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亞洲人/亞裔的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在亞洲以外的世界範圍內幾乎沒有影響力?

Edit:題目里也包括在歐美生活的東亞裔,並不限於東亞人。不要再改問題了。

知乎提問一般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然而這個問題我仔細考慮以後,認為已經不用問是不是了。當然也歡迎打臉。三個方面:

從音樂流派來說,全世界都在玩的爵士、布魯斯、嘻哈是黑人開創的,全世界都在玩的金屬、朋克、電子是白人開創的,搖滾、民謠是黑人白人一起整出來的,甚至牙買加這種小地方也能搞出來雷鬼這種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響力的音樂流派,為什麼在這裡卻看不到東亞音樂的影子?看看我們東亞裔近一個世紀都「開創」了什麼音樂流派吧:C-Rap,J-Rock,K-Pop。。都是些把歐美音樂流派套上自己國家首字母的東西。當然我們也有民族音樂流派,比如中國的戲曲、信天游,日本的島歌,但是出了東亞或東亞族裔圈子,影響力基本為0。君不見東亞人玩朋克、嘻哈、民謠的數不勝數,然而黑人、白人有幾個唱京劇、信天游、島歌的?東亞裔人中也有一些在融合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方面有一定造詣,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世界的,比如朱哲琴,但終究沒能成氣候,沒能開創一個有影響力的音樂流派。為什麼東亞各民族開創不了一種像搖滾、爵士、嘻哈一樣,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的、像樣的音樂流派?(日本所謂「視覺系」同理,只在日本有影響力。ACG音樂這種搭順風車的東西就更別拿出來說了,沒了ACG這個載體它根本連流派都算不上。)

從樂器上來說,全世界都在學鋼琴、提琴、吉他、口琴這些西方樂器,其起源都在西方。為什麼我們東亞裔的琵琶、二胡、笙簫、尺八、伽耶琴在世界範圍得不到普及?我們的樂器難道哪裡比西方的差嗎?

從個體上來說,美國人口裡東亞裔大概也佔到將近5%了,流行樂壇卻基本上全是白人和黑人。連佔比不到1%的印第安人都出過 Willie Nelson、Buffy Sainte-Marie 這種鼎鼎大名的人物,為什麼樂壇幾乎看不到東亞族裔的影子?

綜上所述,東亞各民族在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方面,在世界範圍沒有影響力,究竟是什麼原因?只是機緣巧合?還是體制問題?抑或真的是種族劣勢?


先說日本。其實現在日本的音樂水平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了,音樂市場也非常發達。然而日本很不注重對外輸出。為什麼?因為日本與其他東亞國家一樣是個人口眾多、人口密度極高的大國,國內市場已經足夠大,使得他們很少有向外輸出的動力。

此外,如果要向外輸出,歐美也顯然不是個好的對象,因為他們自身的文化市場已經極為豐富,不太需要外部輸入。因此顯然,在音樂市場不那麼發達的中國,日本音樂的受眾就要多於歐美的日本音樂的受眾。而歐美音樂之所以會大量向外輸出,也是因為他們的音樂生產力實在太高,卻沒有那麼多本土人口來消費。

再說韓國。韓國最近幾年學習歐美流行音樂學得很多,也出現了一些在歐美影響力較大的作品。但我要指出的是,這與韓國政府不遺餘力的投入、扶持和推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不完全是市場自身發展的結果。韓國音樂市場的豐富性相比日本還是要差一些的。

最後說中國。中國也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現在我們音樂市場不發達,就會接受很多外來音樂輸入。而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音樂的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大,音樂作品肯定也會越來越豐富,水平也會越來越高,對外國音樂的需求自然會逐漸減少。中國也必然會走自產自銷的路,因為中國的人實在太多了,音樂創作者者難以有動力向國外推廣。但真到了那一天,我們也不再有必要以歐美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自己的音樂水平了吧。

另外再補充一些關於傳統音樂的想法。對於我們的傳統音樂,很多人有刻板印象,比如五聲調式,比如民族樂器。但其實中國傳統音樂有很豐富的調式、曲式和樂器。但現在有很多問題:

1. 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我國古代對於音樂理論的發展是很有限的。而到了近現代,已經有人總結了很多理論,比如調式方面的雅樂、燕樂五聲/七聲音階、同宮系統等。但研究還不夠。現在的中國風,特別是流行音樂,還是以五聲音階配上西方大小調體系和聲為主。希望有更多人總結出傳統音樂樂理的一般規律,並且希望更多人在創作作品時應用這些理論,而不是簡單的用五聲調式配大小調和聲。

2. 傳統特有、特色的東西要加以保護推廣,比如戲曲、唱腔等。這些是西方音樂中沒有的東西。同時也不能忘記對這些東西的樂理研究。

3. 傳統樂器應該改進,研究不改變音色同時增加樂器音域、音量、演奏技法等的方法,以及科學、量化、精確製造傳統樂器的方法,就像西方樂器那樣。


謝邀,

你細看歷史,美國奴隸解放時期大量的黑奴造成了布魯斯音樂的誕生,然後爵士樂也是布魯斯音樂發展並進化出來的(布魯斯和古典結合成為拉格泰姆,然後再進化)

布魯斯是現代音樂的始祖

斯卡和雷鬼是 Calypso 音樂和西方那些爵士、RB結合之後才誕生的,說到底離不開美國那一批黑人。

印第安人算是原生美國人……

而黑人音樂是在30年代爵士樂半次、50年代搖滾樂一次之後才被重視起來的。

30年代之前美國百廢待興,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30年代德國在搞納粹,美國大蕭條再慘也算比歐洲混得好的了。

50年代二戰之後美國更是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唱片工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型。

可以說整個流行樂就是美國定義的。所以黃種人暫時還一直被牽著鼻子走。當然LBG老師為代表的那種複雜嚴肅的中國風(而不是網路上常見那些中國風)很可能會在現有框架下為中國音樂闖出一片天。

但是闖不出來才是正常的……別說中國了,白種人凱爾特音樂都是八九十年代才獲得了一些不算太大的影響力……

與其抱怨中國為什麼不行不如研究一下英國搖滾是怎麼超越美國的。多借鑒一下別人成功的經驗我們才比較容易趕上。

總之事實是我們現在還不行,

但不是骨子裡就不行(中國傳統音樂就照西方差很多,但絕對不可否認的是他也還是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優點)

不代表我們永遠就不行。

我相信中國音樂的未來是光明的。(但需要我們這一代去努力整理歸納和發展)

另,我並不支持經濟強大=話語權這種說法。這說法雖然看著像那麼回事,但是太表面了,而且很多人會藉此抱怨:美國音樂有啥好的,不就是有錢才有的話語權么。

實際上有些東西不行就是不行,不是說經濟一夜強大了話語權就能馬上獲得。

就好比突然一夜之間天上掉下來一塊隕石把美國給砸沒了,然後你受傷感染了什麼的該吃抗生素什麼西藥還是得西藥……

對於話語權這事我更願意解釋為: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只有經濟好了吃飽了肚子,文化上才能結出成果來,成果多了別人才會承認你……

補充一點:吉他的祖先在中東……中國的琵琶和吉他其實是兄弟關係……

我當然知道日本爵士的牛逼,但是我說的是開創風格的那個時代幾乎算在美國,Bossa Nova確實日本人玩得好,但骨子上還是美國黑人音樂和拉丁音樂的結合


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名字來自於細野晴臣在70年代後期主導的「Yellow Magic」概念。這一種既不是白魔法(象徵善),也不是黑魔法(象徵惡),全是黃色人種創作的電子合成樂。按以人種來詮釋音樂魔法的說法來講即為「黃種神奇」(Yellow Magic)

作為80年代初興起的新浪潮/鐵克諾運動中眾多樂團之一,YMO以使用電腦和合成器進行創作的嶄新的音樂風格,從1978年組團開始到1983年「散開」(YMO在第一次解散時的演出)的五年間席捲全日本。在這期間YMO也在歐美髮行了專輯並且舉辦了巡迴演出,使得YMO在歐美範圍內也成為了頗具影響力的音樂人。YMO在1983年的「散開」後經歷了1993年的「再生」(YMO第一次重組演出)和2007年的第二次重組。

在當時,使用電腦和合成器製作音樂的有德國著名的電子樂隊發電廠樂團,以這種方式進行音樂製作是很特別的。在這樣的時空下出現的YMO,在當時的日本受到極大的歡迎與注意。而在1978年,隨著YMO的組成;發電廠樂團的專輯《The Man-Machine》的發行以及也使用合成器進行音樂創作的DEVO專輯《Q:Are We Not Men? A:We Are Devo!》(日本發售版本譯作:頹廃的美學論)的發售,1978年也被一些電子樂迷稱為「Techno元年」。 YMO對英、美等國家的音樂界也產生了影響,如「U?T」(收錄於專輯《BGM》)、「RIOT IN LAGOS」等,被後來的英美音樂界定位為Trance音樂、鐵克諾樂的始祖

1978年11月25日,YMO的出道專輯「Yellow Magic Orchestra」由Alfa Record正式發行。同年秋,Alfa Record與來自美國的唱片公司AM Record成立了合作關係,12月3日-10日在紀伊國屋HALL舉行的演出中YMO受到了當時訪日的AM副社長Tommy LiPuma的關注,由此也敲定了YMO在美國出道的事情,在之後發行的現場專輯「LIVE AT 紀伊國屋HALL 1978」附帶的小冊子中YMO也說明了此前決定即將在美國發行專輯的事情。

