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


一、學佛沒有彎路。學佛的路上,你的心態、你的認識、你的體悟,都是你成佛之前所必須經歷的,有句話叫「未曾拿起,何來放下」,經歷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算不算學佛過程中的彎路?從小就出家為僧直至終老的人未必比前者成就高。從這個角度來講,學佛沒有彎路,只有必經之路。

二、學佛皆是彎路。這個比較深,初學者不適宜聽,此生有緣的話自會明白。

針對初學者,在學佛之前,我有幾點建議:

  1. 明確發心。也就是搞清楚自己學佛的動機。有些人因感情失敗而學佛,有些人因親戚生病而學佛,有些人因人生失意而學佛,有些人因看見或夢見或道聽途說某些靈異事件而學佛……滾滾紅塵,想學佛的人千千萬萬,理由也千千萬萬,我不能說這些理由是錯的,但至少,一旦你因為這些理由而走上學佛之路,你可能要花上大半生的時間用你所學到的佛法來消化它們,當然如前所說,這並非彎路,而是你學佛路上的必經之路。倘若,你並非為一己私利而學佛,那麼恭喜你,你會比前面的人快很多。
  2. 尋找良師。對於一個初學者,自然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判斷知道誰是良師,如果身邊沒有道眼通明的善知識,書籍就是你的良師。有些學佛者動不動就問我,這本經、那本經是不是偽經?我只能說,至少市面上正規出版社印刷出來的經都不是偽經,可以放心看。但是每個人對經文的理解不同,則會產生真、偽的釋義。建議你直接看原文(帶附註),不要隨便看後人的翻譯。
  3. 樹立正見。什麼是正見?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不落於相。不要被外表的東西所迷惑,這裡的「相」指的不僅僅是外表,它包括了你感官上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很簡單的,不會因為某個人儀錶莊嚴就對之肅然起敬,他說什麼你都認為是對的,反之不會因為某人形態猥瑣便心生鄙夷;不會因為見到了某種境界便心生歡喜,也不會因為遇到了某種境界便心生畏怯。當你時刻銘記這四個字的時候,便不會輕易走上被人蠱惑的邪路。
  4. 反對迷信。佛子拜佛、供佛,本意是出於對佛陀的仰慕與緬懷,寄託的是一種純粹的情感。而逐漸被現代人演變成求神禱告,規矩更是種類繁多。不要受到這些風氣的影響,保持初心。
  5. 正常生活。很多學佛之人由於發心不純,受貪念驅使,把事情做得過於極端,以至於影響了自己以及周邊人的正常生活。例如每天都要念多少遍經文,逢人便說,滿口鬼神、輪迴、因果報應等等佛教名詞。即便是佛陀在世,他的弘法也是講究因緣的。無論到任何時候,請牢記,學佛是自己的事情,證悟也是自己的事情,至於菩薩的大願「普度眾生」,可以說,到了一定程度你自然會理解其方式是什麼。


學佛好比回家。佛在家等著,等著孩子回來。

路上有壞人,叫波旬,也叫魔王。

波旬負責亂寫指路牌,把路指到瞎處。

佛負責告訴孩子,家在哪兒。怎麼回去。

我佛慈悲,還告訴了孩子一件事兒,就是怎麼識別波旬篡改的路牌。

怎麼避開彎路。

所謂,四依法。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

波旬的招數就四種,依語,依識,依不了義,依人。

而佛說,只要看透波旬的伎倆,你離家就近了……

《維摩詰所說經》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大寶積經》

不舍攝法,修行六念,勤進修聞,繫念修集正相應行,不證果智,守護正法,信於業報,

是名正見。斷於一切妄想分別,是正思惟。隨所解法而為演說,是名正語。除盡業滿,是名

正業。斷除結習,是名正命。勤趣於定,是名正進。不忘諸法,是名正念。得一切智知,是

名正定。解空不驚、無相不怖、無願不怯,心不執有,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

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長者!是名出家菩薩住沙門法。

《大方等大集經》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

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說,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語者若說布施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語者稱說生死,義者知生死無性。語者說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語者若說諸乘隨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說諸舍,義者三種清凈。語者說身口意受持凈戒功德威儀,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凈戒。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語者若說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語者說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語者說苦集道諦,義者證於滅諦。語者說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說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脫智。語者說貪恚痴,義者解

不善根即是解脫。語者脫障礙法,義者得無礙解脫。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

離欲法性同無為相。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

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

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

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

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

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

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贊白凈法。不了義

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贊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

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戚;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

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

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說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

