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一直只鼓勵孩子嗎?

我是一名乒乓球教練,最近教學中遇到這樣一個小朋友,他家長的教育方式是以鼓勵為主,加上小朋友平時可能看書比較多一點,有點小小的自大,在訓練過程中,打的好就很有自信,打不好就表現的不自信,發脾氣。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能一直鼓勵嗎?一直處於鼓勵環境下的小朋友會不會容易自卑?應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孩子長期處於鼓勵的環境中,以後會不會活在別人的認可當中?


90%的家長壓根不知道鼓勵的對象是什麼。

簡單說:比如孩子考試100分,需要鼓勵的不是成績,而是這孩子為這100分付出的汗水和毅力。

鼓勵的對象不是取得的成功這個結果,而是背後勤奮的汗水,堅持不懈的毅力。

即使最後是失敗,這些【品德素質】更需要家長【重視】、更需要肯定以及鼓勵,這無所謂成功和失敗。

所以:鼓勵的不是果,而是因。


曾經的幼兒園老師來答題。

我個人的建議是,一般情況下,不要隨便去鼓勵孩子。

原因很簡單,因為過多的鼓勵,容易把孩子做事的內在動機,轉變為外在動機。

以畫畫舉例。

比如孩子剛開始的狀態是「我好喜歡畫畫啊」,他是喜歡畫畫的過程。

後來媽媽就鼓勵他「孩子你的畫好棒啊,你畫的樹好美啊」。孩子知道媽媽喜歡他畫畫,就總是畫畫,來討好媽媽,還會慢慢琢磨媽媽喜歡他哪種類型的畫。

所以,一個明明自己就可以很快樂的孩子,變成了需要外部評價「你很好」才能快樂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自信還是自卑,多半都取決於外部評價。可是你知道,人是不可能什麼都非常好的,學習好的人踢球不行,鋼琴好的跳舞不行,所以,這種類型的人,還是自卑的比較多。

當然,也有自信的,比如那些學業順利、事業成功的。但是,他們遇到那些社會底層的人,比如服務員或者清潔工,內心總是會有一種輕蔑,無論表面多麼禮貌周全,內在總是看不起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覺得人過得好不好,是靠社會評價的,不是靠自己的感覺。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靠內在驅動去做事的孩子。

想畫畫就畫畫,想踢球就踢球。孩子,你開心就好。

數學不錯當然好,如果數學不怎麼樣,也沒事。那些搞翻譯的,做服裝設計的,數學也未必多好。

所以呢,孩子想做什麼事,只要讓他去做就好,不用怎麼鼓勵的。慢慢地,他就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然後一直做下去。

我看見前面有個答案,說鼓勵孩子把東西分享給別人。我覺得也沒太大必要的。孩子和孩子不同,有些孩子比較豪放,第一次見面就要把東西送給小朋友,也有孩子對自己東西看得比較重,要處好久,有感情了才肯送。

我覺得也沒什麼好與不好。孩子願意了,自然會送。鼓勵分享這個行為,實在沒太大必要。

如果想讓孩子多分享,大可以給孩子做點心的時候就跟孩子說「我給你們班的xxx也做一份」,孩子記性好,找到那個小朋友,多半會跟他說「我媽媽也給你做了」。

我覺得這比鼓勵孩子分享好,因為這種分享,孩子不必犧牲。他覺得那一份本就是給別的小朋友準備的,自己的並沒有減少。而且,下次媽媽做好吃的,或者自己得了什麼好東西,他在家裡就會為別人準備,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分享的心。

分享,不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是我們都有更多的好東西吃,更多的玩具玩。說到底,我認為是一種共享。一般情況下,一個人肯邁出一步,或者多邁幾步,另一個人,也會邁出那一步的。

所以說,平時沒必要鼓勵孩子。

但是,當有一些特殊情況的時候,也是要鼓勵的。

比如,我們新認識一個小孩,可以鼓勵他畫畫很好,或者跳舞不錯,這是沒關係的。讓孩子覺得你喜歡他,是和孩子拉近關係的方式之一。

又或者,孩子經歷了比較大的「失敗」,比如剛上小學,語文數學就不及格,可以鼓勵孩子「你只是不熟悉課程內容,媽媽跟你一起熟悉,過不了多久就可以及格的」。

還有,當孩子只差一點點就可以完成某個項目,比如跳過一根有高度的橫杠,跳了幾次都沒過去,可以適當的鼓勵一兩次,說「你可以的」,但也別鼓勵太多。

切記,當孩子不敢游泳,不敢從高處跳下,不敢坐吊床等,千萬別鼓勵過多,對某些孩子來說,可能是很重的心理壓力。

綜上,平時盡量少鼓勵,特殊情況下,可以鼓勵,但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除了保護孩子、吃喝拉撒妥善照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責是「鏡映」 (Mirroring)。這個詞就是如字面所言,給孩子像照鏡子一般的反映。

