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廣告業的預點擊是什麼原理?渠道如何靠這種手段借走自然流量?
最近看到蠻多巨多點擊來跑量的渠道,也經常聽到預點擊這個事兒,想知道這是什麼原理?如何騙歸因的。
預點擊更嚴謹的說法叫做「歸因作弊」, 它是利用移動應用下載歸因邏輯上的一些漏洞進行作弊的手段。
以ios應用下載為例,一般的第三方監測邏輯是這樣:接受媒體的點擊日誌時要求帶有idfa參數, 與轉化時的idfa相對比, 如果兩者對的上,並且時間差在一定範圍內,就講這次轉化歸因到該媒體。
於是,產生了如下的作弊方式:在廣告展示時直接發動點擊, 這樣展示過的用戶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自然點擊就會被歸因到廣告媒體上。
問題來了:蘋果為什麼不設計更嚴謹的歸因方案?人家沒工夫關注這事。
這種作弊好發現么?其實不難,方法這裡就不多說了。當然,經過一些高科技的機器學習方法,也能讓反作弊變得難一些,但這種建模比正常廣告建模甚至更複雜。
不多說了,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計算廣告」,近期會有重量級文章「廣告作弊十八般武藝」發表!當你發現某些渠道的廣告數據呈現這樣的趨勢,你需要警惕,你在使用的渠道也許在用一種你不知道的方法劫持你的自然流量,其實原理很簡單,但是要從第三方監控工具的邏輯說起。
第三方監控工具的渠道歸因邏輯是這樣的,以iOS為例,當用戶點擊廣告的時候,第三方監控工具通過點擊這個行為,獲取用戶的設備信息,一般為IDFA、IP、Device ID等參數,並將其發送到第三方監控工具的伺服器進行存儲。當用戶點擊廣告之後,跳轉到App Store下載App,安裝成功之後,在用戶啟動App的瞬間,App處於聯網狀態,App內的第三方監控工具的SDK處於激活狀態,抓取該用戶設備的信息,例如IDFA、IP等,發送給第三方監控工具的伺服器,與點擊的數據進行匹配,匹配成功,記錄成一次有效的安裝。在這個過程中,通過Last Click模型進行歸因,距離安裝最近的一次點擊來源於哪個渠道,第三方監控工具就會將這個用戶歸因到該渠道。
在使用Last Click模型進行歸因的過程,其實是存在可以作弊的空間的。在客戶端的搜集到的激活數據造假難度相對較高,因為用戶在App內的行為很容易辨別出哪些用戶是真實用戶,哪些是機器模擬的用戶行為,所以很多渠道都會在點擊這個行為搜集到的數據中作假。通過向第三方監控工具的伺服器,發送大量點擊數據,而這些數據雖然是真實用戶的設備信息,但是並沒有點擊該廣告,未來如果在歸因窗口期內,這些用戶通過自然流量安裝了該App,那這些用戶就會因為之前的點擊信息而被歸因到該渠道,而不是真實的流量來源渠道。
關於如何預防或者鑒別該作弊方法,這裡就不討論了,下次有空,我會詳細說明一下。
你是mobv的吧 他們公眾號有介紹
哥們,你是百度的么?感覺就百度叫預點擊
推薦閱讀:
※API廣告的優勢是什麼?
※CPA廣告推廣技巧有哪些?
※一個做移動互聯DSP的技術總監需要會哪些技術?
※Youtube 針對移動端發布的 6 秒視頻貼片廣告,是一種有效的廣告形式嗎?
※廣告策劃類型的實用書有哪些推薦?或者是自修班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