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

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菩

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余潤,所謂佛、世尊。

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

故,說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

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

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說言依一切法、

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以一個老修行的經驗和教訓和大家說。

學佛最好要先從凈土法門開始學起,看印光大師文鈔和大安法師的著作。

先對學佛修行和凈土法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這樣,一是在學佛修行上可以快速入門。二是內心有一個堅固的依託。三是不容易走彎路,現在邪師講法如恆河沙,在修行中一旦走錯路了,是非常非常麻煩的事,甚至可能就回不來了,真的是要慎之又慎。

這也是印光大師的建議,請參見大師文鈔。

凈土法門學好了,有餘力再學修其他法門就容易了,也不會再走彎路了。

凈土法門也是歷代高僧大德們公認和極力推崇的,和禪宗一樣是我們漢傳佛教的最主流法門。

如果,你在學佛修行中碰到有人詆毀凈土法門,肯定是邪師無疑,要趕緊遠離他。

這是佛教界的共識。

如果你是初學佛之人,或者你認真學佛修行沒有十年以上,還是不要懷疑這個共識為好,以免走錯了路。八正道里,首先是「正見」。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人要問,我這麼推崇凈土法門,修學過其他法門嗎?當然啦,二十多年來,修學過禪宗,唯識宗,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可以說,都是佛法,適合各自的根器和機緣。但如果你是漢人,還是先從凈土法門修學最好。以上。

祝各位師兄學佛精進,早日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看到回答……真的感覺初學佛很困難的,因為這些多回答貌似精彩,其實深坑。

我作為一個學佛已經20年,出家也近十年,輾轉藏、漢、南,也踩過無數坑的老江湖,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

看一看羅侯羅·化普樂的《佛陀的啟示》這本書,然後看一看髻智比丘的《親近釋迦牟尼佛》……相信可以作為可靠而真實不走偏的佛法入門書!


學佛三部曲:聞、思、修。

一、學佛可能遇到的最大的彎路,是拜了附佛外道的師父。末法時期,附佛外道極多,所以每一步都可能有走錯,有時一個方向錯了,下輩子就去了沒有佛的外道世界了,再遇到佛法不是是哪輩子的事情了。所以走錯的不一定是彎路,有可能還是一直向前的邪路。

不小心跟隨了附佛外道學習,自以為在精進修佛,其實修的不是佛法,修的是和外道的因緣,最終成為外道眷屬而斷了慧命。所以學佛得長個心眼,學會分辨。

附佛外道的特點:

1、附佛外道所說的「佛法」,可能99%都是正確的,1%和佛陀說的不同,但是就這1%的不同就能把你帶入歧途,讓你下輩子成為他的眷屬。「離經一字視同魔說。「

2、附佛外道一般也勸人向善,比如波旬在六欲天,福報不夠的人還當不了波旬的眷屬呢。附佛外道後邊的力量也希望你多做好事,多修善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以壯大他們的力量。但是他們不希望你脫離輪迴。你以為只有教人殺人放火的才是魔鬼嗎?華嚴經中有一句話:「忘失菩提心行諸善業是名魔業」。沒有證悟空性時發起的是慈悲心,菩提心說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的。只有佛教才有空性的見解。

3、附佛外道會找出理由讓你輕賤寺院和僧人。如果你現在跟某某在學佛,而且你認為寺院都是沒有修行的人,對寺院系統有抵觸和敵意,那麼你得注意了。

4、附佛外道輕視佛陀制定的戒律,甚至找出理由改造戒律,或者自創戒律。

5、附佛外道教你的修法,和傳統寺院的修法不同,附佛外道法沒有師承,有點象是發明創造的一個新的修法。這個新的修法,一定是掛著已有佛法的衣裳的,比如也念阿彌陀佛,或者念經書上的某個咒。為什麼念佛號或者咒語也會有問題呢?傳承的問題。而且附佛外道可能會說這個時代只有他的法是對的,是最高的法,或者是最好的,他的法之外的其他的法要麼過時了,要麼是錯的。而實際上,只要是佛陀說的任何法門都無高下之分,只有是否應機只說。適合自己根器的法就是最適合自己修的法。

總結一下:

聞——學習佛教理論,應該看佛經,看論,或者盡量只看佛學院畢業的法師、或者藏地堪布、南傳尊者的文章。少看在家人的開示,在家修佛人也有修的很好的,只是從概率上說,沒有師承的在家人收徒傳法者是外道的概率較大。另外少看沒有常駐正規寺院身份的以僧相出現者的文章。

