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知識都是碎片」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嗎?怎麼聚合才能成氣候?

從業互聯網2年多時間,最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知識碎片:《整理碎片:互聯網之我想(產品、網編、營銷、客戶、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634730100w783.html是靠譜的嗎?有哪些粗陋之處?有些地方寫的有失偏頗,比如說中國互聯網創新難見等等。望各位給予指正、補充。


看了一下,果然夠碎的。

能看出來提問者有思考,有積累,有沉澱,但是整理的比較扁平,像散文,更像名言警句彙編,缺少一條清晰的邏輯主線。

我覺得碎片化的知識是難免的,我比你還碎,原因有以下幾點。

  • 互聯網的發展給了中國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讓中國的踐行者在最近的兩三百年當中有機會接近世界科技的最領先部分。中國在互聯網方面發展的速度、山寨的速度太快了,互聯網世界的理論發展速度已經滿足不了中國互聯網實踐的速度。

  • 而且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態勢,許多理論還沒來得及發展完善,就已經出現了新的替代形式。當你身邊的列車馬上就要開走時,你要做的是馬上跳上列車,而不是靜下心來給列車拍一張最佳角度的照片。

  • 在過往很多學科以專家教授為理論推動者,而在互聯網時代讓位給著名企業的商業領袖和技術大牛,他們在技術開發,市場開拓,戰略分析等方面都有極強的能力,但是除了回憶錄寫的不錯之外(未必是自己寫的),他們對於理論化還缺少必要的訓練,還不足以擔負起將所學所想理論化的重擔。

  • 互聯網的知識本來就重實用輕理論,生活札記式的文字比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共鳴,有時候不需要全盤接受,只要有一點能夠產生觸動並且有效應用就是成功的。

最後再說一句,整理碎片的過程就是一個知識檢驗和內化的過程,把碎片信息發表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是另一個有效的方法。

身在安徽還是身在上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眼界到哪裡。


互聯網的知識本來就多是碎片,尤其微博twitter流行起來後,很少有人會看很長的東西了,雜誌的文章長度基本是互聯網內容的上限。Wiki是沉澱知識的產品。國內如知乎是聚合和沉澱這些「碎片」知識的好地方


其實這是個挺好的問題,不過尤其是「怎樣聚合才能成氣候」,有點大了。

首先同意提問中那篇文章作者的說法,大家也比較認同,不僅互聯網的知識是碎片化的,非互聯網上的知識──包括每個人頭腦中的知識地圖,如果有某種方法呈現出來,也都是碎片化的。

至於聚合,的確是個大話題。因為在有互聯網之前,書籍、期刊和報紙等媒介形態在數百年中承擔了聚合的功能,這種聚合也的確創造了大量達成共識和理解的共享知識,促進了巨大的文明體系,工業體系的建立,推動了社會進步。然後出現了更快速傳遞信息的工具互聯網,原有聚合形態被衝擊了,這是整個信息秩序的變革,聚合必須找到新的方式,但這個過程很漫長。

你看到黃色小說暢銷上百年後才慢慢有「同行評審」的專業期刊形態,互聯網革命速度會加快,但也至少是幾十年的事情,從純娛樂走向類似印刷機革命時代的專業期刊形態的高質量知識聚合形態,也必然是個漫長過程。從Google的機器檢索服務,到建立人性化的機制去鼓勵知識的創造和促進話題層的理解和分享,都是新聚合形態的摸索和緩慢演進,個人很高興能在知乎參與這個過程。

說得太快,回頭再進一步整理一下。


感謝邀請。

我也是網編出身,哈哈。

1、應該說,所有新興行業的知識都是碎片。互聯網的行業知識是碎片很正常,互聯網行業的知識不但的碎片,而且每個碎片上還都刻著不同的人產生的不同思考、不同視角的烙印。

2、文章我大致的看了,我覺得挺好,首先,先不談內容是否準確,能夠有總結歸納的思維,就是善莫大焉的事情;其次,內容上,對網編的理解比其他的深,這也是當然的,但是我剛才說了,能夠進行總結,到善於歸納,然後就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個不論是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職位,都是提升自己很重要的一個方法。

