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漢語的原因,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累積,還是有其必然因素?中國會不會出現字母文字?前提條件又是什麼?

漢語的產生,是必然還是偶然?換句話說,假設歷史重置到最初,初始自然條件完全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是否仍會演化出同一類語言?產生漢語的原因,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累積,還是有其必然因素?中國會不會出現字母文字,前提條件又是什麼?

問題來自馬伯庸微博:http://weibo.com/1444865141/A3koY1wPM


關於漢字為什麼沒有變成字母文字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回答過為什麼漢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下。

事實是什麼呢?所有的自源文字(原創的人類最早的那一批文字)都沒有變成字母文字,古埃及文字快變成拼音文字了,但依然還是保留了形旁,總體上看還是形聲字。

而拼音文字基本都是二次創造的文字,也就是說是模仿別人的文字創作的。

比如最早的字母文字之一原始迦南字母基本就是直接把古埃及聖書文字聲旁拿過來用的。再之後的歐洲中亞字母文字幾乎都始於此。

而在東亞,由於中國千年來的文化優勢,周邊國家的文字幾乎都受到中國影響。

比如西夏文字,就有反切拼寫字,即兩個表音的獨體字通過反切而成字,還有類似聖書文字的形旁加幾個聲旁反切的形聲字,表音的獨體字借鑒的是漢字,但卻是當字母用了。當然,由於漢字影響力較大,西夏文字還是沒做到的拼音化,還是有會意、形聲還是佔到了極大部分(感謝@ 孫煒提醒,順便問為啥@不到孫煒——出來一堆沒有正主。) 。

比如契丹文字,比如女真文字幾乎都是以漢字為基礎改制的,不約而同的都從初改的表意字變化到表音字,幾本的路數都是一簡化二拼音。

上張圖大家感受下,出自宋德金等 1997年出版的《紀念陳述先生逝世三周年論文集 遼金西夏史研究》一書第123頁上面是創製文字,下面是對比漢字

日本在漢字之外,又發明了假名,還是拼音文字,還是借鑒了中文,然後把漢字部分結構當字母用了。

韓文創的比較晚,也是拼音文字,漢字還是主要的借鑒對象。

所以你看在中國儒家文化圈的影響範圍內,那些二次創作的文字大多也都是拼音文字。

可古埃及文字,沒有完全拼音字母化

楔形文字是方塊字

古印度印章文字也不是拼音字母文

瑪雅文還是形聲的方塊字

別說咱中文了

你看,沒有一個自源文字是拼音字母文字

自源文字在被創作時,其目標對象是具體的事物,所以辦法首先一定是象形而不是注音,這是創作的順序。有了象形文字以後,才有象形文字元號,在象形文字元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才能發展出表音的文字元號——到這個時候,字母文字才開始有產生的土壤,注意,只是土壤,還需要過N多年後才能產生字母文字呢。

二次創作的文字,由於已經有可以借鑒的表音文字元號,有可以借鑒的完善的符號系統的概念,所以直接記錄語音顯然是最優的選擇,再去象形就太沒效率了,所以,二次創作的文字大多從注音入手,從注音入手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字母拼音文字。

=================

=================

漢語如何產生?

按照李葆嘉 2002年出版的《漢語起源與演化模式研究》一書391~392頁所述:

依據夏娃理論,現代語言的胚胎語的起源應當是單源的,時間在距今12萬年~15萬年之際;依據現代人的完全直立和現代人的神經生理突變,現代發音器官和現代神經系統的成熟始於距今10萬年之際;依據考古文化學人類心智成熟的研究,現代語言的成熟應當是在距今4萬年~3萬年之際。