1979年5月30日,YMO的出道專輯在按照Tommy的建議混音之後以「Yellow Magic Orchestra (美國版)」的形式由AM下屬的Tommy個人廠牌Horizon Record正式發售。混音由細野和美國著名的錄音師Al Schmitt合作完成。專輯的美國版在7月25日在日本開始發售(Oricon榜最高排名第20名)。與之前的日本版不同的是,坂本創作的無人聲作品「東風」不僅更名為「Yellow Magic」而且加入了吉田美奈子的人聲。1979年8月2日 - 8月4日YMO前往洛杉磯在GREEK THEATER作為The Tubes的暖場樂隊進行演出(這是樂團的首次出國演出)。雖然是暖場樂隊,但是演出之後全場觀眾起立要求樂團返場,這次演出使樂團受到了極高的讚譽。8月6日樂團又舉行了專場演出,從此之後YMO開始逐漸受到關注。

9月25日,雙碟專輯『SOLID STATE SURVIVOR』發售(當時,在美國發行之前因為之前合作的廠牌Horizon Record倒閉,所以原版專輯並沒有發售)。專輯在Oricon榜最高排名第1名,專輯銷量超過百萬張,YMO的影響力也由此滲透到各個年齡層。專輯收錄的作品「TECHNOPOLIS」和「Rydeen雷電」也成為了YMO的代表作。10月初,YMO名為「Trance?Atlantic?Tour」的世界巡演從倫敦開始。巡演中,日本國內媒體對演出投入了極高的關注度,各電視台電台相繼推出針對這次演出的特別節目。他們不刻意討好觀眾而專註寡言的演出以及他們所穿的類似紅色人民服的舞台裝扮等獨特前衛的風格也使他們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回國時掀起了YMO熱潮,擁有國際名聲在外的YMO,在日本也因此以一種「逆輸入」的形式人氣暴漲

來自WIKI。


首先,現代流行音樂說白了就是現代西方流行音樂這點大家都說的很明白了,我再來提供另外的角度吧。

其一,日本人口多、消費能力強,再加上文化的保守性,導致日本即使有著高度發達的音樂工業體系也始終在圈地自萌中。日本的音樂產業市場在13年是全球第一,很多歐美韓十八線小歌手們都想進入日本音樂市場分一杯羹,在CD時代,很多國際樂隊的實體CD都會出專門的日版,對日本市場的看重不言而喻。所以既然有這麼發達的市場和消費力,日本公司為什麼還要著急進軍海外呢,因此更加重了其圈地自萌的特色。

其三,吃通歐美音樂產業體系的人在少數。隨著日本經濟下滑、實體唱片頹勢,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唱片公司選擇進軍海外,這裡面最具代表的是Amuse社,Amuse旗下的babymetal、one ok rock、perfume都在海外取得了很出色的成績,perfume是Amuse開啟海外進軍模式的探路者,而babymetal的模式是Amuse海外路線的集大成者,她們初結成時幾乎不在日本國內做任何宣傳,專註開拓海外市場,不斷與國際大佬們合作、跑巡演、跑各大音樂節。在逐步打開海外名氣後,再選擇『出口轉內銷』模式,逐步吸引日本觀眾,形成今日『牆外開花牆裡香』的人氣。2016年,babymetal是首個在溫布爾頓體育館單獨演出的日本藝人,還是17年槍花日巡的暖場嘉賓。當脫去蘿莉、少女的外衣後,如果能轉型成功,那麼babymetal也許能由一個世界級現象轉成一個世界級藝人了。(題外話,Amuse早在96年就成立中國分公司了,還是五月天的日本代理公司,今年更準備在中國招人搞2.5次元偶像,他們還是對中國市場很看好的嘛)

以Amuse舉例,是想說明亞洲音樂實現逆輸出不是水平一流就足夠了,更多的是依靠能夠真正打通歐美規則深耕歐美所獲得的人脈資源、大眾心理的精準把控、聰明的營銷方式,babymetal能夠成功,不僅是音樂的新奇性與妹子的萌,更多的是依靠背後的大人們的力量,無論是對其音樂概念的包裝與營銷,還是各種大佬、音樂雜誌、音樂節的資源傾注,是日本發達的音樂產業+Amuse深耕海外吃通歐美規則的集大成作品。

再比如說MONO,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後腰,她沒有簽在日本廠牌,而是一個美國知名後腰廠牌,Temporary Residence(旗下有天爆、caspian 等),而MONO所獲的成功,你不能說跟其廠牌的成功運作無關。再比如國內做得相對最好的兩個廠牌,new noise 和兵馬司,老闆都是外國人,惘聞能搞歐洲巡演能跟各種大牌合作,兵馬司能請到一大堆美國獨立製作人、能把樂隊拉去美國錄音,與老闆們的人脈是密不可分的。而這種人脈資源,不是錢多錢少就能搞定的事情(沈黎暉的哭泣……),好比中國電影,為什麼中國老闆們瘋狂投資也拍不出一部像樣的中外合拍爆米花,老闆們混不進這個圈子裡,你不了解好萊塢的運作模式社交網路,大家也只能當作看傻冒暴發戶一樣了,這樣還談何世界影響力的輸出啊……

我對韓國的音樂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詳述了,但以這些年韓國音樂在歐美的逐漸流行,只能說韓國政府搞輸出比我們溜多了,其背後無非還是發達的音樂工業與深耕歐美音樂了解歐美遊戲規則的韓國政府、音樂產業從業者的共同助力。鳥叔的火爆不是偶然,而是韓國從業者們開始吃透西方流行音樂產業規則的開始……而要說音樂水平,你說能高到哪裡去呢……

至於中國,牢記我們音樂工業還處於初級階段,連自己人都沒法滿足呢,所以要完成逆向輸出還是要一段路的。路還長,慢慢走咯。

題外話,別小看東南亞人民,如果東南亞真的經濟起飛,那麼真出幾個國際級樂隊也未可知,至少東南亞在一些獨立音樂領域比如釘鞋、後搖是具備國際級水準的。


其實我挺喜歡ZAPPA軍士的回答,不過我也挺喜歡這個問題,所以就湊個熱鬧。這個問題是少數知乎好問題,而且要真回答這個問題,不免要回去查一下手頭的著作,要回答很久。我猜很多人沒有那種耐心,我也想好好休息,就把我過去的一部分想法放在這裡。

這個問題很涉及「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樂論在不同國家是如何的以及它造成了國家的哪些形態」、「何為政治或何為第一哲學」(我希望這裡理解為趙汀陽那種,抑或是文化行為的第一種趨向)、「公共管理、輿論網路、傳統思想怎樣決定音樂在宗族結構中的存在方式」之類。別看我這些引號內的論題非常複雜、「高冷」、「拒絕「、」作勢」,其實很簡單。你要想了解回答問題的方式,首先要尋找一個博約的點範式,然後問題就多多少少摧枯拉朽了,不過真正這樣想的人,自己卻不太自信,因為知總是言為不知的。

圍繞政治,人們特別容易發生分歧。政治實際上相當廣義,我們可以間接把政治化為「文化的意識形態及其執政機制」,不過這並沒有更好解決問題。我記得若干年前有人說「藝術僅僅是政治的附庸」,我非常憤怒,我後來觀察這個言論家,卻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反壓迫的人,而且他的反諷意志無處不在,我也就消退了我對他的反感,隨著我對政治的敏感(這幾乎來自於一種布克哈特-尼采式的希臘敏感)程度的增加,藝術的無力愈加顯示出來。我們不必援引遙遠的例子,只看知乎上回答者的問題即可,我無法點名……(他們給人的總是反面,他們提「Avantgarde」……然而是多麼諷刺!)

簡單的進入一個分類:器、演奏技巧、政治(或傳統或純意識形態)。這三樣能構徹底構成了人們演奏音樂、鑒賞音樂的主要形態:當社會演進到有新的「器物」的時候,歷史總是催生「政治」,即「思潮」;「思潮」和「器物」同時促進「技巧」,而「技巧」反過來又促進「器物」,不過,器物的誕生通常需要好幾代人的時間,在這方面,器物是一個慢性子,但器物在非原創領域——即「拿來」的時候,卻有速效,我們舉一個例子。

日本1950年代的電子音樂、電子原音音樂、具象音樂、現代派、爵士樂就深受西方影響,電吉他的引入可謂對音樂本土革命造成最大風勢的革命,具象式的作曲方式(這在沒有技術和工具的二戰前幾乎是難以為繼、難以想像的)成為了新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沒有器物,壓根就沒有方式,也就無概念。

概念的攝入,我們或者可以叫「意識」覺醒或(被)侵蝕(略),意識在極端膨脹的時代(通常伴隨對思潮的響應)甚至一躍成為三個分支的決定者:意識促進器的傳播與實驗性運用,意識促進演奏技巧的提升與強力意志對技巧的編配(或曰鞭策),意識促進政治的反抗性與獨立、對立、衝突性(這幾乎總要造成某種福柯式張力)。

