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告訴小孩子,做事除了興趣、好玩之外還需要毅力和努力嗎?如需要,怎樣告訴比較好?
女孩,5歲多。已經有較強自我意識和自我想法。
做事全憑好玩,有趣,否則就提不起勁做。這是孩子的天性,我知道是正常的,無問題的。作為家長,我知道做任何事,如果想有所成就,都需要付出努力。進入學齡,就需要學習。即使將來不走學習這條道路,不參加中考、高考,或者不上大學,總有條道路需要走吧。世上沒有哪條道是可以不費功夫,無需努力就能走得好的。我只是普通人,沒有超凡脫俗到覺得一事無成也是可以的這種境界。因此我自己認為需要告訴孩子,做事除了憑興趣,還需要付出努力。
目前孩子處於「說不得」的狀態,我說多了她嫌我羅嗦,講道理也是說教,煩死了(她的原話)。所以,我想問,這個需要說嗎?什麼時候說,怎麼說,才是更為合適的?有答主要求提供些背景案例,這裡舉兩例:1、娃要學游泳,給報了班。一周上一次課。上完課,老師讓在家練打腿和悶水,要不完全0基礎,就靠一周去那一小時,跟不上。娃覺得游泳挺好玩,練習沒意思。2、娃要學鋼琴,也給報了班。老師讓家長陪同上課,便於回家練習,免得孩子小,自主性不夠,也可能記不住老師講的東西,不知道練啥。娃覺得,隨便亂彈彈,好玩。練習,沒意思。如果答主家有小兒,在上這類興趣班,會比較理解答主所問問題,或者對問題更有體會。
的確,題主說的困惑非常普遍,很多家長都有這個困惑。可以說在各種興趣活動和學習中都普遍存在。 誠然,存在矛盾,孩子沒有習得技能,難以產生興趣;越難產生興趣,就越不願意練習。推薦的一些方法:
- 遊戲化。 游泳練習憋氣很枯燥,遊戲化就有意思多了,比如跟小夥伴/家長一起比賽誰能夠憋的時間長,再比如像,在淺的泳池裡面丟一個會下沉的彩色物品(比如塑料積木),讓他憋氣去撿起等等。
- 內容。
- 內容的難度應符合孩子的程度,任務應比孩子現有程度稍難一點,孩子跨越了有成就感,看得到自己的進步,這點極為重要。 不管游泳、鋼琴還是其它都是如此。
- 內容與趣味性結合。 例如孩子剛學琴時如果反覆矯正孩子的手勢,孩子容易煩躁。這時候如果用動物形象來引導:
媽媽翻找了不少鋼琴教學圖書,找到一張教孩子彈琴手勢的,上面畫著小黑貓,「你看,手弓著,像小黑貓要跳起來的樣子」,「跳起來,落下來很放鬆,又準備起跳」,小鴻被畫面吸引了,模仿小貓弓著背「跳」了好多次,再到黑白琴鍵上跳。「把這個弓背的小貓圖像貼在旁邊好嗎?,看到它我就記得了」。不久後他慢慢習慣了用新的手勢,雖然偶爾也還會出現舊動作。
再舉一個例子:怎麼讓孩子識別n和m的不同?怎麼讓孩子願意抄寫n字母?顯然這並不是有趣的活動。
- 內容前後呼應,也就是事先有鋪墊,孩子會更容易感興趣。例如平時先讓孩子聽熟了「小小星星亮晶晶」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到學這首曲時彈琴更有動機,學會後也更有成就感。
- 內容儘可能豐富。豐富的重要性被家長們低估了。
以閱讀英語繪本為例,豐富性既包括繪本主題的豐富,既有故事類的、也有科普類的;也包括回應方式的豐富: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給書添加插圖,扮演角色,做手工,唱歌,扮演偶劇等。鼓勵積極主動的表達。在表達和輸出里加深了孩子的理解,增進了語言的運用能力。
3,合作。
和小夥伴一起學游泳,和小夥伴一起學琴,有些簡單的合作/協作、遊戲,就有趣多了。4,選擇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孩子的可選擇權,時間、地點、曲目(運動)、和誰一起,孩子的自發性越高,越容易有興趣。孩子能夠稍作改編或自發表達當然更好。我曾經問過一位學生為什麼她能從小一直堅持練琴還頗感樂趣,她說老師常組織學不同樂器的小夥伴合作排練一些曲子,從開始的磕磕絆絆,到後來演奏時樂器間的銜接和相互應和,直到流暢的團體演奏,大家都能體會到團體和自己一塊成長的快樂。因此很樂意一起排練和演奏,彈琴中也能感受到樂趣。
