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央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2962221/index.html

很想了解一下這次央媽「QE」的監管尺度,針對對象和規模?


中國央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這件事說新鮮也不新鮮,說不新鮮又挺新鮮的。

說不新鮮是因為,人民銀行給商業銀行和大機構「再貸款」這件事一直都有,但歷來都是政策性的。這個意思就是,某個機構需要一筆補貼貸款,人民銀行就給信用性質的再貸款,這算是釋放流動性的一種方式,量不大,定點支援性質,如果機構還不了,就罷了,減免就得了。

本次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某種程度上信用再貸款的擴大化,機構用原有的信貸資產去人民銀行做質押,人民銀行按照比例發放貸款。除了有質押外,不同點還有適用再貸款的機構範圍擴大了,利率可能會比再貸款低。

對銀行來說,肯定是某種程度的利好,可以盤活存量資產,可以根據資產負債結構主動加槓桿,特別是長期貸款做質押,對大行和國開行這種長期貸款比較多的銀行可以盤活更多資產。但銀行放貸受限的合意貸款規模一直是坎,一般都不夠用;現在市場上資產價格低,抵押出去不一定能換到更好的資產。但起碼多了一個自主選擇的工具,總還是好的。

但對人民銀行來說,這件事就比較奇怪了,就是新鮮之處,人民銀行變成了抵押品集中營,這些抵押品幾乎沒有流動性,這在全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人民銀行可以控制放貸的節奏和數量,如果非要扯上關係,算是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市場化這種事推到臨門一腳了,還強推一個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不知道是不是倒退。

另外這事到底算不算「QE」,一定是不算的,因為沒有「量化」,放多少,全看銀行特別是人民銀行的意願。寬鬆嘛,一定是的,市場上的錢會多。

但錢多是好事么?為什麼要增加寬鬆的工具,還不是經濟更不行了。增加的手段,無非是創造出來的「借口」,是行政化的盤活存量資產,而且盤的還不是最需要盤的那些資產。在國外,流動性低的存量資產可以通過各種市場進行交易,是市場化行為,受供求和利率影響,在國內,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行政化手段,所謂的,讓你盤活吧。

如果沒有解決利率市場化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問題,往大了說,如果沒有結構經濟結構改革,盤出來的錢還是扎堆進之前進的地方,還是老思路老套路,所以得到一個老結果,也是可以預見的。


這次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可以理解為央行允許銀行加槓桿融資放錢出來。

欠條往桌子拍 你看那人欠我錢

大哥先拿給錢我周轉下。

以前央行也提供再貸款,基本上為信用貸款,即沒有抵押物和質押物

也就是說,銀行就憑自身的信用去找央行借錢。

現在引入了質押物,再貸款風險降低,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成本降低,有利於降低實體經濟中的利率。

工具本身是中性屬性,甚至不能直接推斷央行會增加貸款。

利好政府支持的行業。

比如央行說,拿高端製造業信貸資產做質押,我要求的是質押率低,給你們貸款的利息低,那自然利好這個行業。

這個工具今年初就開始在廣東試行了,額度也不大,商業按揭貸款也並不是央媽最喜歡、最想支持、最優質的質押物,如今擴大使用範圍,對深圳樓市影響很小(主要是心理和輿論影響)

對銀行的影響:

現在缺資產的矛盾比缺負債大,而這個再貸款是解決負債問題的。 所以完善工具體系的象徵意義更大,實質去做的量不會太大。

而此工具的好處是,在發生流動性緊缺的時候,可以用這個輸入流動性。

如果用的話,就是臨時注水。不用就只是預防流動性收縮

就好比平時我要留30萬的流動資金應對不時之需,現在銀行給我一個質押貸款的額度,那我就不留30萬了,需要錢臨時借一下就好了。

但是,現在銀行都是缺資產,並不缺負債。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實際的放鬆信貸效果短期並不會很大。


