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有催人結婚生孩子的「文化」?
這個問題似乎是司空見慣了,大學之前四處提防我們早戀,大學時代又各種看不上我們找的對象,大學之後又各種催著我們結婚,而且不僅僅是父母,家人,包括父母的朋友,各種熟人看到你家閨女二十五六七了還沒找對象,猴急得要死,於是對父母的也產生了影響。為什麼中國會有這樣的文化,而國外,大家似乎沒有這種困擾?而且結婚還得比較對象的條件,不然就顯得虧了似的,生活中應該怎樣跟父母、家人溝通,讓他們對這種情緒產生抗體?而自己也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步伐來?
-------------------------------------------------------------補充一下信息,似乎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全球性的現象,of course,大家都會關心這個問題,but中國(不談論其他亞洲國家)在這方面格外明顯,據我在美帝留學的同學說,雖然大家會關心,但是不會形成嚴重的催促,也沒有時間方面的壓力,而中國,尤其是家長的眼裡,女生過了二十五就嫁不出去了似的~
因為中國父母總是太按部就班的完成他們計劃中的人生大事,想早點結束操心的日子,早點被同齡老頭老太羨慕家庭完整,早點有大孫子可以抱出去溜溜,很少考慮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幸福,孩子是不是真的在最合適的時間出生,現階段的生活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只是他們想要。
謝邀 @小獅子Crystal。我先去談個戀愛,共度周末,回來答你。
______________巧施妙計,賣個破綻,活交出去了更新_______________是這樣的小獅子,題主,結婚生娃只是一種外在表現。
我們村, 有些老頭堆在一塊聊天的時候,我經常見,一老漢問另一老漢,高壽哇?另一老漢會答曰,我可以去死了,我有2個兒子,都結婚了,一共3個孫子。耳熟能祥的故事,小兒放羊,娶媳婦兒,生娃放羊,無限死循環。
這不好笑,無非是個死結,無非是個文化核心的沉澱,而我理解的這個核心就是「傳承」。
而這個傳承的外在表現總結起來就更是經典了,一個字:「生」。
先看周易, @張光玄。
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再看《愚公玉山》。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我泱泱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流傳至今,也無非是這兩字:傳承,而傳承的心法口訣,就是人。
我爸是我爺爺的獨子,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在生下我之後,我爺爺嘴就沒合上過,逢人就樂呵呵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鍋。逢人就說:我們家以後吃飯得用這麼多大鍋。說著手臂伸開,還比劃著。當然,我小,沒趕上,沒看到,如果我足夠大,會用拍照的手機,並且有,我一定拍下來那樂滋滋的場景給題主看。當然,一味的多生孩子,造就了貧窮,政府就開始洗腦:哇,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哇。
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少年們接受新潮文化的洗腦,有了丁克族。也好,不給社會添亂。老人根深蒂固的思維沒有接受洗腦,這就產生了矛盾。於是就有了逼婚,逼生娃,不是以死相逼,而是以死不瞑目相要挾。我爸也是,在我成為我們村最大的男光棍之後,老人家賺錢的勁頭更足了,整個人更累了,這是老人家的手段,明知道我孝順,知道他是為我累。或許,等哪天,我結婚生娃了,老人家才能安享晚年吧。
說到這裡,我期待著那天。你想多了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請不要說中國,全世界的父母都關心自己的小孩結婚生子得。
謝妖~~~開完苦逼+sb的分工會以後馬上趕來回復咩哈哈,是不是很有情誼!首先艾特一下樓上某匿名用戶。所謂「文化」這件事情本身至今也無定型概念,所以歸類前人們的總結,大概歷史現象啊,社會現象啊,價值觀念啊,意識形態啊blabla你如果滿心認為那就是文化,那麼那可能就能夠在你的概念裡面算作文化的概念。而這種「催人結婚生孩子」的現象在目前的中國社會來說必然可以看到是一種灰常普遍的社會化行為甚至在某些地區可以算作某種行為規範。那麼大概在po主的概念裡面,自然而然把它歸為一種「文化」或者「文化現象」。個人認為也不為過。好吧,羅嗦了一堆沒用的= =!回題。
首先,《禮記·昏義》中對婚姻是這樣定義的:「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
