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 GDP 什麼時候能超過日本?


在即將2017年的時候,有人問這個問題,就已經足夠說明中國的巨大進步了。

我們看看10-15年前是什麼情況,

2002年的時候,《環球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邀請了日本的經濟人士和中國嘉賓座談,縱論中日經濟未來走向,並且用整版刊發了內容。

我記得非常清楚那篇文章有個副標題:「在未來20-30年,不管中國經濟以什麼樣的速度發展,日本仍將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句話是那個日本經濟人士說的,可見他內心的自豪和面對著中國人士的優越感。而和他對談的中國嘉賓,竟然並沒有針鋒相對的提出反駁,可見他內心也自認中國經濟規模即使用20-30年也趕不上日本。

作為一個從小就關心國家發展,能夠熟背中國每年經濟增長率和GDP總量的我,看到這期報紙內心真是無比泄氣,難道我們中國人真的比日本人差這麼多嗎?

2005年,天涯上著名的論戰,網友雪亮軍刀預測中國經濟規模何時可以超過日本,即使作為知名樂觀派,也只是敢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在2030年超過日本,這樣還引來了大批網友冷嘲熱諷,掀起了大量的論戰。

可見當時民族自信心儘管已經逐漸恢復,但心理上對日本還是處於絕對弱勢,竟然會有如此多人相信中國在人口規模是日本11倍的基礎上,總量無法超越日本。

在心理如此弱勢的彼時,相信是不會有人問「中國人均GDP什麼時候超過日本」的,因為那看起來實在太遙遠了。

今天世界已經不一樣了,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我們來探討下中國人均GDP超過日本的可能性以及時間。

我先說下結論:中國人均GDP超過日本是大概率事件,而且這一天到來的時間會比我們預計的要早。

我們先看下中日GDP總量和人均GDP對比的情況,

我們登陸世界銀行資料庫,可以直接查到GDP總量和人均GDP

2015年日本GDP為4.12萬億美元,中國GDP為10.866萬億美元

2015年日本人均GDP為32477美元,中國人均GDP為7925美元。

也就是說人均GDP,日本是中國的4.1倍,中國是日本的24.4%,差距大啊差距大。

既然差距這麼大,那麼為什麼說中國人均GDP有極大概率超過日本呢?

GDP真正的含金量來自於工業增加值,這個地球上24個發達國家的經驗已經表明了,

只要工業發展起來了,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只是早或者遲的事情,工業發達的國家一定也是第三產業發達的國家。反之如果工業衰落了,第三產業遲早隨之衰敗。

那麼我們對比下2015年中日工業產值的情況,通過查詢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中國國家統計局官網可以得知:

2015年日本製造業產值佔GDP比例19.5%,為8200億美元。

2015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為3.52萬億美元(228974億人民幣,按照匯率6.5),佔GDP比例33%, 是日本的4.3倍。

2015年年末中國大陸人口為13.7億,日本人口為1.27億,人均工業產值中國為2569美元,日本為6457美元。

日本是中國的2.5倍,中國是日本的39.8%,是不是差距比前面的4倍小多了?

那麼有人又說了,呵呵,即使比較對中國有利的工業產值,中國的人均也只是日本的40%,你哪來的信心「極大概率超過日本,而且比預計的要早?」

1:中國工業仍在快速增長,而日本工業是陷於停滯。

上面比較的是2015年的數據,2016年1-9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又增長了6%,而日本方面,2016年製造業產值是負增長……..要知道,中國工業規模是在日本4.3倍基礎上增長6%。

2:問題接著來了,你怎麼知道中國未來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我們看下中國內部的情況就知道了,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沿海領先於內地,

也可以說,中國沿海的今天就是中國內地的明天。

我們不看北京,天津,上海這種直轄市,我們看下沿海三個省的人均工業產值情況。

查看各省統計局公報,全部按照6.5的匯率算成美元,人口均為常駐人口。

2015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313.61億,摺合4817億美元,人口1.0849億

2015年浙江13193億,2030億美元,人口5539萬

2015年江蘇27996.43億,4307億美元,人口7976.3萬

也就是說,2015年人均工業增加值,

廣東人均為4440美元,是日本的68.8%;

浙江人均為3665美元,是日本的56.8%;

江蘇人均為5400美元,是日本的83.6%。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15年三個省人均工業產值已經分別達到日本的60%,70%和80%這三個級別,也就是已經很接近日本了。

按照有人的理論,人均已經很接近日本了,那麼增長率應該很慢了吧?那麼我們看下2016年1—6月三個省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

2016年1—6月,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

2016年1—6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

2016年1—9月,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

按照這個速度,三個省到2020年人均工業產值都將超過日本,後面還會大幅超越。

我一再說各項數據都表明,中國的工業發展已經到了世界極高水平,很多人不願意相信,他們更愛看中國製造大而不強,核心技術都在外國手裡之類的報道,完全忽略了這幾年中國的產業升級情況。

我後面會寫文章一個產業一個產業的分析中國產業升級的情況。

3:中國內部粵浙蘇三個人口5000萬—1億人口級別的地區人均工業產值已經如此接近日本,然而卻依然保持高速增長?

這看起來是反常識,西方工業最高水平就是美日德三國,三個省人均工業產值已經如此接近西方最高水平之一的日本,怎麼還在快速增長呢?難道不應該慢下來嗎,難道是三個省統計局集體造假?

當年90年代初日本也是看起來不得了,經濟規模世界第二,人均更是世界第三,結果後來一下子就不振了,萎靡了20年;

這個知乎回答下也有人說了,韓國一直想在人均GDP上超越日本,結果從計劃2013年超日本,到目標延遲到2018年,去年韓國人均只有日本的80%多點,而且今年韓國經濟增長率表現不佳,超越日本更是遙遙無期了。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長時間看還沒有韓國快,韓國在人均達到日本70%-80%的時候就不行了,為啥中國內部的三個省,在人均工業產值已經是日本60%--80%的情況下,增長速度竟然還能集體保持6%以上,看起來似乎幾年內人均工業產值超過日本問題不大?