  • 從前兩次的降息降准,到這次的信貸資產再抵押,根本目的還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扶持實體經濟。國內實體經濟下行趨勢明顯,社會融資成本過高,在我所處的行業很多企業在銀行根本拿不到錢,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或者其它渠道融資,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是異常高的。這次推行的信貸資產再抵押,無疑再一定程度上會使得市場上的錢更多,企業融資難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但是並不是某些人所稱的7萬億大放水。信貸資產再抵押,並不一定說你所有的信貸資產抵押都能獲得批複。也就是說,放多放少還是央行決定的。
  • 那麼,因為我所處行業行業局限性,我就簡單說說對網貸行業的影響。
  • 首先,這個問題還是需要貫穿起來解讀,從央行兩次雙降,到這次信貸資產再抵押,無疑,使得市場上的錢更多,這就必然使得社會融資成本降低。對於P2P企業來說,接下來放出去的錢的利息就更低了。這就會導致兩方面的結果:

1.更多的優質資產向銀行靠攏,加速P2P平台優質資產競爭。

  • 原因其實很簡單,優質資產更多的尋求的是成本最優,誰的融資成本低,就找誰。無疑,銀行在這方面有巨大優勢。P2P平台的資金成本會遠遠高於銀行的資金成本,很多P2P企業給投資人的收益年化都在10%以上。

2.P2P平台降息迫在眉睫,高息平台難以為繼

  • 前面也說到了,高息平台無法吸引優質資產,特別又是受到這次政策影響,網貸行業優質資產流失是必然。網貸行業降息迫在眉睫。

3.受政策影響,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通貨膨脹,對網貸或是利好?

  • 兩次雙降再到這次的信貸資產再抵押,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的央行放水,流通的貨幣增加,會一定程度上導致通貨膨脹。這也就意味著普通人錢放銀行,收益實際上是會越來越低。這就會導致部分資金脫離銀行,尋求更優的理財方式,對於P2P平台來說,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一部分資金。

4.加速P2P行業的優勝劣汰

  • 前面也提到了,優質資產將是未來P2P平台競爭的核心,平台降息已成必然趨勢,不降必然導致部分優質資產脫離。降息,也必然導致部分理財用戶脫離。對於中小型平台來說,未來將會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當然,就算降息,也不一定就能夠吸引優質資產,特別是一些中小平台,就算降息也很難保證降到國內一線平台的水平。所以,就算降息也不一定能夠吸引優質資產。但是,同時這些平台還得承受次級貸市場的高風險。未來隨著政策影響,或將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


有無可能是央行收各地方城投公司的死賬,實際就是中央為地方融資平台的爛賬背書。


1.首先,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一項制度創新。最近幾年,人民銀行加快了貨幣市場工具的創新步伐,SLF、SLO、PSL等工具都被開發出來,有效地配合了定向調控的政策思路。

2.既然是一項制度創新,則它的推出其實更在意的長期目的,而不在於QE,當然短期內,流動性會進一步寬鬆。

3.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推出不是中國版的QE,更不必驚呼「七萬億」來了。大家都知道,央行雖然對貨幣供給具有強大的控制力,但貨幣供給具有一定的內生性。貨幣總量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企業及居民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實體經濟低迷、不良資產高企,銀行「惜貸」且伴隨著企業信貸需求的不足故貨幣供給絕不會急劇擴張。 就算中國搞QE,中國經濟也絕不會變得更好,這一點政府是非常清楚的。

4.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絕對不會通過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而轉移到央行手上。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進行再貸款時,對擔保資產具有嚴格的要求,也會進行嚴格的審查。因此,再貸款的主導權還是在央行手上。當然,審查權落在央行分支機構身上,不排除也有一定的合謀風險,導致審查流於形式。因為央行出現壞賬,意味著全民為之買單,所以政府對此採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所以在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美聯儲受制於這種制度約束,不能及時注資或提供擔保,也沒能挽救不少金融機構。

