致命傷留下的痕迹。

阿羅漢果位可以看到前五百世,菩薩可以看到更久遠前的,佛陀的法眼可以看到無量劫前的。但世尊在世時呵斥,慎用神通。所以很多佛教徒不敢輕言妄言神通,有的甚至乾脆閉口不談。神通只是修行的附屬品,若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毫無意義。猶如頑童拿著槍或原子量反而更危險。

估計一提到前世轉世超感等東西,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封建迷信。當前的科學若能解釋所有的東西就不會有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麥田怪圈等世界未解之謎了。在我看來所謂的封建迷信,是固步自封,不敢接受未知的領域,毫不了解的情況下妄下結論直接否定,這才是真正的封建迷信,核心是對未知不確定性的恐懼和不安。

真正的科學應該是開放的,敢於接受種種挑戰種種未知和一切可能性,沒有這種開放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又談什麼科學呢?所謂的唯物也好唯心也罷不過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何必要涇渭分明,甚至對立排斥呢?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是就可以視為不存在,肉眼可見的光波的頻段有限,耳所能聽到的聲波頻段有限,人類自身有太多的局限,若被禁錮在這種局限中去認識世界,坐井觀天一葉障目又該多麼的可悲、可笑啊。

況且唯物研究到一定境界也會與唯心接軌。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佛教任何宗教如果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香港大學腦神經科學專家蘇國輝教授說「但很多事情科學是無法解釋的,很多重要的問題,佛法可解釋其他宗教所不能解釋的,甚至幫助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佛法最吸引我的地方!」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先生,不無幽默地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為什麼而學佛

為什麼而學佛,開始只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和煩惱。至於了生死,脫輪迴,證本心,度有情,那是後來漸漸深入才有的發心和覺悟。

開始接觸時,只是覺得佛理講得很好很有道理但好遙遠,而眼前的生活才是實際的現實的。沒能把佛法和修行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所謂的皈依,皈是依靠接受認同,依是照著去做,練慣用佛的角度體驗生活。佛法不是教人消極、逃避,而是教人放下,放下了才能更好的在這個世間生活,才能真正完完全全的活著。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賈寶玉最討厭這句話,賈寶玉的父親把它掛在書房。賈寶玉最後明白了,做到了也就出家去了。世間的事明白了透徹了,出世間的也就通了。

時間久了,就會覺得眼前這個看似實在的世界其實無比的縹緲。若是有人跟你說,夢裡和醒著二者是等同的一樣的,你開始肯定接受不了,覺得現實是真實的夢裡是虛幻的。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說,兩者都是變化無常的都是依賴因緣的都是瞬息萬變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表意識一個是潛意識。

有人估計會問,學佛能帶來怎樣的利益和好處?我只能說顯而易見的比比皆是,附帶的潛在的無形的利益不可盡數。

可以免除種種痛苦煩惱(因具有正知正念),可以改變命運(不再受業力擺布),可以消業障免災難(斷惡修善不造惡業自然不受惡果),可以衣食無憂獲得種種福報(佛力加持),可以免墮三惡道(佛力加持,地藏經中所寫),可以了生死脫輪迴,其中當然包括生老病死(生死輪迴是因業力的牽引,不再造業或者往生凈土或者證得空性即可了脫),可以所求遂意(這個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到至少也要幾年或更久)……。

溺水時苦苦掙扎,這時突然伸來一雙手會像救命稻草一樣僅僅抓住,漆黑的夜晚突然的出現一道光緊隨其後唯恐消失。當一天被業力困苦所迫,被業力打擊的束手無策精疲力竭,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時,讀到下面這樣的一段話怎會叫人不感動。

「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房屋。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

大部分人沒有能力改變業力,而是被業力牽引束縛。當有一天被妄念業力打擊的束手無策精疲力竭時,別忘了藉助佛力。走投無路危險關頭,你相信他能夠念及他,即使有一天身處地獄陷於刀山火海之中,只要你能想到他求助於他,他就會帶你脫離苦海。

