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能源汽車時代,更多「新能源汽車」討論歡迎關注。


.

現在是2016年底,我的感覺是互聯網造車 Winter is coming.

年初年中的感覺是互聯網資本強勢介入汽車行業,發布會你方唱罷我登場。說到發布會,不能不提蘋果跟特斯拉。

  • 蘋果喬幫主發布會給我的印象是「你們的需求都錯了,手機應該是iPhone這個樣子,你們愛買不買」。喬幫主重新定義了手機,然後用戶買買買、賣腎買。

  • 特斯拉發布會給我的印象是「這款車能夠滿足你的需求」。核心技術和日本人那套區別不大,但是特斯拉進行了一些不一定靠譜但挺酷炫的創新,加上非常牛的公關,讓用戶不明覺厲。

  • 而我大天朝某些互聯網造車的發布會,「我沒有能賣給你的產品,但是我站在互聯網+、新能源車兩大風口上,看我PPT多麼精美!」,似乎學特斯拉走偏了。沒錯,特斯拉的發布會+公關讓人不明覺厲,但那是建立在特斯拉有產品的基礎上。既沒有支撐大規模生產的工廠也不一定掌握了靠譜技術的造車公司搞特斯拉式發布會,用戶的反應是可想而知的。

前述內容,互聯網造車企業也心知肚明,那為什麼要硬上呢?不難想像造車實幹之後遇到了困難。至少會遇到三大困難,

首先是資金。拿地建廠,得十幾億;就算不拿地建廠,1個項目,總監1人+總工1人+經理10人+工程師50人,一年的工資也得100萬+100萬+500萬+1000萬 = 1700萬。造車,沒數十億的資金很難。

其次是技術。資本在內燃機門檻之前知難而退,卻低估了純電動車的門檻。純電動車技術門檻低於發動機,也只是相對較低,並非不存在。

  • 「簡單」不一定簡單。沒了發動機,噪音控制「簡單」吧。然而,沒了發動機噪音的掩蓋,傳動系的嘯叫/敲擊、電機嘯叫、空調壓縮機轟鳴,各種聲音都冒出來了。

  • 「強項」也不一定是強項。整車控制器跟手機都是嵌入式軟硬體系統,似乎對互聯網公司來說是「強項」,其實不然,iPhone變白蘋果、或者筆記本電腦藍屏了可以重啟,而汽車是要上高速公路的,大車在你身後200米呢,重啟整車控制器試試。

最後是人。可謂內憂外患。

  • 一輛汽車數萬個零部件、從立項到量產近兩年的流程,涉及人員廣、流程長,難免扯皮。銷售說研發不靠譜,研發說是生產工藝不靠譜,生產說你們採購的零部件質量那麼差,採購說銷售催那麼急我有什麼辦法,汽車行業1/3的時間在扯皮
  • 內憂如果高層快刀斬亂麻還是能捋順的,外患就沒那麼簡單了。在汽車行業,強勢的供應商靠哄、弱勢的供應商靠恐嚇。沒有工廠、量產遙遙無期的互聯網車企,給不了大訂單,不能讓供應商發財,恐嚇怕是做不到了,就算是想哄,供應商都不一定給機會吧。

也許正是因為嘗試造車之後遇到了種種困難,蘋果的泰坦計劃擱淺,富士康也不再投資造車項目,似乎越來越多的資本從互聯網造車撤離,Winter is coming,互聯網造車何去何從?

其實造車伊始的李書福境遇與當下的互聯網造車差不多,缺錢、缺技術、不被理解。李書福的名言「汽車就是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長期被吐槽;吉利第一輛車下線的時候,「發出700多張邀請函,但幾乎沒有嘉賓敢來捧場」。李書福的堅持,才有了吉利+沃爾沃出盡風頭。

凜冬之下,是學蘋果、富士康,知難而退?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值得互聯網造車者好好思量。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L頻道」 (ID:autolife2014)。

.


2016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突破 40 萬,預計全年增長率在 20%-30% 之間。回首 2015 年,銷量 33 萬台,增長率達到 400% 左右( 2014 年銷量 7.5 萬)。可以看出,從 2016 年開始,井噴時期成倍的增長在越來越大的銷量基數前提下已經成為歷史,新能源汽車的增長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快速發展階段。

2016 年,新能源汽車圈無比熱鬧又風光無限,全世界的人才和全中國的資本好像都一下子涌了進來,新能源造車時代元年到來,但是,隨著政策等方面的影響,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准入也到了最後的窗口期。

2020 年回望 2016 年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會想起今年開始流行的這些關鍵詞:PPT 造車,新能源車企騙補,分時租賃,自動駕駛事故……

