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了某些科技圈子裡技術最牛逼的人在搞行政,而技術很一般的人在做科研?
我又回顧了下這個問題,發現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彆扭,通常情況下「科技圈子」 「技術」 「行政」 「科研」 這四個詞是不會一起出現的。常見的組合是:
學術界分搞行政和做科研,評價科研人員是指學術水平,科研水平。科技公司是做管理和搞研發,評價工程師是技術水平,設計能力。我的回答是針對按照科技公司的研發系統,特別是IT互聯網公司,來回答的。====================================================================
這是個好問題。
要承認,在我所處的IT業,研發部門的確普遍存在技術一般的人在做開發,而技術最好的人在做管理的現象。
但是,我們要仔細研究才發現,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項目規模已經比較大的時候,研發隊伍的規模一般也在20人以上,而且項目規模研發人數越大越明顯。通常項目在最初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比如互聯網項目一般一開始都不會拉一個很大的隊伍,不會有宏大完整的規劃,而是2-3個工程師,1個產品就開始做了,如果成功了才會擴大規模。那開始個幾個人通常技術還是不錯,至少其中一個比較強,而且那時候沒什麼管理工作,大家還都是埋頭做技術研發。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項目規模大了牛逼的技術人員就要去做行政管理工作呢?
這是一個在考慮成本效率以及風險後,結合目前現實情況而做出的選擇。
讓我來推導一下這個過程。
首先,要承認,管理是必要的,尤其是團隊規模比較大的時候,妄想開發人員都自覺自我管理是不現實的。項目和團隊有很多事要管的,項目任務要有人分配,進度要有人監督,質量要有人控制,外部資源要有人去協調,團隊績效要有人去評估,人員招聘要有人去做,團隊建設要有人去操辦。
然後,問題就是誰來做管理呢。有兩個選擇,一是找個專職的管理人員,二是讓研發的核心技術骨幹來兼任。
第一個選擇在現實中是有問題的,專職的管理人員必然是技術很差甚至完全不懂的,否則不就又成了技術牛逼做管理了嗎。這就形成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這種情況下,導致的問題就是效率極其低下,溝通成本很高,而且還會導致研發人員情緒上的抵觸,關於外行領導內行的吐槽我們也聽過不少了吧。有的團隊就再弄個專職的技術管理,來解決以上問題,但是這等於管理人員的成本翻倍,而且是每個層級都翻倍,然後形成人事技術雙線管理,導致溝通成本進一步上升。有的公司更是把項目管理再分出來,形成管人,管事,管技術的分離,這是我們在那些恐龍級的跨國大企業里常見的現象。這種選擇的問題就是犧牲效率和成本,換來的是技術人員更專註技術,其實還有一點好處就是低風險。第二個選擇,和管人管事管技術三權分立不同,核心技術骨幹集三權於一身,效率自然是高得沒得說,團隊氛圍也會比較好,至少研發人員對比自己技術強的人還是比較服氣的。當然這個技術牛逼的人做技術的時間就被極大壓縮的,他可能只能做點核心開發,或者培訓指導下其他人了,管理的瑣事佔去了大部分精力。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風險,上一段說道第一個選擇是低風險的,這第二個選擇就是高風險的,這個風險是對公司來說的。整個團隊過於依仗一個人了,這個人懂技術而且很強,能管事會做人,這是分分鐘要拿風投自己出去單幹的節奏啊。而且這個隊伍是他帶的,技術威望,人格魅力都是有的,搞不好整隻隊伍都拉走呢。這種事在IT業是屢見不鮮的。
總的來說,沒有完美方案,我們只能在成本,效率,風險中做權衡。大企業選擇了低風險、低效率、高成本,而中小企業選擇了低成本、高效率、高風險。大企業會通過完善流程提高人員素養的方式來抵消一部分低效率問題,而中小企業會通過期權股份挽留核心骨幹來抑制風險。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尤其是競爭激烈的行業,比如IT、互聯網,效率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他們無疑更傾向於方案二。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科研的?或許你以為是這樣 又或者是這樣
但其實科研的時候往往是這樣
