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日本當年佔領了中國,會不會像歷史上其他所有入侵者一樣被漢人同化?
如果是個野蠻沒文化的強悍民族,根據歷史經驗,是肯定會被同化的。可是日本本身具有強大的文化(當然,也是受了中國巨大影響的),語言、歷史都有相當的積累,是否會被中華文明同化就比較難猜測了。
====================================
我來增加一個定義,避免分歧:同化 - 概念解釋 免費編輯 修改義項名
所屬類別 :其他生物相關
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重要概念之一。同化(英文:Assimilation),或同化政策在社會學上是指個人或團體,被融入非原本,但具社會支配地位的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同化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參見同化 (生物學)),後來被社會學借用。同化原為生理學概念,指食物在體內的消化過程。社會學借用此概念,指不同文化單位融合成一個同質文化單位的漸進或緩慢的過程。在同化過程中,個人或團體因與另一文化團體直接生活在一起,採納其態度與價值,思想的模式,行動的習慣。概言之,採納其一切生活方式,與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
暫且不說文化誰高誰低的問題,先看看人口。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時,其本土人口7千萬,加上已經直接統治幾十年的朝鮮和台灣,日本當時的「領土」有約1億人口。
當時的中國,人口約5億(用"一普"數據倒推估算得到。"四萬五五千萬人口"被第一次人口普查證明是低估了)。
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偽滿洲國,日本的人口也達到了中國的20%。
而蒙古、滿清統治時期,其人口比例也就不到1%這個數量級,和日本的人口基數完全沒法比。
更重要的還不只是人口比例,而是「工業化」的人口比例。
日本在20世紀初就實現了「6年義務教育」,也就是說,到全面侵華時,日本的中年、青年、少年人口,基本全都是至少上過六年小學的。
1920年代,日本本土年出生人口180-200萬,也就是說,全面侵華時,日本本土每年畢業180-200萬至少接受過」六年義務教育「的青少年,這還沒算朝鮮和台灣。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如下圖所示,1930年代日本侵華前,中國每年畢業小學生160-200萬,其中只有不到20%是6年制小學。
也就是說,如果1940年時日本全面佔領了中國。那麼此時日本手上能拿得出的、接受過完整小學、中學教育、能給文盲半文盲做掃盲和當小學老師的年輕人,是多於中國的。如果日本再拿出接受過小學、中學教育的存量中老年人口,那優勢就更大了。
剛解放時,全國總共只有80多萬的小學老師,小學在校人數2000萬出頭,經過整個50年代,這兩個數字都乘以了3倍。
如果日本在整個1940年代也進行類似於新中國50年代的掃盲和普及小學教育的運動。日本只需要投入100多萬本土國民當小學老師,就能讓佔中國人口80%+的文盲,特別是70%未接受過小學教育的小學學齡兒童,其認識的第一個字、學到的第一節課,接受的第一次完整初級義務教育,是用日語上的。
如果(我是說如果)日本的佔領和統治足夠穩固、國際上也普遍承認了日本對中國的完全統治,中國國內的大規模武裝反抗基本消失、日本和美國沒有爆發大戰、日本的年輕人沒有大規模參軍而是大量入華工作、大規模到"新大陸"當公務員和老師——就像滿清對中國的全面統治那樣。
那麼只需要20-30年時間,日本就能讓大部分中國青少年會中日雙語——在工作中和正式場合、需要使用文字時用日語,在家裡和長輩溝通的口語用中文。
所以,如果日本全面統治了中國,日本憑藉其遠遠多於滿清和蒙古的人口,憑藉其總量和質量都多於中國的受教育人口。只要其統治穩定,那麼中華文化受到的外來影響將遠遠大於滿清和蒙古。
屆時,一種中日混合的文化可能會成為東亞主導,甚至日本文化的因素還會更多一些。
畢竟,雖然中日當時總人口是5:1,但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口、受過工業化的人口,日本都多於中國。而現當代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後者這樣的人口,而不是佔中國人口80%以上的絕對文盲。
當然了,這裡的"文化"恐怕更多是指語言、習俗、飲食這樣的表面東西。中日兩國現如今的文化主體早已是"工業化"和"現代化"。過去100年,人類不僅是生產的物質文明碾壓了過去幾千年的文明史,包括文化也是一樣。
如果,中國被日本整個吞併,中華文明也就到頭了。
不要拿元滅宋,清代明來對比,當時漢文明對蒙古和滿清文明是強勢文明。
文明,最重要的就是文字,是語言,是文化積澱。
為什麼蒙古、滿清沒有強迫漢族學蒙語,學滿語?
不是不想,是根本就不可能。因為蒙古、滿清人數本來就少,當時能識字的就沒有幾個。
然而,已經工業化的日本就不一樣了。
當時的日本對於中國來說是強勢,如果日本吞併中國,漢語只會成為歷史。
給一組數據大家作為參考,(二戰時中國和日本軍人文化素質比較-搜狐文化頻道)
當時,中國大約95%的士兵是文盲,只有5%識字 , 而日本98%以上的士兵小學畢業 。
圖為日偽當局在廣州設立的多所日語學校之一,強迫人們學習日語。圖片來源日本在廣東推行奴化教育 強迫學習日語
不會。日本人施行的是文化滅絕政策。
我家在河北,我爺爺跟我講過他小時候的事,說他上中學時日本人佔領了學校,不讓孩子們學習漢語,不讓學習歷史和數學之類的有用知識,而是開始學日文。一個日本女人給他們上課,他們不願意學,日本人就打他們。
爺爺小時候上過私塾,新式學校開始他去上了小學,他說私塾老師也很嚴厲,不努力會被打手板,但跟日本人的打絕對是不一樣的。日本人用鞭子抽學生,教給孩子的日文就一定要學會,不會就被抽鞭子。
後來高年級的學長們就開始鬧事,上課時往教室里丟鞭炮,故意破壞學校設施……沒過多久,就有人(我爺爺說多半是共產黨)半夜來學生宿舍送信,說日本人要開始抓人了,別管是不是領頭的,年紀大的學生們都跑吧,日本人是要殺雞儆猴。
於是幾個學長們就逃跑了,我爺爺那時是最小的(他本來是隨表哥去考試的,沒想到成績合格被錄取了,於是成了全校最小的學生),問學長們以後怎麼辦,學長們說沿著鐵路走,聽說沿著鐵路走就能找到八路軍,我們去參軍打日本鬼子了。他們幾個年紀小的學生跑回家,我太奶奶就跟日本人說實在繳不起學費(確實也很困難),讓我爺爺去種地了。也就是說當時的學校里,不學日本人的語言和文化,你就根本別想上學。
說完這些爺爺嘆了口氣,說:解放後學生們還會聚會,可是那幾個學長再也沒回來過,一定是死了。
順便一提,後來我爺爺年紀夠了,報名參軍,登記處的聽說我爺爺上過中學,就沒讓他去戰場,把他送到師範學校繼續上學,解放後我爺爺後來當過黨校老師、政工幹部,最後作為一名技術幹部退休。前幾天還跟我念叨自己喜歡工業技術類,可惜條件不允許,希望中國的孩子以後都能隨心所欲的實現自己的愛好和理想。
所以日本人不會給中國人文化同化的機會,日本人在只佔領部分中國的情況下,就已經開始了讓中國人亡國滅種的計劃,要看實際效果,看看台灣就知道了。
沒想到我也有掛人這一天。
誰告訴你日本企圖讓中國現代化的?我爺爺上的中學本來是學習數理化的,日本人來了就不讓教了!天天教日語,教中國孩子日本歌,讓中國人尊敬膜拜日本人,讓企圖讓中國孩子自覺低人一等!這不是讓中國現代化!這是在培育奴隸!