傳說中的高富帥

藉此說說有修為的人在世間的形象吧。他們在我眼中是傳說中的高富帥。阿難的女難非常多,原因之一就是長得帥,舉止優雅,出生王族,富有同情心。佛有三十二相阿難有三十相。

世尊面如滿月,清秀圓滿(令人見了歡喜仰慕容易接受正法),身材修長手臂過膝(累劫布施修來的),聲音婉轉動聽(為了傳法說法),夠帥吧?而且很有愛,心中滿滿的大愛(慈悲心),很有智慧(佛具有一切種智,累劫修行斷我執、法執、塵沙惑)。具足一切福報,若按福報應該投生在王室貴族。名副其實的高富帥吧?!印象中台灣佛光山一部10集動畫片《佛陀的一生》裡面的佛陀形象最接近經文中描述的。

佛陀還是聚寶盆(阿彌陀佛,這麼說佛陀不知是不是罪過),親近供養的人能得到種種福報,是眾生的福田。佛陀已經涅槃了(法身存在但凡夫肉眼看不到),而下一尊佛彌勒菩薩出世據說還要56億年(佛經中所用的時間與現在的時間計算方法不一致),那時地球應該已經不存在了(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而那時你我在何方就更不可知了,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話說修到這種程度自身具足了一切已經不需要什麼了,受供養是為了眾生得到福報。如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摘下自己勁上的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受。無盡意菩薩說請愍我等眾生,觀世音菩薩才受瓔珞,受後分作兩份,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份供多寶佛塔。

無盡意菩薩在清凈蓮華目如來時代為羅漢(地藏經中入定幫助光目女的那位羅漢)。無量劫過去了,當時的羅漢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已經是菩薩,當時的光目女是現在的地藏菩薩。無盡意菩薩將是賢劫的十六尊佛(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可見成佛是件很難的事情,要經過無量億劫。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宗薩欽哲的文章對我有一種魔力,心煩時讀會讓自己平靜下來。有一度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讀而且只讀他的,如在各地的開示,講座和他寫的書。後來才慢慢看南懷瑾,宣化上人,夢參法師,母音老人等講經說法。

仁波切的要求,大禮拜和靜坐是每天必修的功課,靜坐每天至少5分鐘以上。

其實靜坐是為了禪定修止觀做準備,因為目前階段還達不到。

大家都知道凸透鏡聚光的作用,把凸透鏡放在陽光下,地上的紙片時間長了會燃燒。靜坐是一樣的道理,平時身上的能量很散亂妄念紛飛,靜坐下來將所有注意力集中於一點,這時的能量很集中。類似於心理學的冥想,散亂和集中時,大腦分別有α、β兩種不同的腦波發射

人身體的氣大部分時間在左脈和右脈遊走,很少能入中脈。說俗點有點像武俠中什麼打通任督二脈之類的。但禪定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於此,而是為了修止觀定慧雙修。

佛法的智慧—無常

他在書中寫的一段話,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漸漸讀懂。他舉了個例子,大概意思是說有個人把地上的領帶看成了蛇嚇得不輕,另一個人進了房間打開燈告訴他那是領帶不是蛇。這個例子是來說明空性的。當時讀的似懂非懂,後來才明白,他想說的是我們把世間的一切包括痛苦煩惱看成了實的,其實它是依賴於因緣的,是會變化的,是可以改變的,是無常的。

「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循環,而不是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部分」。

「當我們感到無比的失落,痛苦和絕望時,記住無常,也就不會再有絕望的理由,因為讓你絕望的這個原因,讓你絕望的這個情緒,也都將會改變。」

他在書中說「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這種特質能增強你的能力,不論是在工作、作戰、談和、組織家庭,或是享受愛和情感關係。知道下個轉彎處就有某件事等著你,接受從此刻起有無限的可能存在,你將學會運用遍在的覺性和預見的能力,如同英明的將軍一般,胸有成竹,毫不驚慌。 」

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

這就是佛法的智慧,但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因為具有正知正見而減少痛苦煩惱獲得無畏與勇氣。我因此而著迷。並藉此,鄭重推薦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正見》一書,其實它值得反覆研讀咀嚼,網上有在線閱讀。

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平時寫感受想法多些,其實不太喜歡寫自己的具體經歷,不想赤裸裸把自己展示在別人面前,特別是熟悉自己的人面前。另一方面又怕一些人不信而傍佛傍法,沒給他帶來利益反而因此造下罪業。