這裡最強的干涉恐怕在於政治,意識形態在控制人的時候採用了類似霍布斯反利維坦(也是某文反清所引入的俄種)的方法,通過立法絕對野獸以馴服群羊的黑暗森林,而反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同樣是一種意識形態,我們可以叫它反革命的同時,也可以不斷顛覆重估價值,叫它「反反意識形態」,這個意識形態可能在形態上追溯到比當代(或者我們沿用塔西陀的語用,叫「同時代」)意識形態更早的時代,而我們又在精神現象上可稱此為「前意識形態的」,因為它很可能更像是本能——淺薄、類似社會轉型時期人民淺薄地對新的或曾經異質、被遺忘、被打壓、在異域盛行然而今天一度抬頭的思想的接受(或者不能叫對思想的接受,比如代英在《中國青年》雜誌上對左派社會學的介紹,他就坦言自己並無此力,然而仍然硬頭皮去介紹。這更像是一個實證主義觀念信仰。是信仰,不是學術。)。

這裡圍繞的東西是多多少少有點雷蒙德威廉斯或伊格爾頓的意思的:一切都是政治,像尼采說過的自己是「非政治、反政治」的政治哲人最後總歸是最大的政治旗幟編纂者(尼采是意識到了的)。我們不要被意識形態鴉片欺詐,卻也不要用非意識形態自欺其無罷。

除了這個問題,還有「後殖民」的問題。

說這個之前,我想說說題外話。很多人喜歡在頁面和筆記上做標榜式的宣言,殊不知這樣的東西正好暴露他們的「不可能」,這個觀點阿倫特、尼采都表達過,當你表達你是「A」的時候,你常常是「非A」,這個A我們可以代換為任何一個東西:儒家、基督徒、好人、壞人、詩人、工程師、穩定、和諧、英雄、神、當代西方文論……

當他標記了一張「上帝」或「文化理論」的時候,我們看他的那張圖紙上肯定沒有「文化」。

我個人倒也覺得「後殖民」是有缺陷的,不過也有用處。很多人用的時候都是淺薄的,錯誤的。就拿傳統和現代的劃分來說(這也是敏感而且第一性的問題,非常棘手),這也是「後殖民」式的思考方式,這是有點黑格爾或非黑即白的方式的。傳統和當代並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我硬拼接起來的。這還是我之前的意思——你革命的時候很可能你最反動(注意「非A」媒體……)——你傳統的時候你最現代,你現代的時候你最傳統……(這不是聳聽之言,而是對超邊際境況的分析。我們只有洞察邊際,才能洞察普遍,然而在價值重估上,沒有什麼是「普遍」的……)

從諾貝爾獎上我們就能看出來西方人多多少少是不太明白也不真對後殖民世界感興趣的。用列維納斯的話說,西方哲學是沒有他者的哲學。(所以他者總是地獄,或者暴力哲人總愛言「他者」。)真正比Dylan有震撼力、影響力、深刻的作曲家、民謠、搖滾藝術家並非不存,但我這裡不展開了,我有一篇文章專門針對諾獎。

諾獎之外的問題更嚴重,那就是文化生產中的學術殖民。當然,我不認為他們是有意的,但這是結果。寫作的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殖民,所以我不會和印度後殖民理論家一樣去做批評。所有西方主流的搖滾樂、民樂雜誌都有點白人病(我希望只是指出了缺陷,而不是做醫診),流行工業生產鏈上的媒體總是徹底流行化、拜物教、服務於金錢、規訓意識形態的。所以他們的主流雜誌、網站幾乎沒有好的內容。

美國的異色評論界有差不多十個人的「反對派」陣容,這類人幾乎都有點Lomax的人類學傾向,喜歡為人類立法。Lester Bangs( 1948 – 1982)是比較妥協的人,以他為例子倒是比較平易近人的,我相信搖滾愛好者沒有人不知道Lester的鼎鼎大名。在他看來,主流樂評家幾乎都是狗屎,而真正的音樂並不被他的主要陣地雜誌《滾石》等刊物接受。主流的人是反動的、平庸的、被規訓的、時尚的、頑固的、忘卻的、不開放的、爛俗的。真正的評論總是有點邊緣的,就像好唱片總是有點Lomax氣質的,雖然Lomax式的人類學民謠唱片總是以白人的心態去規訓、整理、看待異民族,這多少是有點天生的發達國家氣質作怪,他們想發號施令。用一個詞稱呼搖滾的禁忌快感,就是Cult。

我發揮以下其他人的內容。

ZAPPA軍士的幾點大致是:先秦 統治階級 經濟 飽和 自覺 戲劇。

先秦:中國的問題是,先秦和今天留下來的傳統在精神現象上完全不同,先秦人和希臘人都是軸心時代的驕子,今天再也沒有這種時代了。如果我們認為思潮在於三大前衛:前衛政治、前衛藝術、前衛文學(這裡要加一個「的」),而第一思潮又總是引導第二第三思潮的,那麼前衛政治就是藝術史觀最重要的研究點,它決定藝術形式何時發生裂變,何時回到融合(在這裡就不能叫傳統或現代了,這是機械二分的),何時有臨界和分野。

亞洲的樂器問題是沒有機械。機械到一定程度的東西會變得狂熱,當狂熱祛了「機械」之魅的時候,狂熱也給予新的魅,而狂熱之魅也將被計劃(理性人)所再祛。亞洲、中東、黑非洲、南美樂器都是非十二平均律的,雖然十二平均律發自中國。亞洲的樂器,以中國來說,是中正、靡靡;以印度來說是永恆復歸;以日韓來說是邪歪(有一點邪氣,有一點歪訓,同樣的樂器,在中國總是中正的音,在日本在不然,他們一定要類爵士般玩四十五度角,總是有瘮人味道的)。在沒有現代性問題的時候,這些祛魅進化不成為問題,但一旦有了現代性問題,中國、印度迷人的藝術就再難以自洽,這好比經濟,地球就有中國一個國家,那麼自然可以農業自足鎖國;但今天不是一個天朝,而是多國共存的。

墨子:何炳棣的觀點我比較支持。我引用一段他的話:

「兩千年來,人們將秦國轉弱為強都歸功於商鞅變法,連荀子也持這樣的看法——《荀子·議兵》四世之說。四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君在位公元前361—251,共百十年。

  事實上,泰國圖強運動必須上溯到孝公之父獻公。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目的:筆者通過史料解讀和論證認為,從獻公起秦國開始轉弱為強,主要應該歸功於墨者的幫助。」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以為事乎國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為之也,將必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古者聖王,亦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舟車。既以成矣,曰:「吾將惡許用之?」曰:「舟用之水,車用之陸,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故萬民出財齎而予之,不敢以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然則樂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然則當用樂器,譬之若聖王之為舟車也,即我弗敢非也。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即我以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並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王公大人,唯毋處高台厚榭之上而視之,鍾猶是延鼎也,弗撞擊,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必撞擊之。惟勿撞擊,將必不使老與遲者。老與遲者,耳目不聰明,股肱不畢強,聲不和調,明不轉朴。將必使當年,因其耳目之聰明,股肱之畢強,聲之和調,眉之轉朴。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紝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既已具矣,大人然奏而獨聽之,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必與賤人,不與君子,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今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之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昔者齊康公,興樂萬,萬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飲不美,面目顏色,不足視也;衣服不美,身體從容丑羸不足觀也。」是以食必梁肉,衣必文綉。此掌不從事乎衣食之財,而掌食乎人者也。是故子墨子曰:今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人固與禽獸、麋鹿、蜚鳥、貞蟲異者也。今之禽獸、麋鹿、蜚鳥、貞蟲,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蹄蚤,以為絝屨;因其水草,以為飲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樹藝,雌亦不紡績織紝,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今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強聽治,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從事,即財用不足。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吾言不然;然即姑嘗數天下分事,而觀樂之害。王公大人,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此其分事也。農夫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織紝,多治麻絲葛緒,困布,此其分事也。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說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故國家亂而社稷危矣!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說樂而聽之,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是故倉廩府庫不實。今惟毋在乎農夫,說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是故菽粟不足。今惟毋在乎婦人,說樂而聽之,即不必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紝,多治麻絲葛緒,困布,是故布不興。曰:孰為大人之聽治、而廢國家之從事?曰:「樂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先王之書,湯之官刑有之。曰:「其恆舞於宮,是謂巫風。其刑:君子出絲二衛),小人否,似二伯。《黃徑》乃言曰:嗚乎!舞佯佯,黃言孔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降之百,其家必壞喪。」察九有之所以亡者,徒從飾樂也。於《武觀》曰:「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故上者,天鬼弗戒,下者,萬民弗利。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請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在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

先秦塑造的中國是一個「樂論」國,或者也可以叫「詩教」、「文字教」國,如果說先秦人在自由和不自由的張力里得到的希臘性——一種同時混雜暴民思想與共和思想的東西,那麼先秦人在成為秦人的時候,為了得到詩的穩定性(壓倒一切,不止五十年百年,而是兩千年……),他們犧牲了樂性。如果說希臘的背叛者柏拉圖開啟的是「詩與哲學之爭」,那麼中國的詩教育人就是一定要慢慢褪去「樂教」,因為樂是「狄奧尼索斯」式的,而狄奧尼索斯的門徒(例如福柯,抑或喬姆斯基與福柯互相看待的暗示……)總是有非理性或暴力的反當下的當下性的(即破壞型人格,本雅明論文)。我們可以說非洲人、拉美人文學、音樂甚至政治比我們進步,就在於這方面。我看電影,是最有感受的。不知讀者是否也有:拉丁美洲的人,是活躍的,如魯迅引入摩羅詩人、布克哈特回溯前柏拉圖時代,那是激發種性反對國家shehuizhuyi的。他們是多麼活生生的人!我們則早早成熟起來,是紙上的人,學術人,學子,教徒,毒蜘蛛……這樣的人,自然能催生博弈的共和制度。只有先封建,才能走向共和。沒有封建,就沒有共和。(把封建概念回歸1900之前的意思,並與歐洲聯合)

統治階級:略。省略一萬字聰明人懂的原因。

經濟:略,同上。

飽和:大國都飽和了。所以他們也沒有創造力了。如今自由即興界的大師都在東歐,這是因為他們剛解放出來,還沒有被資本規訓。我們聽東歐總是有快樂的。他們多麼前味,多麼政治……這才是健全人,舞蹈著的「人」!

