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國教育制度,這種制度依舊巋然不動?

為什麼有人把問題改成教育制度?我只知道,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這是世界主流呀,究竟誰反對?

~~~~~~~~~~~~~

包括學生、家長、老師、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文人,抨擊中國教育制度的書幾乎汗牛充棟,教育制度幾乎已經跟足球差不多臭名昭著,但是怪得很,局部的任何試點最後總變成了加強而不是削弱這個制度的力量。甚至連一個高校的試點都做不到,這到底是為什麼?中國採取這樣教育制度的深層合理性到底是什麼?如果是因為政治原因,為什麼幾乎同樣模式的蘇聯又能夠產生如此之多的大師?

~~~~~~~~~~~

為什麼有人把問題改成教育制度?我知道,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這是世界主流呀,究竟誰反對?


因為立場不同,評價標準也會不同,立場間的矛盾就足矣阻止真正的改革發生。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教育,特別是高考的準則。如果沒有大家都接受的準則,那麼所謂的改革也就沒有具體的目標,而沒有目標的改革,只是借著改革之名的黨同伐異,無論教育政治還是經濟,概莫能外。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高考是選拔人才的。而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的目的是什麼?往大了說,是促進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往小了說,是使更多的人得到儘可能全面的深層次的發展,使每個人發揮更大的作用,具備更大的價值。

一直到這裡,應該都是沒有問題的,都是可以得到社會廣泛認同的,所以以這個原則來做事是不會產生矛盾的。此原則指導下的工作,往往是量大面廣的,具有普遍性的,大方向的。比如,普及義務教育,掃除文盲,高等學校擴招,高等教育社會化平民化,本專科逐步提升錄取率,中小學提升入學率,開辦職業教育,提供更豐富的專業技能培訓等等。這些舉措是這個國家教育中具有奠基意義的,如今這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開展,許多也已經基本完成,對這些舉措社會上反對的聲音微乎其微。恐怕也只有那些希望壟斷讀書識字機會的老古董,才覺得泥腿子讀大學壞了斯文吧。

而這些意義重大的決定性工作,恰恰是諸君包括媒體,包括文人們最容易忽略的。沒有這些工作,又哪來今天的知乎呢?往大了說,這些工作是今天國家和社會工業化現代化的基石。而且,這些工作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式。還有許許多多地方高中甚至初中入學率很低,職業教育嚴重缺乏,高等教育覆蓋面狹窄,這些工作還將繼續推進下去。

其次,才是矛盾和爭論的地方,也就是人們廣為詬病的地方。先說高考,高考問題可以分為高校教育資源和錄取問題。高校教育資源的分配本質上是地方之間的博弈,即便在中央層面,也是代表不同地方在博弈。我們清楚的知道,中國高等教育自古就是極其集中的,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就在首都。古代的府學縣學也就在府治縣治。到了近代開辦現代高等教育,集中程度更甚,只有具備一定交通條件,一定工業經濟基礎和相當的商業水平的地方,才可能有現代教育。所以,高等教育也就與工業分布,與經濟格局呈現出伴隨性。

說到底,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建國的前三十年,高等教育資源的主要分配方式是逆向的,也就是反經濟梯度的,典型的比如交大內遷,比如中科大,哈工大南遷,比如中央大學和同濟大學的拆分。主要的工作是把集中的教育資源分開,集中於長三角的往中西部傾斜。集中於同一學校的分成若干學校,往更多的行業和領域分配。一方面是戰略準備,更主要的是平衡區域差別。本來的分配已經不均衡了,作為管理部門不能推動其更加不平衡,而是應該做適當的再分配,逆分配。

那麼,今天需不需要這樣做呢?我認為仍然需要。許多人決定覺得,行政對大學的干預就應該降為零,就應該一切交給大學。那麼,假如大學不拿撥款,校方自負盈虧呢?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教育資源向經濟發達地區進一步集中,因為大學自由必然來自於經費自理(否則拿著撥款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自由,就好比子女拿著父母的生活費就永遠談不上獨立一樣)。

經費自理會帶來兩個直接結果,一是學費隨行就市,必然的結果是許多原來能上起大學的人上不起了,而對於校方就是招收到的學生會比原來更有錢,而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校方就會向高收入階層傾斜自己的招生指標,相應的就會在分數之外增加比如藝術修養,社會活動等「綜合考察」,得到的學生階層就會進一步固化。如此循環幾年,招生的家庭出身就越來越難以改變,教育就走向精英化。二是學校發展方向的市場化,校方自負盈虧就會把發展方向更多的傾向於能帶來收入的領域,而相應的,學校與經濟發達地區就會結合的更緊密。這樣,欠發達地區的許多學校就面臨兩個結果,一是自身發展較好,但為了更好的發展逐步靠攏發達地區,直到最終遷往該地區。二是自身發展越來越差,師資生源流失,最終被發達地區高校兼并。

所以,放開手腳讓教育資源由市場配置,會加劇資源的集中,特別是向發達地區,向大城市的集中。但人口是無法做到如教育資源這般集中的,這就帶來了教育不公平的加劇。這時候是需要各級政府來做平衡者,這樣的平衡不是為了面子上好看,也不是一味的公平,而是緩和社會矛盾,特別是地區矛盾(當然本質也是階級矛盾),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儘可能適合的環境。

但這種平衡,是會損害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比如高校自主權特別是校各級領導的,比如教師,還有就是享受教育資源的發達地區人口。但這其中反應最激烈的還是屬於高校內部,因而各種課堂上的不滿,各種流傳的網文「當初x校多麼多麼牛x」,「萬惡gf,拆我x大」,「知識分子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等等,這裡面相當一部分情緒是教師與行政管理的矛盾。

再看高考招生的平衡問題。我們知道,南北榜,地域平衡自古就有。許多人一廂情願的認為那是封建糟粕,現代社會就應該搞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公平。可大家活了這麼多年,哪有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公平呢?洪武末年,出現過春榜進士五十一,全為南方人的情況。然後引發了大規模撕逼,不得已夏榜全部錄取北方人。那麼許多人不禁要問,就全國一張卷,大家統一標準,然後排名按分數高低錄取,考不過不就心服口服了嗎?