在舊石器的漫長時期,聲道沒有成熟的人類所使用的是「非語音符號手段」。起初,從動物性交換方式中形成由面部表情、實物指示和身體動作等構成的喊叫伴隨性原始體態語,然後在這種體態語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專門化的發音伴隨性原始手勢語,與體態語和手勢語階段相應的是實物性直觀思維和動作性符號思維。隨著聲道的逐步成熟,形成與體態語、手勢語相伴隨的音符輔助性有聲胚胎語,原始語言思維的萌芽開始出現。在胚胎語演變成為有聲分節語言的同時,體態語和手勢語也相應演變為與語言交流相伴隨的「副語言」,即現代意義上的說話時的表情體態,與副語言伴隨性有聲分節語言相應的是現代語言思維。

這大體是人類語言起源的一個理論。按人類的舊石器時代長達數百萬年,這期間發展異常緩慢,可是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突然步伐加速,所以很多人認為是人類步伐加快的秘密不是其他,就是語言的成熟。尼安德特人據稱比之於早期現代人身體更強健、腦容量似乎還有過之,可尼人幾本就在3萬年前滅亡了,是什麼讓尼人輸掉了地球?美國科學家利伯曼曾用計算機模擬尼人的發音系統,結果發現尼人很可能無法清晰的發出[a]、[i]、[u]這幾個原因,而早期現代人可以.......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尼人最終其實是被我們同化了,呃,同化了....

所謂語言成熟即是語言可以稱語言的條件全部具備了,隨著人類的遷徙、定居、生產、生活,有形成了各種各樣語言,漢語也誕生在這個進程中。

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的東南的青蓮崗文化,北方細石器文化,西北的仰韶文化都形成,原初的華夏語大體就是這三種文化所形成的的語區交匯後的產物,我們把華夏語叫混成語。當然還有認為漢語和藏語同源、漢語和阿爾泰語同源、漢語和古南島語族(太平洋中各大小島嶼上的語言以及亞洲大陸東南端的中南半島和印度洋中一些島嶼上的語言組成)同源的。

意思就是,咱們的語言一直在混成中成長,在混成中成型。

既然是混成,那是不是偶然?

偶然當然起了很大作用的。

我們說語言的形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和周邊語言的交流接觸同化與混合。滿語幾本就可以認為已被漢語同化,只在漢語中留下了諸如「薩其馬」、「邋遢」、「埋汰」這類詞語。比如洋涇浜英語就可以認為是一種混合語,時間足夠條件許可的話,甚至可能反過來影響源頭,事實上英國殖民所到之統統都有洋涇浜英語的現象,相應的,洋涇浜法語、洋涇浜葡語現象也在世界各地出現過。比如新美拉尼西亞語就是從新幾內亞的洋涇浜英語發展而來的,而且該語言已定型。

漢語原初時也必定經歷了接觸同化混合的過程,譬如著名的黃帝和炎帝的戰爭(同化融合),滅蚩尤(征服)的故事,這裡面也必定伴隨這語言的變化。

漢族和漢語言來源的複雜程度很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

所以一定要說裡面有什麼必然的原因,那隻能說是中原地理條件的優越性。一來能天然防止外來侵擾、二來卻不會中斷和外界的交流並且能有效的吸收外來的文明優勢。如此,中原越來越穩定越趨向於同一,由此混成語也就朝著同一的方向發展了。


目測問題應該換成漢字作為象形文字一直延續至今沒有被拼音文字所取代是為什麼

歷史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一直延續至今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權的制度一直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的紮根,從未斷絕。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就沒有文字統一。而沒有中央集權制度的延續,文字也必將分裂,最終退化為表音文字,從而導致象形文字被拼音文字所取代。

文字的統一對於中央集權是必須的,否則,皇帝如何能看懂封疆大吏的奏摺?文字若不統一,上令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傳,中央集權就成了一句空話。

在沒有錄音機的時代,在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語音是不容易統一的。但文字被中央集權的政府人為的強行統一了。這便造成了漢語特有的音意分離。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方言中讀音可能千差萬別,但同一個字的含義,在所有方言中卻是唯一的。