當然沒有日本教育,中國也不缺奴才,看到你就知道了。
首先看圖
滿洲國那時候蓋了很多神社,看著明顯就不是中國風格的東西吧。
偽滿洲國的教育,早上校長訓話的第一句,便是「我們親邦的大日本」,更不許說自己是中國人,說了會被逮捕,而是「滿洲國人」,學的也是日語和漢語同時教學,並且有意弱化漢語教育,其實只要時間足夠,便會成為下一個台灣。
日本並不是以前侵略中國的傳統敵人——游牧民族,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弱勢註定了他們被同化的命運,但是到了現代民族國家之間的衝突往往都會有意地將本國的文化到對方國家去,切斷佔領地區與原國家的文化紐帶。
這個問題簡直快成月經帖了。
據我觀察,大部分人只是懵懵懂懂地知道「中華文化同化力強」,「少數民族都被同化」之類的,至於再往深一層挖,中華文明為什麼同化力那麼強,少數民族包括滿蒙為什麼會漢化,就不知道了。
拿這個膚淺的結論,去套日本的例子,就有了「日本侵華最終也會被同化」這樣荒謬可笑的論斷。
先說同化問題,自古以來只有先進文化吞併落後文化。然而先進文化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就一句話:擁有更強生產力的文化,擁有更強物質實力作代言的文化,才是更先進的文化。
具體可以看我另一份回答:
假如當年日本佔領中國,統治數百年後被推翻,到那時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是否會把日本史列為中國史的一部分? - LeoLyu的回答 - 知乎
中國文化同化力強大,只不過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直到近代之前,都是東亞生產力最強大的國家,而已。
到了近代,歐洲人引爆了工業革命,日本人引入了工業革命,生產力都比中國強了,就只能中國被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給同化了,絕對沒有反過來的道理。
中國人看西方文化,一絲一縷都不放過,筷子和刀叉的區別都能當成救國之道;
白人看中國文化,也就是看動物園的心情,圖個新鮮;
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
PS:不要說什麼日本文化來自大唐。老說日本文化來自大唐所以會被同化,這很可笑,中國人現在的觀念:法制,民族主義,人人平等,都是來自西方,難道中國人就註定被西化嗎?
其實不妨想想,英國人被殖民地的文化同化了嗎?
抗日時代,一部分中國人抱著一種封建思想:認為日本人來了,會跟滿州一樣,上層講滿語,然後任用中國官員。。。。。。
但是日本是一個實現了工業化和迫真思想現代化的國家,它根本不鳥封建思想這一套,它的目的是效仿其他列強,想把中國大陸變成一個大號的台灣和朝鮮。之前外邦被同化,那是因為中原政權各方面真牛逼,晃的那些入侵者一愣一愣的,這才有胡入漢為漢。你看看那些被同化的外族,農業水平(以可以養活的人口來看)超過中原的有么?科技水平有超過中原的么?冶煉?黑火藥?文化水平就不說了,多少是接觸中原之後才開始知道要造文字的。文化是軟實力,底下得有硬實力撐著。你說日本學中國,他也不是沒學過。但沒有白江口之戰,日本難道會因為中國說話很講道理就決心派譴唐使?
到了近現代,西方科技樹點上來了。工業的齒輪瘋狂轉動,中國這會除了農業還有一爭之力,是全方位落後。論科技水平,西方建立了全套工業體系,武器是陸海空全覆蓋,研發製造使用一條龍。中國這會勉強能仿點長槍短槍手榴彈。飛機坦克戰艦哪個能自己造?研發?呵呵噠。
文化嘛,中國還抱著封建道統捨不得放下。殊不知西方早就不是那個神棍當道的西方了。從哲學到法律到政府,完全一套高效的體系。這會你再說我和你聊聊孔孟老莊,講講鬼谷子,借著這個同化你?開玩笑呢。
近現代的日本,屬於半瓶子逛盪。君主立憲是有的,但到了公民權利這一層就是笑話。工業體系建立了,但是資源是硬傷。
即使如此,人家那個文明好歹是蒼龍瑞鶴海上走,零式九七天上飛,鉚接的坦克說到底他還是坦克。你說他憑什麼會覺得中國值得學習,非要搞同化,玩「中學為體,日學為用」呢?不會,我就明確告訴題主這一點。
我還要說,問這個問題,要麼是出於無知,腦袋不好,要麼是明知故問,屁股不正——原因很簡單,都是些有史可查的東西,日本人當年在淪陷區幹了些什麼題主心裡難道沒一點數嗎?