我們每個人生到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鏡子、水面或者其他可以反射出長相的東西的存在,大概一輩子都是無法想像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兒的。同樣,在從嬰幼兒長成一個成年人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父母或者養育人的鏡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構建也會有偏差。通俗一點兒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不能確定/確信自己是個什麼樣兒的人,對於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邊界難以把握,不確定的自尊等等情況,都與缺乏適當的鏡映分不開。

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我的孩子天下無雙」的心態會讓爸爸媽媽對幼兒的一舉一動都充滿新鮮和欣喜。第一次站起來,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可以自己坐便盆,父母都會給出驚喜萬分的反應。在這個時期,這種全然的讚美和關注對於孩子的發展是有利的。幼兒是因著父母的這些反應,慢慢地確認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因為自己值得愛,自己很重要,所以一舉一動都會引來爸爸媽媽的關注和稱讚。

慢慢成長到了要初步進入社會(幼兒園和小學)的時期,這個時期父母開始和老師配合著,給孩子建立規則。這個時期是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個可以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的準備期。從這時候起,孩子通過周圍人的反映,慢慢開始了解,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在這個世界上有好,有壞。有讓他高興的人和事兒,也有不順心讓他失望的人和事兒。有他可以隨心所欲的時間,也有必須要守規矩的時間。從這個時期起,父母就要小心一點對待鼓勵這件事兒了。

鼓勵可以粗分為兩種:

1. 因為愛所以愛,自己家的寶最好。有時與現實情況無關。看什麼都覺得心花怒放,情不自禁要誇上一番。

「哎呀媽媽的寶貝就是聰明!簡直是個天才!」

「我們寶貝兒最漂亮!」

「別人的孩子都沒有小寶做的好!」

2. 就事論事,對孩子做的好的部分給予肯定。

「媽媽看見小寶畫了一幅森林畫,小寶畫的樹顏色非常豐富,森林裡面還有很多漂亮的花。」

「媽媽看見今天在幼兒園裡媛媛把你最喜歡的玩具分給小朋友一起玩兒了。你們玩的很開心。」

我們是鼓勵家長多給孩子第二種鼓勵的。這樣的反饋,會慢慢讓孩子懂得自己是因為什麼得到了鼓勵,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強哪裡弱哪裡可以更進一步。從這樣的反饋里,孩子會逐漸地學習到如何與自己、與別人、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在臨床實踐中我個人的感覺,小孩子確實需要成年人給正面的回應。但是這些正面的回應最好是可以落在實處,跟孩子實際的行為和成績聯繫在一起。家長對於孩子的鼓勵和誇讚,用心用意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有自信,有幹勁。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孩子是活在我們這個複雜的社會裡的。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和生存環境比較複雜,絕無可能一帆風順永不失敗。所以在肯定小朋友做的好的同時,家長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到了肯定,自己做的好擅長的事情可以自己為自己感到驕傲,自己的短處和不擅長的事情也能夠承受沮喪、繼續地努力和練習。為了誇而誇的鼓勵,常常會起到反作用。

最後,假如一個孩子的父母總是誇獎他,誇大他做的好的地方,不提做的不好的地方,這個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就很難得到鍛煉。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總是盯著孩子某一項品質使勁誇,比如聰明,這個孩子內心世界的立足之本就會變得比較薄弱,只有這麼一點可以仰仗的地方。會比較脆弱,容易被打垮。會只在乎這一點,而忽略自己其他的方面。就好比三足鼎立,一個孩子也需要得到多方面的鏡映,才可以站得穩。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看了很多朋友的專業回答,覺得大家說的都挺完善的。我也根據工作經驗提供一點個人看法。

