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一定要侵略中國?又為何註定失敗?


咳咳……我又看到雲石自問自答了,決定惡作劇一下把他答案頂下去。

由於上一個問題牽扯到英日同盟的問題,由於知乎沒有人提問關於英日同盟的問題,所以找個題目來回答一下。

本文乾貨。

正常情況下,由於人口的差距,一般日本不可能對中國構成威脅,畢竟和英國不一樣,英國面對的是分裂的歐洲大陸,離岸外交什麼的比較能施展,日本面對的是統一的大陸,外交最多做到韓國和朝鮮,古時候這兩個國家還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日本確實獲得了一個機會,這就是英日同盟,畢竟當年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其實到二戰的時候,日本反而沒什麼機會了,美國在華利益太大,不會讓給日本的,以下答案著重問題在於英日同盟,而雲石 - 知乎他在闡述這個問題的時候三言兩語的帶過,這是不合適的,英日同盟才是關鍵點。

再回答這個問題後,思考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英日同盟?

大英帝國是遍布全球性的帝國,外交上光榮孤立,對歐洲實行離岸調控,維持均勢,維繫霸主的地位,原本在歐洲大陸有兩大勢力集團: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三國同盟和法國,俄國對立,這一對立勢均力敵,是對大英帝國相當有利的,大英帝國依然保持著海軍的雙強標準。

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後由於美國和德國的崛起,由19世紀爆發的二次工業革命,從雛形變成了浪潮洶湧,原本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享受盡果實的英國反而受到了所謂「優勢」的拖累,由此英國開始和諸多歐洲強國衝突不斷。

首先是和法國的衝突,具體表現在對北非,西地中海的爭奪上,尤其是北非,19世紀末英國打算構建從南非開普敦到埃及開羅的超級帝國,從cape town到 cario,稱之為2C計劃,而剛好法國人也想建立橫貫非洲的帝國,從cape verde ,somalia,從維德角到索馬利亞,這就是所謂的VS計劃,英法的兩個計劃正面相撞,差點打起來。

其次是英俄矛盾。英俄矛盾比英法矛盾更加厲害,英國在波斯灣,中亞和遠東幾乎處處和俄國正面相撞,1897年,俄奧協定把俄國從巴爾幹和歐洲的眼光移除,俄國全心全意投入到亞洲的擴張中,俄國在中國拿到了大量的利益,直接威脅到英國,不但威脅到英國在華利益,也威脅到英國在印的利益,損害了英國的國際聲望。

不但如此,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俄國就不斷的入侵波斯,到90年代,與英國展開租讓權爭奪,1900年以貸款為名,拿到了波斯灣各港口的海關收入,1901年和波斯簽訂了通商條約,包括阿富汗,西藏,幾乎俄國處處和英國作對,當時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認為英俄必有一仗。

相對來說,德國和英國的關係還算緩和,但是由於英布戰爭的關係以及德國人在巴格達鐵路上的爭奪,讓英國極其不滿,但這時候的德國只是虛張聲勢,等德國真正造成威脅得等到一戰了。

最後是美國,沒錯這位大英帝國曾經的殖民地翅膀硬了,美國對於大英帝國其他的殖民地興趣不大,但是極其反感英國肆意插手美洲事務,英屬蓋亞那和委內瑞拉之間因為一些河流歸屬問題爭執不斷,美國以美洲保護人自居,要求執行調停,被英國拒絕,美國國會向英國政府發出措辭強硬的照會,被英國政府委婉拒絕,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表示鑒於英國拒絕,美國有責任採取「某種方法」,「幫助」英國和委內瑞拉確定邊界。

最後,大英帝國的英布戰爭,一仗打的大英帝國臉面喪盡。具體情況請看

如何評價英布戰爭? - 李建秋的回答 - 知乎

大英帝國表面上的輝煌,遠遠遮掩不住它內在的虛弱--------大英帝國是一個純海軍的國家,雖然海軍無人能敵,又有遍布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但是本質上,大英帝國的陸軍基本上很難多線作戰,裝備龐大的海軍耗盡了大英帝國的資產,而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又耗了大英帝國為數不多的陸軍,如果俄國真的逼的大英帝國打一場陸戰,大英帝國絕對消耗不起的, 正如前文所述,俄國大可以在打通中亞後繞到進攻印度,這時候大英帝國的海軍再強也沒用。

而由於俄法同盟關係,在俄國人和英國人打仗的時候,法國人大可以援助俄國,俄國人當年搶佔捋順的時候,英國曾經考慮是不是動用海軍把俄國人趕出去,但是在印度支那又有法國人艦隊,導致大英帝國被迫縮手縮腳,雙強標準其實執行的非常勉強。

中國是塊肥肉沒錯,問題在於:狗太多。

大英帝國早就想和俄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美國人實現和解

首先是俄國,首先俄國人開除的條件太高,俄國人想把從天津到北京乃至於滿洲和整個中國北部納入勢力範圍,英國人堅決不同意,而俄國人知道英國人必然不同意,就索性擱置了和英國的關係。

所以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必須打倒俄國,要打倒俄國,靠自己力量不夠,需要理順過去一系列惡劣的外交關係,並且需要結盟。

英國探尋美國人態度,但是美國人此時正在籌措和西班牙打仗,再加上美國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不想搭理英國,但是英國就蓋亞那和委內瑞拉事件向美國人讓步,大英帝國以承認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以及全面撤退在北美和加勒比海的所有英國海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的友誼。

英國人又開始試圖和德國人接近,最初英國人是想拉德國人反俄,德國人不願意得罪俄國,不願意,而德國人想要求英國參加三國同盟,英國人又不願意,德國在遠東沒多少利益,不願意就遠東問題和俄國人糾纏不清,由於英布戰爭關係,英德關係時好時壞,最終英國人放棄拉德國人反俄的想法。