其實佛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怎樣來看待它,它毫不在乎,而且它的教徒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從這個層面來說佛教徒撿個金子或發現個寶藏自己沒事偷著樂就好了。但佛教的宗旨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不只是自身的解脫和安樂。接引一切有可能導向善果的人,使更多人接受佛法並從中受益是一個佛教徒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心經最後四句秘咒,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與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大悲咒的境界太高,覺得自己一句也做不到。然而如何接引,佛理太深很難入,只能現身說法,從自己的經歷受益體會來說。

「我隔著每把傘 飄浮在人群里

慢慢地 以為身邊還有你

小氣的擁著那些你的記憶

一點點 就夠我看到彩虹

全世界 的顏色 全留在 你那裡

我只有 不斷一直迎著雨

我願意

蒙上眼手交給你

慢慢的 心在黑暗中

共要一雙眼睛

我要不斷的努力

不斷拼湊的自己

生命中所有好不好的過去

彷彿都在等我遇見你」

一路走來像是早已被安排好了,像《火影》中的鼬對佐助說,我已經更改了路上的指示牌。走什麼樣的路雖是自己選的,但路標的指示足以影響左右你的選擇。

如果這是我的宿命,我會欣然接受,此生能值遇佛法,在遇到它的那一刻生命就已經變的不同了。

有一種力量像衝破陰霾的一束陽光,像慢慢長夜中的一道微光,撫平心中的傷痛給予安慰賦予勇氣,令內心平靜滿足,在這無常的世間為你撐起了一片天。漸漸依賴於它,願意蒙上眼手交給它,慢慢的心在彼岸中共有一雙眼睛。等有一天回過頭來才發現它早已融入了呼吸融入了血液,融入生命的每一瞬間,深入靈魂彼此成為一體無法分離,那便是信念、信仰。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我非常感謝你能在百忙之中有耐心來聽我啰嗦。我不敢奢求看到此文的人能立刻對佛法生起信心,若能對佛法有些許的正視和改觀,它在你心中不再是傳說中的迷信和牛鬼蛇神我就已經十分滿足了(費勁心思的想這萬字該怎麼敲,所有的努力就沒白費)。如若能在諸位心中熏習個種子,等到因緣成熟時它早晚會開花結果。

順便說句題外話,作家那行業真不是容易做的,太費心費力。有點理解遇到盜版抄襲侵權時,為何如此憤怒,裡面融入了作者太多的心血。但佛教中的很多作者是不要版權收入的,為了把佛法發揚光大,為了法布施。

因鄙人才疏學淺,見識淺薄,在文中的一些觀點表述若對您造成了誤導,請見諒。

願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我是天生認為人死不滅的。我記得5歲我就十分關注死後世界的問題。當時的大環境是無產階級無神論的人死魂滅的解釋。我對此回答不以為然。因為我有一些靈覺,無神論與我的認知不符。

後來能讀書了就如饑似渴的學習各種解釋。從蘇格拉底的推理到各種神話。都不能令我滿意。後來又接觸了佛教、道教。但當時限於對文言文的理解受限,並不能讀懂。身邊也沒有教徒傳教。所以一直不得真解。

初中開始學習道教內丹的理論。但其實也不是很care成不成仙。到是對修身養性比較喜歡。但沒有老師也只練到能入靜而已。離三花聚頂遙遙無期。

大學又開始回歸西方哲學。這時候佛經能讀懂一些了,可惜一開始只接觸到金剛經,阿彌陀經這種圓頓大經,還是不能理解,只覺得是在玩文字遊戲或空畫大餅。

工作後,終於讀到楞嚴經,阿含經,這些相對講世界觀的經典。開始入門。尤其是讀楞嚴經,可謂醍醐灌頂。

然後有特殊機緣(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又遇到地藏菩薩本願經,開始真正實修!感應不可思議。

這時候發心深入經藏,讀了一些經典後,再重讀無量壽經,別有一番感受。在發心完成白話翻譯大涅槃經後,基本佛經都能理解了。這時開始接觸法華和華嚴。總算找到了皈依之處。感覺我生下來就是為了進入此門的,這就是我的生存意義所在。然後正式進行了皈依儀式,法名凈勝。