自覺:同意。喜歡某類音樂的朋友趕緊學吧。我推薦古琴、自鳴箏、塤、電吉他、Tabla鼓。如果真有條件,也推薦大家學希臘和土耳其樂器。

戲劇:這是非常值得一說的維度。

不過我還是略過,炸開會鬧得太遠。日本戰後音樂有幾本書,記錄了作為亞細亞意識形態方式的國家最發達者所能取得的演進軌跡。日本主要靠的是左翼、器物、開放(也就是不怕文化侵略)、戲劇。他們不會去分傳統或什麼,他們可能毀滅了傳統,但繼承了更多的新思想。中國人懼怕毀滅,然而也毀滅了最多的東西,這裡毀滅者反而通常是那些喊著傳統的人做的(比如道教分子,見周氏兄弟全部著作)。戲劇是下里巴人的東西,戲劇也可以從下里巴人達到莎士比亞的程度——霍拉旭,他怎麼說的?各位可以去讀。不過戲劇里也有一個民族最扭曲的價值觀,很多保守的內容在裡面,人們學習文盲的果實,不加以省察……

日本是最好的例子。1969年一年以內,日本就激發出了重金屬、重迷幻、前衛搖滾、自由即興、具象音樂、極簡、偶發等。這說明日本人可以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學到西方的知識,並且在兩年內超過或接近西方並且發掘出自己傳統的魅力,以整合到現代性脈絡當中。這是非常值得誇耀的。政治史也如此:那些自認為最左的國家,普遍極右,日本有左翼(或者我叫極左也不錯),他們創造力最美的搖滾和爵士樂,這首先在於日本是個右翼國家,我並不喜歡右翼,但日本的右翼在美國的政策下,包容左翼,使得左翼悖論得以消失了一部分。

總之,想要種植亞洲新音樂,我們要考慮的文化研究太多了,但研究遠遠不如實踐。要種植好每一根教育之苗,我們要考慮的是開放、前衛政治、先秦。先秦很可能是最好的資源。但可惜大部分人都不會用。


嘖,樓上寫了不少,也談到爵士樂,貌似卻不知道霓虹爵士樂的強悍——爵士樂當然是流行音樂,難道要把它劃入古典音樂嗎?

——哦對了,古典音樂有小澤征爾。

關於霓虹爵士樂發展史,國內缺乏相關資料,了解的人不多。《Hit輕音樂》曾長期連載爵士專欄,有一篇介紹霓虹爵士樂——但那期雜誌早被我賣給了收廢紙的...簡單說來,戰後美軍進駐日本,帶動了西方流行文化在霓虹的傳播,爵士音樂便是代表。目前爵士樂在世界形成美國、歐洲、霓虹、巴西各大流派,霓虹是爵士樂重要市場,群眾基礎廣、參與廠牌多,湧現了一批具有世界知名度的爵士樂演奏家;另一方面爵士樂也滲透霓虹流行音樂:椎名林檎、宇多田光、The Hiatus...我不知道為啥同是西方流行音樂,在霓虹勝出的是爵士,在中國勝出的是搖滾,在韓國勝出的是黑炮/舞曲——這個問題交給他人探討吧。

有兩件事是這樣:小野麗莎以Bossa Nova成名,但Bossa Nova是巴西爵士流派。

菅野洋子進入光榮成為專職作曲家前,曾短暫在一支爵士樂隊Tetsu 100%擔任鍵盤手(網易雲音樂可以聽到樂隊作品),可見Cowboy Bebop原聲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實在找不到樂隊圖片,只好用專輯封面欣賞大嬸早年英姿。那時她應該...23歲左右。

除了爵士樂,另一個流行音樂分支是世界音樂/new age,霓虹代表人物是喜多郎,中國則有朱哲琴的《阿姐鼓》(Q雜誌的年度五大世界音樂專輯之一)——世界音樂/new age當然屬於流行音樂,難道你要把它劃入古典音樂嗎?

如果你是指狹義的「流行音樂」——現在霓虹有些尷尬。這裡的確涉及話語權/語言的問題,加上霓虹市場出了AKB48之類的「毒瘤」,給人一種「科技樹全點歪」的感覺,但從世界層面看,霓虹的流行音樂沒那麼好——什麼「世界第三」誇張了啊,就英語流行音樂市場而言,世界前三的是美國、英國、瑞典,還有「美國後花園」加拿大;冰島一個比約克阿姨能打十個——但也沒那麼不堪,論輸出,也出了好幾個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音樂人/樂隊。

Yellow Magic Orchestra。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子樂團。尤其是專輯Solid State Survivor,是各種「史上最佳電子專輯」榜單常客。

Boredoms,八十年代開始和Sonic Youth、前衛爵士音樂人John Zorn合作,發行兩張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噪音專輯Soul Discharge(1989)和Super Ae(1998)。

MONO,後搖。這個大家很熟了。

Boom Boom Satellites,九十年代進入歐洲市場的電子組合,第一張單曲放在比利時廠牌發行。

還有...Babymetal。真的,樂隊現在美國大火,和無數金屬老炮合影。我在今年一家英美媒體的年度榜單上看到專輯Metal Resistance上榜,這...

韓國這塊...鳥叔《江南Style》走紅是哪一年來著?2012年。由於走紅美國,美國媒體那邊也開始關注K-Pop。這幾年K-Pop的世界影響力有壓過J-Pop的趨勢,一個原因是霓虹人喜歡自己玩,二是K-Pop偏向西方流行音樂體系(J-Pop則更具民族性),英美接受不困難。但為啥韓國那麼愛boy-band/girl-group,我始終不明白。

是的是的,現代流行音樂是西方定義的,但亞非拉人民可以通過世界音樂逆輸出——牙買加人民輸出雷鬼樂、印度人民輸出西塔琴(Norah Jones的爹是印度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而菲律賓,正在輸出大嗓門Diva(霧...耳東曾在《Hit輕音樂》連載介紹世界音樂——雜誌也被我賣了...00年代,中國出現一批具有獨立搖滾氣質的樂隊,與英美音樂製作人合作,頻繁去國外巡演,其中不乏走世界音樂路線的樂隊,比如杭蓋。我其實...並不喜歡世界音樂,因為它總帶有某種獵奇色彩——而更喜歡帶有獨立氣質的中國樂隊。有不少中國獨立樂隊,在我看來實力不亞於英美樂隊,缺乏的是知名度和影響力。所以...加油吧。


音樂也屬於文化範疇。這樣能理解了嗎?


首先,中國人現有的含蓄或將在先秦時代並沒多少含蓄,含蓄或將是統治階級麻木被統治者的潛移默化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音樂(假如發展起來的話)或將比其他類型的文藝更能喚起群體的鬥爭和覺醒意識,統治者們不傻,當然把這類藝術的發展扼殺在搖籃中。

第二,統治階級或將本身就不重視音樂的發展,也談不上擔心不擔心群眾靠這個覺醒進而反抗。歐洲自耶穌基督伊始(或將更早),貴族,基督教,上流社會,音樂與禮儀這些一直都體面的傳承著,中國的貴族階層缺乏這樣的傳統,可能是因為擔心群眾反抗而使這門藝術抑制(這或將能解釋中國古典文化對音樂始終停留在「後庭花「的認識層面,而往往避而不提音樂的「鎧甲長矛」功能),也可能是統治者群體無意的疏忽大意,最開始無意疏忽了,後來改朝換代的人也想不起來。

第三,和經濟確實有一定關係,和體制也有一定關係。當然,和被統治者們自己爭不爭氣,提高不提高認識和審美自覺性也有關係。這三者取其一均不能說明什麼,但三者結合起來再加上上面說的兩點,再加上一些別的有的沒的的小但不能忽略的若干因素,綜合來看形成了目前音樂發展落後于海外的局面。(事實上你認為電影不落後咩?電視劇不落後咩?動漫不落後咩?文學不落後咩?.......等等等等)

第四,歐美(包括日本)的音樂發展當下是空前的飽和狀態,而非洲、拉美、印度這些最起碼是一半的飽和狀態,而中國目前是拓荒階段。你拿自己的拓荒階段和對方的飽和階段比,「田忌賽馬「這個成語即是此意。

第五,說一千道一萬,還得看我們這一代人的自覺性和學習程度,發揚刨根問底、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的優秀品質(事實上我們很長時期以來就是被「凡事差不多意思一下就行了「這種思維給套住了,導致很多時候自覺性衰退。古琴,二胡,板胡,琵琶,揚琴,古箏,月琴,簫,嗩吶,首先在下第一時間反應上來的樂器就有這麼多,更別提京劇,川劇,豫劇,秦腔,黃梅戲等等這些戲劇了。就這還沒把少數民族的音樂算進來。大家首先要摘下先入為主的以為哪個樂器高雅、哪個樂器俗的有色眼鏡,好好的對待咱們自己的每一種傳統樂器。拓荒階段,無需固步自封先給它們設個套,只因可開發空間還有很多未知與樂趣。

第六,不要覺得戲劇俗和low,太傳統沒意思;也不要覺得傳統樂器沒有西洋風或者港台流行歌腔聽上去那麼「高大上「,勇敢走出固有聽覺的舒適區,如果咱們自己對自己的樂器發展都不自覺,不認真,嘻嘻哈哈,糊弄一天是一天,你指望老外幫你發展?(事實上人老外有部分俠義心腸的人真在這麼做!!)