5.對商業銀行來說,存量的信貸資產得以盤活,情況至少不會變差。至少放貸所受到的限制減少,這對信貸支持實體經濟也是有利的。


發布消息後的媒體/公眾號文章鋪天蓋地的喊著大量的中國QE 大放水,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博眼球。分析這個問題要看兩方面:什麼可以定義為放水、QE與其的不同。

1.如何定義放水:

  • 我認為,放水是指再原來的池子中再灌水,令水平面「永久」「大量」上升,在貨幣上就體現為基礎貨幣的大量永久投放。
  • 而假如一池子水有一大半凍起來流不動了,我澆點熱水融化一點,讓水流動起來,然後再把多出來的水抽走,這並不是放水,這是釋放流動性。

2.QE與其不同:

  • 根據放水的概念,QE是長期的資金投放,是將銀行的政府債券、金融資產變為現金,例如美國QE3每月400億,買到認為不需要買為止,主導權在央行,也就是貨幣的發行方,想放多少放多少,這是放水。

  • 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首先這筆基礎貨幣的投放並不是永久的,貸款是要還得。要有利息,再算上質押率,銀行獲得的資金也就是當個流動性周轉。其次,是商業銀行去主動質押獲取資金,並不是貨幣發行方的主動動作。第三,央行可以控制質押品種、可以評級、可以設定質押率,並不是無限制的想質押就質押,合格的質押品不會很多。

所以說,這個措施主要目的是增加貨幣政策工具,提供更多流動性工具,彌補質押貸款缺失部分。並不是「放水」「QE」


先區分幾個概念:

(1)傳統的再貸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信用貸款。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允許商業銀行將自身擁有的信貸資產質押給央行以獲取流動資金。

區別在於向央行獲取流動性時有沒有質押物。

(2)在這裡需要提到另一個工具——公開市場逆回購。簡單來說就是中央銀行允許銀行通過將合格債券質押給央行以獲取流動性。

由此可知,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與公開市場逆回購的區別在於質押品種的區別:前者是符合標準的信貸資產,後者主要是利率債。

因此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推廣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完善「放水」渠道。你沒有很多利率債?不是一級交易商?有貸款吧?

(2)增加貨幣政策「隱權力」。因為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質押品種是符合標準的信貸資產,標準又是央行設定的。所以,央行要扶植哪個行業就可以說那個行業的貸款符合標準。是不是支持房地產還要看合格信貸資產的認定。

(3)隨時「掉節操」。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能放多少水主要取決於兩點:合格信貸資產種類和質押率。如果央行嚴格其種類縮小其質押率,則政策意義大於放水意義;如果央行設定所有信貸資產為合格品中,質押率100%甚至更大,這時候就可以泄洪了。

總之,進可以泄洪,退可以邀功,中可以定向放水,美哉美哉!因此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能不能稱之為QE這個問題本身沒有意義,不管內褲什麼顏色什麼花式,掩蓋的都是放水的慾望。

歡迎斧正。

以上。


很多答案分析的很好了,我補充一個個人看法,其實是不是QE,問題不大,為什麼,因為現在市場上壓根不缺錢,缺的是項目,投資人對未來不看好,市場又沒拿出什麼真的值得投資的東西,所以,現在其實是有錢沒處花的節奏。


本來商業銀行有100萬,貸給你按揭買了房,現在你隔壁王叔叔要貸款買車,銀行已經沒錢了,這叫流動性不足。現在央行出了個政策,商業銀行把你的房子抵押給央行,再貸款100萬,你隔壁王叔就能貸到錢買車了。

那要是所有銀行都把手裡的抵押拿到央行再貸款,那豈不是超級洪水了?大可不必擔心。

1.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銀行一查,你王叔也是負債百萬,不能貸!明白了嗎?由於前期信用擴張的太厲害,現在銀行不缺錢,缺好的貸款人。當然也有,就是你這樣的還沒買房的上班族,手裡有點余錢,來來來,買買買。現在錢多,但是信用少。

