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為什麼要選擇購買 IBM 的股票?

巴菲特稱第三季對IBM進行投資,今年已經買入107億美元IBM股票。巴菲特以前不是說不投資科技公司的嗎?為什麼?


1、安全邊際。按照格雷厄姆《聰明投資者》里給出的標準,成長股的安全邊際為:8.5%+兩倍的預期年增長率(增長率為今後7-10年平均的預期增長)。如果上面答案中13倍市盈率準確的話,就是說IBM只要在未來保持每年2.25%的增長,現在的股票價格就是安全的。

2、股息。在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里,股息是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他選擇的公司至少要有連續10年支付股息的歷史。從股息角度講,IBM是一家符合格雷厄姆投資標準的公司。

3、行業。芒格的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逆向思維。如果想取得成功,那先研究怎樣才會失敗。Berkshire Hathaway從未涉足高科技領域,按巴菲特的話說是他們不懂這個行業,再具體說就是不喜歡高科技行業的周期變化,搞不懂科技的發展如何讓一家企業失敗。如今的IBM已經轉型成為一家服務型的顧問公司。這是兩位老人家能夠理解的行業。

4、機會。早期的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學徒,信奉的是分散投資。後來受芒格影響,開始在偉大企業下重注。也就是說,巴菲特不會在股市低谷的時候買上幾十家的股票,而是會選擇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下大單。以Berkshire Hathaway如今的規模和手中的現金儲備,世上可供選擇的公司真的不太多。這也許會逼迫兩位老人家轉變一下思維觀念。要記得,他們二位都很擅長學習和不斷否定自己。

5、我自己胡扯。水電煤剛剛進入人們生活的時候是「高科技」,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慢慢變成基礎服務。電腦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是高科技,現在成了生活的必備品。時間變了,高科技的定義也會不同。也許老人家的看法已經變了,IBM(甚至是這次也投資的Intel)就像可口可樂一樣,是具有強大品牌價值和競爭門檻的基礎產品(服務)提供商。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提到:

巴菲特曾與伯克希爾公司的幾家子公司的信息技術部門就IBM進行過討論,並參考了自己幾十年前的專業經驗。當時,他曾試圖向其他公司推銷與IBM公司相競爭的技術,結果卻被告知從沒有人因為選擇了IBM為供應商而被解僱。巴菲特說,這個公司能夠幫助IT部門更好地完成工作。對於一家大公司來說,改變審計公司和律師事務所都是大事,讓IT部門停止使用IBM的產品也同樣是大事。這其中有種一貫性在裡面,我多年前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There is a lot of continuity to it. … It was something I should have spotted years earlier.)。

……巴菲特說,他欣賞IBM的部分原因是它提出的五年計劃,他指出該公司高管已經確定了明確的長期目標,然後努力去實現目標。

巴菲特這種價值投資者之所以遠離科技股,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公司缺乏「continuity」,而競爭非常激烈,這對長線投資是非常不利的。而他通過多年的觀察,認為IBM和一般的科技公司有所不同,值得長期持有。另外,「從2000年至2010年,IBM公司以股息和股票回購的形式向股東返還890億美元。作為截至2015年的一個五年路線圖的組成部分,IBM計劃向股東再返還700億美元」,這也是巴菲特在其以往的投資中非常看重的因素,張毅推薦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不過,巴菲特這種人物的真實想法也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徹底搞清,還是等著看他給股東的信吧。


偉大的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J. Baumol)在1965年做產業變遷分析的時候逐漸發現了這個問題,現在被命名為「鮑莫爾病」的一種普遍現象:那就是代表高勞動生產率的新興行業(其實完全可以運用到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分析上),其利潤率回報和人員工資的變動往往和其高勞動生產率成反方向運動。

也就是說,創新行業的利潤率和工資都比傳統行業低,其高生產力率所創造的價值(高利潤,高工資,高股價,高市值等)都通過比市場更低的產品價格過渡到消費者手中,或者以高昂的成本方式轉移到圍繞在創新行業周圍的傳統行業中(尤其是能源,服務行業)。