如果問我為什麼信佛,我想說:its written!

ps個小段子:家裡知道我皈依佛門以後,我母親說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事。3歲我跟父母回老家,在火車站。一個和尚走過來就要拉我走。我父母急了,問他要幹啥。他說:你得讓他跟我走。我父母認為他瘋了,自然是不肯。和尚也不勉強,只扔下句話:他在你們家也不會快活的。就摔袖子走了。

我深以為然,我這輩子確實沒真正開心過。雖然現在娶妻生子,但我始終等著有朝一日福氣攢夠了可以出家求道。

是的,我時刻準備著。

貼一張我的隨筆吧


謝邀。

這輩子信佛起因有二:

一是偶然看到了佛法方面的書,我記得是《覺海慈航》《佛教科學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二是小學五年級,初中一年級左右(當時我已經確立佛法信仰,但是很多東西都不了解),有幸遇見一位佛教居士,密宗,是位有他心通的高人。

他介紹我讀誦和抄寫《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可以消業障。

他教我讀誦《普賢行願品》,說可以開心量,心量大,福報就大。

他教我讀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心經的威力非常猛烈,比他畫的符還管用。而他畫的符多管用我是見過不止一次的。

後來他還教過我念《藥師灌頂真言》,並且教過我大悲咒的使用方法(念誦讀音是我自己在網上學的)。

另外他教我的修行要訣是:

1.孝順第一。

2.量力而行,隨緣儘力。

心理學方面的興趣最初可能是從小說里來的。不過具體的記不得了。

我從小熱愛文字,熱愛閱讀,屬於有閱讀癖好的人(每天眼睛都不能閑著,必須得看點什麼,最誇張的時候,沒有書讀,包括藥品說明書,縫紉機說明書之類都讀了好幾遍),可能是某個偶然的機緣了解到心理學,後來就開始讀心理學方面的書。

初衷是為了幫助別人。但是事實上我並沒有幫到別人,但是自己獲益良多。

然後越讀越覺得,心理學方面的東西,很多似是而非,不如佛法來的透徹。

所以近些年推崇的心理學方面的書,只有李中瑩教授的《重塑心靈》《愛上雙人舞》。

事實上《NLP簡快身心療法》我也讀過,然而我覺得這套書似乎更適合心理諮詢師使用。

對普通人來說,其實掌握了《重塑心靈》與《愛上雙人舞》中的原則與技巧,已經足夠了。

心理學中我覺得最獲益的部分,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其實如果從佛法角度來看,「自我實現的預言」是一種「思維的業力」或者「意識的造作」。

這些暫且不展開了……就醬。

個人認為,對於實在沒有佛緣的人,可以首推心理學。

對於與佛法有緣分的人來說,學習佛法,並且進行親身實踐,是離苦得樂最有效而且最完善的方案,最快捷而且最快樂的道路,沒有之一。


最開始的時候我熱衷於研究心理學。後來竟然發現心理學和佛教的唯識學有交集。所有科學和宗教的交接點都是讓人興奮的。那個時候我最喜歡看的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始祖弗洛伊德的書,然後又開始看榮格的書。因為興趣使然,開始翻國內研究榮格的論文。

弗洛伊德在科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個人潛意識。也就是說,人類除了意識之外還有潛意識。榮格進一步深化弗洛伊德的學說,他認為除了個人潛意識之外,還有集體潛意識。那個時候,我看到很多學者將唯識學中的意識和心理學中的意識對比。然後將唯識學中的末那識和個人潛意識對比,最後將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和集體潛意識對比。然後,佛學中的這三種識比心理學上的概念廣泛太多了。而且榮格曾經去過印度,我懷疑他是否抄襲了佛學中的概念也未可知。這件事情讓我在大學裡深受震撼。我沒有想到被視為封建迷信思想的佛教哲學如此深奧。雖然佛法如此優秀卻還是難以讓我完全的信服他。

後來,我開始讀康德,我記得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所有的人都帶著時間和空間這對有色眼鏡在看這個世界。我們如果丟掉時間和空間,將無法認識任何一個物體。這讓我開始感嘆人類的局限性。無論我們有多麼厲害,還是超不出時間和空間的界限。

