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央行牽頭籌劃成立網聯平台,切斷第三方支付和銀行的直連?對各方會帶來哪些影響?

10:02 【財新:網聯框架方案通過 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將終結】財聯社31日訊 , 據財新網報道 , 央行牽頭成立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台的方案已經成形 , 央行近日已原則上通過了成立網聯平台整體方案的框架 , 計劃今年年底建成 , 網聯股東不超過50家 , 均為第三方支付機構 , 排除了銀行和銀聯。不過 , 有關招標建設的技術方案的細節分歧 , 還有待下一步釐清。網聯的建設 , 意味著目前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將被切斷 , 回歸支付和清算相獨立的業務監管規則。(來自財聯社APP)


作者:薛洪言

鏈接:網聯出世,是一統天下還是被邊緣化,取決於三大問題 - 洪言微語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網聯模式與銀聯模式並無本質的區別,如果網聯模式可行,為何當初第三方支付紛紛繞開銀聯發展銀行直連呢?在銀行直連已經深入人心的當下重提網聯模式,又會面臨怎麼的障礙呢?清算牌照已經放開,支付巨頭會選擇加入網聯還是另立山頭?所以最後,網聯的命運如何,是一統天下還是被邊緣化呢?

在筆者看來,一切都要從第三方支付選擇銀行直連模式說起。

繞開銀聯,第三方支付青睞銀行直連模式

如果不是銀聯轉接清算職能在線上支付業務上的缺席或被邊緣化,壓根不會有網聯什麼事。銀聯總裁時文朝曾於2013年底發出感慨「我最近非常苦惱一件事,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佔了90%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

銀聯的轉接清算模式業務流程是收單-轉接-清算,涉及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和轉接清算平台三方,按照7:2:1的比例進行分成。銀聯作為唯一的轉接清算平台,穩拿一成的刷卡手續費,同時還可以向收單機構收取萬分之二的銀聯品牌管理費。

7:2:1的分成機制形成於本世紀初期,當時國內發卡量很低,發卡行拿七成,鼓勵多發卡。但問題在於,隨著銀行卡的普及和新進入者的增多,這種分成機制也使得收單業務成為微利領域。在呼籲更改利益分配機制無果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企業開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為銀行直連模式創造了土壤。

銀行直連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既是收單機構又兼具轉接清算功能,繞開了銀聯,得以擺脫7:2:1的分成機制。具體來講,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多家銀行進行連接,當付款方通過第三方支付付款時,資金會轉到第三方支付機構相應的銀行賬戶,付款方使用的是哪家行的銀行卡,資金一般就會先被轉到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在那家銀行的銀行賬戶中。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將這個付款過程記錄在自己的資料庫中,然後定期付款結算給收款方。這種結算也是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各家銀行開設的賬戶來完成的,收款方使用的是哪家銀行的銀行卡,就由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在那家銀行的銀行賬戶將資金劃轉給收款方。

當時第三方支付和銀行打交道多在分支行層面,支付機構備付金可以增加銀行存款,直連模式下,銀行願意降低費率甚至免收一些費用。由於無需向銀聯繳納轉接清算費和較低的銀行收費,第三方支付收單機構可以在向特約商戶低收費的前提下實現盈利,皆大歡喜。2013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在線上支付業務中,非金融機構向銀行支付的實際手續費率平均僅為0.1%左右,大大低於銀聯網路內0.3%~0.55%的價格水平。曾有數據顯示,因第三方機構結算繞轉銀聯,導致銀聯每年手續費損失約30億元,顯然是很大的一塊蛋糕。

銀聯的反制及第三方支付的突圍

在線上支付領域取得優勢地位後,2011年前後,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嘗試在電商貨到付款場景中把銀行直連模式切入線下收單業務。線上業務也就罷了,看著銀行直連模式轉戰線下,直逼自己的大本營,銀聯不著急是假的,開始發動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2012年12月,銀聯發布《關於規範與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業務合作的函》,要求成員銀行對支付公司的開放介面進行治理,將銀聯卡業務上收至總行,實現銀行卡「介面」服務的集中審批、統一接入和統一定價,並最終推動支付公司統一接入銀聯網路。

2013年4月,銀聯發布《銀行卡受理市場秩序規範約束與獎勵機制實施細則》,明確收單機構未通過銀聯開展銀聯卡跨行交易和資金清算業務的,應向銀聯支付違約罰金。

2013年7月,銀聯在第四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通過《關於進一步規範非金融支付機構銀聯卡交易維護成員銀行和銀聯權益的議案》,明確「9月起,各成員銀行停止向非金融機構新增開通銀聯卡支付介面;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融機構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2014年7月1日前,實現非金融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

2013年7月5日,人民銀行發布《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對直連模式和銀聯模式之爭給進行了相對摺中的表態,一方面肯定了銀行直連模式的存在,表明了鼓勵創新的態度;同時又給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模式附加了條件,也照顧了銀聯的訴求。

