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出路在哪?

我是黑龍江人,這邊有大片黑土地,有著很多農場,這邊雖然早早就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作業,基本不需要太多人力勞動,但是很致命的問題是農民種地賺的很少,農民得到的很少的實惠,那麼以國際上大家比較認可的經驗來說,中國農業未來改革方向,或者說出路在哪?

我說下這邊的問題:

1.這邊屬於國有農場,所有作物的種植都是統籌管理,都是計劃經濟。

2.農作物單一,只是玉米,水稻這些產量高但是經濟附加值低的作物。

3.農民靠天吃飯,如果風調雨順就能賺錢,如果稍微有點不順(比如入秋雨水大,或者一場大風就會導致大面積農作物倒伏)就會很慘

4.豐收年頭,地租漲的快,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剝削么?

5.即使年年豐收,國內糧食價格還是要比國外進口的貴,問題是我們已經大面積機械化生產了,還能怎麼樣?

6.農場管理落後,腐敗滋生,經常有村幹部跑路的。

土地屬於國有資源,是我們13億人口的保命地,但是現在的土地政策難道真的適合當下的經濟形勢么?難道我們不應該放開手腳,推行一些土地改革或者試點,加大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搞一些附加價值高的作物,少一些管制,少一點行政成本么?為什麼還是計劃經濟的老一套啊?


乍一看這個問題,我還以為中國農業昨晚上上吊了……

不帶這麼嚇唬人的。

仔細看了題主的問題描述,你這個明顯問題題目和問題描述不相符嘛,建議修改為「黑龍江及東北一片國營農業的出路在哪兒?」不要起這麼轟動的標題,容易讓人跑偏。

下面只針對「中國農業發展出路在哪」回答。至於題主描述的問題,那是個政治問題,不是適合在知乎討論的。

中國農業的出路就在中國農業的面前,我覺得是條康庄大道,沒有什麼值得擔心的。從事這個行業而有遠見的人,也不可能看不到這條出路,甚至早已做好了準備。下面我們從政策、技術、組織形式三個方面講講這條道路,並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農業有可能出現的變化,供有遠見的農業人參考並批判。

一、中國農業政策的未來發展趨勢。

每年的國務院1號文件,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國國家層面農業未來政策發展的趨勢,這個趨勢並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就真的有利於農業的健康發展,但是肯定是符合國家總體利益的。

所以說,農業政策的未來趨勢,還得看國家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農業政策。

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矛盾,是崛起的中國和舊有世界秩序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點在於舊有世界秩序無法滿足新的世界需求。中國目前處於滿足這個新需求並且壯大自己,以期未來建立自己的新世界秩序的過程中。我們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現有世界秩序中的角色和地位,穩紮穩打推進自身的建設。

1、未來中國的經濟形勢

在這個階段,經濟上的主要困難是產業轉型升級與市場爭奪上的困難。

我國現有產業結構,主要就是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佔據主導地位,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困難。國際市場上,以高鐵、通信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作為龍頭和「尖刀班」,「中國智造」的一批新產業持續跟進的中國市場力量,正在與傳統發達國家爭奪市場份額,誰勝誰負還不好說。

金融市場上,中國有著長期集權主義思想主導,佔據了一定的先天性優勢,也同時存在先天性弊端。主要體現在圍繞國家安全的金融力量十分龐大而且轉向靈活,社會風險容差大,不容易因為金融方面的差錯出現大的社會動蕩。劣勢在於金融市場不成熟,對資金的分配存在個人主觀性較大的問題。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同樣面臨著其它產業存在的問題。新技術在農業方面的貢獻還不夠突出,社會資金投入農業不夠充分,固有經濟結構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還普遍存在。

新技術投入方面:新技術進入農業領域,主要有兩個問題:「水土不服」、「眼高手低」。某些新技術進入農業領域,起效慢,不能得到廣泛認可。部分農業人急功近利,不願意冒險採取新技術。科研院所效率低下,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存在制度性的障礙。部分科研人員不能夠真正認識到技術應用的前景,高新技術應用不接地氣。轉基因方面的政策肯定會進一步放鬆,慈禧太后都得放鐵路進來,沒有理由21世紀的人還不如老佛爺。