這期間我遇到了修行幾十年的老和尚。我被那種長期修行帶來的磁場所震撼。我記得當時我還學習了帕斯卡的賭注。 這種學說是這樣認為的,「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他不存在,作為無神論者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如果他存在,作為無神論者我將有很大的壞處。所以,寧願相信上帝存在。」

待我真正以信為基礎開始學習佛法的經論的時候才是我真正被佛法震撼的開始,那時候我覺得人生太短了,我要把所有時間花在閱讀佛經上。心理學和哲學跟佛法比起來都太雜亂了。而且也不夠科學。它們無法像佛法一樣從行為上真正改變一個人。


苦難,現實世界與內心隨性的衝突,不想遵守規則卻又不得不去遵守規則的衝突,學佛以後才發現什麼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自在了許多,安定了許多,整個人由內到外都得到了統一,不再去內耗自己,而是去感受這個世界,每一個人,並發心讓這個世界,每一個人更美好。


因為感受到生活中的種種痛苦,從而又感覺到人生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裡忍不住吐槽我們身處的這個信仰荒蕪的國度。因為信仰荒蕪,像我這樣曾經迷失在精神危機中的笨蛋找不到哪怕是一丁點兒對人生以及命運的現象比較系統和科學的解釋。我自己就因為這種荒蕪走了不少彎路,一度迷失在卜卦和風水等玄學當中,試圖窺探命運的一鱗半爪,天真的試圖掌握自己飄搖不定的心靈和人生。

然而接觸越久以後就會發現玄學本身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現代的玄學更趨向於功利主義,很難學到原始的精華和本義,於是我又把目光投向了心理學。感謝古往今來的眾多心理學大師,是他們讓我擁有了一定自我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讓我初步擁有了能夠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心理現象的能力。然而心理學並沒有解決我更多的疑問,這也許是跟我涉獵的太淺薄有關係,但我確實沒能獲得更多的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

轉機出現在某一年,我無意中從朋友的書架中拿起一本南懷瑾老師的《圓覺經略說》。

隨意翻了幾頁以後竟然被吸引了。南懷瑾的大名從小就聽說過,但從來沒有深究過他到底是什麼人。很快我又發現他有一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初見書名的心情簡直是抓狂的,這種書名看起來簡直就是大言不慚出來騙人,為什麼還能夠大行其道地出版?於是我想,他不是騙子,就是真有其實,買了此書以後,當時固然是看不懂(現在其實也不大懂),但心中的一扇門已經被打開了。

後來幾乎看完南懷瑾老師的所有著作以後,我就開始讀一些佛經。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南懷瑾老師書中關於修道的技術部分,而是他對人生的洞見和豁達。

讓我非常震撼的是,南懷瑾老師這樣的智慧境界,竟然全是從傳統文化及宗教中獲得的。(這不科學啊不科學!我接受的教育不是這樣的啊!)

開始研究佛經也是比較懷疑的。但隨著不斷深入,就發現浩瀚如海的佛經當中確實有很多有益的知識。拋開教義不談,個人覺得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佛教不僅和其他宗教一樣提供了獨特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等,還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和修行方法。比起其他宗教在修行方式上的語焉不詳,遮遮掩掩,佛教修行方法種類之多之詳細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其系統性和完整性實在是遙遙領先其他宗教,其本身甚至已經超越了宗教範疇。

佛教的修行方式良多,而且個人因緣喜好不同,因此無法一一贅述。但我個人從"四念處「中的「心念處」中獲益良多,這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回到我回答第一句的內容上,我仍然感受到生活的種種痛苦和不確定性,但我已經不再逃避和執著它們了。

佛教當然不會為我掃除一切的痛苦和不確定性,因為這些永遠都存在,但佛教教會了我如何和痛苦相處。

胡言亂語了許多,我始終是個初學者,有不實和不詳盡之處請勿見怪。

最後奉上我最喜歡的金剛經四句偈,也是流傳最廣泛的四句偈給大家。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為發現有太多科學解釋不了的事,因為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想要了解自己,想要了解人類,想要了解世界。於是翻開了書。

