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三十萬是怎麼推斷出來的?

人人都說三十萬。是中國歷史界學者共識嗎?具體是怎麼推算的?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理面有一個檔案館,給每個能收集到的遇難者建立了檔案。

這些遇難者是通過事後政府遍訪遇難者家屬和熟人,統計得來的。

數目是35萬。

不包括那些舉家被殺,無法追尋的~

另: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大審判)裡面給出的數字是大於20萬。他們的依據是當年一些教會、紅十字會、倖存市民等的收屍和掩埋屍體數量的統計。(由於後期仍然在陸續發現埋屍點,當時的統計不完整是可以理解的)


30萬的數字目前在中國可以說是共識了。

笠原十九司等大屠殺派已經印證的數量是119000人余。

中國側具體推算過程,有一本集大成的書可以一看。

《澄清歷史——南京大屠殺研究與思考》孫宅巍(江蘇人民出版社 ISBN 7-214-03990-7/K?516)

176~273頁的內容。

並不是推崇一家之言,而是注意看一下論證過程——這一本書個人覺得論證難得做到比較嚴密,

可以細緻全面地解答您的問題。

日本側的推算,建議笠原十九司的

「南京難民區の百日――虐殺を見た外國人」(岩波書店 1995年/岩波現代文庫 2005年)

「南京事件」(岩波書店 1997年)

「『中國人20萬人大虐殺』を否定したがる論者へ!」(小學館「SAPIO」1998年12月23日號)

「南京事件論爭史—日本人は史実をどう認識してきたか」(平凡社新書 2007年)

不相信口述,就看文件里的掩埋記錄吧。

只把一些數字整理一下——

世界紅卍字會南京分會,收埋43123具;

世界紅卍字會八卦洲分會,收埋1559具;

南京崇善堂,收埋112266具;

中國紅十字會南京分會,收埋22371具;

南京同善堂,收埋7000具余;

南京代葬局,收埋10000具余;

順安善堂,收埋約1500具;

明德慈善堂,收埋700餘具;

城西掩埋隊(盛世征等個人),收埋28730具;

城南掩埋隊(芮芳緣等個人),收埋7000餘具;

回民掩埋隊(王壽仁等個人),收埋400餘具;

北家邊嚴兆江等,收埋6000餘具;

南京市政公署主持收埋3000餘具;

南京市衛生機構掩埋隊,收埋9341具;

上報市政公署收屍數,登記4512具;

日軍南京碇泊場司令部,太田部,焚毀流江埋沒19000具;

日軍南京碇泊場司令部,安達部,焚毀流江埋沒81000具;

日軍南京碇泊場司令部,他部併入,焚毀流江埋沒50000具余;

日軍第十三師團第65聯隊,流江10000餘具;

日軍第十三師團第33聯隊,數量未知。

現在,未減去重疊記錄的數量,

不算第33聯隊,總數是507502具。

或者不想看書只糾結於數字正誤沒有出典的話,給幾張表自己去看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南京大屠殺

南京事件 (1937年) - Wikipedia

南京事件論爭 - Wikipedia

實在對於為什麼得出這個數量感興趣的話。。。也請別讓我給您列我當時看過的資料了。。。

自己去看吧。就大阪而言,難波有很多古書店,阪急33番街也有巨多古書店,有地圖有文件。鎌倉意外地也可以找到很多史料,青森/靜岡一些地方甚至親歷者的後人。

我只想說,

不沉溺於歷史的苦情,不避諱,不隱諱,要有自己的判斷。

不忘歷史。

經歷過戰爭的人,更應該出來講一講,交流也一定要交流。

雖然當年一時興起不務正業了一下,

可我真的,真的,再也不想翻開那些壓在箱底的東西了。

累。


中學時用一手資料計算過。

最保守估計三十九萬七千。

開戰前不算避亂難民,南京戶籍人口101萬,屠城後17萬。。。。。。

不想多說啥了,研究這個黑暗命題,一定程度改變了我的三觀


推算?不,這不是推算,這是不完全統計。你會將人口普查稱為人口推算嗎?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48-55:遇難同胞名錄

購買地址: 《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遇難同胞名錄(套裝共8冊) 》

借閱地址(北京):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心館保存本閱覽室(209室)

索書號:K265.606/41

部分親歷者證詞:

「基本上不實行俘虜政策,決定採取全部消滅的方針。但由於是以1000人、5000人、10000人計的群體,練武裝都不能及時解除」(《中島今朝吾日記》);

「500乃至1000人的大批俘虜被接二連三地帶來」(《佐佐木到一日記》);「大約七千俘虜被解除了武裝,坐在田裡」(《佐佐木到一日記》);

「事後得知,僅佐佐木部隊就處理掉約15000人,守備太平門的一命中隊長處理掉了約1300人」(《中島今朝吾日記》)

「子時以後從清剿戰場返回。他們解除了大約八百名殘敵的武裝,而且把殘敵全部槍殺了」(《北山與日記》);

「把人從貨車和倉庫拉出來,共1200人,命令一下,躲在後面戰壕里的重機槍就一起開火」(高島市良日記);