(註: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一點也不誇張,我上學時候實驗室挨著土木的一個實驗室,他們門口有一大堆沙子,每天看他們實驗室日常就是把沙子鏟成堆又攤開,有時候拌水泥有時候就真的是搬磚頭了。而我們實驗室也算是出了不少成果,不少項目在國內基本上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但是這些牛逼閃閃,看上去領先同行的高大上的技術是怎麼來的?我們並不是像愛因斯坦一樣拍拍腦袋「biu的一下一個光子射出去了,然後我sou的一下追上去會怎麼樣。」也不是像費馬一樣坐在圖書館裡喝著咖啡就寫下「我已經有了一個絕妙的證明,可惜這個書邊空白太小我寫不下。」在已有現成實驗台的情況下,為了支撐老師的一個絕妙想法,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有,畫圖紙,騎自行車到五道口買材料,送學校小作坊加工,找特種車輛運送實驗原料,拉數據線,給小作坊師傅遞煙求加班等等。在前期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我每做一個鐘頭的實驗,還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焊熱電偶,再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把兩米長的合金管切成5cm一段用精密天平稱重,至於數據處理神馬的,一晚上一晚上加加班也就出來了。至於把比頭髮絲還細的金屬絲穿到一種碰到以後會奇癢無比的玻璃布套管裡面做成熱電偶的活,還好做十幾組實驗才需要干一次。這是在實驗進展順利的情況下,如果出現故障,我們甚至要做的事情還包括滅火(是的你沒有看錯,直徑半米多的火團其實滅火器一噴就滅),水管工(在橫跨5間房子的管路裡面找出堵塞的一段)……我實驗室另外一個同學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早上去實驗室把一個壓力容器加熱到二百度,然後自然冷卻,每十度記一次數,晚上把白天記的數一處理,感嘆一聲,「媽的又斷了,今天又白做一天。」他實驗用的是極細的鉑銠合金測溫,吹口氣就斷了(真的,我試過,他說我沒信一口氣把他裝了一天的熱線吹斷了……)而扣上試驗件以後斷沒斷就看不到了,只能做一天看數據……諸如此類的科研工作,你覺得交給大牛做是合理還是交給我這種學渣做資源分配合理?我們實驗室的老闆確實非常牛,同時指導四個以上的課題組,每周固定和我們組只有半天見面時間,但是這半天他就能對我們每個人前進的方向做出指導,對我們搬磚一周得出的失敗數據他瞬間就能想到解決的方法或者解決的思路。作為一個學渣,支持我幹了這麼幾年科研的一段話是我導師轉發給我的郵件裡面看到的。大意如下:
現在這個時代的科學研究,已經不是當年一個個天才單槍匹馬乾出諾貝爾的時代了。再炫麗的個人天賦都不足以替代強大科研團隊的集體工作,所以,那些資質並不是十分出色的研究生也無需沮喪。現在90%以上的科研工作都是低創造性的重複性工作,需要大批接受過高等教育有極強專業背景的人才來完成。或許你們的天賦決定你一生都無法取得驚天動地的開創性成果,但是你的工作卻是那完成那10%突破的天才們不可或缺的。題主或許認為,大牛們輕易不上實驗一線,給大家開開會講兩句話都是在搞行政工作,而實驗室里熱火朝天的小夥伴們資質平平搞得卻是實打實的科研工作。事實就是這麼殘酷,大牛開會的那幾句話,往往就是那10%突破性的科研工作。身邊最優秀的技術人員都干管理了
除了部分企業管理職位薪水較高,還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影響,中小技術型企業的情況其實很適合技術型官僚。
中小企業容錯低,成本控制要求高,要求管理者一專多能。技術出身的管理人員能夠快速分析決策,方向相對靠譜,尤其是他們走上管理崗位之後一部分人很容易的適應了管理的角色,不僅僅是技術管理,還有行政管理。比起不慎了解技術的專職管理人員這些優勢在中小企業尤為明顯。外行人過來怒答一記學而優則仕並不是理由,在我看來,搞管理恰恰是要高水平的人才管得住。換了個半吊子甚至是門外漢來指指點點說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好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做研究的人能忍嗎?這樣管能把研究搞好嗎?
現在很多行業都吐槽老闆/上司不懂行瞎搞,真到了老闆/上司懂行的時候,又感嘆浪費人才了?你們是要鬧哪樣啊,還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純吐槽求摺疊……因為技術的圈子裡,做管理的行政的比做科研的薪資高。
官本位聽一個hr說過,他看到的聰明人都喜歡走管理路線而不是科研。國外的site則沒有這麼明顯。
------------------------------
發了個圖片,本來以為能理解的人比較多,看了評論覺得挺遺憾,也許是我說得太少。
技術崗轉管理的理由如下:
1、內行領導大家服
2、轉為管理好做事
3、收入增高權力大
就這三點吧,所以不光中國」學而優則仕「,國外也倡導內行來領導,這樣其實是一個多贏的局面,至於管理能力這東西,如果真的是搞技術而不是搞政治,大多數人還是能做得很好的。我一個遠房表哥,美帝碩士,現在40多了,技術專業出身。
他以前跟我說過一句話:又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好多公司都想要。中國有幾句古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結合題主的問題。
一個技術人員再強只能幹小項目,因為一個人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一個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帶領一幫技術人員,能幹大項目。就醬。孔孟以來,學而優則仕。