更不知道那時,大家宏觀的目標實現了沒有。

// 看不見的手,也不是萬能的

大面上來說,國家任何一項產業的發展都與國家政策緊密相聯,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與國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政策的依賴或者依附更是非常明顯。但是國家政策對特定行業的培育或者扶持並非其發展壯大的決定性因素,應該說,產品更新、消費習慣更新等才是決定一個行業能否真的發展起來的關鍵。看不見的手無法揠苗助長。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戰略的重視大致始於 2009 年提出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提到要發展和推廣新能源汽車。這一規劃正是現在的小排量汽車減購置稅政策出處,有力推動了小型車市場這幾年的發展。

但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方面則不那麼順利。當年政府部門開展「十城千輛」活動,通過提供財政補貼,計劃用 3 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 10 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 1000 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範運行,力爭使全國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到 2012 年佔到汽車市場份額的 10% 。

最終該項目被認為失敗。 截至 2013 年 1 月,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 25 個試點城市共示範推廣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2.74 萬輛。2013 年 3 月底將完成財政補貼清算後,示範推廣規模將達到 3.97 萬輛。與此相比,2012 年我國汽車產銷規模雙雙超過 1900 萬。示範推廣的成果距離這個數額的 10% 還非常遙遠。

因此 2012 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 2012-2020 ) 》發布,政策提出要以純電動汽車作為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爭取到 2015 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 50 萬輛,到 2020 年超過 500 萬輛;2015 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 升,到 2020 年降至 5.0 升。

2016 年 7 月 13 日,工信部將 2015 年度中國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情況予以公告,中國境內 116 家乘用車企業共生產/進口乘用車 2111.36 萬輛,行業平均燃料消耗量實際值為 7.97L/100km 。截至 2015 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從 2011 年算起)已經達到了 44.7 萬輛,離預定目標還差一點。

兩大目標都沒有成功。

// 新能源汽車政策規範化元年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初期,為了鼓勵其成長,政策採取的多為鼓勵、補貼性政策。今年開始,政令頻出之間也逐漸有了收緊、規範的意味,企圖對於已經熱得發燙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做出一些規範性引導。 今年十三五繼續將新能源汽車發列入經濟發展規劃,全年推出的相關政策條例多達 30 余項,我們這裡只選擇重要的部分進行介紹。

  •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25 年)》

提出要大幅提高節能環保水平,2020 年乘用車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到 5.0 升/百公里,商用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實施國 Ⅵ 標準,到 2025 年,乘用車新車平均燃油消耗量達到 4.0 升/百公里,商用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解析:這一規劃說明,政策面對於降低燃料消耗的目標是非常堅定的,雖然 2015 年的階段性目標沒有實現。基於這一現實,以及到 2020 年必須完成的平均燃料消耗目標,出台碳排放額度相關政策就顯得迫在眉睫。

  •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

今年 8 月 12 日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產品的准入規定進行了修訂,提出更具體嚴格的要求。對於申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企業,規定要求需要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所必需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後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並符合《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准入條件及審查要求》。傳聞生產許可證只有寥寥十張,目前獲得資質的廠家情況如下:

解析:一張證難死英雄漢,建議實在拿不到資質的找樓上的代工。

  • 《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達標並行管理暫行辦法》

劃重點如下:設立平均燃料消耗量達標與新能源汽車生產比例達標兩個積分考核指標要求;對在中國境內傳統能源乘用車年產量或進口量大於 5 萬輛的乘用車企業,設定新能源汽車積分的年度比例要求:2018 至 2020 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8%、10%、12%。

積分的作用:不合格企業將面臨失信企業、黑名單、禁止各項申報准入等;

意義:進一步鼓勵大家推廣新能源汽車產品;新能源補貼:門檻提高,並逐步退坡。

  • 《關於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

補貼門檻提高,而除了燃料電池汽車外,其他車型的補貼將逐步退坡,如下圖:

劃重點:鼓勵該鼓勵的,取締該取締的,補貼不是促進成長的根本之道。

  • 《汽車動力蓄電池單體和系統生產企業延伸檢查要求》 

電池新標要求,不符合標準的電池及使用車型無法進入補貼和推廣目錄;對國產電池形成利好,外資電池需建立合資公司才可獲准進入推廣目標。

  • 《電動汽車充電介面及通信協議 5 項國家標準》

標準統一,利國利民

  • 《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是汽車企業生產(不含出口)和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相對於燃油汽車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企業可以通過生產、進口新能源汽車生成新能源汽車碳配額或從碳排放市場交易獲取新能源汽車碳配額。