1、任何教育策略都是有條件的,鼓勵教育也是一樣的。

一個教育策略是否有效,不僅僅取決於家長的言行,也取決於孩子的能力水平,也就是說,需要在家長和孩子之間搭起聯結,這個教育策略才是有用的。比如我們在肯定了孩子的A行為,但孩子並不認同A行為是值得被肯定的,這個肯定就會大打折扣,那麼,我們或許需要重新糾正我們的肯定程序,比如加強肯定刺激或者尋找新的肯定點。所以,並非所有的教育情境都適合採用鼓勵教育,針對某些孩子,或者某些行為,我們需要做一些變通。就像問主所說的,他顯然是在這個個案中遇到了困擾,在某些與孩子互動的時間點,在鼓勵問題上遇到了困難。也許並不是問主在鼓勵問題上做錯了什麼,而是當時和孩子互動的情景確實不是適合鼓勵的。

2、教育的正反二柄:讚揚鼓勵與規則限制

也許我們以前對於規則限制的部分提得比較多,甚至專註於挑刺與懲罰教育,給孩子制定了很多的「不行」。現在的教育思潮在迅速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的讚揚鼓勵。其實在任何一本教育的書籍中,比如《正面管教》、《家長效能訓練》、《培養樂觀的孩子》、《如何聽孩子才會說》,從來沒有提到過單純靠讚揚鼓勵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優秀心理品質的,如何給孩子約束規則,如何對孩子的言行進行引導和塑造,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技能。我猜測現在的家長在讚揚和限制的兩極中,更容易滑到讚揚一端,因為我們現在對懲罰教育進行了太多的批判,家長有點恐懼將自己的教育與懲罰扯上邊,以至於連做到限制都變得有點困難了。當然,從行為強化的方面看,也可能是家長的「不限制」被孩子強化了。

3、權威型家長:家長仍舊是孩子言行的標杆

我們都知道權威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最有利的,但一味的讚揚鼓勵卻並不符合權威型家長的標準,卻更類似於放縱型家長。缺乏規則約束與挫折體驗的孩子,難以內化社會的價值體系,藐視規範,也難以養成自我控制感。這部分孩子一般在幼年時並沒有太多的問題呈現出來,最多不過是在家裡獨大,禍害家長而已。然而當他們開始面向社會的時候,與同伴關係、教師關係甚至社區關係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父母不能在此時提供強有力的援助,幫孩子重新養成社會規範,孩子的適應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4、單純的鼓勵有時候可能會比較慢,適當配合其他的方式是必要的

我們知道人的行為,有些部分是自然衍生的,有些部分是有意識訓練的結果。孩子的自我控制、社會規範行為都是這樣的,既可以通過耐心引導而自然衍生,也可以通過有意識訓練而產生。我有個學生,老師要求他們第二天在課堂上就某個主題做3分鐘演講,因為他比較內向,平時說話就比較小聲,所以對這個任務推三阻四,來自內心的畏懼比較強,所以我就發揮了一下輔導老師的權威,將他逼到了講台上,並且要求他必須講十遍。在這個過程中反覆提醒他的優勢和進步,結果他演講的聲音就越來越大了,互動和流暢性也越發自然,第十遍講完,他已經是充滿自信了。所以還是上面說的,二柄不能偏廢。

5、給孩子呈現客觀評價才能對孩子有最大的幫助

假如孩子的行為已經給你造成了困擾,我們實際上應該反饋給他,這樣才能幫助他開展社會化和自我規範的過程。我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孩子們有很多小毛病,雖然看起來不是大問題,但最終還是會導致很多麻煩,比如作業時講話,頻繁暫停作業問問題,頻繁喝水。有一次,我被一個學生弄得實在不行了,我就皺著眉頭對他說:我覺得你做作業時好煩啊,一點雞毛蒜皮的小問題都要問我,我被你搞的手忙腳亂,你能不能等到一項作業做完再集中問我啊,否則在互相等待中大家的時間都浪費了。他愣了一下,後來果然就好很多了。不要害怕給孩子不好的反饋孩子就受傷害了。孩子是否受傷害取決於我們對他人格和尊嚴的貶低,而不是指出他的問題。真誠地給孩子反饋問題,實際上孩子會更多地感受到你是在幫他。當然了,問題肯定不是孩子唯一的客觀,孩子的優勢、資源和他的努力也要一併反饋給他。

6、肯定和鼓勵不是簡單的外在策略

我認為,辨別你是否在肯定和鼓勵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就是:你是否喜歡他,即便是在他做一些討厭的行為的時候,甚至在他赤裸裸地攻擊你的時候。而你是否喜歡他的辨別標準是:當你見到他的時候,是否會像見到一個期待已久的老朋友一樣,或者戀人一樣,感到內心在開花綻放。如果能達到這個標準,語言上什麼鼓勵、肯定、讚揚都是不必要的。因為他們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是否喜歡他們,即便你嘴上在狠狠罵他,他仍舊會覺得你是在關愛著他的。


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能一直鼓勵嗎?