不服,而且是相當的不服。還是要回到起初那個問題,教育和高考,目的究竟是什麼?當然,目的還是和之前一樣,是要促進社會發展,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們不妨推演一把全國大排名之後發展過程。即便在古代中央政府強行搞南北平衡,從朱元璋到光緒,江蘇的進士就是多,不但進士多,狀元也多,其在中央機關任職的高官也多。而這些高級知識分子,或者說國家高級幹部,本身又成為一個地方的發展資源。所以,明清兩代,即便強行搞南北榜,全國各區域的發展不平衡依然越發嚴重。白蓮教,太平天國,西北叛亂,這些事件標誌著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喪失,直到最後八旗綠營都不堪大用,不得已才用湘淮軍平叛,也就是用一個失去控制的地方勢力,去攻擊另一個地區失去控制的地方勢力。而叛平了,朝廷也沒有能人阻擋湘淮軍,直到1911年,地方勢力建立的湖北新軍造反,迫使清帝遜位的,不也是小站練兵的袁項城?

從當年曾李辦團練開始,帝國就不屬於北京政府了,直到最後新軍埋葬舊王朝。而之所以需要曾李這些人來辦團練,就是因為帝國已經無法平衡治下各區域的發展。一旦帝國做不到居中調停的平衡者,也就意味著對地方控制的喪失。喪失控制,就是喪失了帝國存在的合法性。

而科舉制度,包括如今的高考制度,乃至於教育資源的分配,是地方差異的放大器,也是一個擴大央地、地地矛盾的正反饋調節。

而素質教育呢?就是在地方矛盾之外,再把階級矛盾或者說貧富差距擺出來。既然大家要搞素質教育,要摒棄唯分數論,那自然我們就需要很多試卷以外的東西來參加評判。而爭取試卷以外的東西,比拼的就不是孩子的自己,是徹徹底底的拼爹拼媽拼社會關係。藝術修養,國際視野,領導才能,滿篇講的是素質,可好像每個字縫間都寫著兩個字:出身。假如大學招生以素質論高低,那麼具備藝術修養,國際視野和領導才能的精英子女,將更大程度地佔領優秀大學。今天,在這個唯分數論的時代,精英子女已經很大程度佔領優秀大學了,而如果以素質論的話,這種情況只可能加倍而不是減輕,因為普通家庭無法在子女素質投資上與精英相比。

所以,高考不僅是地區差異的放大器,同時也是貧富差異的放大器,這個放大器把握不好,造成的結果是貧富差距的無法平衡,政府失去平衡能力,也就意味著基層社會的失控,基層失控,代表不起來廣大人民,就是執政合法性的喪失。

所以,這兩個口子要是全面打開,就是一顆如假包換的大 ,前面的基礎工作做得越好,後面的失敗就越徹底。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挑出一個產品的毛病,並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說「傻子都能看出來」並不是誇張的修辭。

設計者並不是傻子,眾人津津樂道的「缺陷」,只是為了避免更大缺陷而做出的妥協。

學前兒童設計出的汽車,能上天能入地;小學生設計出的汽車,不燒油無污染;中學生設計出的汽車,能避免所有車禍;大學生設計的汽車,如工藝品一般精美流暢;汽車工程師設計的汽車,就是路上跑著的汽車。然而,並非把設計師換成小盆友,汽車行業就一步登天了。


在過去,受教育是一種特權。某一個階層可以壟斷知識,窮人的孩子是無法去讀書的,因為根本讀不起。後來,這個局面被打破了,從夜校掃盲班開始,知識越來越普及,當今時代,可能是中國歷史各個不同階段,知識普及最廣泛的一個時代了——儘管依然不完美,然而卻一直在努力。看見了一些網友的答覆,作為新疆官方發布賬號,不打算批評誰的觀點,只是想告訴大家:歡迎大家到博爾塔拉來旅遊觀光興業定居——畢竟,這塊兒地方為大家守了這麼多年,大家都有份兒。獻了青春獻一生,獻了一生獻子孫——如果邊疆地區那麼容易被視為豺狼虎豹吸血鬼的話,也不知道該說些啥比較好——只能是歡迎大家,並且告訴大家,這塊兒地方大家都有份兒,而且歡迎大家來。謝謝。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很好,但是看了上面幾個答案,發現都沒有說到點以上。有痛斥體制問題的,有怪罪封建餘毒的,有怒罵中國人缺乏創新的,有說政府培養順民的,這都不是問題關鍵所在。


先上結論,所謂存在即合理,中國的教育制度發展這麼久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它適應了中國社會的需要,不是不想改,而是改不了。要改,人民不幹,國家不幹,社會也不幹。

為什麼這麼說?既然很多人詬病中國的教育制度是科舉餘毒,那我們就從科舉制度說起。


科舉制度的產生和演變就不在這科普了,重點說說科舉制度在中國社會中起的作用。教書育人?孔老先生的初衷可能是這樣沒錯,但是在實行中顯然不僅於此,甚至說其主要功能也不在於此。科舉制度的兩極是統治者和應考者。從明面上來看,科舉對於統治者的作用在於選拔人才,對參考者來說在於能夠晉陞統治階級。當然,科舉還有他的獨特的社會意義。古代社會階級分明,財產,爵位,官職都是世襲。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自發的讓平民進入既得利益階層,那麼平民階級在自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很難改變自身的命運。對於這種現狀,普通民眾肯定是會不滿的。他們也會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試圖通過暴力革命改變既有命運。而科舉制度則擔當了防止暴力革命的潤滑劑。通過科舉考試這種形式,讓下層民眾有了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底層民眾如何通過科舉考試,提升自身社會階層的經典模式。如此一來,對於底層民眾而言,有了相對公平的晉陞途徑,暴力革命的意願就小了。對於統治者而言,社會秩序得到了維護,不穩定因素得到了緩解。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呢?科舉制度提供了一個使得有改變自身命運的人能夠相對公平的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的途徑,換而言之,就是一種劃分階級,利益分配的手段。既然是利益分配的手段,那麼其第一要求就不是實用性,而是公平性。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才能使參與利益分配的人能夠普遍接受。當然,科舉也是分為教育和考試兩個層面,教育作為科舉表面上的目的事實上是為考試服務的。當然,教育也承擔著宣揚統治文化,教化民眾等諸多作用。這也是在考試的現實利益誘使下才得以推行的。