拿日本和韓國的情況,來得出中國人均GDP不能超過日本的人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日本和韓國沒有中國的壓倒性規模優勢。

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的產業裡面,只要是自由競爭,都會出現大者恆大,大公司越來越強,甚至出現行業壟斷的情況,市場份額和利潤向強者集中的現象。

我們熟知的家電產業,智能手機產業,筆記本電腦產業,通信設備產業都是典型,最終只剩下幾個知名大品牌,其他都被邊緣化。

例如世界通訊產業,現在就只剩下了華為,中興,愛立信,諾西幾個玩家。

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華為,就是中國人均薪酬最高的公司之一。

而且越是沒有壁壘和邊界的行業,表現越是明顯,我國互聯網行業利潤就在逐漸向阿里,騰訊,百度,網易等極少數集中。

我們以2015年為例子,2015年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全行業同比增長16.6%,而騰訊增長了21%,百度增長了35%,阿里增長了27%,網易增長了94.7%,遠遠快於行業增長速度。

這些大公司的人均產值,人均利潤和人均薪酬,也明顯高於小公司。

中國的產業,從生下來的那天就天然擁有世界規模20%的本土市場,這是日韓產業不具備的天然優勢。

地球本質上也是個大市場,只要自由競爭,也會出現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情況,我們看下2015年的情況,人口規模超過3億人美國,人均GDP竟然高達5.6萬美元,排在世界第五,美國在過去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的成果。

在一個統一的地球市場也是這樣,全球化就是打破國家之間的市場邊界,只要全球化還在進行,就對大國有利,大國會憑藉著產業規模優勢,在全球競爭中獲勝,這就是中國現在為什麼如此支持全球化,到處簽各種自由貿易協定,到處要求別國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還要搞一帶一路的原因。

中國將成為全球化最主要推動力_網易新聞

有意思的是,美國現在出現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可見美國的實力也在相對中國下降。

最後我們回到問題本身,日本2015年人均GDP已經落到了世界第24位,如下圖:

中國憑藉著規模優勢,人均GDP進入世界前24位我認為是有很大可能,是極大概率事件。

而且只要中國充分發揮自己的規模和集群優勢,打破世界市場邊界,我們的上限絕對不只世界第24位,而且從現在的態勢來看,這一天會比我們預計的要早。

什麼,你說中國未來可能會崩潰?嘿嘿那我們走著瞧。


在追趕日本人均GDP的路上有件事會先發生,就是追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中國就是世界超級大的經濟體了,總量上把其它國家遠遠甩開

14億 人口 *1.6萬美元GDP = 22.4萬億美元GDP總量

屆時人民幣可能會取代美元成為世界通用結算貨幣,到時各國人均GDP可能就要按照RMB來算了。

雖然日本3.2萬美元的人均GDP看起來很遙遠,但是1.6萬美元是不是就沒那麼遙遠了?現在已經0.8萬了。

量變會導致質變的,如果RMB取代美元的貨幣地位,那麼中國GDP的增長模式就不同了。

美國今天的經濟水平固然有他資源豐富、科技先進、生產力發達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於美元的貨幣地位。

有些人不明白最大經濟體的地位是如何影響貨幣地位的。

第一大經濟體就基本意味著第一大消費能力,以中國的人口體量,店大了可以欺客,客大也可以欺店。中國的消費者想怎麼買,商家就要怎麼賣,中國消費者喜歡花人民幣商家就要收人民幣,中國消費者喜歡刷支付寶微信,商家就要支持,消費量大了商家收了好多人民幣,就需要去拿人民幣去結算,而只能跟中國金融機構結算,結算量大了中國的金融機構就有了主動權。

以如今支付寶微信海外布局的趨勢,10年內中國人就可以只拿著手機就走遍世界。


問題是兔子可不光是GDP追的快,科技水平追的更快怎麼辦?

2016年1-8月累計,全球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49489件,同比增長6.9%,增加9656件。其中:中國累計申請量27113件,同比增長48.0%,增加8795件,占全球增量的91.1%

2016年7月中國PCT專利申請量為4596件,同比增長66.1%,當月申請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2016年8月中國PCT專利申請量為4898件,同比增長高達82.7%,中國連續兩個月申請量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美國7月PCT專利申請量為4230件,同比下降6.0%;1-7月累計為32139件,同比下降0.9%

日本7月PCT專利申請量為3339件,同比下降8.1%;1-7月累計為26424件,同比下降0.1%

下面幾張圖好好看看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在哪?怎麼取代中國?

中國的崛起和日韓不同,和印度,印尼,土耳其,巴西,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更不是一個層面的。

中日韓三國的產業高度重合,幾乎是你死我活的產業鬥爭。三國的PCT專利分布有很多重合,韓國只不過在電子IC領域對日本有優勢就已經讓日本很難受了,要知道中國對日本可是全產業鏈壓制。中國只需要幹掉日本的優勢產業就行了。韓國追不上日本是因為韓國人口有限,產業衝擊不夠。中國光長三角和珠三角就夠日韓吐血了。

中國的產業升級就是要從日韓台意這些二流發達國家手中搶市場,中日韓的模式不可能像英法德那樣在鬥爭中共同富裕,歐美國家產業重合不高,各有分工。

想一想如果未來二十年日韓的面板,晶圓,造船,新能源汽車,化工產業崩盤了會怎樣?二十年後日本可能還是發達國家。但基本上也就是蘇浙粵閩魯的水平罷了。但韓國絕對要跌出發達國家陣營了。

發達國家中最樂觀的應該是美國,即使船沉了也不過拋棄中部和南部,賴掉債務。搞個東西美國而已。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又能力挑戰美國的核心產業。日韓是現有發達國家中核心產業受到衝擊最大的經濟體。沒有了核心產業還談什麼發達國家。不是發達國家還追個毛線啊!

亞洲三個發達國家韓國,日本,新加坡都是相當特殊的。這些國家崛起中西方勢力的介入都是關鍵,其國家制度和產業分布都曾由西方規划過。它們在亞洲缺乏根基,核心產業上游又高度依賴西方技術支持和歐美市場,在亞洲市場經濟根基並不深厚。本身就是歐美在亞洲的橋頭堡。現在,東亞傳統霸主中國重新崛起,對它們都是切膚之痛。理所當然它們就是亞洲的反華先鋒。

TG追美帝難,但追日本,韓國並不難,因為日韓和歐美傳統發達國家不同,當然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點自然也不同,求同存異唄。

知乎第一次答這麼長的題,有錯以後會修改。

------------------------------------------------------------------------------------------------------------------------------------------

補充:

圖片來源都很清楚,大多來自北海居的博客。

半導體,電子數碼等產業都是典型的人才-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這一點東亞有先天人口優勢。日本的科研投入長期僅次於美國,西方國家的工業人口和資源不足以完全吃掉整個產業,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產業落到日韓手中。但日韓整體還是停留在產業的製造端,設計開發,標準制定,核心設備製造話語權很低。說難聽點,日韓賺的都是辛苦錢,投入比歐美高,利潤加起來連一個蘋果都比不上。最低端的韓國和苦力有多大區別?日本當了幾十年終於當上家丁了。呵呵,最近兔子的勢頭很強勁,行業整體實力已經在趕超日韓了。

二十年後,中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將比現在增加一倍,研發人員增加更多,而發達國家中除了美國外,基本都是負增長。即使是現在,今年兔子的人均PCT已經戰平西班牙,東部地區已經相當於義大利了,北上廣深已經奔著英法去了,深圳估計都能單挑韓國了。實際上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才剛剛開始,這還只是熱身賽而已。國內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第一代大學生,而二代大學生明顯要比一代大學生強得多。等到幾十年後中國大學生都變成二代三代大學生,你再來談高等教育質量試試?