2.第二個問題是央行手裡拿著你的房子怎麼辦?證券化。證券化的目的是什麼?又是一波好韭菜。

央行說目的是引導資金往中小企業流。怎麼流?沒地產沒股票,拿個發明專利過來貸款?哪涼快哪待著去。金融不改革,怎麼放水錢都到不了中小企業手上。

央行不是萬能的,有且只有改革才能發展。


要把圍繞房地產的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從五大銀行手裡剝離出去,要阻止房地產和其他不動產形成的抵押品鏈條系統性斷裂,降低合格抵押品在三方面(質量,數量,和流通速度)惡化的速度。通過中房金融和「自有房產租賃」這樣的代理伺服器,人民銀行不再局限於只為銀行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而是積極參到資產市場(抵押品)的價格形成過程,不但能操控融資流動性還可以操控抵押品的流通速度,只有這樣把房地產硬著陸的破壞性最小化。

再有就是央行要革自己的命,應該從最後貸款人轉型成最後的僱主。經濟下行對中國最大的打擊不是GDP增速下滑,而是造成就業形勢惡化。西方金融為了牟利可以搞資產債券化,我們為了確保就業,可以搞就業證卷化。首先根據產業調整和就業密集的需要,確定央行需要支持的行業,鼓勵銀行向這些行業里的經審核合格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並把償貸條件和創造就業機會的表現掛鉤,然後把這些信貸資產(簡稱就業支持信貸)打包成就業支持證卷(employment backed security,簡稱EBS),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貼現窗口等公開市場工具為銀行的就業支持信貸部門提供長期的低息融資,並且在必要時刻大量購買EBS,以及為EBS提供擔保。這樣做可以使就業支持證卷這種時間長流動性差的銀行資產轉換成流動性極高的EBS,背靠央行的低息融資為就業支持信貸排除利率風險,最小化經濟周期帶來的負面影響,把就業支持信貸推向資本市場,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下獨特的金融產品。最終要為中國符合產業調整和就業密度要求的企業提供全球化,長期的,利息波動小的,成本低廉的融資環境。

除了上面兩個對策,還有一個對策就是在給經濟去槓桿化的高度上對人民幣進行貶值,要達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取美聯儲最大的政策協調支持,在美聯儲退市和加息的過程中要充分照顧到中國的困難,二是要求德國,韓國,日本這些以鄰為壑政策的貿易大國在貨幣及匯率政策上和中國共同承擔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責任。

通過中房金融和「自有房產租賃」這樣的代理伺服器,央行的貨幣政策要投行化,要積極參到資產市場(抵押品)的價格形成過程去;通過就業證卷化,央行要從最後的貸款人轉型成最後的僱主,並和產業政策部門密切配合;在給經濟去槓桿化的高度上對人民幣進行貶值。此三策可助中國經濟從容面對眼前的危機。

摘自《中國去槓桿下央行的角色革命》

原創 2015-10-09 吳裕彬 公民經濟學家吳迪

原文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c4MTY1MQ==mid=212044997idx=1sn=3e2f400471b990c3736c2478e3802495scene=0#rd


我買房向銀行貸款了100萬,銀行拿著我的貸款合同向央行借了100萬,現在我沒錢還貸了,直接給國家造成了200萬的損失!想想都有點小激動!