思——學到的聽到的內容,應經過思維和分辨,不要輕易相信和接受,和佛經對比一下。

修——最好跟著寺院系統的法脈修佛,穩穩地一步一個腳印。在家師父如果傳承清楚也問題不大,但還是要仔細分辨。忌諱跟隨沒師承並且廣收徒眾的在家人學佛,否則發生問題是大概率事件。修佛和修氣功不同,修佛修的是功德,智慧,福報,這些是無形無相的微妙力量,通常到開悟時才會出現神通,在此之前一般沒有神通和感應,但是認真修正法的人人生會順利,心態會平和,真正的佛法是讓人離苦可樂的法門。如果跟錯了人,修了相似佛法的附佛外道法,可能很快出現感應,比如看到什麼自稱菩薩的生命,天天和自稱菩薩者說話,說是周圍的同修中有很多都是幾地菩薩的,神思恍惚,變得固執和執著,心思變化很快,或者脾氣大,或者傲慢,或者容易激動,如果這樣肯定是修錯了,這類附佛外道的實質一般是鬼神教。

如果有人曾經跟錯了師父,只要儘快糾正錯誤,轉修佛陀正法,就能回到正路,最終不會有問題。其實修法的真相是,邪人修正法,邪人也正;正人修邪法,正人也邪。佛法是心地法門,魔如果實修佛門正法一樣可以去除魔障消除業障最終成就菩提。

---------------------------------------------------------------------------------

二、學佛容易出現的另一個彎路,是被世間佛學家誤導,把佛教當哲學知識去學習,不相信六道輪迴,而且不去實修佛法。佛法是解脫法,是通過實修實證讓眾生離苦得樂的修行方法。如果自己學佛的內容中沒有實修的內容,有點空度光陰的味道。

-----------------------------------------------------------------------------------------------------------------

三、只有先皈依三寶,實修佛法才有功德,才有力量。沒有皈依的人,就算找到明師求了正法,修行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會花了很多時間修法但沒有功德。不皈依修佛法是浪費時間。


推薦那爛陀寺的五科佛學模式。

呂澂:奘凈兩師所傳的五科佛學

公元第五世紀以後的印度佛學,由於陳那、護法、法稱、德慧、安慧、慧護等大師輩出,又有那爛陀寺那樣博大的教學規模[附註1],它的分科便逐漸確定,學習也有了程序。七世紀末留學印度的義凈法師嘗記述當時的學法情形說:「致想因明,虔誠『俱舍』,尋『理門論』比量善成,習『本生貫』清才秀髮,然後函丈傳授經三二年,多在那爛陀寺或居跋臘比國」[附註2]。同時在印求法的漢僧,像玄照,他是「爰以翹敬之餘,沉情『俱舍』,旣解對法,清想律儀,兩教斯明,後之那爛陀寺留住三年,就勝光法師學『中、百』等論,復就寶師子大德受『瑜伽』十七地」[附註3]。又像智弘,也是「學律儀,習對法,旣解『俱舍』,復善因明,於那爛陀寺則披覽大乘,去信者道場乃專攻小教」[附註4]。從這些上面,可見那時候的印度佛學早已有因明、對法(「俱舍」)、戒律[附註5]、中覌和瑜伽五科,學習次第也大體是以因明、對法為始,中覌、瑜伽為終,經過了這些學程,才算卒業。

就當那爛陀寺的盛時,我國玄奘、義凈兩法師先後遊學到了印度。他們都以極長的時期,絕大的努力,多方面的學窮精微,回國以後又畢生盡瘁於翻譯宏揚。現在通過他們的學歷記載和一些譯籍,很明了地見得他們傳來的五科佛學,不但師承可考,而且義說有據,就到現在來要對佛學分科研究,還是應該取為準繩的。

先總的說:奘師所傳的對法學,小乘方面有「俱舍」,大乘方面有「集論」。不用講,「集論」從奘師才傳來,即是「俱舍」早已翻譯,蔚為師宗,但只限於正面文章,沒有對照到順正理師的評破,理解仍然不足。所以「俱舍」的精義直到奘師方算是徹底瞭然。因明和瑜伽,自是奘門完譯且獨傳的學問,凈師續譯了陳那、護法的一些著述,也起了補苴的作用。戒律一科,小乘部分,凈師用力特別多;大乘部分,則奘師傳入唯一的瑜伽戒。其前「善戒」「地持」的翻譯,雖也曾供給了大乘戒一部分的依據,可是旣不完全,又多錯誤,大乘戒本和羯磨能具備規範,仍是奘師的功勞。至於中覌學,奘師在戒賢法師處聽過「中、百論」,繼而又往各地參學,最後還作了「會宗論」,和會中覌瑜伽兩家之說,假使他對中覌沒有深造,決不能做到的[附註6]。另外,為中覌本源的「般若經」,全部經文由奘師輯譯齊備[附註7],凈師又重翻了研究「般若」入門之作「金剛經論」頌、釋,都是有它獨到的價值的。

以上總說了奘凈兩師關於五科佛學的傳授,現在再就各科略為分析來談一談:

第一,因明科。奘師遊學五印的時候,參訪精通因明的大德很多,見於傳記的就有僧稱、調伏光、戒賢、南憍薩羅國婆羅門、智賢和勝軍這幾家。奘師從他們精研了陳那菩薩的「理門論」「集量論」等,歸國時又搜集了因明一類梵本至三十六部之多[附註8]、他所翻譯的雖只有「理門」和「入正理」兩種,但已足傳此學的精要,並且另外散見余籍和他的講說由門人筆記的也很豐富。現在舉其特徵,就有這麼兩點:其一是揭示了因明獨自的規範。因明的來源在於以立破做中心的論議,所以它和對法相互為用,乃是原有的典型[附註9]。我們看,奘師其先在北印跟著僧稱和調伏光學習因明時,都是和對法(「俱舍」等)同學,後來受教於戒賢法師,也是聽了對法一遍,再聽「理門」「集量」數遍。這樣以因明和對法結合著研究,有它傳統的意味。正因為奘師認識到這裡,所以他只譯了「理門」「入論」,便不再翻「集量」,「集量」離開了立破範圍,用量為中心而組織,自然另有它的新面目了。其二是劃清了和內明區別的界線。因明旣自成一科,就有些理論和其餘屬於內明的各門所說不能一致。例如對於自相和共相的解釋,在因明是一種根本道理,有它特殊的定義。這就是現量所得的為自相,比量所得的為共相。但在內明方面,佛智知一切法的自相、共相都是現量,目共不必和現比相連屬。如此分明成了兩種範疇,可無庸勉強和會。奘師的傳授很清楚地劃分了這一界線[附註10]。

由上兩點可說明奘師因明學的家法謹嚴,而在凈師也深通陳那之學,郤另譯了「集量」等論[附註11]。這恰恰補充了奘師所未祥的另一方面,只可惜譯文多數散佚,很難參考了。

第二,對法科。這在小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俱舍」的結構是以理長為宗,採取當時小乘各家特別是經部之說來對有部毗婆沙師理論作了徹底的批評。由於眾賢論師的反駁,引起諍論,世親菩薩的弟子輩相繼註疏解救,愈加發揮了隨順道理的精神。這樣造成了風氣,在小乘家固然要深通此論,而大乘評判小義也必取徑於它,乃獨立成為專科。但是要徹底通達「俱舍」的學說,應該窮究它的本末源流。在它以前的根本典籍有「發智」「六足論」「毗婆沙論」以及有關經部的各論書,在它以後的又有「順正理」「顯宗」以及德慧、安慧、世友、稱友等解疏,都是在所必讀。實際能夠這樣原原本本來傳授俱舍學的,只有奘師。看他的傳記里對於「俱舍」怎樣地反覆鑽研,回來翻譯又如何備具群書,就可窺見一斑。他雖然未及譯一些印度俱舍師的著作,然而西印諸師的口義已由他盡授於普光,引用在論記里[附註12],所以奘師所傳「俱舍」學說的完備,遠非真諦舊譯所能企及的。至於大乘對法以「集論」為準據,奘師於本論外,兼譯了糅合注釋的「雜集論」,一方面發明「對法經」和「瑜伽論」不同的特點,另方面又指出大小對法相通的脈胳[附註13],這樣建立,確是極其圓滿的。

第三,戒律科。小乘戒可說為凈師專精之學。他去印求法的目的,即在於明律;學戒回國以後,也專力於戒學的宏揚。以譯籍論,就有二百餘卷之多(其中還散失了一部分)。所傳學說,因為印度實際情況的限制,只是根本說一切有部一系。此系律典原有地方派別,中印摩偷羅和北印的迦濕彌羅各自傳承,詳略亦不同。中印傳本有八十部,北印只十誦。從源流上看,中印才說得上是根本[附註14]。傳中印律學的大家有勝友,他從律部大小各品的所說總結成「律攝」一書,簡明扼要,堪作遵依,凈師就是據以立說的。當時印度也流行著德光的「律論」,在印求法的漢僧也有人隨著學習,但是它屬於北印派別,比較疏漏,凈師便加以簡別不傳。在這一去取之間,也可見凈師的學有家法。另外,大乘戒律自應以瑜伽為正宗。瑜伽論有明文,大乘學處到彌勒菩薩才集錄成篇[附註15],受戒羯磨也從那時具備了典範。奘師如實地傳了過來,不用說是值得重視的。