碳配額管理辦法表明政策面上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力度其實有增無減,因為現有燃料排放積分政策的積分計算方式,是有利於新能源汽車推廣而不利於傳統燃油車企的。但在推廣方式上,從過去一味補貼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支持轉變為恩威並施,結果導向更加明顯。這一管理辦法無疑將進一步促進各大車企新能源車項目上馬。

// 新能源造車運動最後的窗口期

截止 12 月 31 日,新能源汽車生產許可證已經發出七張,所剩無多。有關部門又宣布原則上不再批准建立傳統燃油車企。因此可以說這是新能源造車運動最後的窗口期,這時不進來的, 基本錯失最佳時機。(雖然進來的也未必就能成功)

2014 年興起的這場造車運動,大批人才、資本在政策風向以及市場趨勢號召下前赴後繼湧進來,2016 年,這場運動達到頂峰。每個月都有一家或者幾家新造車勢力的新聞霸佔幾天頭條版面。

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基本情況:

以上基本是今年消息面上最活躍的的造車企業,其中生產資質已經搞定的除了蔚來(江淮代工)和後面三家傳統製造業旗下的企業,其他都還沒有消息。

最後名額只剩三個,車和家,威馬,奇點,還是誰?

根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沒有生產基地的公司是肯定無法申請生產許可的,目前上面幾家工廠已經開工的有遊俠,車和家,威馬,哦,樂視前兩天也在莫干山奠基了。小鵬汽車的工廠貌似 2017 年才要開工。

互聯網車企跟其他傳統企業風格真的迥然不同,非常有冰火兩重天的感覺。掃一眼就會發現,互聯網車企進度最快的也就是車子量產在即,生產資質不愁,錢不缺的狀態,而至於產品銷售,售後等方面問題全然沒在考慮的。2017 - 2018 年多款產品將投產,車子是造出來了,賣車又是個大問題。

對於汽車這類大宗消費品,維修、銷售、售後等一系列問題都會極大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這方面,互聯網大佬們都是沒啥經驗的。而銷量一旦上不去,造車成本就下不來,資金惡性循環近在咫尺,但人前人後,大家的姿態都是高調樂觀,躊躇滿志。在特斯拉將電動汽車帶入大眾視野十年後,中國的互聯網精英不知道會演繹一個怎樣的中國版本,畢竟埃隆馬斯克也是從互聯網轉型(賣了 PayPal 賺了 2 億美金)投入電動汽車行業的。

對比來看傳統行業出身的造車者,很明顯帶著製造業特有的謹慎穩重,以及一丟丟的笨拙,表現在明顯不如互聯網精英那麼了解用戶的心理需求,離開了平台資源和大量預算之後,營銷段位差了不是那麼一點兩點。但是低調行事之下,多半深藏功與名,比如都很順利拿到了生產許可,產品規劃相對保守(價格定位)以及提出的生產銷售計劃都是立即都能上馬的那種。

總結一下的話,前者是偶像派,帶來美好想像,後者是實力派,一切只能所見即所得。這裡並無褒貶之意,畢竟羅素說過,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深以為是。

在上面幾家公司里,關注度最高的當數樂視超級汽車。我們之前針對樂視在美國的合作夥伴法拉第未來進行了一系列報道,主要是資金債務方面,頻頻傳出令人失望的消息。但樂視方面一直堅稱一切都在掌握中,包括工廠停工也只是因為戰略調整(調整還不是因為沒錢),前幾天又爆出消息稱法拉第未來在投資方和專利權方面十分獨立,也就是說大股東無法獲得專利。心疼賈躍亭。不過 CES 沒幾天了,看看有反轉不?

另一位高富帥蔚來汽車,口碑就好的多。穩打穩紮的搞定了代工,產品,品牌等一系列問題,加上易車網本身的渠道資源,讓人覺得後續的銷售也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最大的難點可能還是品牌的樹立和代工產品的品質控制。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算是站在了差不多一致的起跑線上,除了特斯拉已經是行業老大,目前這個行業還沒有出現絕對的老二。在新晉出現的電動汽車公司里,中國的樂視和蔚來,以及萬向等,由於網羅了大量國際化汽車界高端人才而吸引了西方媒體的注意,從技術實力和品牌號召力上來說,中國企業有這個機會搶奪行業第二的寶座,也就是說,大家都有機會跟特斯拉比一比。