9月底曾預測說央媽會再次降准。但是迎來的不是降准消息,而是這個「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什麼就不解釋了,大家都看懂了,會有什麼風險,也不必多言了,最初的貸款方如果還不上錢,也就意味著基礎信用發生危機,那麼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

有人說這個堪比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玩法。事實上次貸危機的最初源頭並不是信貸資產的再貸款。信貸資產再貸款只是後來發生的「看起來不得不發生」的事,源頭是美國政府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後,允許商業銀行進入投資銀行業造成的惡性競爭,產生了民用級信貸產品的交叉衍生。

因此把央媽本次使出的大殺器跟次貸危機比,有點小巫見大巫。在民用層面,容易產生次貸危機,那是因為個體的不穩定性和普遍性雙重因素造成的指數式風險。但在商用或資本層面,這種危機對於銀行來說是可控的。群體相對小、信用級別遠高於個體用戶,如果這項政策的使用範圍,嚴格控制在商業資本層面,那麼我認為完全不必擔憂未來可能產生的系統性風險。

現在動輒有人稱此為中國式QE,我認為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更像是嘩眾取寵,量化寬鬆政策的主要結果是直接投放貨幣,其購買各類債券、金融資產的過程,其實本質上是無選擇性的,所謂的選擇性,是指「安全、可靠的選擇」,其唯一目的是通過資金流動的鏈路,使更多美元能夠流向市場。這基本上是「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組合下的唯一做法。

本次「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我認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它指定了行使範圍(地域試點)、目標群體(三農、小微),有人說這是學美國,我並不認為是完全學美國,這項政策體現出來的思路,是「抓什麼」、「放什麼」、「扶持什麼」、「打壓什麼」,並且要注意是有試點的。當然,政策一定也有缺陷,這個缺陷就是所說的央媽的「傾向性」,但從本朝中央集權式的政府+金融管理來看,這種傾向性在決策層面會有一定的道理,這是所謂的民主政治做不到的(美國式的民主不允許其自身決策具有主觀傾向性,此處做了修改)。

此政策會產生什麼樣的不良後果,其實目前不用重點分析,需要重點分析的是,哪些行業會表現出政策之下的流動性改善(我認為只要基本分析一下政策面最近在打壓和扶持哪些行業即可),地區優勢自然不必多言了。政策的方向,相信在下一階段會越來越明朗。對於股票市場的投資來說,在試點地區中,那些目前最受扶持、現金流通常比較容易緊張、基本面良好的企業,應該是獲益最大的,可以考慮對其做中長期的投資。


謝邀

你問的問題我基本上都回答不出來,俺搬磚工一個,身處江湖之遠簡直是遠的不能再遠了,這種「監管尺度,針對對象和規模?」之類的政策核心和關鍵那能知道了。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跡可循的,混金融業,如果你沒有一個有錢有權的父母或者親戚,那麼你的頭腦必須要比常人敏感和機智數倍。當別人只看到表面的時候,你必須想到表面背後的東西是什麼?這樣的表面變動未來又會怎樣?導致怎樣的聯動變化?並且從中提煉出變化的規律。所以,沒有人脈資源且頭腦僵化的人在這個行業註定只會是肉雞,即使他學富五車,曾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想要揣測到相關細節,那麼你首先得明白這一舉動的原因和目的。那麼央媽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了?

實際上很簡單,兩個方面的原因:

從中央層面來說,美聯儲天天叫嚷著加息,帝國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資本外流現狀,那麼未來了?如果美帝真發瘋玩緊縮,並且帶動了資本的持續外流,外匯儲備的大幅減少,那麼央行無疑將會被迫進入縮減資產負債表的窘境。失去貨幣政策的主動性。

從地方層面來說,地方諸侯們前些年搞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鎖死了銀行一大部分資金。很多項目雖然向銀行借錢時承諾項目周期三年五年就搞定了,但是實際上,想要最終回款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

這些項目很多現階段只能勉強還息,有些甚至連利息都還不上的。如果銀行不繼續給錢維繫反而要抽貸,項目立馬破產成壞賬,而這種十幾億、幾十億、幾百上千億的鍋誰都不敢背的。所以銀行只能不斷的給他們轉貸、展期,造成一種事實上的資金錯配,並且一味壓縮那些沒背景的中小貸款。

因此、造成目前這麼一種詭異的現狀——賬面上看銀行有大量的可貸餘額、富裕資金但實際中大家都一個勁的收縮中小額貸款無比惜貸。其實,賬面的富裕資金早就被鎖死。

之後,問題的答案就很簡單了。

注意看最後這段話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靈活性,有助於解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引導其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

