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為何是勸飲海喝而不是細細品鑒?


有個在UCLA上學朋友跟我講了一個故事。

他在那學校裡面也不怎麼學電影,也就是鍍金,因為他爸爸是中國電影高管,所以他基本在UCLA瞎混。

某一天,他教了一群外國人划拳,終於教會了,外國友人很疑惑的問道:

「出拳的規律明白了,可是為啥輸的人要喝酒呢?難道不是贏的人有酒喝嗎?」

這位朋友崩潰。

這個故事說明,中國酒文化,是社交文化,不是品酒文化。

酒是萬能社交工具。

獎賞,懲罰都可以喝酒。結婚,死人都可以喝酒。

殺人也是摔杯為號。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處理這個問題。

中國一直有品酒的小圈子,隨著經濟的復甦,尚味和把玩的氛圍會越來越濃。

接觸不到,並非代表沒有。

至於灌酒和喝爬的文化。。。

主要因為酒場作為生意商談的重要場合,產生了這樣的玩法。

喝多了,容易做不理性但符合某方利益的決定。

這並非真正的品酒文化,而是生意文化,酒僅僅是工具。

愛玩兒汽車的人,很少關注卡車承重有幾個橋過高速公路收費最少,運載能力最強。

一般所講的xx文化,都是指玩家圈的標準和文化,而不是生產環節的。

所以問題問題是個偽命題。

至於這個現象的發展,現在的社會現狀其實年輕人對於海喝白酒已經沒有太大的習慣。

隨著購買主力群體的變化,消費形式會有顛覆性改變。

中國的酒市場也在呈現大變革的局面。

從商用功能飲酒轉向生活休閑式飲酒。

這個過程會很有意思^_^

傳統企業如果把握不好,說不定會有很大影響。

手裡持有大把茅台股票的朋友可要好好思考一下。


酒文化有什麼用?題主你先看下這個感受下: (一張張貼圖不給點贊太對不起我無線滑鼠的電了。= = 靠,現在才發現可以直接複製粘貼,我還一個個圖片地址上傳,真丟人) 漫畫背景請自行百度 : 祖國需要你的胃

漫畫版權 @逆光飛行

帝國末任國防部長沙波什尼科夫曾經對《紅星報》記者講述過這樣一件事,他作為空軍總司令陪同國防部和軍事工業委員會代表團前往北京參加有關出售蘇-27飛機的談判。因為那個時候雙方兩國關係剛剛解凍,雙方在相隔20多年後再一次接觸都感到有些不太自在。某位阿爾巴特軍區首長在宴會開始前大大咧咧地對中方接待人員說:「如果是點不著的酒就不要端上來了,那不是男子漢該喝的東西。」

  沙波什尼科夫一看就明白,這是他們對外軍事合作局的老把戲。從德米特里.烏斯季諾夫主掌阿爾巴特軍區時就是這樣。蘇聯軍事代表團總是以這種盛氣凌人的態度對待印度、越南和朝鮮等兄弟國家的同行們,最拿手的一步就是在宴會上(正式宴會)端來高烈度的燒酒,然後當著目瞪口呆的主人面一飲而盡。雖然這些國家也不乏貪杯之人,但是考慮到人種的差異和所處維度的關係,能像俄國人那樣痛快淋漓的豪飲者畢竟不是很多,更別說在一個國家的國防部或者總參部中尋找這一類的酒徒。

  曾經有過很多次,我們的將軍在宴會中放肆地譏諷印度國防部的官員而使對方難堪地下不來台,因為那些可憐的素食主義者這輩子也沒有接觸過有度數的飲品。有幾次甚至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的沙波什尼科夫都感到看不下去了,他覺得如果不是在印度教的熏陶下使當地人的性格較為溫和,同時莫斯科又以非常優惠的條件提供米格飛機和薩姆導彈。他很懷疑對方是否會如此地忍耐。蘇聯元帥烏斯季諾夫似乎認為,首先在酒桌上擊敗對方是取得絕對心理優勢的第一步,而這條怪異的法則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一些軍人和外交官。

  宴會中,中方代表團中的一位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的參謀被林虎指派為酒司令。那位身穿空軍制服的大校參謀是個瘦得像竹竿一樣的傢伙,如果穿著軍大衣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估計一陣風吹過可以向風箏一樣飛起來。起先我們還以為是中國同志捨不得那些茅台酒,因為我們聽說這個品牌的烈酒在中國也是很珍貴,因此才派出這一位酒司令來糊弄我們。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那個傢伙喝起酒來就像是頭飲水的驢。更要命的是,他的最愛居然是將白酒和啤酒混合起來的「約爾什」。最後整個代表團17個將軍都是被抬出宴會廳的。就這樣,「烏斯季諾夫法則」被反過來用在了我們自己的身上。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連沙波什尼科夫自己都感到有些好笑。在這之後的談判中,對方的姿態明顯高出一大截。而我們那些被灌怕了的將軍們呢,一個一個灰頭土臉的就好象是吃了敗仗一樣連說話都輕聲多了。不過,在離開北京的時候。中方贈送了大量精美的禮品作為「戰敗者」的安慰。成套的高檔水晶工藝品,精美絕倫的蘇州刺繡,嶄新的索尼攝像機和一些我們也叫不上名字的電子產品。代表團的成員們簡直樂壞了,要知道那個時候即使是一台二手的索尼攝像機在莫斯科基輔市場能賣到怎樣的價錢,況且那個時候我們那些可愛的將軍們還不是那麼靈光。況且中方作出的安排非常細緻,當得知國際軍事合作局的弗拉基米爾.伊舒特科將軍第一個外孫剛剛滿月的消息後,他們在贈送給伊舒特科的禮品中特意安排了一個跟真人大小般的玩具毛熊。曾在烏蘇里斯克第127摩步師任參謀長的伊舒特科在機場的時候感動的幾乎當場哭出來,就這樣,大家好樂不可支地登上了塞滿禮物的飛機,並在接下來的會談中以一個我們現在都不好意思承認的價格達成了合同。