以上2、3、4系科恩提出的三C原則(content, cooperation,choice)。5,全局性學習。先給孩子一個全局性的圖像,再讓孩子練習某個動作較好(比如乒乓球中的接發球)。孩子能體會動作的重要性後,更理解練習的意義。有一次到彈琴時間了,小鴻在柜子里發現了好久沒玩的大象媽媽和小象玩偶,說「我現在想和他們玩一下,還不想彈琴呢」,媽媽說,「他們從來都沒聽過你彈琴,你給他們安排一下座位好不好,讓他們看著你彈」, 小鴻讓大象母子玩偶趴在鋼琴上看。媽媽說,今天要彈《兩隻小黑鳥》(two little black birds),我們可以把曲子改編一下,把小黑鳥改成大象 ,既然歌曲中還提到小黑鳥的名字(叫 Jack和Gill),那我們也要給兩隻大象取名字,媽媽叫Daisy 寶寶叫Ben好嗎,小鴻強烈反對,他說媽媽叫Coco 寶寶叫Apple,於是小鴻很開心自彈自唱來了五六遍。
一位家長聽了我的《如何通過故事促進孩子行為的正向改變》講座後(部分講座內容見http://zhuanlan.zhihu.com/jijijiaoyang/20099968),她自己創作了兩個故事《長頸鹿蓋房子》和《神奇的種子》講給孩子聽。她說「針對孩子彈鋼琴不主動,想把部分曲子拖到明天再彈,做事比較拖拉,編了兩個故事。有一天早上,我讓孩子彈鋼琴,他說累曲子太多了,不想彈全部要練習的曲子(經常這樣)。我讓他自己決定要彈幾首,其他的下午和晚上再彈。中午午睡的時候,我就和他躺在床上講故事《長頸鹿蓋房子》,他聽得很認真,第二天還要再聽一次,後來,我又給他講了《神奇的種子》的故事,大約過了幾天,我的孩子現在可以一次就把要練習的曲子主動彈完,不會一直想著要拖到晚上或者明天再彈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故事的力量讓他發生了改變,但他真的變了。這兩個故事我都加了歌謠,並在故事中重複出現,讓故事充滿重複和韻律感。」
下面是其中一篇《長頸鹿蓋房子》
本文也放在我的積極教養 - 知乎專欄里-------------------------------------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jijijiaoyang 或 小鴻積極教養。作者:吳彥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莊,村莊裡面住在許多的長頸鹿,其中有一隻最老的長頸鹿是村莊的預言家,他預言再過30天,將會有一場大洪水淹沒村莊。只有每家每戶都蓋好又高又大的房子才能在洪水中逃生。
村莊中家家戶戶的長頸鹿都開始蓋又高又大的房子。其中有一長頸鹿的三口之家也開始蓋起了房子。長頸鹿爸爸每天要運送100塊石頭來蓋房子,長頸鹿媽媽每天要運送80塊石頭來蓋房子,小長頸鹿每天要運送20塊石頭來蓋房子。
第一天,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媽媽把石頭運來了,唱到「運石頭,蓋房子,蓋好房子高又大,洪水來了我不怕。」他們邊唱歌邊蓋房子了。但小長頸鹿看到天氣晴朗是玩耍的好時節,他對媽媽說:「媽媽,媽媽,今天的天氣真不錯,我明天再運石頭,今天20塊石頭加上明天20塊石頭,我明天運40塊石頭。」
第二天,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媽媽把石頭運來了,唱到「運石頭,蓋房子,蓋好房子高又大,洪水來了我不怕。」他們邊唱歌邊蓋房子了。但小長頸鹿看到天氣晴朗是玩耍的好時節,他對媽媽說:「媽媽,媽媽,今天的天氣真不錯,我明天再運石頭,今天40塊石頭加上明天20塊石頭,我明天運60塊石頭。」