實際上已經說的很明白了,1、完善央行抵押品框架;2、保持貨幣政策的有效靈活;3、解決地方銀行抵押品不足的問題;4、支持實體經濟。

前兩點針對的是中央層面,後兩點針對的是地方層面。

更簡單的說,從中央層面來看,這個舉動可以完善央行抵押品的框架制度,如果未來資本大規模外流真的出現了,央行外匯儲備大幅減少時,央行可以迅速出手購買這些框架下合格的抵押品,從而不會手忙腳亂像四萬億時一樣被地方政府的很多無收益的政績工程坑了。並且通過帝國版的QE夠債來彌補外儲減少的資金,從而保證不會被因外匯儲備減少而被被動的拖入縮減資產負債表的局面中,失去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從地方層面來說,這一舉動可以接手了商業銀行手中大量資金錯配的投資項目和一部分爛賬,讓商業銀行從而把賬面上所謂的富裕資金變現成真正的可貸資金,緩解融資難的問題。

然後,弄明白央行的目的,那麼接下來了?細節方面了?監管尺度,針對對象和規模?

也很簡單,注意先期的試點是那兩個省,一個是山東,一個是廣東,而山東列在廣東的前面。這說明央行在設計之初根據地域經濟特點搞了兩套制度,山東的特點是大型集團都有地方政治背景,而廣東么、基本都是民資和海外背景。從央行官員來看,更青睞于山東這套方案。不單單是因為山東的方案更符合政策所要達成的目的,更因為只要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世界有一種提案叫「陪案」。

所以,針對對象就很簡單了:無非是有地方背景的大型企業和融資性企業平台。監管尺度那就是絕逼的嚴了,因為這些東東未來將會直接變現為大家手中的鈔票,不嚴能行么。至於規模么?請允許我做一個哀傷的表情,規模一定會出乎很多分析人士的預料,很小很小,因為目前時機不到。

那麼最後,央行此舉對目前來說有什麼影響?草民應該如何對待了?

看懂我上面說的人也都應該清楚了最後的問題了。簡單的說,央行此舉是對未來布局的,不是現在立馬用的東東,不要聽風就是雨,看個AV就高潮。草民們應該審慎對待。

啥,你不懂啥叫審慎。。額、審慎就是,小心被再次忽悠成韭菜。


過去的許多年,我們的央行一直對外宣揚:我們沒有印錢,我們只是貨幣的搬運工。外匯增加1美元,央行就印6.5人民幣給商業銀行。然後這6.5在藉助金融機構的槓桿膨脹4到5倍進入市場,各種投資紅紅火火。

現在進入新常態,外匯儲備不增反減,每流失1美元,央行就要從市場收回6.5人民幣,這個過程大家都很痛苦,外貿不振加上銀行抽貸,這日子沒法過了。

所以現在央行發明了新武器,利用自己的信譽做保,收資產,繼續放錢。

我第一個比較擔心的是如果發生抵押物跌價,央行會不會追著商業銀行的屁股後邊要求增加抵押物?到時候銀行如果發生流動性不足該如何面對?

我的第二個擔心是新增出來的人民幣實際上是沒有美元資產與之對應的,也就是說人民幣幣值必須走貶才能維持貨幣平衡,否則有人拿著這新多出來的人民幣購買美元,是賣還是不賣?

未來這一切估計都要通過通脹來解決,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百分之十幾的通脹率,還有多久到這一天?


周末傳遍朋友圈的一個新聞是這樣的:央行宣布,在前期山東、廣東開展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形成可複製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北京、重慶等9省市推廣試點。

立刻有人對這段晦澀難懂的話做了如下解讀:「央行又要開始大規模印錢啦!中國式量化寬鬆來了!」。而這一次放水的貨幣總量,將達到7萬億元!