如果的事情,回答了沒意義。況且日本當時也沒有能力統治整個中國,最理想的狀況大概就是把中國分成七八塊。成為日本的僕從國,附屬國。和對待朝鮮是根本不一樣的。到時候就該是如同非洲各國現狀一樣,上層社會以說日語,懂日式文化,與血統優良的日本人通婚為榮,大資產階級充當日本政府的買辦。下層窮苦人民保持中國的傳統文化,」頑固」地不接受大和民族」先進」文明,階層撕裂會更嚴重。中上層則統統把兒女送到日本或者早先受日本統治的,發展的好的台灣偽滿上學,東京會充斥著各種各樣中國人,唐人街會開的可能比現在還要火爆,日本網壇或許還會整日憂心忡忡地問日本總有一天會被中國人佔領。也有可能日本人不在意但一旁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台灣人朝鮮人會先這麼發聲。運氣好的話,中國還是會獨立,只不過不是一個整體了,而是各種」山西國」」吳語國(首都給上海還是南京)」」粵語國(首都給廣州還是給南寧?)」」閩南語國」,」新疆國」,」西藏國」,」滿州國」等等,各國人民雖然文字用的差不多但是用自己的語言交流困難所以只能把官方語言定為日語,用日語來交流......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各地的文化產業,絕對比現在更紅火,只不過可能會局限於技術流傳不到全世界,但在內部絕對會堅強的持續下來,直到下一次變天。
被剃髮易服的民族,還在津津樂道於同化侵略者?
先把同化搞明白吧。有清一朝,滿人始終保有特殊地位,這不叫同化,這叫統治好不?
英國統治印度四百年,英國被同化了?英國女王信了濕婆大神嗎?
佔領?佔領多大?
全部佔領?蒙古算不算?
真要被全部佔領了,那麼在馬陸自己無能的控制體系下,指不定管理效果還不如KMT,工業化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好的,做好以前日本估計早就玩完了。
而過程中可能有一幫子游擊隊好好乾活,之後日本差不多也就被蘇聯做掉了,而游擊隊規模會大的離譜……
日本人沒辦法靠那麼點人和工業能力維護那麼大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完成之前早都崩了。
更何況,人家又惹美國又惹毛子……結局完全可以預料
所以不管是本子同化中國還是中國同化本子,都沒這個時間。
日本藥丸苟延殘喘而已……
而且啊,日本文化一點也不強大
那會兒,接受西方工業化體系和文化的門檻是最低的,因為主要利潤點集中在大型技術機械設備上,而由於整體產能的緣故,本國並無那麼大的需求,所以那會兒東西真心就是隨便賣的
那段時間出現了n個列強,誰先打出去誰就賺到(後來大部分完蛋)
這基本上就是個短期決策+運氣的問題。
我國歷史上建立過大一統政權的外族只有蒙古族和滿族,而他們之所以能部分被漢化,乃至納入中華文明內部,核心原因是漢文化所代表的生產力超過了他們原生文明自身生產力數百倍,且漢族人口數量遠超他們。用最直白的話說就是,我們人比他們多且不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習俗都比他們先進,你說誰同化誰?
但日本帝國主義各方面都超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日本人口接近一億多,人家憑什麼被你漢化?以東北萬人坑數量來看,如果日本取勝;或通過惡意製造饑荒或直接殺戮,再通過鼓勵本民族生育,不出二十年日本人口就能和中國一樣多。按照日本的計劃,天皇遷都到北京,一億多日本人乾脆三分之二都搬過來,這個數量就遠超中國識字人口了。那麼那時候連當漢奸都當不成。還需要漢奸嗎?不需要了,進焚屍爐吧。
對於不識字的人,懂什麼民族大義(懂的都犧牲了),周圍要是都住上日本鄰居,學校天天教日語,很快就同化掉了。
不好說。我認為在中國戰敗之後的幾十年內最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1,中國人和日本人誰也不同化誰,涇渭分明,類似於油水分層;
2,中國人和日本人部分的被同化,少部通婚,類似於混水泥漿。
總之,在在中國戰敗之後日本建立統治的那幾十年內,絕對不會像是水和酒精混到一塊兒時的結果。(類似的可以參考,滿清佔領中國,實行「旗民不通婚」,也就意味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多少漢族有機會和滿族通婚的。所謂的滿族被同化,先不說是否真被同化了,就是按照某些人理解的同化,也要在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之後。)
我不認為中國有能力「漢」化日本,但也絕不認為日本就有能力「日」化中國。
當然,也只是猜測,就像這個問題下的其他答主認為日本一定會日化中國,也是猜測一樣。
為什麼中國沒有能力同化日本?因為當時中國已經全面落後,一般的只有落後學習先進,而不是先進學習落後。所以,即使日本人不強制,中國人群當中出色的那些人也會主動拋棄中國文化中落後的東西,去汲取世界上更為先進的東西——即使在本位面的歷史,1919年左右的新文化運動,針對和批判的就是中國的落後的傳統文化。
所以,假如中國戰敗,在被統治的幾十年內,同化日本的可能性不大。
但反過來,中國人被日本同化的可能性更小。
這裡我喜歡用這樣的理由來解釋:統治的成本。
一些答主給出的「日化中國人」的理由是,日本在佔領地推行奴化教育,讓中國人使用日本文字說日本話。
可就這麼說吧,在本位面的歷史,中國推行普通話推廣了多少年了?改變了地方方言了么?這還是建立在中國政府多少年的消滅文盲,推行教育,確保大多數中國人識字的基礎上。
前幾年還有一則新聞,一些外地人說「不要用上海話廣播節目」,被主持人說:「團成一個團,圓潤的離開」。
還有在廣東一帶大家普遍說粵語,福建台灣則是閩南語,儘管在生意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說普通話,但說的普通話還是不可避免的要帶有方言口音,私下裡照樣用粵語、閩南語一樣。
這還是僅僅存在於漢族內部,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那麼小日本想要奴化中國,會那麼容易么?日本要推廣日語,要滅絕中國文化,就必須要確保有中國人能夠入學接受「日化」教育。但以當時中國人普遍窮苦困苦的境況,有幾個中國人會上的起學?把全體中國兒童送入日本學堂接受日語教育?日本人有這麼好心么?笑。
那麼日本人憑什麼要花費如此巨大的代價來滅絕中國文化啊?難道日本人都是活雷鋒?笑。
推廣某種語言是一回事,但這種語言要想那麼順利的被推廣,也不是非常容易的。就是本位面的歷史,日本佔了台灣有多久了?台灣人不也照樣說閩南話?