資金投入方面:農業的投資回報率是很高的,整個農產品市場空間也足夠大,但是能夠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固有的「農民不掙錢」的思想根深蒂固。結合中國特有的計劃經濟思想,導致農業投資總量少,跑偏的還多。

固有經濟結構方面:農產品價格倒掛問題還將長期存在,農民掙不到利潤、市民買菜又貴。其中的流通渠道效率低下,是主要問題所在。有個很有意思的電影《解放軍佔領巴黎》,裡面有中國人組建「人力傳送帶」,挨個傳遞物品的畫面,就是當前農業流通渠道的寫照。參與這個渠道的人口過多,既得利益龐大。

2、未來中國的農業經濟政策

針對以上的缺陷,結合國家戰略需要,我估計下一步的農業經濟方面的政策主要有四個方面:

農村土地政策:進一步建立完善穩健的土地流轉政策,綜合考慮各方利益,推動適度規模化農業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策難以避免的會和中央政策相抵觸,會出現個別地區土地流轉反而退步的情況。但是總體來說土地流轉將更加普遍的存在,相關法律法規打架的地方會減少,土地流轉集中在800到1000畝左右會遇到人為設置的法律瓶頸。

農業技術政策:將會利用農業補貼的辦法,推進幾個方面的農業技術推廣。種植業主要有:設施農業、精耕循環農業、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小微型農業機械、新灌溉技術。養殖業方面主要有:現代化養殖、規模化集中養殖、畜牧雜交繁育。

農業金融政策:將會建立起或者政府、或者民間的農村金融中介機構,並實施規範化管理。相關政策的出台估計會在19大以後了,而機構的成立和有效運行,則可能會在2020年之後去了。組織形式可能是採取風險共擔的方式,針對的對象是農業創業者和規模化農業經營者。

農業流通政策:將會扶持一批高效率的農業流通專業企業,推進互聯網+農業經濟,部分解決農產品價格倒掛的問題。農業產品分檔銷售,既高端走高端、低端走菜市場,將會成為一種常態。農業電商發展在10年以後才能成熟,目前這一批農產品電商將是被拍死在沙灘上的一批。迫於城市人口增加、生活水平受其它產業壓制的主要壓力,舊有農產品流通渠道從業人員的利益會被放棄和犧牲,大概在2020年左右會出現大批舊農產品流通渠道從業人員失業或者至少利潤受損的情況。

(二)安全形勢的發展與農業政策

我們主要從兩個方向分析中國未來的安全形勢:對內安全威脅和對外安全威脅。

1、對內安全形勢與農業政策

中國對內安全,以前是刮地皮厚度和老百姓肚子之間的矛盾。現在是刮地皮厚度和老百姓智商之間的矛盾。時代畢竟在進步嘛。

閑話少說,一會兒被小管家禁了。

體現在農業政策上就主要是兩個方面:農民和市民。

農民方面的政策:繼續壓縮農業人口,通過利益導向、自然消亡的辦法,進一步減少農村實際生活人口。近20年內,將會長期存在「半城半村」人口,政策將會對這批人採取「擱置不管」的辦法,在不觸動他們的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生活條件吸引長期駐留城市,完成農村土地的換代移交。

市民方面的政策:市民是農產品的最終消費群體,為了避免主要矛盾,防止出現大規模社會動蕩,政策肯定會繼續穩定主要農產品價格,通過宏觀調控的方式控制主要農產品利潤空間。體現在農業上,就是大宗農產品利潤維持較低水平但是市場空間大,季節性農產品以及特種農產品利潤空間巨大但是市場空間小。

著重說下這裡面會存在的幾個「大坑」。一是特種農產品炒作的坑。會有人看上特種農產品巨大利潤空間開展炒作,如前幾年的藍莓、瑪咖,即將火起來的鐵皮石斛、黑枸杞。被炒作的人,也就是廣大散戶接盤俠,會被巨大利潤吸引,一頭栽坑裡,血本無歸。估計在2050年之前,這種現象隔幾年就會有一次。二是進城農民不認賬的坑。剛進城的農民會覺得自己對農產品是「專業的」,實際上脫離農業生產,不足一年就已經不再是這個行業的人了。這些人會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出現極其微妙的巨幅波動,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要嗅覺靈敏而慎之又慎。必須嚴密注意媒體風向,手段靈活多變,避免突然的莫名其妙的損失。國家有必要動用行政手段控制媒體跟風炒作,處理好公眾情緒化反應,否則有可能出現局部的社會動蕩。