兔子追美帝除非科技革命爆發,要追瑞士,瑞典,芬蘭除非星辰大海實現。但追日本真不難,把日本人均拉低不就行了嗎。

東部地區二十年後鐵定比日本強,中西部整體追上難度太大,內陸城市群(圈)有希望。除非中國能像美帝那樣印鈔票搶全世界的錢。

兔子一個沒普及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國家能把發達國家逼到這份上也是沒誰了。更可怕的是兔子還是高中低通吃,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都行,關鍵彈藥充足,現在中國大學畢業生還不到一個億啊!二十年後會有多少誰敢想像?


真是不一樣了啊……十幾年前,大家甚至沒有信心能在2020之前總量上超過日本,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討論人均什麼時候能超過了。

要讓中國的人均超過日本,意味著總量上是日本的十幾倍。如果下一次技術革命發生在中國,有這個可能,但是在目前這個技術條件下,我真的懷疑這個世界能不能養的起人均GDP已經超過了日本的中國……


謝邀,有一個TED視頻正好講了這個(需要翻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E1XPxXgSA

TED演講的名字叫「亞洲的崛起,如何及何時」,演講者推測了中國何時會在人均GDP上追上西方國家。

演講者推測的結果是,2048年。


閑暇無事,游至強國,不想偶見軍刀兄的眾多佳作,煞是驚奇。更見「核飛機」的對閣下瘋狂崇拜,狐疑頓生。想當世中國,正處於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出一二如麥金德、馬漢、布熱津斯基此類的大師也未可知。興緻所至,點開一文,其名曰:駁聯合光子的《中國和日本的真實差距》。其文簡練,詞句順達,觀點也頗有新意,只是情感有餘,理性不足。現特對其中一觀點進行探討,以使大家有所進益。

   為了證明中國的GDP可以超過日本,軍刀兄在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論述:根據年增長率來計算,我拿日本目前GDP4.6萬億美元和中國GDP1.4萬億美元,及我在網上查到的,日本年增長2003、2004年度實際GDP分別為+0.2%和+0.9%(日本大和證券數字)和保守下調後的中國年增長7%的數據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有希望在2030年前後追平日本。(當然,此計算方法將有些中國傻比非得為日本GDP增長做貢獻的因素排除在外)

   論證引用了大量的數據,也有很多出處,看似邏輯嚴整,其實漏洞多多。的確,按照目前各自的增長速度,中國在2030年超過日本的GDP也許不是什麼難事。但是,軍刀兄似乎忘記了一個根本的前提:就是中國必須保持現在的增長速度,而日本則必須繼續「沉睡在失去的十年」中。我們姑且不論日本現在的經濟復甦和以後可能出現的經濟高增長。就說我們中國有什麼條件繼續保持現在的增長速度。

   首先,政權合法性危機可能損害中國的社會和諧,給經濟發展帶來威脅。合法性一般就是指廣大民眾對政府統治的認可度,其類型一般有:繼承合法性(如英國、沙特、挪威等君主國家)、選舉合法性(如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民主國家),革命合法性(如前蘇聯、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

   那麼中國的合法性在那裡呢?解放後至解放初似乎是革命合法性,是我們的黨帶領廣大人民奪得了政權,當然是她坐江山了。但是自文革的夢魘破滅後,革命合法性危機開始蔓延,直到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於是中國又開創了一種新的統治合法性:經濟增長合法性。

   有相關專家說,要保持中國的穩定,即要保證不發生大的社會事件,中國的經濟增長至少要保持在7%以上。也就是說,7%是保持中國穩定的底線了。現在政府在制定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時,7%是最抵標準。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些年來,社會矛盾重重,底層的不滿不斷積壓,之所以還沒有爆發出來,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中國還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廣大民眾在80年代提出的「部分人先富,先富帶動後富」的口號中還看到了希望。我們不能想像,一旦中國的經濟增長減速,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會降低,中國會出現一個什麼樣局面。

   其次,中國的政治體制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日本雖然還沒有建立向美國那樣穩定的民主政體,但其現代憲政體制基本成型,並逐漸穩固。而縱觀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東南亞軍人威權政體似乎並無二至。黨內民主是累聲大雨點小,黨政分開了無聲息,普選更是天方夜譚,黃粱一夢。

   早在8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導師鄧小平就睿智地指出,經濟改革必須要以政治改革為先導,政治改革不能推進,經濟改革也必然會出現問題。如今,中國的漸進改革逐漸步入了深水區,如國有企業改革走入四衚衕,銀行呆壞帳、股市的疲軟,私營企業資本原始積累中產生的罪惡,農業的頹廢以及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的聯姻等將似乎證明了中國經濟改革的不歸路。

   因為追究深刻根源,最終都和政治上的腐敗和權力的集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政治改革不推進,中國的經濟改革不會有出路。拉美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上世紀80年代,以巴西、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冷戰後,由於金融危機和政權更迭頻繁的雙重困擾,拉美經濟最終在衰退中沒落,倒退了幾十年。

   由於中國人口多,社會複雜,由於改革的分化,中國的階層逐漸明顯,階層衝突也不斷,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很大威脅。由於黨的嚴密控制,中國社會現在短期內還不會出現和我們黨對抗的政治力量,包括政黨、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的民間組織。但是,歷史證明,暴民的破壞性遠遠大於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對政權的破壞和衝擊。目前,中國社會中不公正的現象普遍存在,存在著想民工、下崗工人、愛滋病患者、媒礦工人、農民以及城市中底層的若是群體的大量層在,日益喚醒了他們的憤怒,社會的不正義感普遍加強,加上民族分裂分子、國際霸權主義等一些消極因素的存在,政治的穩定受到極大威脅。

   我們也許有一種錯覺,革命的時代過去了,但我們卻應該記住,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等歷史風暴都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爆發的!我們現在也許不是遠離了革命,而是離他更近了。而這樣的事件發生在日本的可能性遠遠小於中國。中國不進行政治改革,趕超日本只是痴人說夢。所以中國即使真的趕上了,我們是否也應該懷疑其質量。

   再次,中國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是必將遇到瓶頸,最終停滯。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中國現在的不是發展挺快的嗎?也似乎沒有絲毫減速的跡象。的確,中國發展很快,也沒有衰退的跡象,世界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日益認同就是一個重要證明。然而,我們要看到,中國的增長方式是以什麼得來的。除了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廉價勞動力外,中國增長的另一個秘訣就是高能耗:據相關統計,每生產一美圓的產值,中國的能源耗費量是日本的20多倍,是美國的十多倍。這意味著什麼?就是說,中國的GDP雖然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中國每年消費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砍伐的森林、用的淡水、電力平均是日本的5倍多。

   中國人似乎對數字有著天生的敏感,也有著天生的喜愛。當中國人在以成為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過為榮時,日本人在竊笑;當中國在為石油輸出源而忙得焦頭爛額時,日本人在狂喜。因為他們知道,常此以往,中國必將達到增長的極限,最終走下坡路,因為世界沒有一個源頭可以滿足第二個美國——中國增長的能源需求。此外,中國增長對生態的破壞就更是觸目驚心、痛心疾首,這裡就不必多說了。

   此外,中國增長的風險還來自於戰爭問題的困繞(如台灣問題,朝鮮問題,南海問題等)、經濟理論的貧乏、技術創新的制約、經濟結構的傳統、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缺乏和人文觀念的建構,這裡就不必多說了,下回分解吧!總而言之,中國的確有趕超日本的可能,但可能有多大,就要看其增長的前提是否穩固了,看完之後,大家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假設前提(即社會繼續保持和諧,政治穩定)是否還存在?

