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路小說比許多名家名著有更火爆的市場?

知乎第一問。相比很多名家名著,網上火爆的網路小說無論在思想深度,文筆,還是懸念設置,題材等方面都無法企及。網路小說大多是一個套路變換著來,千篇一律。但為何很多年輕人都痴迷於此,無法自拔?而且現在關於網路小說的遊戲,電視劇也越來越多,說明這個市場潛力巨大。我是一個學生,身邊的很多同學都對這些小說如痴如醉,我卻沒有任何感覺,認為讀網路小說純粹是浪費時間。


許多答案將問題集中在價值判斷上,將論證的落點集中在網路小說好/不好上。但大眾對其「好」或「不好」的評價與市場是否火爆無關,與是否成為名家名作無關。民眾認為好(流行)可能出名家名作,民眾認為不好(不流行)也可能。李白生前流行,杜甫生前無名,但並不妨礙均被後世均追認為名家。莎士比亞生前流行,品欽可能看過其作品的人就沒幾個,但是在圈裡也都算是名家。福樓拜小說中出現的二三流小說家名字,在當時未嘗不流行,而今已不見蹤影。音樂,繪畫等等藝術皆是如此。

名家名作指的是流傳時間長遠的作品,市場火爆指的更多是輻射面積大的作品。被歷史銘記並不代表作品適合於大部分普通人。

而被歷史銘記,成為名家名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中摻雜了作品本身的特質與社會建構。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作品能夠持續地被文化精英圈層提及,承認,那麼它更有可能成為名家名作。因為文化精英是歷史的執筆者,是能夠在歷史上發聲的人。而普通大眾,至少在以前,則幾乎只能成為被書寫的對象。

理解,承認一個作品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首先,我要能夠和作品產生共情,起碼我要知道作品到底在說什麼,它和我的認知網路沒有太大衝突,它說的正是我「想要」的東西(看了以後有好的情緒),甚至對我的認知有提升幫助的作用。一個不識字的人不可能理解石碑上的希臘文寫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一幫文化精英忽悠他,他不會承認這塊石碑的價值。

中國有14億人口,大部分仍然沒有條件享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資源,他們中的大部分很難理解名家名作中講述的事迹與情感,因為這與他們的生活無關。他們可能生活在鄉村,可能獨生也可能有兄弟姐妹,可能十幾歲進入了工廠,可能把不多的時間花費在手游或者黃片上。一部分可能上了大學,但他們家的資源可能也僅僅支持他們談個不成熟的戀愛。他們並不知道也不想了解他周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然而打怪,賺錢,泡女人,這是對於大多數個體都能夠理解,也是他們所欲求或缺乏的事物,而大多數網路小說的元素正滿足了這一點。這些小說以不同的內容敘事,以不同的故事刺激大部分普通人的神經,讓他們在平常無聊缺乏變化的生活中找到一點心理安慰。如果這些小說還能再帶一些趣味,那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生活的提升了。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你是喜歡坐在課堂上,聽著講師一本正經的跟你大談公式規律?還是喜歡坐在燒烤攤旁,跟朋友胡吹海侃一些有的沒的呢?

前者就是嚴肅紀實向,你在他們面前,就是個學生,必須洗耳恭聽、乖乖應對。

後者就是網路小說,天橋底下說書人,談不上什麼大道理,但足夠讓大眾喜聞樂見。

如果還是不明白,那就那麼說吧。

電腦遊戲,有沒有對你的人生起到什麼作用,闡述了多少人生道理、積極作用?其實沒有。

流行音樂,有沒有對你的人生起到什麼作用,闡述了什麼價值觀和積極作用?還是也沒有。

看電視劇,有沒有對你的人生起到什麼作用,並闡述什麼物理公式,推動科學普及作用?依然沒有……

微信、QQ、微博、論壇、遊戲、視頻、電影、電視劇、動漫、小說……

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太多太多,其實根本什麼都教不了你的東西了,它們其實根本沒有作用,可試問,如果沒有這些、如果沒有這麼多休閑娛樂,這個世界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的?

引用一段別人說過的話吧,雖然我不記得誰說的了。

「人一生都在做兩件事情,一件是把時間儘可能的節省下來,一件是把節省下來的時間肆意浪費掉。前者我們稱之為物質文明,後者我們稱之為精神文明。」


我以網路小說比較常見的同人小說為例子講解。

我平生所見,最為成功的同人小說,是《金瓶梅》,身為《水滸傳》的二次創作產物,不但獲得了巨大的銷量和知名度,甚至得以與原著共同列入五大奇書之一。縱觀古今,同人能逼平原著,尤其是色情同人,尤其原著還是四大名著之一,這份成就,《金瓶梅》可稱獨一無二。

仔細探索可以發現,《金瓶梅》幾乎可以說是狗血的大雜燴。從人物上說,這部書的主要角色,完全取自於別的作品;從情節上說,大段大段的文字抄襲了當時流傳的戲曲、小說、色情文學,如《刎頸鴛鴦會》、《志誠張主管》、《如意君》,甚至有一字不改的情況出現;從思想上看,很難說其中有什麼積極向上的內容,學者對其的誇讚之處,多半也就是說它如何反映了當時的風俗人情。

然而,這部狗血小說能成為名著,成為經典,流傳至今,閱讀者不絕,研習者如雲……網路小說的火熱,從當年便已經奠定基調了吧。

古人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眾認為網路文學好,那麼網路文學就是好的。聖人與時推移,何必要對其多加蔑視呢。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

首先題主要明白,網文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它的讀者需求是什麼?