《管理辦法》取消了之前徵求意見稿中規定的「收單機構提供人民幣銀行卡收單服務,涉及到跨法人交易轉接和資金清算的,應通過央行批准的合法銀行卡清算機構進行」相關條款,又在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發卡銀行的,應當在發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交易信息和資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

《管理辦法》出台的同一天,某知名第三方支付企業發布微博「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將停止線下所有POS業務」,意味著第三方支付試圖在線下複製銀行直連模式的努力暫告一段落。儘管基於POS機的銀行直連模式在線下夭折,但《管理辦法》畢竟給直連模式留下一線生機,直連模式得以在線上支付業務中發展壯大。不久後,第三方支付攜掃碼支付重回線下,成功扳回一局,這是後話。

網聯出台,一統天下還是被邊緣化,取決於三大問題

關於推出網聯的好處,從業者們給予了高度的讚揚,筆者也在記者採訪中給予了頗為正面的評價。不可否認,網聯平台在清算信息的透明度、資金的安全性、備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落地、重複建設的緩解、行業競爭環境的改善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但顯然不能只看好的一方面。

網聯定位於轉接清算平台,單從模式上看,和銀聯轉接清算的四方模式並無區別,實質上是把第三方支付的銀行直連模式重新扳回銀聯的收單-轉接-清算模式,只不過這裡的轉接清算平台不再是銀聯而是網聯。第三方支付突圍多年,難道真的甘心一夜回到解放前?筆者看來,網聯的順利推進,還需解決三大問題。

問題一:如何實現從直連模式到網聯模式的平穩過渡

《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清算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共同建設網路支付清算平台,網路支付清算平台應向人民銀行申請清算業務牌照。平台建立後,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應全部遷移到平台處理。直接取締支付機構與銀行直接連接處理業務的模式,確保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落地。」顯然,監管對於網聯模式的推動,態度是堅決的,網聯取代直連模式是大勢所趨。問題在於,如何降低巨頭們的抵觸情緒?如何確保兩種模式的平穩過渡?過渡期又設置多長時間?

問題二:如何確保網聯平台的中立性

網聯屬於行業基礎設施,中立性是立足之本。技術上講,保持中立性不難,股權分散化就能解決,最大的難題在於既要保持中立性又要吸引行業巨頭們的積极參与。監管要求的是取消直連模式而不是強制所有機構只能用網聯,隨著清算牌照的放開,巨頭們會不會自己去申請個清算牌照自己玩?行業前兩大企業交易佔比超過70%,失去它們的支持,網聯的那些所謂優點還能發揮幾成?

問題三:如何解決利益分配機制問題,避免「直連模式」重啟

當初,第三方支付之所以繞開銀聯,與7:2:1的利益分配機制密切相關。對於網聯來說,制定一個大家都有得賺的分配機制是第一位的。若不去動轉接清算平台的一成,只能降低發卡銀行的七成。然而,即便發卡銀行同意修改網聯模式下的分配機制,那緊接著的問題是,線上清算的分配機制修改後,銀聯線下收單的利益分配機制要不要改?線下也改的話,發卡行還會不會同意在線上改?事實上,2013年前後,第三方支付企業曾廣泛呼籲由7:2:1改為5:4:1,未被採納。


許多年以後,當馬雲和金融大佬們坐在台上一起談笑風生的時候,他將會想起2016年那個遙遠的下午。。。。

2016年是互聯網金融事實上的監管元年,羅列一下上半年的大事,大致可以窺探到監管層的思路

  1. 非銀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辦法

  2. 互金協會成立

  3. 小川在IMF會議上影子銀行的提法

  4. 央行今年對第三方支付的合規風暴

  5. 然後就是這次的網聯,互金協會成立的時候已經有這方面的消息,這次是央行層面確定了。

先說下影響吧:

  1. 總體來說是個好消息,在第三方支付阻力估計不大,合規經營的支付機構應該都會同意,沒有合規經營的,嗯嗯,隨他們吧;

  2. 互金機構不用再一家一家找銀行,求爺爺告奶奶的滋味不好受;

  3. 以後P2P、支付機構跑路之類的會少一點;
  4. 從目前消息看,互金機構的備付金是監管重點,備付金賬戶估計會由目前的各家商業銀行逐步集中或者上收至央行,互金機構不用各家銀行開備付金賬號,後續應該還會有文件出來;
  5. 網聯體系內,銀行角色會弱化,話語權會有一定程度的削弱,過去幾年互金和銀行互噴的盛景估計越來越少了,銀行的態度?猜猜看。。

  6. 「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屬性在監管層面會得到加強,互聯網金融可能會更像金融(其實現在的互金自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金融機構,即使是,也是最最最最底層的渠道,關於互金機構與銀行的角色,請移步對互聯網金融的一些看法——銀行的壓力 ),相應地,監管成本也會增加;