大英帝國萬般無奈,只好找到了日本人,鎮壓義和團期間,俄國人出兵10萬直接佔領了整個滿洲,並且拒不撤軍,英國和日本都認為俄國是巨大的威脅,有鑒於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勝利,英國人認識到日本有資格成為盟友,而日本這時候要對抗俄國,一看居然是大英帝國送上門來了,喜出望外。

由於英日同盟的締結,導致英國對俄國的戰略劣勢變成戰略優勢,法俄艦隊在遠東的勢力遠不如映日,俄國人被逼執行了滿洲撤軍計劃。

其實日俄戰爭期間,白種人固有的那種態度基本上一邊倒的認為俄國能輕易獲勝,英國認為即便是最壞的結果,也就是盟友日本戰敗,俄國也不可能入侵日本本土,所以沒有什麼大不了,英國人寧願什麼都不做,戰爭的結果令歐洲大為震驚。

俄國戰敗後,按道理說英國人應該鬆一口氣,可惜的是,有時候你想要得到的結果,它發生後,又往往是你不想得到的,雖然俄國人被打壓下去了,但是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的均勢也被破壞掉了,威廉二世又是一個比較衝動的皇帝,在看到俄國由於戰敗爆發革命實力衰退後,開始了外交挑釁,他第一個選擇了摩洛哥,聲稱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逼著法國同意,導致法國外長德爾卡塞下台,這位外長是達成英法諒解的起草人,此事震驚了整個英國,英國被逼把遠東的眼光轉移到了歐洲,但是英國不可能完全放棄遠東,因此英日兩國又對同盟進行了續約。

------------------------------------------

到此為止,日本一直是順利的,非常非常順利,面對虛弱不堪的中國,嚴重受挫的俄國,還有一個世界老大大英帝國作為盟友,這不像在二戰期間日本退出國聯,受到了全面的外交孤立,遲早與後來的霸主美國干一仗,日本這時候可能是整個日本史上唯一一次有機會真正在中國建立據點進行蠶食的機會。

可怎麼英日同盟就崩了呢?

問題就在於德國。

德國在1898年到1900年通過了20年建造一直龐大的艦隊計劃,計劃包括60艘的戰列艦和巡洋艦,這本身就引發了英國的警惕,再加上德國巴格達鐵路的問題,反而引發了俄國人的恐慌,俄國人受不了三面為敵:英國,日本和德國,被迫和英國人和談,英國人首當其衝的要解決德國的造艦問題,再加上大英帝國負擔太大,承受不了再次戰爭,也很願意和俄國人就勢力範圍進行劃分,英俄達成了一系列的諒解方案。

此事對日本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英國拉日本為盟友,本質上就是針對俄國的,而俄國顯然已經不再是問題,那麼英國就被迫為日本承擔各式各樣的義務,這是英國不願意的。

此時又有一個國家參合進來了,誰呢?

美國。

由於美國秉持門戶開放的政策,由此美國自然視俄國為眼中釘,美國也是英日同盟的匿名簽署國,同時美國給了日本大量的貸款,此時的日本自信滿滿。

但是好景不長,自從俄國被打敗後,日本有了獨霸滿洲的意圖,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又形成了衝突,再加上當年種族主義肆虐,美日已經有了衝突的意圖,兩國都在各自製定應對方案,這時候的日本有了第一次的佔領菲律賓和關島的心思,英國才從對俄國的泥潭裡拔出,絕對不想摻和進美日衝突,英日條約規定了英國的種種義務,使得英國不得不在考慮是否廢除掉英日同盟,但是此時的英國還無力空出手來繼續干涉遠東事務,英國對英日同盟的條約進行了一系列修改,在這次的續簽中,去掉了締約國和第三國的交戰義務,等於說基本上英國不用擔心和美國人為了日本打仗了。

而同盟條約剛剛續簽,墨跡未乾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一件極其重大的事件:辛亥革命。

這件事徹底導致了世界近代史一系列事件的發生。

由於辛亥革命,日本政府積極主張武裝干涉,但是其他列強一點都不傻:日本距離中國最近,一旦干涉誰最受益?顯然是日本,因此諸列強 紛紛表示反對,日本受挫後,又提出興建一條從福州到漢口的鐵路線,英國人把這個計劃打了個折扣,只允許日本把鐵路見到南昌,不允許到漢口,英國人太清楚日本人的心思:漢口旁邊就是長江,日本海軍大可以從入海口進來,由長江順流到漢口,又從漢口轉運到福州,那麼整個南中國都在日本威脅之下了。

「你到底想幹嘛?」英國人心想。

緊接著,打垮歐洲所有大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來了,日本人趁德國人無力東顧,出兵搶佔了膠州灣以及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島嶼,不但中美抗議,英國人也極其不安。在1915年,日本人終於偷偷摸摸的提出了二十一條。

好的,現在我們看完了 上述歷史,你覺得袁世凱面對二十條最佳的處理辦法是什麼?沒錯,就是捅出去,捅給各國看。而此時英國深陷一戰,根本無力分神去處理遠東事務,倒是美國人大發雷霆,拒絕承認任何涉及到二十一條的東西。

二十一條直接觸及到英國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英國人費盡心思,拉德國,拉法國,拉日本,拉美國,為的就是對抗俄國,對抗俄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住遠東的英國利益以及印度的安全,尚若這一切被日本拿走了,那大英帝國所做的一切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

巧合的是,此時又發生一件事:鮑斯事件。

第一個問題:鮑斯是誰?

