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跟我們說話一樣么?還是都用書本上的文言文一樣對話?

為什麼古人就不用他們的日常用語寫文章,而要用文言文寫?


我不同意@王銀峰的回答,我的答案和他正好相反,一門語言只有在反覆的使用的前提下,才能不斷的成熟、進化,進而體現出更獨特的特性。

上古時期正因為書寫材料的珍貴,書面語的發展不成熟,所以很多著作基本上是比較真實記錄下當時說話者的原話,從《尚書?湯誓》到《論語》《孟子》,都是符合口語的習慣的。

在這之後,隨著文言文的不斷發展,逐漸與口語分節,成為獨立的語言。

越到後期,文言和白話的區別就越來越明顯。以清代為例,《紅樓夢》中對話基本是白話的,《聊齋志異》基本是純文言的,對比一下可以發現,兩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各時代,各地區都有自己的白話文,當然跟現代大不同,只是古文學中大家比較嚴格堅持寫文言文,明清代才開始有書面白話文的習慣。

對音韻來說,如果您的「古人」是指上古時代(夏商周代之類的),當時大部分人口居於平地,因此分化不多,各地音韻大同小異。不過當然,這些上古音與中古時代的萬種方言都差非常多,與現代差異更多。不過通過文學的規律性,可以推斷很多上古時代的發音。音韻學家鄭張尚芳解釋:[0]

先秦古籍中所記夏代歌謠可能是口頭相傳的記錄:《尚書?湯誓》記夏民罵夏桀「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孟子》所記《夏諺》、《逸周書》所記《夏箴》,這些謠諺都押韻,押韻系統也類似周代古音。所以我們可推斷夏商周的語言差不多。

還有這特別好玩的短片,封神榜加上古漢語配音:http://www.youtube.com/watch?v=VIkQSuZbbt0

[0] 「中國古代的"普通話"--訪音韻學家鄭張尚芳」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70485/70513/5216469.html


中國自古就分書面語即文言文和口頭語即白話文 文言文是給知識分子學習使用的 也顯示其地位和學識 而白話文則是百姓日常使用的 正因為文言文只保留在少數知識分子的手中 因此中國的文盲率極其的高 但凡識點字的 都相當於我們今天看待名牌大學的學生一樣 而能中個秀才舉人的更是碩士 博士等級了 總之掌握文言文的人才不多 但歷史又都是由他們這幫知識分子記錄的 因此一脈傳承 再看白話文 當年白話文也是說推廣就推廣開的 效率之高絕不是新學一門語言這麼困難的 因為它同樣也是在民間一脈相承的 只是這些人的知識不夠 讓白話文只是口口相傳 就算要記錄 也屬不入流或自顯沒文化的表現 因此無法以書面方式流傳下來 但卻是比文言文更具生命力的語言

所以中國的確分兩種語言 一種是存活於筆端的 一種是存活於口頭的 二者涇渭分明 各不佔領對方的地盤 以一種平衡的模式 為中國保留下了珍貴的語言文化!


語言,或者文字,和我們觀察視界的廣度以及記錄的便捷性都有很大關係。這一點可以從新辭彙的湧入得到證明。

上古時代,我們的視界是不夠那麼有廣度的,同時記錄也是極其困難的,所以,語言文字其實遠不如現在這麼豐富。看通假字就知道了,部分是記錄時候的錯別字,部分是借代。

文言文到了後期,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官方標準而存在,因為我們地方太大,方言太多,所以,文言文實際上起到了現在普通話的作用。


古代說話和寫文章有不一樣的語言體系,寫文章的語言用文言一方面是書寫材料的珍貴,更重要的事為了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讀者都能讀懂書寫的文字。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朱元璋的聖旨,有諸如「拖出去,著狗吃了」之類的大白話,因為他沒讀過書啦。


像先秦時代的文言文確實是當時人們口頭的話語,例證就是《詩經》和《論語》,它們忠實記錄了當時的流行歌曲和明星語錄。

而真正意義上現代人能理解的白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沒做過研究,但是推測是在宋元時期。由於北方民族入侵中原,他們改進語言,特別是元朝大一統,要求統治語言能讓各族人理解,於是讓漢語結合游牧民族語言特點,變得更通俗易懂。元曲已經算是書面上稍帶文言的白話文了,而元代出了一本教外國人漢語的教材《朴通事》,裡面用幾乎是現代白話文進行吃飯問路的對話。


各位的分析都很專業,小的前來打個趣吧,給大家分享幾句留在史冊里的古人大白話。

1《舊唐書》記載安史之亂時,唐軍大將白孝德禦敵,叫陣曰:「賊識我乎?」你丫的認識大爺我嗎?

叛軍輕蔑曰:「誰耶?」白孝德隨即通名:「我!國之大將白孝德也!」叛軍孤陋寡聞,回了一句:「是何豬狗?」

2《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想當皇后,唆使老公高宗去跟幾個老大臣通個氣。結果老大臣之一的褚遂良要死要活地不同意,惱了在後面監視的小武,跑到前面來說:「何不撲殺此獠!」幹嘛不給我宰了這頭野豬?

3 《集異記》記載,早年間魏徵一次雙雙惹惱了太宗,太宗氣沖沖地回宮,對著長孫皇后喊了一聲:「會須殺此田舍翁!」老子一定要幹掉這個老農民!

4 根據音韻學考證,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靜夜思》,用當時的語言應該讀作:槍真看襪光,泥這地漲香,尕兜蟒仙襪,得兜思過夯!

您看古人說話跟我們一樣嗎?一樣還是不一樣呢?


交流的話用有古代用字習慣的白話文,著書立說才用文言


我個人也更傾向於文言文、白話文是兩條平行線,文言文是書面語,白話文是日常交流用語,現在文獻上面保留下來的是文言文。書面語之所以用文言文,就像上面已經有答友解釋那樣是因為書寫材料的局限性,使得惜字如金。語言的發展是跟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的。對比文言文,從春秋時期的文化經典到明清時代的官方文獻,從語法上你去對比,發現變化並不太大。我拿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漢代的《史記》,宋代的《資治通鑒》,再到後來的《明史》、《清史》進行對比,能夠證明這點。也就是說兩千年的跨度,文言文的語法、辭彙雖然在變化,但差異並不算大。同樣道理,白話文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比如明清小說,應該是當時的白話文寫作,咱們現代人讀起來也並不困難。這是六百年的跨度。白話文不是明代突然出現的,之前就有,只是沒有被記錄保存下來。對比文言文的發展歷程,白話文也應該是類似的演進過程。


竊以為書面的文言文是因為書寫材料的珍貴,沒法話癆子。

口頭語要是說得像文言文,那能交流嗎?


推薦閱讀:

有什麼動物是吃螞蟥的?
為什麼很多英語考試作文題目中用到的人名是「李華」?
很多美國人的姓不會讀怎麼辦?
房間里蒸發醋可以起到殺菌作用嗎?
像天天向上和快樂大本營這些節目,平常主要都是一兩個主持人在講,為什麼要請那麼多個主持人呢?

TAG:歷史 | 冷知識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