中國的文化載體,永遠都是依靠中國的那些千千萬萬的民眾來承擔的,包括處世哲學,包括信奉的民間信仰,包括精神圖騰,等等等等,是很複雜的東西。有人說文字什麼的,文字是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但不是全部。
有答主提出,日本當年在東三省建造本國的神社什麼的,以此要說明日本要精神閹割中國。我對此不認同。日本那是給自己的國民建的,不是給中國人建的。就算日本人要強迫中國人供奉,中國人心理上也只是會把所謂的天皇當成類似於「黃大仙」、「關二爺」一樣的來供奉,更多的是會關心「天照大神」這座菩薩靈不靈,而不是別的。
中國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中國人是一個講究實用的民族,只要能讓我可以苟活下去,什麼信仰都無所謂,什麼皇帝主子都無所謂的那種,這個在任何時代都是如此,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提出的「白貓黑貓」,就是極好的證明。除非中國人整體消失,否則不會被外力所更改——中國人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這話不是白說的。
中國當時就是再落後,也是類似於「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想要從頭到尾給中國人來一個完完全全的變化,從精神內核上改成日本人,這就是純屬天方夜譚——在本位面的中國,經歷了從落後到崛起的過程,期間,我們拋棄了很多傳統的東西,如果有古人穿越到現在,肯定會高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我們現代人,誰能說中國的文化就斷了?前面有答主說,日本當時比中國先進,這個我承認,但日本也最多就是比中國先進,在更先進的西方眼裡,日本也就是一個鄉下土包子暴發戶。
有人說英國人統治印度幾百年,印度人也沒把英國人同化成印度人,但反過來也一樣啊,印度人也沒被英國人變成英國人啊。西方文明怎麼也比日本那種半吊子要強很多吧?西方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憑什麼認為日本人會做到?既然西方文明再先進,也沒把印度人變成西方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認為日本人就能「日」化得了中國人啊?
中國就是要學習要被同化,也更有可能被西方的現代化浪潮所同化,也就是西方化,而不是被什麼「天照大神」之類的所同化(即被「日」化)。
好了,那麼日本人想要幹什麼?他們想要征服中國,讓中國人給日本人做奴隸,這才是他們的目的。所謂的推行日語教育,只不過是為了在奴隸之間挑出幾個聽話的當監工,並讓奴隸能夠聽得懂奴隸主的吩咐,以便充當炮灰,至於奴隸之間怎麼交流,日本人也是懶得去關心的,因為站在統治成本上沒必要。
就像滿清入關,逼迫中國人剃髮易服,這同樣是一個滅決中國文化的行為,目的是為了在短時間內用最簡單的途徑從中國人群當中辨別出奴才和敵人,但對裹小腳的行為,滿清就聽之任之了,因為那個時候女人是沒有地位的,只要把男人征服了就可以了。這同樣是一個統治成本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就是日本真打贏了,在幾十年內中國人還會是中國人,只不過是類似於印度等級中的首陀羅或者賤民,蒙元等級中的第三第四等人這樣的。
==========華麗的分割線==========
有人肯定會追問我:你說的是幾十年內,那麼幾百年呢?
呵呵,他要真有能力統治中國幾百年,只能說明日本人的統治被中國人認可了,能夠獲得中國人的認可,就說明日本人的頂層必定會對中國人做出一定的讓步和妥協,到了那個時候,日本人建立的政權,暫且叫它和朝吧,就真成了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了。就像清朝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一樣。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兄弟,你覺得就憑日本上層的那種尿性,有能力統治中國達幾百年么?
兄弟,你覺得就憑日本上層的那種尿性,有能力統治中國達幾百年么?
兄弟,你覺得就憑日本上層的那種尿性,有能力統治中國達幾百年么?
==========華麗的分割線==========
有些人想當然的認為,日本真打敗了中國,然後中國人就一定要乖乖做順民,被日本人日化了。還有人說什麼拉攏漢奸日化,然後把整體中國人都日化……
但有句很樸素的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就連溥儀當只有3000萬人口的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心裡也有小算盤,暗自在關東軍的眼皮子底下培養自己的勢力,幻想著將來複盤呢。
就是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漢奸,就一定是100%的恭順?人家也是要有自己的小算盤的,對皇軍也僅僅是表面恭順而已——舉個例子,你伺候公司領導上級,也是畢恭畢敬,可你心裏面搞不好還不知道詛咒過你家領導幾百回了。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1988年,小蔣掛了,當時的李等會兒,在1990年代初是怎麼說的?說的什麼維護統一,繼承老蔣小蔣遺志,說的那叫一個慷慨激昂,但沒幾年,就露出本來面目了。
想一下,那些投靠日本人的漢奸,和李××是不是有類似的地方?
漢奸投靠日本人,無非就是因為這些人覺得投靠日本人能給他們自己帶來好處。說白了就是一個利益問題。但如果日本人不能給他們提供更多利益,或者他們得不到他們心裡想得到的利益呢?他們還會死心塌地的為日本人賣命么?
就算日本真打贏了,各個地方的反抗也會「此起彼伏」,日本也勢必會陷入到「顧頭不顧腚」的泥淖中,這個時候難保不會有一些中國的精英分子有別樣心思,想要謀求獨立啊,解放啊,復國啊什麼的——就像戰後各個殖民地獨立,那些領導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殖民當局開設的學校培養出來的,甚至有一些還在國外受過教育,要說他們不了解西方是不可能的,但最終都走向了殖民者所期望的反面一樣。加上中國當時已經有4.5億人口,這是完全可以利用的一股龐大能量。
要麼,日本統治者如果真識時務,確保中國人的反抗維持在低烈度的水平,就必然要對中國人進行一定程度的讓步,就像滿清拉攏中國人的上層一樣。
也有些人說,日本有1億人口,足以消化中國。
呵呵,日本有一億人口,連一個台灣和朝鮮都消化不了,讓他們消化中國?