總結:

與其糾結中國音樂為什麼不行,還不如從我做起,從他做起,從她做起,從你做起,大家的自覺意識都要迸發出來,現在不比過去,資料文獻,音/視頻資源一抓一大把,我就不相信隨手度娘一下簫,嗩吶,笛子,古琴這些樂器的性能構造和發展歷史就這麼難?就算網上好多信息是錯的,可總比一點都不理睬強吧!這些年國家在音樂這方面的學術成果是有作為的,書店的書讓它們長時間冷落在圖書館的角落甚至落下灰塵,貌似也不太好吧?就算對中國音樂一點興趣都沒有,好好的了解一下歐美音樂還可以吧?知己知彼總沒錯吧?

其實難的不在於考100分,而是沒有勇氣下定決心非要考一百分的魄力和毅力/或不能意識到自己還可以有考100分的能力。前者和自覺性有關,後者和自信心有關。

各位(不針對所有人,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開始覺醒、漸漸增強自覺性),或許有人要質問我自覺性如何?我只能說,如果不是真心熱愛音樂,誰捨得浪費時間費力打這麼些字(廢話)?有這工夫喝酒吃肉泡妞KTV看大毛去了都!

另外補充一點,我一直覺得咱們中國人的文藝普遍落後於歐美(不用海外這個詞是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地區的文藝發展壓根不如現在的中國,咱的文藝再差那也不像環境那樣墊底),主要還是咱們整個民族二千多年來的創傷,有時是哀其不幸,有時是怒其不爭。但具體是怎麼樣的創傷法,大家在幼兒、小學、中學、大學、打工、買車買房娶妻嫁漢生兒育女這段路上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想必都有切身的體會。


如果關注這幾年的音樂爆款 Vaporwave(蒸汽波),就不會覺得亞洲尤其日本在流行樂發麵沒什麼輸出了,簡直是源源不絕的素材庫


我聽說黃種人、X 種人的說法是過時且錯誤的分類,應該拋棄。對此我瞭解不多。以下把問題中的黃種人替換成中國人來回答。

首先中國人要學會聆聽。主動、積極地聽各種聲音。不要帶有分別心,但也不要像殭屍一樣聽。有的聲音妳喜歡,有的聲音妳不喜歡,喜歡就說喜歡,不喜歡就說不喜歡。喜歡也不必覺得自己萌萌噠,不喜歡也不必覺得自己很有主見很強大。像瑜伽練習者保持肌肉的柔軟度和彈性一樣保持感官和 sensibility 的彈性。

這其實很不容易。比較常見的一是號稱「我什麼都聽」但其實什麼都是隨便聽聽,二是對第一耳聽到就反感的聲音立即封閉感官(例如廣場舞,此外我還有朋友對 wah-wah 踏板效果器的音色和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開場部分有生理不適感)。這都不是健康的聆聽習慣。

我經常舉的例子是黑咖啡或威士忌。妳第一次喝覺得難喝,之後在「成熟穩重並且看好妳的上司」或「年長的女朋友」的引導下學會了欣賞。這種經驗已經足以告訴妳不應該太相信第一耳印象了。

當妳聽到地鐵裏大聲粗魯講電話的人時,可以用眼睛射飛刀給她,但也可以深呼吸然後學著欣賞她,甚至模仿她,用和她同樣的音量,對答她的每一句話。

今時今日,只有在國民整體學會了怎麼聆聽之後,才有可能談音樂的發展。


備份一下問題描述以防惡意修改。。可摺疊

------------------------------------

知乎提問一般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然而這個問題我仔細考慮以後,認為已經不用問是不是了。當然也歡迎打臉。三個方面:

從音樂流派來說,全世界都在玩的爵士、布魯斯、嘻哈是黑人開創的,全世界都在玩的金屬、朋克、電子是白人開創的,搖滾、民謠是黑人白人一起整出來的,甚至牙買加這種小地方也能搞出來雷鬼這種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響力的音樂流派,為什麼在這裡卻看不到黃種人的影子?看看我們黃種人近一個世紀都「開創」了什麼音樂流派吧:C-Rap,J-Rock,K-Pop。。都是些把歐美音樂流派套上自己國家首字母的東西。當然我們也有民族音樂流派,比如中國的戲曲、信天游,日本的島歌,但是出了黃種人圈子,影響力基本為0。君不見黃種人玩朋克、嘻哈、民謠的數不勝數,然而黑人、白人有幾個唱京劇、信天游、島歌的?黃種人中也有一些在融合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方面有一定造詣,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世界的,比如朱哲琴,但終究沒能成氣候,沒能開創一個有影響力的音樂流派。為什麼黃種人開創不了一種像搖滾、爵士、嘻哈一樣,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的、像樣的音樂流派?(日本所謂「視覺系」同理,只在日本有影響力。ACG音樂這種搭順風車的東西就更別拿出來說了,沒了ACG這個載體它根本連流派都算不上。)

從樂器上來說,全世界都在學鋼琴、提琴、吉他、口琴這些西方樂器,其起源都在西方。為什麼我們黃種人的琵琶、二胡、笙簫在世界範圍得不到普及?我們的樂器難道哪裡比西方的差嗎?

從個體上來說,美國人口裡黃種人大概也佔到將近5%了,流行樂壇卻基本上全是白人和黑人。連佔比不到1%的印第安人都出過 Willie Nelson、Buffy Sainte-Marie 這種鼎鼎大名的人物,為什麼樂壇幾乎看不到黃種人的影子?

綜上所述,黃種人在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方面,在世界範圍沒有影響力,究竟是什麼原因?只是機緣巧合?還是體制問題?抑或真的是人種劣勢?


大家講的挺多也有一些挺有道理

我想bullet point幾個我的觀點

1.日本的爵士以及流行樂,是託了二戰的福才崛起

2.二戰的獲利人是美國、這確立了英語是世界語言以及,美國變成一個超級大國

3. 亞洲音樂的輸出現在主要看日韓是因為,韓國借鑒了美國電子party音樂,韓語可以和英語無縫銜接(因為沒有平仄),韓國歐巴打扮的樣子有點包裝到位。日本音樂還是主要靠動漫輸出,日本搖滾,也是第一點,得力於二站,和美國的接觸才有了一些世界知名度。

4. 由於世界語言是英語,不是英語的歌自然聽到的人少,就像你很少care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的pop第一名,就像別的世界並不 care誰tm是tfboys,演員唱了個啥

5.以上是流行音樂,而流行音樂的定義來自西洋樂

6.整個樂理體系來源於西方,中國音律僅限民歌,民族樂器,古老的旋律里,眾所周知,12356,沒有fa

7 . 亞洲不看中日韓就看菲律賓了,眾所周知,菲律賓出肺活量高手,而且他們唱英文

8. 經濟推動音樂是有道理的,國家沒有治理好,誰care你的文化娛樂生活

9. 所以你要不抱美國大腿 要麼自己奮鬥

10. 我愛民樂,但是外國人聽不懂

11.外國流行樂除了思考人生的,別的唱的都是男男女女, 口水歌只是因為是英語,好像很酷

12. 而樂壇為了賺錢來的快,很少有人潛心研究中國自己的音樂,導致我們聽到的大部分都是「垃圾

13. 黑人文化也是得利於美國社會文化崛起的,但就像中餐去美國變味, 非洲音樂也是一樣,美國產出的是,時代的變異體

14. 總而言之,音樂是世界的,如果硬要說蹦迪音樂是世界音樂,會有很多人不認可你。但是中國樂器和音樂其實外國人是知道的,也覺得很神奇(who cares小提琴大提琴bass)

15.至於如何發展,就看唱片屆資本市場的運營是否願意讓步給文化產業的醞釀,金錢和精神的矛盾

16.綜上所述、亞洲音樂過於寬泛,中國音樂獨樹一幟,大多數人不認可,還是因為對中國的偏見,畢竟社會主義四個字在國外,很容易被嘲笑,媒體要背鍋。

17. 真正愛音樂的人 不在乎國界,可這些人又有多少?太少了。

18.畢竟搞音樂到最後的贏家、都是用錢養活的


哎,想黑中國就大大方方的黑,別整什麼亞洲人黃種人,人家日韓音樂在世界範圍內火的很呢


說實話,這是個非常大的課題,我回答這篇答案參閱的資料囊括到了很多領域。

這不僅僅是剖析一首歌那麼簡單的事情。

先說結論

亞洲人的音樂並不差,但亞洲國家的音樂文化高度在歷史上一直都在歐美國家的文化高地之下,導致亞洲地區的音樂文化無法達到入侵其他國家的效果,而且中國在音樂層面還被歐美國家的音樂文化和日本二手的歐美音樂文化大量侵襲。