此人在中國不為人所知,在印度是和印度開國元首尼赫魯齊名的人物。關於這人我在之前論述尼赫魯的一系列文章中有說明,簡單的說,他是個印度民族主義者,主張印度獨立,但是他和甘地不一樣,他來硬的,直接去刺殺印度總督,結果失敗逃亡到了日本,英國要求日本交出鮑斯,日本借口說鮑斯失蹤了,引發了英國人的懷疑。

所以說這個也解決了知乎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印度和日本關係的問題,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然後就鮑斯問題延展出一篇很好的答案。

一戰,各歐洲大國遍體凌傷,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但是美國和日本間接得利了,對於極其反感的美國此時充當了反日的急先鋒,三番四次的照會中日政府聲明不予承認任何損害門戶開放的政策,為了應對日本的威脅,美國國會開始通過造艦方案,不停的擴充軍艦,日本針鋒相對,提出了八八造艦計劃。

美國本身是殖民地,有反殖民的傾向,再加上美國在海外沒有多少殖民地,使得美國更傾向於國際來往中門戶開放,自由貿易是主軸,這種反殖民的傾向讓英國人非常不爽,一方面美國要求英國開放中東石油貿易,另外一方面,美國開始頻繁干涉愛爾蘭問題,最重要的是美國通過的造艦計劃最終的目的是要和英國平起平坐,這讓英國人大為恐慌,當年的雙強戰略不行了嗎?

確實不行了,國力下降的太厲害了。

一戰後英國人絕對不想和美國人就殖民地問題打仗,更不想拖進必輸的造艦競賽,原因好恩簡單,一戰期間,美國佔據世界黃金儲備的二分之一,英國到戰爭結束後反倒欠了美國47億美元,美國人看到英國的造艦計劃完全可以拍著桌子罵:

王八蛋,還錢啊!

儘管英日同盟曾經給大英帝國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是由於美國和日本衝突嚴重,為了解決造艦競賽以及平衡美日衝突,這就是最後替代英日同盟四國條約的由來,四國條約的簽署代表了英日同盟的死亡。

敘述了這麼大一段我們可以看出來,日本為什麼要侵略中國?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但是日本為什麼會失敗?實際上在大清滅亡以及民國誕生之時,中國是完全無力抵抗日本侵略的,因為這時候連個中央政府都沒有,比之二戰更加不堪,二戰剛動手,美國就對日本進行全面性的戰略封鎖,日本不打美國都不行,打了美國必敗。

以夷制夷這個方針實際上早就被日本人嘲笑過,魯迅先生曾經在《以夷制夷》一文寫到

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說這是中國祖傳的「以夷制夷」

這種情況的造成遠可以追溯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入侵,自從那一天開始,就決定了中國是一個列強紛爭的肥肉,注意重點不在於「肥肉」而在於「列強紛爭」,晚晴的一些頭腦精明的大臣例如李鴻章開始頻繁的使用以夷制夷的方案,平衡各大列強的衝突,最終美國的「門戶開放」的策略平衡了所有列強的權益---------直到日本打破它為止。

打破這個平衡勢必會引發不平衡,這就是最後日本退出國聯的本質原因。

但是日本如果要取得殖民地,除了中國別無他法,周圍一圈全被歐洲列強所佔了-----------你們歐洲人能幹,為什麼我日本人不能幹?這也是日本動輒說自己「無辜」的由來。

而日本退出國聯就意味著它的國際關係的完全孤立,所有在華有利益的國家為了利益,都會和日本進行搏鬥,而它後來的盟友----德國和義大利,恰好在華又沒什麼利益,它只能一頭扎進永不可能打贏的戰爭。

當然我們的抗日誌士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注意歷史的進程。

最後說句:不管你對美國怎麼想,我也寫過很多東西來批判美國的,但是那時候的美國,確實是當時是諸多列強中最有節操的列強,沒有之一。我想這也可能是美國為什麼在歐洲列強面前有道德優越感的原因。


就地緣而言,日本之於東亞,如英國之於西歐。

所不同的是,面對西歐的四分五裂,英國有干涉甚至入侵大陸的機會;而日本在整個農耕文明時代並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是唐和明的兩次侵朝作戰也以失敗告終。

然而島國干涉大陸的衝動是一直存在的。

一部分是源於對於大陸強勢政權的恐懼,即:東亞大陸一旦統一併強大到一定程度,日本的獨立就變得極為脆弱。伊藤博文所言:「朝鮮是刺入日本腹內的一把利劍」雖說是侵朝借口,卻也是一部分的現實。

以英國而言,由於離歐洲大陸太近,結果就是被羅馬人,維京人,法國人和德國人或入侵,或干涉。即使當今的溫莎皇室祖上也是德國貴族。

另一部分則是對於大陸資源和市場的渴望。日本的資源結構十分鮮明,換言之其資源短板較為致命,有興趣的可以找一下現在日本原料的進口構成。

顯然,一旦征服中國就徹底闊起來,獨佔中國對於任何一個列強都是天然的誘惑(無論是工業時代還是農業時代)。

那麼反過來說,如果按照19世紀的國際關係法則,中國一旦成為列強之一,日本只能成為或中國的,或另外一個列強的附庸國。

――――割――――――

從19世紀到二戰結束的時代特徵而言。

這段時間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從萌芽到體系初步形成的階段,也是資本主義從野蠻生長到逐步自我約束的階段(這一自我約束過程顯然和共產主義的發展同步)。

而資本主義擴張,以及後發國家資本對於先發國家的挑戰,是這段時間的歷史主流。

以達爾文主義為核心的唯物主義思想(無疑有其進步性)應運而生,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關係,國際關係的處理原則是當時大多數列強選擇。

一言不合就開槍,至少,一言不合就對非工業國家開槍,是當時國家之間交往的基本形式。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之下,日本要完成從農業國家到列強的華麗轉身。除了對外侵略已經沒有其他的方法。

