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發展成為工業化國家嗎?
印度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良好的人口結構,充足的土地資源,開放合作的國際關係,三面環海,鼓勵發展服務業和高科技的環境,這些因素都是其未來發展的優勢和動力。
同時,我們也看到:印度人均受教育年限較低,人口結構非常年輕,人口總量高速增長;缺乏能源和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對他國較為依賴;基礎設施落後;工業極大落後於服務業和整體經濟的發展;政治權力分散,且難以深入基層;文化和社會心理上的向心力不足;有影響嚴重而深遠的種姓制度;宗教、文化對主觀能動性的拖累。這些因素都可能成為其未來持續發展的劣勢和障礙。印度未來的發展,依賴於排除上述障礙,並充分發揮其優勢。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發展成發達國家嗎?
推薦一部前些年的印度電影《Guru》,講的是一個小商人的創業之路,反映了印度獨立後在不利環境中謀求發展的工商業者的心路歷程。
其實對印度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來說,不走工業化的道路就想謀得國家的長遠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工業化滯後導致年輕人口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從而產生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比如進來最受關注的印度強姦問題。自德里黑公交案件以來,媒體對印度強姦的報道鋪天蓋地,但多希望從文化上找根源,大體是要論證三哥就是一群不講人權、不尊重女性的蠻族的邏輯,但這背後男青年失業的經濟因素較少被提及。試想如果印度青年每天像天朝同齡人一樣被盤剝,大概作案的時間和精力都會大受影響吧。這一點天朝80年代的歷史也可以作為佐證,最終解決盲流問題的不是嚴打,而是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產業的發展帶動的經濟增長。
以服務業帶動經濟發展更多的是早年印度經濟發展的權宜之計,只能惠及一部分在現有體系中的擁有一定基礎的人。這點推薦一本書《全球獵身》,大致講了印度碼農業的成長曆程。可以看到印度的農業、低端服務業如何為向全球市場輸送廉價碼農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世界辦公室」提供的機會主要給了那些英語說得明白的印度人,所以南印是印度IT業最重要的受益者。北印,尤其是像北方邦、比哈爾邦這些內陸地區的屌絲們就苦了……沒有足夠強勢的專業技能,沒有遍布海外的親族紐帶,就算出了國碰到「同胞」還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得不到幫助(相比之下,有的時候還是老巴更親切啊有木有)。所以南印人作IT,北印的很多人只能在南印從事低端服務業,比如開出租……還要冒著被地方排外勢力打擊的風險……比如據說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濕婆軍曾經對比哈爾藉外來務工人員大殺四方……
至於綜合國力對工業的依賴,看看印度的神機LCA就可以了……
但印度也不是沒有工業,畢竟國家大,又實行聯邦制,地區差異很大。比如古吉拉特和馬哈拉施特拉兩個邦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前者,獨立前就是紡織業中心,後來又發展了石化、鋼鐵等產業。
那麼,一直以來,印度工業化缺什麼呢?政治共識和有效率的政府治理。
經濟改革的共識從91年經濟改革到現在基本已經達成了。印度共產黨的不同派別在議會選舉中鎩羽而歸,最大的印共(馬)可能也要失去全國政黨地位了……傳統的左派意識形態在經濟政策領域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力了。這些年來無論是國大黨執政還是印度人民黨執政,經濟政策的方針基本都沒有變化。大概就是執政黨偏自由化,在野黨罵腐敗、不公的節奏,但基本方針沒有大的變化。【包括中印邊境問題也是,執政黨負責穩定局勢,在野黨負責口號反侵略】但是,責任內閣制決定了如果執政黨強勢,政府就強勢;如果執政黨弱勢,政府就會無力。相比之下,總統制國家在後者的情況下大概會略好一些吧。尤其是國大黨執政後期,少主尚未站穩腳跟,黨內山頭林立,年邁的辛格爺爺也難以維持吧。
印度工業化還有一個必須克服的問題,就是民族對外資的恐懼。三百年殖民史使得印度民族精英對外資的恐懼根深蒂固,當年次大陸就是被一家公司給征服了呀!這也是獨立後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卻建立了混合經濟制度的原因之一。近年來,沃爾瑪可不可以在印度開展零售業務依然被爭論不休,更不要說經濟特區政策的爭議了。然而,畢竟以印度自身的家底,光是解決電力緊張的問題都捉急,更不要說公路、鐵路等等了。那麼,怎麼辦?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對外部的恐懼。總的來說,印度右翼在意識形態上和歐洲以及某些國家的右翼有相似之處:民族主義的政治動員+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種方針可能會越來越為其他政黨所模仿。大概接下來一邊巡視邊境、加強邊境建設、大造航母,一邊調整政策,熱烈歡迎中國投資的情況還是會和諧共存的。
這次大選終於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強勢執政黨,同時也給後一個問題即有效的政治治理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印度的年輕一代選民充分信任莫迪。好吧,其實富商大賈的慷慨解囊更是必不可少的吧。新任總理莫迪的上台除了他對民族情緒的把握、國大黨青黃不接、內部混亂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他在古吉拉特首席部長任上所取得的經濟成就,這也是印度第一任經過長期基層工作,而且是治理地方,不是街頭政治之類的基層工作,之後獲得重用的總理。【有種熟悉的天朝味道了……一位古吉拉特朋友自豪地我說,「我們就是印度的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其他hopeless的地方簡直弱爆了……」確實,艾哈邁達巴德的三輪車司機都很規矩,不會欺詐外國人。相比之下,去過首都德里的人都知道那叫一個混亂……】
當然,印度工業化還是要克服很大問題的。
歷史欠賬太多。基礎設施、教育、腐敗,都已經被吐槽太多了,確實也有很多客觀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不過,印度現在閑置的勞動力可能就可以啟動一定的工業化進程了,畢竟任何形式的工業化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印度這麼大規模的青年勞動力就業問題。
地區差異。古吉拉特邦的經濟發展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是好幾個世紀的積累。聖雄甘地當年的一大支持者就是古吉拉特的富商們。相比世代經商的古吉拉特人,北印腹地的北方邦、比哈爾邦等地農耕傳統強、政局不穩,條件和古吉拉特不可相提並論。但古吉拉特周邊的拉賈斯坦、右翼穩定執政的中央邦、重回右翼的經濟第一大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可能會對政策調整有較快的回應。所以,即便印度有效地推動了新一輪工業化進程,大概也是會呈現一個梯隊吧。【還是一種天朝的味道……】
飯還是要一口口吃的,所以印度的工業化大概也會循著東亞、東南亞的軌跡一點點來。看看邊上的孟加拉小弟吧,那大紡織廠蓋得……當然,印度國內市場容量足夠給商人們打雞血了。畢竟在之前的幾十年中,除了默默耕耘的工商業者們,印度的IT行業、醫療服務業【為沒有保險的歐美人動手術、代孕神馬的】、宗教行業【這絕對才是印度最有競爭力的產業吧!宗教大師絕對代不乏人!副產品還包括印度傳統醫shen學you、充滿了「文藝」氣息的旅遊業等】、勞務輸出【迪拜的計程車司機神馬的……還有那些911後莫名中槍的美國錫克計程車司機……】雖然不足以積累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大部分資金,但是對於消費的帶動還是明顯的。印度也確實在默默地開始工業化+進口替代了,以前中國賣給印度的有不少工業製成品,比如塑料玩具,現在也逐漸向半成品和生產設備和模具過渡了。估計印度還會通過反傾銷等來推進這一進程吧。