回到現在,我們當前的教育制度雖然承載的東西遠遠多於科舉。比如塑造和培養國民性,增強民族凝聚力,宣揚主題思想,提高國民素質。但在此之上,當前教育體制最主要的功效仍然是利益分配和階級分化的工具。當然,現在和古代不同,絕對的世襲制已經取消,另一個層面上,普通民眾如果想要改變命運也有了更多的方式。你可以經商(需要資本和技術),可以從事自由職業(需要才能和運氣),可以投機(需要承擔風險)。但在此之上,接受教育,參加考試無疑是最為基礎最為可靠風險最小的方式。對於一個14億人的國家來說,求生和向上是相當不容易的,而教育在利益分配方面扮演的角色是如此之重要,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所承認的改變命運的可靠手段。既然承載著這樣的任務,那麼中國的教育,教和考兩個元素註定了教為考服務。


舉例來說,兩所學校,一所承諾本校採用素質教育,小班授課,課堂學生主導,採用自主主題作業,最大程度激發學生自主性和鍛煉能力。一所承諾本校學生高考一本上線率80%,那麼你選哪所?既然所有人都把教育的利益分配功能作為第一訴求,那麼教育怎麼可能將他的教育功能作為主導?

回到本來的問題上來,中國的教育制度不是不想改,是社會的現實需要不允許他改。簡單來說,如果真要改會怎麼樣?改革無外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先看自下而上的,如果基層教育工作者試圖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會怎麼樣?家長肯定不同意,如何保證孩子的升學率?哪個勇敢的校長敢於做出這樣的嘗試,那就肯定會被現實碰的頭破血流。君不見現在的所謂的素質教育學校,不是搏個出名,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真心辦的最後都被現實打翻在地。


再說自上而下改革,國家素質教育喊了這麼多年,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為什麼?市場機制而已,既然家長送孩子來上學就是為了來應試的,那麼學校只有提供應試教育才能生存不是?而導致對應試教育的剛性需求的是「考-學」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如果要改變應試教育的現狀,就必須改革這種分配模式。那麼,廢除這種模式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你能找出比中國的諸多考試更為公平,更為有效又能廣為接受的分配模式嗎?起碼現在沒有,而上層也找不到其他的解決之道。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考試做的儘可能的相對公平,提供給屌絲們一個戰敗官二代富二代的機會而已。


任何制度的改革困難幾乎都可以歸總於兩種

1.沒有找到更適合的更有效的制度

2.觸碰了當今制度制定者的既得利益

教育制度也不是例外,以上兩條足以總結


誰把問題改了?「應試教育」改成了「教育制度」。有人批判教育制度么?中國不能搞教育么?實施國民教育的制度不好么?你們想把學校都關了,不搞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我知道一條「中小學義務教育」,這個你們也反對?

≡≡≡≡≡≡

首先告訴你,不是中國採用了應試教育。國家從來沒有規定說要實施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因為它是客觀的,不會因為「不好」「有缺陷」而消失。所以,討論應試教育的不好,是無意義的。

不是中國選擇了應試教育,而是中國人多資源少造成了應試教育。也就是說,應試教育不是人為選擇的結果,而是國情造成的必然結果。

好的大學一共就那麼多,屬於稀缺資源。而中國人多,人人都想接受好的教育,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所以,上大學必然要經過一個選拔的過程,選出最優人選來上大學,而且這個選拔過程,必須公開公正客觀透明。於是,中國人選擇了考試,不管怎麼說,試卷考試是最客觀最公正的(面試的話,會因為考官喜好不同而成績不同),因為所有人都考一樣的卷子,成績具有可比性(這個最重要)。然後教育部制定了高中教育考試大綱,各省(我國是分省高考的)按照大綱開展教育,按照大綱出題考試。所以,學生也要追著大綱學習訓練,按照大綱考試,最終形成了應試教育。

大家都誇素質教育好,素質教育確實好,但它有一個最大的缺陷,成績沒有可比性。有人唱歌好,有人跳舞好,有人跑得快,那還有人會修家電,有人會殺豬,古人講,行行出狀元。如果每個人的才能都不一樣,那麼大家的才藝就沒有可比性,跳舞高手和殺豬高手怎麼比誰的分數高?沒有可比性,大學就無法決定錄取誰,那就由學校專家組決定吧。專家組喜歡唱歌的,歌手錄取率就高;專家喜歡吃豬肉,殺豬的錄取率就高。所以,素質教育就沒法做到公開公正。

以前中國也曾嘗試過改革,取消應試教育,實施工農兵推薦上大學。其結果,大家都知道的。後來改革開放恢復高考,老三屆的學生們是如何的感恩戴德,你理解的。

所以,推倒一個舊時代容易,建設一個新時代難。你要取締應試教育?那怎麼選拔人才上大學呢?


因為抨擊黑暗誰都會,可是沒有人知道怎麼才能找到光明

另外,媒體人大部分當年上學都是智商捉急的那一種


我同意頂樓的答案。也許是沒有更好的制度設計,或者是更新制度的成本不可承受。

但是,改變,一直在進行著,因為有批評,有指責,就會慢慢有回應,雖然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大,那麼明顯。

這個國家是以穩定為主要任務的,教育的改革也要考慮穩定吧。

-------------------------------------------------原來答案和補充答案的

制度為何不動如山?因為這個制度真的是一個很大規模的系統,數以千萬計的教師,以億計的學生共同構成了這個系統,我早前輕率的以為升級這個系統並不會比從win7升級到win10困難太多,但是操作系統升級涉及的不過是一堆軟體硬體,而升級這個系統,涉及的卻是數量極為龐大的個人,涉及到的是無數人的利益關聯糾葛。

-----------------------------------------------------亂用的

這個制度為了保證統一性,所以僵化和沉重,作為基本單位的學校缺少自由度,只能在一個共同的遊戲規則下進行。即使有些所謂的改革,也都是淺層和表面化的,根本就無法觸及實質。這不僅是教育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也是政治的問題。黨領導下的教育,自然有些地方是不能改,不願意改的。

-----------------------------------------------------亂用的

美國有個阿蘭·柯林斯教授在他的著作《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中將教育的變革歸納了7個方面:

1、責任:從家長到國家到個人和家長

2、期望:從社會複製到全員成功到學會如何學習

3、教法:從學徒制到教學主義到互動

4、評價:從觀察到測試到嵌入式評價

5、地點:從家庭到學校到任何地方

6、文化:從成人文化到同伴文化到混合年齡的文化

7、關係:從個人親情關聯到權威人物到與計算機中介的互動

我們的教育制度還是在第二個層面上不斷的強化著,國家意志和社會需要是教育的主要目標,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資源,很多事情他們說了算。

但是新教育的萌芽已經開始產生,這也是柯林斯教授的觀點,以互聯網教育為契機,新的技術革命有可能帶來教育的革命。但是這個未來現在還不夠清楚,我們只是隱約可以看見一些影子。

這兩年各路互聯網教育企業很多了,可以說是此起彼伏,雖然目前看還多數都是現行制度框架內的輔助和補充,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東西,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初期的探索還是有其價值的,大浪淘沙之後,剩下的也許就是金子了。

----------------------------------------------------------------------------亂用的

批評的聲音很大,但是做事的人卻不聲不響。

要是真的認為教育制度有問題,那麼還是想以下能做點什麼吧。不管什麼教育都需要由人來操作,目前看阿爾法狗這種人工智慧還暫時代替不了真人教學。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質量的人去執行,雖然身為教師,說自己這個職業的從業者平均素質不高,很多都是垃圾有些不太合適,但是這是實話。各位看官,如有改變中國教育的心,不知道有沒有親自參與其中的膽呢?

ps:我有幸認識了幾個tfc(和肯德基沒關係)-美麗中國的支教老師,這些來自平均水準985以上的支教老師素質確實很高,但是如同滄海一粟,數量太少,難以改變全局,不過所謂量變引發質變,如果這樣的高素質教師成為教師隊伍的大多數,我們期待的教育改革不用什麼批評就可以自然而然的來到了。

ps:我們這個農村小學得到了一個公益機構(一扇窗:www.padforhope.org..為毛不能插入超鏈接呢?)捐助的一些ipad,現在可以通過ipad和外界通信了,如果大家有心為教育做些什麼,可以從小事開始,歡迎通過網路給孩子們講講外面好玩有趣的知識。

ps:本人還有個網站的概念,就是解決中國教育的終極問題:教育,應該以學生的需要為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學生的利益為中心的教育。牛b吹大了。。。哈哈哈。歡迎訪問:http://www.kidoooer.com


教育制度要一分為二,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不一樣的。

美國那麼多菲爾茲獎但是他的平民數學教育不忍直視,他靠的是精英教育,大學是核心,中國數學專業最好的北大數學學院到現在還是世界三流水平。。。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投入、積累、重視、體制改革(大一課程已經有些苗頭了)、引進人才(千人計劃等等)……來日方長

平民教育目的不在於培養諾貝爾獎,而在於基本素質和基本知識,這個就比較麻煩了,大大依賴於地區經濟發展,根據如今天朝地區發展不平衡狀況,只能說來日方長。。。


1、一個道理告訴你:高考還有什麼用?

長期以來,很多中國家長和網友都崇尚西方的「素質教育」,排斥中國的「應試教育」,然後總是借著機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然而我們對西方教育的真的那麼了解嗎?

前段時間,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受到很大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西方的教育環境確實很寬鬆,學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麼多作業,對他們來說,讀書更像是一個成長和社交的過程,他們更多的時間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參加各種實踐和活動。

這種教育更像一種基礎性供給,你們都來一起學習,學校是自由/包容的。

但是要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在的世界一切都是看錢來的,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完全兩個世界的人,到了學校也是。

只有那些父母在同一個層面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學習/成長/分享。

到了最後呢,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團,若干年之後依然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以後依然是扎堆的窮人。

?

而中國的教育是只認「考試分數」的,無論你家窮還是富,分數相同的孩子是同一個階層的,排位/選舉等等都以分數為參考標準。

因此,這成了很多底層家庭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也可以很優秀,只要你敢於吃苦受累。

?

現在我們不是提倡教育改革嗎?於是很多家長和網友開始叫嚷要素質教育,但是我們不能冒然就跟西方學。水木然來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盲目去學習素質教育的可怕了。

我有一個同學是做中學老師的,我曾經有一次看到他拿了一張表格,上面除了有每個學生家長的聯繫方式之外,還記錄著這些家長的身份和職位,比如某某公司總經理/總監,當然也有普通職務之類的。

大家不覺的這樣的教育變味了嗎?一旦學生與學生的不同不再以分數為主要區分的時候,那麼學生的背景因素就會凸顯,那麼學生受到的教育就和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關,這是多麼可怕又卑劣的事?

雖然應試教育很殘酷,但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水木然認為,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素質教育,那麼窮人的孩子更沒有希望!而且落後地區的學校學生更無法和城市地區的學生一起競爭,這隻能讓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如果真像有些人所說的,取消考試分數這個參考標準,改成各種素質課,那我們的家長就會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弄積分,走後門、找關係、搬人脈等等,各種手段一定會層出不窮。

而目前,中國至少還有一種手段,把各種背景的孩子放在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是高考。而很多孩子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拚命苦讀,這恰恰就是為什麼中國落後地區的孩子更願意去讀書一樣,比如安徽的超級中學——毛坦廠中學,被譽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這家學校位於落後地區、當地人口密集、農村人口大,孩子們只有通過高考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

而這恰恰也說明了,中國廣大的底層人們,依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一旦落實西方所謂的現代教育,那麼這群孩子基本上就被邊緣化了。

因此,其實西方社會的階層的固化,遠遠大於中國的。英國還有一個紀錄片叫《56UP》,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幾十年過去了,貧窮家庭的孩子長大依然是窮人,富有家庭的孩子長大基本都成了富人,這部紀錄片每每播出都會在歐美收穫極高的收視率,因為它是歐美最真實的反映。

中國的教育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西方的教育則不具備這種功能。

?

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患上了身份焦慮症,有人不斷渲染「階層固化」,再加上經濟的蕭條,讓很多人對未來充滿了絕望,甚至認為讀書是無用的。

但是至少,我身邊有很多人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讀書未必會讓我們大富大貴,但是起碼可以讓我們在社會立足,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可以更好的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以前在中國做企業還不需要文化就可以,而今後沒有文化再去做企業就是妄想了。

水木然認為,中國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填鴨式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形成創新而不人云亦云?中國式考試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勤奮程度,還不能檢驗出一個人的悟性和創新能力。

?