// 傳統企業注資出行服務,分時租賃仍處於萌芽期

儘管風口還沒有來,但你可能感受到了傳統企業謀求轉型的一些動靜。比如戴姆勒很早就建立 Car2go 品牌,寶馬也有 Drivenow 共享計劃,通用汽車成立了 Maven 出行服務子公司,大眾發布了移動出行品牌 MOIA 等等。除了自建品牌外,車企對移動出行服務也有注資,例如寶馬投資了 Scoop 在內的6家出行領域的公司,通用投資 Lyft 和國內的易微行,大眾投資了打車應用 Gett,豐田投資了 Uber 等等。車企紛紛注資出行服務,一方面是押寶出行領域,另一方面肯定也想從創業公司的血淚史中找點值錢的經驗。

在共享出行這個領域,有滴滴、Uber 這樣的打車巨頭難以突破,天然適合新能源汽車的分時租賃平台則成為了大家爭相鬥爭的地盤。如果你沒體驗過分時租賃的汽車項目,那麼對分時租賃的自行車項目總會有所了解。分時租賃和傳統租賃比起來,租賃的時間單位更短,租賃流程通過 App 自助完成,從 A 點借車 B 點還車不支持異地還車,收費便宜性價比高,更適合於短距離出行。

儘管今年國內車市良好,但是在長遠的未來,汽車市場的銷售利潤不會無限增長,汽車企業勢必要謀求從銷售到服務的轉型。而且隨著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分時租賃平台將成為電動汽車銷售的重要渠道。更何況,性價比高的100公里以內的出行需求,還未被滿足。

聰明如易微行這樣的公司,選擇了面向 B 端的技術解決方案,在今年獲得通用汽車投資,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是,在上下游的利益鏈條中找好自己的位置,玩的是博弈。而以 EVCARD 為代表的分時租賃服務,面向 C 端,未來要往平台方向發展,上汽在其中占 51% 的股份。由於市場還在萌芽階段,玩家有限,看起來獲得了知名車企的背書不是那麼難,但是從市場發展和重資產運營模式來看,分時租賃市場的爆發確實為時尚早。

分時租賃目前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首先,受電動汽車充電需求所限,車輛必須停靠在有固定充電樁的位置,意味著城市裡的網點無法做到快速布局。其次,電動車輛不成熟,難啟動,續航低,車位少,無法及時還車容易帶來里程焦慮。最後,使用 App 進行全程自助服務,難以保證交接時車輛整潔、車況良好、無違停等問題,影響用戶體驗。

最重要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車運營成本不低。EVCARD 出過一份數據報告,在今年 1 月份時,平台用戶 6.3 萬人,而在 8 月份,增長至 16.2 萬,這跟滴滴出行這樣的平台比起來只是零頭。而在租車收入方面,月均單車租時 2.36 小時,營收僅 51.41 元。有 100 公里以內的出行需求,但沒有足夠的網點服務,用戶無法快速增長。加上各地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規劃趨向於選擇不同的合作夥伴,地方政府對不同電動車型各有政策保護,分時租賃從短期來看難以一家獨大。

// 無人駕駛事故頻發,商業化前景仍很遙遠

當 100 年之後,人們回顧無人駕駛的最初發展時,一定不會忘了今年 5 月 7 日首起引起關注的特斯拉駕駛事故。一個 40 歲的男性車主,駕駛一輛 Model S 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與一輛大型拖車發生意外碰撞後死亡。當時,Autopilot 處於開啟狀態。這起事故引起了業內極大關注的討論,也得到了用戶極大程度的包容,而這種包容,在消費者對待傳統車企的態度上,是極為少見的。

恐慌當然有,消費者意識到了,自動駕駛不安全。但隨之業內人士和科技擁護者出來解釋,特斯拉營銷失當,但技術是無罪的。而後,儘管事故調查報告還沒有完整呈現,指責特斯拉的輿論就逐漸平息了。特斯拉在國內三四線城市快速開店擴張賣 Model X,同時,將 Autopilot 的宣傳文案悄悄改成了「自動輔助駕駛」。

大家對特斯拉的善意,其實源於對固守汽車工業一百多年的傳統車廠的不滿意。Autopilot 引起的熱門關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上的突進。前進可能來自於信心,也可能來自於恐懼,車企多半來自後者。大眾、寶馬、豐田、沃爾沃等等,都開始為新車型加入更多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至於說 2021 年要推出全自動駕駛產品,可以看出戰略上有點著急了,我猜想那可能是一個更成熟的 Autopilot 。畢竟這個地球上還有大量的老款車,無法與之實現 V2V 通訊。

而在另外一條無人駕駛的戰線上,發生了一件大事,Google 在今年將無人駕駛實驗室獨立出去了,成立了 Waymo ,正式開始無人駕駛的商業化進程。無人駕駛在低速車上的運用並不是不可行的,比如低速的公交車,或者低速的專用車,nuTomomy 和 DeNA 都在做這件事情,低速運輸人或者貨物從 A 點移動到一公里以外的 B 點,並不是特別難,只是問題是,這能為無人駕駛車輛上的激光雷達買單嗎?