對天朝來說,走上經濟發展道路的三哥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需要通過深化和天朝的經貿合作關係來獲取資金、技術和除了天朝施工隊大軍以外的很多經濟發展所需的要素。(萬一天朝施工隊在印度偷吃流浪牛事情可就大了……)日本援建的德里地鐵很好,但要是自己掏錢的話,大概還是天朝的更加經濟實惠吧。日本和歐美的設備很耐用,但要是自己掏錢的話,大概還是天朝的更加經濟實惠吧。天朝還可以提供貸款以及其他支持,想想還是很不錯的。天朝的企業們也可以在印度獲得更大,雖然利潤不高的市場份額,但想想國內苦逼的實業利潤率吧……
現在的印度在大國之間如魚得水【有一種天朝80年代的感覺】,只要美帝和天朝的格局不變,三哥就可以坐享外交紅利。只要有效地梳理國內的政治問題,這些紅利都有轉化為工業化發展動力的可能性。這不安倍也巴巴地去印度大談經濟開發區事宜了嗎。
為什麼沒有提宗教問題和種姓問題?想想天朝的節操史吧。現在印度也有類似兌水牛奶和動物血作的血漿的醜聞了。萬惡的資本主義毀天滅地的能力真是讓人膽戰心驚。新一輪經濟發展首先惠及的大概也不會是傳統道德的衛道士。
至於國家分裂的問題,我覺得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必為印度多慮了。印度從50年代按語言分邦,如果要分裂早就在經濟形勢更糟糕、政局更動蕩的六七十年代分裂了。現在印度的全國性政黨的影響力都跨越了不同文化地區。比如右翼的意識形態大本營在馬邦,在北方印地語區的中央邦、西部古吉拉特語區的古吉拉特邦、南部達羅毗荼語區的卡納達邦穩定執政。印度公務員多出自南印且依託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海外關係獲得了較大的經濟利益,北印則因為人口等原因在政治上強勢,種種平衡和紐帶都在維繫國家統一。左派的武裝和外部滲透的宗教極端勢力確實增加了安全問題,但這些組織本身也是跨區域的,不足以成為分裂的動力,更難以從意識形態和軍事實力上挑戰新德里。東北部的獨立勢力在缺乏外部支持和新德里早年的招安下也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了。克什米爾是個問題,但老巴現在自己都自顧不暇了吧。
總的來說,印度工業化進程是不可迴避的。新的印度政府可能正處在這麼一個節點上。隨著天朝的產業升級,即便是在工業領域,兩國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間。但是世界是否可以容納這麼大規模的勞工大軍是個未知數。但大概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情況不容易出現,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過程還很長。真到了那一步,印度的外交環境也會發生劇變。白象在成為兔子的路上走著,兔子在成為白頭鷹的路上走著,那白頭鷹怎麼辦?漢斯怎麼辦?霓虹怎麼辦?這些已經不是經濟問題了。
大家還是攜手征服火星吧!就印度旅行所見,印度貧富差異太大,中間層少,底層很難有向上流動機會。
底層嚴重缺乏教育資源,很多極度窮困的人,直接睡在路邊。見了很多用手指刷牙,赤裸上身,沒有鞋子,只穿褲子的人,他們的房子沒有門。但轉彎就能看到講標準英文,經常歐美旅行的印度人。他們屬於2個不同世界,完全無交集。
中國少在同一個地區貧富差異如此之大,一般是城市和鄉村對比差異大。印度還有相對嚴重的歧視文化,比如種族和性別。相比之下,中國某些時候還真的不論出身,只要你贏,世界就是你們的。我覺得,我們會比印度更先到達發達國家(如果有這麼一天的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2.87億,佔全球文盲人口的37%。發展中國家四分之一的人口無法閱讀完整的句子。報告還特別指出,中國的表現突出,過去20年,成年人文盲減少了1.3億(即下降了70%)。
聯合國報告: 印度文盲人口世界最多 中國20年來減少1.3億
印度
印度是南亞的巨無霸,人口12億餘並且還在不斷增長,領土廣闊,農業基礎良好,水稻在恆河平原上能夠做到一年三熟。周邊沒有強國,除了巴基斯坦以外,沒有那個國家會攻列印度,而巴基斯坦的實力很弱,產生不了很大威脅。東邊的孟加拉國是印度的附庸,而緬甸的實力更弱,與印度沒有太多的矛盾。它與世界列強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都不錯,唯一與印度有爭端的中國被天然的青藏高原阻隔,不可能對印度的大規模進攻。綜上,印度成為南亞的霸主也是理所應當的。不過,我們認為,現當今印度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政治上,長期封建主義小農經濟的影響和英國統治時期利用土邦加強統治的政策,地方分權現象嚴重。土邦主擁有一定的稅收權和司法權,在宗教爭端上常常處於最高權威的地位。他們的繼承很少受到中央政府的管轄。某些邊遠地區,土邦的獨立性非常高,對屬下的子民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甚至還可以有隸屬於自己的軍隊。國家事實上分裂的狀態嚴重阻礙印度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軟弱無能的政府不能夠保護人民的權利。非常多的貧民擁擠在極為落後的貧民窟中,沒有乾淨的飲水和電力,犯罪率居高不下。每年非正常死亡人口和人均預期壽命都很低。基於現階段印度的現狀,我們不認為它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解決貧民窟問題。
貧民窟是政客們最穩定的票倉。絕大多數貧民不識字,選票上只能把參選者都表示為不同的圖案,如三角和圓。他們更不能夠理解複雜的國家政策之間的差異和可能帶來的後果,非常容易受到誤導,選舉無能的人上台。不過,對於很大一部分的貧民來說,「被誤導」都是一種奢侈,因為選票是明碼標價出售的。政客把一筆錢交給地頭蛇,由他們組織貧民投給預定好的候選人,給貧民的回報不過幾盧比罷了。地頭蛇們白得了便宜,政客也可以肆無忌憚地收受賄賂,甚至逃脫牢獄之災。根據印度《社會觀察》組織的調查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議員當選是正受刑事犯罪的指控,或是在服刑。因為他們被選上了,所以就能夠因為議員所有的法律特權而被減免或釋放。人的經濟條件越差,文化程度越低,就越容易被操縱,票倉也越穩定,這也是大量政客反對改造貧民窟的根本原因。
印度的宗教對國家的未來也不利。宗教是有力的統治工具,對緩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凝聚力有巨大的作用。但它也會束縛人的天性和自由。教徒被要求到宗教場所去祈禱禮拜,到寺廟裡做和尚,脫離生產。他們不勞動卻消耗大量糧食,不利於國家的正常發展。其中,印度的種姓制度對社會發展不利影響最大。種姓制建立的目的也是為了加強統治,但明顯禁錮了「人」的活力。最低等的首陀羅、吠舍和賤民具有很強的宿命論觀念,認為自己天生就應當做賤人,不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從娘胎裡帶來的種姓。他們不會努力進步,社會的新陳代謝就會極為緩慢。
印度內政:工業化之殤
工業化是人類文明邁入近代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工業化徹底地改變了世界,它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遠遠超過狩獵文明、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所能帶來的生產力。歐洲最先完成了工業化,使得西方文明在近現代以來一直處於世界文明的領先點,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程。後發國家想要追趕上領跑者,也必須完成工業化,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工業化的推進需要滿足非常多的嚴苛條件,也正是如此,有無數的文明因為跨不過這一道坎而滅亡了。正如托爾斯泰偉大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言「幸福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古代印度以及近現代印度仍無法完成工業化存在其根本性的原因。
