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保質期將近一年的進口牛奶會暢銷?

筆者膚淺的認為牛奶要喝新鮮的,保質期太長是添加劑。為什麼保質期將近一年的進口牛奶還很暢銷?這些牛奶是直接添加防腐劑還是有特殊的加工方法?和普通鮮奶相比營養有差么?


謝邀。蒙牛那個帖子被罵了那麼多,還有人邀,略表驚訝。

先總結一下,買外國常溫牛奶的主要理由如下:

1 常溫和低溫不是直接用來區分牛奶好壞的方法;

2 牛奶好壞,最最主要的取決於原奶好壞;

3 原奶之後,加工工藝決定了牛奶營養的保留程度,這點上國內的巴士奶並不佔優

補充一點,最近才知道,進口液奶要在海關交15%(白奶是15%,風味奶是35%)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在國內分銷的成本也很高。市場上居然看到的價格還這樣有競爭力,真是汗顏啊~~

在補充一點,最近發現國內大牧場的飼料60-70%都是進口的材料。加上牛也是進口的,牛奶原來也是一種來料加工呢。那麼問題就來了,中國的土地、環境、人工真的那麼便宜嗎?直接進口國外的液奶是不是相當於進口外國的環境和土地資源呢?

====具體如下=======

首先闢謠,保質期和添加劑無關。保質期取決於滅菌方式和包裝隔菌能力。國外和國內的眾多常溫產品大多採用UHT滅菌,可以達到商業無菌效果;包裝採用無菌紙包裝技術,隔絕外界細菌氧氣和紫外線,保質期到一年是沒有問題的。根本不用防腐劑。而且新國標要求純牛奶不能有任何添加,這個紅線也沒人敢越。

牛奶採用什麼樣的滅菌方式,很大程度取決於原奶的質量,主要是細菌數量。國內的原奶質量普遍不好(缺乏好的飼料好的牧場經理好的牧場設備好的產業模式等等等等),從收奶到冷藏到運輸送入車間加工的時間都很長,所以入廠後的加工溫度不會低。國標對巴士奶在加工溫度上的標準十分寬泛,也造成國內可能很少有「真正」的巴士牛奶。

目前世界先進的滅菌工藝,巴士奶用的是膜過濾技術,國內真正的使用我還沒見過(三元等企業都曾經聲稱過,但是……省略不談)。常溫奶用的是直噴技術,即把高溫蒸汽直接噴射入牛奶中或者把牛奶噴射入高溫蒸汽中,1秒內完成升溫然後迅速降溫。這種技術是雀巢的全球標準,所以在國內也用這個技術。另外三元蒙牛等企業也有這種設備,但使用情況不明。

====最後總結陳詞=======

所以常溫和低溫不是區分營養好壞的方法。即使常溫加工有微量的營養損失,也被其帶來的便利性彌補了。

而國內消費者選擇進口產品,主要還是看中 *原奶質量和廠商的誠信度* 。這點上,我個人也是完全同意的。雖然我喝的全部都是國產牛奶。


如果國內的牛奶能讓大家放心,我肯定支持國貨。我生孩子前1個月準備買國產奶粉,就出了三XXX的事情,無比慶幸。14年剛開始嘗試買進口奶的時候,又發生了國產奶出現XXX的問題,從那以後再也沒買過國產奶。我只有一個孩子,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出事,對家庭的打擊就是百分之百的


巴氏殺菌奶是好些,但好的程度有限,達不到決定性的差距。進口牛奶勝在便宜而且奶源好,這個優勢足以抵消巴氏殺菌的優勢了。

巴氏鮮奶還有個問題,就是不利於保存,這就需要經常去超市購買。或者可以選擇菜市場中的奶站打鮮奶(未經巴氏殺菌),自己煮沸,這樣喝鮮奶是很好的,但問題是不便保存,一兩天忘記喝牛奶,就變質浪費,反而不如常溫奶。