創業板的股票都很好,都是有創新的,就是不夠老。所以,從哪裡漲起來,就會掉回到哪去。美國的創新公司都還在等待想微軟和蘋果一樣成為行業霸主,最後成為他們所宣稱要推翻的壟斷的傳統行業。

煙酒消費品,房地產,能源,餐館服務,銀行,醫藥,教育,然後是政府公共服務。ICT革命的好處被這些行業吸收了,所以在8090年代是高科技公司的四川長虹, 其產品價格反而越來越便宜,人員工資也低。

而以上收益行業的產品價格越來越貴,人員工資越來越高。

我們的第三個結論就是,新興行業崛起的收益者是消費者,產業鏈上的傳統行業和公共服務業,收益者相關的股票漲幅比整體經濟的平均漲幅高。投資新興行業的上市公司要等到它快要變成壟斷企業前才可以,這時候才會有股價飆升的可能,在這以前,風險過大。

所以,巴菲特總是不投高科技公司反而鍾情於鞋帽消費品,保險和鐵路等等,但是長期獲利非常高,就是這個道理。等到微軟成了一個傳統公司,他反而開始投資微軟了。這就是鮑莫爾病。


我認為這篇文章說得很對。http://tech.qq.com/a/20111115/000177.htm


1、市盈率低,13倍;


2、IBM派息率穩定的保持在1.6%左右,與美國10年期國債的利率相差無幾。


3、處於諮詢行業,比較穩定,競爭壓力較小。


巴菲特斥資百億吞下6400萬股IBM股票,成為IBM最大股東,其原因是IBM向後對社會的貢獻度將遠遠超過蘋果公司。IBM收購Algorithmics公司,提高商業分析和優化軟體業務,拉動長期增長。


我個人覺得李開復老師的回答最靠譜,大意是說巴菲特其實是按照投資傳統企業的思路在投IBM。不知道怎麼把問題鏈接過去,李開復回答的原文請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15973


IBM已經成功的轉型為IT諮詢公司,並且在運行哈撒韋-伯克希爾這個巨型的投資公司所下轄的公司中,其老巴不可能看不到IT技術是如何來改變公司的運營的,或者說這些公司在進行IT系統建設中所耗費的金額有多麼巨大,而收益也是很大。

在科技改變世界商業運行模式的巨大的市場中,如何讓技術更深入的融入管理過程,這並不是傳統的諮詢公司,如麥肯錫、波士頓等公司能夠解決的。因此,他選擇買入IBM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項投資。


建議你讀讀這篇文章,說的很透《107億美元:巴菲特緣何重倉IBM股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b48ba0102dup8.html


IBM是個價值觀正確,工程師優秀的公司。

在服務業,IBM近乎壟斷,價格也沒google,蘋果貴

巴老頭的特點是:只買成熟了的,壟斷了的企業。IT界符合的就是微軟,IBM。


前幾日,「股神」巴菲特發布了2015年致股東信,長期投資美股本地股的格隆匯會員「大隱於市」對此封致股東信及巴菲特的投資邏輯,做了深入研究,特此為大家梳理了2016巴菲特看好系列文章,獨家于格隆匯分享給各位讀者。

經過對巴菲特老先生致股東信的研究,和多年對其投資特點的跟蹤,我們可以看到其目前重倉的股票有可口可樂,富國銀行,IBM和美國運通。

然而IBM在2015年下跌了14%,致使伯克希爾哈撒韋賬面虧損約20億美金,IBM目前股價131美金,遠低於巴菲特的成本價170美金。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周六公布的年報中指出:「我們目前沒有計划出售所持有的IBM普通股。我們認為,我們投資IBM普通股的合理價值將會回歸,並最終超過我們的成本。」

曾宣稱不了解科技股,將不會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為何獨獨鍾情IBM?這其中有什麼玄機是普通投資者沒有看到的?IBM能否在2016年鳳凰涅槃呢?