第三天,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媽媽把石頭運來了,唱到「運石頭,蓋房子,蓋好房子高又大,洪水來了我不怕。」他們邊唱歌邊蓋房子了。但小長頸鹿看到天氣晴朗是玩耍的好時節,他對媽媽說:「媽媽,媽媽,今天的天氣真不錯,我明天再運石頭,今天60塊石頭加上明天20塊石頭,我明天運80塊石頭。」
第四天,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媽媽把石頭運來了,唱到「運石頭,蓋房子,蓋好房子高又大,洪水來了我不怕。」他們邊唱歌邊蓋房子了。但小長頸鹿看到天氣晴朗是玩耍的好時節,他對媽媽說:「媽媽,媽媽,今天的天氣真不錯,我明天再運石頭,今天80塊石頭加上明天20塊石頭,我明天運100塊石頭。」
第五天,村裡的長頸鹿預言家來到小長頸鹿家,看他們的房子建得如何?一看,嚇了一跳說:「太慢了,太慢了,比其他的長頸鹿家少了100塊石頭,洪水來了怎麼辦?」小長頸鹿聽見了,也開始著急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天都抓緊時間運石頭,爸爸和媽媽休息了,他不休息,努力的運石頭,要把前幾天少運的100塊石頭補上。終於,在第29天的時候,小長頸鹿一家人把房子蓋好了,第30天的時候,洪水來了,小長頸鹿一家人站在蓋好的又高又大的房子屋頂上,他們相擁在一起,很安全的躲過了洪水。
5歲嘛,小逆反很正常。你要做的是把一件事情變得「好玩」努力和吃苦是成人的世界,她不理解很正常。說教很乾巴很無聊,不聽也很正常。目前階段她要做的那些事情,基本都可以變得好玩,幼兒園大班,要做學前準備的年紀,認字、識數、培養學習習慣都可以變得好玩,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表達。外出遊玩可以鼓勵她自己去規劃線路、查資料看景點的歷史和介紹。在家可以玩尋找字寶寶的遊戲,虛擬購物的遊戲可以用來學算術,也可以聽英文兒歌和動畫片。空洞的講述:努力、毅力、耐心、堅持。小朋友不理解啊。找准她的興趣點,樹立偶像和目標,不要給太大的壓力,她自己就會去堅持的。我女兒三歲半自己要求學畫畫,我和她事先約定好交了錢就必須上完所有課時。每周一堂課,上了大概4周就有點倦怠不想去了,我讓她看了其他哥哥姐姐的畫,和老師談了下教學的方式,也適當的用她能理解的語言解釋了一下毅力和耐心,強調了我們之間的約定,自己也早下班去陪她上課,現在每堂課1個半小時基本都能很高興的上完。
所以我們不需要和小孩子強調「苦」,我們要強調的是「甜」,建立一個良性的溝通,這樣他們才會有努力的動力和目標。
「彩虹總在風雨後」這句話為什麼不能激勵每個人都克服困難呢?這就意味著我們正確的想法,不一定能指導出正確的行為。恰如題主的問題,做事不是全憑好玩。這句話背後的一個概念是:「做事必須經歷一些無聊、痛苦、挫敗。」
而這些東西,就是所謂的「風雨」,它暗示給孩子:1.做事情(尤其是正事)是不好玩的;2.成功這件事要有很多情感代價。所謂情感代價,我們可以理解為一些糟糕的情緒。成功是不能開開心心的獲取的,必須要痛痛苦苦的去獲取。
也許這是很多成年人的親身經歷,不過它忽略了一件事情——我們的情感並不等於外界給我們的刺激,一個擅長和失敗相處的人,失敗了不一定會讓他極度痛苦。
因此我的個人觀點是——不需要告訴孩子「做事不是全憑好玩」,而是要在教育過程中,提升孩子與失敗相處的能力。換句話是,是讓孩子用更有效的防禦活動來應對現實層面做事的挫折,淡化成敗概念,關注做事的過程、方法、情緒。
個人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中有一個欄目
叫做「家誤事」講了很多關於親子教育的內容微信搜索公眾號tianjinpsy即可訂閱
興趣班啊!興趣班!興趣!興趣!