古印度不能發展出資本主義和工業原因大致有二:地理和宗教。印度北部是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部的西藏等地與印度交往極為困難。人口更多,制度文化更為先進的中國東方文明與它的交往更少。南面是廣闊的印度洋,基於印度古文明的科學技術,船隻遠航至印度尼西亞、阿拉伯半島以至於東非交流風險很大,收益不高,因此印度文明不大可能與這些地方的文明交流,互相學習先進的生產生活技術。不僅如此,南部的德干高原人煙也比較少。東部是與緬甸等國相連,此地氣候是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瘟疫滋生,基本不存在可供大隊人馬穿行而過的道路。西面是印度大沙漠和多山的巴基斯坦,同樣阻止了擴張。種種原因決定印度,尤其以恆河文明為主要代表的印度文明,對外交往十分困難,在世界上更多地處於一種孤立的狀態。
文明之間頻繁的交流對於雙方的發展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現今發達的歐洲國家的在中世紀時期科學技術水平遠不如東方和伊斯蘭文明,比如著名的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都是由中國輸入的,而「數字」的概念,也是通過阿拉伯人從印度傳向歐洲的,這些發明推動了西方文明的進步,正如它們在原產地所做的那樣。數字的出現大大促進數學、天文學、工程學的發展,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思想傳播的速度,為西方社會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提供了保證。指南針是探險家最好的夥伴,而火藥使歐洲有實力消滅其它落後的文明,如非洲土著文明、美洲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也同時摧毀了自身的封建制度,這都是文明之間交流所能夠帶來的巨大好處,但恆河文明難以達到這一點。
第二是宗教問題。普遍存在的種姓制大大限制了「人」,尤其是最低等的首陀羅和吠舍的活力。種姓是生下來就帶有的,極其難以更改。而印度迄今為止沒有發生過自下而上的大革命,所以底層人沒有任何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社會因而停滯不前。西方文明在這一點上就好了很多,宗教改革之後,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競爭讓他們逐漸增添符合社會需求的教義,對《聖經》重新解讀,拋棄以往一些限制人思想的內容,轉而鼓勵人積極進取,向海外發展殖民地,這是很多水手願意以生命為賭注,遠航尋找新大陸。以上兩點印度都不具備,阻礙了資本主義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近現代印度:近代印度史是一部充滿了悲劇的歷史,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直到1849年英國兼并旁遮普,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再到二戰結束1947年印度獨立之時的大約二百年間,印度人民都受著外來殖民者的統治與奴役。近代印度根本性的問題是地方割據地方自治極其嚴重,此時的莫卧爾王朝空掛著中央集權的名號,統治範圍早已不出首都德里了。全印度獨立或半獨立的王公有500多個,內部隔閡很深。英國人利用了這一點,扶持某些願意服從自己的王公消滅別的。也建立自己的軍隊,用印度人去列印度人。英國人的工業實力強勁,給印度人帶來了他們前所未見、也未曾經歷過的影響。英國生產的槍炮大大加強了受英國支持的土著王公的實力,他們可以輕易地消滅自己的世代仇敵,幾乎不會擔上什麼風險。自然,精通「歐陸均勢」的英國人不會讓這些政治水平不及自己的土邦邦主佔到太多的便宜,他們的勝利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原先獨立地位逐步下降到半獨立狀態,很多權力必須讓渡給英國人,使得有些王公心懷不滿。但是,英國所生產的工業品給王公,尤其是他的家屬親戚的生活帶來了質的提升。王公本人可能對自己的權力損失感到不滿,可他的親戚、手下可不會這麼想。他們本來就沒有什麼權力,對於自己生活質量的提升心懷感激。他們會給不高興的王公們吹枕邊風,讓他們接受英國人的統治和領導。英國人也時常用武力消滅某些叛逆的土邦,給其他人一個警告。
用印度人列印度人的辦法非常有效。正如上文所言,由於印度教和種姓制度的影響,低等人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聽任地主王公對他們無情地剝削。但英國人並不看重這些,他們所招收的士兵中不需要看出身,只要身體強壯,願意聽話就可以了。學慣用槍還是非常簡單的。實際上,訓練這些士兵花費時間最長的並不是放槍,而是教他們怎樣有組織有紀律的行動,不臨陣脫逃。印度農民沒有接受過新式的訓練方法,在作戰沒有紀律,士氣低下,訓練他們服從反而還費勁些。總之,給英國人當兵成了大量無地少地農民改變人生的一條途徑,大大加強了英軍的實力。他們的生活是被英國人徹底改變的,所以他們對英國人很感激,打仗也賣力拚命。總結起來,正是因為印度自身制度的局限性,使得侵略者可以輕易地控制擁有龐大人口的印度,從中獲取巨額的利益。廉價的工業品徹底地摧毀了印度原有的家庭小作坊生產體系,扼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現代印度:英國人在兩百餘年的統治中也給印度留下了很多的東西,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一個基本統一的國家。雖然印巴分治最終讓印度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即印度、巴勒斯坦、孟加拉和克什米爾地區,但相比於莫卧兒帝國時期,情況已經好太多了。大部分土邦被英國人或是其它土邦消滅,而實力大有提升的土邦卻仍然統一在(至少是名義上的)一個共同的中央政府旗下,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上的巨大進步。同時,英國長期以來都對印度這塊英國皇冠上的最耀眼的明珠非常重視,留下了不少工業設施,並沒有把這裡完全看作原料生產地和商品傾銷地。它所繼承的政治經濟制度也比較完善。作為一個新生國家來說,它的起跑線已經很好了。可是,我們仍未看到印度全境徹底完成工業化的跡象,也未建立現代農業。農業生產依賴於人力勞作,少有機械化耕作,化肥使用率和使用量也非常低。工廠無法生產出滿足農民需要的機械和化肥,無法做到高產穩產。一場不期而至的季風或乾旱(這在熱帶季風氣候的印度十分常見)就會毀掉農民豐收的希望。
土地天然的養分是很缺乏的,所以才需要化肥的供應,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造不出年產千萬噸合成氨(化肥的主要原料)的化工廠,也不會有拖拉機、播種機等協助農民生產耕作的農用機械,更不用說修建排水渠和水庫,保證農業用水的充足和穩定。因此,印度人民生活難以改善的。沒有過剩的糧食,就沒辦法大規模飼養的肉用動物,只能少量供給王公貴族享用。缺少蛋白質的補充,整個國家的人都會營養缺乏。我們可以從印度獲得的奧運會金牌總數側面得知這一點。現在印度的金牌總數不超過十塊,而與印度幾乎同時建國的鄰國中國此時已經不把能否奧運會金牌當作一件頭等大事來看了。
現在印度最為發達的是軟體外包行業。該行業的高度發達使每個印度人都心底里感到自豪,但從根本上來講,軟體外包行業的發達興旺的原因不能顯現出一個真正的大國強國的肌肉。印度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優勢是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受教育的、有技術的人大多英語流利,所以在軟體這西方文明絕對主宰的行業如魚得水。可它自己的官方語言竟不是自己國家使用最廣泛的印地語,而是殖民者的語言,缺少作為一個列強以至於霸主的文化軟實力。其次,軟體產業所需的基礎設施投入非常低。工程師絕大多數生活條件不差,辦公區域處在城市中,為他們服務的通信基站只需要建在大城市中,不用考慮偏遠的鄉村。覆蓋同等面積土地所需的通信基站數量和規模也遠比全面鋪鐵路,全面修公路或是挖內陸運河要低,也就是說,軟體產業尤其是服務外包產業,不能展現出國家改造自然的硬實力。