IBM的基本面

IBM營業收入在過去幾年已經連續14個季度下滑,其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1,045億美金下跌到2015年的820億美金, 每股利潤也從2012年的14.53美元下跌至目前的11.5美元(去除股票回購的影響)。

IBM股價之所以低迷和盈利持續下滑,是因為公司目前正在進行轉型,從傳統的軟體資訊商轉型為以雲計算和大數據為主的諮詢服務商。

從2011年,IBM開始陸續賣掉了其毛利潤率較低的低端伺服器,晶元業務以及X86伺服器等。因此IBM的營業收入在過去幾年大幅下降,累計下降了約22%。

新的業績增長點

俗話說的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截止2015年底,IBM新的「戰略規劃」包括:雲計算,大數據分析,手機平台應用以及數據安全。這些新的業務目前已經佔到了IBM總利潤的35%,較去年同期上漲約24%。其中雲計算銷售額達到了100億美金,較去年同期增長57%。大數據分析銷售額達到了180億美金,較去年增長16%。手機平台開發業務達到30億美金,較去年增長250%。

在IBM的新業務中,發展最迅速的是雲計算。一提到雲計算,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亞馬遜和微軟,不錯,上述兩家公司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確實是市場份額最大的。不過,如果從銷售額的角度來考慮,IBM才是雲計算的領頭羊~

從上圖可以看到,IBM並沒有在雲計算基礎設施上和微軟,亞馬遜開展直接的競爭。IBM雲計算的利潤主要來自APP以及雲計算相關的服務。這符合了IBM的戰略規劃,IBM認為企業把數據放到雲里,不僅僅是為了降低成本,更是為了更好的挖掘數據。而此類服務,更適應現階段互聯網公司的整體發展策略。

IBM獨特的商業模式

巴菲特曾說過「做生意最重要的是生意模式」。IBM的商業模式,其實早已從以前專註做計算機相關的硬體產品上,轉為做更有服務性質的諮詢公司。

在IT服務領域,IBM去年以7.5%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在企業軟體市場,去年,IBM以僅次於微軟的10.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

與此同時,IBM向傳統企業提供信息技術資訊服務,幫助企業提高運行效率,降低成本。2015年,福布斯財富500強企業前50名中,有49家都在使用IBM的雲計算服務!

總的來說,IBM核心業務可以簡單歸為三類:

諮詢服務業務

軟體業務

硬體業務

諮詢服務業務特徵:IBM諮詢服業務的收費標準是Annuity Based (年費制)。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可謂是報紙業的狂愛者,其直接擁有,或者間接控股的報業公司高達100多家。為什麼巴菲特這麼熱愛報紙行業?主要是因為報紙企業的商業模式非常獨特,報紙企業能在為消費者提供服務之前就獲得消費者支付的年費。於此同時,一般大型報紙企業都會形成局域壟斷,其雖然已經是夕陽行業但是依舊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IBM諮詢服務業所收的年費類似於保險裡面的「浮存金」,當一個企業能擁有這種「浮存金」時,競爭優勢巨大。首先,這種機制會使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從而有更高的凈資產回報率。其次,這種年費機制具有非常強的客戶粘黏性,與此同時,現金流也比較容易預測。一旦可以確定顧客數量,以及年費,便可以較為準確的預測其未來的現金流了。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可以用其提倡的估值方法:「一個企業的價值等於其未來經營年限內流入的現金流」來估值企業了。因此一旦未來現金流可以被大致確定下來,那麼這個公司的估值也就大概確定了。這種比較容易估值的公司,正是巴菲特的興趣所在。

軟體業務特徵:IBM軟體業務70%的軟體利潤是基於年費制。

對,沒錯,又是年費制!

這也就意味著IBM整體利潤里有約75%來自年費制。因此IBM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是一個很會「產奶」的超級奶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IBM能夠給股東提供4%的股息(以目前131美金的股價),並且在過去5年維持在每年約2.5%的股票回購。

硬體業務:IBM正在逐步拋售該項業務,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

整體看下來,IBM作為一個正處於轉型階段的互聯網巨頭,能被巴菲特看上,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在品牌方面,眾所周指,IBM可以稱之為IT界的老爺爺了。其已經有將近100年的歷史,這100年間,IBM服務了大量的企業,得到了大量企業的信任。關於IBM的品牌,有一句傳言是:沒有人曾經因為買了IBM的東西而被解僱。與此同時,在過去100年,IBM積累了大量的客戶。俗話說的好,開發一個新的客戶要比維護一個舊的客戶難10倍!轉型後的IBM,已經省去了最費時費力的一個步驟。