  故事到這裡並未結束,兩年後在參加一個迎接中國海軍代表團的宴會上,一名眼見的總參聯絡局官員發現了那位「約爾什」。雖然他明顯胖了,臉色也紅潤了許多。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次他換上了海軍的支付。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在很多俄羅斯人眼中,中國人大都長的一個模樣。除非是很熟悉的人,否則要分辨他們的樣子來是件很艱難的事情。出於這個原因,那位聰明的副局長沒有聲張。只是私下跟沙波什尼科夫談到過這件事,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997年林將軍到莫斯科試飛蘇-30飛機,互相間已經很熟悉的二人才在一次聚會中提出這個問題。原來那位「約爾什」其實是一個根本不相干的勤務軍官,在解放軍的總部機關以永遠無法被灌醉而聞名。據說他的體內能分泌一種特殊的元素,即使全世界的烈酒都無法對他產生任何作用。對俄羅斯人的性格和作風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林,在會談前將這位「特異人士」才他管理的軍官食堂調到了自己手下,並給予了一個艱巨的任務:「祖國現在需要您的胃來收服那些乾死的俄國佬!」最終,特異人士圓滿地完成了林將軍賦予的任務,並獲得嘉獎。因此當海軍代表團啟程前往莫斯科之前,他又被借調到海軍執行同樣艱巨的「特殊使命」。

  耶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後來對記者這樣表示:「有什麼辦法呢?那傢伙太了解我們了,要知道他的身上有一半俄羅斯血統。這大概就是所謂「上帝的安排」」。

  蘇27的故事很長,還有就是第一批蘇27是訂單24架,但是由於發動機和機體都是庫存的。

  俄羅斯的將軍們怕TG不高興,就飛來了26架。

  記得是說附送了兩架UBK。


偶爾看到這個問題,以中國現狀,用「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句來回答是最恰當的,所以,如果你遇到海喝的情況,必是「之意不在酒」的氛圍。


控制。

連一件能讓你興奮、讓你迷糊、讓你嘔吐、讓你失去意識最終會讓你失去健康的事,都能通過一些「道德、情理、感情、做人、社會」等等堂而皇之甚至聽著言之有理的屁話,來控制得你不得不做,做多做少做到什麼份上都由對方的嘴說了算——

然後如果你沒本事反過去這樣對別人,你就是無能,就不能保護自己以及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是沒有真正社交參與社會,就是不理解或不能融入社會,就得不到所謂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某些機會等等……

如此而已。

我不知道外國是什麼樣,但感覺得到世上有兩種酒文化,一種叫酒文化(或者叫社交),另一種叫中國酒文化(或者叫以社交或情感為名,實際上是對本應是純個人行為的控制活動)。

只要這種中國酒文化還存在,中國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所謂平等交流或交往,至少從個人層面是如此。

只要這種所謂文化或所謂社交還存在,什麼自由什麼平等,屁。


也有可能是:中國人自古的飲酒習慣是從民間地頭的豪爽做派影響到社會體系的中高層,而西方飲酒則是從高層的優雅細緻逐漸影響到普通百姓。中國的自古酒水是以高粱等百姓眾多常見為原料,西方酒水更多來自於稀少的葡萄。


酒桌文化就跟道德綁架似的,不喝就不是兄弟,不喝就不是男人。


喝酒就是爭鬥,誰還管怎麼品酒


古代的酒是米酒,度數很低,可以大量喝。

還有就是認為喝醉了可以達到一種類似「自然」的境界。


品酒問題,品不品酒和酒精度數關係很大,在外國也沒有人品啤酒吧,啤酒度數小數據多再慢慢品得喝到什麼時候啊。中國古代大部分時間的酒都是很低度的,這個品不起來。直到白酒出現,有了像茅台之類的高度酒後才可能品,但個人覺得像燒刀子之類的白酒要品忍受力還是要比較強的,這個和紅酒不一樣。