但是,中國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我們在基礎教育過程中,高壓式的灌輸使學生默默接受很多知識,這些知識即使當時消化不了,但是卻沉澱在她們心中,將來都會潛移默化的就會形成一種邏輯思維能力。

恰恰是這些基本知識,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了。學到的是知識,悟到的是智慧。正是有了眾多知識做積累,才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升華成了智慧!

對於中國教育不公平的事情,我補充一下:

1.最近幾年中國農村學生進入國內一流大學的比例在不斷增長。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2000—2005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佔一成左右。」

從21世紀初,農村學生只佔北大10%, 到2016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20個百分點,中國農村人口大幅減少的背景下,2016年北大入學農村學生比例反而上升到了16.3%。

國家專項計劃每年招收的貧困學生人數,2014年增加到5萬人,2014年,中國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達到31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11.4%。以清華大學為例,2014年農村生源學生比上年增加16%

國家專項計劃2015年仍為5萬人,2016年進一步增加到6萬人,2017年錄取人數增加到6.3萬人。也就是說從2012年—2017年,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日益減少的情況下,通過國家專項計劃受益的貧困學生數量卻在增加。

2.高考自主招生制度越來越嚴以及加分項目的減少使得走後門的途徑越來越少。

這個不用說了,自己看新聞去。

3.所謂的學區房和補習班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成績。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一個不努力學習的人,就算買了學區房,上補習班,也很難考上好大學。一個努力學習的農村孩子,縱然沒有學區房補習班,沒有自主招生,也依然能考上好大學。如果學區房補習班真的起決定作用的話,那為什麼清華北大貧困生的比例越來越高?我是985大學的畢業生,我宿舍有四個人,有三個人都來自農村。

4.國外的教育也並沒那麼公平。

真正絕望和階層固化的國家不是中國,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倒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去年總統選舉結果出來後,美國大學裡面的大學生們一副世界末日的氣氛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大多家境優越,不像中國的大學生那樣相當大比例來自貧困和普通家庭,所以根本無法理解自己國家居然還有這麼多人選了特朗普上台。

總而言之,中國教育不公平因素確實存在,但不公平因素是在不斷減少的。


針對你問題的回答:

第一不是所有的人,第二沒有不動如山。

首先你對這兩個問題的視角有問題,並且你沒有進行說明,單純從字面去理解你這個問題,會有非常大的歧義。

針對你問題背後出發點的回答:

如果你是從北上廣深不對外地考生開放高考這個事兒去看這兩個問題的話,我只能說你稍有偏頗。

我個人認為,每個要求北上廣深開放外地務工人員子女可以跟本地學生一起享受當地高考政策的人,其實都是對資源分配不公表示不滿、但並不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只是想讓自己也成為其中的既得利益受惠者的人。


因為批評者覺得中國教育是育人或者育才的,然而實際上這個體系的核心功能是維穩與階級疏通。

就這個核心功能來說,我國教育世界最強,100分不怕驕傲。


1

前些日子有個上初二的小弟弟問我,他不打算上高中向直接退學,去打職業電競。因為他覺得這樣比讀書有出路。他說他現在學習成績排名全班倒數,已經全然對學習沒了期待和動力。他認為在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以學習成績論短長實在不公平,他自己也不屑去做個死板的「書獃子」。

只是忿忿不平完後,他仍然多少有些心虛,所以他問我,不好好學習這輩子會不會玩完?

前幾天看完《墊底辣妹》,我早已原諒自己不爭氣的淚流滿面。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小說的電影,講述了學年墊底的女高中生用一年時間將偏差值提高40,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

同樣是深受「應試教育」、「升學壓力」苦楚折磨的東亞國家,日本在這方面的思考值得我們借鑒。除了最近的《墊底辣妹》,我不得不說說那部至今影響我三觀的電視劇——龍櫻。

只不過相比「辣妹」一人孤寂努力地考應慶,龍櫻是在講一群人努力地考東大。同樣是恩師,相對乏味空洞高喊「努力奮進」的廉價雞血雞精GTO麻辣教師,龍櫻裡邊那個前「暴走族」成員櫻木老師在組織一幫各懷心事卻又同樣想要證明自我價值的「吊車尾們」突破自我,完成在他人眼裡不可能的目標——考上全日本第一東京大學。其中對人性的拷問與自我的反省,於普通人而言其現實意義深刻得令人髮指。

2

曾經意見領袖韓寒之所以能被一幫「中二少年」所敬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在《通稿2003》言之鑿鑿地嚮應試教育開炮,批判國內的應試教育將不僅將試卷答案刻板地「標準化」,連對人才的培養也統統砍枝去葉泯滅個性地「標準化」。正是這一駁,駁出無數人的心聲。

那些年我們也曾在題海戰術中一再沉淪而迷惑不堪。所以,早已對學習目標自暴自棄的「差學生」可以給「讀書無用論」再添一個正當的理由,還能美其名曰:追求自我個性的覺醒;而一部分所謂的「好學生」在迷茫不已的時候,也會用當初風靡全國的「素質教育」去質疑現狀,一再反問學校為什麼要刻板地訓練自己成為只會答題的「考試機器」?

所有人都能在產生倦怠而放縱自己,在自己的舒適區里給自己的懶惰尋找客觀的借口。

3

在電視劇龍櫻中,主人公們一直輪流不斷地在質疑和追問一個困擾自己的問題:

作為學生,當我們弱小無助無力改變規則卻又對現狀極端不滿的時候,到底要不要屈服於應試教育的現實而埋頭把自己訓練成考試機器?