關於日本音樂,我想說的是,之前的日本音樂一直在模仿中成長,但近些年他們已經開始通過動漫產業的高力輸出開始出現文化高點了,同時音樂人層面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更有感染力的音樂人,(比如因為 PPAP 被大家看做小丑的 Piko 太郎但我認為他的作品非常棒、one ok rock 樂隊的英文發音連我老婆都不覺得是日本樂隊了、初音的全球風靡等等)讓我看到了亞洲音樂文化入侵的曙光,如果有一個國家可以用音樂產業達到文化入侵歐美國家的話,我相信是舉國之力致力於文化入侵的日本。我不認為入侵是壞事,只是一個民族想要在歷史上繼續更有影響力的生存下來的手段而已。

當然港台一些獨立音樂人也不錯,但中國的主流音樂話語權還都在奇怪的人的手上。

關於音樂在全球影響力一點拙見:

一種音樂是否在世界形成影響力,要看很多因素,而多個因素的結合促成了全球影響力:

1、這要看各國的文化是否在本國形成潮流並成長,並且產生了響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商業化的健康發展。

2、除了音樂本身,意識形態也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音樂除了輸出歌詞,歌手和歌詞還會輸出價值觀,。

3、本國文化是否相對周邊國家強勢,形成文化高地和文化入侵。

4、形成跨國地區性的影響力,例如電子舞曲、搖滾樂風靡全世界、和古典樂很多作品都和宗教、信仰或著作相關等等。

5、時代性,任何領域都有各自的風口期(表現最明顯的是互聯網),音樂也有風口期,中國已經錯過了一些風口,錯過了就很難再重來,這是文化浪潮不可逆決定的,如果中國有一群音樂人和美國英國的搖滾樂手們混在一起接受當時文化浪潮的衝擊,聽著艾倫金斯堡念自己的嚎叫,中國的音樂也許會和現在不一樣。當然,如果有一波人願意潛心研究這些文化根源,一些文化的二次復興也是可能的。

上面那 5 點因素我覺得大家一個一個對比歐洲國家和中國在音樂領域的狀態就可以大概有些明白了。而中國音樂大多數主流音樂(我相信有一些還是走出去了的)走不出國門,讓人感覺亞洲人的音樂不行,是因為國內的主流音樂人和唱片公司乃至娛樂節目仗著中國是一片音樂的文化低谷,熱衷於賺錢和糊弄國內歌迷/觀眾造成大眾的鑒賞水平普遍低下的結果,而且最致命的一點,國內的大多數音樂很少改變人的生活方式,這裡的人是廣義的,特指人這個本體,並不單單指的是中國人。

目前我們已知的,流行音樂(包含搖滾樂、電子音樂、嘻哈樂等等)和古典樂是比較明顯的帶有跨國地區性和潮流性的音樂形式,所以這兩種音樂的商業化和發展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全球範圍的影響力。

如果花耐心讀完下面的音樂史,我相信大家可以進一步理解我上面的結論。

---------------- 下面是長篇大論 對整個音樂史不沒興趣的話就可以去點贊了 ---------------------

如果說到音樂史和音樂的影響力,只說爵士和布魯斯是不夠的,往前還有古典樂宮廷樂,因為音樂作為文化之一,生態和本土的土壤很重要,這些會直接影響了音樂在一個國家會如何發展。

前言

說實話,我寫很多答案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我知道答案是什麼,而是我知道怎麼去找答案,而我回答問題的唯一動力是我也想知道答案,所以我就去自己查了,所以你看到的我的答案大多其實只能算是分享,因為在調查完成之前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一些音樂史的簡單整理

一個文化的影響力要看這種文化在一個國家中的重要程度,wiki 中,我對比了中國、日本和法美英德四國的詞條,中國是唯一在文化詞條中不包含音樂的國家,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中國不是沒有音樂的國家,但當我想添加詞條的時候我又愣住了,中國的音樂詞條應該怎麼寫呢?

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說,中國和埃及的音樂在記載中被提及是在 3000 年前,古希臘、古羅馬和聖經內容提到音樂都是 1000 年前("David with his harp" Paris Psalter,c. 960, Constantinople)。希臘音樂理論最終成為西方宗教和古典音樂的基礎。 後來,羅馬帝國,東歐和拜占庭帝國的影響改變了希臘音樂。 The Seikilos epitaph 是歷史上第一個保存完整的音樂作品,包括樂譜,是世界上最古老得以保存的音樂作品。

The Seikilos epitaph 最早是這樣保存的:

中世紀,樂譜由天主教教會引入,除了神聖的傳統教會音樂的,還存在著一種充滿活力的傳統的世俗歌曲(非宗教歌曲)。這一時期宗教樂曲作曲家的例子是 Léonin,Pérotin 和Guillaume de Machaut。

Léonin Pérotin 和 Guillaume de Machaut 的作品試聽: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 Part 1 - From Gregorian Chant To C.P.E. Bach

http://www.xiami.com/album/yhsSXDd1205 。

Le Roman de la Rose: Musiques medievales, 13-15 siècle

http://www.xiami.com/album/dQCp5j1d00b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c.1400 至 1600 ),音樂更側重於世俗(非宗教)的主題。在 1450 年左右,發明了印刷機,這使得印刷的樂譜變得更加便宜和更容易大量生產(在印刷機的發明之前,所有注釋的音樂都由手工抄寫)。印刷工藝賦予了樂譜的可複製性後,幫助音樂更快地向更廣的區域內傳播。音樂家和歌手經常為教堂,法院和城鎮工作,這個時候音樂人的職業在社會上已經有一定的地位和收入了。教會合唱團的規模越來越大,教會仍然是音樂的重要贊助人。到 15 世紀中葉,作曲家創造了更加包含豐富層次的神聖(宗教)音樂,將不同的旋律線同時交織在一起進行演唱或演奏。這個時候蒙古人種中文明程度最興盛的中國當時是明朝。隨著音樂活動從教會轉向貴族法院,國王,皇后和王子爭奪最優秀的作曲家。許多重要的作曲家來自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他們被稱為 Franco-Flemish composers 。他們在歐洲,特別是義大利擔任重要職位。其他有活躍音樂活動的國家包括德國,英國和西班牙。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從 1600 年到 1750 年,因為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在歐洲盛行,在這段時間裡,音樂的範圍和複雜性不斷擴大。第一部歌劇的完成,代表著巴洛克音樂時代的開始。在巴洛克時代,使用多個獨立的旋律線的復調律音樂同時演奏的方式仍然占很大的比重。德國巴洛克作曲家為小樂隊演奏,包括弦樂、管樂器、合唱和鍵盤樂器,如管風琴,大鍵琴和低音提琴等。在這一時期,幾種主要的音樂形式已經形成,當他們進一步擴展和進化,最終形成沿用至今的:賦格,Invention(這個沒找到好的翻譯),奏鳴曲和協奏曲。巴洛克時代的重要作曲家包括 Johann Sebastian Bach,George Frideric Handel,Georg Philipp Telemann 和 Vivaldi 。

在 19 世紀,越來越多新的作品湧現,樂譜成為眾所周知的音樂銷售的形式之一,中產階級的業餘音樂愛好者會在家裡彈奏鋼琴,小提琴等其他常用樂器。但樂譜和樂器直接限制了對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人群掌握音樂的數量,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樂器和技巧可以彈奏或吹奏的。

隨著 20 世紀的技術革新,電子技術的發明,如無線電廣播和市場上大量流通的唱片留聲機意味著聽眾聽到的歌曲(無線電或在他們的唱機上)成為欣賞和了解音樂作品的主要方式。任何有收音機或唱片機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客廳里聽到歌劇,交響樂和樂隊演奏。這讓低收入的無法承歌劇或交響樂音樂會門票的人,聽到這種音樂。這也意味著人們即使他們不能到這些地方旅行,依舊可以聽到來自同國不同地區,甚至世界不同國家的音樂,這大大加強了音樂在平民中的傳播。

20 世紀藝術音樂的重點是探索新的節奏,風格和聲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氛圍影響了許多藝術,包括音樂,一些作曲家開始探索更黑暗,更嚴肅的作品。傳統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樂和民謠音樂的創作觀念,也被古典樂作曲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Igor Stravinsky,Arnold Schoenberg 和 John Cage 都是 20 世紀藝術音樂的有影響力的作曲家。

錄音的發明和編輯音樂的能力產生了古典音樂的新的子類,包括 acousmatic(直譯為幻聽或流動聲音,但從詞意釋義來看是特指的是藏在揚聲器後無法被看到的聲音,存疑) 和 Musiqueconcrète(源自法語,意為包含自然聲響剪切出來的音樂流派) 流派的電子樂結構。錄音對流行音樂流派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為它使得歌曲和樂隊的錄音被廣泛分發。多軌錄音系統的引入對搖滾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因為它可以勝過記錄樂隊的表演。使用多軌系統,樂隊和他們的音樂製作人可以覆蓋許多樂器軌道和聲樂層,創造新的聲音,這在(當時的)現場演出是不可能的。

20 世紀後半段,爵士演變成為一個重要的音樂流派,搖滾音樂也在同時期異軍突起。爵士樂是一種在美國發展的音樂藝術形式,起源於 20 世紀初在美國南部的非洲裔美國社區,由非洲和歐洲傳統音樂混合而成。這種風格很明顯的借鑒了西非流派的布魯斯編曲,即興演奏、多節奏、尖銳音和搖擺節奏是其特點。從早期的發展到現在,爵士樂也收錄了來自 19 世紀和 20 世紀美國流行音樂的音樂。爵士從 20 世紀初開始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子類型,從 New Orleans Dixieland(1910年代)到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的爵士 - 搖滾的融合流派。