這種業餘的說法,是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的。比如,立刻有專家出來說了,7萬億元是銀行存貸比取消導致的,根本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無關好不好?

沒錯,這兩天刷屏的7萬億這一數字,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無關,而是由於銀行75%的存貸比監管指標取消了。就是說,原來銀行吸收100元存款,最多只能貸出去75元,現在這個指標沒有了,所以理論上可以最多釋放出7萬億元的新增貸款。

但是,由於目前銀行可投放的優質信貸項目較少,7萬億隻是理論數字;而且這不屬於基礎貨幣的增加;同時,銀行存貸比取消是早在今年6月就已經確定的事情,當時笨虎也寫過一篇解讀文章,回複數字10就可以看到這篇文章。

那麼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到底是個什麼鬼?說白了就是商業銀行可以拿著符合央行要求的信貸資產到央行去質押換取資金,其中重要的一項質押物就是地方債:商業銀行接盤地方政府未還的地方債,質押到央行換取再貸款。這也是早已在操作的事情。

但偏偏有人說這是QE(量化寬鬆),這又被專家抓住了把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主動權是商業銀行不是央行;美國QE是美聯儲主動購買商業銀行的次級資產,而不是國債地方債這樣的「優質資產」,所以中國此舉和美國QE在邏輯上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負責任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這並不是美國樣式的量化寬鬆,金額也不是7萬億;但是,本質上都是基礎貨幣投放的突然大量增加但並未對應社會財富的相應增長,所以,和美國QE一樣,都屬於貨幣放水。

但是,由於當前經濟環境中銀行的優質投放項目有限,這些基礎貨幣不一定能形成商業銀行的實質信貸投放增加,對實體經濟的刺激效果未知;但要注意避免重蹈2009年四萬億時的覆轍,以免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繼續加大,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

詳見我的知乎專欄 七萬億貨幣放水是真是假? - 煮歷史品金融(P2P平台監測) - 知乎專欄


對於媒體為了捕捉所謂的「大新聞」沒有下限的做法實在無語。

這根本不是QE,貨幣供應量完全是掌握在央行的嚴格控制之內的,無論是再貸款的利率還是合格信貸資產的標準,都在央行的掌握之中。

簡單點來說,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其實豐富完整了再貸款的品種,是和「信用再貸款」、再貼現互為補充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可以進一步豐富央行對商業銀行經營方向和信貸投放行業的宏觀調控範圍。

相比信用方式的再貸款,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可以有更明確的行業指向性,比如央行可以直接規定時投放到某個製造業的信貸資產等等;同時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也將比票據資產範圍更大的信貸資產囊括在內,操作起來也更靈活。

簡單總結,這個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放出來,在當前時期有以下兩個作用:

一是可以更靈活的調控商業銀行扶持實體經濟,如直接指定某個製造業的信貸資產。

二是前期盤活存量、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流轉實施效果不好,現在央行直接出手變相信用背書,推動金融改革進程。

上面扯什麼「放水」的不知道是基於什麼心理。當然,所有貨幣政策工具,都可以說是「放水」,就看怎麼運用了。


從市場中傳播謠言的速度和力度來看,不少旁氏的人該是急了,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只怕是快到了


簡單說就是蒙代爾三角換支點了,為了下一步做準備


在國外這個已經很普遍了,不能單純的理解為QE吧。 媒體上大放水感覺有點誤導輿論(雖然確實會有可能放水)


推薦閱讀:

在你的銀行信貸工作中,清收催收貸款時都遇到過哪些奇葩或瘋狂的事?
在一筆貸款審批中,有什麼措施能在不變更審批條件下,可以不提供資料就判斷客戶的資質呢?
智能信貸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小額信貸怎麼拓展業務?
信貸業務中,你認為排名前三的風險來源是什麼?

TAG:銀行 | 信貸 | 風險管理 | 中國人民銀行 | 金融槓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