還有,討論日本戰勝中國就要「日化」中國的前提是,日本1億國民是鐵板一塊。但憑什麼就會認為日本那1億國民就一定勁往一處使?到那個時候,日本民族內的各個矛盾就會顯露出來了。
別忘了,日本人的內鬥和中國人相比毫不遜色(那個「這才120年」會津長州的撕逼即為例證),最典型的就是關東關西這樣的互相不服氣的地域之爭。到時候,搞不好中國人還會幫助日本人把「內鬥精神」發揚光大,挑動日本人斗日本人,搞成一團漿糊呢。
==========華麗的分割線==========
很多答主拿「日本統治台灣50年,然後台灣現在很多人仰慕皇軍」來說事,我也表示異議。
在我看來,台灣在日據時期,反抗從來沒停止過。
現在所謂的親日,更多還要算是「炮黨」的鍋。簡單地說就是:不是因為日本人多好,而只是因為烤饅頭更爛。
1945年,台灣人民辛辛苦苦迎來了祖國那邊的來人,可來的那些接收大員搶的比日本人還要狠,你讓台灣人民怎麼看?
1949年,又有一大批人過來這邊,只有10%的外來人,卻佔據了整座島嶼的高層,你這肯定是得讓那90%的人有想法了啊!加上40年的戒嚴,就是有個紅布袋都要扣上匪蝶的帽子,你讓台灣人民怎麼認同你啊?!
你當初高壓下壓制的越狠,將來等你高壓撤掉之後,對方的反彈就會越激烈。人家台灣那邊懷念日本,只不過是因為相比於日本,炮黨更爛。既然橫豎都是當奴才,還不如挑一個好一點的主子,找一個粗一點的大腿抱。僅此而已。
假如蔣光頭到了那邊,對自己帶過去的人和台灣本土的居民一視同仁,待遇都同樣的好,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么?
自作孽不可活而已!
==========華麗的分割線==========
另外,對題主的「……會不會像歷史上其他所有入侵者一樣被漢人同化?」我表示不完全認可。
要說同化,你說鮮卑族什麼的被同化我信,因為現在你已經找不到鮮卑族了。因為魏孝文帝改革,人家那叫同化,這事情上了歷史教科書,被大肆肯定褒獎。
可你要說蒙古族、滿族被漢族同化,我覺得,某些人未免太「阿Q」了。
什麼民族,在身份證上,明明白白寫著的。
蒙古人被同化了?你要去蒙古草原,你找一個完全漢化了的蒙古人給我看?人家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那裡被「你漢」同化了?人家在元朝的時候,是把「你漢」當成幾等人啊?
滿族被同化了?滿清入關的時候,人家滿族是拿著刀要漢人剃頭髮、換服裝,是要滿化中國,最後大家不也是見面就請安打千?這是以前漢族原有的風俗么?再說了,漢人穿的旗袍是從誰那裡學習的?憑什麼漢族就有一種虛擬的滿足感,認為自己同化了滿族?
漢族同化成功的也就是在隋唐之前,到了隋唐之後,無論遼的契丹還是金的女真還是西夏的党項(沒有被蒙古人屠乾淨的那部分),都不是漢族同化的,而是因為蒙古人的入侵,把他們強制併入到漢族當中罷了。
不會,日本又不是野蠻人。只會同化中國人,就像豬尾巴一樣 ,中國人還不是留豬尾巴三百年。
在長達500多年的朝鮮王朝(1392~1910年)中,兩班貴族精英總是根據中國這個大陸鄰國來確定自己的地位。朝鮮向來自稱「東國」或「海東」,甚至就簡稱為「東」(今韓國仍有「東國大學」)。
正如東國這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中國是朝鮮所參與的一個跨國文化圈的核心。中國是中央王國,朝鮮在這個中央之外的東方。中國是居於統治支配地位的,以中國為參照,朝鮮人來確定自己的坐標。
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天朝禮治」土崩瓦解,中國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和文明程度的價值評價標準。隨著朝鮮不斷接觸到西方知識體系,為重新定義國家身份,朝鮮的新興知識分子對中國的中心地位,以及它對朝鮮的影響進行了重新評估,試圖通過重新塑造一個中國形象,來重塑朝鮮自己在新的世界體系中的國家身份。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場脫離中華王國的運動和努力中,朝鮮民族主義者認為,幾個世紀以來學者們共享的作為他們所參與的跨國文化圈的全套理念、禮儀和象徵符號,都是中國的,既然是中國所有的,朝鮮人現在應該屏棄它們。
在新興的民族主義出版界中,主流作者們斷言,朝鮮要想獲得民族獨立,必須放棄在文化上對中國的依賴。但是實際情況遠比發表宣言複雜得多。
降格中國
1895年,清朝與日本明治政府簽署了《馬關條約》,條約的第一款中清政府首次承認了朝鮮的獨立主權。1895年11月7日,高宗率世子及宗親百官拜謁宗廟,發表了獨立誓文和《洪範十四條》,《洪範十四條》第一條即「割斷附依清國慮念,確建自主獨立基礎」。
到1910年朝鮮併入日本帝國之前的15年里,朝鮮民族主義新聞界一直關注並探索發生在朝鮮的新變化。早在《馬關條約》簽署之前,不少朝鮮人就要求結束朝貢關係,最著名的要屬1884年金玉均和徐載弼領導的那次政變了。「甲申政變」失敗後,徐載弼前往美國,1896年回國後從內政大臣俞吉浚那裡得到了5000元韓幣的捐款,於1896年4月7日創辦了《獨立新聞》。該報用韓文和英文出版,在政府官員中很有影響,發行量迅速增長,由最初的300份發展到3000份。
在當時的報刊中《獨立新聞》最激進,要求徹底改革。《皇城新聞》(1898年~1910年)是由一群在國內接受過傳統教育的更溫和的改革派創立,在倡導變革的同時顧及很多過去的傳統。《帝國新聞》(1898年~1910年)倡導在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群中開展自強運動。
儘管三家報紙在很多問題上都意見不同,但都認為中國在軍事上輸給日本標誌著舊知識被新知識打敗,西方知識導致了日本的勝利。這讓朝鮮人深受震動:「朝鮮人是否有過對中國的認真批判?有的只是過去純粹無條件的羨慕和盲崇。」現在他們的基本判斷是中國不再是一個「文明」國家。
1898年9月17日《皇城新聞》,對中國的批評中含有「怒其不爭」的意思:「清國萬一像日本當年一樣進行新法,其間三十年又怎能一事無成,定會雄健穩進,就是英法俄諸國也必然畏伏於清國的威力。怎能被日本連戰連敗,遭受恥辱。清國推行西法,有百利而無一弊,為何清國事事不然。」1900年《皇城新聞》又說:「從1898年的百日維新到現在,清廷的頑固不化進一步加深了。官員都很保守只對模仿過去感興趣,無意改革。」《獨立新聞》在1897年年終總結說:「過去的一年中國所做的不過是割讓領土和權力。沒有為文明進步做出努力。」