漢語出現音意分離後,拼音文字就失去了生長的土壤,從而也就無法取代象形文字了。


正好在看《偉大的字母》(David Sacks)這本書,於是說一點淺見。

對漢語的定義模糊(比如甲骨文算是漢語還是唐宋時成熟的文字才算是漢語),我暫且理解為中國特有的非字母文字系統。

回答問題之前先來猜測下為什麼最早產生的表意的象形文字逐漸泯滅,而表音的字母文字最終在西方歐洲埃及等等地域存留至今。從文字本身上講,象形文字元號多學習困難,一字一意,要經過系統長時間的學習掌握大量字元,才能書寫使用,這樣的條件使它幾乎成為貴族高層專用文字,使用範圍小,遠離大眾;而字母文字元號遠遠少於象形文字(今天的漢語常用字有2000+,而英語只有26個字母),只要記住少量的字母,就可以拼寫所有會讀的詞語,能夠很快達到書寫程度,易於學習便於使用,即使是底層平民也能掌握,使用範圍廣(事實上有種猜測就是字母是平民發明的)。象形文字的難於學習讓它難於傳播,而字母文字的靈活性,使它可以適用於任一種語言系統(只要規定好了母音就可以用它來表述任何讀音,例如漢語的發音可以用字母來拼出),所以能夠被各個地域的語言系統吸收採納(歐洲地域與中國大河文明的內閉性不同,文化開放性強商業發達,文化傳播交流多)。在王朝更迭之中,象形文字容易隨著政權覆滅取代、貴族高層階層的死亡淪落而失傳,而字母文字由於它的種種特性可以避免相同的命運。

現在來回答問題了。

1.漢語的產生,是必然還是偶然,重置一次是否會演化出同一類語言?漢語產生是偶然事件積累還是有必然因素?漢語從誕生到完善整體上是必然的,象形文字先誕生然後不斷發展最終形成成熟的文字體系,只要過程中沒有字母文字的干預就會這樣發展。而有需求才會有產品,比如起源於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平民層滿足書寫方便需要誕生的,但是在古代中國字母文字缺乏生長繁殖的沃土的,中國的古代文明是封閉保守的農耕文明,商業不受到重視不需要很多的交流,廣大的平民安於一隅之地過自耕自足的日子,文字對他們並不重要,也沒有改進使之更方便的需求,於是文字在一定時期內成為統治階級手裡的特權之一(這樣還有利於統治)。還有亡國而文字失傳的問題,中國地域天然地理隔閡少交流容易,文化的連續性能夠得到保證,而且能夠推翻前一個王朝的一般也不會是平民,所以文字能夠傳承。又中國和其他文明間有著天然的地理隔閡(海洋和高原),所以字母不能傳入。綜上,漢語的誕生是必然的(象形文字誕生是必然的),漢語產生(這裡「產生」我理解為「得以發展完善形成體系」)有種種必然因素。重置一次演化的話,估計還是能演化出同類語言的(排除巨大天災因素等)。

2.會不會出現字母文字?個人覺得不會,現在漢語的學習傳承人數眾多,而且成體系和整個國家教育密切聯繫,不易變動。如果要產生,條件……估計是長期(非常非常長期)的混亂中孩子不能有充足的時間學習漢字,而字母的使用佔了生活比重極大(例如世界上全是電子高科技,而操作是字母系統),且語言翻譯機沒有誕生(開個玩笑,如果有這個字母語言估計就不會取代漢語了)。

最後說明下,絕大多數觀點論據來自於開頭提到的《偉大的字母》這本書(在詞源網可以找到,大家可以看下),然後加上我的個人理解的文字組織整理出這篇回答。作為初接觸詞源的業餘人士可能有很多錯誤,歡迎大家指點。


本來對於複雜類演繹的純假設,是沒辦法用認知分析的方式來倒退邏輯和過程的,但是親王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了,在個人看法的情況下,我認為可以作為一個單純的死理性派推理來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申明,這不是完全的考據文,而且這種假設先行的問題,單純靠考據是完成不了的,我的分析很多時候是基於某些考據結果,給出一個較為符合邏輯的演變過程