在客戶方面,IBM的客戶黏性很強,已經體現在了過去,而未來,IBM所處的軟體服務行業,更有著巨大的客戶轉換成本優勢。例如,富國銀行在美國有超過1萬個網點都使用了IBM的財務軟體。對富國銀行來講,IBM的軟體用著還不錯,其管理層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更好或者更便宜的軟體而冒著風險去更換新的產品。因為對現代企業來講,IT部門太重要了,一旦有什麼閃失,責任非常大。另外,一旦富國銀行的員工習慣使用IBM軟體了,更換新的軟體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重新培訓員工。這種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是很多企業不願意承擔的。這就意味著IBM舊業務會死的非常慢,與此同時,其可以利用良好的品牌效應來推廣自己的新業務!

估值方面,從2002到2011年的十年里,IBM取得凈利潤1080億美元,其中支付股東分紅200億美元,留存880億美元進行再投資,包括收購,股票回購等。同期間,公司的市值增加了800億美元,巴菲特評估企業時強調「一美元留存收益產生一美元市值」的原則,而IBM完全符合這樣的要求。

對於IBM的估值,並不難,我們可以發現雖然IBM的營業收入有所下降,但是其修正後的每股自由現金流一直維持在15美金左右。因為IBM獨特的商業模型,我們可以把IBM的自由現金流當作是「公司債券」的「票息「。

IBM過去5年的平均自由現金流大概是150億美元。巴菲特常用的貼現率是美國政府長期國債利潤,他將其定義為無風險利率。但是當利率水平很低的時候,他會用10%來代替。與此同時,巴菲特在計算中從不使用權益風險溢價這個概念,他使用他願意支付的價格確定安全邊際,以調節風險。

目前美國長期國債利率僅有2.4%,這裡我們使用10%來代替。貼現率越高,意味著要求的安全邊際越高。我首先假設,IBM在之後的前10年里增長率是7%,之後為5%增長。這樣計算下來IBM價值大約為300美金/股,遠高於目前的132美元/股,比巴菲特支付的170美金高出了一倍。如果我們假設IBM從今往後0增長,那麼IBM如今的股價也應該為160美金左右,也高於目前的132美金的股價。

結語

在很多方面,巴菲特購買IBM讓我想起了他買入可口可樂的案例,當時也是很多質疑之聲,因為巴菲特買入價是在高位,當時很多人認為,可口可樂業務單一,增長又慢,好日子已經過去了(像IBM)。巴菲特於1988年開始大量買入可口可樂的股份,1988年底共持有1417萬股,成本為5.92億,每股平均購買價為41.8美元,當年可口可樂的每股凈利潤為2.84元,購買價的市盈率為14.7倍,每股現金流的12倍。巴菲特曾在2012年的股東信中提到他認為對IBM未來成功的最大影響因素就是公司未來的盈利水平,但是他並不希望股價立刻上漲,因為只有這樣IBM才能更便宜的回購股票,他才能更便宜的繼續購買。

對於2016年的IBM,巴菲特老爺子依舊保持樂觀。在我看來,2016年IBM的股價可能將繼續維持低迷狀態,預計將於2017年初開始反彈。這主要是因為IBM的業務里,有50%來自海外,而2016年美元很有可能繼續升值。IBM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中預計其2016年的利潤將會受到美元升值的嚴重影響,預計會損失10億美金。所以我認為待美元升值到一定的瓶頸之時,對於IBM利空出盡,股價也自然會開始反彈。

再加上IBM的雲計算,大數據和手機平台應用等新業務很可能將會於2017年初占營業收入的50%以上,至此IBM的業績將會在2017年得到改善,終止連續盈利下跌的狀況。


時隔六年來看一下問題下各位的"解釋",有點尷尬...


