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視頻 【史圖館】中國歷代古人是如何吟愛國詩的?

【史圖館】中國歷代古人是如何吟愛國詩的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既然曹雪芹都說一口南京話了,林則徐為什麼不說粵語或者胡糾話?


算是個不錯的科普吧…(雖說鄭張學派我當然不可能贊同)

文字方面…滿江紅可能是明代偽作。

讀音方面…不算很准但也姑且算不錯了吧。

擬音方面如下:

三國那部分打錯了兩個字。(這好像與擬音無關…)

上古到中古轉移期的部分過於強調二等,分部也不很準確(對比周祖謨的總結),實際上很長時間內二等的表現和四等一樣。順便提一下,同部不一定同韻母,侯部一等與魚部一等一度同部,不過後來又分開了,大概是因為當初的語音就沒合流。「東冬一等易位」說得過於草率且缺乏理論支撐(這種問題我覺得能不談就不談,畢竟資料太少)。

聲母部分,上古 T- 類三等齶化有過早之嫌(缺乏文獻支撐),東漢三國時期開始的 K- 類三等/非三等對立的獨特現象(主要體現在梵漢譯音上)在視頻中沒有反映。

早期中古部分…後世輕唇化的字掛了個 /i/ 介音你真的不怕被往死了黑么?陽唐擬 /??/ 意味不明,以及「尤」韻突然變成了 /i??/…總之 /?/ 多得喪心病狂。另外文中沒提「庚清|青 vs 刪|仙先」的現象。

早期中古到中唐:耕庚合流早於其他二等韻?就算韻部如此(求ref)但實際語音不見得吧,畢竟韻部寬窄不同。之脂合流明顯過晚,「莊三化二」時期完全錯誤,種種跡象表明「莊三化二」發生於南北朝而非中唐時期。

中唐左右:重紐處理嚴重有誤。據考證,中唐左右重紐及四等的情況完全符合韻圖,韻圖三等為一類,韻圖四等為一類。視頻里並沒有明確說重紐現象是如何處理的,不過各種細節都不對。見組全部變成了小舌,「陌」韻字用 /?/,不知何故。

中唐以後:「通等攝韻腹裂化」——更常規的說法是韻尾母音化,「韻腹裂化」一說與之相比要額外增加很多解釋不清的現象。「日」母的處理還是太複雜了。果攝從中唐以後一直在高化(與蟹攝、山攝一等合口一道),不好說具體是哪個時代變成這樣的。

明代以後:方音遍地跑……………………明代「寬」居然還用 /on/…我記得一般地說法是山攝一等二等合口已經合流了,呃話說于謙是哪裡人?


推薦閱讀:

中古或上古漢語同一聲旁的字為什麼不同音,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一情況,有規律可尋嗎?
從音韻學的角度解釋「萊丘銘/萊氏旨/吉祥貼」的韻尾?
語言的發音的演化(比如 輔音b → f)有過渡狀態嗎?
粵語與粵語歌曲的契合度是否遠高於國語的?是否能說明粵語作詞人能力很強?是否說明粵語價值並值得保護?
為什麼說「臀」從「殿」聲?

TAG:語言文化 | 漢語 | 音韻 | 語言演變 | 語音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