在食品夥伴網有看到關於這個的解析。鏈接在此,以下為轉帖。關於進口牛奶長保質期之深度分析

關於進口牛奶長保質期之深度分析

分類:專業范 文輯:新聞吐槽 閱讀(2567) 發布日期:2016-03-08

收藏

新聞來自: 正義網 from 新浪新聞中心 2016年03月02日07:15

近年來進口牛奶紛紛進入國內市場,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不過記者發現,國內外的牛奶保質期差異不小,國產牛奶的保質期短則3天、30天,最長有4個月、6個月,而進口牛奶保質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長達一年。專家指出,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進口牛奶都是只針對中國市場銷售的(2月29日《北京青年報》)。

在不少消費者看來,牛奶的保質期越長,證明工藝越先進,奶質就會越好。這其實是一種消費誤區。事實上,牛奶的營養成分恰恰與保質期成反比。現在市面上的牛奶可分兩種,一種是巴氏奶即巴氏滅菌奶,能夠最大限度保持鮮牛奶的營養含量和良好口感,但保質期較短,通常在3天以內。另一種是常溫奶,採用超高溫殺菌,保質期較長,但同時也犧牲了一定的牛奶品質。進口牛奶的保質期長達一年,遠比國產常溫奶的保質期長,這意味著當初殺菌時溫度更高或時間延長,營養破壞程度更嚴重。

對於上述新聞的觀點我並不完全贊同,保質期的延長並不一定的是靠更高溫或更長時間的殺菌,這種兩傷的方式達到的。

1、UHT(超高溫瞬時殺菌)是否真的如影響牛奶的營養價值?

相關概念:

巴氏殺菌: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鐘;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

HTST:高溫短時殺菌 板式殺菌120度10-15秒。

UHT:超高溫瞬時殺菌 分列管式和盤管式137度4-6秒瞬時滅菌。

牛奶中富含的營養很多,但最重要有四種,分別是蛋白質、鈣、維生素B2(核黃素)和維生素B12。

1)蛋白質:牛奶中的蛋白質經UHT技術處理後會產生變性,失去生物活性(蛋白質的二三級結構發生改變),這屬於化學變化,但並不會改變其中氨基酸的組成和基本序列(一級結構)。而我們對蛋白質的吸收大部分是通過氨基酸的代謝反應,所以即使蛋白質變性也不會對營養成分造成很大的影響,更何況時間非常短。(就像把雞蛋煮熟了吃,蛋白質也變性了,但不影響我們對蛋白的吸收)

【數據來源:Barth, Nutritive value of recombined milk, International dairy federation special issue No 9001, Recombination and milk products,1990.】

2)鈣:牛奶中的鈣,加熱並不會影響人體對它的吸收利用;

3)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2牛奶經超高溫消毒後的確會使某些對熱敏感的維生素會被破壞,相比於巴氏消毒法,UHT確實會導致更多的葉酸流失。牛奶中除了維B2和維B12外,其他人類所需的維生素的含量較低,牛奶並不是我們攝取維他命的主要來源,而且損失的維他命還可以通過其他各種手段補足(日常的蔬菜水果),所以可以看作不會影響牛奶的營養成分。

對於巴氏奶和UHT奶孰優孰劣,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專門做過實驗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無論是鈣的吸收率、鈣對骨密度的影響,還是蛋白質的功效,二者都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並且,在日本乳業協會官網(http://www.nyukyou.jp/detail/farming/index.html)可以看到『主流殺菌方式為UHT』,也就是說日本生產出來的牛奶絕大部分屬於常溫奶;

綜上:運用UHT方式生產的常溫奶主要營養成分與巴氏奶並無顯著區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選用。

2、各類殺菌方法是否能殺滅牛奶中所有細菌,從而提高保質期?