   以上是在下的一點初知拙見,不有不當之處,歡迎探討!!!

以上文字是2005年1月份,天涯論壇國際觀察版塊某著名網友的回答。如今12年一個生肖輪迴過去了。再來讀這些文字,不由得感慨萬千。這些文字放在今天,也依然是許多網友的論據。文中所提到的中國的各個危險和不利因素,日本的各個優勢因素,如今讀起來是否還是一樣的心情和體會呢?但是很明顯,這些文字看似正確,卻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它導向的是一個錯誤的結論。

而如果一定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20-25年後(大約2035-2040年間)。

預測依據:中國在2015-2025年將保持6%的年均實質增速和4%左右的平減指數,2025-2035年將保持年均4.5%的實質增速和3%左右的平減指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長期來看可能將保持在6.5左右。

日本在2015-2035年將保持1%左右的實質增速和0%左右的平減指數。日元兌美元匯率長期看將保持在110左右。

因此總量的話,中國2025年大約是179萬億人民幣,28萬億美元;2035年大約是369萬億人民幣,57萬億美元。日本2015年大約是530萬億日元,2035年大約可以達到650萬億日元,5.9萬億美元。屆時日本人口將縮減到1.1億,人均5.3萬美元。

中國屆時人口可能會縮減到13.5億,人均4.3萬美元。

這時候中日差距已經明顯縮小,大約是20年的光景。

再往後,任何一個年份,只需要日元匯率出現一個波動(在2007-2017年間,日元匯率波動幅度相當大),中國人均超過日本就有很大的概率。保守估計5年。

所以我的回答的核心看法就是:(在考慮國際匯率計算的GDP前提下)

大約在2035-2040年間。

順帶提一句,(國際匯率衡量的)GDP總量超美大約在2025年。(因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中國早就超過美國了)屆時中美總量都會達到25萬億的水平。

以上基於個人預測和看法。

繼續貼數據。感謝黑布林北海居博客。


日本是一個太高的標杆,有生之年也難。

中國廣大中西部省份基本上沒有進入中高度發達國家水平的機會。

只要東部沿海省份達到日本的發達程度對中國而言就已經是民族復興了。論經濟總量肯定是世界霸主。

中國只能是一個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的聯合體

共同富裕,一場美夢罷。

中國就這麼一條海岸線而已。如果中西部都能達到韓國的水平,那東部豈不是到處都得是矽谷水平才行了。

一個有生之年可行的目標大概是,沿海發達省份和內陸核心城市人均GDP超過日本,一線城市超過東京。

-----------------------

這個預測的支撐在於:內陸和沿海的gap是被物理規律和經濟規律所持續約束的。

內陸的龍頭城市比如成都能變得很發達,但終究沿海的龍頭城市比如上海會變得更發達,發達得多。


看到 @副校級幹部 的答案,我不禁噗嗤一笑,你羅列那麼多「事實」和證明「規律」也沒有關係啊。

我想說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口和財富創造之間的關係,第二個是經濟發展在國際間是否是零和博弈的關係。

關於人口問題,我們要承認兩個基本事實:

(1)人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不僅僅是消耗資源的蛀蟲;

(2)一國充滿教育程度單一且低的人口,很可能陷入「人口陷阱」中,即任何超過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長都會被人口增長所抵消,最終又退回到原來的最低水平。這是「貧困陷阱」(Poverty Trap)的一種。

那位朋友反覆提到「牛頓愛因斯坦不比常人多用電不多吃東西」,可是他沒有考慮到科學家的教育投入。一個優秀的科學家的培養成本,和一個熟練拌糖工的培養成本,肯定不一樣。

回歸到微觀的家庭層面,如果一家子女眾多,且生活水平較低,那麼其子女天賦被充分發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不可否認,計劃生育對於快速培養有規模的高知階層(受過大學教育)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單單說「人能創造財富」,卻沒有考慮跳出「貧困陷阱」的「臨界最小努力」(Critical Minimum Effect),那麼人口的創造潛力只能是低效的,所謂的中國愛因斯坦只能中學輟學後在家種地挖筍。

當然計劃生育政策長期也有很多害處,不多說了。

那麼,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到底是不是零和博弈呢?

首先,記住一句話: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說明,在複雜的貿易、金融市場活動背後,生活水平終究依賴於生產效率的高低。

另一句話是,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當然,我沒說貿易可以「創造價值」。

可能很多人聽過「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s)這個理論。此理論表明:各國生產其相對擅長的產品並貿易,對兩國都是有好處的。

當然後來又發現出了H-O模型、H-O-S模型等理論,來修正原來粗糙的理論。但核心都還是支持國際間分工的。

不過貿易是對雙方有好處,可是題主的問題在問一個「相對過程」啊!不是在問中國的經濟能否發展人均GDP能不能增長,而是「中國能否超過日本」啊!

那你回答個貿易對雙方都創造價值有個毛用?

明確的說,如果中國建立起超過4億國際標準的中產階級,那麼對發達國家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絕逼是有影響的。

因為國際間各國人均GDP的差異,建立在各國在產業鏈上不同分工的差異。發達國家佔據高端服務業,尖端製造業的位置,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低端服務業上分蛋糕。你說怎麼能超的過?

所以如果中國要進入這個產業鏈中利潤豐厚的位置,一定會對整個利潤分配格局造成影響。

不要說科技發展能讓所有人解放成為高端服務業從業者,記住我們說的是「相對過程」,就算每個人都從事「高端行業」,在這個「高端」中也可以有不平等的分配。

所以,國際間發展,人民的絕對收入可以看作是正和博弈,但是討論分蛋糕的比例時,我認為更像動態零和博弈。

至於中國人均GDP什麼時候超過日本,我不知道啊……經濟學不是預測的科學。

————————

不知道為什麼總想吐槽 @圖靈Don 的回答,第二次了,但是也沒辦法,誰讓你總是有數據沒邏輯呢(掩面)

第一,很多人知道日本的面積不大,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但是不知道從日本最北到最南的距離,差不多也跟廣州到瀋陽的距離差不多。

即使面積相仿,綿長的海岸線讓日本和內陸的雲南省的發展條件大相徑庭,雲南能有日本的交通條件嗎?有各類海洋資源嗎?