製造業:製造業看起來很簡單,實而不然。歐美國家的工業化都是遵循從家庭手工作坊----僱傭工廠----大機器流水生產工廠的發展道路,都是輕工業----重工業的過程。花費的時間非常長,完成一、二次工業革命至少要一百年,而且需要一個較為穩定的國際環境。蘇聯和中國的方法速度更快,但條件也極為苛刻。國家用強制力把農民控制在集體農莊中,讓他們竭力生產糧食卻以低價甚至無償的方式賣給國家。國家因而賺取剪刀差。用這筆錢從西方發達國家那裡進口設備,引進技術,打下工業的第一步基礎。尤其以重工業、核工業、國防工業為第一批工業化的對象,保證本國未來的和平與穩定,直到工業化初步完成,工業「反哺」農業。生產出充足的農用機械,提供高質量的肥料,改造修建基礎設施。這條路比起歐洲走的路要短,二十年到三十年就足夠了,但風險巨大。農民和知識分子都會不滿,唯有大規模的鎮壓反抗,強行推動工業化進程才能實現。這條路血腥而殘酷,卻是現當今惟一能讓一個落後國家脫胎換骨走向發達的道路。蘇聯首創這條路線,成功打垮了實力極強的納粹德國,還與美國冷戰爭奪世界霸主四十多年,中國所走道路類似,現在也得以成為世界強國,挑戰美國霸權。這都不可能不是「斯大林模式」帶來的功勞。工業化的兩種方式都值得借鑒,但是,我們認為,鑒於印度自身存在的問題,它無法按照現存的兩種工業化的辦法來實現本國的工業化。
1、外國的優勢產業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很容易侵入本國,摧毀本國初級工業。外國的大公司大多處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成本低,實力強,可以輕易地打垮本土企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關閉國門,提高關稅,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入,直到本土產業實力足夠強時才放開國門讓它們與別國大公司競爭。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國家經濟完全被壟斷企業所控制。但印度國力不足,不敢關閉國門。實際上,受到關閉國門這一舉措衝擊最大的群體不是普通民眾,而是土邦地主階級和權貴階級。他們消費能力很強,很少會被國外奢侈品的高價所影響,而如果關閉國門,他們無法獲取自己享受所需的奢侈品,就會不滿。第二個受到影響的集團是壟斷資本家,他們憑藉壟斷可以獲取巨大的利益,關閉市場會使他們利益大受損害。而他們實力極為強勁,激怒他們會帶來很多的後果。例如組織殺手刺殺這位不願意當傀儡領導人,如果不成,策動他的手下發動政變。印度的土邦很多,實力強,找到一個不滿中央政府的土邦很容易。再不成可策動內戰或是挑起與鄰國的衝突以至戰爭,直到它屈服。
2、土地天生排斥工業化。依附於土地的土地貴族的剝削利潤能夠達到40-50%的原因在於,農民不能離開土地而生存。自我放逐于山野和打家劫舍兩種選項都是非常人可以為之的,所以沒有辦法,只有留在土地上為地主、土邦主們所剝削。而又因為交通不發達,分立的邦國關卡林立,農民難以自由流動,地主、土地貴族可以肆無忌憚地剝削農民卻不用害怕自己的權力被剝奪。但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後,一切都變了。
工業化最關鍵的基礎就是交通。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業是工業化能否順利發展的根本所在。上文業已提到,交通水平的低下顯著降低了農民流動的速率,地主因此可以無情搜刮他們的財富。但如果交通運輸業發展到連普通農民都能夠承受遷移成本的地步,農民們會首先拋棄暴虐無道的主人,轉投比較開明的土邦主。如果上流的土地貴族們不希望自己家族最後滅亡,就必須降低土地租金吸引農民。也就是說,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可以把各土邦之間的關係轉變為自由競爭的關係。自由競爭會讓大量落後而荒淫無道的貴族土邦主滅亡,促進中央集權和工業的發展。
從分散於全國各地的土邦家族的角度來看,他們反對修路的主要原因不是看到了工業化所必然帶來的,落後封建主土邦階級滅亡的結果,而是出於補償金和政治鬥爭的考慮。
補償金髮放的多寡存在很大的彈性,很多東西都處在模糊的邊緣,補償金可發可不發。政府肯定不希望為這些東西付錢,那麼最後能否因此獲得補償金就要看各方勢力的本事了。談判桌上桌下肯定充滿了烏煙瘴氣,各方都不想吃虧,想方設法地爭利。不可能滿足每方勢力的要求,而他們之間的地位又基本相同(印度地方分權程度很深,很多地方都屬於事實上的自治狀態,政府無權管轄邦內事務),談判陷入某種程度的僵局是必然的。
激烈的政治鬥爭也延緩了施工的進程。在野黨不希望執政黨獲得政績和與之相應而來的民心,他們運用規則上的漏洞,不斷干擾。很多貧民被政治化動員起來反對公路的修建,儘管公路修好後所帶來的財富有他們的一份。惡劣的生活狀態決定了他們沒有思考自己未來的「奢侈」,填飽自己的肚子是他們唯一的心愿,至於這頓飯誰出錢給,他們是不在乎的。
基礎的交通建設完成後將會出現原始的僱傭工廠。最初的工廠主對他的工人絕不會很仁慈。8小時工作制、工人結社罷工權等權利不可能賦予工人,他們也不會拒絕成本低廉的童工。但是工廠的出現給了農民的新的選擇:是留在土地上還是去工廠幹活。很多生活困難的農民大量流失到工廠去幹活。對落後的封建土邦制度帶來不可逆的毀壞。隨著工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工廠釋放出的生產力將會遠勝農業,那麼它的競爭力也會遠遠大於農業,最終淘汰土地貴族這一階級。而他們反擊的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用選票毀滅希望工業化的政治家,而推舉上符合土地貴族們利益的政客。
3、人權和環保思潮。以上兩種思潮有根本上與工業化是相悖的。資本主義的存在依賴於剝削。資本家逐漸積累下一定的原始資本,投資工商業。社會原始積累的辦法並不多,主要有血汗工廠和對外殖民兩種辦法。對外殖民可以大量地掠奪殖民地的財富,獲取當地廉價生產原料,同時用工業製成品傾銷,從而使工業完成產業升級,更為有效地殖民擴張。現在的世界難以用直接的,武力的殖民方法開創殖民地了,只有用隱蔽的方法,比如文化,滲透,經濟控制才可以比較長久的保有自己的「新殖民地」。這種類型的新殖民對國家本身的素質要求比較高,落後的印度還無法達到上述的要求。所以只有走剝削本國人民的道路,那麼擺在國家面前就會有幾座大山:人權問題和環保問題。
從本質上講,人權問題,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的一種「矯情」的思潮。歐美等國所佔有和消耗的資源是不發達國家的幾十倍之多。長期過著富裕的生活就會不自覺的讓人有一種理所應當的感覺,認為所有人都應當像自己一樣享有多元的文化和豐富的權利。看到別國沒有,就會感到很驚訝。中國古時的晉惠帝自幼長於深宮,吃喝用度極為奢華,在看見人民因為饑荒而人吃人的報告時,發出了這樣的話:「何不食肉糜?」即「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種無知的想法與歐美社會廣泛存在的人權思潮又有什麼差別呢?印度的知識分子階級也深受人權思潮的影響,號召所有的工廠禁止僱用童工,實行8小時工作制,保護人權,聽起來冠冕堂皇,實質上毫無價值。而他們的想法佔據了輿論和道德的制高點,對印度的工業化進程有不利的影響。
與人權思潮相近的環保思想,對工業化,尤其是新生的工廠來說要求過於苛刻了。技術總是在進步的,污染也是一步步地消減下去的,歐美國家的工業已有二三百年發展的歷史,所能達到的標準遠比印度剛起步的原始僱傭工廠要高。如果用他們的環境治理標準來困住自己的工業,強制性要求工廠不能排放污水,不能排出廢氣污染環境,對工業化進程極為有害。
以上分析了印度走第一條道路的困難性與不可行性,那麼,走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可以嗎?我們仍然認為是不可能的。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執政黨的合法性來源。中蘇共產黨政權不誇張地說,都是在屍山血海中建立的,具體的表現不盡相同。沙皇俄國末期危機重重,國民素質極為低下,科技創新緩慢。對外接連在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和一戰中慘敗,激起人民對國家體制的思考,動搖了沙俄的統治基礎。它最終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可人民與其忍受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還不如歡迎一個強力的獨裁政府。二月革命建立起的由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政府很快就受到了尚武的、崇拜力量的俄國人民反對,「十月革命」爆發時孤立無援,被布爾什維克推翻。海外英法勢力、美日勢力,國內資產階級、地主階級對此非常憤怒,發動了全國內戰。布爾什維克在最困難的時期有十餘條戰線同時作戰,敵人包括德軍、英法干涉軍、日本干涉軍,高爾察克、鄧尼金白軍、頓河軍團以及大量的僱傭軍和地主武裝。戰爭過程無需多言,最後的結果所有人也都看到了,新生的蘇維埃用鐵一般的意志打垮了所有反對它的力量,恢復對全境無法撼動的統治權。