2、對外安全形勢和農業政策

農業上的對外安全主要就是糧食安全和邊遠邊疆地區農產品供應問題。

糧食安全:不是不可以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相反我們完全可以從中獲利。國際上對我國的農產品傾銷不是一天兩天了,在各種國際貿易協定里,這都不是什麼陰謀詭計而是光明正大的行為。我國是出於壓縮農業人口數量的考慮而沒有採取強有力的傾銷和反傾銷措施而已。在10年到15年之間,我國農業人口將會達到新的平衡階段,這方面的政策肯定會進一步跟上,題主提到的「即使年年豐收,國內糧食價格還是要比國外進口的貴,問題是我們已經大面積機械化生產了,還能怎麼樣?」的問題將會得到解決:國內糧食價格還是比進口糧食貴,可是別人的國家一樣也是這個情況。差價哪兒去了?那就看趙家人的心情了。可能用於農業技術革新或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可能突然就虧損掉了。

邊遠邊疆地區農產品供應:目前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手段居然還是「屯墾」……不過大家放心,最高層不可能永遠被利益集團蒙蔽,發冤大頭工資。最高層早晚會意識到,在飛機滿天飛火車滿地跑的現代,農產品流通永遠比邊疆那三兩畝地重要,諸如南海、新疆、西藏等等邊遠地區的運輸補貼政策很快就會出台。

二、中國農業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

農業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迫在眉睫。

先科普一下:第一次是鐵器的使用,第二次是化肥和雜交育種技術的使用。分別對應於冶金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

第三次是基因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使用。

這不是你想不想參與的問題,而是你將以怎麼樣的姿態參與,以免摔得太難看的問題。

受中國民眾情緒的制約,中國參與這次農業技術革命,必將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基因育種以及相關作物種植,必將集中於「不入口」的品種上。生物能源、生物工業原料方向,基因技術運用將會得到充分發展,而用於食品的基因技術肯定會被長期壓制。注意並不限於轉基因技術,而是包括生物工程在內的所有基因技術。

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結合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包括互聯網經濟、自動化控制在內,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整合將長期處於試驗——錯誤——改進——再錯誤的循環中,並螺旋形上升。全球都是這樣,中國肯定無法避免並且走的彎路還要多些。

中國將在一個方面摔大跟頭,幾乎無法避免,我覺得這是最讓人絕望的地方:農業新材料。就中國的材料科學,我完全沒法建立信心,這方面註定要長期受制於人。

三、未來中國農業的組織方式及全產業鏈分析

三農問題是個整體性的問題,農民、農村、農業,一定是整體推進的。

未來中國農業的組織方式會在當前的形式下有微調,不大可能出現大的顛覆性變化。規模化農業和小農經濟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共存,時間大約為20至30年。國家也不敢步子邁得太大,以防扯到什麼重要的器官

農業生產領域:現代大型農業企業為龍頭,如新希望、通威、正大、孟山都等等國內外大型農業企業將會成為農業生產中的領頭羊,主導品種的選擇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分配,並提供一定的穩定性保障,政府在這方面的職能肯定會退讓一些。中小型農業企業是具體生產的組織者和經營者,並提供大部分的農村基本生活保障服務,諸如養老、醫療、教育等。他們將會頂替一部分政府以及村委會職能,擔負起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責任。農村個體戶經營將會進一步困難,受到市場渠道的制約,利潤將進一步遭到壓縮。小農戶主要出於興趣愛好而存在,並不能為市場提供大量的農產品。