我們先來結構一下這個問題:

問題大致涉及這麼幾塊:第一,方塊字的起源。

第二,字母的起源。

第三,表型文字和拼音的關係。

第四,獨立文字系統的大致演變過程。

第五,演變中的一些條件。

如果把這五塊搞清楚的話,那麼類比一下過程,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一些未必準確,但是有一些觀點性的猜想。

那麼我們一步一步地來。(如果實在等不及,可以直接去看結論,文章有一點長

註:本文第一部分某些資料性文字摘抄或參考自王婷《漢字的起源》,以及網路。在此特意註明出處。

一,漢字的起源。

漢字作為獨立發展的文字系統中,演變過程極為複雜的一脈,我們要想單純考證漢字的起源,實際上有相當的難度,那麼,我們先梳理一下有哪些具體的看法。

漢字和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種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比起其他幾種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漢字的歷史是延續不斷的,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見。人們越是感到漢字的生命力如此強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這麼一個傳說。「倉頡造字」: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呂氏春秋〃君守》)

蒼頡造文字。蒼頡,黃帝之史。(《周禮〃外史》疏引《世本〃作》) 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韓非子〃五蠹》)

但是這個著名的故事卻是一個得不到公認出處的故事,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倉頡是誰?

戰國古籍並沒給出答案,而漢代人有人考據為黃帝之史官(待查)。

大概有以下史料提到:

《尚書正義》孔穎達疏說:

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玄皆云:蒼頡,黃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淮南子·本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論衡·骨相》:倉頡四目

故而,這個看起來很靠譜,而且廣為流傳的故事,記載方面卻只是寥寥數筆,不清不楚。

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緐,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雖然上文貌似解答了造字的過程,但是就個人認為,將文字起源歸於一人的說法實在是不和邏輯。上世紀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顯然證明了這一點。

隨著大量可以追溯的考古材料的發現,用符號集合來進行倒退考證基本上目前的方法。那麼普遍的一個概念就是,

1,漢字系統形成首先起源於符號,但是前文字時代的中國「符號」遠遠不止一個系統。(著名的諸如渚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很明顯的乙類符號——所謂象形符號)

2,文字的形成往往依託於兩個條件:有文字能力的工作者和記錄東西的必要性。

以上就是所謂的」原始文字「。

而對於文字起源考證來說,殷墟甲骨文是個信息量非常大的一部分。

從殷墟甲骨文來看,當時的漢字無疑已經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了。甲骨文所反映的內容大多數是商王及其貴族進行占卜的記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一般的記事刻辭。從文字構造來看,甲骨文中既有大量的象形字和會意字,也有大量的假借字,還有不少的形聲字。但是甲骨文的象形字已經不是簡單的象形了,「假借」的手法是非常豐富多樣的,排列形式也有比較嚴格的規律。而且有大量的跡象可以看出,夏商時代的文字和後期的漢字有明顯傳承關係。(具體參考:漢字的起源_百度文庫)

那麼其實考證到這裡,整個結論就已經夠了,

整個漢字的過程(拋開細節)是這樣一個過程:

因為記錄的需要,導致記錄符號的發明,再有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記錄工作者通過合理的方式排列符號集合,產生記錄的目的,然後漫漫經過文化以及政治變動的演化,綜合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文字系統,而這個系統的整體演化過程在於」象形化減弱,形聲字增加,表意字出現」,從而成了「象形文字」-「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複合漢字系統」的過程,從而經過人為改革,形成了傳世的漢字系統。

二,字母的起源(明日更新)。

三,關於結論:

雖然整篇答案還沒有寫完,但是我現在可以回答一些親王以及題主的問題了。

1,漢語的產生,是必然還是偶然?換句話說,假設歷史重置到最初,初始自然條件完全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是否仍會演化出同一類語言?