其實我覺得,所有形形色色的道理,最終都是一個道理,心理學和佛學,甚至所有科學神學,最終都是指向同一個方向。


由性到明心見性

由活在襠下到活在當下

性是種子,禪是花開

享受獨處

多圖預警 心路歷程 自動腦補

抑鬱寡歡

幻覺邊緣,半夢半醒

波水一個,識智何分。業識流轉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繼續裝

百姓日用而不知

損之又損,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弟子世行代答:

小時候有那種表演武術的僧團,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僧人,來這個小破縣城表演武術,買護身卡,正面是慈航真人,背面是心經。當時電視上放港版的西遊記,裡面有心經的內容,唱起來的那種,一時好奇就背下來了。算接觸了解和學習吧。


於煩惱逼迫,生出離心。


從自我覺察開始吧,你能抓住自己念頭,並可以中立的找到真正的起心動念!那麼,什麼心理學,佛法,道家,哲學都可以溜一圈了!


剛剛偷了一張圖 突然想去百度一下如來


當科學居然和玄學扯上關係的時候


懵懵懂懂的厭離之心,會思考人活著的意義。

沒有什麼能讓我感到很開心,我體會不到清凈的快樂。

天氣不好,會憂鬱。

天氣好,也會憂鬱。

一切順利,會憂鬱。

很倒霉,也會憂鬱。

當緣分成熟,我篤信佛法,才明白一切真相。

我的心不再漂漂浮浮,開始有落地的感覺。

讀經時心生喜悅,偶爾感到傳說中的自在隨喜,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信佛的緣分。


經歷很長,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不過興緻來了還是寫一下吧~

接觸佛法

{初中}

印象中初中開始便朦朦朧朧得懷疑因果的存在,當時一直在肯定與否定之間徘徊,大約初二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本電視劇的其中一幕,加深了對因果的肯定,但依舊在疑惑階段。後來不久便夢見了去世快10年的爺爺,告訴我說,世界上這些事確實存在,要我好好做人,因此從那時開始便對因果比較肯定,近而慢慢了解到佛教。

{大專}

大專時期,很湊巧又看見了一本電視劇,其中除了描述到因果,進而還提到佛教(後來深信佛法後才發現這兩本電視劇其實是姊妹篇,都是台灣一個導演導的),由此我又進一步得在某種意識中加深了對佛教的認知,期間常常逛天涯論壇,其中一個版塊叫「蓮蓬鬼話」,有時也經常會看見有關因果、佛法的帖子,但很長一段時間依舊是處於迷迷糊糊的狀態。記得有一晚,夢境中全是金光散發,連草地、樹木、河流都散發著金光,我與一批不認識的人同行去了一個湖泊上的小木屋...

{本科}

我是專接本的學生,在讀大專的時候,家中養了一隻貓,養到讀本科的時候,某一天它突然跳下窗消失了,我尋了好幾天還是一無所獲,不知為何,就在那時心中突然萌生一個念頭,暗自許願,倘若回來便進一步的去了解佛教,這時候竟然在家裡找到了西方三聖的相片,家中無人信佛,至於為何會有西方三聖的相片,是因為家中有一個親戚移民了就寄放在我家(戲劇性的是,這個親戚後來家中除了男主人,其他人都受洗成了基督徒...),於是我便在西方三聖面前許願了。果然沒幾天,它自己跑到樓下的樓梯口,回來了。它回來的前一天,我還夢見它回來了,當時還不以為意。就這樣我開始解了佛教,學習了一些經咒、基礎知識,就在這樣慢慢的摸索中度過了近一年,期間想過去皈依,把想法和好友講後,都表示很震驚,無法理解我的思想,於是我便在這種環境下,退失了皈依的念頭,修行也慢慢的懈怠下來,在這過程中,夢見過2次有關三寶的清晰夢境,但還是懈怠了下來。果然沒過幾個月,我家那隻貓又從窗口掉下去了,只不過這次沒這麼幸運,大約七天後往生了,知道消息的時候沒有哭,只是深切的體會到了無常,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可以掌握的,當下便決定去皈依,立馬去了一個寺院請了地藏經,為貓咪念誦,連著念了七天,抄了一遍,後來做了一個夢,大約是去了人道吧。一個多月後在與我有緣的寺院中皈依了,實歲正值20歲,至此我正式踏上了佛教的旅程。