第四,中覌科。奘凈兩師在這方面都有深造,因為那時那爛陀的學風是中覌和瑜伽並重,而兩師都是在那寺學成而歸的。奘師於戒賢法師邊聽了「瑜伽論」三遍,同時聽「中論」「百論」也是三遍,可見其無所軒輊。後來他更於南印度婆羅門(相傳是龍樹菩薩弟子)受學「經百論」和「廣百論」,以窮余蘊。至於凈師依止那爛陀寺寶師子聽了「瑜伽」,又依勝光聽了「中、百論」。他更親近了智月、地婆羯羅蜜羅、他揭多揭婆等大德,也都兼通瑜伽、中覌之學[附註16]。再看奘凈兩師的譯籍,奘師特譯了護法菩薩的「廣百論釋」。此書是奘師所特別注意的一種,他在印度就學的初期,於驚嶺北聽到了講說便深有體會,而隨聞隨譯[附註17]。這完全因為「廣百論」對於中覌學說有特殊的關係,如要洞明中覌的秘奧,就離不了它。試看「中論」的各家註解,從青目到月稱,沒有不引用它的[附註18]。當奘師留印的時候,註解「廣百論」的佳著要推護法菩薩之作。它雖然只解了論的後半部(即護法菩薩自判為「論議百義」的一部分),但已圓滿決擇了自性空的奧義更無欠缺。特別是當時中覌瑜伽兩家對於二諦義的看法有了紛歧,在護法的釋論里,針對此點,用二諦相順的道理(著眼在後得智的世俗境界,從那上面依世俗名言安立勝義,以得一致),作了溝通。這很足以補救一部分中覌家言的偏失,而為純正的中覌宗樹立了規範。至於凈師,特別就中覌所依的「般若」方面,擷取菁華,重譯了彌勒菩薩的「金剛經論頌」和無著菩薩的論釋。又撰述了「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指出中覌瑜伽兩宗「義有分綱理無和雜」之處,這很好地補充了奘師議論強調求同未及存異的不足,就使中覌的宗義益闡發得顯明。

第五,瑜伽科。這科以「瑜伽師地論」為主體,另有各種論書為輔翼,所謂「一本十支」,奘師差不多全數翻譯而且講述了[附註19]。那範圍的闊大,義理的繁博,可不待言。就所傳的學說看,奘師是要約「瑜伽」的宗旨於「顯揚」,窮極「瑜伽」的變化於「唯識」,這樣來顯示一宗的精神的。「顯揚」標舉論體即引用了「中論」的諸佛說法依於二諦的一頌,依舊以二諦立宗[附註20]。到了解釋瑜伽的自性,也是融合般若而談[附註21]。這正是原始瑜伽貫通般若的面目,奘師特別將此論提前翻譯,詳細發揮,揭出了這一要點[附註22]。至於唯識法門,由覌行憑依發展為緣起原理,經過護法菩薩的闡揚,再走向更高一層的覌行道路[附註23]。護法之學完全是奘師獨傳之秘[附註24],得了基師的縝密組織,益見異采。現存「成唯識論」,雖已雜糅了十家學說,而從「據密嚴經以立說」的一線索,依然能將護法解釋「唯識」的原文基本上鉤稽出來[附註25]。另外,有了凈師補譯的「成唯識寶生論」「覌所緣論釋」,護法一家唯識之學更可以完全得到了解。凈師還譯出無著、世親菩薩的「六門教授習定論」等有關止覌的要典,使瑜伽踐行途經分明,一宗學說如此也可算是很完備的了。

依據以上約略的分析,我們無妨說,在那爛陀寺最盛的一個時代所有五科佛學的精華,由於奘凈兩師的努力,都已傳來了我國。這五科佛學後來雖略有變遷,而推究到它的基本、正宗,總不能出於兩師所傳。我們要精研五科,對於這點,自然是應當予以重視的。