換好玩的老師,換好玩的項目啊!找孩子的興趣啊!我娃幼兒園的時候學校里教圍棋,他會下,我不會。上小學以後,想繼續系統的學,學校旁邊就有一個,試聽了一節,他覺得那個老師不厲害(水平不厲害),拒絕去學。到處打聽,換了個教得有趣的老師,有點遠,也堅持去。幼兒園同學裡面,起碼有一半的小姑娘在中班大班開始學舞蹈,學合唱。學舞蹈夠苦吧,我們班也有把練功壓腿當樂子的啊!在家畫畫畫累了也要掰幾下。堅持不下來就不學唄。興趣,是要尋找發現的,興趣,並不是:我覺得這個興趣好,乖!咱們來培養一下!
我娃四五歲的時候學游泳,老師說他腿拍水沒有力量。雖然一種泳姿都沒有學會,可是總歸學會了憋氣啊!同時學的有個十來歲的大哥哥,一個月三種泳姿就學有模有樣了啊!我們等到十來歲的時候再學唄!
為什麼一定要在五歲的時候,花更多的力氣,付出更多的努力,受更多責備,學十歲很容易就能學好的東西呢?不要用鋼琴舉個例:我侄子六歲因為興趣學電子琴,一年後老師建議學鋼琴(七歲彈鋼琴夠晚了),每天自覺練琴兩小時,十歲左右過的十級;我同學音樂老師的女兒,三四歲開始彈鋼琴,每天被逼練琴,初中才勉強過八級,一輩子唱歌跑調。
做事全憑有趣,這個是孩子的本性。
說不得,有貼標籤嫌疑,也可能有溝通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問題。如果你想引導孩子偏向某些你覺得很重要的東西,切記要竭盡全力把這件事變得有趣!
拓展視野,找到興趣,降低難度,激發興趣,這才是家長要努力的!太小的孩子,家長更多要起到的是示範和鼓勵感受的作用。她是否能看到媽媽在努力,另外,當她嘗試努力的時候,有沒有被打斷?有沒有被媽媽愛的目光注視著鼓勵著,當她努力後,她是不是真的感覺到了媽媽說的「努力是可以獲得更多的東西」?
天啦嚕,才5歲啊,讓她充分地去玩,到處去感知,你要做的是,讓她對有趣的事情產生深究的興趣——鞦韆好玩不好玩,你知道鞦韆為啥好玩么?啟發她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問她,第一類問題是,你這麼喜歡玩XX,知道這個XX為什麼會這樣嗎?如果她反問,你就教她,如果她說我不知道,你就問她想不想知道,如果她說我不想知道,就別說了,不要強教。
第二類問題是,你這麼喜歡玩XX,你想不想玩得更開心點啊?想就順著教
第三類是,我玩這個能玩得比你更好,咱們來比賽吧,贏了以後,如果她想學,教她。
總之,一定從積極方面,啟發,引導,永遠別給孩子施加苦役,在苦役中長大的孩子這輩子也只能幹苦役。
讓5歲小孩上鋼琴課這基本就屬於外行家長亂花錢之後不甘心又想讓孩子背鍋的典型案例。小孩自己擁有了好奇心進取心競爭心,幹什麼都會自己主動,而實際上真要能做到這一點,你孩子將來就成了精英了,一般人一輩子能努力一行精通一行就非常不易了,其他都是玩票,說白了就是消遣,所有不提供生產力創造力獲得報酬的行為,本質上都是消費、消遣,消遣就有個消遣的樣子。幼教市場向家長提供那些成才夢,本質上是在讓你花錢買夢消遣,你以為真是讓孩子能具備什麼能力啊。
把兒童培養成大人的核心工作只有一件事情,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自發行為的能力,其他一切妨礙這一核心課題的玩意兒都該狗蛋。學的低端花哨技能再多,沒有獨立性自主性,還是一輩子任人支配的廢物一個。
努力說恰恰是扯淡,人們只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努力,而且那根本都不叫努力,叫享受,在不喜愛沒興趣的領域單純作苦役的人,註定一生平庸。孩子做事或學某樣東西,最終能否進入狀態,能否堅持學下去,能否最終做出成果或者學有所成,是很多因素協同發揮作用的結果:
1. 持久的興趣
2. 毅力水平
3. 主動努力的程度,其主要受孩子形成了「掌握定向」還是「習得性無助」人格特質的影響
4. 其它影響因素:對所做事情或所學東西的價值大小的判斷、對所做事情或所學東西的成敗的預期、父母的榜樣作用、老師的水平,等等
下面分別予以簡述,願閱讀本答案的養育者,能從以下闡述中,獲得啟發
備註:
細胞充滿惰性而不願思考,一動腦就喊頭痛,只想填鴨式地接受「標準答案」的伸手黨請飄過。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育兒方法,用在我家有用的方法,用在你家很可能是一場災難,因為每個孩子的秉性特點、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都千差萬別