發奮努力地讀書考試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面對一群叛逆又軟弱的少年,櫻木老師給了這樣的回答:

「這個社會有規則的,不能超越這個規則生活。但是所謂的規則,這些規則都只是那些頭腦好的人為了方便自己而制定的。聰明的人能不被騙並且戰勝規則,笨蛋就會一直被欺騙吃虧輸下去,這就是現在社會的體系。

但是,即使是遵守規則的人之中也有聰明的傢伙,巧妙地利用這些規則,比如說,稅金、養老金、保險醫療制度等福利體系,全部都是頭腦好的人故意弄得很難明白,設下的從什麼不想知道、頭腦不好的人那裡大筆撈錢的圈套。也就是說,像你們這些不用腦子,光是抱怨麻煩的傢伙,就會一輩子地被騙,被迫付出很多的錢。你要是不喜歡這樣的世界,就自己重新制定規則。

教給你們一個唾手可得的方法:去東大讀書!如果你們要是不想被騙不想這樣一直吃虧下去,你們就給我學習!只有填鴨式教學才是真正的教育,這種思想是要作為絕對指示來遵從。除了填鴨式教學以外,教育還能做什麼呢?必須是反覆的訓練,就是要成為「考試的機器」,做到能瞬時反應。沒有規矩你們能做什麼?你們什麼也不能做!」

草莽時代不乏暴發戶。但是在日益複雜精細的知識經濟時代,你可以罔顧現實自欺欺人,也可以無視規則期待不勞而獲。只是人生在世,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暗中標著價格,其中就有不勞而獲。

電視里櫻木老師的話語滿是刺耳與直白。台下一向叛逆又反骨的學生,卻在此刻沉默得無言以對,握緊揣起課本的拳頭,暗自下了決心。

4.

跳齣劇情,那些年我們不是沒有仰望過美國等西方國家「充分尊重個性」的素質教育。倒是這些年那些發達國家發覺自己搞了那麼多年的「素質教育」後發覺,在這種教育體系下培養出的學生的基礎拼寫能力和基礎閱讀能力與東亞學生相比逐年下降不說,自己的高等學府里,可以發展第一生產里的理工專業滿滿都是亞洲學生。

當初的叛逆少年韓寒如今在娛樂圈和賽車場上混的風生水起,在他的《通稿2003》再版時他卻一反常態認為自己的成功不過是倖存者偏差,並驚天大逆轉地開始反思:

「這是我十四年前的書了。十七八歲寫的隨筆。針對二十年前的應試教育。時過境遷,現在看,肯多地方解氣但過激狹隘,未必都有道理。有些有些對我而言沒錯,但對其他人並不合適。」

先擺一個事實,所謂西方的「素質教育」與其說是學校社會的義務,不如說是孩子父母的責任。大多數中國家庭其實在客觀上支付不起西方精英式「素質教育」培養。真正的素質教育不是多上幾趟思想教育課那麼簡單。看看那些為了讓孩子擠進名校的西方父母便知:

除了校內的GPA分數,要大手筆投資孩子的「高專精」課外業餘愛好比如鋼琴、網球、花樣滑冰等貴族式運動,要費盡心思想辦法為孩子尋思高端慈善志願者的入場券,還要留出一大筆「校友捐助」資助給學校以為孩子搭建好進入名校的橋樑。

這種「素質教育」與其說是考驗孩子不如說是真正地拼爹。拼的是孩子爹的財力、實力和人利。其結果只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好越來越精英,越來越同中產及其以下的孩子形成涇渭分明的「馬太效應」分界線。

對於工業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而言,現今依舊採取應試教育的模式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宏觀層面,對於經濟發展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應試教育可以減低執行成本,兼顧大多數人利益的同時可以最大層面地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在教育資源有限的空間內,通過公平的考試競爭打開階層上升渠道,從而有效地改變中國的階層構成和民智的開化。

微觀層面,比起文學鬼才韓寒以及那些電競天才等被稱為「倖存者偏差」的牛人,大多數人資質平平到不足以論天賦的境況。但是這些「天賦平平」大多數可以通過合理的應試教育被訓練成基礎學科紮實的人才,通過訓練正確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個人「質變」的迸發積累必要的量變。櫻木老師一語道破真相:

「在正是遵守規則的人才是有獨創性,有個性的人在近代科學的世界中,憑胡亂的想法是不可能有大發現的。大家都很好的理解基礎研究,在遵守這個穩重的規則的基礎上,研究才能得以進展。沒有遵守規則的精神,不可能有學問上的發現。」

5.

其實等我們步入社會後發覺,生而不等的資源配置、粗綜複雜的人情人脈、轉瞬即逝的機遇運氣等方方面面都在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前景,對人生自我價值的追求不再單純地取決於個人天賦或是努力勤奮。

而學生時代那種為了信念目標,甚至只是簡單更口氣的倔強而拚命念書,最後在成績上終能有所回報的成就感和興奮感。作為學生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確,學習的方法用對,付出和回報絕對成正比。

所以我特別想對那位認為「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以學習成績論短長不公平」的小弟弟說,很多年後我才驚覺:高考其實是人生的最後一次完全公平的競爭。

在這最後一次完全公平的競爭中,如果我們專註地努力過,無悔地拼搏過,奮發地努力過,那些「不拋棄、不放棄」的日日夜夜裡由汗水淚水凝聚成的堅韌不拔以及為突破自我的爆發力,無論最後成敗與否都必然會刷新今後你人生的新格局。因為你對自己問心無愧!

在所有人都問心無愧的結局中,櫻木老師望著那顆大家一起種下的許願櫻花書,堅定地告訴大家:

入學考的正確答案,永遠只有一個,要是沒能到達這個唯一的結果就是不合格,這是很殘酷的。但是人生是不同的。人生的話,正確答案有好多個,所以你們不要怯懦於生存這件事。你們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考上的和落榜的都給我聽好了,你們給我抬頭挺胸,堂堂正正地生活!


教育制度大概是為數不多的是維護無權無勢的人的利益的制度了,也是為數不多與階級分化大潮相悖的制度,可喜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已經開始有所鬆動,在可預計的將來,寒門再無貴子

批判中國教育制度的不外乎兩種人:1.笨且懶的學生 2.二代們

支持的有兩種人:1.勤奮聰明的普通甚至貧苦人家的孩子 2.天才

無所謂的也有一種:有權有勢人家的天才

像我這種笨且懶的二代最希望改成推薦信或者捐款制了,學校里都是高富帥白富美,學校里談談戀愛談談生意,求歡不成人脈在,畢業往家裡安排的地方一窩舒舒服服掙著錢,想起母校的花前月下風流時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每年捐捐款,等都混得差不多的時候下一代高富帥白富美也該上線了,老關係們互相寫寫推薦信繼續送下一代進修,看著孩子們繼續勾搭在一起老東西們放心地笑了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反正絕不會是窮小子的

就是不知道那些心懷抱負苦苦努力出頭無門的窮小子們會不會想到,他們的爹就是當年犧牲自己後代利益也要換得教育制度改革的活雷鋒?