一九五五、一二、一○初稿。

-------------------------------------------------------------------------------

  原注

  (一)從前佛教史家大都將那爛陀寺的建成時代說得很早,但依「大唐西域記」卷九所載建寺諸王實際都是第五世紀以來的人,所以寺學的規模大成於世親菩薩之後。

  (二)見「南海寄歸傳」卷四「西方學法」章。

  (三)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四)見同傳卷下。

  (五)上文所說的「本生貫」即「本生鬘」,屬於菩薩律藏,當為戒律科所學之書。

  (六)見「慈恩法師傳」卷四,傳並稱奘師「妙嫻中、百」。

  (七)「大般若經」原無全盤組織,十六會的體裁系奘師輯譯而成,我另有考證。

  (八)見「慈恩法師傳」二、三、四、六各卷。

  (九)參照「雜集論」卷十六,論軌決擇段。

  (一○)參照基師「因明入正理論述記」卷八。

  (一一)見「南海寄歸傳」卷四長發有無章,又「開元釋教錄」卷九義凈譯書目錄。

  (一二)見「宋高僧傳」卷四普光傳。

  (一三)唐譯有安慧糅「雜集論」以救「俱舍」之說,即指這一點而言。

  (一四)見「大智度論」卷一百、又「南海寄歸傳」卷一序文。

  (一五)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

  (一六)見「南海寄歸傳」卷四「西方學法」章。

  (一七)見「大乘廣百論釋論」卷十尾跋。

  (一八)見「中論」卷四「覌邪見品」釋。

  (一九)十支論中「莊嚴經論」因已有譯本,「分別瑜伽」因要義不出「深密經」同品所說範圍,均未翻譯。

  (二○)見「顯揚聖教論」卷五「攝凈義品」第三頌、「中論」卷四「覌四諦品」第八頌。

  (二一)見「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成瑜伽品」第一頌釋文。

  (二二)據「開元釋教錄」卷九,「顯揚論頌」於貞覌十九年六月譯出,論於同年十月譯出,先於「瑜伽師地論」的翻譯半年。

  (二三)見「成唯識寶生論」卷首第一段釋文。

  (二四)見「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敘論所因段。

  (二五)我嘗本此意節出護法釋文四卷,自成一完全結構。


有哪些彎路?你是要走一遍所有彎路才會正途嗎?

直路只有一條。

1,守好五戒,日三省吾身。

2,完成每日之基礎功課。

力有餘博學三藏,無餘念佛終身。

知乎不是學佛的好地方,有一幫成天考據某佛經是偽經的;有一幫天天駁斥藏傳佛教的;有一幫唯小乘是炬,否定其他的;還有一幫見不得和尚胖的。沒法看。

目前就教下來說,漢傳的凈土宗可以好好看看印光法師的文集,印光大師是公認的蓮宗十三祖,民國時期的四大法師之一。當下的看看,東林寺的大安法師,集凈宗之大乘。

宗門(禪宗)的話,這個也要看法脈,需要好師傅帶。不是看兩本《五燈會元》《高僧傳》就明白的。推薦不了。

密法的話不好推薦,這個要緣分,外加之朝陽區仁波切太多,魚目混珠。黃教(格魯派)的話,從經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始基本沒什麼問題,網上有日常法師的音頻,學著學著就有些殊勝緣分引導你入門。寺院的話有拉卜楞寺,塔爾寺等。

紅教(寧瑪派)沒有接觸過,只知道五明佛學院和索達吉堪布。網上也有好多視頻。推薦不了。

越往上走越注重傳承,也就是法脈。沒有過來人帶你,你就盲人騎瞎馬吧。


每個人的根性都不同,都走在不同的路上。

沒有一條路是直的,畢竟受業的影響,每個人的福德和慧德都有不具足的地方。

但只要心正,所有的彎路都是佛道的累積。

有八種正: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裡的正,更多是中正的意思。就是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去了解佛法,不偏不倚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和修行。只有與佛教相關的信息都可以了解,然後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一門,很快自己就能有判斷力和智慧,轉彎為直。


選對門路很重要,要堅持理性思考、不盲從,做到追本溯源、去偽存真,

無意貶斥大乘佛教,但是如果學友有興趣研究一下佛教史的話,自然會明白從何處學起,

相關資料,可以訪問覺悟之路網站,

首頁:佛教經典 覺悟之路 上座部佛教 止觀禪修 原始佛法 Theravada Buddhism

資料下載點:南傳上座部佛教典籍下載閱讀

豆瓣南傳佛教小組:南傳佛教小組


題主,您好,非常好的問題。

差點走過彎路的佛子向您推薦一本書:《佛法概論》(方竹平 著),先系統了解一下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好的信息渠道向您推薦華嚴妙智全球資訊佛教網以及下面的友情鏈接網站,此站有大量的免費電子書及視頻、音頻講座。

目前世面上流行了佛法包括一些著名大法師大多是在講人間善法、心靈雞湯,那並非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講如來藏明心見性,會告訴您函蓋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一切法的「五陰十八界,涅磐如來藏,般若道種智」,讓您明白什麼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五位百法,即「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

如有興趣,也可以先了解一下玄奘法師弘傳的唯識了義正法。

先接觸了義正法,一般就不會容易再行彎路了。目前那些披著佛法外衣的外道很有勢力,特別是藏秘、一貫道什麼的,題主要有警惕心哦。

祝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南無究竟第一義

南無菩薩勝義僧


佛學的本質是,禪修+基於禪修的世界觀。在歷史的演變中,有點偏離了原貌。

截取我翻譯的書的一段:

我曾有一位老師評論道,「佛教和佛陀的教導,已經矛盾了2500年!」 這很諷刺,卻很真實。佛陀教的東西真的是極其的簡單,相當單調乏味,不容易但可以做到。假如你有機會讀一讀原始的文獻,你會發現,佛陀教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和練習相關的,沒有半點教條主義。他所說的,基本上都是,「這麼去做,然後你就經歷某些體驗。」 他基本不用儀式、沒有法會,也不講和練習無關的哲學。