農產品流通領域: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會遭遇2006年至今小商品流通渠道經營者相同的命運:淘汰。流通領域的發展總體來說呈現專業化和分層化的趨勢,電商渠道早晚會建立:只有中國會建立完整的農產品電商渠道,別的國家都不會有。以後的農產品流通,主要就是專業菜市場和農產品電商,針對特定消費群體的趨勢會更加明顯。以前那種雜七雜八污水橫流人聲嘈雜的菜市場將會成為歷史。農產品電商將佔據糧油產品60%的市場,佔據生鮮農產品80%以上的市場份額,反而是現在最火的特種農產品市場佔有份額並不大,最多能到10%。達到這樣的市場份額,將花費從現在開始10年到15年的時間。

農產品消費領域:終端市場的特徵分析較多,網上到處都是,這裡不再贅述。大體上就是生鮮農產品市場份額擴大,糧油市場進一步萎縮。農業旅遊將會維持目前火爆的現狀,還有可能進一步火爆。著重說下高端農產品:我估摸著,高端農產品不會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擴大,反而保持與現在基本持平的水平,箇中理由,大家自行琢磨

以上是盡量全面的考慮中國農業的未來發展。具體到某個領域,生產、流通、消費,每個人還有自己更為具體細緻的感受,但是整體的風向已經非常明確:中國和別的任何國家都不一樣。普遍的世界通行的規律只是規律而已,落實到具體的地方肯定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這是一場資本、技術、利潤、市場、乃至於消費心理之間的複雜博弈。

《西遊記》電視劇的主題曲說得好: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

想了解更多農業相關文章?請參看本人農業專欄:圍農夜話 - 知乎專欄


農業問題一直是我長期關心的一個問題

下面我將站在一個農三代的角度來發表對這個問題的看發。

說到農業就離不開農民和農村這兩個話題。自從我國上個世紀實行耕地承包政策以後,中國的大部分耕地就等於一塊塊的分給了農民,以我的家為例,河北邯鄲,最後一次分地是在90年農曆八月,當時的情況是只要是農村戶口,都會分到一畝多土地,所以在當時每家每戶基本都有五六畝耕地。而像我家,因為我哥是九月生人,所以正好沒分到耕地。而這二十六年過去了以後我爺爺奶奶的地分給了父母所以我家現在等於十口人就三畝地。

所以,目前來說農民的土地人均耕地是會逐漸縮小的。眾所周知,農作物的收益是極其微薄的,所以農村人現在如果靠地吃飯是會窮死的,雖然國家對農業免稅補貼,但沒什麼用。依然調動不起來絲毫的積極性。

而現實的情況又存在著農村的就業率太低,留守在農村的無業老人時間成本極低,所以在農村現在只有他們這個群體在履行者農民的義務,收入嘛,夠吃。至於年輕的一代,別指望了,我至今都認為王寶強岳雲鵬趙麗穎每年回家掰玉米僅僅是為了政治正確性,所以根本不用考慮未來靠我們這一代大部分人來繼承父母的種地事業。

所以農業的未來肯定就是在整合承包.高產值作物這二點上尋找突破口。

一、整合承包土地

整合土地,這是農業未來發展最關鍵,也是最無奈的一步。上面我說了,農村土地面積小而散,同一戶口的地一塊在村東一塊在村西,眾口難調,在整合土地時不容易成片整合。而不成片的整合又不利於現代化的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國家現在鼓勵農民進城,允許土地買賣都是在為整合土地鋪路,以邯鄲的進度我感覺最少十年後才有成效,這還是建立在目前農村姑娘結婚時都要求縣城買房的順風車上。

所以本人認為,除非資本雄厚,一般的創業者目前還是不要在大規模整合土地上考慮。

二、高產值作物

我認為高產值農作物種植是最適合我國目前農業改革的出路方向。投入相對較低、項目實施難度小、收益較高、回報率較快、相對需要的耕地面積較小。而高收益農作物在實施推廣的時候大體上有3個難題。

1.價格浮動相較於主糧來說比較大,因為我國的三大主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價格都是國家管控的,所以雖然價格低,但只要沒有天災,一般還是不會虧損的,而像蔬菜、花卉、水果等高收益農作物的價格浮動還是很大的。

2 、經驗,以主糧為例,因為經驗的成熟和機械化的逐步完善,現在種植主糧每年的工作日只有大概7至15天。一切都是輕車熟路,多數工作都是機械完成,這也是糧食價格低廉的因素之一。

