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是多長的時間?

物理上,一天包含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一天作為一個衡量時間物理單位,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如果如果聽到某人說起,這個任務我花了三天才能完成,或者某些嘩眾取寵的廣告語說,十七天背完GRE辭彙,這兩句話裡面的單位「天」代表的意義很難讓人相信有著相近的含義。這個問題更傾向於哲學性的討論,可以切入的方向包括時間管理,任務規劃,治癒拖延症等等的各種話題,歡迎討論「我的一天」


近日再讀《奇特的一生》,再次感受到時間統計法的魅力,同時對於時間的概念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特此記錄一下當前的想法。

1.對時間的理解

一天的客觀時間長度固然是固定的,但是每個人用於各種生活需求所願意花費的時間卻不盡相同,以至於每個人能用於各有價值的事情的時間或者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會不盡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每個人每天睡眠的時間,或者統計意義上的平均睡眠時間會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個差異主要還是指去除年齡因素造成的差異,因為總不能用嬰兒的睡眠時間和老人相比。在我這個年齡段,我作為非常嗜睡的一員,我每天都睡眠時間經常要在九個小時以上,而且中午經常也要補充大半個小時的睡眠。這個當然也和我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果不補充足夠的睡眠,我的學習可以說是無法進行的。所以嚴格來說睡眠也算是我學習的一部分。但是僅就我所知,有些與我年紀相仿的人每天居然只睡六個小時。當然大部人在二三十歲這個階段大致上是睡八小時的。所以在這一樣習慣上,就有可能產生兩三個小時的可支配時間差,影響著每天能利用的時間。再說一個不那麼嚴重不過有點意思的例子,那就是吃飯所花費的時間。當我們大夥一起吃飯時,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吃飯時間取決於最後吃完的時間,但是還是有些人可以五分鐘就吃完然後另外一些人卻需要半個小時。當然,吃飯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更重要的作用還能同時解決社交需求,平時忙著干自己的活,到了吃飯大家才可以閑下來相對自由地來交談,這段時光可以說在一天當中還算是相對來說比較快活的,所以也沒必要急著吃完,嗯嗯。

儘管有著各種個人上的差異,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看平均意義下一個青年人每天大概能支配的時間。一天24小時,除去睡眠八小時,吃飯一小時,個人衛生(包括洗漱廁所等)一個半小時,正常的交通轉移時間一個小時(這個可能會差異比較大,這裡主要參考是住宿舍的花費時間)剩下大概能有12.5小時。看上去也不少吧,但是這個只是我們能用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的上限,但最終一天我們能把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到底會有多少呢,這個當然取決於個人,環境,需求,動力(對,就是要考試和不用考試的差別)等各方面的要素。一年平均下來,根據個人的實踐經驗,能達到百分之三十,也就是每天三到四個小時,我認為這已經是非常充實的生活,你對於自己已經算是非常負責。我提出來的這個數字看上去有點出乎意料的小,你也可能馬上反駁,我每天至少工作八個小時,就是除去周末的懶散,怎麼也有五六個小時的有效時間吧,遠遠高於這個指標。如果你希望對於自己的時間有更好的利用和管理,想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掌控,或者你有想要追求的遠大目標並且願意為此花費儘可能多的時間,或者說你有興趣看看到底是我說的這個數字比較貼近現實還是那種印象主義的估計更為合理,那麼我下面說的一些可執行的步驟或多或少能幫助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對時間的觀察

你有多了解自己的時間,嘗試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按照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看看能得到什麼精度的答案。過去的一天,用於X的時間是多少(小時/分鐘),能說出用於此項活動的具體時間段(精確到小時或者分鐘)嗎。X可以是任何平常的活動,比如看某本書,看某電影或電視劇,學習某一科目,完成某項工作。注意的是這裡是相對精確的一個活動,而不是泛泛地說在工作,在學習,在休息之類。如果這個問題沒有難度的話,那麼過去一天換成過去一周,看一個月,甚至一年又如何呢?

想要掌管好自己的時間,首先需要先了解時間的去向,上面的問題只是大致上讓你反思一下自己對於時間支出到底有多少的認知。不知道你對於上述的問題是不是有了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如果是的話,下面一段內容可能對於你來說就可以跳過了。如果你對於自己現在的回答還不滿意,並且想要獲得更讓人滿意的答案,下面的一點行動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根據奇特的一生裡面的描述,一位俄國科學家柳比歇夫能對五十六年裡面的時間支出做出精確的回答,需要的僅僅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觀察時間的方法,就是做時間的統計。時間統計到底是在做什麼?一句話來說就是記錄下來每天花費多長時間做了什麼事情,也可以記錄每天的某個時間段做了什麼事情。比如說今天花了一個半小時讀了什麼書,或者九點半到十一點在讀什麼書,中間休息了多少時間(開始時可以稍微忽略這種零碎時間),按照個人需求也可以更加細緻地記錄讀了第幾頁到第幾頁,或者第幾章第幾節等。看上去很簡單吧,就像我們覺得早點起床鍛煉身體這件事情一樣的簡單,但是能認真地堅持下來,我敢斷言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因這是如此地瑣碎,很容易就讓人忘了這件事。更重要的一點,如果你真的嘗試過以後,你會發現這件事情既不讓你感受到什麼愉悅,倒是給你帶來一種莫名的負罪感,讓你看到你把時間都「浪費」在各種各樣奇怪的事情上,用在正事的時間看上去好像出奇地少。每次去回顧自己做的時間統計,都有一種在向自己懺悔的感覺,懺悔自己對於時間是多麼的揮霍,懺悔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堪。當然這是我們邁向更好的生活,更有效的時間利用,更有意義的工作學習方式的必要步驟,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懺悔自身的罪過,怎麼能邁上贖罪的路上呢?