無獨有偶,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也極強。近代中國封建勢力十分強大,清政府腐敗無能,遭受的侵略遠比俄國要深重。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從數據上看,國家非正常死亡損失人口上億,這是中國人所無法接受的。全國各地都爆發了反抗運動,在辛亥革命中達到高潮。孫中山的國民黨團結各方勢力推翻了清政府,但沒有什麼權力,各省也心懷鬼胎,僅僅憑藉著推翻清朝的這共同目標而聯合起來,清庭一旦滅亡,各省、各派系明爭暗鬥進入白熱化階段,也沒有人多在意孫中山了。到了蔣介石一任情況大有改觀。由黃埔師生組建的黃埔軍實力強勁,而蔣介石領導有方,在北伐戰爭中大敗吳佩孚、孫傳芳兩個大軍閥,支配全國。各地方軍閥對蔣介石也有不滿,時常發兵反對他。可以說,蔣介石的國民黨執政根基也不是很穩。共產黨就不同了,它成功打敗蔣介石多次圍剿,抗日戰爭中艱苦卓絕地抗擊日本人,發展自己的解放區,最終在解放戰爭中一掃全國。而共產黨的階級屬性是工人和農民階級,而不是國民黨的地主、買辦和大資本階級,所以解放戰爭不僅僅是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戰爭,而是極為壯麗的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大革命!這場革命,以及附帶的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公私合營後把地主階級、買辦階級、資產階級都消滅了,這樣大規模的戰爭,這樣猛烈的意識形態的對撞(馬克思主義和三民主義),這樣宏大的一場革命,無疑證明了這樣的一點,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極強,完全不亞於蘇聯。只有在擁有極強的動員力和組織能力的國家中才能夠敢於,也有能力解決斯大林模式必然帶來的反動勢力的反撲,即無情的鎮壓。
印度政府的合法性來源大致有二:一是由英國殖民者的《印巴分治方案》以及一系列的允許印度獨立的文件,以及英國人留下的裝備、工業、政府系統,二是由民主投票所帶來的的合法性。第一條合法性來源很明顯會隨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減弱,那麼,印度現政府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抓住民意這個關鍵,而又正如上文所言,印度的「民意」更準確地是被土地貴族、壟斷集團、知識分子所控制的,反對工業化的「民意」。那麼國家的基本政策就不會向工業化傾斜。
印度民主:印度的民度制常常被很多我國的學者、網民所詬病,因為它軟弱、無能,既不能反映國內勞苦大眾的切身利益,又不能為國家做很大的貢獻,它的低下的生下效率使得印度無法完成「大工程」。不過依我所見,印度的落後的民主制不是印度現在問題的根源,相反的它只是印度深層次問題的顯現。印度的落後根本原因是封建制,而不是它的民主制度。根據馬克思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長久維持在農業社會的印度是不可能進化為更為先進的資本主義民主制的。
在這裡,我們覺得,印度的民主制對於現當今的印度來說,是一個能夠有效減少戰亂的制度。只有鬆散的民主制才可以維持印度表面上的統一。民主政府行政效率低,執行力差,地方勢力我行我素,不會因為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損失利益。倘若土邦之間的爭鬥衝突演變成為戰爭,甚至是滅國戰爭的話,絕大多數的土邦幫主都不可能佔到任何便宜。弱者將會迅速的被滅亡,勝者也不容易享受到勝利果實。如果開了允許滅國戰爭的先例,整個印度就會立刻陷入戰火。由於有了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戰爭會極為殘酷,對舊政權的衝擊極大。只有可以統一整個印度的土邦才有發動戰爭的可能。對於其它絕大多數土邦和派系來說,全面戰爭就意味著代表落後生產力的他們全部被毀滅。而民主制至少可以提供一個解決矛盾的平台,雖然它的有效性並不強,協商中佔劣勢的一方未免不會選擇用戰爭解決之間的分歧,但民主制還是提供了一種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途徑,那麼所有勢力領導人就會用腳投票,選擇民主,而不是戰爭。我們認為,這才是印度民主制的對於印度最大的功勞,它有效緩解了國內外各勢力的矛盾,維持了平衡。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認為,民主制對印度文明長遠的發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在上文所讚揚的,有效減少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封建土邦制不利於工業化的發展,會逐漸地被社會所淘汰。它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速度越快,可供國家興旺發展的時間就會更多。科學技術在最近的幾百年里正以指數化的形式發展,國家在一二十年里落下的距離可能會是以前幾千年才能夠發展到的高度,落後於歷史大潮的危害遠大於以往。戰爭能夠迅速地讓落後階級和生產力被淘汰,戰火中淬鍊出的文明一定會是更為先進的。就算印度沒有因此爆發自下而上的革命給社會進行全方面的大改造,有如蘇聯和中國的大革命一樣,它也能夠因此大大進步。很多弱小無能的土邦在混戰中會被滅亡,僅存少數大邦。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加深,國家制度得到改造,開明的統治者會推行更有利於國家的促進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引起別人的效仿。戰爭或是革命在短時間內會對社會產生很大的衝擊,人口驟降,社會生產停滯下降,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對國家以至於文明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阻礙落後制度滅亡的制度一定不利於文明的發展。
總結:印度自身的問題很嚴重,其中根本的原因在於印度落後的土邦制度,而不在民主制,封建的井井有條制極大地制約了工業化的進程,而民主制限制了印度通過大革命蕩滌污垢的可能。那麼,出於預測未來的角度,我們認為,在本世紀內,印度都不會擁有能夠成為世界霸主的能力,僅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定的影響。
大家空口說白話說的很多了,現在我們來關注一個切實問題。工業,或者我們說的第二產業,指的是指採礦業,製造業,建築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這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是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對除了沙特等產油國家來說,煤炭是其中重中之重。中國的電力近80%靠煤炭。採礦業除了有色金屬,大宗就是煤炭石油。建築業和基礎設施需要鋼鐵,煤炭也是鍊鋼的原料。 可以說,煤炭是工業化的核心因素。考察英國工業革命、美國工業革命,都與這個因素密切相關。甚至當年英國沒有煤礦,蒸汽機就沒有動力,工業革命就不能發生。
但是印度的煤炭是存在缺陷的。印度煤炭儲量為606億噸,佔全球總儲量的7%,僅次於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澳大利亞。總量上說十分豐富,但煤炭質量不高,與傳統中國、印尼、澳大利亞、南非等煤炭大國相比,印度動力煤品質普遍存在灰分高(普遍高於30%),熱值低的缺陷,是動力煤中極為劣質的品種。