而像蔬菜花卉水果等作物,大部分農民都沒有種植經驗,還有種植的人少,導致基本還是純人工進行作業,科學的種植程序和機械化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對推廣高產值作物種植經驗還是困難。

3、成本。種植高收益農作物還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成本問題,既然種植高收益農作物就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而提高收益無非就是提高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作物的輪作次數、降低管理成本、降低生長周期、降低自然氣候和病蟲害對作物的傷害這幾點,

要想實現以上幾點的要求,就得控制作物的生長環境,這就需要建造溫室大棚。

溫室大棚的造價相對來說也是比較貴的,這也是種植高收益農作物的限制因素之一

在今年8月份本人在甘肅隴南負責了一個溫室項目,甲方很智慧的利用當地的梯田地形建造溫室,節省了一多半的土建費用,貼出了大家看看,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提供參考

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案例,因為這種日光溫室的土建費用能佔到溫室大棚造價的一半,而這個案例的甲方利用的梯田的結構,節省了很大的土建費用,對梯田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很好參考價值。

雖然種植高產值作物推廣有這幾點問題,但是隨著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非主糧作物的佔有率肯定有很大的空間的。人人都想每餐有水果,每天吃有機蔬菜,每天送愛人鮮花,之所以我們大多數人現在沒有這樣做,就是因為價格高。之所以價格高是因為產出少,成本高。隨著注重生活品質的人越來越多,種植蔬菜水果花卉的越來越多,數量增加將會在科學管理,作物產量上有質的提高。進而自然而然的這些高產值作物的價格浮動會趨於平穩,成本趨於低廉,而消費的人消費的數量也會持續增加。

本人是從事溫室行業的,如果有朋友對溫室建造知識-溫室造價等有所疑問,我會儘力為諸位解答的。

河北景寧溫室

楊蒙,微信電話及QQ17703201576

知乎收發,轉載請預先告知


看到這個問題,想說句氣話,中國的農業在10年之內找不到未來。這話完全是根據我家的情況來說明的,承包了4000畝的土地,虧了近3000萬,你可以說我們在技術上有不足,但真正的困難卻是其他方面。我可以從村民,當地政府、國家政策支持,農業保險、農業技術技能扶持等各種方面跟你講一天。我現在嚴重懷疑農業就是國家用來消耗國民過剩資產的手段。家裡有閑錢的千萬別涉農,農業註定就是被剝削的,如果你覺得你就是個有閑錢的普通人,千萬不要涉農!


國有農場的弊病是很多農村或者國有企業都存在的問題,題主提到的問題並不是個例存在,其他農村或者國有 企業的也都有。而且很多地方比國有農場的問題更多,所以在很多文件上並沒有對於國有農場有更多的關注。深化改革的文件上沒有提到國有農場,每年的一號文件也只是偶爾提一下,國有農場要弱化辦社會的職能,別的沒有太多提到。所以未來國有農場改革變化的空間不大。

為什麼說國有農場問題沒有被更多關注呢。因為國有農場總體上較好的完成了國家給予的任務。

據我了解,國有農場的農業產出水平較之於地方是高的,這說明了,農場職工工作的積極性是有的。等到哪一年國有農場的產出水平下降了,國有農場才真的是出問題了。


正好對那邊有一些了解。既然是國有農場,種什麼基本你是說了不算的,國有農場有個使命,就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所以大方向來說賺不賺錢不是最重要的。自然災害方面可以有保險,我知道那邊應該每家每戶種植面積都不少,所以很多會有貸款,所以農業保險比較有用。

種植和收穫基本都是機械化了,能降低成本的基本就是在生產資料上了,尤其是化肥農藥方面,科學施肥用藥,提高管理水平,能節約很大的成本。

關於改革那一方面,就不要太指望了,發揮自己能動性吧,只要國家不禁止的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干,這就是我國的國情


謝邀

本人今年農業碩士在讀剛入學啊 被邀請好忐忑啊 哈哈哈哈哈 以下答案純屬個人想法~還請指正

第一 作者問的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出路在哪裡,本人東北妹紙,深知咱這邊有「全國糧倉」的美稱,原因就是咱們這邊地勢較為平坦也適合農業大機械化生產,就全國來看,咱們國家雖然國土面積廣,但是還有好多山地地區啊,而且南方存在土地紅壤的問題,耕地面積少。況且前些年現在好多建樓的還佔地…