「15日,在南京城外和第六中隊看守7000名俘虜,24日,前述的7000名俘虜也餵了魚」(《林正明日記》)。

【鏈接:北斗第八星:中日兩國對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分歧是什麼?】

部分日方原始史料:

1938年2月19日《關於南京憲兵隊轄區內治安恢復狀況的報告》

1938年1月17日,廣田弘毅電報:「幾天前回到上海以後,我調查了關於日本軍隊在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暴行的報道,據可靠的目擊者的直接計算及可信度極高的一些人的信函,可以提供充分的證明:日軍的所作所為使我們聯想到阿提拉及其匈奴人的施暴形式。不少於30萬的中國平民遭殺戮……

【鏈接:北斗第八星:中日兩國對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分歧是什麼?】


題主想要個有零有整的數字。

356789

不知道這個數字你可滿意?

多了?

那多了多少,您給個數。

我這個數字瞎編的?

哈,一場屠殺,日本人會殺了人自己再登記在冊嚒?還是被殺的人自己或者親屬自行上報:我被殺了,你記一下數字?

這本來就是一個宏觀數據。

國家通過各種方式核實的有名有姓的死難者,都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牆上。

然而除了這些核實了的,那全家全族全村全鎮被殺的,已經沒有了人能認識的那些人們,你說如何核實?

所以如何核實到有零有整?

難道從大屠殺之前南京及周邊的人口數,減去大屠殺後南京倖存的人數,再減去大屠殺前及中逃難的人數,不就是大屠殺的死難人數嚒?上邊這些人口數在戰爭期間不可能準確到有零有整,你怎麼能苛求現在這個30萬要有零有整?

那些認為30萬不真實的,那麼543219就真實了,日本就會承認他們在侵華期間的喪盡天良的行徑了?

我從不質疑30萬是否準確,因為,有零有整是否準確,並不能掩蓋人數的數量級!

我覺得那些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人們,祖上沒被滅過族!

……………………

祖上在同治回亂期間被殺,全族僅倖存兄弟兩人,的後人!


這是一面牆

這是一排牆

這是一大面牆的遇難者檔案這些還都是有名有姓的遇難者。

30萬?我都還覺得少了。


東京審判認定有統計的是30w。

真要按現存的人坑數量*人數來推算的話,嘖嘖嘖。


如果沒記錯的話是這個數字一開始是遠東軍事法庭的推算,目的是為了給戰犯定罪,戰俘的死亡人數也計算在內。後經過許多人的考證核實,才定下來「三十萬遇難同胞」這一嚴謹而又保守的數字。

樓下說這個問題沒意義的人,你知道有多少學者為了核對這個數字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嗎?


我覺得移動還蠻貼心的,收到簡訊演算法如下:【12580惠生活小百科】

南京大屠殺30萬數字怎麼來的

演算法一:1946年1月19日設定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在日軍佔領南京後的最初六個星期內,南京及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20萬以上。這個數字還沒有將日軍所燒棄的屍體、或投入長江、或以其它方式處理的人們計算在內。而日本戰犯太田壽男的供詞中清楚記述:日軍在進行兇殘的大屠殺的同時,為了掩蓋其罪行,採用縱火焚屍、拋屍長江等辦法,迫不及待地對橫陳城郊的遇難者屍體毀屍滅跡,被處理的屍體總數達15萬多具,將這兩個數字相加,所得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人數不低於35萬;

演算法二: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審判戰犯的軍事法庭認定:日軍在南京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為19萬餘人;零散屠殺有858案,屍體經慈善機構掩埋有15萬餘具。根據該判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人數不低於34萬;

演算法三:根據埋屍記錄:慈善團體埋屍18.5萬,日軍埋屍、毀屍15萬,偽政府和個人埋屍4萬。將這三方面的數字相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人數不低於37萬。

==========P4==========

訂閱方式:編輯簡訊"12580hy"發送到10086,本刊資費0元/月.


糾結於數字的就是友善度,隨便精日舉報吧


推算?你咋不直接問是怎麼編出來的呢


歷史又發生更正了?

在我記憶中一直是40萬吧?小時候還看到歷史書上這麼寫的。


簡單的提供一篇論文以供查詢。

孫宅巍. 論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認定的歷史演變 (PDF). 江海學刊. 2001, (6).


這個數據最早是美國的幾個反法人士弄出來的


看了以後感覺更一頭霧水了.

假設屠殺人數是X

由於條件所限無法計算出X的準確數值

只能進行估計.

現在來看X肯定比日本人自己估算的要大很多.

但是,X也比中國方面認定的三十萬大.. .. ..就有點奇怪了.

合著對方如果屠殺你比三十萬還要多的人

為什麼反而也要保守估計呢?

結果日本方面和中國方面都往保守或者小裡面去認定.

道理說不通啊.


推薦閱讀:

如何看正經20170818對南京大屠殺的說辭?
鳩山由紀夫為什麼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為何南京大屠殺中的日本人如此喪心病狂?
台灣人是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的?
南京大屠殺過後的那一年,南京人是怎樣度過的?

TAG:抗日戰爭 | 南京大屠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