依鄙人拙見,是數量和爽。網文的讀者只不過希望能做個內心舒暢的白日夢來把空閑的時間度過去。他們大多不想思考,只想一目十行把表面的東西掃到腦子裡去。以茶道喻之,其為牛飲。

題主不看網文,有點可惜。因為網文中有些小眾作品真心不錯,是作者心血的結晶,而不是鍵盤下噼里啪啦堆出來的心欲。

利益相關:人送外號「太監王」的業餘網文作家。


生活壓力大,不想去想那些複雜的東西。


為什麼比起文學名著,人們更喜歡看網路小說?網路小說強化了文學名著里引起人興趣的因素,或者說,大多數的網路小說追求的就是那些能讓人爽的東西。看網路小說就是一種廉價輕鬆的獲取快感的方式


有深度的網路小說也有火爆的市場呀,今年簡直霸佔熒幕,無心法師,琅琊榜,太子妃升職記,尋龍訣,九層妖塔,天吶嚕可以預見過後幾年網路小說IP大賣的場景了。


其實網路小說的受眾群也在下降,尤其隨著4G來臨,更多人會選擇試聽性更強的節目,所以,網文從業者都在考慮,如何不走武俠作者的老路,然而,最終的決策權肯定在讀者手裡。


麥當勞肯德基並沒有最棒的漢堡和炸雞


你是喜歡中藥還是飲料?名著就好像中藥,大多數並沒有什麼趣味性,而且還需要你動腦子去理解去揣摩,你去讀去品鑒會對你產生一些啟發。網路小說就好像飲料,你讀再多也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是並不需要你思考,只是會讓你看的很爽!這就是二者的區別和市場差異的原因。


個人覺得網路小說一般內容簡單,言語直白,讀者不用耗費多少心力就可以明白,用來作為消遣時間的讀物再好不過。而名家名著大多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需要費神費力的才能完全理解。大部分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時間被碎片化,沒有心力去找出整塊的時間去好好研習一下名著的內在思想。而且網路小說還可以作為談資供人消遣,名著就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有就是因為懶,身體懶,思想更懶。


1,網路小說更貼近生活,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很多古典小說年代久遠,容易和年輕人產生距離。

2,網路小說快餐化,高度娛樂化。不承擔更多的教化責任。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和多麼振聾發聵的吶喊。我們讀的時候,不必愁眉苦臉,怎麼開心怎麼來。


相對於以「作家為中心」的「紙質文學」,以「粉絲為中心」的網路文學的首要價值是功能性(如「爽」「撫慰」「療傷」「指南」),「審美性」是第二位的,所謂「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優秀的網路作家也追求主題深刻、文化豐厚、意境高遠,但這一切必須以「爽」為前提。這也就意味著任何「引導」都必須以對快感機制的尊重為前提。

為什麼他們喜歡看,因為看著爽。無論是寄託,還是代入感,反正至少他們是開心的。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自找苦吃。不僅是看網文,跟生活中還有很多其它你不理解的事兒一樣,因為你不理解當事人的爽。

這種爽,好不好,是否有利於未來可持續性發展?這都是他人的選擇,你看看就好。


用戶群體的基數


網路小說通俗易懂,思想深度較低,看的時候不用仔細思考,情節設定也比較吸引人。一些名著講的道理比較晦澀難懂,所以很多人更傾向於選擇網路小說。


看電影是浪費時間

看電視劇是浪費時間

看漫畫是浪費時間

看動畫是浪費時間

玩遊戲時浪費時間

……


網路小說不是去和名著去比情節構思,思想深度的。而是單純的體現一個爽字。不需要一字一詞的去琢磨,去聯繫上下文。幾千字往往只要掃過兩三眼,大概知道就行,反正作者也不知道前面他寫的是啥。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靜不下心來,幾十分鐘讀完就把書扔到一邊,認為自己讀完,覺得枯燥無味,一點都不熱血。


不說了,先去存個幾G萬一以後要錢呢


因為名家名著已經定型了,西遊記弘揚的就是真善美,金瓶梅就是三級片,創新很難通過廣電審核,而網路小說留給製作方的餘地更大,既可以拍成琅琊榜,也可以拍成太子妃


推薦閱讀:

如果把《三俠劍》改編成京劇會是怎樣的?
水滸傳的時遷為什麼才排倒數第二啊?
紅學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三個火槍手》中,為什麼阿多斯發現妻子的烙印後,要把她吊起來打?
黛玉《葬花詞》里描寫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

TAG:小說 | 網路文學 | 網路小說 | 文學 | 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