印度煉焦煤極為稀缺,主要分布於賈坎德邦的切里亞煤田。根據印度煤炭部的統計數據,截止2012年,印度煉焦煤資源儲量為337億噸,僅相當於中國煉焦煤儲量的3%,而其佔總儲量的比重也僅為12%。而印度相對稀缺的煤炭資源,其開採受到兩大公司壟斷。印度煤炭公司和印度辛格南尼公司兩家公司,壟斷了印度煤炭90%以上的產量。說到這裡,基本的判斷是——印度煤炭的產地分布和質量極大的影響了相關部門:採礦業、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影響其工業化進程。其它什麼人口什麼制度什麼雜七雜八的因素,也不能保證印度有更多更優質的煤。也因為這個原因,印度工業化其實是存在先天劣勢的。美國獨立的能源環境分析研究機構—能源經濟和財務分析所(IEEFA)在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印度煤炭進口前景堪憂,尤其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將十分不利。這份報告認為印度政府難以負擔煤炭進口費用。
印度擁有數以百計的燃煤電廠,需要從國外進口煤炭來維持生計。2013年,印度煤炭進口量同比增長了21%,上升至1.52億噸,預計2014年全年進口量將達到1.7億噸。
印度煤炭進口前景堪憂評論中有人提到日本,說日本當年煤炭資源也是極其匱乏,但後來完成了工業化。經多方查證,出人意料的,日本煤炭資源並不缺乏。部分參考資料:淺談印度煤炭資源儲量狀況英國工業革命_百度百科不會。
這可能是一個極其政治不正確的答案,歡迎批評指正,噴子見諒。
大量封建制經濟殘餘足夠拖後腿了。更可怕的是腦子裡的封建思想還阻礙著印度去封建化。這種思想已經頑固到只能有外力強行打破——顯然目前沒有這種外力。
各位去一些印度論壇和國內論壇轉譯的印度帖子。可以發現印度網民可以大罵印度政府,批評印度官員。
但是沒人批評印度的種姓制度。至於認為印度文化獨步天下者大有人在。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盲目的自大。甘地的建國思想要求印度回到自然經濟,九十年代有印度社會學家提出,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是「從事自然經濟的人數,素食者人數」。但沒人認識到這種文化骨子裡的封建性。
膽子大一點的安倍德卡爾,帶著賤民改宗,就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政治制度上,印度自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十幾億人可以搞國家元首直選,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不要忘了,這個國家只有幾千萬公民,剩餘的幾十億人只是臣民和奴隸。臣民和奴隸沒有民主可言。
更可怕的是,根本沒有任何人願意把他們變成公民。搞工業化,資本從哪裡來?老牌殖民帝國靠掠奪殖民地,蘇聯和中國搞二元經濟結構,朝鮮這種小國有外來資本輸入。印度靠什麼?只要印度不徹底同他們過去的文明決裂,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就會持續。只不過,帶領印度同傳統文化決裂的人,將在其身後遭受瘋狂的攻擊。——————————————修改分割線——————————————————感謝 @大佬豬 知友答案下評論中的指教。我想我要修改一下我的觀點——不建立一個現代的社會基礎,或者至少認同現代思想的社會,印度的一切都是白扯。
腹黑一下!我覺得吧,只要各國之間還存在私心,只要這個世界還維持在二戰之後的勢力格局之內,那麼印度,也包括其他正在朝工業化發展的國家都將是悲劇!
可以說中國應該是二戰後最後一個徹底工業化的國家,很有可能也是最成功的一個。
目前的世界格局,一個稍微強大一點的印度首先不是俄毛子,美國所希望的,更不是中國所希望的。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即便印度人突然自我覺悟了,改掉所有不足的地方,決定奮起直追。我相信其他國家必然會非常「齊心,樂意」給印度人送各種「禮物」的!
中國發展路上由外人影響而所經歷的一切,必然也會出現在唯一一個和中國「最接近」的印度身上,但是印度能不能挺過去這個問題,我覺得懸!除非真的能靠恆河水護體!歐美度過工業化階段,甩手把製造業的包袱扔給了中國,雖然這幾年開始後悔這個包袱甩的太快,但在面對工業基礎已經完善的中國面前,歐美製造業已經沒有起死回生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08年金融風暴所導致的經濟危機在西方一直沒有實質性結束的原因。
作為人口當量和中國相等的印度,唯一實現全面工業化的前提是等中國甩手製造業的包袱。但在中國人目睹了西方瘸腿經濟惡果之後,中國這麼做的動機和動力趨於零。更何況,都是人口大國,東部地區發展了,因為勞動力成本因素要轉移低端製造業的時候,還有廣大中西部同胞接手呢,哪輪到印度。
中國目前製造業的思路,是高中低一起吃,高端諸如精密設備或是iPhone製造,低端諸如成衣紡織訂單代工,在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儲備環境下,都可以找到各自發芽的土壤,加上穩定的政治環境,更是不可替代的因素,使得製造業向印度的轉移更加成為不可能任務。當一個中國可以穩定,持續,高效甚至過剩的供應整個發達國家市場的時候,印度的工業化空間又在哪裡了?純粹靠內需拉動來提升工業化,沒有外部資源輸入和資金流入,只能拉開貧富差距,而無法解決一國共同進步的需求。至少要等中國發展出高端產業才可以,工業化國家不是自發形成的,還需要其他國家的產業轉移,現在世界工廠還是中國,沒有需求和投資,印度的工廠就建不起來,世界分工現在還沒出現大變化
印度其實工業不少,但水平不敢恭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政府在建國後長期比較徹底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堅持保護民族工業所致。這個政策不徹底扭轉,發展沒戲。
這聽上去很荒謬,保護自己的產業怎麼會越搞越爛?我相信大部分都有這個想法,包括台灣反服貿的那些人。可事實就是如此,只有在開放的交流、充分的競爭中,才能誕生一流企業。中國過去30年的大發展是拜開放的所賜,而不是閉門造車。「溺愛」是一種害,你觀察一下國內那些嚴格受保護的行業的,表現相比那些直面競爭的行業,是要遜色很多的。
一個需要徹底廢除的觀念就是「錢一定要本國人賺去才好,外國人賺走就不好」。正確的觀念是進口別人的優勢產品,出口我們的優勢產品,在交換中各方價值最大化。這年頭,除了原子彈航母火箭之類的,大部分東西沒必要非要貼國產標籤。對廣大本國消費者有利的,最終會造福整個國家;而對某部分人有利的,卻不一定對大家好。
但是民族牌,在政治上是無往不利。尤其印度這種教育水平不高的國家,你指望多少人能理解不堅持國產的好處?更別說許多人自己飯碗,面臨外來競爭,可能保不住,哪裡能聽進去產業結構調整?類似中國90年代的大下崗,換到印度,政府妥妥下台。政客許諾保護本國產業,對自己選票有好處,老百姓哪管這是飲鳩止渴。每次看到這種問題,然後回答的不靠譜的就很難受,像第一名的大佬豬說印度是中央權力還沒能延伸到基層,導致印度整個國家的力量整合遠不如世界其他主要國家,這不對,不對的原因非常簡單,印度就是那樣的,印度是聯邦制國家,聯邦制國家就不存在中央權力能夠延伸到基層的,美國的中央權力延伸到了基層嗎?不也沒有嘛,實際上世界上也就中國是高度中央集權制,其他國家都不是這樣的,你不能把一個異類當正常,聯邦制國家就不能發達了嗎?就不能工業化了嗎?沒有的事。
什麼基礎建設差,資金不足等等,那都不是個事,就為什麼說那些不是問題?
1 資金不足,實際上國外一大堆資金是準備進駐印度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印度連國際超商都不讓進,不是印度缺乏資金,而是印度把外部的資金擋住了,印度拆除了這個屏障當然可以獲得資金,這取決於印度政府,總之,這是可以做到的
2 基礎建設不足,這本質上不是個事,首先,中國打壓了全世界的基礎建設的造價,本質上基礎建設的費用很低,中國連非洲的基礎建設都能改善,非洲那邊好多國家還在打仗呢,一口氣丟了這麼多高鐵基建,你覺得所謂的印度基建那是個事?加之印度可以學習中國也搞投資基建,搞招商引資,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中國一定會願意幫助印度,反正中國不幫自然有人幫。這又是多大個事?