在佛陀死後,核心的教義逐步變成不同的宗教儀式,導致了教條主義和內部分裂。

同時,也有人在基本教義之上,添加了更多練習的方法,幫助更多的人。

總而言之,當教義變成了宗教,它就會失去原來的面貌:

  • 添加主流文化的元素
  • 添加政府對其的態度
  • 受經濟環境的影響
  • 受傳承者水平的影響

所以,學習佛學,最好回歸到最本質最本源的東西 —— 禪修,和基於禪修的哲學。

我現在在翻譯一本書,就是用人話講禪修,從零到開悟。用現代的語言,講實用的方法, 不搞神秘。我強烈推薦給你。

介紹:極限冥想攻略 | 攀登冥想界珠峰的驚險和有趣 (序)

在翻譯完這本書後,我也會在公號,翻譯佛學哲學的權威書籍《Early Buddhist Teachings》,這是港大佛學系的教科書,由業內知名的Prof. Y. Karunadasa 書寫,他在實修和哲學領域都相當出色。

假如你有興趣,不妨關注公號:U_Undefinable


第一,不要把佛當作神;

第二,不要想著走捷徑,走捷徑的念頭是最大的彎路;

第三,未讀十三經不算學佛人;

第四,此生生而為人,先學做人後言其他;

第五,記住兩個詞,一曰眾生平等,二曰諸法空相。

以上為個人淺見,題主看看即可,不必太當真,畢竟諸法空相。


實證,質疑,思辨。

你能找到的一切佛教的信息,無論是密乘、大乘還是上座部,都有造假或者釋義不清的可能。釋迦牟尼不在人世了,一切都沒有對證。本人暫時認為上座部的體系比較好。


找到好的善知識、團隊。

大家一起共進。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接近絕對真理,而非解脫輪迴。


禪修,打坐,止觀禪修,內觀禪修,禪修入門,上座部佛教,帕奧禪師,葛印卡老師,趣向涅

這是一個上座部佛教的網站,裡面有很多南傳方面的訊息,是個非常不錯的平台。

在渠道方面,我覺得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平台,二是圈子和人。

我覺得圈子和人會更重要點,會省去很多彎路,但弊端在於很難篩選真正的善知識。


舉兩個栗子,您自己思考下。

宋代元照靈芝律師曾經編寫一本《凈業禮懺儀軌》,自己作序。內容提到生平修學的心路歷程,語譯如下:

  發大願——常生惡世,救苦眾生

  元照自從受完具足戒以後,便知道應當勤學戒律。但因稟性平庸,根器淺薄,既無賢德,又無才能,行為表現,未能如法。後來遇到天台宗神悟法師,苦口婆心,提攜教誨,才知道要改變修學方向,深入研究天台祖師的教法,和廣博探究一佛乘法。於是發大誓願:願生生世世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做世間的大導師,提攜開導眾生,令一切眾生入於佛道。

  其後又看到《高僧傳》中的慧布法師說:西方凈土雖然清凈,但不是我所願求的,假使十二劫在蓮花中,享受快樂,還不如在娑婆世界,三惡道極苦的地方,救度眾生。

  由於這一段話,更加堅持我的見解和志向。所以歷經多年的歲月,對於凈土法門,也就毫無歸向的心念了,甚至見到別人修持凈土法門,還產生輕視和毀謗。

  重病感悟——願雖宏大,力不堪任

  後來元照律師得了一場重病,色身體力都非常虛弱疲憊,心志昏沉,神識不清,茫然不知趣向,毫無目標。等到病情痊癒之後,才突然覺悟自己過去的觀念錯誤。因此悲泣感傷,深深地自我苛責,感嘆自己的志願雖然廣大,但是能力卻不能勝任。

  於是再仔細閱讀天台智者大師《凈土十疑論》, 文中說:初發心菩薩,尚未證得無生法忍以前,必須時常不離佛。

  《十疑論》又引《大智度論》一段話說:具有煩惱纏縛的凡夫眾生,雖然有大悲心,發願生於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眾生,但那是辦不到的,譬如嬰兒不能離開父母。又好比幼鳥,羽毛尚未長好,只能在樹枝間飛來飛去,還不能振起翅膀高飛啊!