所以說「日本就像我國一個省,等級不能再高」基本屬於無稽之談。

第二,全球的GDP增長也處在一個動態過程,拿當前的全球GDP總量來度量比例,然後得出不可能的結論,顯然邏輯上令我無言以對。

感覺這個回答很不友好(捂臉),向各位表示歉意。


應該不會,因為低收入經濟體的收斂不是無條件收斂,現實生活中達到一定經濟水平都會出現

「停滯」

(註:一般跨國際比較生活水平用的是購買力計價的GDP,日本人匯率貶值1/3經濟水平就下降1/3?很明顯,英國人生活水平比不上德國,但是之前歐元貶值、英鎊沒有貶值時候,英國的名義GDP是更高的,但是這是錯覺)

1————日本的經驗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被認為是「永恆增長」,在IMF當時的研究認為日本在90年代以後可以保持3.5%的經濟增長,而美國大概是2.5%。

雖然當時日本已經顯示出了一些影響經濟的因素,例如人口老齡化,但是當時IMF認為老齡化會進一步促進日本經濟發展,老年人通過消費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可以在20年內每年創造0.7%左右的經濟增長。

如果說在此之前對蘇聯經濟增長的估計尚且是基於蘇聯本身是一個低發展的國家,那麼對日本的估計則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日本在當時從購買力計價看,經濟水平已經接近了美國,沒有理由認為這麼發達的國家會依舊有高速的經濟增長。做出這種估計很大原因是因為日本在此之前有強大的經濟增長,做出的慣性判斷,

既然日本曾經有高速增長,那麼未來總歸也會有吧?既然日本曾經有高速增長,那麼日本一定是有秘訣的,沒有理由認為這個秘訣就消失了?

(註:這個秘訣一般當時認為是日本的公務員集團,也就是職業官僚,當時日本的職業官僚被認為是「超人」)

2————中國的增長

實際上中國並沒有超越收斂理論的研究範圍,假如我們單單討論經濟增長,中國並不是最優秀的例子 ,這點@Orz輝 提到了。

假如按照購買力計價計算,在60年代後半世紀時間裡韓國實現了50倍的經濟增長,而日本大概是實現了20倍經濟增長——日本在戰後已經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國家,比韓國一倍。毫無疑問韓國是人類發展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非小型經濟體,我們就拿韓國來對照。

單單看韓國,中國現在和韓國90年代經濟水平差不多,如果韓國當年依舊用90年代快速增長速度,那麼10年前韓國就可以超過日本的經濟水平,因為日本的人均GDP增長一直只有1%左右,跟韓國比很低,韓國當時比日本高了8%以上。

韓國前幾年也樂觀的估計2018年可以趕超日本,但是08年後韓國的經濟增長也快速下滑了,也發生了危機後潛在生產率迅速下滑的情況。

現在韓國的經濟水平是日本85%,但經濟增長只比日本多1.5-2%,所以大概依舊還要10年才能追趕上日本,也有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超過日本,因為韓國的經濟增長很可能還要下降。

(註:日本可能被低估了,如果採取新的演算法,將科研研發計算入GDP,日本的PPP計價的人均GDP應該是4.1萬美元)

3————收斂理論

事實上如果說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的話,經濟增長都會收斂,發達國家中最發達的美國、丹麥,次發達的德國、日本、義大利,再次發達的韓國、西班牙,最次發達的希臘、中國台灣。他們的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是相似的,這是一個關鍵——不會存在無條件收斂

按照收斂理論,其實這裡隱含了一個判斷機制——經濟水平會不會收斂,其實是看的低收入經濟體速率而不是高經濟體速率。原因有兩個

(1)高收入經濟體增長範圍變化更小,例如美國,潛在增長率只有2-2.5%,再怎麼搞也只能到3%,印度好好搞就能從5%擴大到8%。所以美國搞得再好,印度都會追上來,直到印度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和美國相近,這時候才完成了收斂

(2)高收入經濟體的經濟「高速增長」會有溢出效應,因為高收入經濟體保持高速增長,必然是有科技增長、貿易等原因,低收入經濟體反而受益更多

所以擴展到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也是這個意思,經濟增長和發達國家收斂就會永遠是發展中國家,如果要素優化,經濟發展速度高於發達國家,就會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當然,我很懷疑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存不存在,因為如果有良好的統治秩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總是收斂的。

4————中國能否追趕日本

回到這個話題,中國的經濟水平大概是日本的35%,大概是韓國90年代的水平,現在的經濟增長——6%GDP per,倒是只有韓國2000年的水平了。

也就是說韓國在相同經濟水平下,經濟增長更快,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並沒有韓國那麼快,所以時間應該比韓國追趕日本的時間更長。

倘若按照韓國的經驗(韓國大概用30年),中國追趕日本時間肯定要到本世紀中葉了,因為中國成為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也會像韓國一樣低。

世事無常,實際上單單看中等收入時的轉型,實際上中國台灣是發展最好的,當時保持了5.5%左右的經濟增長,日本實際上當時只有3.5-4%,反而比所謂的四小龍都低,所以一時繁榮總歸不是最後的繁榮

事實上戰後的後發國家,成為高等收入國家後做的最好的還是德國,東亞國家聲勢浩大但實際上最後倒也不是最成功的,這倒也是出人意料,說明人的努力還是得看歷史的進程啊。

我們的首相大人就比較現實,首相認為本世紀中期能成為一個中等發達的國家,大體對應的是西班牙和韓國這個水平吧

5————題外話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學裡的收斂問題。倒是可以解釋很多日經貼

中產收入陷阱存在不存在啊?

美國夢啊為什麼崩潰了啊?中國夢的未來怎麼樣啊?

阿根廷經濟真的倒退了么啊?

香港台灣真的是作死才這樣么啊?

為什麼印度必然是世界第三極力量啊?