  7. 真正覺得後背發涼的應該是銀聯,卡介質本身已經在有式微的跡象了,一個互金賬號後面又有N張卡,沒法玩,銀聯領導肯定睡不好覺;

  8. 阿里和微信眼下可能會有日了狗的感覺,這兩家機構直連的銀行最多,也對銀行掌握較強的定價權,接網聯後大家的銀行通道能力都一樣了;不過後面還是會一起玩耍的,兩者在網聯裡面的角色估計會讓很多機構艷羨。覺得支付機構平等的,還是不懂中國,知道四大行在央行支付結算體系內說話分量有多重么?知道四大行裡面的某行分量又有多重么?
  9. 看到有的答案裡面都說到直連銀行的「違法成本低」了所以不看好網聯,真是醉了,這麼赤裸裸真的好么?

昨晚失眠,知乎瞎逛,寫了第一篇專欄,跟互聯網金融有點關係,歡迎圍觀,鏈接:由一個支付話題引申出的對互聯網金融的一些看法(一) - 晴耕雨讀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最後,金融監管在整個太陽系都是光明正大、必須要有的,央媽是為你好。。

求贊。。。


時間倉促,難免疏漏,各位噴的時候輕點。

根據媒體報道,由央行牽頭成立的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台框架方案已經獲得央行認可。這意味著終結第三方支付通過線上直連銀行的模式即將走到盡頭,而同線下收單一樣,歸於一個統一的時代即將來臨。那麼,目前第三方支付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沿革,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而網聯對各方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故事不妨從頭說起。

銀聯的誕生

中國銀行於1985年發行了中國第一張銀行卡--珠江卡,1986年發行第一張信用卡,開啟了中國銀行卡發展的序幕。此時銀行卡收單還是通過類似於印刷機的壓卡機完成的。直到1993年,國務院啟動了以發展我國電子貨幣為目的的金卡工程,以銀行卡為載體的貨幣流通。

彼時,日常生活中的銀行卡支付是由銀行獨立完成的,各銀行受理各銀行的卡,並不能實現銀行卡的跨行交易。往往在商戶的收銀台上會擺放著若干台POS(Point of Sales,也就是常說的刷卡機),招行的持卡人只能在招行發放的POS機上使用,工行的持卡人只能在工行的POS上使用。

在金卡工程的推動下,各地先後成立了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能夠初步實現地區性的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取現、POS跨行刷卡的互聯互通。但這距離實現全國性的銀行卡業務的互通還有不小的距離。於是。200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支付司的組織下,以18家地方性的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為基礎,成立了中國銀聯。身負跨行清算、卡組織、行業監管的職能。

第三方支付的興起

銀聯成立之初,並無所謂第三方支付的概念,收單業務依然是各商業銀行的市場。理論上中國銀聯應當如VISA或者MASTERCARD一樣承擔銀行卡收單的職能,但銀聯於2003年成立子公司銀聯商務,專門做銀行卡收單業務,自身則專註於交易轉接、清算和銀聯卡品牌的經營,已經逐漸脫離「第一方支付」的角色。

但本質上來說,銀行卡收單屬於勞動密集型業務,其商戶拓展、終端維護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且對於銀行,這些中間業務的收入遠不如攬儲帶來的收入誘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樂於將這塊業務外包於一些公司。這些通過自建的系統,接入銀行的收單系統,對於本銀行的銀行卡,則進行本代本交易,直接在本行進行交易處理;對於他行卡,則通過受理行轉至銀聯處理。如圖示:

如果這個第三方支付公司再接入銀行B,那麼對於B銀行發行的銀行卡,其依然可以做本代本的受理,也就是不需要銀聯轉接了。試想這樣一個瘋狂的場景,如果此第三方支付企業有足夠的銀行資源,可以接入所有的銀行收單系統,那麼他的每一筆交易都不需要經過銀聯了。

可能讀者會問,這有什麼問題嗎?

從支付功能的運行上來說,的確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考慮到之前(2016年9月6日以前)的行業管理模式來看,其中的問題可見端逆。

第一,就線下銀行卡收單來說,不同的商戶類型收費是不一樣的,按現行的發改委定價,餐飲娛樂類商戶是1.25%,而對於另外一些商戶則是0.38%,中間的差別可想而知。因此這裡就存在著巨大的套利空間。銀聯通過MCC(商戶識別碼)來標識商戶並區別定價。初期的第三方支付就在合作的銀行開設數個低費率的商戶,然後將高費率的商戶以這些低費率上商戶名義處理交易。這些行為一來屬於套碼套利,侵害了發卡行的利益,二來也存在巨大的二清風險(當然,即使第三方支付機構均接入銀聯,這個問題也是存在的)。