《獨立新聞》1899年7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以前朝鮮人唯一知道的就是尊中國為中央王國,蔑視日本為悲哀之國,並將其他國家看作蠻夷之地。現在我們的大門被打開已經有十幾年了,我們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我們用耳朵聽,用眼睛看西方國家的風俗和法律。我們現在大致上可以判斷,哪些國家是文明的,哪些國家是野蠻之地。」中國法律腐敗的本質,殘忍的刑事機關,髒亂的街道和醫院都經常被這些民族主義報紙所提及。
這些朝鮮作者們指責中國人太懶惰,聲稱愚昧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在朝鮮的中國商人被比喻為吸血鬼,被指責:「他們來到朝鮮沒有帶來一絲好處,只有大量的傷害。」《獨立新聞》作為最狂熱的文明鼓吹者之一,對中國充滿了輕蔑,稱之為「世界的笑料倉庫」(1896年6月20日)。
如果說《馬關條約》是朝鮮脫離朝貢關係的開始,那麼將中國視為野蠻國家的觀點則標誌著朝鮮參與到了世界體系的新意識形態中。在朝鮮人的世界體系中,中國不再扮演中心的角色,而是滑到了邊緣。
英雄與文字
在1895年~1910年間,對朝鮮民族主權的直接威脅來自日本和俄國。但朝鮮人還是把他們的注意力投向了歷史上的中國。通過對比過去與現在,主權與依附,朝鮮半島迅速興起了剷除中國文化的號召,朝鮮的民族主義者覺得只有通過重建文化的純潔性,才能真正獲得獨立。
20世紀之交的朝鮮民族主義者急切地要尋找英雄人物來激勵振奮民族精神,於是被稱為「朝鮮歷史上四千年來唯一偉大的人」的乙支文德被挖掘出來。公元612年,乙支文德領導一小隊高句麗軍隊,對抗隋煬帝的幾十萬大軍取得了勝利。乙支文德這個人物身上反映了一種朝鮮早已經丟失的軍事榮耀。在朝鮮以前的歷史典籍上,有關乙支文德的記載只是隻言片語,而在此時幾乎所有的報紙、雜誌和教科書都詳細描寫這個高句麗將軍的生活和成就。
在很多學校門前還樹立起了他的雕像。在一篇乙支文德傳記的導言里,民族主義史學家申采浩說,在了解乙支文德之前他覺得朝鮮民族的本質就是下等的和弱小的,但是在讀到乙支之後,他的「精神洶湧澎湃,勇氣大增,我把臉朝向天空,叫喊道"就是這個,這個就是我們民族的本質" ,就是他,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沒有任何偉大的任務和偉大的事迹能與之匹敵。我們民族的本質就是如此的強大和勇敢」!
對很多人而言,乙支文德還代表著一個時代,那時候朝鮮是真正的朝鮮,並沒有被中國文化玷污,乙支文德既顯示了一個抵抗中國進攻的戰鬥者的形象,也代表著沒有接受儒家教育的朝鮮,象徵著民族歷史上的一段榮耀。申采浩說「自從中國文化進入我國之後,我們的人民都陷入崇洋熱中,並患上了頑固貶低自己的怪病」。
人們哀嘆乙支這樣純粹朝鮮的古代姓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式的名字,因為朝鮮人迷上了中國漢字。在脫離「中央王國」的運動中,朝鮮人積極提倡用音標字母來代替漢字。早在1443年世宗大王命令使用音標文字的時候,就受到以集賢殿副提學崔萬理為首的一幫士大夫的大肆攻擊,這些學者認為知識與漢字是緊密聯繫的,經典著作都使用漢字寫就。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了通向知識的途徑。崔萬理上書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
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可見,當時把韓文看成了「螗螂之丸」,而漢字是「蘇合之香」。
新的知識體系緊跟著槍炮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產品進入朝鮮半島之後,方塊字與知識之間的關係日益遭到挑戰。方塊字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之後,書寫體系也跟著民族主義化了。朝鮮的知識分子開始稱頌世宗大王的字母, 作為朝鮮唯一的書寫體系,竟然5 0 0年來一直被認為是粗俗的。
《首都公報》的編輯們說:「天底下所有的民族中,沒有哪個沒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字。」方塊字現在被認為是屬於中國的漢字,「中國的方塊字是屬於中國那塊土地的語言」,因而是異族的。音標文字不但是一種可以使用的工具,還是值得尊重的對象。
傑出的語言學家周時經一生致力於朝鮮語文的研究、教學並組織領導了「國文啟蒙運動」。他懇求同胞們熱愛他們的語言和書寫體系:「如果還有人更喜歡中國的書寫而蔑視民族文字,那他還是朝鮮人嗎?」
但至少有一人拒絕韓文。這個人是個無名的教師,在給保守派改革雜誌《大東方教育協會月刊》的文章中,他認為漢字一直在朝鮮存在:「四千年來,自從檀君和箕子創立了這個國家,我們朝鮮就在使用漢字。」這個事例說明即使是方塊字的堅定擁護者也要將他們的論述用有關民族和地理起源的方式包裝起來。
從國王到皇帝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不久,1895年10月8日的一大早,一群日本浪人在新任命的日本駐朝鮮大使的指使下,闖入王宮,行刺了明成皇后,並在花園裡焚燒了她的屍體。朝鮮國王高宗躲進妃子的轎子里,偷偷逃出王宮,躲進了俄國大使館中,不論官員們怎麼請求,他還是在那裡躲了11個月。這一系列事件嚴重打擊了王室的聲望,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都做了大量努力來扭轉王朝的命運以重建國王的尊嚴和權力。
儘管高宗還在俄國使館,以前依附於清朝的特徵開始被陸續消除了,清朝年號被廢除,改用朝鮮開國紀元,定年號為建陽,以1896年為建陽元年。被朝拜了近500年的古代紀念碑「迎恩門」被放火燒毀。迎恩門是1407年朝鮮王室專門為了迎接中國使節修建的,初名迎紹門。1539年,明朝使臣薜廷寵寫了「迎恩門」掛了上去,之後稱為迎恩門。
「迎恩門」旁邊還修有招待中國使節的國賓館,題名「慕華館」。1896年在迎恩門的基礎上修建了「獨立門」(1898年竣工)。慕華館改名獨立館。
朝鮮從屬地位最有力的象徵是國王。只要高宗繼續維持他的王室頭銜,這個頭銜在中國皇帝之下,就暗示著一種從屬地位。朝廷官員們開始用一系列圍繞高宗稱呼的變革來消除這種暗示。