巴菲特現在主要考慮要素如下:

1)穩健:IBM無疑是穩健的

2)個人情感:從少年時代開始,巴菲特就對IBM心神往之,多次表達過錯過投資它的遺憾。現在有機會成為其大股東,成就青少年時代的夢想,無疑是很好的

3)愛國主義:巴菲特多次表達過生於美國的幸運,每次股東大會都力挺美國,其實是一種愛國精神。可口可樂,IBM,高盛等都是美國的象徵,擁有它,支持它,對巴菲特來說,無疑一是一種幸福


除了對鐵路股和可口可樂的投資,目前很大的一筆「賭注」是壓在了ibm上。我認為巴菲特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投資在高穩定性、現金流業務,是在為身後事準備。巴菲特曾認為或其朋友形容他對股票的看法更類似於把股票當成債券投資,他所考慮的是收益率高於資金成本則可,畢竟他本質的身份其實是保險公司的老闆,資金是源源不斷的,而不像基金管理人每年要追逐較高收益率,所以他只要能穩定的把這些錢投資在確定性高的領域,哪怕比資金成本多幾個點的收益,也已經是巨額利潤了。所以大家如果老是用資本市場的看法去看待他的投資行為,很容易有所誤會。從巴菲特過往的動機和ibm的極高的業務粘性和每年為五百強和各國大中小企業維護軟體系統所得的現金流,就可知道這其實還是屬於傳統投資思維,很多價值投資界人士在得知他投資ibm後,還說巴菲特已經弄懂科技股或巴菲特也與時俱進了,更有甚者說價值投資有新的詮釋,我可以說這些人真的不懂投資嘛,至少不懂軟體行業是不會說錯的,有幸的是,我投資了國內一家軟體公司,了解了行業許多特性,所以一看到這消息很容易看出巴菲特的策略,相信類似於lkf老師這些行業人士更容易懂 。這裡要提幾點,lkf老師認為巴菲特不懂科技股,我認為有可以補充的理解。從投資策略看,巴菲特投資ibm是正確的,首先從概率上看,投資ibm實現巴菲特預期的收益率目標不難完成。其次,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收益率,而是追求可預見性。正因為巴菲特深刻理解科技行業變換無常,所以選擇了ibm這家百年老店。換個客觀的角度說,lkf老師覺得哪個人能真正看透科技行業?成為行業先知,恐怕即使有也寥寥無幾,因為一個車間里工作的大學生哪天就把龍頭顛覆掉了,浪潮之巔這本書寫得就非常好,昔日的王者今安在?連創業者都不知道企業命運何在(否則馬化騰就不會想賣掉企業了),投資人又怎麼能押中。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能看準,譬如投資阿里巴巴的孫正義,但即使如孫正義,運氣成分也是必不可少,否則不會在早年遇上重大挫折。在投資的角度看,知道自己不懂什麼,遠比知道自己懂什麼更為重要。從投資的角度算,預期盈利多少乘以預期成功概率減去預期虧損多少乘以預期虧損概率,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不能光算投資其他科技股贏了賺多少,也要考慮贏的概率和考慮到輸了之後會有什麼結果。而投資ibm至少是贏面相當大的賭局。所以,結論是,巴菲特「不懂」科技行業我是贊成,但ibm依然是他在這一行做的比較傑出且符合公司未來狀況的投資策略。總體評論 巴菲特,他是概率決策學這方面的絕世高手,很多商業決策已經做到自動量化概率及收益了,所以他不可能做到孫正義那樣看到馬雲兩眼發光就決定投資他幾百萬(當然這也是誇張了)。巴菲特這一輩子沒犯過什麼大錯,而這點,在極端斯坦黑天鵝事件頻發的領域尤為重要,論到會算計,他始終是王者~


推薦閱讀:

IBM(中國)的公司文化怎樣?這次裁員是否有點兒官僚?
微軟、英特爾、IBM 等公司都在中國有數個研發中心,為什麼蘋果卻沒有?
從 IBM 收購普華永道諮詢業務,到 Dell 收購中國區的畢博。這一系列的收購趨勢說明了什麼?這些的收購,可以帶給 IBM 和 Dell 什麼好處?
如何評價《被 IBM 們「綁架」的中國銀行業》這篇文章?
馬化騰真的是富二代嗎?比爾·蓋茨的母親真的是 IBM 董事嗎?

TAG:投資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IBM | IBM股票IB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