補充。。。我發現很多人真的看不懂,我推薦搜索下發展經濟學,收斂理論和林毅夫相關理論


光考慮中國,超過日本看上去很難,但是你很難保證日本不會自己墮落到中國水平。

這個國家沒有資源,土地狹窄,全靠科技和國民的吃苦耐勞。興盛的時候靠汗水,但到了他們人口老化的時候,一片「夕陽秋水,落霞哀鴻」。缺少年輕的技術工程師,日本的科技節節敗退,傳家寶刀先後輸給了韓國、台灣、中國。。。還要繼續輸下起。而留下的汽車和電子淪陷都僅僅是時間的問題,新開發的技術總是走錯方向,一根筋就是缺少領頭羊。。。

這衰退也直接反映在日元的跌落,這幾年自動跌了35%都不能把出口調動起來,其原因就是日本已經沒有什麼出色的商品可以穩穩的換取外匯了。出口崩潰就是貨幣價值的崩潰,因為日本賣出不商品也必須進口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甚至糧食來維持經濟,因此時間一久日元就不得不跌落跌落再跌落,最後也不得不和烏鎮小商品拼個價錢了。

不過是一道小學數學的應用題,不僅僅是中國追砍的速度,而且還要看日本敗退的速度。你只計算中國追砍的速度,那麼這道題你又做錯了。

-------------------------------

拯救蒼老師,其實不難。

只不過這時候,你和蒼老師都老了。


當然要靠中國的自身奮鬥,但也要考慮日本衰退的歷史進程。而且兩者有因果關係。

中國發展之所以嚇到發達國家,是因為中國的人口規模比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還多,這就讓中國有充分的底氣,而且必須在所有產業發力,而現在的發達國家基本上只負責自己的那一塊。

中國崛起的過程,就是在一個個領域擊敗西方同行的過程。一些小的國家只有一兩個優勢產業作為國家支柱,一旦被中國擊潰,整個國家就轟然倒地了。大的發達國家優勢產業多,被砍掉一兩個暫時不至於撲街,但也造成了原有的國內平衡被打破,社會貧富差距拉大,進而導致社會動蕩。

以日本為例,相較其巔峰狀態,家電行業算是完了,電子行業也一年不如一年,汽車行業還能吃點老本。與此相對應,日本人均GDP已經比巔峰時期下降1萬多美金,跌幅超過30%。優勢產業的喪失與中國強有力的競爭脫不開關係。原來日本可以憑藉技術優勢,坐收超額利潤,一旦被中國掌握了,統統白菜價。倘使國人再努一把力,把日本的汽車行業也滅了,日本的人均GDP必定再下一階,到時候再談超越,就不再是痴人說夢了。


IMF到中國是第一步

人民幣成為僅次於美元的世界性貨幣為第二步

PPP下人均GDP到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第三步

而後十年,如果GDP還是國際廣泛使用的統計工具,RMB成為世界廣泛使用的貨幣計量單位的幾年之後,那麼人民幣下的中國人均GDP和RMB下的日本人均GDP即將接近乃至超越。


強答一下

要回答中國人均GDP和工業發達國家日本的相對關係,其實不外乎就是考量未來10-20年里,兩國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戰爭還有其他風險因素偶然性太大了,實屬難以預料,這裡就不考慮了。反正是強答,哈哈。

我之前有些回答就從人口教育,勞動力素質,科技創新發展,產業進步,中等收入陷阱等方面對中國做了一些分析,請看下面幾個回答,有很詳細的數據和分析:

1. 中國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素質變化:

陳玉林:中國經濟形勢在何時會好轉?

2. 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變化:

陳玉林: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3. 中國產業進步變化:

陳玉林:如何評價國產大飛機 C919?

4. 中等收入陷阱的不成立:

陳玉林:如何看待中國有 50% 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上面都是一些舊東西了。下面寫一點新的,首先讓我們從一個舊聞開始吧,

中國耗時五年造出圓珠筆芯 有望完全替代進口

中國耗時五年造出圓珠筆芯 有望完全替代進口

這個新聞里有很多細節可以關註:

1. 3000多家制筆企業、20餘萬從業人口、年產圓珠筆400多億支

2. 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目前,直徑0.5-1.0毫米的碳化鎢球珠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出口。

3. 但直徑僅有2.3毫米的球座體,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中國每年要生產380億支筆需要用一噸12萬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尖的鋼材,付出外匯1500萬美元。

4. 經過五年數不清的失敗,在電子顯微鏡下,太鋼集團終於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規模鍊鋼十多次後,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於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鏽鋼鋼絲,可以驕傲的寫上了「中國製造」的標誌。

5. 現在,一些筆頭企業已經開始使用,在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

從上面這些細節里,我們可以得到很多信息:

1. 中國是第一大圓珠筆生產國,從最終成筆來說,可以說中國「控制」了全球圓珠筆生產

2. 圓珠筆頭上有多個零件,我國能自產的零件,基本已經實現了全國產,並且大量出口國外,也就是說,中國能夠自產的零件,也是能夠「控制」世界供貨的

3. 中國不能產的零件,基本是加工技術難度大,並且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

4. 中國技術進本,掌握了技術難度大的零件生產,說明中國在精密加工,生產技術上有一系列的提高和突破,這些技術不是孤立的,是可以推廣的

5. 最後,中國突破的技術,最終要自己用,要替代國內的進口,還會大量出口

有了這些信息,我們可以來做一些推導。在日本和瑞士的某個小城市裡(這種小廠一般不會在大城市,發達國家的大城市成本也比小城市高),有一家這樣的歷史悠久的老企業,他們以精湛的技藝生產圓珠筆頭,雖然廠子規模不大,產值有限(最大的生產國中國生產幾百億支筆,全部同零件進口額一年只有1500萬美元),但是因為技術高,處於壟斷地位,所以利潤率還是不錯的。這個廠子養活了幾十-上百名工作人員,其中有管理人員,有高級機械工程師,還有大多數的工人,他們的收入處於發達國家的中產上層和中層,在當地小城市因為消費壓力沒有大城市那麼大,生活還是不錯的,這就是富足的發達工業國家的一般狀態。

然而,2016年來自東方那個「山寨大國」的消息打破了這個小公司的平靜:

「他們解決了筆座的生產技術?」

「這可不好辦,我們價格可比不了」

「看看吧,也不一定,我們技術好,而且老客戶多,信譽好,不一定輸」

過了幾年,廠子因為成本高,訂單銳減,難以維持。要縮減成本,必須要降低僱員工資,但這是不可能的,違反了當地的勞動法。那就只好關廠倒閉了,廠子的老闆可能把錢都投入到這幾年的維持中去了,也可能早早的把資金抽出,投資別的地方去了。但是廠子僱傭的管理、高級工程師和工人們卻面臨著失業。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市場尋求機會,而就業機會因為競爭減少了,當地中層的收入也隨之下降了。

我相信過去的10年間,在發達國家,上述故事在不斷地發生。當然,那都是中國能做的「低附加值產業」,未來的10-20年里,中國不斷地產業進步,會有更多的「高附加值產業」在發達國家消失,變成「低附加值產業」來到中國,當然也有不會消失的,但是面臨著中國的競爭,他們的價格必然要下調,那就意味著他們僱員的收入下降。所以,這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邏輯,中國的產業進步了,發達國家面臨著來自中國的競爭,他們本國勞動力的收入和中國勞動力的收入水平必然是不斷接近的,直至最後拉平。人均GDP和匯率都會逐漸的拉平這種差距。