  詳研凈土——疑惑消釋,一心歸向

  當元照律師明白這些道理以後,從此把平生所學全部放棄,專心探究凈土法門的教理,二十多年來不曾暫時放棄。元照律師詳細研讀古今凈土的教典和論著,一切疑惑頓時消釋,更加深信念佛的殊勝和穩當。

  後來元照律師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分析的專修與雜修,如果專修念佛,百人修行,百人都能往生。如果雜修,那就成千上萬的人修行,難得一、二人往生。因為凡夫眾生,心識妄動,不能專一,觀想修行,難以成就。如果一心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四字聖號,不但容易執持,而且仰仗彌陀大願,必定往生極樂凈土。

  元照律師認為生生世世以來,舍父逃走,未能明白念佛的奧妙,到現在才知道要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此以修凈土念佛法門殊勝利益,輾轉教化眾生,盡未來際,不斷地讚歎宣揚,直到無窮的未來,也不能窮盡這凈土法門的廣大殊勝。

  懺悔發願——普化眾生,盡生凈土

  雖然善巧方便的法門很多,但凈土法門,必須要以深信才能入門。例如大勢至菩薩以憶佛念佛的心,證悟圓通,入甚深禪定的境界(得念佛三昧)。於是元照律師又自我反省,從前所造的無量罪業,不但不信凈土法門,而且還毀謗凈土法門和念佛的人,這些業因,既然已經造了,苦果必然將會到來。因此,元照律師內心感到慚愧萬分,日夜戒慎恐懼,於是親自在佛菩薩面前,吐露肝膽,竭盡誠心,五體投地,懇切懺悔,發大願:要普遍攝受一切眾生,同修念佛,期望一切眾生,都能往生凈土。

  元照律師又撰寫《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的義疏,其他著述多達數百卷之多。

  坐化往生,天樂鳴空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秋天,元照律師吩咐弟子誦念《觀無量壽佛經》和《普賢行願品》,然後跏趺端坐,安詳往生。當時西湖一帶的漁夫,都聽到空中發出優雅的天樂聲。

再來看徹悟大師一生的德業,他又叫夢東禪師,早年是參禪的,是參禪開悟了的一位禪師。對於教下也非常通達。他為什麼轉為凈土呢?

  是一次生病的因緣,不能痊癒,他就想到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就開始念佛,念佛使他的身體好了。

  他就猛然思惟,覺悟到:「念佛一法,是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諸大菩薩所倡導,是我們中國像智者、永明、蓮池、蕅益等諸大善知識所身體力行的法門。我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這些菩薩、大善知識都這樣去做,我敢不依從啊?」

  他忽然有這一念覺悟,就把參禪的事情放下了。當時依他來修禪的人很多,他就跟他的門徒們說,現在我要開始來念佛了,你們還想參禪的,可以找其它的地方去,想念佛的就留下來。他這樣猛地一轉頭,就一心專修念佛。

  他在後來幾十年專修念佛的過程當中,身心還真的得到了很大的安樂,智慧也有很大的提升。臨命終時是預知時至的,在大家助念聲中,臨往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稱一聲佛名,見一分相好。」 就往生了。

  徹悟大師往生的時候異香滿室,停留了七天,頭髮都由白髮變成黑髮。三七日荼毗的時候,出現一百多顆舍利子。有部分舍利子現在還供在紅螺山資福寺里。大師享年七十歲,僧臘四十九年。


聰明的話,像法末法時期的著述一概不碰!把自己的時鐘撥回到2500年前......

好的信息渠道就是佛經!


學佛的覺醒

邪見與佛法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無相念佛

我的菩提路(一)

市面上常見的佛教類書籍不是真正的佛書,基本都是心靈雞湯或者似是而非的不知所云,對於學佛的路徑和步驟更是胡說八道。這就是彎路。

以上幾本書,不會讓您失望的。

南無無上本師佛

南無十方一切佛

南無大乘勝義僧

南無究竟第一義


學佛沒有彎路,一切彎路也都是通往菩提的道路,彎路也是感悟的契機。

如果非說彎路的話,入魔的歧路就是彎路,主要原因就是「執著」。

一個人太執著了,尤其太執著於「貪、嗔、痴」,就很容易出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真的比比皆是。知命、知情、知理、知禮的平和心、平常心至關重要。

要說有沒有避免彎路的重要方法?愚以為,認識自己、做好自己、完成人格就是核心。學佛就是學做人,千萬不要把學佛與學做人對立起來,這兩者的內涵是統一的、和諧的,絕不是割裂的、對立的。可以時時用做人來對照,查看自己是否走偏、內心是否偏執,隨時去解決。

《心裡全是魔,夢想變成佛》(http://zhuanlan.zhihu.com/dayunqiyu/20159282)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佛神通廣大,為啥普度眾生還如此艱難?
佛教的禪定是不是我們平時指的「專心致志」和「心無旁騖」?
如何看淡生死?
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放一晚上,長久了會有什麼好處?
解脫真的很難嗎?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