答:漢字的產生不是偶然,但是無法嚴格歸結到必然,但是後半部分的假設,我認為是成立的,這片土地一定會產生同一類的文字。

(理由:

首先,幾大獨立創造的文字系統,都是「記錄事件」和「宗教」的角度出發,以自然界為靈感產生符號集合,最後產生象形文字。那麼明顯的殘留「形體」特點的漢字,是不可能丟掉這個基礎的,那麼漢字這個很明顯的辨識點是必然的。

其次,拼音文字很大程度上都是「二次創作」的文字(這個明天在字母這一塊我會補充),而這個「二次創作」的很大一個可能考量就是對於當時還在萌芽期,詞庫表達非常貧乏的後代文字作出一種簡化的捷徑。但是已經確定形體為基準的漢字是不可能出現「二次創作」,除非文明斷掉,文字基礎丟失,但是中華古文明,恰恰就沒有真正斷過。但是這種「簡化」的形體變遷還是必須進行的,所以從「象形文字」到更為簡潔,更為工具化的「表形文字」是唯一可以走的過程,那麼第二個過程也是必然的。

再次,因為記錄,描述,表達的複雜性,以及更多方面的需求,早起單純靠「規律排列」所早就的表達「可能」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那麼作為形體出身,符號個體特徵很明顯的漢字必然會向「表意」的方向改革,來滿足更多的表達復性。

最後,作為個體符號特徵明顯的漢字,其組合性在語言邏輯非常成熟,表達法變得多元的情況下,其必然在成為一個複合系統。當然這裡面還有文化因素在裡面,中華文化本身就是融合各地域文化的一個過程,那麼這樣的話,漢字系統的複合特性就會更為明顯。

所以親王后半部分的假設是複合邏輯的,可以成立)

2,產生漢語的原因,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累積,還是有其必然因素?

產生漢語的因素裡面是有必然因素的,

首先獨立文字系統的「象形」起源,必然就會讓漢字在「形體化」和「符號個體化」上發展。

其次,中華文化的延續保證了這個系統演化的一定邏輯性。

(很多舉例在第一問題中就舉了,這裡就不贅述了)

但你不能說,漢字從古到今,成現在這個樣子就是完全的必然,實際上大致的過程雖然是一個邏輯,但其中很多偶然因素,諸如」外來文化融入的情況和影響範圍「,」文字功能化的過程細節「,」以及各地域文化的符號系統消亡和融合的情況「,」某一個朝代推行文字觀以及文字表達形成的需求「這些會影響漢字的顯性發展。而這些因素有變,我們用的仍然會是這類文字,但是表達細節應該是不一樣了。

3,中國會不會出現字母文字,前提條件又是什麼?

(這個明天更新)


現有的漢語文是無法改用拼音文字的,但並不是漢語本身就註定了不能使用拼音文字書寫。

漢字書寫複雜到這個程度,是由於三千多年以來很多原因不斷推動的結果,這其中古漢語本身的原因(這個原因不足以造成古漢語無法拼音化),更多的而是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眾多原因把漢字的數量不斷地增多,變成了今天這個大量同音字的模樣。


上述諸君的許多回答,對我來說已然獲益匪淺。且允許我也來述發一下自己淺薄的見解。最近正觀看此類的視訊資料,有些感悟。其中大致講了如下幾個方面:

即討論漢字如何產生,就需要論證一下漢子是何時產生的。這裡就有諸多的說法了。我個人同意甲骨文亦屬漢字的早期形勢。那麼漢字產生的原因,許多人認為文字是生活工作的一種需要,它自然而然的作為一種工具發展而來。但真的是這樣么?我認為不盡然,古之漢字,因與王權之統治息息相關。一、我覺得平常的百姓,對漢字的需求並不是必須的。漢字作為一種統治者的工具被創造出來。例,中國古代之戶籍制度,漢字作為一種權力關係的體現,給百姓以姓名,登入戶籍,成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