{現在}

畢業快一年了,對佛法的認知還是很小很小很小,但相較前幾年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我想目前最應該做到的就是心中常常憶念三寶了吧。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無論有無信仰,無常來臨時,都是逃避不了的,但自從接觸佛法後,我想我雖然無法逃避無常,但我卻可以正視他,常常保持心中的正見與良好的心態吧。


從小就很喜歡這些,一方面性格使然,內向善良,愛思考。

再就是從小比較困難,雖然外人看我家風光,但到我頭上來好處不多,父母一直踩著我。

體弱多病,父親事業型,母親強勢型。

高中經常看一些心理學暢銷書,大學開始看稍微專業的心理學,修行佛法,去寺廟念佛。


我就是佛經中說的「剛強難化」那一類人。從小信奉唯物主義,年少無知曾妄下斷言,終此一生為唯物主義者,對牛鬼蛇神嗤之以鼻。直到婚後,愛人喜歡求卜,經常接觸「頂仙」的人,於是遇到了很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慢慢開始懷疑唯物主義並接觸了解佛法,再聯想到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其他現象,包括奇蹟、巧合等,經過思考、動搖、搖擺、反覆,最終徹底拋棄了唯物論,認為世界不止是物質,有凌駕於物質之上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是科學沒有能力解釋的。佛法講實證,只這一點就要比科學要可靠得多,現世上還有比佛法更高明的嗎?


現代心理學與佛學,實際是一致的。

心理學也是用分析法,把【自我】解構為一個一個的因素,比如佛洛依德的戀母情結,榮格的潛意識、本我,以及21世紀的心理學,把【自我】解構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刺激的總和,進而現代心理學完全不承認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自由意志問題,我在知乎上有專門的文章。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

我是這樣回答的

西方哲學的基石,就是在自由意志問題討論中建立的。在20世紀,有了心靈哲學討論自由意志問題,才有了心理學、神經科學加入自由意志問題的討論。現代物理學,佛學也加入了討論。

自由意志問題,一直是西方思想的核心話題,但不是中國思想與哲學討論的話題。

自由意志問題,在中國是隱蔽的。 自由意志問題,不單涉及倫理問題,還涉及社會政治制度與思想問題, 一句話,自由意志,存在。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當人們把目光轉向認知的主體時,卻發現量子力學這一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主觀意識運行如此貼近。

心理學討論的自由意志問題,其實是在討論,在一定的社會自然條件下,人的大腦如何有了刺激反應,人的行為如何與社會自然匹配適應的問題,心理學的界限只是在於解釋人類面臨問題如何反應。不要把心理學的界限隨意擴大,否則心理學真的是巫術了。

意識就是生物對外界的分別能力,生命都有。

自我意識,是指高級生物把自己與世界完全分別開來,建立起情感,獅子老虎貓狗等都有自我意識,因為我們知道高級的哺乳動物有感情,知道追求配偶,知道愛護子女。

自由意志,只有人類才有,自由意志只有人類才有,自由意志只有人類才有,這就是自由選擇意識。人的有天性的愛與恨,比如母愛是天性,比如恨配偶的競爭者是天性。但人的自由意志,給了人自由的選擇,在必要的條件下,母親可以殺死自己的子女,丈夫可以把妻子獻給統治者。

人具有自由意志,具有自由選擇權,這是公理,不需證明。

奴隸因為不能選擇,貌似沒有自由意志,錯!!!!! 奴隸自由的選擇了生,向他的主人讓渡了自由選擇權,恰恰證明了奴隸也有自由意志!!!

我的回答,現在看來只是世俗義的【自我】,討論到了【自我】的法相。

===============================================================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為什麼?

得票前幾位的回答就是代表了現在心理學的發展方向。

第一位,竇澤南

心理學 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收錄於 編輯推薦 · Wenliang Xu、杜鵬、明明、拉普拉斯大魔王、指尖上的音符 等 796 人贊同了該回答

心理學是怎麼理解自由意志的?