以上是當時日本對外擴張的必要性。

而可能性則與英國的國際政策息息相關。


註定侵略是肯定的,但是時間上不對勁。

日本毀滅,更多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原因,瞎雞巴亂搞,沒有整體規劃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國,大致上遵循那個什麼,什麼來著,朝鮮-滿蒙-中國的路線。

但是只有思路,其實沒有整體規劃。

918事變時石原莞爾等陸軍少壯派搞出來的,結果張學良什麼都沒做就拱手把東北讓給了日本,這樣的輕而易舉簡直能讓人瘋掉,所以後面陸軍少壯派又玩了個77事變,還嘲諷石原莞爾,前輩做得,我們做不得。

中日就特么這樣全面開戰了,日本方面根本就沒有一個詳細的侵略中國的計劃,戰爭機器瘋狂的運轉起來,直到最後全面毀滅。

侵略中國,是資本主義的特性決定的,資本主義在進入帝國主義的時候,需要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也就是殖民地。

但是《白人的負擔》發表之後,連黑非洲都被帝國主義瓜分了,全世界都被瓜分完了。日本這個後期之秀,也就勉強通過甲午戰爭撈到了朝鮮。

日本要繼續發展就需要石油、需要橡膠、需要鋼鐵,還需要有地方能讓它傾銷商品,中國就是一個好的選擇,雖然並不滿足石油和橡膠產地的特徵,但是也不差了。

但是此時的中國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代理人的半殖民地狀態。日本想要把中國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先要問過其他帝國主義國家。

但是1929-1933年出了一個讓帝國主義瘋狂的事情,大蕭條。全世界都亂套了,所有的帝國主義開開始加緊壓榨殖民地,同時開始應對國內的重重矛盾,有點忙不過來。

美國的門羅主義,新經濟政策+剝削美洲,緩過來了。

英法也有大批殖民地,也緩過來了。

畢竟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底子厚。

但是德意日則直接進入了軍國主義,因為他們既底子不厚,也沒有什麼殖民地。

蘇聯不是資本主義。

日本在大蕭條期間侵略東北就是一次試探,帝國主義讓步了,因為東北畢竟不是中國的核心地帶。

等到經濟危機過去,日本佔領東北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了。所以也沒有要日本吐出來。

但是日本並不這麼認為,在中國輕而易舉的勝利極大的膨脹了日本的自信心,所以它妄圖把中國全部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有了77事變。

但是還沒完,中國並不是石油和橡膠產地,不要緊,東南亞是啊,打英法荷。

然後居然看上去贏了。

但是還不夠,英國雖然敗了,但是英屬印度的威脅還在,英國隨時都可能從印度殺回來。

美國也在太平洋虎視眈眈。

就如最開始說的,日本侵略中國是需要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

但是時間不對,如果77事變是侵略印度尼西亞,英法賣了荷蘭進行綏靖,日本有非常大的可能把中國推平。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工業時代,國力大增之下,對外也開始了軍事擴張。

而擴張的對象,便是中國。

這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在農耕時代,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傲視全球,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出世界最強大的華夏文明。雖然工業文明條件下,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相對弱化,已不復農耕時代獨領風騷的榮光;但依然是世界一流的地緣板塊,而且與日本毗鄰。

在正常情況下,以日本的地緣實力,根本沒有覬覦東亞大陸的可能。甚至,如果中國也同步進入工業化,那麼以二者的地緣關係和近代的國家和文明擴張規律,日本很有可能被中國吞併。

但因為各種原因,在日本工業化的同時,佔據東亞大陸的華夏文明卻仍處於農耕時代。

農耕與工業在文明發展水平上質的差距,使日本雖然地緣實力遠遠不如,但卻依仗工業的力量,在現實國力上逼近甚至超越了中國。對日本而言,這是千年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如果能趁機佔領中國、摧毀華夏文明,那麼日本將獲得東亞大陸這個世界級的地緣板塊,從而魚躍龍門,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民族和文明!面對這種巨大的誘惑,日本豈能無動於衷?

在這種背景下,甲午戰爭的爆發就不可避免了。缺乏工業支撐的中國,完全無法發揮自己在工業時代的應有實力,最終敗在地緣實力遠遜自己的日本手上。這場戰爭的結果,既證明了工業對農業的巨大質量優勢,也證明了軍國主義在軍事擴張上的卓越成效。

當然,中國的巨大體量,決定了此時的日本,還無力全取東亞大陸。不過朝鮮、遼東半島、台灣的割占,以及2億兩白銀的賠款,已經讓日本實力暴漲。

經歷了這番此消彼長,遲遲無法轉型的中國,在此後已無法和日本匹敵。阻礙日本鯨吞東亞大陸的主要敵人,成為北方強大的俄羅斯。

在西方列強中,俄羅斯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而俄羅斯的國家特質,也決定了他對領土的渴求要比英法等其他列強強烈的多。因此,日俄的衝突不可避免。

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無論是地緣實力還是現實國力,均遠遠強過日本。不過俄羅斯本部核心區遠在東歐;(雲石微信公眾號:yunshi911)而遙遠的距離,北亞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水平,在限制了遠東地緣實力的同時,又嚴重阻礙了東歐與遠東的地緣聯繫——這就為身處東亞板塊的日本提供了契機。

1904年,日俄戰爭在東北亞爆發。日本在地緣實力遠遠不如俄國的情況下,憑藉地緣關係上的優勢,居然擊敗了俄國,取得了對中國東北、黃海和朝鮮地區的絕對主導權。

不過俄羅斯畢竟是一流強國,綜合國力遠非日本可比。隨著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俄羅斯東歐本部對遠東的地緣影響力大增,這使日本依然面臨俄羅斯的巨大壓力。