二、另一種觀點,漢字的宗教意義。王作為神的代言人,統治天下,祭祀天地。漢字記錄神的語言,由王的口中說出。

三、古之王權中,相當重要的兩種行為,銖稅與冊封。外邦向天子進貢,天子賜王邦之王以「字」,表示所屬關係。如此,漢字體現了另一種權利關係。

從上述這些例子來看,漢字最初更可能是由於統治者的需要,被創造出來。而並非是由於生活工作的需要,自然而然的發展而來。

自然,這肯定只是眾多原因中的一種,諸君的回答都十分詳盡,便不贅述。

至於漢字為何不會轉變,甚至被聲字所替代。誠如諸君所言,聲字大都為「二次創作」,早期產生文字的國家(或地區)中均為形字。至於漢字不會發展處聲字的原因:

中國特有的朝代形勢,雖然說不上嚴格的延綿不斷。但正是這種形勢,使漢字作為官方的文字從統一到一直被使用。中國的科舉制度根深蒂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等等例子,諸位都比我學問深刻,便不枚舉了。

以上是我第一次回答這類問題,有感而發難免未經深思,且自身學位淺薄,不如諸君甚誒,深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說的不對的地方,望諸君不吝教誨。吾輩必虛心以學。


漢字產生一定具有偶然性,但其發展受各種歷史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最感興趣的是未來會不會出現字母文字?淺析一下

有據可查的最早漢字是甲骨文,源於殷商,後經周、春秋、戰國直至「六王畢,四海一"的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朝,期間文字已幾經變換,其實六國的漢字已各有不同了,是存在變異分化的風險的。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政治上完成中央集權統治;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經濟和文化上完成中央集權統治,為漢字的傳承打下了全面的基礎。

對漢字傳承起到根本作用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各朝各代為了」維「「穩」利用儒教經典的教化作用傳承和發展了漢字,至今。期間也有字母文字為母語的異族(元朝、清朝)統治了中國,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放棄了原有部落的宗教、文化,甚至不以他們的母語文字為國准,而推崇儒教、漢學、漢字,皆因」維「「穩」。儒學經典如不以漢字表述而換成字母文字,那簡直是可笑的,所以不能說漢字有多強大,而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漢文化太強大,其中尤以漢教(儒教)為主,是其維繫了這個民族幾千年的大統一而沒有像歐洲大陸那樣長期受分裂、戰爭、貧困的困擾。

但歷史發展至今,人類進入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階段,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後現代化也已悄然來臨,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里把工業化、城市化和後現代化一鍋燴了,這個神奇的年代裡天天上演著真實的各種大片,字母文字其實已是互聯網文化語言中的一部分了,只是國標不認而已......以下省略1萬字,佛說不可說


朝鮮長久以來文化都是和中國一脈相承的吧。但是朝鮮卻在李朝時期創造了拼音文字諺文,但當時朝鮮的主要知識分子都是用漢語的。所以我覺得漢語作為相對難記複雜的語言能一直沿用至今,應該是和中國長久以來的教育體制有關,也就是科舉,而且也就是這部分參加了科舉考試的人傳承了古老的漢語吧。


你在問"中國會不會出現英文"(°_°)


我覺得吧 根本上跟聲調的出現有關係 普通話的4聲已經是簡化的了 其他方言都有四以上個聲調

複雜的聲調這種東西的出現就導致中國人能夠用一個單音節表示一個意思

然後這種單音節辭彙就促進了方塊字的發展 因為字母文字表達不了聲調啊 聲調這種東西也是近代才搞清楚的 古人發明不出能表示聲調的字母

其實字母文字是很小兒科的東西 日本人學了漢字以後很快就能用漢字當字母了 中國人如果讀過三字經什麼的 其實也能把漢字當字母用 不會寫的字用會寫的代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拐賣婦女兒童者,是否適用死刑?
盤庚姓子名旬,謚號世祖,那盤庚是什麼稱呼?
漢語詩歌是否有散文化加大的趨勢,為什麼?如何看待它?
為什麼古代嫖娼不違法但通姦違法,而現代卻是嫖娼違法而通姦(養小三等)不違法?
有哪些霸氣的姓氏?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漢語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