沒必要。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個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

如果只是從建立自信心的角度上來講,鼓勵和自信一點關係都沒有。

比如:「寶貝你真棒」「我家孩子是最聰明的」之類的bulabula.其實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在3歲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候,孩子就能自然而然感覺得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他很清楚自己不是最聰明最棒的哪一個。自信源於實力,你怎麼鼓勵都不可能讓一個孩子更自信。

一直處於鼓勵環境下的小朋友會不會容易自卑?應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自卑和自信都是源於意識到了差距,和鼓勵不鼓勵沒有關係。問題不成立也談不上解決不解決。

孩子長期處於鼓勵的環境中,以後會不會活在別人的認可當中?

依然是不會,鼓勵特別是口頭的是具備一定的使用有效期的,也就是2-5歲可能會對孩子很有意義,但是超過之後類似的方式就比較趨近於無感。這本身和兒童發育的規律吻合。

如果要鼓勵應該如何呢:(以7歲以下為例)

1.實事求是,同一件事做的好就是鼓勵表揚,做不好就忽略重來,故意亂搞就制止或者批評。

2.對事不對人,今天「寶貝做了什麼,做的很好」。而不是「我家孩子就是棒,連這都行」。

表揚鼓勵敘事方式盡量從事過渡到人,進而肯定。而不是先提人預設立場。

3.針對進步而鼓勵,只要同一件事做的比上次好,就越值得表揚和鼓勵,因為人是持續發展的。

4.不要灌輸「你就是最棒的」這種概念,這種自欺欺人的話很容易就會被孩子拆穿,進而讓家長其他的鼓勵效果要打折扣。孩子很容易就很摸清朝夕相處之人的行為模式。不管你的出發點是好還是壞,謊話扯多了信譽值必然打折扣,哪怕是表揚。

5.不僅僅是結果,努力的過程也值得鼓勵,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失敗了沒事還有很多機會可以重來。很多家長忽略這一點,一些孩子只要弄砸了第一反應就是哭。原因於此。

6.同一件事不需要著重強調哪裡做錯了,多記住一個錯誤的選項對孩子並沒有太大提升,而成功經驗的積累才更利於孩子的進步和發展,也就是說: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成功之母是第一次成功。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謝邀 @劉柯

這個問題好回答,鼓勵需要掌握方法。

誇孩子少用「你真棒」

「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

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關於表揚孩子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葯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三大原則

1.誇具體不誇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在家長眼裡,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嘆和讚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於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讚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迴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誇事實不夸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三大竅門

1.留心孩子的努力

為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誇具體」、「誇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有的時候可以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比如孩子寫完作文之後,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這樣,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係,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努力的過程,這中間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的點評,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讚美。

2.誇孩子別嫌「口羅唆」

仔細分析一下,家長們對待表揚的態度的確是隨便了一些,甚至有點心不在焉、張嘴就來。當孩子表現好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真棒」,看起來既省事又符合鼓勵為主的教育精神。其實這樣的表揚多了,對孩子毫無意義。

所以當了解了「誇具體」原則時,很多家長開始很難適應,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很簡單,教你一招——好話不嫌「口羅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揚語,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羅唆?這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結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鳴,誇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把誇獎當「預防針」

誇獎不僅僅是事後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觸時,可以事先誇誇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演員宋丹丹在新書《幸福深處》中就有這樣一段: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然後我把中藥端給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葯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讚不絕口。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葯他都不怕。

試試這樣誇孩子?

●有益的稱讚:我喜歡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風趣。

(孩子的感覺):我的品味不錯,我可以信賴自己的選擇。

無益的稱讚:你總是這麼體貼。

●有益的稱讚:非常感謝你今天洗了盤子。

(孩子的感覺):我很負責。

無益的稱讚: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稱讚:你的作文有幾個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覺):我也可以有創造性的。

無益的稱讚:你寫得不錯,當然了,你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結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論,事後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會使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看法。


小朋友可以一直鼓勵嗎?