第二就是咱們雖然力推農業合作社,但是多數農民還是不認同這種方式的,大家思維模式比較傳統,只認自己家的這塊地,土地較為零散無法整合,而本身合作社推行力度也不是特別深入。

第三 人口素質、觀念問題,這也涉及到很多方面。

1.本人同學在某縣級銀行負責涉農貸款,不得不說涉農貸款的扶持力度還是很大的,而且也確實是奔著農業發展卯足勁兒了,但是很多農民在拿到貸款的第一件事不是投入生產,而是…娶媳婦!講真,仍然有好多農民娶媳婦靠「抬錢」(高利貸),涉農貸款的所需償還的錢明顯低於那些抬來的錢,而娶媳婦、生孩子永遠是農民甚至是國人最關注的最看重的。所以,雖然涉農金融服務落實很好,但是又如何確保貸款能真正落到實處呢?如何監督呢?

2.為什麼管理系統有那麼多腐敗問題呢?除了風氣所致(也是素質問題的一方面)也是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落後、不甚完善,所以很多人到那頂多是點個卯就走…有很多人想要報考教師資格證的目的都是為了報特崗教師(原因是特崗教師好考?)然後到農村鄉下待個一年左右轉正後、有了正式編製再走。(因為特崗教師相對更容易取得編製啊)以脫離現狀為最終目的,結果可想而知。由此農村的教育事業也會相對落後。

3.作者提到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這是歷朝歷代都會面臨的難題。一旦有自然災害農民很可能就面臨絕收,雖然農業保險已經興起並逐漸推廣,但是理賠金額少和其他條條框框也確實導致了一些農民不會選擇購買保險。保險公司…畢竟還是以掙錢為目的的。

第四 科技問題。雖然農業機械化已經有進步了 但是種植技術方面、維護方面的科技投入相對弱。為啥家家都願意種玉米啊…因為玉米好種好打理啊。言外之意還是種植其他作物不省心、不省力,搞不好還收成低,再搞不好銷路也沒保障。

總之要想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總要面臨新情況然後出台新政策,然後再試行看看效果…有可能是一個政策出台需要後續另一項政策的扶持。而且農業發展與農村發展從來都不是靠一個方面來推動的,需要多方面同步發展,只不過不同時期需要有不同的側重點。人口素質聯繫到科技投入,結構改革聯繫到資源優化配置與信息優化,又聯繫到互聯網技術等等。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同時意味著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這個事實。

只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解決勞動力不足帶來的農業生產問題。

如何提高效率?機械化?育種?轉基因?只是技術手段上,其實農業的核心是土地,幾千年了還沒有發生過本質的變化,所以我們國家拚命守護耕地也不奇怪了,再進一步現在的土地政策是滿足不了「提高效率」的,只有深層次的土地改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土地要嘛徹底私有化,要嘛徹底公有化,而不是現在這樣半公半私,現狀是這樣:已經在城裡定居生活的農村人,就是不辦城裡戶口,即想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又坐等鄉下土地改革,從而要求國家賠償大撈一筆。政府則是既沒有充足的資金從農民手中贖回土地,也沒有足夠的政治勇氣去推動這一歷史進程。於是我們看到各個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民兄弟左顧右盼生怕錯過了這一波而躊躇不前。

這樣的後果就是這樣僵持下去,一旦經濟有點風吹草動,城市農民工將夾在城鄉夾縫中,既無法在城市立足,也不願意回家鄉種地,這將造成很尷尬的問題。

出路有兩條,1.加快農村土地私有化進程,國家提供充裕資金支持農村土地私有化,讓進城農民安安心心實現城鎮化,在城市落腳。在農村修整土地形成大規模的農場,引進國外先進管理技術實現現代農業。