=======================================

這個答案好像有點得罪人,不過我再補補刀吧

評論里的某同學說得沒錯,我確實不夠二代,你當我是上網吹牛的小保姆都沒關係,答案里這麼說也就是自嘲下,畢竟相比條件不好但很努力的孩子,我的資源是相當優越的,只是我實在笨又懶,不懂珍惜。我在國外念書,不過這年頭在國外念書的可不只二代,附近小賣鋪大叔的女兒都在美帝拿獎學金念書。相反,二代也不都是在國外念書,和腦子不好又懶數學從幼兒園開始就沒及過格的我相比,周圍不少二代三代都是憑自己的努力上了名牌大學,一溜理工科,當然後來他們幾乎都選擇了出國深造,但這就不是很多人以為的「二代學習不好還能出國」的範圍了,何況出國也不是混不下去父母給鋪好路抬抬腿就能走得很順利的事,很多人都喜歡看二代不學無術坑爹的故事,這種人當然有,但是靠自己努力甚至比普通人更努力的人也有,只是很多人不願相信。

我只是覺得如果有背景,有很多選擇,那麼某一條路公不公平並不是特別重要的事,反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已經足以說明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了。但如果對於一個人這條路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甚至是最好的選擇的話,那他應該比那些擁有有很多選擇的人更重視這條路,畢竟你沒有那麼多的選擇。


也不是所有人


維護現有的教育制度幾乎是維護底層人民利益的最重要的屏障。

只有在現行制度下才有可能實現階層的躍升,素質這個東西遠遠比分數容易做文章。

大家都知道制度有問題,然而從古至今,要管理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真的沒有更好的手段了。

舉個更為通俗的例子,

我把現行的義務教育和選拔制度比作路邊攤,按我國現在在教育上投入的力度,絕大多數人是在吃路邊攤的。少數人會選擇小飯館,或者豪華酒店,那就是貴族教育,上私立學校,不走高考獨木橋。

但是就吃飽(獲得知識和上升空間)這個訴求來說路邊攤能滿足,至於有沒有營養,是不是衛生,那取決於你出不出得起這個錢。只要吃得飽我就可以有機會幹更多的事,我吃不了飯館我送下一代去吃。

在國家沒有富到讓所有人免費吃館子的時候,派城管把路邊攤掃了,那很多人就餓死了,苟且都苟且不了,詩和遠方又怎麼辦?

而國家正在做的事是在規範大量路邊攤的售賣標準,配發制式用具……

教育問題的確難以解決,但我們不能因為他難,就忘了很多人正在背負不公,他們需要一個出口。

我上高中在一個師範附中,同學裡很多就是大學教授子弟,甚至還有長江學者,但我們還刷題的時候,人家早就競賽保送自主招生了。如果沒有高考,沒有應試教育,沒有這些弊端,讓我們像他們一樣玩的開心,我們是沒學上的。

總之,當前教育制度符合我國國情,法治不到家請別談素質。


深夜睡前小答。

感覺斥責中國教育制度的多是針對高中及以前「扼殺創造力」之類的,但是題主又提到高校試點,就兩邊都說一下。

對於高中階段及以前的教育,中國欠缺的是對「知識」以外的東西的培養,包括所謂創造力、領導力,也包括社會。在這方面,國內有人和組織在做改善的努力,至少我的母校在做。高考也在逐步改革【至於這個改革改得好不好請移步其他問題】。故我認為不動如山無從說起。我想題主也不至於天真的希望今年直接取消高考所以就不多說了。


高校這方面呢,由於之前缺乏引導,似乎很大一部分學生【很不幸,包括我】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感覺中國青年缺乏對未來的思考。另一方面,經過十二年的苦讀【對絕大多數人都夠苦】,大學突然開放起來,加上嚴進松出的審核,使得許多大學生【很不幸,又包括我】無心學習。


然後現在要改革。改什麼?怎麼改這是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兒。而且問題多是前期落下的病根兒。

可以注意到說到高校之後我就不提教育制度了,因為我總覺得各國高校的教育制度都差不多,無非上課,考試,畢設,答辯。


要說高考的深層合理性,我認為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方法,並且從科舉的傳統沿襲下來,一時難以改變。另一方面,我國還處於發展階段,國家和家庭對於人才的要求相對急功近利,這使得我們對才能的評判可能無法像美國那樣平衡,而是更加集中於學習上。中國人對「有用」的狹隘定義和過於在乎是存在的,到也在逐步改善吧。

至於中國沒有大師……爺爺輩的大師還挺多的。建國初期條件艱苦,反而出大師,不過陸陸續續都去世了。父輩的大師感覺稍微少一點,跟文革多少有關吧。新一代的都還沒到成為大師的時候呢。成為大師是需要時間積澱的,你看中國恢復高考才三十多年,受這個教育制度「毒害」的都還沒到歲數。我覺得大師會有的,只是需要等等吧。

困了,思維不甚清晰,有亂有錯,希望包涵指正,定將修改。

最後吐個槽,不禁覺得「國足差得都被黑成這樣了,為啥還能差得不動如山」是個好問題。


全世界有四種高考制度。

第一種就是像我們中國這樣的,一次高考決定,簡單、粗暴,直接決定命運。

第二種是像日本、韓國、法國這樣的,每年實行一次高考,考完之後學生寫大學申請書,大學再進行面試篩選,最後綜合錄取。

第三種,代表是英美,多次高考,學校面試。

比如英國,高中最後兩年安排四次高考,一年兩次,學生考的不滿意可以補考,學校招生自由度也很大,既要看成績,又要看學生的面試表現、推薦信、課餘參加的社會活動等等,綜合評定。美國就更誇張了,SAT可以一年考7次,成績兩年內有效,以成績最高的一次為基準,學生面試後,錄取還是不錄取,完全由學校決定。

第四種,代表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德國。這些地方乾脆沒有高考,完全由學校自主招生,成績主要看平時,課外活動表現也很重要。

這四種制度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點:高考的次數。

高考是整個教育制度的核心,學生一旦進入學校學習,就開始圍繞著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來運轉。於是在那些高考只有一次,並且決定命運的地區,學生們只能通過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陷入題海戰術之中。這些現象普遍的出現在東亞地區。