他們早在1894年就邁出了第一步。當時宣稱國王的傳統稱呼將上升一個等級,從君主變到大君主,在隨後的幾個月里。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高宗被稱為主上殿下。接著在1896年被稱為大君主陛下,每次變化都是在禮儀語言中的一次提升。高宗離開俄國使館後,官員們和皇家學者們提交了懇求國王加冕為皇帝的請願書,連續三天,高宗的高級官員們在王宮的庭院里跪上4個小時,根據禮儀提交了9份請求,高宗拒絕了之前的8份,接受了最後一份。
即使在高宗同意之前,「圜丘」的祭壇工程就已經開始了。圜丘為古代天子祭天專用,諸侯不得有,所以是皇帝的權力象徵之一。為了高宗的加冕禮,圜丘建造得很快,它的設計延續了北京天壇的風格,三層平台,每層之間由九層台階相連。1897年10月12日清晨,適當的祭天儀式之後,高宗脫下了王室的紅袍,換上了皇帝的黃色龍袍。高宗國王成了高宗皇帝。在成為皇帝後的第一份公告中他確立國號為大韓,1897年定為光武元年。
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1394年。大將李成桂把高麗國王逐下寶座後,向中國皇帝上奏章謝罪,請求冊封,當時那個兩歲的王朝有兩個名字可供選擇,一個是「朝鮮」,一個早期王國的名字,曾被中國漢朝打敗。還有一個是李成桂父親的就仕地「和寧」。兩個名字被送到北京,明朝皇帝選擇了第一個。現在,「朝鮮」這個名字因為與朝貢制度聯繫在一起被拋棄了,「韓」取而代之,韓可以追溯到朝鮮半島南部的古老王國,這個地區明顯沒被中國入侵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和書寫體系的改革一樣,皇位的確立達到了脫離「中央王國」的作用。
稱帝儀式給這個國家創造了一種轉喻象徵:高宗如今可以宣稱和北京皇帝具有相同的地位,大韓帝國也和大清帝國擁有相同的地位。1899年,安徽按察使徐壽朋出使朝鮮,所持國書中寫道:「大清國大皇帝敬問大韓國大皇帝好……」清朝正式承認其獨立。
中國的報紙《萬國公報》在描述這一事件時採用了「稱帝」這個術語,而不是即位。前者暗示在帝國範圍內不合法的篡位,而後者表示個人獲得上天的指定,合法登上王位。
朝鮮的《首都公報》的編輯們說:「我們嘲笑中國作者的這種自我抬高,說明他們依舊陷在宋朝儒家的迂腐理論中。」但是這些迂腐理論也正是朝鮮人在帝國的儀式中所採用的。而《首都公報》的編輯們試圖將帝國頭銜的選擇與這些理論區別開來。
他們說:「難道他們不知道每個主權國家都有權按照他們所渴望的那樣建立自己的國名嗎?」這段針對《萬國公報》的文字完全用繁體中文寫就,沒有任何韓文。
沉默的國旗
國旗是最佳的民族象徵符號,也是這一時期反覆出現在朝鮮人視覺和語言中的形象。民族主義者不遺餘力地打造國旗和民族的關聯。《首都公報》號召把榮耀帶給國旗。《獨立日報》將國旗的圖案置於頭版,號召人民廣泛使用它。國旗成了民族主義運動中最顯著的符號。學校對孩子諄諄教誨,教育部的文件中說:「隨著太陽的光芒照耀著國旗,國旗迎風飄揚,整個天空都充滿了幸運的感覺。」在國旗的宣傳和使用中,有意思的是有關它的起源朝鮮人都保持沉默。今天韓國還在使用的國旗最早是由朴泳孝於1882年提出的。朴泳孝是朝鮮國王哲宗的駙馬,後與金玉均等人組成要求朝鮮現代化的開化黨。1882年大院君發動的政變失敗後,朴泳孝以全權大臣名義前往日本,在前往日本的途中他設計了太極旗作為國旗,1883年高宗批准了他的設計方案,太極旗成為國旗。
太極圈和三線卦符在朝鮮已經被使用了幾個世紀了。在朝鮮半島的墳墓、廟宇甚至醫學課本上,太極圈都頻繁出現。而三線卦符則可追溯到《易經》,像《易經》這樣的著作,以及太極和卦符,都應該是《獨立日報》這樣的報紙所強烈抨擊的。這些都屬於他們認為的壓制了朝鮮人的創造力的中國儒家文化,但是就是這批反對四書五經的人,當談到太極和卦符的時候,卻有意忽視了這些圖形符號與中國知識的聯繫。相反這些象徵符號在白色的底色上拼接在一起,卻具有了最「民族性」的含義。
不管多麼激進,朝鮮的知識分子們都做不到將所有在大陸最先出現的習俗當作中國的拋棄掉,因為這些習俗可能在朝鮮被貫徹得更徹底,也許被使用幾個世紀了。那些融入朝鮮民族遺產中的很多文化,都有屬於中國的嫌疑,朝鮮的知識分子不得不在文化內容和民族主義立場之間選擇一個適合他們的平衡點。
在重塑民族身份的時候,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對比了大量其他民族的代表性特徵,通過反對這些特徵來建造一種「朝鮮性」,中國只是他們對比的一種,不過是最主要的一種。在當時的朝鮮民族主義者看來,就像考古學家可以挖掘過去的廢墟一樣,民族特性可以通過撥開時間的塵土顯現出來,好像文化像陶瓷的碎片一樣具有客觀性,可以被尋找、復原和重建。
朝鮮人從他們的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無數傳統和習俗可以被淘選出來,而被定義為「中國的」文化形式可以被分離出來,扔在一邊。但脫離「中央王國」的過程絕不僅僅是拒絕中國的東西和贊同朝鮮的東西這麼簡單,因為經過幾個世紀的交流、吸收和互動,起源於大陸的文化形式與根植於朝鮮半島的文化形式之間,不存在簡單的自然分界線。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從以中國為中心到以西方為中心的體系轉變過程中,重新考慮什麼「屬於」中國,什麼屬於朝鮮,對朝鮮和中國各自的文化內涵進行重新定義的過程一直還在延續。對朝鮮的身份重構,直到今天這個過程在半島也沒有結束。
近年來韓國拍攝的歷史劇《大祚榮》也著意刻畫一個「沒有屈服於中國威脅」的「偉大英雄」,在這裡,歷史真實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反映當前的意識形態潮流,因為它要努力恢復的過去,是一個具有可塑性的理想,而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來源: 《世界博覽·海外卷》
朝鮮去中國化運動不用猜,絕不會。
無論蒙古還是滿清,人口都差中國兩個數量級,但是日本人口和中國人口在當時基本是同一個數量級。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為每一個最基層的領導崗位都配上一個純種的日本人,只要他們完成了整合,中國人只要當奴隸就夠了,根本沒有擔任什麼領導或技術崗位的餘地。甚至於他們可以把中國人殺光,然後全部換上日本人——即便這樣,新成立的這個國家的人口密度也超過蘇聯,何樂而不為?