然而一個潛在的問題是,中國的規模太大了,畢業的大學生太多了。就像圓珠筆芯的行業一樣,原本沒有那個發達工業國能把一項非常小的產品全產業鏈集中在自己國家裡,因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這麼大的勞動力規模來集中部署。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能把圓珠筆芯這樣的小之又小的零部件生產環節集中在自己國家裡。這樣的規模優勢,必然帶來對其他國家的效率優勢,一如曾經的美國對歐洲國家的效率優勢。很可能未來,某些高附加值行業,將在一些老牌發達國家不復存在,某些高附加值行業,由於中國的效率更高,一些老牌發達國家從事此行業的勞動力收入反而沒有中國高,一如美國曾經對歐洲日本的優勢。

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今天看到的發達國家對中國5倍、10倍的人均水平將不復存在,成為歷史。

至於相對日本的人均GDP,我預計時點將在2030年+-3年左右,中國人均GDP將達到當年日本水平的80%。(之後任何一年,都有可能超過日本,比如匯率波動一次)

我們對比一下日本和美國人均GDP在上個世紀的關係。中國現在基本處於日本1970年代的時候,全面的產業升級和進口替代。

到1980年代,日本人均GDP已經達到美國的80%了。1968年-1978年,日本人均GDP從美國的四分之一追到了80%以上:

還有韓國的人均GDP,韓國在20年里碰到了兩次金融危機的打擊:1998年碰到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依然從日本的四分之一水平追到了日本的80%:

我們拭目以待吧,這一代人都能看到的。


謝邀,我對這件事持比較悲觀的態度。

我對於中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GDP總量超過美國,進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件事是抱有比較樂觀態度的,但我不認為中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GDP總量能夠達到美國的3倍之多,也就是人均GDP達到日本。如果那樣,意味著中國會成為屆時世界上唯一的發達國家,其他國家都會淪為其產業鏈上的附庸。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當然,世界是發展變化的,有人提到了蘇聯的解體,意思是日本的人均GDP可能會迎來一個巨大的下跌。我個人是不同意這種觀點的。日本作為老牌發達國家,其技術積累是很深厚的。雖然短時間內因為人口老齡化、產業升級受阻使得經濟承壓,但日本並沒有歐洲那種動搖國本的民族問題,社會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老齡化人口包袱會迎來一個死亡高峰,日本經濟的危機會減弱。雖然這不意味著日本會重現它1970s的榮光,但至少,日本發生崩潰的概率是很低的。

中國與當年的東亞四小龍的顯著區別是,中國不是一個相對於世界經濟體來說的高階小量。「中國」這個經濟體,與「外國」這個經濟體,具有相同的量級,中國經濟體的變化會顯著影響整個世界。脫離這個大前提,認為中國可能會像那些幾千萬幾百萬人口的小經濟體一樣實現經濟持續的高增長,這是不現實的。事實上,中國的地理也決定了,在中國的許多區域是永遠不可能實現高度發達的。民生問題獲得解決,或者更好一點,實現人均GDP1萬左右的全面小康,已經是這些地區最好的結局了。強行把這些地方提升到發達的程度,首先很困難,其次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也意味著經濟的低效率,並不可取。

因此從中、日兩方面來考慮,我都不認為這一天會很快到來。如果到來,也許是半個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粗看了一下,排在前面的答案全是悲觀的,讓人不禁聯想起2000年時網友在天涯上爭論中國GDP何時能超日本那個故事,現在回過頭看,事實打了所有低估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網友們的耳光。時至今日,怎麼還是一片悲觀,還要再上演一次打臉嗎?

閑著無聊,隨便做了個表格,拉了一下數據,請見下圖。

先說結論:

以偏保守的方式估算,也只需約20年。樂觀的話,10~15年。

下面解釋:

1,這張表的2000年-2016年數據都是真實數據,從2017年開始藍色的數字是估算數據。

2,日本的名義GDP(日元計)自從1990年代初達到500萬億日元後,就基本停滯了,這就是經濟學界常提到的日本「失去的20年」的由來。表格給出了2000年-2016年的日本名義GDP數字,也可以觀察到一部分。所以,相應的,日本的人均GDP也已經20多年沒變化了。

話說,日本經濟真的是一潭死水,日本年輕人為什麼流行「宅」文化?還不是因為經濟沒有活力,大家失去了慾望嘛。不管是奮鬥的慾望,還是發展的慾望,甚至是性慾,都沒有,整個民族變成了「食草族」。日本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後毫無建樹,就是這個大經濟背景下的具體反映。台灣現在流行什麼「小確幸」文化,背後的原因其實和日本一樣,發展速度下降,經濟停滯,大家失去了奮鬥目標,於是只好去追求「小確幸」,安慰安慰自己。倒過來想想,能有「大發展」,誰會稀罕「小確幸」呢。

3,中國2016年的名義GDP是2000年GDP的7.42倍,16年里的平均複合增長速度為13.34%(計算公式:7.42開16次方根 - 100%)。

居然有13.34%/年,呵呵。大家感覺上,這個數字是不是比我們平常媒體報道中的GDP增長數字要大?並不奇怪。因為這是「名義GDP增速」,而非「實際GDP增速」,二者相差的部分可以簡單理解為通脹。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擁有更高的通脹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一般來說,高增長都會對應高通脹,低增長則伴隨低通脹。當然,最理想肯定是高增長、低通脹啦,但這基本不可能實現。而最差的情況無疑是低增長(甚至零增長)+高通脹,即所謂的「滯脹」,如果那樣的話社會經濟就要出問題了。這裡要再吐槽一下日本,日本的情況比「滯脹」還糟糕!因為它居然零增長、零通脹,一潭死水啊,真是要死了!吐槽完畢,回到中國的GDP增速問題。大家在計量中國發展速度時,肯定都是關注GDP實際增速的,這也是應該的。但是,注意了,恰恰在比較什麼時候中國GDP能超過日本這樣的問題時,我們追求的是名義GDP增速!這二者的差距被很多人常識性的忽略了。

4,解釋完上面這些情況,下面做預測就簡單了。個人認為,日本未來20年,其經濟增速依然是0 —— 反正我看不到日本這潭死水能起任何變化的希望。所以,剩下的在於預測中國:

1)如果中國未來20年名義GDP增速是7%,那麼,我們在2039年左右人均超過日本。

2)如果中國未來15年名義GDP增速是10%,那麼,我們在2033年左右人均超過日本。

3)如果中國未來11年名義GDP增速是13%,那麼,我們在2029年左右人均超過日本。

註:這裡我們沒有關注人民幣與日元匯率的變化,如果考慮人民幣未來10-20年的增值,超過日本的時間還要再提前。(匯率方面具體不展開了論證了,有興趣的請移步我這個答案 知乎用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會有上漲回來的那一天嗎?)