第二,線下收單的手續費分成固定為217機制,例如一千元的刷卡交易,在手續費率為1%的情況下,收單機構獲得10元中的2元,銀聯收益為1元,而發卡行為7元。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繞銀的情況下,刷卡手續費為第三言支付和合作銀行分得。相應的銀聯卡品牌服務費也無法收取。

第三,統計機構無法獲取真實的經濟數據。

當然,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接入銀聯還有政治、政策等各種方面的原因,在人民銀行招安了各類第三支付機構並發放支付牌照後,銀聯2014年向線下銀行卡收單機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必須接入銀聯,不得擅自接入銀行收單。

*一、二中提到的情形,將於本次銀行卡收單價改後壽終正寢,以借貸分離、自由定價的方式,這個有機會再詳細展開。

支付寶的故事

支付的故事到此遠沒有結束,甚至該開始的還沒有開始。線上支付的發展情形與線下大體相似。馬雲在成立淘寶後,一直未能解決支付的問題。2004年,馬雲來到剛剛成立的中國銀聯總部洽談在淘寶網引入銀聯支付。然而和馬雲去央視一樣碰了一鼻子灰,銀聯在線下支付尚未站穩腳跟,同時也遠未意識到互聯網在未來十年將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於是同年底,馬雲成立支付寶,這個目前中國支付行業的領導者與同時期的易寶、財付通等企業,開始在線上支付這塊天地里經營。

對於沒有銀聯這樣的機構從事線上的銀行卡清算,這些線上的第三方支付更多比拼的是通道能力,接入的銀行越多,越說明這個支付公司的受理能力強。於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各支付機構費了很大的力氣與銀行談合作,談接入,那麼我們不由得會想,為什麼不成立個線上銀聯呢?

銀聯的反擊

想到這一點,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行業的發展方向,也就是線上支付也會像線下一樣,由銀聯統一進行轉接、清算,線上的第三方支付只需要去拓展商戶就好了,不是嗎?其實,銀聯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然而,銀聯具有一個國企典型的毛病,尾大不掉,反應遲鈍,在獨佔了線下收單之後,銀聯在線上支付這塊巨大的蛋糕上遲遲沒有進展。2010年,支付寶推出快捷支付,而到了2011年,銀聯才推出自己的基於互聯網和移動端的無卡支付,而此時,支付寶已經依靠淘寶平台已經吃掉了70%的市場,因此,銀聯試圖將線上支付也納入到自己體系下的努力一次次失敗。在外界看來,銀聯一直試圖利用央媽的力量守疆(線下)擴土(線上)。包括2013年支付寶暫停線下POS業務(支付寶線下POS業務暫停,銀聯是「躺槍」還是「真兇」?)以及央行叫停支付寶二維碼事件(支付寶二維碼支付業務被央行暫停(圖)_網易財經)。

然而時至今日,二維碼支付已經成為O2O場景的標配,央行和支付協會也推出了二維碼支付的技術和安全標準,似乎在不遠的將來,線下收單市場增速逐漸減少,甚至有預測將被二維碼支付蠶食,銀聯如何能不著急呢?更何況,傳言中的「網聯」方案中,銀聯更是局外人。

扯了這麼多銀聯和支付寶的恩怨情仇,其實是想說明在目前的模式下,線上業務和線下業務在不同的監管模式下,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進路。那麼,在線上第三方支付機構獨自接入銀行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這需要先從我國的清算體系說起。

支付清算體系

簡單的說,支付清算(Clearing)是資金在各金融機構間的劃撥,我國的整個支付清算系統全稱為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目前是第二代),主要包括央行的大額實時支付系統(HVPS)、小額批量支付系統(BEPS)、同城票據清算系統、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超級網銀)。我們以最簡化的模式來說明A銀行的客戶甲要向B銀行的客戶乙支付1元人民幣是如何運作的。

首先,客戶甲發起一筆支付的申請,A銀行先從客戶甲在A銀行開立的賬戶中扣除1元,並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增加1元對B銀行的負債,而B銀行收到支付指令後,在自己資產端增加一筆一元的負債(B的存款),同時記錄一筆A銀行的債權。這筆轉賬則通過央行系統進行軋差,從A銀行在央行開設的備付金賬戶劃撥軋差資金到B銀行的備付金賬戶。

第三方支付的算盤

這裡提到了備付金,他是指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也叫支付準備金。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引入了支付賬戶,我們存在支付寶中的餘額,實際上是存在支付寶在

備付金存管賬戶的。按照《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第八條的支付寶,支付機構應當並且只能選擇一家備付金存管銀行,可以根據業務需要選擇備付金合作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轉賬變成了一件「數字遊戲」。我們舉上面的例子,依然是A銀行的客戶甲要向B銀行的客戶乙轉賬1元錢,只不同的是,甲乙均在某支付機構開設支付賬戶,那麼,支付機構只需要做一件事,即其在A銀行的賬戶中減掉一元,在B銀行的賬戶增加一元,而兩位客戶的支付賬戶資金作相應的增加和減少就行了,如下圖:

在這樣的體系里,這一筆跨行的交易卻沒有經過央行,在央行看來,這只是兩筆普通的同行轉賬業務,這是央行無法容忍的。他無法獲知真實的交易情況,無法掌握資金流向,無法進行有效的金融監管,無法正常開展反洗錢業務以及宏觀經濟的調控,央行成了空架子。

央行近來對於支付行業的監管思路,在《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目的是讓第三方支付回歸支付通道的角色,限制第三方支付成為具有事實上吸儲能力的影子銀行,壓縮餘額賬戶的生存空間,要求支付機構落實反洗錢等義務。在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專項整治的背景下,「網聯」方案的出台無疑是一記「蓄謀已久」的組合拳。

「網聯」的影響

除開統一的線上支付標準以及帶來的支付系統、清結算系統的重構,「網聯」對支付參與各方影響是怎樣的呢?

  1. 銀行:對於一部分銀行來說,支付機構不再直連銀聯,可能會損失備付金合作銀行的的身份,但換來的是用戶交易的元數據,在現在這樣一個大數據驅動的時代,持卡人的SKU級別消費信息是銀行進行數據二次利用、定向營銷的依據。對於部分在發卡量和場景不多的中小銀行,其不需要單獨去拓展線上的消費場景,接入"網聯"後,可以搭上整個行業搭建線上消費場景的便車,其可以更專註於對本行持卡人的營銷。另外,「網聯」的出現甚至會影響銀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的營銷模式,很可能會出現由目前商戶、持卡人並重的營銷模式向持卡人傾斜。
  2. 支付機構:對支付機構來說,每日清結算、結賬業務不再繁重,很可能變成線下、線上兩份對賬文件處理即可。統一接入後,線上第三方支付將直接受到央行的監管,違歸的空間更小,如2014、2015年瘋狂接P2P商戶的情形不可能再出現了。同時,支付機構回歸通道的本質,創新也更為困難。 當然,在當前情況下,有些支付機構對銀行有著強大的議價能力,統一接入後,由於支付機構不再需要直接和銀行談判,這點優勢就沒有了,在成本端,競爭力歸於同一,當然線上支付產品也變得同質化,除卻客戶服務、通道穩定性等之外,並無特殊的競爭優勢。
  3. 持卡人和商戶:感觀上,並無太大的影響,可能有些時候持卡人收到的交易簡訊不會再是「某某支付備付金」了。
  4. 支付寶:支付寶一直有著成為網上銀聯的夢想,尤其是在今年《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發布,央行開放了人民幣清算牌照的申請後,支付寶一直被看好成為網上的銀聯,然而,如果網聯的方案成真,支付寶是否還有興趣申請這塊牌照,是否還有可能拿下這塊牌照都很難說了。
  5. .銀聯:銀聯可能在哭吧?


前面各位大大說得非常好,其實央行這麼做也是一番良苦用心,銀行要維護多少第三方支付公司,而小銀行還受制於此,求著騰訊和支付寶,所以我覺得這是對各方都好的事情,從長期看。包括支付寶和微信。


看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就是反洗錢監管。


網聯的出現將為移動支付市場帶來一些紅利機會,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 5 點:

1.拉平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銀行端對接能力。因為之前是銀行直聯模式,所以每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對於銀行介面費用的談判能力差別很大。交易體量越大銀行給的成本越低。銀行為了拉儲蓄,很多介面都是包年甚至免費的。

網聯的出現讓這種差異化縮小,這對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好事情。可以預見會有一個統一的梯度報價出現。這也意味著支付行業靠費率差的商業模式會越來越難。

2.第三方支付公司會有一批洗牌。品牌升級變得很重要,無論 C 端還是 B 端,客群識別度成為競爭力。網聯本身儼然是通道,再多一層通道的意義其實是效率不高的,「去通道化」的變革會倒逼第三方支付的人才結構。以前只要懂渠道放代理,低價切量大概率玩不轉了。僅僅成為一個網聯的「渠道代理商」的公司會承擔更大壓力。

3.網聯的建立讓 KYC (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戶) 在技術上更容易實現。 如果嚴格執行,會對一些灰色地帶的網路支付帶來巨大打擊。本質上每一筆交易都處於監控之下了。風控能力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會迎來技術投入上的回報。良幣驅趕劣幣的情況有可能出現。

4.網聯將擁有所有國民的交易數據,而交易背後是一個人的生活軌跡。 隨著移動支付最終消滅了現金和銀行卡刷卡,所有交易行為都被電子化,網聯將成為一個金融數據巨無霸。它的商業化道路會非常有想像空間。如果接下來的五年,無現金社會真的實現,網聯有機會順勢推出國家數字貨幣。所以央行對區塊鏈技術應該會持續投入。

5.對於聚合支付行業,網聯的出現是間接利好。第一,費率差時代終結,大家回到拼產品和服務能力。第二,減輕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銀行渠道方面的成本投入,碎片化競爭得以持續。第三,更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和聚合支付公司的強強合作會出現。

作者:金亦冶,聚合支付Ping++創始人

微信公眾號:PingPlusPlus


用行政手段擼羊毛唄,還能怎麼看。曾經同城垮行取4000被收45手續費的路過。馬雲爸爸我頂你!