巴氏奶是巴氏滅菌奶,是指將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的殺菌,瞬間殺死致病微生物,屬非無菌灌裝,其細菌含量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但保質期有要求,最好在3天以內,對儲存條件有要求,一般為2℃-6℃。這種方法不能消滅牛奶中所有的微生物,根據國外有關專家的書上所說 :巴氏殺菌只有3個log的衰減,比如原奶含菌量2百萬,降到2000。

常溫奶,是超高溫滅菌奶,是指在130℃-140℃下,進行4-15秒的瞬間滅菌處理,完全破壞其中可生長的微生物和芽孢,並在無菌狀態下灌裝。這種保質期通常可達6至9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可在常溫下保存。

同理提高殺菌時的溫度或延長時間也只是降低細菌更多個log的衰減,如果原奶的含菌量起始就不高,的確可能達到消滅原奶中所有細菌的效果,但是其實僅僅消滅細菌是並不能完全杜絕牛奶的變質的。

歸根到底,保質期的長短的主要在於原奶的微生物指標控制,源頭控制好,後面的措施才會事半功倍。在國外奶業中大家都知道原奶的微生物指標超過200,000cfu/ml,你水平再高也休想做出保質期長的奶製品,他們一般控制在50,000cfu/ml的水平,這樣經過巴氏滅菌或超高溫滅菌就可以達到長的保質期了。而保持原奶低的微生物指標是靠養殖過程的衛生和疾病控制達到的。因此,國外在對原奶收購時也有針對不同品質的原奶給予不同的價格。

3、究竟是什麼影響著牛奶的保質期?

影響牛奶保質期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接著上文講如何從原奶角度,從牛奶加工初端有效把控提高牛奶保質期。

奶源標準:1986年《生鮮乳收購標準》(即老國標)規定,生乳蛋白質最低值每100克為2.95克,細菌總數為每毫升不超過50萬個。而2010年新版《生鮮乳收購標準》(即新國標)則把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下限從2.95克降到2.80克,菌落總數上限已上升為每毫升200萬個。中國原奶在收購標準上遠低於國際標準(加拿大1.5萬 cfu/ml、美國2萬cfu/ml零售奶或10萬cfu/ml加工奶)。國內大多的奶源都是廠家和奶牛主簽約,收購牛奶,這對奶源質量的監控難度大。國外基本都是廠家自有牧場和奶牛,保證了「從牧草到餐桌」的整個產業鏈的監控,奶源受到人為污染的機會小。奶源本來就質量好,微生物起始基數小,在加工過程中在法定強制要求清洗衛生控制的基礎上,受污染小,配合最終的殺菌及無菌灌裝過程,通過正常的生產工藝生產出高品質長保質期的牛奶很正常。

整合的國際上基本公認的對於原始奶源的收購標準:

1)菌落總數(standard plate count): &>20萬cfu/ml,幾乎不可能生產出貨架期較長的牛奶。

&<5萬cfu/ml 有可能通過加工生產出較長貨架期的牛奶

2)耐熱菌(thermoduric count):&>300cfu/ml 影響牛奶的風味和質量。該類細菌耐熱性強,在巴氏殺菌情況下仍能存活,從而影響牛奶品質。

3)大腸桿菌(coliform count):&>200cfu/ml,意味著牛奶養殖廠衛生嚴重成問題,奶源質量可以想像。

4)原奶運輸、存儲溫度(raw milk flavor):歐洲標準認定原奶運輸存儲標準不高於4℃。美國相關文獻上認為新擠出的原奶應當快速將至4.45℃以下保存,最終不高於10℃。

綜上,影響成品牛奶保質期的因素多且複雜,不能僅僅從最終的殺菌步驟的不同就妄自斷定牛奶品質或營養價值的好壞,甚至利用公共傳媒誤導大眾消費,哪怕是從保護國產牛奶的角度,這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見賢思齊焉,開放的社會,對於競爭我們不是應當保持知恥而後勇的開放胸襟嗎?