2.去烏克蘭、非洲、南美、北美種地。


中國農業沒有比較優勢。美國目前的豬肉價格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種植玉米水稻原因是,只有三大主糧國家貿易管制,配額進口。國家補貼價收購。種別的要直接跟國際市場比價。基本不可能。中國過去是高粱主產區,現在高粱已經絕跡,100%進口。

並不是計劃經濟,而是種別的根本沒人收購,都買進口的。

豬肉如果不是進口配額限制,誰花三倍的價格買國產肉。

高附加值東西需要高人力投入,氣候降水灌溉條件。高附加值,去除人力成本後,不一定能剩下多少錢。一次投入高,風險大。一次大風冰雹就可能傾家蕩產。

土地流轉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農業的崛起還有多久? - 匿名用戶的回答


農業發展的出路在哪?

瀉藥,不知道是誰讓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點忐忑,以自己的閱歷和視野目前來回答關於整個農業的問題,可能會有很多紕漏。

我就試著簡要的回答一下目前農業產業的出路。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就可以發一篇中文期刊了。

第一部分當然要講講中國農業現狀了

然後第二部分講講中國目前農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

最後第三部分講講解決思路和對策

第四部分可以講一講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和趨勢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有點大,農業行業涉及種植業、養殖業、漁業、農村能源、環保、飼料工業、鄉鎮企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等。

估計提問的人想問的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範疇了。

其實你可以看看國務院最新印發的《全國現代農業規劃2016-2020》,政府文件雖然冗雜但涉及面還是很全面的,更貼切實際,也沒有假大空的內容。要我細化我還真的不能細化太多的點供你們思考。如果能夠將書面的東西在基層得到


農業發展的出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工業化,才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只有城鎮化,才能把農村剩餘勞動力充分轉移到這些新增就業崗位里。種地的人少了,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務農才有利可圖。同時規模化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使得新技術新品種能被更多的投入到實際生產當中。而且隨著工業化建成,農業反哺工業的局面也將一去不返。


我是農業從業者,對中國農業的感覺是:「前途一片光明,卻怎麼也走不出黑暗」。就像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有多少真正落到地方,到農民的手裡?

十年來,房價、醫療費、學費漲了多少倍?農產品又漲了多少呢?

再看看趨利的保險業,為什麼基本不進入這個蛋糕巨大的領域,原因是風險太大了。

中國農業嚴重缺乏標準、嚴重缺乏對對品質的監管(比如泛濫的有機產品)、嚴重缺乏好壞產品的價格區別......

農業因風險太大、價格波動太大、受天氣影響太大......所以該領域少有贏利的,國家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給予農業免稅的政策。因免稅,所以也成為地方政府最看不起的行業(雖受中央一號文件影響口頭重視),所以,支持力度可想而知。

總結這些年,發現,農業產業只適合以下幾類人:沒有其他出路的農民、有深厚農業情懷且因此睡不著的人、錢多膽大耐寂寞人傻的人。


我們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我家九七年去新疆的時候,我們連隊有136戶人家,是當時我們團最大的一個連隊,現在我今年十月回家就剩36戶人家了,大部分都走了,只剩下一部分在熬退休的,還有三五年退休的那種沒法走,為什麼呢,當然是不掙錢了,天天都是公家幹活,各種罰款,開會,連長隨便都能掙好多錢,老百姓大部分賠錢,過幾年換一個團長,每個團長一個政策,受苦的是地下老百姓,貪污嚴重,肯定會有人問為什麼沒有人查,大哥們山高皇帝遠誰去啊,中國農業已經沒有未來了,如果不嚴加管理,以後大家都吃進口吧


現在的狀況是50%的農村人口(僅只居住在農村的)創造佔GDP9%的第一產業產值。出路就是發展小城鎮,轉移農村人口,積極推進農村耕地改革,農村人口少了人均種植土地就多了,農業產業化就會自然得到發展。


中國農業的出路在於農民種什麼,我認識一個叫王健林的農民,他種了幾萬畝的房子,現在是中國首富。


推薦閱讀:

「蝦稻共作」模式是真的還是忽悠人的呢?
一萬多畝山地與耕地,如何打造田園綜合體,做到一、二、三產融合,從基礎做起,請教方法,尋求投資合作?

TAG:農業 | 中國農業發展 | 現代農業 | 農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