楊舟:網聯到底是個什麼鬼

如果你到現在還覺得得「網聯」是來搶第三方支付機構生意的,那麼這篇文章你絕對值得一讀。

「網聯」不是一個支付平台,「網聯」將是獨立於現有銀行間支付清算機構的新平台,類似於銀行間清算系統,並不做支付。

清算
Clearance

資金清算是金融機構之間辦理資金調撥、劃撥支付結算款項,並對由此引起的資金存欠進行的清償。舉個例子,老張欠了老王10萬,老王欠老楊8萬,老楊欠了老張12萬,清算就是中間方老劉將資金從老楊劃撥給老張2萬,再從老楊處劃撥2萬給老王清,而不需要完全的按照10萬8萬12萬去劃撥這樣就算完了。而支付是基礎交易,依然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蛋糕,「網聯」的出現最大的改變在於多了一個中間方連接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機構只需要接入網聯便連接了所有銀行。

共享
Sharing

共享資源在於減少對資源的浪費,現在每家支付機構都自建平台系統,各自為戰,數據不能合理共享、結算不能互聯互通,浪費了社會資源。網聯的成立是公共資源及基礎設施的共享,這樣第三方支付機構與網聯一點接入,即可接入所有銀行,可大幅緩解重複投入的情況。統一的介面使得銀行和三方支付公司可以到達技術標準化,結算標準化。大大降低社會資源的消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競爭將集中於其最專業的支付領域。

監管
Regulation

「網聯「的建設,意味著目前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將被切斷,回歸支付和清算相獨立的基本原則。這將能解決第三方支付機構多個備付金賬戶、資金賬戶的關聯關係複雜的痛點。同時能夠提升透明度,備付金集中存管有利於監管,並能夠進行維度更廣的數據監控,消除互聯網支付在快速無序發展中積累的風險。「網聯」為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同樣標準的服務,抹平了支付企業之間實力差異帶來的安全性管理難度大,監管困難的問題,實現了整個互聯網支付清算體系效率和安全的平衡,也為客戶備付金統一存管提供了更為完整的技術支持。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統一接入網聯,也從根本上杜絕了非持牌機構開展支付清算業務的可能性。

積木式創新 Modulized Innovation

對於較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網聯可以大大節約其銀行渠道拓展與維護成本投入,第三方支付機構比拼的不再是誰的銀行渠道多、誰的連接成本低,而是誰能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優的支付場景和體驗。「網聯」可以促進第三方支付機構集中精力拓展場景,優化用戶支付體驗,回歸到支付的本業上來。而較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有更多的精力深耕真正的支付創新和效率提升,使得技術創新和進步的速度可以大大提升。

效率提升是金融科技的核心,而「網聯「的創建,提升了清算效率,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監管效率,創新效率。


網聯是什麼?由央行牽頭策劃成立的一個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台,除主管部門央行外,另一個籌建方是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統籌方案即由中國支付清算方案完成,4月1日支付清算協會內部「關於建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清算平台的議案」獲會員大會通過,由支付清算協會組織發起設立實體建設運營網聯平台,並開始進入央行審批程序。

簡單理解,網聯與銀聯相似,僅作為清算平台,一端連接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另一端對接銀行系統。在網聯平台將統一技術標準和業務規則,第三方網路支付機構不必再與各家銀行分別談判簽約,只需要接入網聯即可。在統一清算平台框架內,第三方支付的客戶備付金將實現集中存管。

現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示意圖

網聯成立後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示意圖

網聯除了可以讓監管層看到支付公司的資金流動情況、加大不法人員利用互利網支付進行非法操作的犯罪成本、改變支付公司直接對接銀行的模式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變化?網聯建成真的就那麼容易嗎?網聯的建立究竟會對支付公司、支付公司的商戶、使用互聯網支付的用戶來帶什麼影響?網聯會改變支付寶、財付通等大型支付公司幾家獨大的局面嗎?