不過此時的日本已非吳下阿蒙。憑藉甲午、日俄兩次戰爭的勝利果實,其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大幅增長,已初步具備了二流強國的實力。

而國際形勢也變的對日本有利。由於英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過於疏離,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早在日俄戰爭爆發前的1902年,英國便與日本結盟。

雖然此時的英國已過了其巔峰期,但仍是世界第一強國。有了英國的支持,再憑藉自身實力,日本足以遏制俄羅斯。

隨著一戰爆發,俄羅斯國力大損,新生的蘇俄政權內受白俄之困,外受列強封鎖,一時無力東顧;至於英法等傳統列強,也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在東方的影響力大減,東亞遂形成日本一家佔優的局面。

這是日本形勢最好的年代。不僅外無強敵,中國內部也陷於混戰,如果日本國力夠強,此時全面侵華,勝算十分之大。

但日本的底子畢竟太薄,雖然這些年戰果頗豐,但要支持其一舉滅華,仍嫌能力不足。而且,一個新的對手——美國,逐漸成為日本的阻礙。

一戰中,美國大發橫財,英法俄德等歐洲列強卻元氣大傷,此消彼長之下,戰後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雖然憑藉厚實的家底,英法依舊主導了戰後局勢,但實力已與戰前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在東亞這種地緣關係疏離的邊緣地區,英法的影響力已經嚴重削弱。

而美國卻實力大增。而且相較於英法,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相對緊密的多,所以雖然在世界範圍內,美國仍被英法壓制,但在太平洋,美國卻已佔據了主導地位。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反應到現實中,就是《英日同盟》的解體和《華盛頓條約》的簽訂。

在雲石君看來,英日同盟的解體是必然的。在國力大傷的情況下,英國要保證對全球,尤其是歐洲的主導權,則必然會在東亞這種疏離板塊對美讓步;而在美國逐漸覬覦東亞,英國對東亞利益衰退,控制又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沒必要再在這裡和美國過不去。

《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太平洋地區,已由英法主導,轉變為美日主導。

當然,地緣實力的差距,決定了整個太平洋範圍內,還是美國實力佔優。不過具體到西太平洋地區,日本憑藉地緣關係的優勢,基本上能仍做到與美國分庭抗禮。甚至在東亞大陸,日本還比美國影響更大。

不過美國卻不能容忍日本獨霸東亞大陸。這不僅僅是美國在華的利益問題,而是事關美國對整個太平洋板塊的控制。

與英法不同,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相對緊密的多,而東亞大陸又是不遜於北美的世界級地緣板塊。一旦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釋放出來,美國對西太平洋的控制必然終結,甚至東太平洋乃至本土東海岸,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如果東亞大陸維持現狀,這對美國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當時的中國仍處於農耕時代,貧窮不說,還軍閥混戰,四分五裂。一個落後而分裂的東亞大陸,不可能對美國利益構成任何威脅。

但如果由日本控制,那就大不一樣了。日本好歹是一個二流工業強國,任他佔領中國,一旦整合完畢,其釋放出的能量,將讓美國夜不能寐!

基於上述考慮,美國逐漸加強對日本的壓制,並有意支持中國。

美國的杯葛,對日本的東進構成嚴重阻礙。而蘇聯的復甦,更加重了日本的危機。

在擺脫的生存危機後,蘇聯憑藉計劃經濟手段,在短短十餘年間完成了工業化,實力大幅增長,重新在遠東方向形成威脅,這對欲獨霸東亞的日本來說當然不是個好消息。

面對美蘇的雙重壓力,日本的解決之道依然是內外二法:內部,進一步強化軍國主義,極力挖掘自身的戰爭潛力,爭取搶在美蘇對東亞影響力增長到難以遏制之前,將中國徹底征服;外部,則與德國結盟,利用納粹牽制美蘇力量。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加快了侵華的腳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被占。緊接著日本在華北、淞滬相繼挑起爭端,並最終於1937年全面侵華。

對日本的企圖,美國當然堅決反對。於是,美國開始對國民政府展開援助、並在經濟上封鎖日本,希望迫使日本收手。

但日本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就此收手,他將無法獲得足夠的地緣實力。在美蘇已成長為世界級巨頭,又對東亞各有企圖的情況下,就算二者一時容忍,早晚有一天,仍會拿日本開刀——而日本將無力應對。

可是,要繼續耗下去又十分艱難:一方面,中國畢竟體量太大,加上美國背後支持,導致其雖然不足以發起反攻,但仍有相當實力抵抗,將戰爭拖入長期拉鋸。而另一方面,戰爭本身就意味著資源的急劇消耗,日本資源卻十分匱乏,美國又嚴加封鎖,導致日本很難從外部獲得足夠的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日本把軍國主義發揮到極致,沒有資源支撐亦是枉然。

面對這種困境,日本的選擇是對美開戰,偷襲珍珠港。

後世史家通常認為對美開戰是日本在近代史上犯下的最大錯誤。其實這不過是馬後炮而已。實際上,對美開戰,是大日本帝國繼續存在的唯一選擇。

如果不對美開戰,日本侵華將無以為繼,將來總有一天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通過開戰,尤其是閃電般的不宣而戰,就有可能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現有軍事力量。

在喪失了現有軍事力量後,美國一時無力應對日本威脅,就極有可能以放棄中國為條件,換取日本的休兵。

當然,美國也有可能堅持打下去。但在軍事力量被毀後,美國要想恢復必須有一段時期,日本可以趁此機會大舉東進,摧毀美國西海岸核心區的工業基礎。

當然,這樣一來,日美的梁子就結大了,美國一定會瘋狂報復。但在西海岸工業基礎被毀後,美國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喪失了反擊日本的能力,而封鎖日本和支援中國的能力也同步喪失。

利用美國的這段空隙期,日本可以一舉擊敗中國,全取東亞大陸,然後迅速開始工業化整合。

等到美國實力恢復,想回過頭來跟日本算總賬時,它要面對的,已不是一個小小的二流工業國,而是全領東亞地緣板塊的世界級工業大國!(雲石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面對實力不遜於自己的新日本,美國還有沒有能力將其擊敗,那可就不好說了!