很多人忘了以下幾項事實:

中國國土面積是日本25.5倍。日本國土面積37.78萬平方公里,僅相當於中國一個省——雲南省。你別忘了,中國963.40萬平方公里,是日本25.5倍,除了雲南還有30多個省呢。如果說新加坡相當於中國一個縣,日本就是一個省,等級不能再高。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日本2.66倍。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相當於10.98萬億美元,2015年日本經濟總量相當於4.12萬億美元(本文數據基於IMF於2016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國是日本的2.66倍。

中國人口是日本近11倍。中國人口13.68億,日本人口1.27億,中國人口是日本的10.77倍。日本人口相當於廣東+甘肅省。這項數據意味著,中國人均GDP要達到日本水平,經濟總量得達到日本11倍以上。想想都嚇人。

這有多嚇人呢?2015年世界GDP總量77.3萬億美元,如果中國人均GDP跟日本持平(日本2015年人均GDP是32486美元,中國7990美元),那就創造了44萬億美元,是日本的11倍。

也就是說,中國創造了全球50%以上的GDP,真要實現,那時候中國就是全球第一超級大國好嗎?那時候美國算什麼?第二梯隊國家而已。


至少未來五年先不用想這個問題。

目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面對的挑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學定義簡化下就是:人均GDP3000-12000美元區間。目前我們已經是8000美元了。至少要再增長50%以上,甚至到15000,才能比較肯定的說,我們跨越了這個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有這麼可怕嗎?

二戰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其中後兩個均為城市經濟體,不具有可比性。至於台灣,則是從大陸帶去了大量的黃金等資源,且美國大力援助;韓國則是中等經濟體,也是朝戰後依賴美國大力援助以及自己發奮。唯一可以作為與中國比較的只有日本,然而實際上還是沒太多可比性。為什麼?

因為日本在二戰前就是世界強國之一,早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只是由於二戰破壞才導致其經濟衰退,但是人才體制等均保留了下來。朝戰後,在美國大力支持下,迅速恢復。

綜合而言,二戰後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學習國家=0.

那麼,二戰前為什麼那麼多列強可以成功跨越該陷阱呢?

大家想想,從工業時代開啟到二戰前,列強們常用的法寶是什麼?侵略戰爭。每當國內發展遇到挑戰時,就發動對外的掠奪戰爭。看看日本的崛起就很清楚了。明治維新後,其實力迅速膨脹,為了滿足國內資本擴張的需要,其先侵略朝鮮,然後發動甲午戰爭,之後又是八國聯軍侵華等等。通過這些戰爭,日本獲得了大量的賠款-甚至超過其當年GDP,以及殖民地,從而幫助其經濟深入發展。

我們面臨的現在,再去複製列強們當年跨越陷阱的路徑,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是全力修鍊自己的內力,持續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利用現有的經貿規則來逐鹿天下;直至最終能夠跨越該陷阱。這個過程將極具挑戰,尤其是在當前世界潮流趨於貿易保護主義的大背景下。

等過了10年後,我們能夠順利跨越了這個陷阱,再去展望什麼時候人均GDP齊肩於眾發達經濟體時,那才有意義。因為,一旦沒有順利跨越,從歷史看,這個陷阱可以呆上個幾十上百年的。例如,南美洲幾個兄弟,不早就達到陷阱門檻了,幾十年了沒見到跨越。


有圖說明,就不需要多打字。

一、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總量,按等級劃分:

二、世界各經濟體的人口總量,按等級劃分:

三、世界各經濟體人均GDP,按等級劃分:

不要局限於中國與日本兩個經濟體的比較,要放眼全球,這才能成為負責任的大國!!


以我們普通人的能力,預測3-5年以上都懸,更別說動輒預測20年、30年的。

30年前,1986年。蘇聯戈爾巴喬夫開始改革,蘇聯依然看起來強大,蘇聯的改革受到歐美的認可,誰會預測到蘇聯會在6年後解體,留下90年代衰退的經濟和下降的生活水平;日本經濟勢頭正盛,日本的很多制度(比如終身僱傭制)也被吹捧,誰會預測到日本會有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

20年前,1996年。台海危機,美國一兩個航母編隊就可以完全阻止解放軍跨過台灣海峽,武器的代差觸目驚心,誰會預測到解放軍會在以後的20年里快速追趕,縮小差距;歐盟才成立3年,如初生嬰兒,誰會預測到歐盟崛起、歐元出現、歐盟擴容,隨後竟會出現英國脫歐的結果。

10年前,2006年。中國GDP2.7萬億美元,日本GDP4.3億萬億美元。2015年,中國GDP11萬億美元,日本GDP4.2萬億美元。誰會想到?

對中國經濟有利的樂觀因素是:

1、規模經濟和科技革命下產業細分的契合。產業發展需要聯動,工業成品(例如大飛機、航母)的出現標誌著配套產業的發展。中國擁有最大規模的人口,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人口素質在提高,產業在逐步升級,經濟和科技的天花板比其他國家更高。

2、巨大的市場。巨大的國內市場一定可以培育起一大批消費品和其他企業,依託國內市場,中國可以對許多產品,甚至小眾產品實現規模化,降低邊際成本,實現對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經濟區域化(歐盟、東盟)組織,由於國家關稅壁壘、技術壁壘、不同語言、國家利益等因素的存在,在市場效率上,比單一制國家遜色。例如,歐盟互聯網領軍企業比中、美遜色。

以上兩點說到底就是人多、地大,算是客觀因素吧,這是絕對要勝出日本的。

中國的實際生活水平比同等GDP國家是要高的,體現在物質水平(國民對工業品的低成本、易獲取)、有效社會秩序的正面效應、國民性格(勤奮、世俗化)。

至於其他因素,例如,民主和效率之爭、民粹政治下政府短視行為和威權政府更注重長遠利益之爭、環境污染、社會福利、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等等,不想討論。

能不能超過、什麼時間超過,這種問題好難。


天涯有個很有名的爭論,大概是2002年左右,關於何時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正方說2020,反方說起碼2100年。雙方用了大量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你現在看看,兩方是不是很幼稚?

同理,我們對經濟更多的是解釋現象,和長時間的趨勢。

預測什麼的,如果有上帝,可以問下。

沒有?就少問這樣的問題


推薦閱讀:

房價、匯率、樓市、政策亂預測,是到割韭菜的時候了么?
中國何時能夠構建出自己的「華爾街」?
2015年9月7日的股市會是怎樣的走勢?
請問怎麼看待2016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與蒙古國並列,低於斯里蘭卡、古巴、烏克蘭等國?
如何看待2015年的中國經濟形勢 請分析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

TAG:中國經濟 | 日本經濟 | 收入 | 宏觀經濟學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