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
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從這幾句中國古代比較經典的關於婚姻的定義里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婚姻的目的只在於家族的延續和對於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為中心的,不是個人的,也不是社會的。在中國封建社會家族香火的延續和祖先的祭祀兩者關係非常密切,有時是密不可分的。但就重要性而言祖先的祭祀在目的上更重要一些,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才務必要使家族永遠的延續下去,可以說對於祖先的崇拜是第一目的,或者最終目的。
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子孫結婚是對於祖先的一種神聖的義務,而獨身和無後則被認為是一種對祖先不孝的行為。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對此最好的說明。無後,祖先便成了沒有後代去祭祀的鬼了,而古人相信鬼是必須血食的。我們可以看到,在傳統婚姻觀念中,婚姻和生子的目的已經脫離了單純的個人行為和個人意志,上升成為可以影響整個家族甚至族群的繁衍、延續的重要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婚姻可能會引發群體關注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交談的話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話題具有:一、度過無聊的時光;二、引起他人的共鳴;三、促進人與人的交流的作用。
而作為家人親戚,可交流的話題也不過就是這麼幾個:工作啦,對象啦,賺錢啦,家長里短啦blabla,所以基於對家庭的重視,子女的婚戀問題自然很容易成為上一代的談論話題,既可以引起無數感慨,也可以提供一些「沒事兒找事兒」(介紹相親啊,聯絡關係啊)之類之類的機會。讓大家一同打髮長日閑暇。所以所謂「催人結婚生孩子」也大概並非催,只是為了找到一個共同討論的議題而已。如果如他們所願,已經結婚生孩子,也必然會被催促完成另外的一些事情(比如買車買房啦神馬的),所以啦,可能催人結婚生孩子倒並非是這種民俗文化的中心,而《繫辭上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所以,八卦之心人皆有之,大概才是這種「文化」的重點吧= =!咩哈哈。
因為從眾。嗯,簡單說就是這樣的。不結婚不生孩子你就和別人不一樣。你就會慢慢和別人沒有了共同語言--人家到時候都是談論婚後相處孩子教育什麼的,單身的人,人家就不跟你一起談了,漸漸就沒有圈子了。城市裡,很多老人其實不用靠孩子養老了,但是寂寞啊。他/她要在退休後找個事情做,帶孫子就是最好的事情了。農村就更是,家裡男丁少,現實的問題很多,沒人幹活,收入少,沒勢力。各種慘。
農耕社會的遺留習慣···早生孩子多一個勞動力··但現在是早生負擔更重,大家習慣性保持原有的風格
因為大多數中國人覺得人生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結婚生孩子,能找個不錯的人結婚,能生個漂亮聰明的孩子就可以堪稱成功的人生了。
覺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孩子沒有完成這件事自己有責任監督使其完成
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家庭必須要有個兒子來傳宗接代。而且如果孩子年紀大了還不結婚就會遭人閑言碎語。所以家長都喜歡催
白孝善為先,無後為大。
好歹我們也是延續幾千年挺過好多次外族入侵十不存一的大劫難然後每次都能重新繁榮起來的文明。
不重視繁衍的人(和他們的血脈)都泯滅在歷史的長河裡面了。正好這兩天又被提醒該找對象了,想找個地方吐槽,91年的妹子真的開始走上貶值的路程了,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好,心裡苦悶
中國沒有沒有「催人結婚生孩子」的文化,中國有「關注他人個人生活」的文化。你只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抱怨,有沒有問問自己是否曾為公眾人物的結婚離婚「義憤填膺」?是否曾八卦不那麼熟悉的朋友同事的私事?當然你不曾「催人結婚生孩子」,只是因為你沒到那個年齡,而不是因為你更開明、更寬容。
推薦閱讀:
※如何做出一本有質量的DIY相冊?
※你經歷七年之癢了嗎?
※劈腿後的感情如何繼續?
※跟第一次見面的女生聊什麼?
※現實中真有一吻定情的故事發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