勸酒這一習俗可能起自周代(更早的時候是你能喝多少喝多少喝到醉為止),儒家把它納入禮法,主要是制定了一堆規矩明確長幼尊卑之分(現在還有很多體現例如酒席哪裡是領導的座位等),如果主人不勸酒自己倒酒自已喝之類大概會被視為蠻夷野蠻人大逆不道,所以結果主人為了體現好客只好多勸酒,不勸酒對方不能喝啊,最後大概只能用酒醉來體現好客程度了。另外古人喝酒還是挺難得,特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喝酒成為負擔大概只是近幾十年的事了。


轉------「中國的酒文化就是自虐和虐待的文化,通過虐待別人,獲得成就感和主動感,通過自我虐待以視臣服,這都是人性最惡劣的一面。而且一個地方越喜歡拼酒,一定是經濟不發達,人也比較懶,人也是不講道理的地方。。


國內的飲酒文化,從何時起變成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們不清楚。然而究其本質,就是一種好勇鬥狠、自戕以顯誠勇的行為,猶如上梁山必須要交投名狀,敢喝才真誠,喝到自己偷偷去廁所吐,才見真心。總而言之,就是一種以酒為媒介的類似血盟的儀式。


因為中國近現代的正常社交出問題了,人與人的基本信任的程度降低了。

於是需要一個快速拉近拉緊關係的儀式。請客喝酒就成了首選。

因為在中國很早就有了『酒肉朋友』這個詞,吃喝玩樂的確是拉近彼此距離的很好的方式。只是近現代漸漸與利益結合起來,味道全變了。

勸酒只是一個場面上的禮儀,就像我們習慣揮手拜拜一樣,習慣了就成了自然,談不上什麼文化。

----------------------------------------------------------------------------------------------------------------------------------吐槽:

事實上,中國人的精神文明追求的是謙和溫潤的。

所以,酒桌上的那些豪爽大氣只是一個拉近距離的形式,有時候只是一些場面話的暖場。

大碗喝酒,大聲說話,不代表這個人就好。真正關鍵的還是私下的接觸。

你以為我會跟你們說我就遇到特別令人討厭的這種人么,不存在。


中國文化含蓄內斂,說話喜歡隱藏真實意圖,難以準確把握到對方的目的,而大家普遍相信酒後吐真言,所以酒文化中灌酒直到灌醉為止也是出於這個目的。而且酒後容易失態,本性易露,既可以觀察對方的為人,也更容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在心理上,有過一起丟人、出醜、打架或犯錯的經歷,就很容易培養友情,拉扯出關係來。在長時間的酒文化演變中,灌酒已經慢慢成為一種習俗。喝酒本身已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延續和拓展社交關係,加深人情,並不再是為了喝酒取樂。也許只有那種一個人獨飲才算是在品酒吧

個人淺見,有錯誤之處還請各位指正,謝謝~~


因為一堆不熟的人在一起,為了避免尷尬,就只能狂勸酒了。


看上面的回帖,一句總結: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反正歐美的東西,理不理解也肯定是好的,只要是國內的東西,理不理解也是壞的。

誰說國外就沒有海喝了?你們自己上網去搜老外醉酒的照片。

北方人性格豪邁,物產豐富,大魚大肉吃慣了,酒當然必不可少。魚米之鄉同樣糧食豐富,酒也必不可少。

這就是文化,什麼小口喝酒就叫文化,大口喝酒就是沒文化,呸。


我這麼愛喝酒的人,我都承認酒本身的味道不怎麼樣。

再好的酒也是不怎麼樣。

酒的意義只在於讓人上頭,一上頭就開心了,就放鬆了。

慢慢品是啥意思,趕緊進入狀態是第一位的。

我這麼不喜歡喝茶的人,我都承認還是茶比酒更值得慢慢品。


中國酒文化,千年以來都是細細品鑒.

大碗喝酒的那是苦力下九流的做派。

現在的酒文化,繼承於蘇聯,蘇聯人吧這種喝酒方式傳給TG,TG把這做派發揚光大.這也是一種文化的斷層。


喝多了,喝吐了,才能證明你喝好了,其實蠻鄙視這種文化的。我不知道我總結的是不是到位,但至少大部分是這種態度來對待酒桌的。


因為酒是糧食釀的 自古以來是奢侈品 勸人多喝是好客之道,中國人又客氣。 現在墨守成規下來了。


齊侯使敬仲為卿……飲桓公酒,樂。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

就春秋古禮而言,飲酒是相當有節制的。濫飲作為較正面現象出現,是在魏晉時期,所謂劉伶、畢卓、阮咸等名士風度,道家思想對之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魯莽點說,濫飲的風行當是隨著貴族禮制不斷衰亡而盛的。古飲酒禮既趨於消亡,酒幾乎完全成為文人、俠士對抗廟堂文化的工具,「落拓江湖載酒行」,酒的禮儀酬酢遂擺脫其繁複的外在形式,而追求迷醉的快感,不重品鑒,惟求一醉而已。


推薦閱讀:

最容易被中國人「誤讀」的事物與概念有哪些?
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什麼?
中國有哪些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為什麼男生留長發會被認為不正常?
有什麼中國人都知道的潛規則?

TAG:生活 | 中國文化 | 酒文化 | 交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