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當年是國民政府首都,為什麼當時日本進攻的時候,國軍沒有守住?

最近由於抗戰紀念70周年,作為一個地道的南京人,奶奶當年也是經歷過南京大屠殺生存下來的,突然很好奇,當年南京作為國民政府首都,為什麼會被攻陷,當年真的是守不住么?

本人在好奇之下,在網上搜索了相關問題,在天涯和鐵血網都有一些回答,鐵血網說的是,蔣介石當初是想死守南京的,而且當年南京城內是有15萬軍人的,而且是本土作戰,不會缺乏太多資源,為什麼後來再防守七天之後,蔣介石選擇了撤退(當時唐生智認為國民黨軍完全有實力保衛南京),這段歷史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話,為什麼要撤軍,而且為什麼這麼多年也沒有在教科書中有明確說明,當時蔣介石的心裡狀態又是什麼樣的!


能打的部隊在淞滬已經拼光了,南京守不住;但是,如果唐生智撤退有章法,損失會小很多


簡單地說,就是守不住。

當時的中國軍隊,無論是裝備、訓練程度、戰術素養,與日軍都不能同日而語。


南京並沒有15萬人,

日軍:

3師團、5師團、6師團、9師團、11師團、13師團、16師團、18師團、114師團

共計9個師團 18萬人。

國軍

10軍(41師、48師)、66軍(159師、160師)、71軍(87師)、72軍(88師)、74軍(51師、58師)、78軍(36師)、83軍(154師、156師)、教導總隊(103師、112師)

共計13個師 8萬人。

其中只有10軍的41師和48師是從武漢調過來的滿編師,其餘部隊都是從上海撤下的部隊。例如36師只有3000多人,後來整補了4000新兵。

這8萬人中就有3萬人是新入伍的新兵。


從《蔣介石日記》解讀1937年12月的南京形勢

摘要:「1937年12月12日,蔣介石為何在日軍完全包圍了南京的情況下,向南京衛戍部隊的唐生智軍發出了撤退命令?」這是筆者長年來的疑問。《蔣介石日記》是解開這一疑問必不可少的史料。筆者從《日記》中了解到,在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期,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充滿了不信任感和戒備心理,那時他還在持續探索「中日和平」的可能性。蔣介石在《日記》中首次提及南京被日軍佔領的慘狀是在日中「和談」中斷後的1938年1月22日,在那之後,他開始認真考慮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


國軍不是撤軍而是勝利轉進!


因為守不住的.

一個農業國對抗工業國,再怎麼本土作戰也是物資奇缺.武器,彈藥,藥品,兵源哪一樣都缺乏生產能力.

覺得能守住的,都是不願意承認現實罷了.


戰爭的勝負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決定,南京的陷落是因為中國浪費了幾百年發展的時機並被凌遲近百年


守不住的。上海要是守不住,南京就不會守得住。而且淞滬會戰國軍撤得太遲了,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以至於上海至南京一線的防禦體系根本就沒派上用場。

固守南京在軍事上其實是不可行的。守南京其實是展現國府抗戰的姿態。

從地理上看,自古以來南京洛陽這種大城市都是守不住的。因為城市越大,平均到每一公里陣地的兵力就越少。城市越大,不同方向的支援就越慢,需要的兵力就越多。城市越大,被敵人集中突破就越容易。還有就是南京這種城市自古以來主要就是防備北方之敵的。防備北方敵人的話長江才有用武之地,可是敵人如果從上海方向過來,那就乾瞪眼了,只能硬碰硬。

從軍力來看,中日相差就更大了。日軍是乘勝追擊。國軍是驚魂未定。而且國軍撤退到南京的時候裝備已經和淞滬會戰時不能比了。很多部隊別說重武器,連槍都沒了。平均每人只有幾發子彈,打不過是肯定。

最後再補充一點:國軍抗戰熱情是有的,但是經過三個月的抗戰之後熱情就不像以前那麼高了。在明知守不住的情況下逃生的慾望就尤為強烈。

以上


南京從地形上來說就是易攻難守的城市,更何況日軍是從上海方向打過來,而國軍看似兵力強大,卻多是淞滬戰場上敗退下來的部隊,雖說是德式部隊,但經淞滬一役還有幾個老兵?所以只得臨時在南京抓了幾萬丁補充進國軍,但以當時國民政府的兵役制度來看,基本就是一群穿著軍裝的老百姓。南京附近都是些高地,一旦這些高地被攻下,日軍在高地上設立炮兵觀察陣地,國軍就坐等被日軍的炮兵轟死。當然,雖說守城無望,但許多國軍軍官拋棄自己的部隊逃跑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原諒的,因為以當時國軍士兵的素質,一旦軍官逃跑,士氣基本上也就崩潰了,如果這些軍官能率領自己的部下堅持的話,南京城絕不會在1937年12月13日就被日軍攻破,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國軍士兵投降後被日軍屠殺,日軍付出的傷亡代價還會更慘重。


巴黎是法國的首都,為什麼法軍連守都不守就投降了讓敵人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呢?


南京是首都,國軍肯定會部署大量軍力死守南京,但是,畢竟國軍能力擺在那裡,與日軍差距太大,其次,也正因為南京是首都,日軍對南京的攻勢更猛,攻城計劃也更周密。你守的牢固敵人也會攻的猛烈。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

1937年11月15日至18日,國民政府商討保衛南京的方案。唐生智自告奮勇守南京。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1937年12月12日,人心浮動的南京守軍堅持不住開始撤退,唐生智死於撤退途中。(有誤,見下文附註1)

其他的什麼都不說,假如在朝鮮戰爭期間,1950年10月25日彭德懷帶領自願軍進入朝鮮,10月27日政府就宣布遷都到新疆,彭德懷會怎麼想?自願軍會怎麼想?這仗還打不打?

要麼別派兵守直接疏散群眾,要麼死守,這種事前信誓旦旦,轉頭就將自己子女親信送後方的行為最傷士氣。在宣布了遷都那一刻,就宣布了南京城內的軍民都是棄子。

————————————————————

附註1:不好意思,貌似與另一個人記混了,唐生智在1970年才死,筆誤,特此更正。


如果那守南京的15萬國軍都像守沖繩島的10萬日軍一樣全部戰死應該能給日軍帶來5-10萬人的傷亡。南京民眾可以有多兩個月的時間逃亡。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利率平價理論(uncovered)中利率和匯率的關係?
為什麼俄羅斯能在國際上得到(非常?)重視?(大新聞國?)
如何評價此次美聯儲加息?
既然經濟學的大前提是不一定正確的,那麼經濟學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新華社下屬瞭望智庫發表的《別讓李嘉誠跑了》這篇文章,有何看法和見解?

TAG:歷史 | 經濟 | 軍事 | 抗日戰爭 | 南京大屠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