可以啊,我就是一直鼓勵。不過我既不鼓勵果,也不鼓勵因。

我鼓勵她說出自己的觀點,評估自己處境,做出自己的選擇,並為選擇的結果負責。

在她需要的時候給她建議,在任何時候給她無理由的愛和支持。

先成為自己,才能擁抱世界。


我是常常不被鼓勵的孩紙。

考得好沒有什麼了不起,不要驕傲。有比你更好的。

可我就是第一名啊。

可你上次沒考好啊。

內心:哦。(???︿???)

考得不好。

你看人家怎麼考得好了?

人家就比我多一點兒。

那你為什麼沒有比人家多一點兒?

常常被打擊「你怎麼這件事都做不好」、「誰誰就做好了」。

偶有口角:「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巴拉巴拉。誰誰誰就比你聽話巴拉巴拉,我小時候也比你聽話巴拉巴拉,你是不是抱錯了巴拉巴拉。」

因為是親近的、信任的人說出來的話,所以我深信不疑。我一定是很笨,很醜,我做到的事情一定是很容易的,我做不成什麼事一定是我蠢、不懂事。跟人有矛盾,即便是別人欺負我,我也會先反思自己。

在這樣的否定式教育下,我由一個本來活潑可愛、思維活躍、成績很棒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事情做砸了先搜集其他人比我做的更不好的情況、好講給家人聽、以減輕負罪感的人。

不會去管為什麼做得不好,而是——你看你看,我沒有那麼差,還有人比我更差。我還算好的呢!

推脫責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心安理得。耗盡自己的天賦、黯淡了性格中最美好的那一面。

成績最好的時候,長得最可愛的時候,最受歡迎的時候,也沒有感受到任何的喜悅,因為這些事都是永無止境的啊。受到別人誠懇的誇獎還會非常惶恐,覺得自己怎麼被關注了,怎麼竟然被誇獎了?簡直如坐針氈。

現在雖然比較客觀地看待,給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但這影響還是存在,潛伏在某個角落,伺機而動。

這導致我非常期盼能得到親近的人的肯定。無論哪方面都好,就算誇我臉特別圓、誇我冰淇淋能一次吃兩個(?′ `?)、。還覺得如果一件事能做得特別糟也是一種本事乁( ˙ ω˙乁)。在前任面前、親密些的朋友面前每天撒嬌賣萌求摸頭●v●。

與我情況相反的一個朋友,小時候略自卑,但她家人經常鼓勵她,她就覺得自己很棒很棒,越來越活潑開朗,現在已經是每天開心到飛起來啦。

好處是:什麼都敢去做,做壞了也樂呵呵的。

弊處就是:覺得自己天下第一●v●。 每天一副「我就是聰明得不得了賢惠得不得了棒得不得了」的樣紙~做壞了事情一定是事情的錯,我這麼聰明伶俐,怎麼會錯?

說了這麼多~

其實就是想說:

有些小朋友(比方說小時候的我)會反思、有自我教育能力,適合鼓勵性的教育。

有些小朋友(比方說小時候的我朋友)受到表揚就翹尾巴了,適合鼓勵加客觀評價。

千萬不要用否定式教育~

激將法對我來說沒用,對小時候的我也沒用。

因材施教就好啦。

@郁嶼煙。咱們倆的答案可以結合起來看吧~(* ̄︶ ̄*)


每當遇到這種問題,我就想回復,這得分人。


打的好就自信,打不好就不自信……

教練,您確定這孩子是家長鼓勵出來的?這明明是十分缺乏認可的表現嘛。

孩子對自己的水平沒有自信,打不好就懷疑自己能力不行,然後才發脾氣。真正被鼓勵出來的小孩子應該是絕對自信,「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哪怕打不好也是會怪檯子不好/板子不好/球沒發好/今天心情不好,反正不是自己不好。哪怕別人都覺得他不行,自己也永遠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樣子。

這孩子不是被家長鼓勵多了,恰恰說明在父母那裡得到的認可不夠。反而應該多鼓勵多表揚他才是。

可憐的小孩子啊,讓人心疼,好想抱抱……


你要告訴孩子的是,你將來的成功,是歸功於你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而不是因為你的聰明和天賦。

這樣的孩子,將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想辦法,更加努力,而不是開始懷疑自己的聰明,從而無所作為。