3、建議你可以考慮換個崗位做做了,從網編出發,可以先轉向運營,實踐一下營銷和BD,嘿嘿。


我想從問題本身,拋開問題描述不談,結合我所從事的事業,來講講這個問題。

首先, @韓冰Bill針對文章本身做了一些高層面的思考, @采銅從更高層面做了總結。

而問題和回答都是2011年的,挖出來這個老墳,不僅是因為在市場營銷的待回答列表裡面引起了我的注意,更重要的是這幾年在互聯網內容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意義。

從rss流行開始,到問題發生前後發展至今如日中天的今日頭條,還是細水長流專註高質量人群的zaker和flipboard,還是這兩年異軍突起的即刻和mono,內容聚合在不斷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眼中。

回到問題本身,我們不妨用市場本質角度考慮,即內容的供需關係。

內容(聚合)的供給側:1000萬個公眾號為代表的自媒體。

內容(聚合)的需求側

{

精英人群:需要高質量,自主定製的內容。

對應產品:即刻,mono,zaker等

有閑一族:需要大量娛樂輕鬆的內容。

對應產品: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

媽媽一族:需要大量親子的知識和活動、深度淺度都要。

對應產品:大量相關公眾號

老闆們:需要大量管理經驗,最新最前沿的商業資訊。

對應產品:大量相關公眾號,主要是朋友圈裡面閱讀

互聯網與科技從業者、創業者們:需要最新最有營養的互聯網資訊。

對應產品:36kr等等

注重生活的群體:需要大量城市裡的吃喝玩樂內容。

對應產品:大眾點評的v9改版,各地大量的本地公眾號等等。

}

演變至今,供給側的根本變化是:個體增加;主題細分;個人風格烙印明顯;大而全演變成各種小而美,總數爆炸式增長。

而需求側的根本變化是:從微博的純碎片化演變到稍有深度的公眾號定製,再到對應具體人群,針對具體場景的內容聚合需求。

針對知識本身,則逐次向深度(知乎)到細分(知乎各領域大V自建公眾號,產生自己專長領域的深度內容)。

而產品的演變更加奇特:從大量自主沉浸定製(微博),到輕量自主定製(公眾號,zaker),到人工智慧個性化推薦(頭條)。

產品演變的背後是產品讓人越來越懶的本質。

作為平行線的電商,其實也在朝同一個趨勢發展,即從百萬數量、上萬sku的外貿c店,演變到術業有專攻的小而美店,再到迎合具體人群的聚合品牌(一條、網易嚴選、什麼值得買、清單)。

其本質也是讓用戶越來越懶,以前要花1個小時才能淘到心儀的產品,現在10分鐘隨便逛逛就能放心買下,並且兼顧逛逛、看看的需求。

而各類產品所能存活的依據,其實可以用最樸實的語言來概括:用戶在某一個具體場景下,用這個產品最能滿足需求。

因此,我們在高度概括的同時,直接深入到具體的場景,便會發現特定主題的聚合是能夠滿足一部分人在一部分場景的需求的,只要這個頻次不要太低,人群不要太小眾,那麼產品就是可以存在下去的。

我在年初有過斷言,說今年是內容年,別看人工智慧、VR那麼火,但是內容還是離錢最近的,尤其是在這個用戶心智空白,但是供給側高度過剩的時代。

而今年內容的主題,不會是新產生什麼細分場景,而恰恰是對於過去已經小型整合一次的內容結構進行一次更加精度的整合。

其原因是,內容已經高度過載,已經演變成人人都把公眾號當成博客寫了。

而大量的優質內容,因為場景不對,儘管內容優質有用,卻不能被相關的人看到。

比如某個商場發布的某個節假日的重磅活動,折扣力度很大,但是關注商場的人很少,因此閱讀很少,因為用戶找不到一個場景去專門關注一個商場,用戶的場景只有下班去哪逛,周末去哪玩