只有普世共存的基本原理,你明白了原理,才能根據自家孩子的秉性特點,因地制宜地獲得適合你孩子的方法。這個過程需要你大量的「反思性」思考而非「反射性」地作出決定。很多「我家孩子怎麼怎麼樣、我是怎麼怎麼做的之類的答案」,耳朵都聽起繭子了,平心而論,可能聽了也就聽了,至多激動一會兒,結果又如何呢?
1. 持久的興趣
在孩子們所偏好的環境或行為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觀察和總結,就會發現隱藏著一些若隱若現的重要線索,比如:有的總體偏好熱鬧的環境,有的卻喜歡安靜的環境;有的總體偏好大運動量的行為,有的卻喜歡小運動量但精細的行為;有的總體偏好互動合作的團隊行為,有的卻喜歡自己獨自完成的行為;有的總體上喜歡彈奏類樂器,有的卻偏好吹拉類樂器;有的很喜歡閱讀,有的卻偏好遊戲或玩具
自然狀態下,孩子們所偏好的行為或尋找的環境,是那些與他們的遺傳特質最匹配的環境。這種現象是人種進化中逐漸獲得的本能,用以確保他的先天潛能,藉助後天的相匹配的環境,能儘可能地實現。這種本能地總體上偏好某類行為或環境的現象,行為遺傳學稱為「主動性遺傳--環境共變」
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體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這些重要線索,才是真正產生持久興趣的基礎。因為關鍵在於匹配,匹配後進入舒適區,如果不匹配,會感覺不舒適或格格不入,這樣何來持久的興趣?
因此,去觀察和總結那些隱藏在表面行為之下的重要線索,列出一個清單,看孩子真正的遺傳特質是什麼,在此基礎上,為孩子提供或創造最匹配的環境,調整對他所做之事或所進行的活動的期望,並為他提供相應的興趣特長班,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讓孩子產生持久興趣的基礎。
盡量避免以你的偏好來代替孩子的偏好,否則很容易扼殺他「主動性遺傳--環境共變」的本能,從而阻礙他潛能的實現以及本來可以達到的高度。每個孩子都有遺傳的天賦和隱藏的潛能,但是需要耐心和細緻的觀察,才能發現。因為遺傳的天賦或隱藏的潛能,很可能需要孩子反覆地嘗試和選擇,才能逐漸外顯
不要太輕信孩子的表面興趣。往往表面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不要太輕信他的「一見鍾情」。比如帶他去各種興趣班溜達一圈,他根據所見,即興在培訓菜單上所點的,未必是他真正喜歡、真正適合併能保持持久興趣的「菜」。多點耐心去仔細觀察,再做決定,否則很容易既費錢又傷人,容易對父母和孩子的自信都會造成很大打擊
但是僅憑持久的興趣,還不能確保孩子做事或學某樣東西,進入狀態,堅持下去,並最終做出成果或者學有所成,所以下面進入毅力水平的分析
2. 毅力水平
坐久了屁股痛,寫久了手酸,看久了眼睛累,同樣的事情或練習項目,反覆重複總會達到枯燥無味的痛苦臨界點,等等,這些是每個孩子在做事學東西的時候,都很可能會面臨的挑戰。但區別在於,有的只能堅持5分鐘,有的能堅持半小時,有的只能堅持5天,有的能堅持5年甚至更長
毅力水平導致了這種區別。 毅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忍耐力」,是一個人完成學習、練習、工作、事業的「持久力」
一個人的毅力水平,主要受「忍耐閾限」(yù xiàn)的影響。所謂「忍耐閾限」,指的是一個人能忍受的最小負面刺激量,比如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等等所引起的負面刺激。一個人的「忍耐閾限」越低,越難忍受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等負面刺激,相應地毅力水平就越低;一個人的「忍耐閾限」越高,越能忍受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等負面刺激,相應地毅力水平就越高
因此,持久的興趣,再加上高「忍耐閾限」,就讓一個孩子在做事或學某樣東西,更能進入狀態,更能堅持下去,並最終做出成果或者學有所成