最近是寶馬公司誕辰100周年,已經130周歲的賓士發布了一幅海報,祝賀寶馬的百歲誕辰。左下角德文意為:「感謝你100年來的競爭,沒有你的那三十年其實很孤獨。」

Ps:鑒於我手頭的參考書和時間的原因,文章參考了大量的網路資料,部分數據來自國外的相關政策文件以及相關外文文獻,數據並未考究到底,積極歡迎批評指正。

本文為「食話實說」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商業使用請聯繫本網站編輯部。


首先,歐洲及北美的消費者對健康的要求比較高,他們知道越多的添加劑對健康不一定有利.所以他們的廠家並不像國內廠家那樣添加那麼多東西進去,所以沒有添加防腐劑的前提下,保存時間不會特別長,

其次,歐洲及北美的紙盒包裝牛奶使用的多是UHT滅菌或巴氏滅菌技術,此種技術可在包裝不破損的情況下,常溫下保持牛奶12月不變質.

所以不是保存期12個月的牛奶特別暢銷,而是大部分歐洲及北美紙盒牛奶都使用了可以使牛奶保存期達到12個月的"UHT滅菌或巴氏滅菌技術".

隨手在亞馬遜找了個進口牛奶,你看看QA就明白了:

Oldenburger歐德堡超高溫處理全脂純牛奶1L*12(進口)-食品

至於營養損失,由於UHT滅菌和巴氏滅菌技術都使用了加熱的技術,殺死絕大多數微生物時,會導致營養成分有極小的破壞.但"殺死大部分有害微生物"與"損失小部分營養"相比較:兩者權衡,孰輕孰重,無需爭辯


1、沒有添加劑,是人家的消毒和保鮮做的好;

2、奶源質量肯定優於中國;

3、價格與國產普通奶不相上下(只不過是大包裝,不太方便),低於特侖蘇、金典等國產高檔奶。也可以說,不是進口奶便宜,而是國產奶貴了。

不知道進口奶的低價是中國政府為了平息奶安全的民怨故意沒征高稅,還是在國際貿易制度下的無奈,抑或想征高稅或已經征了,奈何人家的成本太低。


因為國產奶貴…只要安全便宜,大不了我喝兩杯我以量取勝……

另外我沒空去買巴氏奶…進口大包裝便宜,屯一箱想喝了打開一盒放冰箱里很方便……而且現在的技術可以確保不使用添加劑而保質期一年的,這時候添加防腐劑廠家就是傻,而且這些年國家抓乳品很嚴格的,君不見去年sb河北食品葯監說輝山純牛奶有添加都已經是吹毛求疵了,結果人家是奶牛吃草天然攝入的本底水平


不知道力推巴氏殺菌是否是營銷手段


價格比國產奶便宜,質量標準比國產奶嚴格,奶源質量比國產好。這還有的比嗎?


對於進口奶,每一個喝過的人應該都可以有發言權。

我是為自己買,沒有孩子那種。

第一次買進口奶,很重要的是因為電商網站很多的低價促銷活動,吸引力來源:

1.挺高的原價

2.足夠的折扣

3.外國品牌的吸引力(很大部分是因為厭惡中國奶品牌而增加了外國品牌的好感)

4.莫名就覺得國外奶放心(畢竟天天一瓶奶,毒死中國人。。)

從此就在和進口奶扯上了關係。

回到題目。對於牛奶這個東西,許多人同我一樣會由於價格導向而幫助選擇,只要能滿足普通購買者的價格預期,保質期一年可能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光明的致優好像就是膜過濾。不過現在已經改喝他家的有機奶了。


不知道牛奶沒有添加劑的可以嘗試回憶一下中學裡老師教的巴士滅菌


推薦閱讀:

現在是不是有很多偽「進口牛奶」?連谷歌必應都搜索不到的牛奶也能稱作「進口牛奶」嗎?
買國產牛奶還是進口牛奶?
為什麼進口牛奶歐德堡在更換中文包裝之後口感明顯變稀?
進口牛奶保質期長達一年,這是用的什麼技術,用的是什麼添加劑?
某號店上賣的進口牛奶會有假貨嗎?

TAG:食品安全 | 營養學 | 牛奶 | 保質期 | 進口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