一直只鼓勵孩子用這樣單一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顯然是不行的,這就像只做俯卧撐是不可能成為健美先生的。

而且,家長沒有經過有效的訓練的話,鼓勵孩子這件事情還有極大可能完全沒有做對。但這裡還有要明確一個事情,除了鼓勵孩子,還有很多其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很多家長腦海裡面如果不鼓勵孩子,那剩下的就是打罵訓斥孩子了。將教育這樣二元化,也是顯然不行的。

鼓勵孩子的正確「姿勢」前面回答的各位也已經說得很詳細了。大原則就是對孩子的行為和努力做出肯定,而不是泛泛的說孩子真好真棒真能幹。

拿打球來說,教練可以說具體的行為:

恩,你剛才那個抽球的姿勢不錯,有點找到感覺的意思。(對孩子的正確行為作出強化)

這個變線的嘗試不錯,有想法,速度跟上了更好。(可能孩子並沒有成功打出這個球,但對其正確合理的嘗試行為進行強化,並給出幫助其成功的指導)

孩子在場的時候,和父母的交談:這次打球在耐力上表現進步很多,孩子回家練得不錯(首先要確認孩子在家裡有努力鍛煉了,不然就是亂誇了,然後在與父母溝通的時候,這種場合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對孩子激勵是來自父母和教練雙重的。)

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有實效的鼓勵。

而除了這樣的鼓勵之外,我們還可以有同伴效應、給出專業示範、競爭競賽等等很多方式對孩子進行動力的驅動。但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場景和目標。同時,對於不同個體來說,也會有其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的可能。這都需要教育者不斷的進行評估和調整。

而至於我們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需要訓斥責罵才行。這一點,我是這麼看的,訓斥責罵的目的其實是希望孩子能夠遵守規則,耐受壓力,但事實就其實效來說,是非常低下的。而且伴隨的消極的作用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孩子如果打球上遇到低谷期,倦怠期其實可以有很多的解決方法的。強迫孩子進行下去,或者羞辱孩子都是很糟糕的選擇(但通常很多家長都會使用,有人會說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但事實上是,這讓很多有可能堅持下來的孩子永遠退出了這個發展的可能性,只是以非常低效的方式篩選出來一些本來可以表現得更好的倖存者罷了)。

事實上長期從事單一工作,運動都必然會產生低谷期,倦怠期。而作為父母和教練幫助孩子渡過這個時期的方式會有很多,但首先是要去承認,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有的必經的過程。也可以分享一點自己的感受和經驗與孩子共情。這其實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教會孩子如何調整自己。這才是真正提高孩子抗壓能力的關鍵。我經常會和父母的說的是,精神的抗壓能力不是在磨老繭,越厚越好。抗壓本質上是情緒壓力進來的量小於出去的量,教會孩子不堆積,有效排放才是正道。


題主說的所謂鼓勵應該是誇獎吧,描述中可以看到家長沒有掌握誇獎的正確方法,其實這個例子還挺典型的。

從前的中國家長遵循挫折教育已經太久,他們怕孩子自大、怕孩子眼高於頂、不謙虛,於是採取挫折教育,孩子什麼事情做的好,到了家長這可能就得到一句淡淡的還成吧。他們希望接此方法來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還不夠好,還需要努力,變得更好。

後來西方教育理念進入中國,「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席捲每個家庭,所有的家長都開始誇孩子:你真棒!你是最優秀的!你是全宇宙最好的孩子!

……

在家裡這麼誇,孩子很開心,等到了學校,他們就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是最棒的孩子嗎?為什麼現在不是了?於是有的孩子就開始在外邊兒的時候什麼都不願意去嘗試,因為我什麼都不做就已經是很棒的了,如果做了結果不好,不就不棒了嗎?要麼就是一旦失敗了,就氣急敗壞、喪失信心。

這就是沒誇到點兒上,要麼把孩子誇成了自大狂,要麼把孩子誇成了玻璃心。

小朋友是要誇獎,但是誇獎的重點在於,要具體的讓小朋友知道,成果是由自己的努力、堅持、認真獲得的,比如:學習真努力、寫作業非常認真、對待小朋友很有愛、樂於幫助別人。而不是空洞的你真棒。孩子會有取悅家長的趨勢,就是家長高興的表揚過孩子一次,他可能會記得,我這麼做爸爸媽媽會高興,下次還要這麼做。但是你真棒??我要怎麼做??什麼都沒做就真棒,那下次就不要做好了。