不要談什麼硬體,硬體是有辦法解決的,既然談到工業,那就直接談到核心製造業,就不要東扯西拉的扯什麼「種姓制度」,且不說種姓制度到今天在印度還有多大影響,單說種姓制度該對工業化有多少負面作用?中國還有戶口制度,工人不叫工人叫農民工,SO WHAT?妨礙什麼了嗎?人家問的工業化,扯什麼種姓制度呢?
印度製造業問題就那麼幾個
1 土地問題,這個是老大難的問題,會同時纏住兩個問題:工廠修建的問題和 基礎建設問題。2 行政門檻,相當多的印度政策阻礙了其經濟發展,印度的亂七八糟的阻攔政策多如牛毛,這個需要清理,門檻高了,第一個資金進不來,第二個,工廠進不來。3 教育問題,這個是最頭大的問題,因為他既不可能很快解決,依照現在的印度文盲率來看,實在不太樂觀,而教育問題又不是短期能夠解決的,即便是莫迪今天立即下令,制定善政,資金到位,各邦嚴格執行,而一個人從讀小學一年級開始,到初中三年級畢業,這個脫盲過程本身就需要九年,這已經是最快的了,天大的本事也不能立即讓一個6歲的兒童立即長到18歲,不可能就是不可能,自然規律,誰都沒辦法。但是不代表印度的製造業就啟動不了,印度不可能一下子就替代中國,這個絕對不可能,但是啟動時OK的,他有困難,不是不能解決,也沒有說的那麼嚴重。
工業也是產業的一種,沒有什麼葵花寶典,沒有什麼吸星大法,嚴格按照經濟規律,認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制定政策,嚴格執行,自然會來。不管是中國的左派還是右派都非常非常的 搞笑。以高端製造業為例,都推崇德國,德國如何如何,德國人如何如何嚴禁精神,中國民族性云云,就能別扯淡嗎?
不管是普通製造業,工業化,或者高端製造業,他本身就是一個「物」,他有規律,他能達到目標是因為他具備了內部或者外部的環境,他的條件達到了,於是就實現了,不是說德國日本他們就有武功秘籍,秘而不傳,然後中國學到了就成功了,從來沒有這個。老老實實的做,老老實實的尊重規律,不要宣傳玄之又玄的東西。把工業化搞得更中醫一樣。答案是……不能(掩面苦笑中)
一個以B型血人口為主導的社會,「咖喱風味」自由民主的制度,種姓等級的歷史遺留問題,炎熱天氣與奔放性生活,畸形意識形態與民眾覺醒的缺失,宗教信仰告訴大家前生決定了今生,卻沒有強調今生還決定來生呢
有事兒沒事兒我去扒下火車不給錢,我去提升自己的摩托車雜耍技術,我去把咖喱飯做的更好吃一些,我去偷看個恆河中洗澡的大姐,我去模仿下寶萊塢的炫麗歌舞,我去吹笛子讓眼鏡蛇跳舞,我去了解下奧運會獎牌是咋回事,我去找片兒乾淨的空地上個廁所,我去和老婆再生倆崽兒,我去取笑中國人看他們過得多累,咦,不幸福!
B型血是啥特質,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兒」,自由散漫啊親,不拘小節啊親,安於現狀啊親,與世無爭啊親( ̄ε(# ̄)☆╰╮o( ̄皿 ̄///) 在此致歉國有B型血同胞,然後弱弱的表示我也是B型血……我是B-TYPE我驕傲! 我們的共性是沒有蛀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修心養性」就好,才不需要「治國平天下」)我們過得快樂啊。啊?工業化,那是啥?are you kidding me?
喜歡上一個姓婆羅門的女孩紙好想去表白啊,可是人家是貴族啊,俺就是屌絲,連姓氏都沒有……不開心╭(╯ε╰)╮過了兩天,遇到隔壁小花在洗澡,俺就忍不住和她xxoo了,俺們過得很幸福,謝謝你們的祝福。電視上說,婆羅門家的化工廠因為工人不幹活倒閉了。噢對,他們上周都來參加我和小花的婚禮了,我們載歌載舞歡聲笑語了一個禮拜……帶面紗的婀娜少女婆羅門是誰?對,化工廠老闆家的女兒。
你以為靠精英的力量可以撐起一個國家?至少在孟買(PK掉上海),他們都去研究軟體和客服電話了,哦這個好像是服務業而不是工業呢。電影如果算是工業的話,寶萊塢一點不比洛杉磯人差呢,而且還比洛城那疙瘩有信仰有文化有藝術氣息。啥?文化輸出?製作?IP?CG?票房?說辣么多多傷感情,免費看看我們跳舞不好么?而且你看看共產主義陣營的審核制度,切,我們的電影都是歌舞呦~全能通過,一點兒都不擔心。
要不學習下夕陽餘暉老大哥日不落帝國吧,我也叱吒南亞,稱霸印度洋,鐵礦石不夠造marine和tank,還得去采,太累了太累了╭(╯ε╰)╮要不效仿下大施主投資國小日本,搞搞民生,搞搞經濟,唉,他們拿的其實是美帝扶持給的美刀,沒意思╭(╯ε╰)╮美帝呢美帝呢?好牛逼好牛逼,賣給我們點兒牛逼軍火吧,謝謝您嘞,我們自個兒就不造了╭(╯ε╰)╮要不取經隔壁發展勢頭良好的大中華,看看人家的工業化,好像他們最牛逼的盛唐時期是向我們來取經的呢。鄙視鄙視,沒信仰,不幸福╭(╯ε╰)╮金磚五國毛子呢?他們是戰鬥民族,我們是歌舞民族,劃清界限。而且你看看,他們只知道重工業和乾乾干,被制裁了吧╭(╯ε╰)╮巴西是同類啊,和你在一起最愉快了,你跳桑巴,我跳肚皮舞,巴西人跳完了又去踢足球了,印度人去吃咖喱飯了╭(╯ε╰)╮巴基斯坦什麼的最討厭了,我們有啥他們就有啥,不過聽說在中國的幫助下,他們有了xxx?不服!╭(╯ε╰)╮
我們自己搞!於是我加入了塔塔公司。金融危機運氣好收購了LAND ROVER,搞成國產,賣給土豪婆羅門!而且我要做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賣給貧困窮苦同胞。一輛輛汽車走出我所在的生產線就進了倉庫,倉庫都滿了〒_〒
為什麼大家有錢也不買?
他們都去扒火車了。看了一些回答,大家都提到了當前印度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有些甚至是調侃,本人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一下。
為什麼我們會有興趣討論和預測印度將來的發展情況?
這是因為今天的很多人已經認為印度具備了成為下一個中國或者發展中的超級大國的潛力,而且媒體和網路也很樂於去渲染和比較中印之爭的前景,特別是印度媒體和民眾更是熱衷於這種比較吧。為什麼大家認為印度有潛力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
兩大優勢: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國土面積。根據現在的資料,印度真實人口數量恐怕比官方公布的要更多,甚至接近中國人口數量,而且他們的人口結構更加合理,反觀中國已經開始面臨老齡化的社會問題和目前過高的人力成本。-- 但咱們廣大老百姓還是覺得工資低。國土面積方面,雖然印度沒有中國大,但據說它的可耕地面積和中國一樣大,而且地理位置和氣候比中國更合適農業生產。一想到咱們國家廣大的西北地區卻是不合適農業和居住就心疼哪。。。以上兩個優勢,個人認為確實是一個大型發展中國家要邁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已經確定了,那剩下的變數就是人口。人口數量是否一定能夠成為人口紅利?
不一定。中國如何將人口數量轉變為人口紅利?