政府積極推進公共交通的無人駕駛,車企積極推進私人交通的技術升級,這兩件事情,從技術角度上來看密切相關,但從交通層面上來看,是為不同的出行效率服務的。私人出行的利益,加速了汽車工業的發展,也大大增加了路面的擁堵。不同於保留司機的自動駕駛技術,以 Google 為代表的真正的無人駕駛技術在短期內一定是為公共利益(公交或者共享)服務,即車輛並不屬於私人使用。換句話說,技術提升的交通效率能撬動多少公眾利益,是商業化的問題所在,也是盈利前景的問題所在。

2016 年全世界發生了很多大事,很多人都說這一年過得很糟糕。但在汽車行業里,這一年,又是最精彩最熱鬧的一年,我們渴望變化,也期待變化,變化讓人和技術都更有活力。祝福這一年,也祝福這個行業,像今年這樣充滿生機。

------

微信/微博:42號車庫

知乎專欄:42號車庫

更多內容瀏覽我的主頁


上面的同學已經長篇大論了,我這裡就不再編輯文章了,只從新能源編輯的角度,按照時間軸大致總結下:

1:產業方面,騙補時間持續了一整年,只罰了5家比較凶的;新的補貼政策昨天已經出爐,跟我之前分析的一樣,技術標準更高、補貼金額降低、各細節更加詳細等;新能源產業鏈1.0階段初步搭建完畢,接下來將是優勝劣汰;各大主機廠正式加入戰場,比如之前對新能源不感冒的長城、長安等;國產新能源汽車搭載的動力電池絕大部分都是國產電池,日韓電池還有待觀望;新能源造車運動成為中國第二波造車運動,主要來自三個方向:第一,傳統主機廠新成立新能源公司,比如北汽新能源等,第二,其它領域資本,比如董明珠造車等,第三,互聯網造車,比如蔚來等;但新興造車公司表現差異巨大,蔚來汽車飽受好評,而樂視造車、威馬汽車則備受批評;合資企業節能與新能源技術已初步準備完成,未來將大舉引入國內,從零部件到整車,零部件比48V系統、電驅動等,整車則更多,包括通用、現代、日系等。

2:市場方面,比亞迪插混雙子星的統治地位不再,北汽、吉利崛起,眾泰、上汽還有待觀望;新能源價格虛高,對汽車行業而言完全是暴利;質量日漸穩定,碰撞著火等各類事件頻率有所降低,但相比傳統汽車,質量依然還有提升空間;新能源私人銷量市場主要還是靠插混,純電動在特殊領域崛起,比如公交、租賃、大企業通勤等;純電動在私人消費市場走量車型為小型電動汽車、微型電動汽車(電動汽車時代新能源車型大小標準法),A級及以上完全打不開,因為價格與合資最廉價車型衝突,也就是私人消費市場走量的純電動汽車價格在6萬左右,不超過10萬。

粗略一想,大概如上了,當然還有很多,希望各位知友補充!

金剛,前新能源工程師,現資深新能源編輯,電動汽車時代!


1. 瞎折騰的一年。

補貼政策有毛病,鬧出騙補謀補風波。大批企業被政策誤導,部分企業藉機詐騙補貼。

政策急剎車後,市場一度停擺觀望。查騙補造成部分民營企業資金鏈極其緊張,甚至瀕臨倒閉。

車輛,電池,電樁等標準和政策,中間亂改,讓企業無所適從。新出的標準和政策仍然有不少漏洞。

年底出台新的補貼政策,把之前的說法再次推翻,想怎麼改怎麼改。

市場亂,源於政策亂。

2.忽悠的一年

各種概念依然在鬧騰。比如,互聯網造車。互聯網怎麼造車?這說法和互聯網炒菜有一拼。

3,洗牌的一年

電動汽車的發展,可以看出各個主機廠,產品設計生產製造能力的差距。新品在年底和明年會大量上市,但差距已經逐步拉開。


推薦閱讀:

該如何評價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性能和安全性?
新能源汽車會成為下一個革命嗎?
2020年全面禁止燃油,大家對新能源汽車怎麼看,現在該不該買車?
比亞迪汽車宣布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20萬輛,你覺得能實現嗎?
同價位車為什麼要購買特斯拉?

TAG:汽車 | 汽車行業 | 新能源汽車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