一句話就能說清楚
1.官本位2.社會不重視知識(分子)1.客觀需求。
專業性越強的領域,對其領導者,也要求其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
找個hr來領導程序猿們,這活還能幹嗎?所以技術人員領導技術人員是必須的。
2.發展通道。
程序猿們願意一輩子當碼農嗎?當然不願意。
技術管理者崗位是技術人員在個人發展通道的最終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科技公司一定要立一個獨立的CTO職務,因為他無時不刻不告訴碼農們,程序猿也有未來。
雖然科研和it圈還是有區別的,但是本質是一樣的。
科技人員那麼苦逼,那麼僅存的動力是什麼?還不是從科技人員變為科技管理人員,然後拿項目經費,項目入手便化龍。能申請項目的,就是科研中的管理者,也是普通科研人員的遠期目標。
當年做Android的時候項目經理不懂Android開發亂提需求亂改UI 下面人辭職的辭職 混日頭的混日頭
這就是為什麼管理層要懂技術的原因因為經費是科研的基礎。
因為基本上政策規定都是行政人員制定出來的,結果就是薪酬待遇方面行政的永遠不會輸給技術,技術人員的發言權永遠不會比行政更大。
說個故事,話說我們單位當年搞工資改革,改革前大頭頭言之鑿鑿收入要向科研人員傾斜。之後拿出來的工資檔位表格上面,同樣工齡的行政崗位和科研崗位相比,後者確實高了一些(幾百塊錢)。然後等到拿到工資條,發現同樣時間進單位的人,行政部門的人工資等級普遍比科研部門的高。到了年底發年終獎的時候,按照原來的績效計算方法,科研崗位應該是比行政崗位的高15%-20%左右,領導經過權衡,幫行政崗位把錢補平了。你讓這個圈的人怎麼好意思介紹自己, 搞行政的?還是搞技術的? 哭暈在廁所。。
說IT行業的話,其實軟體工程完全不是製造業或者建築業那種按部就班的流水線生產流程,可以通過管理非常有效的控制成本質量和產出,很多軟體項目是註定失敗的,大部分軟體項目是必然延期20%以上的,很多研發成本唯一的回報就是確認某條路不可行,這種低成功率其實並不意味著高管理難度。
只要能正常的提供研發資源,進行良好溝通,以及願意接受不可抗的風險,軟體工程完全不需要技術能力特彆強力的人員進行管理。不存在一種傳說中特別神奇的管理水平可以切實規避軟體工程相比傳統製造業的各種不確定性,無論技術強到什麼程度或者管理學甚至天朝厚黑學精通到什麼程度都不行。
當然懂行的管理者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避免有技術水平的員工偷懶和欺詐,但企業大規模出現這個的問題本身就不正常,「我的員工一定是想偷懶和欺詐」的企業文化一定包含了許多不合理的資源傾斜和勞資分歧點,把不正常的企業氛圍里迫不得已實行的管理手段當作一般管理常識是不合適的。
於是最終導致各種技術牛人投身管理的原因的行業文化,一方面管理職的地位和薪酬或者隱性收入絕不是開發職能比的,另一方面行業拒絕承認軟體開發的一定程度的不可控和高風險,導致圈外人完全不願意承擔軟體工程管理的責任,最終只能從技術隊伍本身里找冤大頭。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創業或者准創業成功後,拿著天價股份的大爺們肯定不會繼續做一線工作了,必然是掛著一個(作為創始人的)技術牛人的頭銜搞管理。
其實很多這類IT公司原本靠的也不是技術實力,更多的是站在風口上的時機把握,以及廉價的人力成本,這些公司里坐在高層的所謂的技術專家,對於他們的技術水平強弱也不用太過認真。在bat兩家待過, 題主說的情況在這兩家不適用。
彼得原理。
應該說是公司內的職位設置有問題。
在很多公司內,不管是技術牛逼還是行政牛逼,最後都會陞官,而陞官帶來的問題就是人事管理。很多技術人員是不願意進行人事管理的,因為他們的長項和興趣點都不在這上面,但是他們如果想陞官就只能這樣干,結果自然是技術牛逼的都陞官了,然後都去做行政了。
導致這種狀態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行政比技術牛逼」這種思維在作怪。很多公司的老闆不明白,他們覺得搞技術的就只是搞技術的,只是個幹活的。他們自己不懂技術,只能幹行政管管人,所以他們可能就因此而覺得行政牛逼了,技術就不牛逼了。其實一個好的公司應該給技術人員獨立的升職道路,我作為一個牛逼的技術人員可以只做技術,不管行政,但我的待遇、級別和權力與同級別的行政人員是完全相同的。
我想這才能夠解決問題。其實通常的技術牛人也不是一個人牛,而是他帶的團隊牛,或者說是因為能帶出牛團隊成就了自己的牛。一個人單打獨鬥,生產力始終是有限的,開發Windows NT的卡特勒牛吧,他也是帶了幾百號人的團隊才把NT做出來,否則今天誰會記得這個人。
推薦閱讀:
※電影《十二生肖》中的文物造假技術是真實的么?
※浙大石墨烯超級電池,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在很多產品打著石墨烯的名稱,到底真實石墨烯發展現狀是如何的?
※現在的中國有哪些讓人忌憚的領先世界或者獨一無二軍事武器或者發明?·
※顯卡該上 GTX 1080 還是 1070 ?
※如何看待小米米家眾籌的布梨新風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