鑒於咱們國家60多年的發展經歷,大家都深知人口紅利的巨大優勢和潛力。個人覺得可以將中國的人口紅利釋放簡單分為兩個階段:1.前30年,人口年齡結構較年輕,人口素質低下(這裡素質指的是知識、教育和技能),加上外部硬體基礎非常薄弱,感覺整體人口情況和今天的印度類似(當然,他們比我們那時候先進很多)。此時依靠國家力量和集體主義,以「國家總動員」的形式,開展了一輪又一輪建設高潮,比如北大荒和新疆兵團等一些大工程,這時期,完全靠的就是體力和人數,老一輩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但是經過長期的挫折和社會運動,這種集體主義和個人奉獻的熱情慢慢被消耗光了,加之一些政策失誤,走了很多彎路。這一階段的驅動力可以簡單描述為國家主義和個人奉獻精神。2.後30年,人口年齡結構依然比較合理,人口素質有了一定提高(特別是在掃除文盲方面以及恢復高考等),外部環境已經有了較好的積累。以發展經濟為口號,在保障整體社會穩定的前提下,破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縛,充分調動市場和個人的積極性,一直到今天。這一階段的驅動力可以看作是市場調節和個人利益。印度能否實現類似中國的人口紅利釋放?
雖然今天的印度有很多地方是很先進和現代化的,但考慮到它廣大的農村地區和落後的基礎教育,個人覺得它有點兒類似於中國的前30年的情況(當然,各方面的硬體和國際形勢比我們那時候要好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如果要迅速改觀,就需要動員一切社會力量來一場「改良運動」,特別是動員廣大農村地區參與到整個工業化進程中來,從大力興建基礎設施入手,同時開展一些基礎的教育培訓,類似於當時我們的漢字簡化和夜校掃盲運動。如果真能這樣實行,恐怕最多15年即可有一個整體面貌的極大改觀。但考慮到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以及它實行的是聯邦制,不可能有這麼強的動員能力,只能靠市場經濟和刺激性的產業政策來往前推進。但市場資源調節和產業政策在短期內的效果肯定是沒法和國家意志性的行為相比的,何況由於換屆選舉等經常造成政策調整和中斷。這裡,就假設印度所有執政黨和領導人都達成共識,同時制定了較為合理的工業化發展政策,它仍然需要解決很多內部問題。印度的工業化進程面臨哪些主要內部問題?
以個人認為的優先順序排列:1.政府的執行力。雖然是聯邦制國家,但是地主和鄉紳的存在,造成對廣大農村地區的管理薄弱,嚴重影響了政策執行效率。2.基礎教育。工業化的軟體環境,其實印度的精英教育是很不錯的,只是畢竟人數太少了,何況廣大精英都跑到歐美效力去了。3.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的硬體環境,比如電力,水利,交通等。4.種姓制度。很難想像這樣的制度和民主居然能夠和諧並存。5.宗教和地區衝突。這會嚴重威脅到市場和投資環境的穩定,對吸引外資不利。同時面臨的外部競爭有哪些?
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和經濟崛起,也是正好趕上了外部機遇。如果沒有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升級,我們的發展速度不可能如此之快。而現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希望借鑒中國的發展方式,抓住中國產業升級的機遇,承接一部分中國放棄或者轉移出去的低端製造業。這些國家和印度相比,雖然體量不足,但也各有優勢,主要有巴西,阿根廷,越南等。結論:
在可預見的將來(30年內),印度不太可能成為工業化國家。當然,在更遠的將來(60年以上),它肯定會走到這一步的,因為世界的發展最終將會慢慢趨於平衡,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完)霧都人民受不了污染以後,就把工業搬到了帝都;帝都人民受不了污染以後,就把工業搬到了直隸;等什麼時候直隸人民也受不了污染的時候,自然就輪到印度了;不著急 慢慢來~
從14年6月份開始,是印度改革的黃金期,天時(油價大跌,大宗商品狂跌)地利(地理位置正好在一路一帶上,又是各種國際組織區局經濟組織的成員)人和(莫迪上台,執政黨占多數)全佔了,如果這次印度還搞不起來徹底的工業化,讓第二產業徹底崛起,那麼一旦天時不在,地利失去,人和不在,那麼印度短時間內也就算是徹底的沒戲了。
沒可能。天堂太遠,中國太近。但凡他想發展的,中國都有,而且更大更強更便宜。
印度現在連個基建都爛到姥姥家的外婆橋下了…
種姓問題不說了,邦與邦之間各種蛋碎一地的法律和語言文字問題就夠頭大了…
說好設計的輕型戰鬥機LCA結果現在好胖。
阿瓊坦克現在是個好大的坑。
航母試航就燒了鍋爐的…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潛艇在碼頭把自己給擊沉了。
緊急訂購子彈因為本國產品不合格。
加緊回收各國退役航母並且甘願當冤大頭高價改裝。(完了人還不教你核心技術)
租借阿庫拉核潛艇也不是什麼新聞- -
衛星火箭基本為了驗證布朗運動。
這就是沒經歷過暴力變革的國家下場。
五大流氓哪個在改革歷程上沒流過血- -
指望印度徹底工業化還不如指望印度種姓制度徹底不見- -先解決LCA,然後搞定各種布朗運動。。。
然後我們再談這個問題。。。
應該也必須可以。
就像學霸有好多類型,現代化可以有好多不同的道路,歐美先發,蘇聯模式,日本奇蹟,亞洲四小龍,當代中國。。。倒退30年,世界上有多少人會相信中國可以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借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觀點,印度作為核心文明(西方,中華,印度及阿拉伯)之一,在發展上有地理生物和組織經驗優勢。。。選擇好合適的道路,許多人眼中的致命缺陷,人種,語言,宗教的多元化,也可以成為優勢(參照米帝)。。。風物長宜放眼量,工業革命使世界文明的鐘擺,短時間地偏向了西方文明,但隨著技術和經驗的擴散,世界必會恢復長久的均勢。說到可預見,印度應該會在未來30年里實現工業化。。。大多數知友都很年輕,可以驗證這點。
不能,因為他們不想要。中國之所以工業化是因為中國人想要工業化,印度人就想過過農民生活。
印度是有史以來最有潛力的國家,近二千年來一直都在潛著
不是所有人都能稱為人力資源的,印度那種大半文盲的國民不是資源,是負擔印度的人口已經呈現爆炸趨勢,幼兒接近一半營養不良,綠教徒已經突破一億,內戰指日可待啊土地掌握在地主手裡基本上想要的啥都能買到,所以印度的工業水準比較呵呵,傳說中的「阿瓊」坦克和某研發了二十年的飛機印度大力發展服務業絕對屬於腦子抽了,沒有工業和農業,服務業服務誰?無根之木。印度想變成發達國家得先來一場文革,徹底反思自己的文化與制度,解決逆來順受的民族性格,廣泛存在的種姓制度,缺少管教的強姦犯們,以及過於鬆散的體制,還有農村幾乎崩潰的教育。
如果印度新總理能做到以上幾點,我認為五常會對印度開戰的,因為地球實在經不起又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折騰了。
ps:印度獨立的時候是世界第八大工業國,人居鐵路里程,發電量,產油量,鋼鐵產量均完爆我國。現在嘛,今天是個好日子呦~~~
還有別放恆河帖,我正在吃東西。。。。。。。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如文天祥一樣為氣節而死的文人、名士有哪些?
※外國歷史里有沒有開國後殺功臣的例子?
※誰能有原因有結果的描述中國和周邊各小國的關係?例如柬埔寨,寮國,吉爾吉斯斯坦,馬來西亞,緬甸等等?
※為什麼蘇北南通鹽城GDP都在全國前40,卻給人很貧窮的感覺?
※中國歷史上有皇帝是妻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