如果你在讀完以上的安利以後,對於現狀感到不滿,對於未來有了更高的追求,決定要像我一樣邁上一條想要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時間的不歸路的話,下面的幾條建議對於該怎麼開始或者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堅持下去或許會有一點點幫助。首先是該怎麼記錄的問題。當然最傳統的方法,當然就是拿起身邊的記事本開始記錄,或者你已經沒有用筆寫過字很久了,拿起手機的備忘錄開始打字。這樣的話首先我不知道會不會有點不方便,再者,到了一個周期,比如說一周以後,我們想要統計一周的時間支出時,可能也會有點麻煩。雖然在奇特的一生裡面,柳比歇夫就是這麼記的,但是如果你願意利用一下現代科技的話,有很多很多的手機app能幫助你做時間記錄的。安利一下目前正在使用的小應用,名字很直白就是aTimeLogger,功能不多但是基本就是最需要的,主要的就是計時開始,計時停止功能,分類項目,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某一時間段的項目統計,能讓人一段時間後看看在各個方面到底花費了多少時間。另外每一次的記錄時間段裡面可以加上注釋,可以補充一些自己覺得必要的信息。暫時用了小半年下來,覺得用得非常的順手。其次,在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神器以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把事情做下去。怎麼樣開始比較好呢,我的建議是先粗記然後根據需求再細化補充更多信息。開始的時候先粗條地記錄下時間的大致流向,記錄時間用半小時作為單位,嘗試體驗一下這項活動的感覺。嘗試大概一兩周以後,如果覺得想要繼續堅持下去的話,可以繼續提高時間精度,並且更加細緻的記錄支出詳情。比如說剛開始就是記錄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在學習,中間玩手機上廁所開小差的由於精度問題全部捨棄。之後更加細緻的記錄以後,可以更加精確的記錄時間,比如開始的時間精確到八點十二分,然後大致中間的非學習時間也可以記錄下來,並且可以順便記錄早上這兩個小時看的是什麼書的第幾節,或者哪篇文章的那個部分,一共多少頁這種比較精細的信息。這些信息盡量要在這件事情結束不久時就記錄,比如說差不多要求吃午飯了就稍微記錄一下,不然過久了就容易忘了。反正按照自己負責的態度,把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就寫下來。這件事情堅持下來了,理科生版的追憶逝水年華就自然而然地就寫出來了。

或許你現在還在猶豫不決到底有沒有必要這麼做?有沒有必要做這種乾巴巴的沒有一點感情的機械記錄?繁瑣而且讓人不爽的苦差事到底有什麼好處能吸引人去堅持下去?雖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在你不嘗試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現,但是我還是想分享一下在這小半年的實踐以後的想法。正如歷史不能改變,對於時間的記錄也無法挽回被浪費的時間。但是以史為鑒正是為了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挑戰,這種時間的記錄其實能讓我們更好地去認識「我的一天」這個時間單位。首先僅僅是數據本身,就讓我們知道我們每天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有多少,雖然這個數字經常是少得讓人痛苦的地步。當然我說的是那種真正的時間,那種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的時間。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對於自己每天能集中精力做事的時間還算是有一定的自信的,但是僅以我做時間記錄的這段時間的數據看來,我平均每天集中於科研學習的時間大概只能在三到四小時,這當中不包括閱讀閑書網頁和部分的語言學習的時間。當然這也和有時候周末或者假期我很少繼續學習的懶惰習性有點關係,但是每天能集中精力於高強度科研的時間,對於絕大多數正常人類來說應該是不可能超過六個小時。如果集中地學習六個小時,幾乎必然會導致頭痛犯困,眼睛都幾乎不能睜開,恨不得馬上躺在床上然後就睡過去了。對於自己的準確認識,我覺得只能從這種最真實的數據中才能獲得,而不是用那種印象派的突然冒出來的一兩個模糊大概的數字來作為參考。認識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問題嗎,這件簡單瑣碎的事情雖然不至於能讓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也算是能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和參考吧。認識到自己每天能力的極限以後,更重要的是這是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去更好地利用未來。知道一天能做集中精力做多少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任務有比較好的認識和規劃,那麼要用多少天能完成就幾乎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比如我要讀一本新的學術專著,按照我大概每天閱讀頁數的能力,摘取我感興趣的內容占的篇幅,簡單的一個除法問題我就大概知道我要了解這些內容需要多少天了。特別是對於一些需要系統學習的知識來說,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能讓心裡有個起點日期和終點日期就能更好的有條不紊的一步步學習,特別是兩個時間的制定有著很有力的依據時,這個執行就更加堅定和放心了。所以說了解一天的能力,就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的去做計劃,既不會讓任務的難度變得遙不可及,但是也不會過於輕鬆產生懈怠,讓我們能更好地利用每一天,能全力以赴地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事情。這種安定感我覺得對於科研工作人員來說,應該是一種非常奢侈的體驗,也是一種很寶貴的精神保障。最後講一點,做了時間統計以後,就感覺每天的時間都要向一個人彙報似的,雖然這個人就是你自己,對於時間的揮霍會自然地更加收斂,做事情也會更加的自律,對自己更加地負責。反正就是受到了一種無形的監視,很多意志不夠堅強的人受不了就很容易放棄了,但是我相信能夠堅持下來的人,能克服這些痛苦和障礙的人一定能夠獲得更加堅韌的內心。