而用戶這邊其實也是挺痛苦的,看大眾點評就跟翻字典一樣乾澀(儘管大眾點評的V9做的革新非常漂亮,但用戶心智是要花很大力氣和時間去撼動的),看訂閱號也是碎片化特別嚴重。

商戶更是最糾結的,他們總是希望你能夠關注他的公眾號,為此不惜送紅包,買單返現,但是你關注了之後,他又能做什麼呢?一個單獨的商戶想要產生優質的內容,是非常痛苦的。

這個痛苦出現了很久,以至於即刻專門出了一些話題「XX打折提醒」。

當然,這是針對我們團隊所熟悉的場景和人群,至於別的場景和人群,可以挖掘出更多。

-------------

回到問題本身,回到問題所提的文章,我有一些個人觀點供參考,不一定正確:

任何新的商業模式和互聯網產品,其出現和存活一定是靠需求驅動的,絕非供給驅動,且要有足夠的油料。

比如典型的供給驅動思路:

「工廠裡衣服庫存這麼多,不如開一個工廠店。」

對應的需求驅動思路:

「這個商場的轉角不錯,人流量挺大,又在女裝聚集地,商場在城鄉結合部,因此我可以開一個迎合城鄉結合部女性的女裝店」

因此,內容的思路不應當是「我很喜歡普洱茶,網上關於普洱茶的內容這麼多,我來給他做個聚合,做一個公眾號或者app」,這是一個典型的缺少市場思考的想法,因為這個想法很難找到對應的人群,對應的場景。

而應當是「現在中國有很多加班熬夜族,他們的身體很不健康,他們在某些場景下在網上也比較聚集,推廣難度不大,我可以針對他們的健康、保養、健身需求做一個聚合產品,先用公眾號,用戶多了再開發app,可以通過自營電商或者合作電商來賺錢。」

當然我只是隨便提出一個沒有經過驗證的想法,並不想證明這個想法多靠譜,而是這個思維的切入角度是相對靠譜的,因為是需求驅動思維,照著這個思維,快速做出mvp快速驗證,初步驗證通過了,後面是很有可能有存活空間的。

足夠的油料,是指,要有足夠的物料來給你用,不僅僅是存量,更重要的是上新、更新的增量。

一個當地美食類的產品,兩周更新一個,你會用嗎?

反之,每天更新5條本地值得逛的店鋪,很多人是願意關注的。

對於內容聚合產品來說,油料無疑是可以用來聚合的各個平台的內容。

因此,內容聚合這個概念,早幾年做,一定是缺乏油料的。

事實上,我對於我們自己的產品【去哪逛】,還是有很多保留的,儘管在初步驗證時,有很多用戶給我們的反饋不錯,給了我們很大信心,但是在這個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我也不敢太過放言這個產品一定會怎麼樣,因為內容聚合太廣或者太深,都會帶來其存活空間或大或小的變動,甚至失去存活空間。

總之,內容碎片化也好,聚合也好,都是跟隨市場需求演變出來的,未來如何演變我們猶未可知,但起碼這兩年,細分場景下的聚合會是一個小的趨勢。


中國互聯網的知識已經不是碎片可以準確描述的了。


聚合到碎片,碎片到聚合都是要一個過程的。


我覺得不是知識是碎片。是整個行業才開始普及了而須要人才細分,之前的人要知道的太多,要了解的太多,要做的太多。這是個必然。以後我相信大部分人才都會細分到這些碎片里,需要他們在碎片里發最大的光。個人覺得這也是個必然。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又有乙太網協議,又有802協議,那麼網路到底用哪種協議,另外乙太網幀和802幀都用在什麼地方?
廣東時代互聯工作是一番怎樣體驗?
要資源有資源,要團隊有團隊,做一個怎樣的項目比較好?
互聯網行業旅遊類編輯應該怎樣進行職業規劃?
印度在崛起,如何利用印度的發展階段賺錢?

TAG:互聯網 | 網站運營 | 互聯網創業 | 網站推廣 | 網路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