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發大慈大悲之心?
想修四無量心,求過來人告知
為啥慈悲?因為看到眾生苦。
為啥看到眾生苦?因為用智慧看到了眾生的無明。
為啥有智慧?因為有禪定。
為啥有禪定?因為有功夫……
慈悲是副產品。定慧實修而自然呈現。不要把修行的結果當作當下的出發點……
佛有錢,買包買表,別看著一個包好,就覺得只要我有了那個包,我也是有錢人……
明白為啥學佛,明白學佛學什麼,明白該怎麼下功夫做功課,
然後去做……
但得本,莫愁末。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生活中時時作意:
我要做一個對他人有善意的人,願我能給身邊的人帶去一片溫暖。我要做一個對他人有同情心的人,願助他人解除苦惱憂慮。我應該對每一個人的成就和他開心的事而感到高興。我應該平等無差別的對待每一個人,無論高低貴賤。以上的「人」可以擴大至「眾生」。
當這些心不能升起時,需要時時提示自己。當能很容易升起時,要自我肯定、維持、增長廣大。如此便可以打破自他對立,心中沒有敵人,自然安詳如意。
如此修四無量心,也就是在修四正勤、正精進。四無量心,梵文 Caturapramā?ā?,佛教四種廣大的利他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ā)、喜(Muditā)、舍(Upek?ā)四種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種禪觀。又稱四無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無量心解脫。
所謂慈無量心,即友愛之心,能與眾生安樂之心。悲無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眾生脫離苦境。喜無量心,即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歡喜之心。舍無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執著,又捨棄一切冤親之差別相,而平等對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平心。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很簡單。跟發什麼心沒關係。跟做人有沒有底線有關係?欲成佛,先成人。成什麼人呢?成一個有底線的人。什麼底線呢?你看看我的回答就知道了。沒學,離佛很近。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要發大慈大悲之心,先須見佛。
要想見佛,須先往生。
要往生,須老實念佛。
《大智度論》說:初心菩薩,要須常不離佛,就像剛出生的小鳥,不能離開枝頭,否則會掉下來摔死。初心菩薩,離開佛的攝受,容易被惡人所破壞。故,要先親近佛,得無生法忍後,才能發究竟的大慈大悲之心。
舍利弗尊者因地為六住菩薩時,尚且因乞眼因緣而退失菩提心,何況一般泛泛凡夫呢?故,要發大慈大悲之心,先須求往生。不愁不能度眾生,只怕不往生。念佛必定往生。
大慈大悲之心 - 是一種境界,而不是一種行為可以「發」或者「不發」。
菩薩的大慈大悲之心是無限性的精神境界,嚴謹持戒,不惱害眾生則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基本的開始...
本人見識有限,有不妥之處還請指教。
好啊,發大慈大悲之心是菩薩發心,是大乘菩薩道。慈悲是解脫智慧,可以度一切眾生苦。大家修行,行菩薩道,自利利他。何為自利利他,上求佛道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這就是慈悲心的體現。慈是拔眾生苦,悲是給與眾生樂。
若想發起大慈大悲心,首先就要嚴謹持戒,不惱害眾生。如果一個人還食眾生肉,他的慈悲怎麼才能發起呢?如果還竊取他人的利益,搞貪嗔痴,搞是非人我,怎麼能算有慈悲呢?所以,持戒非常重要,如果你持戒清凈,大悲心自然就生起,以無邊大慈,救護一切眾生。
我修得不好,勉為其難,應該是先從自己身邊的人做起吧,然後再慢慢拓展心量
推薦閱讀:
※學佛前後自己的變化?
※大乘經典能用歷史考據證偽嗎?
※佛教有成就的人一定有神通嗎?能證到四禪的人是不是一定有神通?
※年齡多大適合出家?多大可以出家?
※沒有功德是否也能成佛?破六道跟累積功德有沒有必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