這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實戰略考量!這當然是一種賭博,但在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都遠遜美國的情況下,日本沒有別的選擇!

只是,與美國相比,日本的牌面實在是太差了,運氣也不怎麼好。雖然偷襲珍珠港的戰役獲得成功,但並沒有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工業基礎更是完好無損。而美國經此一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面對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都遠強於自己的美國,日本當然不可能有任何勝算。雖然藉助現有的軍事積累和偷襲珍珠港的勝利,日本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優勢,但隨著美國戰爭機器啟動,局面迅速逆轉。

雖然軍國主義體制下的日本,軍事動員能力遠超美國。但在物質基礎的懸殊差異,導致日本無論在體制和意識形態上有多大優勢,都仍不能與美國匹敵。隨著戰爭的深入,日本實力喪盡,最終只能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後的日本,勢力範圍全部喪失,國力跌入谷底,整個國家都被美國控制。

地緣實力本就有限,現實國力又喪失殆盡,還淪為世界公敵。怎麼看日本都應改沉淪下去,甚至亡國滅種也不稀奇。但是,日本不僅挺了過來,還迅速東山再起,重新成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節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5章——日本之第三篇,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海森堡要是當初鈾的當量沒有計算錯誤的話,同盟國(本來寫的協約國,感謝評論指出)不一定能勝利。

「註定」這個詞用的還是過於絕對了。

=========================

被評論區瘋狂打臉,再次說明答主還要學習一個。

答案不刪,以示警戒。


日本為什麼一定要侵略中國?因為東邊是大海,北方環境惡劣,南面僅有小島,西邊的中國是唯一適合的大陸。

又為何註定失敗?因為失敗了所以今天的人就總結成註定失敗。當年滿清入侵中原如果也失敗了,咱們今天會怎麼說?後金註定失敗,而且各種理由,合情合理。如果有人反對,那就是各種不合邏輯,不顧當時的現實條件。


主要還是經濟惹的禍。這事主要怪美國。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得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人口開始快速增加,要知道江戶時代日本人口一直維持在3000萬,這樣基本上可以維持所有人的糧食需求。到了明治維新之後,工商業發展,人口增加,1900年就到了4500萬人口了。增加的人口都湧進了新興的工商業,日本開始向美國出口商品,然後換取原材料,進而將原材料加工出口。就是日本的經濟主要依靠和歐美的貿易。但是好景不長,後來美國進去經濟大蕭條,進而影響了全球,美國政府為了增加就業開始增加進口關稅。這讓一直以出口美國為主的日本貿易受到了嚴重打擊。沒有了貿易就沒有了錢。既然歐美行不通,他們只能轉入中國大陸,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國的工商業也開始發展。和日本存在競爭關係。當時進入日本工商業領域的大部分都是以前的農民,而且日本的土地只允許他們的農業從業人口只能有一千萬左右,所以新增加的日本的這些人口怎麼辦呢,讓他們去死嗎?顯然不可能,所以在日本政府還要猶豫的時候,下面的一干軍人士兵就開始行動啦


鑒於很多答案已對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進行了解答,小生在此寫點日本國內的相關原因和問題。

簡單點的。

應該說日本是一定會侵略朝鮮的。日本對大陸有些特殊的情懷,視朝鮮為重要的地盤和跳板。

日本的政策一直在「北上南下」上來回。二戰最後戰略錯誤,玩大了。

至於侵華是否註定失敗,只能說時也命也。

手機碼的,累的很,很多史料就不貼了。。

不做專業已一年半。如有不對請海涵。

__________

1,補償論

首先在幕末期日本就有了侵略朝鮮半島的想法,見吉田松陰的《獄是帖》,他指出「征服易取之朝鮮、滿洲和中國,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以滿洲和朝鮮之土地補償之」。是一種模仿西方列強掠奪,有樣學樣的意識。日本自豐臣秀吉起就對朝鮮半島耿耿於懷,但此時忙於開國還是鎖國,倒幕還是維新的大問題。這點小心思還沒有浮出水面。

2,征韓論(北)

慶應四年(明治元年)標誌新紀元了~政府派出了岩倉具視(公卿),木戶孝允(長州)大久保利通(薩摩)等政府高官去歐美訪問,留下西鄉隆盛(薩摩),江藤新平(佐賀),大隈重信(佐賀)等一批人留守。外訪派開開心心的遊學時,留守派苦逼的處理殘局。當時的日本,武士們被解除了特權壓抑著呢,急需找地方發泄下。正好當時發生了起外交事件。

明治天皇登基,將相關文書經由對馬島遞交給了朝鮮,因為裡面提到「皇帝」一詞(當時的東亞體系,朝鮮奉清朝為上國,日本自稱皇帝為大不敬),文書被退回了由此導致了外交風波。明治政府的官員們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當時的木戶孝允提出「征韓論」一說,借朝鮮轉移國家壓力吧。

留守政府要撐不住了啊。。怎麼辦,當時武士的楷模西鄉隆盛準備帶著大家打到朝鮮去一雪國恥。結果這個時候岩倉使節團回來了。此時的木戶孝允改主意了,覺得該優先內治而不是外兵。而岩倉具視等歸國派也與留守派發生了權利爭鬥,史稱「明治六年政變」。歸國派把留守派趕了下去,但是並沒有內治,轉南下去了台灣,也就是台灣征蕃事件。