搖滾音樂是流行音樂其中的一個重要類別,發展於 20 世紀 60 年代。從 1950 年代開始,搖滾樂,rockabilly(通常被稱作鄉村搖滾樂但我認為不準確),藍調和鄉村音樂。搖滾樂的主旋律通暢使用電吉他或原聲吉他演奏,輔以電音貝司,鼓和鍵盤樂器(例如鋼琴,電子琴等,甚至還有手風琴和風笛,例如凱爾特朋克和一些鄉村搖滾樂)來負責演奏節奏部分、伴音和強拍,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模擬合成器、數字計算機的音效也加入到了輔助伴奏或主旋律的伴奏中, 90 年代後,木吉他、鍵盤、薩克斯管和藍調式口琴開始被更多的用作獨奏樂器,比如 86 年開始嶄露頭角的薩克斯風演奏家 Kenny G 的作品等等。

在搖滾樂的「最純粹的形式」中,應該有三個和弦,強烈穩定的背拍(就是大多數貝斯在演奏中的節奏擔當+鼓手節奏擔當的混合體)和一個漂亮的主旋律(一般是主音吉他或主唱完成,也有個別曲目是由貝斯、鋼琴、風笛或其他樂器擔當)。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它分為不同的子類,從車庫、重金屬和朋克搖滾,以及更古典的影響類型的另類搖滾和幾種類型的實驗搖滾。

內容太多了,我近期要準備一場關於音樂的知乎 live ,所以這篇答案只能先寫到這裡了。

待續。

我不是音樂史專家,甚至五線譜和簡譜都還給我的音樂老師們了,所有的答案內容都參考自 wiki 或其他文章,我重新組織和豐富了語言,添加了獨立的配圖,如果有遺漏或錯誤請指正。

部分內容來源:

Mongoloid - Wikipedia

Music - Wikipedia


首先日本的音樂市場自身達到了相當高的發達程度,除了美國以及借用美國市場的英國不虛任何國家。近年來韓國音樂產業流水線化輸出得也還不錯。

另外東亞人做東亞人自己的音樂,憑什麼要老黑老白說好才算好?港台音樂借鑒外國的時候也是用日本的多,用歐美的少,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有我們自己喜歡的旋律,有我們自己的可以引起共鳴的靈魂。我並不排斥歐美流行音樂,也是聽著「歐美金曲」長大的。但是你再看看現在歐美都是些什麼雞巴口味,B榜上滿滿的動詞大詞的洗腦歌。如果中日韓的音樂人放棄那些帶給我們心靈觸動的歌曲,一窩蜂地跑去做這種下半身作主走屌不走心的玩意兒,那才是東亞音樂的恥辱。


爵士起步的時候的時候,我們還在辛亥革命。

後來搖滾起來了,我們還在文/化/大/革/命。

再再後來流行火熱了,我們搭上了末班車。

玩的東西都是別人剩下的,怎麼可能有什麼影響力啊?

不是華人音樂不行,錯過了好時候,沒辦法。

希望以後能更進一步吧!


黃種人有點過了,幾乎沒有影響力有點過了,最多只能說偏小眾。

舉幾個栗子,多谷歌百度補習下:鳥叔PSY,暴風狂潮一樣席捲YOUTUBE,已經脫離小眾了,喜不喜歡另說。

PERFUME在美國的巡迴演唱會,音悅台有,自己看。

BossaNova女王是誰?

馬友友能把艱深古典玩成通俗流行,好吧他是法國人,但怎麼地也是黃種人吧。

退一萬步,起碼不能說日本音樂沒有影響力,然後韓國的流行音樂工業這塊也是可以的。

再補充下個人想法,音樂這種東西其實拿人種來分不太妥當,音樂其實是先進生產力和文化開明程度的一種結合,光有先進生產力(錢多)不夠,這就是為什麼光腚總菊的存在會讓中國的流行文化的很難逆襲歐美與甚至無法與彈丸鄰國比肩。

還有一點,就是基礎教育,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初高中生,學校都是鼓勵跪求你們組樂隊的,提供活動場所,提供器材,有老師指導基礎,只要稍微有點興趣都可以找幾個基友閨蜜,隨緣玩一波。真有天賦,有了聽眾,馬上就有金主支持,基本不會被埋沒。反觀一些學校五年高考十年XX考,一本接一本的做。。。不是太懂= =


這種問題跟人種扯上關係,不覺得問得很扯蛋嗎。不同人種,總體上除了個體的專業經驗和閱歷積累(人家是發達國家,市場在幾十年前就很成熟)的差異,在技術上還能有啥特別巨大的差別?單單在流行音樂的個體能力方面,總不能說,亞洲的音樂和音樂人差他們很遠很遠吧。畢竟沒有誰是真的不行的,無非是發展順序誰先誰後的差異。

這次我甚至都不想複製百科的流行音樂的定義了。換個詞,你看看能不能理解——商品音樂。

既然更多的流行音樂是用於盈利,你可以想想,以美國市場為例,輪得到亞洲的音樂去大面積流行?這裡不談個別時段的個別亞洲個體了,近些年在小範圍內K-POP已經一度在美國很流行過了,誰不知道江南style。

有朝一日,當你完全融入他們的圈子(尤其是主導當地流行音樂的集團的圈子),你(作為某個個體)才有機會去人家地盤風光一回,即使這樣,別忘了,那是建立在人家給你這個個體的面子。題外話,歐洲很多國家的音樂人,在歐洲範圍和北美,相互之間的圈子融入比較好,所以可以在B榜上見到非常多的歐洲音樂人的名字。

不然,美國的那些製作方、宣傳方、音樂人,等等本產業相關人員,他們都回去歇息、然後都讓位給你、錢都讓你賺外匯?

另一方面,美國當地老百姓所認知的流行音樂,大多本身就建立在20世紀以來的框架,器樂的使用、曲風的形成,本來就是人家那裡的東西。更何況,從傳播的角度,互聯網時代之前,以及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人家從來沒落後於亞洲,外來音樂要突然大面積佔上風,短期內難於登天。但是要論到某個個體,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推動炒作之下一時火一把,只要你肯燒錢又有渠道,當然還得美國官方不像封鎖華為一樣去封鎖這個個體就行。再或者換個角度說,你想讓亞洲音樂或者黃種人的音樂去佔領人家的地盤,你這是要文化入侵不成。

分析問題的時候,沒事別究那些芝麻大的細節。換換角度,多從宏觀上去想想。 —— 一個業餘聽眾給你的建議。


1、歌曲風格和形式

歐美地區由於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特殊的歷史背景,在歌曲的形式及風格上都有較大的空間。福音、靈魂樂、音樂劇、節奏藍調(RB)、Hip-Hop、民謠、傳統搖滾、迪斯科(DISCO)等是一開始的幾種形式。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一些新興的流行音樂形式例如電子舞曲、朋克、重金屬開始出現了,這些演變漸漸組成了現在聽到的流行音樂的模式。

中國的流行音樂在早期的時候以民謠(校園歌曲)、民族流行(如青藏高原)、鄉村、傳統搖滾為主。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文化的開放,歐美的一些如節奏藍調、嘻哈、電子等音樂開始影響我國本土的音樂。但至今,民族流行的獨特音樂形式仍然存在並得以衍生,韓紅就是這個流派典型代表。

2、編曲

歐美流行音樂的編曲一般都較為複雜和巧妙。它結合了上述提到的多種元素,將它們巧妙地結合在一首作品中,同時加上豐富的配器使音樂更錦上添花。這種編曲的風格常見於黑人的流行音樂中。

中國流行音樂的編曲相比較就簡單多了,一般僅有Verse,Chorus和間奏3部分組成,配器一般由鼓、吉他、Bass組成,但在現在的中國流行音樂中,曲作者會將中國的傳統戲曲的旋律和配器加入歌曲中,可以說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

3、作詞

歐美流行音樂在歌詞的表達中也具有高超的水平,有的充滿哲理、如詩如畫,有的針砭時弊、警醒世人。但同時也有些歌曲在歌詞中大量地描述暴力、性、種族和性別歧視。

中國流行音樂的歌詞大多也較優美,整個歌詞的線條是流暢的,但是由於文化上的差異,有些藝人無法真正表達自己內心所想的東西。比如鄭智化就因為一首「大國民」的歌詞觸及到了敏感點而被台灣地方政府軟禁了將近10年之久。