為了避免這種問題,西方國家則普遍採取多次高考,甚至沒有高考的方式。這會是未來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比如韓國,就已經決定要將高考次數從一年一次,改為一年兩次,中間隔15天,以兩次中成績較高的一次為基準,這樣就大大的降低了一次定終身的缺陷。

第二點:大學的自主招生權力。

我國的大學在招生中是沒有什麼權力的,只能通過冷冰冰的高考分數來錄取,但在國外,學校的自主招生環節比高考成績要重要的多。老師的推薦信,個人的申請書,面試問答,性格特點,個人特長,社會活動,背景人脈,都是考察程序中的一環。

學生,說到底是大學的產品,學生進入職業市場之後的口碑表現直接決定大學的未來聲譽,沒有誰會比大學自己更懂得什麼樣的學生是好學生,什麼樣的學生是自己需要的學生。就像企業招聘一樣,你不讓考官和應聘者有面試的機會,又怎麼能知道這個應聘者到底合不合適呢?

以上兩點不同,直接決定了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

因為高考很重要,容不得有失手,所以只能拚命背書,拚命做題,揣摩出題者的用意,形成僵化式的教學模式。另一邊,由於高考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社會活動和個人才華,所以學生都將精力放在了課外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而這樣的學生,無疑是更受企業僱主歡迎的,對市場的適應性要好得多。

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國的教育制度依然堅持「一次高考決定命運」的方式呢?

理由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成本。剛剛恢復高考那會,中國有多窮就不用說了,於是必須考慮用成本最低的方式來決定大學的錄取。只要一次高考,不用各地奔波去面試,成本自然是最低的了。

第二是公平。在我國這個全部公立學校,缺乏透明度的教育環境里,確保公平的最好方式就是減少人際接觸,一切數據說話。

這兩個理由成立不成立呢?

當然是有道理的。沒有什麼比公平更重要的了,這也是現行教育制度得到社會擁護的基礎,只要公平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現行的教育制度就會像碉堡一樣堅固,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

那麼為什麼國外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呢?

關鍵的區別在於,我國的學校是實行計劃經濟制度的,而西方的學校是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

你看西方的大學,要麼是私立學校,要麼是有校董會的公立學校,獨立性很強,都要憑本事在市場上立足。這就跟私營企業一樣,應聘者的個人能力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誰還會胡亂讓關係戶進來呢?但我國就不同了,全部公有制,校長是上面指定的,KPI只考核論文成果,過兩年拍拍屁股走人,沒有制衡,沒有透明度,你說學校會有什麼動力去選擇最合適的學生呢?

和國企改革不同,因為跨國公司的進來,國企們只能被迫去進化,否則就要被市場淘汰。但是教育制度呢?這種壓力幾乎不存在,沒有生存的危機,自然就不會有洗心革面的反思,於是三十多年過去了,一切還是巋然不動。

在制度不變,公平性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呼籲將高考的次數,從一年一次,變為一年兩次,甚至多次。這比每年高考3+2、3+X、3+綜合+1,……翻來覆去的炒要有意義的多。至於說減少作業,呼籲素質教育什麼的,你不讓大學有自主招生的權力,說再多也是耍流氓。

最後請容我大聲呼籲:請將高考改為一年兩次吧!!!一次失手,就得下一年從頭再來,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糕的了。


轉一下我答的另外一個問題的答案,是關於美國教育的。其實教育的最大秘訣就是「刻意在能力圈邊沿的重複」,這也是西方研究的成果。

==============

美國的教育算放羊式,對聰明或勤奮的精英絕對可達上不封頂的高度。

但對中層、中下層放羊式教育就不大妙。他們精英的課業負擔不比中國重點學校少,但中下層學校可算毒品性和耍酷的訓練營,反智主義盛行、以學習為恥。

美國以前不存在H1B問題,每年6萬5的份額用不完,並不是那時美國不吸引技術移民,那時美國和發展中國家差距更大,現在每年10萬份額不夠用,也算所謂快樂教育的惡果。

聽過幾個美國人說快樂教育也就是近20年才開始搞的,以前美國不是這樣的。

整體來看,中國紮實的中學教育和部分本科教育雖不完美,但決不最差。

我認識的實例中,美國有個性的學生可以看完達芬奇密碼腦袋一熱就去讀藝術史專業然後畢業找不到工作,而中國的學生沒那麼有個性或者必須收斂個性去讀理工科,但正是因為中國雄厚的工科教育才有華為聯想小米大疆,也才有未來可能的製造業升級。中國一定不能上「快樂」教育的當。

「快樂」打引號,是指放羊式、不兜底、以好好學習為恥的學風。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當然很棒,因為那首先是精英教育,精英在哪裡都棒,更不要說是在富可敵國的美國大學裡。其次,美國大學一半的教授和研究生都是進口的...

我覺得中國大眾教育基本算成功,一是文盲大幅減少。二是,一個三十多年前和印度一樣的國家,現在開始輸出手機電腦通信高鐵了。也就一代人的時間。這代人受了什麼教育?這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印度的精英教育很好。

=====

有人扯到我重理輕文上了。說到文科,中國和(好的)美國文科差距更大,理工科相對客觀有章可循,而且較少涉及意識形態所以拿來主義方便。經管社會學政治學新聞心理學(雖是理科但性質和文科差不多)教育學等這些東西中國落後美國更多,所以我文中用中國相對較好的理工科舉例子。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學習沒有捷徑要下苦功,用美國人的流行語叫「刻意練習」,反智主義出不了人才--我以前想不明白這個,深入接觸了就不一樣了。其實就連怎麼學習的「學習學」也是外國優秀的文科產物,具體大家可以看看《異類》。


高考制度,其實在各地還是及時跟進需求的。

中國高考制度那麼多不滿,其實90%是因為一個城市不肯公平參,它不動如山與罷了。

拿其他省市做例子說中國高考一直在進步。這是掩耳盜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哈工大運動會強制學生當觀眾?
目前有哪些運作良好的網路教育網站,或看好哪些極具潛力的網路教育網站?
你的老師教過你哪些錯誤的知識?
人大附中今天在北京的地位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國家不規定漢族人學習少數民族語言?

TAG:教育 | 中國教育 | 中國 | 教育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