3,台灣征蕃事件(南)

1871年時有一部分琉球漂流民漂到了台灣,然後被當地土著殺了。。。這些事被報給了日本官員報給了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此時開始在琉球上動腦筋。當時的琉球明著是清朝的屬國,暗著受薩摩壓迫被迫偷偷上貢。但是此時他們還不敢輕舉妄動於是派了副島種臣去和中國人談修好條規的事,順便探探清人的口風。副島得到的回答是「生番乃化外之民,我們管不了」,副島回國後日本以此為口實,第一次侵略台灣,此時1874年。。

戰爭結果,清朝宣布日本是保護國民(其實是琉球人)的行為,並撫恤了日本人的軍事行動。這也是開了近代日本人圖謀和覬覦中國領土和屬國的頭。。。

*此處中日論文研究史料之多之複雜之細緻,壓根不敢進這個領域啊啊啊

4 江華島事件(北)1876

日本人和清廷簽了「日清修好條規」,轉頭就找朝鮮算賬。還記得前面說的那次外交事件么,因為「日清修好條規」里日本未因文本中的「大日本皇帝」問題被清廷指摘。朝鮮過去的對應實屬無禮。日本以武力逼迫朝鮮簽了「江華條約」。基本上就是把當年美國人逼日本人簽的那些複製了一遍,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一個沒少。

日本勢力自此開始在朝鮮滲透。

圍繞朝鮮和琉球,中日開始出現矛盾,日本積極挑戰以中國為首的封貢體系。

5,吞併琉球(南)1878

日本讓琉球國主上東京並片面宣布其廢藩置縣,吞併了琉球。但其實琉球法理上不是藩而是清朝的屬國,未此中日大吵了一架,最後協定瓜分琉球,但結果不了了之。。。直到甲午戰爭日本才徹底解決了問題。

穩定了南部,日本開始集中力量向北方發力了。。。

6,朝鮮問題(北) 1882

1882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閔妃等當權派逃出。清朝接受朝鮮要求出兵的請求,袁世凱帶兵奔赴朝鮮鎮壓兵變,日本以保護僑民為由,在未得到朝鮮請求的前提下貿然出兵朝鮮,導致中日兩軍對峙的局面。最後兩國妥協,協議雙方退兵。但此時日本人下了個套,約定若清朝再出兵朝鮮,日本也有權出兵登陸作戰,為甲午事變埋了口實。

7 山縣有朋的利益線 1890

1890年山縣有朋向天皇提交了「外交政略論」,闡述了立場。既「國家獨立自衛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權線,不容他人侵害;二曰保護利益線,不失形勝地位何謂主權線,國家之疆土是也;何謂利益線,同我主權線安全緊密相關之區域是也」。

此時,在山縣有朋的漸進侵略學說理論下,朝鮮變成了日本利益線的一部分,日本開始積極運作。並在未來的時間裡一次次擴大其利益線的勢力範圍。

8 東學黨起義 甲午戰爭(北)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在起義已被迅速鎮壓的前提下,日本假借曾經的協議為由悍然攻擊我東升號艦船,挑起甲午戰爭。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領土上,日本(完全吞併了琉球),瓜分了台灣澎湖列島,取得對朝鮮控制。徹底的拆了清朝主導的東亞舊秩序的台。

。。。。好睏,省略一些。。。好么。。。

9 日俄戰爭(北)

日本:老毛子我都打敗了,我怕過誰!

結果,徹底確立了日本在朝的勢力範圍,並隨後吞併朝鮮,日本的利益線開始由朝鮮轉移到滿洲。。。

10 明治天皇歿 大正天皇繼位1912

一個時代結束了。。。我個人還是還是崇拜明治天皇的。。當然,這只是一點小觀點。

大正天皇上台後,時值民主風潮吹滿東瀛島。雖然仍舊發生了二十一條的事,但總體中日矛盾不大。但軍部以為自己打敗天下無敵手了,其戰爭慾望和與政府的矛盾也就暗起雲涌。日本人開始暴走了。。。

________大正時代起離專業甚遠,不做提及,其實大家也都做個合適的解答了。


不管你怎麼看待中國,他有什麼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都不管,但是實際上中國就是東亞的文化中心,自古以來就是,日本 韓國 等等少數民族都是跟著中國文化發展出來的分支文化,我承認歷史上少數民族佔領了中國不少次,但是文化一直是被動的,一直被中國古代文化壓制著,所以沒法佔領真正的中國,只能是暫時統治!而且最總不管是誰佔領了中國最後都被中國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反吞噬了!這就是西方人高明的地方,西方人殖民不佔領你土地,你搶你王位,和中國古代打到哪佔領那取締你的位置不同,西方就是軍人打敗你以後,就繼續讓你當地的權貴繼續管理當地人,讓後必須和我做貿易,購買產品,允許西方文化輸出,允許基督教傳道,用自身文化去影響你!中國現在就是被美國文化影響比較嚴重的時期!不用開火,很多人就主動開始移民或者偷渡,甚至內心非常崇拜!這就是日本以前為什麼失敗的原因之一,至於日本為什麼攻擊中國,其實小日本也知道自身的條件不可能佔領中國,而且日本還在攻擊其他國家,日本的目標不僅僅是中國而是亞洲,日本發動戰爭主要還是國內矛盾導致他必須發動戰爭!而且日本當時國內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更加重了日本人生存意識,必須走出去!


