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在空間上存不存在漸變性?

有沒有這樣一種理論:一條直線兩端的人們使用不同的語言/方言,相互聽不懂。而這條直線上相鄰的兩點使用相似的、可以基本聽懂的語言/方言。於是從直線的一端到另一端,語言可以視為漸變的。

我以漢語方言為例,沿京廣線從北京到廣州,北京話與廣州話不能互通,然而北京與石家莊方言相似,石家莊與鄭州方言相似,鄭州與信陽可以基本聽懂,信陽到武漢可以基本聽懂……這樣一直傳導到廣州。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可以有這樣一個效果,理論上,一個北京人可以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到廣州話,而不是當作一種完全沒有聽懂的「外語」去學習——只要時間與環境允許。

PS

一 忽略移民造成的方言島的存在;

二 相同距離的兩點之間可以由於各種因素造成語言差異的不同,比如廣州到長沙的約600km差異遠大於長沙到信陽的約600km。但是把視角縮小到縣、鄉,依然存在漸變的現象;

三 注意到常被提及的溫州地區十里不同音、一縣一方言現象,我認為,即使聽不懂或很難聽懂,也不妨礙事實上兩地方言存在很多相同的成分。事實上能不能聽懂別的方言和個人因素有很大關係,兩個北京人,對武漢話/漢普的接受能力可能就存在很大的區別。


謝邀。

那種現象,有使用一個專門詞dialect continuum來涵納。

請見維基這條目,裡面有相關實際語言現象的介紹 → Dialect continuum

亦可自行Google: dialect continuum , 便可找到更多文章作相關現象的介紹。


不是,湘西南、粵北常常村村不能通話。

從北京到廣州進行村與村傳遞的話到南嶺這裡就斷掉了。


謝謝邀請,你說的那是理想狀態。但在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往往一個村莊粵語一個村莊閩南語。同樣,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也有一個村莊官話一個村莊贛語。


作為一個溫州附近農村的土著,

不邀自來(^0^)/

個人感覺有這種可能。

————————————————————

我能聽懂附近村裡的人說話(大部分的話都是相同的),只有一些個別的辭彙會完全不一樣,而且不同的村會有不同的口音,(?′ω`?),類似的,隔的越遠,聽懂的話越少,


大致上有這種規律。客家話的三面分別是東邊的閩語、西南的粵語和北邊的贛語,客家話與它們三者都有很多共同點,它們三個之間就比較不一樣了。


推薦閱讀:

東南亞地區的華人語言使用情況?
為什麼豬肉的英文不叫「pig meat」?
現代德語是哪個日耳曼部落的後裔語言?
如何在外語環境干擾過強,中文水平下降的情況下保持或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
為什麼文言文翻譯過來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TAG:語言 | 方言 | 漢語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