鼓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在小朋友遇到挫折時候,家長鼓勵他再嘗試一次、再嘗試一次,遇到失敗了,家長鼓勵他不要灰心。

其實根本在於,要讓孩子通過以上兩種方法,獲得自我認同感,是通過自己努力可以達到目的、自己是有能力的。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才夠強大。

——————————————————————————

優教家-中國第一個互聯網家庭教育平台

http://weixin.qq.com/r/qEVVTS7EVHMrrWou9xC6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爸從小到大一句話沒誇過我 導致我極度的不自信 這個歲數連個女朋友都找不到

簡直是人間悲劇


鼓勵是對的

但鼓勵不等於不告訴孩子自身的問題

以題主的問題為例

應該告訴孩子

第一

你現在還在學習的過程中

因為技術還沒掌握好

有時打得不好是非常正常的

多練多學慢慢就越打越好了

第二

每個人打好了球都會高興

打不好都會不開心

但優秀的運動員

是能在打不好的時候還能控制自己情緒

並繼續努力

不到最後一分鐘不放棄

你現在打不好就控制不了情緒也是正常的

因為情緒控制是要慢慢學習的

我們可以一點一點練

在孩子能否達到這個認識的基礎上

要鼓勵孩子在自我認知和情緒控制方面的進步


鼓勵是有必要的,但應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描述型鼓勵,比如你這個揮拍的動作很標準,這樣的鼓勵可以激勵他下次更好的行動。而不應該對結果進行評價型鼓勵,比如你這次考的真棒,你好厲害之類的。這種情況可以換種方式表達鼓勵:最後幾道計算題都沒有扣分,看得出來你平時在計算題上下了不少功夫。

鼓勵的原則就是激勵他下次更好的去行動,而非是讓他覺得大人更重視結果。


反正不能從不肯定 一直挑剔


當你覺得要鼓勵的時候,就應該鼓勵,而不是考慮會不會鼓勵太多對他不好。

當孩子還是嬰兒,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時候,我們需要弄出很大的動靜他才會感受到,就算他只是「啊」一聲我們都會歡呼,鼓掌。

當孩子已經懂事之後,之前的鼓勵方式肯定就不適用了,鼓勵力度也會需要適當調整。

如果一味地嚴厲,一個微小的鼓勵可能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感動+動力十足)。

如果一味地鼓勵順從,一個微小的責罵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無法接受,+離家出走)。

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會走極端路線,相信只要思考過如何教育小孩問題的父母都能掌握還這個度。

不要極端,也別太過糾結。

個人見解。


題主你混淆了鼓勵和誇獎,誇獎也許會使孩子過度自信,但絕不是鼓勵。

其實很多家長和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沒有分清楚到底什麼是鼓勵。鼓勵並不是誇獎。鼓勵發生在孩子做某事之前的(你能行),而誇獎發生在事畢之後的(你真棒)。

鼓勵並不簡單 ,因為需要陪伴在孩子身邊才能知道他想做什麼,而不是在一切發生過後你才了解,給幾句遲來的誇獎。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一個鼓勵者,並不需要一個誇獎者。因為他自己的成就感是最好的獎賞。你只需要給予肯定。

孩子需要的是缺乏信心時候的鼓勵。寵物狗需要的才是做完動作後獎勵的骨頭。


適當鼓勵是有必要的,但一直鼓勵你行的你可以的,孩子反而會不容易接受自己的失敗,因為他世界裡只有往前進再努力退縮承認不行似乎是種軟弱,還有不能辜負鼓勵者的期待。這種壓力下,反而小孩呈現出不能接受失敗的脆弱的自大,和深深的自卑。真正的強大恰恰是面對失敗,從中吸取教訓。

另外,面對孩子的大人也要注意覺察自己對失敗成功的感受,在教育孩子時是否有太多自己的投射。試圖做一面真實的鏡子,而不是扭曲事實。不評價的交流,給孩子空間自己感受。


推薦閱讀:

剛當了爸爸,男孩,孩子左手拇指多一個,六指,以後我該怎麼向孩子解釋從而讓他不自卑?
讓孩子在大人面前表演的事對嗎?
小朋友想通過生病獲取關注,怎麼辦?
「前所未見的最好的幼兒園」的理念在中國可行嗎?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兒童心理 | 兒童心理學 | 教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