沒有一個王朝能征服華夏子孫


因為失敗了所以註定失敗?這邏輯是被歷史教科書帶壞了吧?也不怪你


從地緣看:日本被三個大國夾著,唯有中國最弱,不打白不打。並且中國的西高東低地形對日本的安全更有利,打下來:西方(尤其是俄國)可以被西北東北這些群山給擋住,很好且很有用的緩衝區,進可攻中東和印度,退可守。

從文化上看:日本是深受漢文化影響(不是中國文化,因為中國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太籠統),在日本人心中根植了一千年的【華夷之辯】,和朝鮮一樣,比如去京都見天皇叫上洛(洛:指洛陽),再比如他們管除了漢人以外的其他民族也叫夷狄,韃虜

。在看到蒙古和滿洲都入主過中原,他們認為:憑什麼他們能,我們不能??

所以,他們是一定要入主中原,成為天朝的。

外交上看:在和德國結盟後,打下全中國勢在必行,因為要和德國在中東會師。

經濟上:為了東南亞的資源直接從更安全的內陸用鐵路運往東北。

——————————————————

結果:

全面侵華實則是個賠本的買賣,在中國獲得的收益遠大於成本。

資源沒有東南亞多(十八省資源其實很少,並非地大物博,資源多在西北西南東北,但當時的開採難度:從十八省掠走的資源,有和沒有一樣)。

龐大的人口,而且多為國民素質低的(這裡素質是指:文盲,沒見過世面的,身體素質差,技術工人等等),不能像德國利用荷蘭,奧地利,北歐那樣來利用中國人。

道路交通奇差,東南亞資源根本無法從內陸走。

遍地的饑民和流民,管理成本巨大(比如電影1942那樣的饑荒)

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幾乎為零(不能像德國那樣高效地從西歐搜刮資源和糧食運往東線)

所以日本在後期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開始穩定十八省和東北,再也沒有繼續西進(他當時是有能力繼續西進的),可是為時已晚。。。。

——————————

以上則說明:

在工業時代,打一個沒多少資源的弱國沒什麼卵用。

反而拖自己後腿。。。

比如:越南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


古代,是因為中國農業發達,地域廣闊,生存條件優越。

近代,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龐大。

現在,因為市場互通互融,農業技術發達,暫時沒有發生戰爭的必要。但是,如果中國人一旦管控自己的市場不讓日本人進入,而自身的軍力壓不住王八,日本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擦槍走火。

所以,中國必須有強而有力的軍力,或者向日本開放市場的友好舉動。

就看你怎麼選了。

以上都是個人淺薄的意見。


沒什麼東西是註定的

日本中高層當時稍微清醒一點,佔領朝鮮半島跟偽滿洲國之後跟蔣談判……

把戰略方針從佔領全部中國改成佔領部分中國,在分裂其他地方


羅輯思維在2015年8月份有一期節目,叫日本為什麼會失敗,詳細解答了題主的提問。


因為是個島國,並且災害頻發。一代一代的災難記憶遺傳下來,擴張逃離已經刻進國民的基因里。

而且繼承了中國的文化並加以本土化改造。日本和中國人很相似,是有野心的。但是有中國的心沒有中國的命。中國有世界頂尖的潛質,日本是絕無可能的。而且日本侵略中國並不是第一次了,明朝就有過一次,最後被打敗了。而近代唯一的一次逆天改命的機會沒抓住,失敗關鍵仍然是島國思維的局限性。緊抓戰術,輕視戰略。具體表現就是細節上讓人震驚,大局觀上幼稚不堪。失敗也是必然的。

貼個視頻,我一直覺得地震對於日本人影響太大了。沒有論據。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109566


反過來從地形推一下,是日本還可以侵略誰,就以他的地形延伸出去。

中國在東亞最大,海岸線一千多公里。

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地緣形式。

東南亞國家無疑是離日本很遠的。

北方,俄熊當時在國力上不強,比中國好太多。

而且高緯度冷土。

日本一旦強大,必然和朝鮮地區,中國文明中心區有所衝突。

歷史上的前兩次戰爭皆是如此。

或者說日本一但有了侵略之心。

習慣性要佔領文明區,

有開墾的肥沃土地,

因為有人口,有經濟,資源,政治資料。

而且當時中國弱。


我覺得一句話就夠了,因為我們那會太弱了!


執行的是大陸政策

從源頭來說豐臣秀吉就開始這樣 (萬曆三大征之一)

之後的福沢諭吉 (一萬円君 慶應義塾大學創始人)更是宣揚這種思想 還寫了本脫亞入歐論 說明了中國遲早完蛋 野蠻 不開化(我們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呵呵)地方大 物產豐富 要打趁早


很贊同題主說的。從明朝的抗倭援朝就可以看出來,日本一直在做著大陸夢,他們自己也明白日本列島的貧瘠和限制,幻想能夠登上登陸。

甲午一下子干翻了貌似強大的滿清,得到了朝鮮和台灣,拿到了大筆銀子。甲午一戰雖然花了一些力氣,但收益更大。9.18輕而易舉,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了整個東北。再然後在華北推動自治驅逐國民黨政府的力量。多麼得心應手,日本人的野心能不膨脹嗎?能看得起中國人嗎?日本強,中國弱的時候,日本人一定是蠢蠢欲動。如果日本非常強,中國非常弱,那日本就不是欲動了,一定是動了。

但之前別的題我答時曾說過,日本在伊藤博文之後再無戰略家。沒有正確的戰略規劃的行動,不管開始是多麼的順利,但一定會失敗的。


也不是一定會失敗吧。


推薦閱讀:

日本留學流程和要求?
面對一個新概念,為什麼日本逐漸傾向於使用外來語,而不是通過和制漢語創造新詞的方法來描述它?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恨日本嗎,或者是應該抱著怎樣一種態度對待日本?
日本人的姓氏是不是就是他的祖籍?
為什麼日本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不音譯,但中國人的名字翻譯成日文要用片假名音譯?

TAG:日本 | 抗日戰爭 | 中日關係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