心理學對於自由意志的研究,存在兩個取向:

A、 試圖證明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B、 自由意志是人對於「因果關係」的一種主觀體驗,人有自由意志的需要。

馮特關注心理的「內容」,提出應該像研究客觀物體一樣,把人的直接經驗分成最基本的元素去研究,所以他的理論被史學家稱為「內容心理學」。馮特提出,意志也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要研究意志,尋找支配其的客觀規律,所以馮特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在馮特看來,意志是由情感所決定的。

馮特在建立了心理學之後,沒能很好的解釋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之間的複雜關係。所以他人為的將心理學割裂開了,偏生理的一部分,感覺、情緒,最後變成了實驗心理學。偏精神的一部分,高級的心理過程,被單獨拆出來變成了文化心理學

二、今天的心理學,有哪些反駁自由意志的聲音:

1、神經生物學還原論

隨著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從腦機制的角度,解釋很多心理學問題。而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問題,也變得愈發凸顯。社交媒體上最火的一個心理學家,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是這樣說的,

我們都以為存在一個『我』在控制所有的行為,其實這是大腦工作中產生的一個錯覺……大腦中確實存在對行為進行監控和決策的機制,但這離我們曾經所理解的自由意志相去甚遠。

2、環境決定論

持這一觀點的人,是行為主義的擁躉。斯金納(B. F. Skinner)說,

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人行為的原因,我們就會把這一行為歸結為自由意志。

言下之意是,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完全由刺激-反應的聯結所決定,那自由意志就是不存在的。

強行為主義在斯金納之後,已經基本上後繼無人了。而弱行為主義,經過托爾曼和班杜拉等人的改造,正在不斷的去強調心理因素與意願的作用。

3、無意識(本能決定論)

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理論」,被認知心理學批判性吸收,演變成了內隱(Implicit)以及無意識(Nonconscious),或者說自動化(Automatic)的主題,這也是迄今為止,心理學對自由意志最有力的反駁。

意識是意志的前提,如果一個行為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就無法說這個行為是受你自己支配的。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很多無法意識到的行為(比如,口誤)是受到本能的支配的。

現代無意識理論也認為,人的很多自以為是自己做出的行動,實際是受到無意識的支配,因此,人們所以為的那種自由意志可能只是一種表面因果的錯覺【2】。

a、Bargh 的啟動效應。

當你端起一杯熱咖啡時,你會感到溫暖和甜蜜,當你看到國旗時你會更愛國,當你看到「衰老」這個詞時,你會反應更遲緩……啟動效應的核心就是,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可能是受你沒有意識到的事物的影響。既然你連行為的原因都無法察覺,又從哪來的自由意志呢?

b、Baumeister的有限自控
你是無法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行為的。隨著自控資源的使用,你對自己的控制會降低,並且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你意識不到你對自我的控制能力已經發生了改變。

==============================================================

好了,不列舉了,現在心理學的結論,就是【自我】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各種因素集合的結果。結論與佛學基本一致。

但是現代心理學,沒在空性的高度研究【自我】,不能得出【無我】之結論,只是說【自我意志不存在】。

但我還是堅持,在世俗義上。【自我意志】存在。


小時候有幾次「飛起來」過,就是坐著看書思考問題思考到極致時,沒有了所有的感覺,只有意識,意識貌似在宇宙星空中,強烈的激動興奮,因為可以感覺到自己知道一切,回來後仍舊持續的興奮快樂,但是那種知道一切的感覺沒了。

不詳細說了,說不清也說不完。

後來知道有個禪修入定什麼的,看介紹跟我那感覺描述的非常像,然後就,就看看,說不定哪天又能去,達到,成為,變成,進入,感受,漸入,突破,控制

那種

感受,境地,空間,思維方式,潛意識,智力爆表狀態,星空,觀察者視角,直接的信息收集儲存模式,虛空,全然態。

我沒法形容,暫時只想到這些形容片語。

一個字,爽。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佛前世的名字善慧童子,善慧是不是就說明了佛法的核心?
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但是來世我已經沒有這一世的記憶,那麼來世我過的再好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釋迦摩尼佛沒有形成自己佛國凈土?
出家人健康狀態是不是大多優於普通人?
修佛的次第順序具體是怎樣的?

TAG:心理學 | 佛教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