4、演唱方法和技巧

這個是歐美流行音樂和中國流行音樂最大的差別所在。歐美通俗演唱方法,主要是以富有激情和即興的表演方式來體現。同時,承紀繼了嚴肅音樂一部分的發聲狀態。比如真假聲轉換,高音華彩部分、跳躍技巧,連續跨越八度音區的聲音展現。如果不具備相當純熟的演唱方法,根本無法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也可以說不能夠叫作歐美通俗唱法。當然,也不是歐洲人演唱中都有技巧。在近年舉行的GRAMMY頒獎晚會上,獲得者經常是以清純、自然唱法的風格。 然而,他們的發聲基礎始終是統一的--中音區像「說話」、低音區像「嘆氣」、高音區像「遠處喊人」。儘管到了電聲高度發展並應用於流行歌壇的今天,始終保持著它這種唱法特色不受風格變幻的影響。不僅如此,在歐美通俗演唱方法中,還會經常採用啞音、怒音、吶喊、裝飾音、滑音、抽泣、假聲包括一些氣聲的特殊運用,來演繹歌曲的憂傷、悲泣、真摯、委婉、激情等等……利用肢體語言融合節奏的表現形式,運用混聲、和聲、不規則人聲,進行有聲或無伴奏伴唱,使一些並不複雜的旋律,變得富有色彩,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創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在表演藝術上達到較高的造詣。並且由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歐美流行音樂中出現的許多發聲方法和技巧都是借鑒了早期教堂福音歌曲和靈魂音樂的精髓。這種發聲的方法類似於美聲,但又不同於美聲,在保持了聲音的清晰度的同時又保證了聲音的飽滿程度。

與歐美唱法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港台唱法。它源於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開始大多是一種小調,解放後又在港台發展起來。當年周璇、姚莉、龔秋霞、白光等唱法的影子,在當今的港台歌壇上還依稀可見;這種唱法最大的特徵是陰柔有餘而陽剛不足。近年來雖受到搖滾樂的衝擊而有所改善,但這弱點依然存在。就以港台兩地的唱法趨勢而言,也有許多不同,香港唱法模式越來越趨向於陳式化----過於強調錄音棚效果,唱法、技巧研究正逐漸被降到次要地位。這種趨向造成歌手的嗓音本色被忽視;「音質」被淡化了。「氣聲」成了唱法的基本功。音樂商把流行歌手當作商品推銷時,唱法僅成了「包裝」的一部分。他們全然不懂唱法不屬於產品的包裝,而是產品的基本質量。在一味塑偶像歌手的主導動機支配下,歌手嗓音特色卻成了清一色的錄音棚效果----大多數女歌手只會輕,不會響;只能柔,不能剛。像甄妮這樣實力派的歌星九十年代之後也已少見。唯葉倩文還有點陽剛之氣。林憶蓮高聲區的「弱聲」技巧是傑出的,堪稱香港歌壇中的姣姣者,可惜「強聲」乏力。目下只有王菲的技巧稍全面一些。男歌手仍是以張學友為實力派的代表,他和王菲一樣,技巧是全面的可惜都不到位,主要是呼吸方法不好,力度的表現只能以衝擊聲門的辦法來實現。其他有高音的老將只有林子祥,可惜演出高音經常唱破,這是方法不科學。其他男歌手要不只有樂感,沒有技巧,或者是稍有一點聲音特點,其他都平平。曾有過一位香港音樂界人士說香港歌壇在唱法上已走進了死的衚衕;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造成的原因是有些音樂商人對流行音樂基本概念上的無知,把物色歌星當選美,一味把俊男靚女掛上歌星的商標作為商品來推銷,在他們看來唱歌根本無須方法、技巧,聲音可以靠錄音棚製造,試問還有多少人願意勤勤懇懇去鑽研演唱方法和提高演唱技巧?在近幾年的中國的流行音樂中,歌手很少甚至幾乎不用氣聲、啞音、怒音、抽泣來表現歌曲,真假聲的切換也不是很頻繁。

2 歐美流行音樂與中國流行音樂的比較

使原來可以更有起伏的歌曲顯得平淡。而且大多數的中國流行歌手在唱高音和低音時候都沒有用到腔體,使之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或者就是靠喉嚨硬「喊」上去的,給聽著的感覺音沒有支撐力,漂浮不定,搖搖欲墜,S.H.E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在氣息的掌握上也不十分盡如人意,時常會出現大音量急促的換氣聲,並且可能由於不規律的換氣破壞了歌曲的完整性。容祖兒就是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5、後期製作

歐美的後期製作是十分複雜的一道工序,一般都要經過降噪音—壓限—激勵—衰弱(衰減包絡)—失真—混響—均衡—母帶處理等多個步驟。而且每個步驟又是按照歌手在每個時間段不一樣的發揮程度進行調節的。所以,一首優秀的歐美流行的作品有時會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來做後期的效果。歐美流行歌曲的製作不僅僅是對人聲的製作,在這之前還會對歌曲的伴奏和和聲進行一翻修飾和效果。在伴奏的製作過程中,製作人一般會將不同的配器作成起該有的不同的效果,包括音量、聲音的遠近、飽和度、溫暖程度、乾濕程度、節奏變化起伏等等,這樣,每個配器都要經過這個幾個程序的加工,最終完成的純音樂伴奏就是一個十分立體,有層次感的伴奏音樂了;第二步是做和聲,和聲在歐美流行音樂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歐美流行音樂一般會採用華麗的和聲與伴奏相搭配做出美輪美幻的效果。並且不同的和聲用不同的效果來表達。最常用的是和聲者將需要的和聲錄製多遍利用不同的聲音頻率作成從左右聲道同時輸出的也就是所謂的「耳語」效果。這種方法後來被採用運用於後來中國流行音樂的製作。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最原始的和聲法,即多人同時唱出和聲部分的高、中、低三個音區,組合然後效果而成,這中製作和聲的方法是最古老的也是最難的一種,對和聲者及製作者都是個極大的考驗。這種和聲常在教堂福音歌曲和靈魂樂中出現。接下來就是主音的處理,通常有一般效果(錄音室效果)、電台效果、電話效果、現場效果、電子合成效果等等。完成後將先前製作好的帶和聲的伴奏與主音混合。這個就是我們通常將的母帶(DEMO),最後將母帶進行綜合處理(Master)就是我們聽到的成品了。

中國流行音樂的後期製作是在引進了歐美流行音樂以後才有了根本的改變,像「耳語」式的和聲效果,到現在的電台效果、電話效果、現場效果、電子合成效果都是學習歐美製作的產物。

6、新人的推出及系統操作

在歐美的流行樂壇可以說是真正的偶像和實力歌手的新人輩出。歐美的娛樂圈有它自己的一套推新人的方法。首先是俱樂部,比較有名的就是米老鼠俱樂部(Disney Club)了。現在在歐美流行音樂界名聲大震的小甜甜Britney Spears;她的前男友,被喻為是新一代流行天王的Justin Timberlake;她的強勁對手,同時又是兒時的好友,被喻為是天后接班人的Christina Aguilera,Jessica Simpson,Hilary Duff以及像JC Chasez, Jesse McCartney等一些近來崛起的新星曾經都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米老鼠俱樂部是美國文化的特產,也是美國孩子實現夢想的幸運所。當然,那裡的競爭也和嚴酷,並不是有夢想的孩子都能被神眷顧成為耀眼的明星。其次是挖掘新人的各類比賽,比較有名的是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這個選拔新人的比賽現在已經不完全是美國本土的比賽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夢想的年輕人都來參加這個比賽。而這個比賽也的確在一夜之間捧紅了像Kelly Clarkson,孔慶祥(William Hung)這樣不同風格和類型的新人。再接下來的方法就是毛遂自薦,即想成名的年輕人自費到專業錄音棚錄音,請專業的製作人製作,然後將作品製成試聽的片段(DEMO)寄到唱片公司。當然鷗沒地區推新人的方法還有好多,但以上幾種則是最常見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成名方法。

在推新人的這個環節上中國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歐美的影響,而在眾多的影響中,靠舉行比賽是目前最盛行的一種。現在我們熟知的「超級女聲」、「萊卡我行我秀」等比賽都是以推中國流行音樂的新人為宗旨而舉辦的。這2個比賽還是比較公開、公正、公平的,但大多數的類似比賽都因為缺乏其應有的公正性而影響了參賽者的情緒。


先說風格,這個東西涉及到很多樂器音色和效果器的問題,亞洲這邊中東盛行的world music,中國的民樂,日本的和音樂等所用的樂器及少有通電的,自然不容易整出來很多風格,更不用說這個體系缺乏低音樂器,至少中國民樂如此。所以都是唱法分類的東西很多,諸如信天游,各戲曲唱腔了,日本島唄,演歌之類的。再加之語言限制,如何能世界流行。

樂器的問題上面也提了一點,少有低音。至於為什麼學鋼琴吉他人多,我感覺是因為實用,因為這些樂器既能自娛自樂,又能再很多風格里一展拳腳,而民族樂器則不然,深陷民族囹圄。在樂器方面別盲目自信,古代沒人說你差,可是中國可是基本沒有在近現代發明過樂器的,西方可一直都在發展啊。

關於大師的問題,日本的小野麗莎世界知名。初音未來,babymetal什麼的世界上也都很知名。樂器大師更是出過不少。

別小看日本音樂。在我的角度來看現在日本的音樂環境要比美國都好。中東的音樂元素也很常用,包括各種電音,搖滾,金屬,貝斯大師Marcus Miller也玩。至於中國,中國人自己都不玩的東西能指著外國人玩?


推薦閱讀:

你聽過的最豪情萬丈的歌曲是哪首?
有什麼比較好的流行音樂學府或者某大學的專業?
「急智歌王」張帝的歌曲有音樂價值嗎?
為什麼85後台灣歌手很少有達到諸如華晨宇,張碧晨,汪蘇瀧聲望的?
為什麼中國好聲音這類選秀節目幾乎沒人會唱如權御天下這類網路紅曲?

TAG:音樂 | 搖滾樂 | 爵士樂Jazz | 樂器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