下面是付錢拉給各位看官帶來的分析。

2005年支付寶成立後互聯網支付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6年中,中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支付規模已超過16萬億元,線上收單規模日益擴張,需要一個中間機構來規範市場,網聯出現了。網聯的建立旨在看清支付公司資金流動情況,其模式與銀聯類似。

2004年2月-2016年9月6日,銀聯作為線下收單的清算轉接機構,向收單機構提供的是標準支付介面,且接入支付公司發起商戶交易時均需提交MCC碼(MCC也稱商戶類別碼。由收單機構為簽約商戶設置,用於標明銀聯卡交易環境、所在商戶的主營業務範圍和行業歸屬,是判斷境內跨行交易商戶結算手續費標準的主要依據;也是開展銀聯卡交易行業分析和報告,銀聯卡業務風險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基礎數據之一);

2016年9月6日根據《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發改價格(2016)557號)的「96費改」大幅調整費率情況不再按MCC碼收費,借貸分離時代來臨。目前支付公司大多採用與銀行直連的業務模式,暫無中間機構收費分潤。同時,出於對銀行商務關係及互聯網產品模式創新等原因,不同支付公司對接相同銀行的支付介面,在交易限額、費率、支付交易驗證信息等關鍵內容上都不完全相同

費率標準方面,央行權威人士強調,「首先要保證客戶體驗不會改變。」對普通消費者而言,網聯屬於中後台的金融基礎設施,並不會向消費者收費。付錢拉帶大家思考一下,費率標準會借鑒銀聯之前的721模式或現在的借貸分離模式嗎?如果這樣表面上也沒有向消費者收費,但增加的支付成本歸根結底還是由消費者來買單。目前不同支付公司與銀行的議價能力也不相同,網聯上線後,若仍採用不同支付公司不同費率的方案,首先會在「公平性」及「規範性」上有爭議;

其次目前掃描支付滿大街,已對傳統的POS收單業務造成了很大衝擊,掃碼支付首次被央行叫停時,市場就有傳言這是銀聯擔心影響其收單業務收入而向央行極力反饋的結果。監管層站在對市場進行規範以及防止各支付公司惡性競爭,打價格戰的角度,也極有可能會與線下收單一樣,制定相關的費率標準。這個角度來看議價能力較弱的支付公司會十分開心,但對於議價能力較強的支付公司,則很可能要增加其支付成本了。

對於標準支付介面及不同交易限額,年底網聯建成時真的可以全面支持?付錢拉認為並不簡單,也很難實現。這樣需要完整的業務需求收集整理及複雜的系統開發設計。那麼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是符合網聯接入標準的業務先行上線,其他業務逐步向標準模式轉化,甚至取消個別規模較小的支付產品模式,這樣做可能性比較大,但同時監管層想要實現全面了解資金流的時間表就又要推後了;

第二是「一刀切」的方法,即全部按照標準模式接入,這樣做又會對部分支付公司的業務發展產生影響,同時對於存在創新產品模式的支付公司的商戶及其客戶也可能存在一定影響。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捨還要等待監管機構的一聲號令。

網聯的建立,除了縮小各支付公司的支付通道及支付成本差距,能改變支付寶、財付通等大型支付公司的霸主地位嗎?相信小夥伴們和付錢拉的想法一樣,並不能改變現有局面。支付寶、財付通不但擁有龐大的、具有支付業務場景的流量支持(從淘寶、天貓、微信紅包每年的交易量可見一斑);其次有雄厚的市場推廣費用做為支持(真會有人拒絕買50送50的營銷活動嗎?)。此前支付公司的競爭大多在支付通道和費率兩方面,若網聯真的統一了標準支付介面及費率,那麼沒有背靠大樹的小支付公司今後想要在市場中佔領一席之地,需要另闢蹊徑了。

不管怎樣,在互聯網支付規模日益擴大的今天,網聯的出現確實可以大大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對於支付風險漏洞也會起到很大的規避作用,同時也可以幫助支付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優的支付場景和體驗上,督促支付公司集中精力拓展場景,優化用戶支付體驗,回歸到支付的本業上。網聯的建立,短時間內可能會對支付公司、支付公司的商戶、甚至個人消費者產生影響,但從長遠看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付錢拉_首頁 | 創業者的支付之道


意義再大,反正對於普通人來說最大的概率就是至少多一層負擔,網聯就算不直接對個人用戶收費,成本依然會轉嫁到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又會變本加厲的轉嫁成本到終端


國有銀行里有很深的利益糾葛,能在國行上層混的政治影響力可是大的很的。基層櫃員工資少了,被裁員了都是無關緊要的問題,可不能讓高層坐不起商務艙,開不了奧迪。

國有企業的蛋糕不能動,像石油,電網,煙草,彩票,銀行,計程車等,老子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麼能輕易讓資本家毀掉子孫的飯碗。