3.對時間進行儲蓄

最後這一點,其實和奇特的一生也沒什麼關係,只是一點聯想,反正都寫起來了,就順便把這個記錄下來吧。說起時間,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一項很寶貴的資源,一個人一輩子長壽的來算也就八九十歲,大概三萬來天,可以說是非常渺小的一個數字。但是這項資源有著它很特殊的地方,和其他的資源比如金錢,食物等不同,這項資源每人擁有的相差不大,而且很難通過別的手段來增加。平常能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比如坐飛機去出差,開車上班,換一台好點的電腦減少開機等待,預約好各種事務減少不必要的等待。我們看上去都非常珍惜時間,不願意浪費一點點時間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但是很矛盾的是,當我們覺得沒什麼事情可以做的時候,時間還是一定會從我們什麼悄然流逝,不管我們多麼不願意承認,我們就是無法挽留時間。時間無法增加,減少的速度我們也無法左右,不像金錢一般,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努力賺錢,多餘的我們可以儲存下來,雖然通貨膨脹會讓我們的等額存款慢慢縮水。這種多餘的時間,我們甚至還要考慮怎麼去消磨它,think about how to 「kill time」,對於這樣一項寶貴的資源我們有時候顯得出奇地慷慨。在這一點上,有時候我覺得我還是要堅持「吝嗇」的態度比較好,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把時間「存」起來的方法。其實這個東西應該沒有的,但是某種意義下,如果能讓你在覺得以前的時間能在以後也能起到點作用的話,也算是一種時間的儲存吧。畢竟儲存的意義就是用現在的動作產生對以後的影響而已。這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措施就是每過一段時間就做一次認真的總結,把這一段時間的想法,經歷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讓自己能認真的反省一下這段時間做過的各種事情,而且以後當我們需要時,我們能通過清晰的文字來還原我們腦中模糊的記憶,獲得我們需要的信息。這個當然包括我們的讀書筆記,課程回顧總結,甚至只是讀了一篇文章以後的內容提綱以及一點的註解。這樣以後當我們需要這項內容時,可能很快的我們就能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了,這難道不也算是一種時間的儲存嗎?反正我覺得現在能做到的讓以後節約時間的事情,廣義上來說基本也算是一種對於時間的儲存行為吧。

最後的最後,引用一句奇特的一生裡面的話,時間統計只是對於那種有著遠大目標的並且願意為之付出巨大的時間和努力的人有效,因為只有當人們對於時間有了極度的渴望時,他們才會願意為此忍受如此的痛苦,介紹如此的考驗,來達到願意付出一生來完成的目標。


23小時59分59秒。


後者的天代表的是一天的「精力」

每個人在一天中所擁有的「精力」是不同的

有人早睡早起,每天運動,按時吃飯,照書養生,所以他精力充沛,每時每刻像個100碼運轉的奧迪發動機

有人臨晨睡覺,中午起床,每天約炮,夜夜8次,抽煙喝酒,工作只在睡醒慌慌張張的兩個小時

所以你看吧,前者在工作上,一天的精力是後者的幾百倍,當然能做的事是完全不同的。

博主問題中的第一個「天」就僅僅只是物理層面的計量單位

而在做事的「天」實際上就是表示將精力用於工作上的時間


推薦閱讀:

留學期間打工與學習社交該怎麼權衡?
工作性質導致使用番茄工作法被瑣碎的外部因素頻繁打斷怎麼辦?
去英國留學前,有兩個月絕對空閑的假期。該怎麼利用才能提高自己,不浪費?
上班族如何利用下班時間系統地學習?
為什麼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浪費自己的時間?

TAG:時間管理 | 拖延現象 | 時間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