無論滿清還是蒙古都是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游牧或漁獵民族,他們的生產力水平落後於農業文明的中國。他們要獲取財富必須依賴中國人。但是日本是一個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他們的生產力水平遠高於當時的中國,他們只需要中國的自然資源,根本無需依賴中國人為他們創造財富。他們可以無所顧忌的把中國人殺光。
無論滿清還是蒙古,對中國文化都是仰視的。但是當時日本人已經被培育出了對中國文明的俯視感。他們從內心深處認為自己的文化(儘管是繼承自中國漢唐文化)更高。
無論滿清還是蒙古都沒有管理一個大國的能力,必須依靠中國的讀書人並藉助中國社會的統治根基。但是日本已經形成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其管理效率遠遠超過腐朽落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等到中國投降,日本大可以把日本的政府全套照搬過來,就像他們在朝鮮和台灣做的一樣。
所以,如果抗戰失敗,中華民族就會亡國滅種。
當然不會,日本有獨立的文化體系,與亞洲大陸那些蠻族不一樣。如果日本徵服中國,結果必然是中國被日本同化。
上面 @LeoLyu 的回答已經說的很完善了,不過我還想再寫點東西。
1.關於「和朝」的設想。 印象中,秩父宮雍仁親王曾經對此有過設想,即遷都北京,入主中原。這說明,至少在高層方面,日本對中國仍有「認同感」,即不完全的認同自己是「大東亞」文化圈中的一份子
2.其可能性。歷史上,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同化總是以巨大的文化實力差距為前提。例如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西班牙的摩爾人。游牧民族身為征服者,空有強大的武力,但是文化上相對被征服者很弱勢。建立在這種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實現被征服者用文化征服征服者的情況。那近代中日情況又如何呢?(1)在這個時間段,工業化、西化、立憲政治、大眾政治是世界發展的潮流。當時的日本相對中國,是文明之於野蠻。也就是說,日本文化沒有離心力。古老的孔孟之道早就不能適合現代社會,日本人絕無被中國文化吸引的可能(2)近代日本文化已然成形。效忠天皇、神道思想、軍國主義,已經成了一套系統的意識形態,相比那些一無所知的游牧民,日本人知道,他們侵略中國,就是為了殖民地。你見過只有極少工業基礎的農耕文明同化反人類的工業文明嗎?
反過來,若是如此,現在高等人說日語,平民說協和語了。
並不會,日本人要佔領中國,光靠武力是不行的——你看常開森這麼爛都能頂十四年,他們會智取。在這條世界線上,他們會設計這麼一個局,先給你能當家做主的錯覺,騙你跟他一起干,然後從制度上封死你中國人政治翻身的可能:
首先先承諾,幹掉凱申後,立法規定民選的議會是權力機關,老百姓有選舉、言論、結社等等的權利。
大夥一想合算啊,興沖沖跟著他們干,畢竟凱紳是真的爛。
等凱紳滾了,他們還真的和各黨派民主了幾年,什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搞一搞。接下來先是幾場運動,把這幾年跟大和族說話不對付的抓了。然後越演越烈,借著凈化國家的名義,大搞運動。
實際上嘛,就是大和族內部老派和新貴(其中可能還包括天皇他老婆)借你中國人的刀,為了奪權互相殺來殺去。其中永遠健康的東條英機不知怎麼的就成叛徒了,在逃往大德意志國的俄羅斯行省的路上飛機失事了。
最後運動結束了,沒幾年大德意志國居然解體了。
於是大和族開始搞改革,經濟上學學西方那一套,免得中國人窮到造反。
但是千改萬改,有一件事不能改:
堅持大和族的領導和特權。
所以他們繼續架空各級議會,讓各級大和族委員會掌握實權,且這個大和族委員會只允許內部參選、推薦和投票。老百姓只能象徵性地選一個某個領導,甚至他們沒聽說過的某人,當個花瓶參與議會。
當然老百姓自己想選也是可以的,只是宣傳、拉票什麼的統統限制。其實選上了也沒用,說了是花瓶嘛。
他們敢在傳統媒體上罵,就整媒體的高層。
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罵,就設個系統,自動按關鍵詞刪帖。
他們用諧音或者黑話,來來來加個舉報按鈕。
去國外網站罵,就不讓他們上。
敢申請上街,就通通不批准。
敢不申請直接上,宣布他們是非法,直接趕人,視情況逮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的甜點比大陸的好吃?
※日本傳統的「以心傳心」和日本料理是否有某種聯繫?
※日本有什麼不好?
※假如歷史就沒有akb48,那麼akb的成員們,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中國人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