再nb的創新,也抵不過一個中央文件


就是再造一個用外包技術,提供三流服務,收全世界最高手續費,養著一幫閑人的銀聯


安全。


作為央行的一名普通員工,我說一句,一切電子交易都必須得到我行的監管,銀聯也是我行的,所有的跨行跨境通道也是也必須是我行提供介面給所有商業銀行,然後再進行民間轉賬轉儲等。微信與支付寶打擦邊球的方式不會長遠,也不可能真正繞過央行的清算結算通道。。。


這樣的機構在金融系統健全的國家,第一時間就會被管制。如果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為金融機構,那麼他們提供的支付服務,要麼大幅提高手續費,要麼無論虧本都買賣。如果他們堅持自己是網路服務機構,就必須遵守15年國家出台的小幅支付管理辦法,而那個更嚴格。

舉個例子,大家把錢放在微信紅包里,騰訊怎麼投資,怎麼盈利並不透明,如果他是金融機構,就必須接受監管,保證有一定比例的預備金,來應對用戶提現。所有投資盈利必須透明化,必須按比例交稅,和監管費用。如果微信只是服務機構,大家放在微信里的錢,微信只能保管,不能挪用,失去盈利空間。現在微信紅包就是在兩者間的灰色地帶遊離,才能盈利。而微信,支付寶一直在擴大支付範圍,增加取現難度,這樣他所需要的預備金比例就更低,能使用的資金就更多。如果支付寶或微信里的固有資金達到一定的數量,那麼微信或支付寶,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預備金,就可以架空央行,獨立發行貨幣,一個國家內部出現了兩種,或者三種被大眾接受的流通貨幣,那將是災難性的。支付產業的備付金不透明性才是央行最恐懼的地方。現在是遲來的管控,但也比不來的好。


比照目前銀聯在線上支付方面的窘態,不看好網聯的發展前景。

在中國,四方模式已經被三方模式打的滿地找牙。四方模式(卡組織)太過笨重,例如卡組織的一項新業務,從推出到可用需要非常非常漫長的時間,涉及的參與方眾多,協調、改造工作非常複雜,成員機構不同的聲音非常多,而且還被監管部門處處制肘。三方模式(支付寶、微信)大大減少了參與方的數量,商業模式更加靈活;談判能力強,違法成本低,能十分方便的規避有關部門的監管。網聯的模式必然是一個四方模式,如果沒有監管部門的強推,在如今的中國不會有什麼競爭力;如果被監管部門強推,則又會是第二個銀聯,甚至業務水平很有可能遠比不上銀聯。

通道方面,支付寶、財付通、通聯等機構一定會找出一萬個理由直連銀行,通聯等機構也有向其他支付機構提供通道的動力,而央行、銀監則不可能取締支付寶、財付通、通聯等主流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通道,很可能最後的局面是,網聯搞網聯的,支付寶、財付通、通聯等還是搞自己的。如果主流支付機構的交易不都通過網聯轉接,網聯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

價格方面,目前支付寶、財付通等機構和各大行通道價格是一事一議的,銀聯則是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由銀行組成的「業管委」商議後定價(所有銀行一視同仁)。網聯必然會採取前一種模式,可惜網聯不一定有什麼議價能力,估計很難拿到比較便宜的、令成員機構信服的價格。


國家在各個行業,做的無非一件事情,打壓,制衡。國家不會讓一家獨大的,一家獨大的壟斷,歷史證明在中國是要出問題的。

但是,很可惜,支付寶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國家的反應速度。國家在這一塊有反應,過去的針對支付寶的限額就是其中一個插曲。

經濟是無法用行政方式來強行平衡的,如果要這樣,必然有代價。按照支付寶現在這個體量,這個代價是國家現在不想支付的。

看後續發展,錢袋子握不住,這個四面要打戰的時機,錢袋子這一件事情,我相信央行是被下達了任務的,有點緊迫。

最次等的下下策,某雲出事,那合理的由頭,就很重要了。


各位專業大佬從經濟學的角度長篇大論了一番,我僅談一談網聯平台施行之後,會對我們普通消費者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對我們現金活動中,會不會產生額外的手續費


網聯,全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台。通俗的講就是網路銀聯。相比銀聯是為線下支付,網聯是為線上支付提供了統一、公共的支付清算服務。它的誕生,是支付行業亡羊補牢的結果

網聯這一專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服務的支付清算平台的成立,凸顯了監管部門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等監管的決心

(圖片來源:中國網)

但是支付寶流量這麼大,尤其是每年的雙十一,一分鐘破10億的交易量,網聯平台能不能hold住?

************

我是BAT八卦小編,關注一下嘛~


推薦閱讀:

支付平台等系統的清分操作 後台具體如何設計?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調用銀行的批量代付時,該如何對賬?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線下如何平衡代理商模式和直銷模式?
P2P 網站的個人客戶賬戶是如何設計的?
第三方支付的發展狀況?

TAG:銀行 | 第三方支付 | 互聯網金融 | 中央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