可是,是什麼決定著孩子的「忍耐閾限」的高低呢?答案是先天遺傳和後天養育環境共同影響,但是後天養育質量在更大程度上起著決定作用: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相對於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對生理負面刺激(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的痛苦等)的「忍耐閾限」更高(Polan Hofer,1999;Lyons-Ruth,1999)
為什麼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忍耐閾限」更高?下面簡介一點神經生物學知識予以解釋:
學習或者練習過程中引起的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的痛苦等負面刺激,會被大腦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完成評估,然後通過給腦幹發信號來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杏仁核」將瞬間完成的評估轉換為軀體的反應,從而快速地終止學習或練習
「杏仁核」在神經生物學中被稱為大腦的「生存中樞」,它在孩子誕生時就已經發育成熟並全力開展工作,以確保機體的生存,是機體戰與逃的「加速器」,它所引發的反應往往是過度的、泛化的、不加區別的
但是大腦邊緣系統中還有另一個結構---「海馬」,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對「杏仁核」那些不加區別的、失去控制的、一觸即發的反應進行調整。如果說「杏仁核」是戰與逃的「加速器」的話,那麼「海馬」則是「剎車」,「海馬」通過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參與,讓個體能冷靜下來,同時,呼吸和心跳都得到緩解,這樣就保證了孩子能更有效應對學習或者練習過程中引起的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的痛苦等負面刺激(以上,Siegel,1999)
換句話說,正是由於「海馬」的參與起到了「剎車」作用,孩子的「忍耐閾限」才有提高的可能,否則孩子會在「杏仁核」的「加速器」作用下,「忍耐閾限」越來越低,在學習或者練習的過程中,稍微遇到疼痛、疲憊、勞累、枯燥的痛苦,就馬上放棄
但是,與出生時就已成熟並全力發揮功能的「杏仁核」不同,「海馬」在出生時只是一個並未發育成熟的「半成品」,它需要幾年的時間,並且必須在「感到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才能正常發育,「感到不安全」會使「海馬」發育不良並逐漸使其失去功能。這也是很多孩子乃至於成年人,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能力極差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毅力水平,關鍵在於提高孩子的安全感,這樣才能促進「海馬」的健康發育,進而提高「忍耐閾限」,以便在學習或者練習過程中,出現疲憊、勞累、枯燥的痛苦等時,能更好地應對和忍受
怎麼才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可參照我的分享文章,裡面提供了一個框架(具體的內容限於篇幅,此處不展開),鏈接如下:
孩子的安全感 - 知乎專欄
但是僅憑持久的興趣以及較高的「忍耐閾限」,還是不能很好確保孩子做事或學某樣東西,進入狀態,堅持下去,並最終做出成果或者學有所成,所以下面進入努力程度的分析
3. 主動努力的程度,主要受孩子形成了「掌握定向」還是「習得性無助」人格特質的影響
「掌握定向」的孩子:喜歡將自己的成功歸因為「能力強」,而降自己的失敗歸因為「努力不夠」。所以形成「掌握定向」人格特質的孩子,在做事或學某樣東西的時候,如果遇到挫折或失敗,仍然會繼續堅持,因為他們自信或者堅信(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力強),繼續努力最終會獲得成功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傾向於將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很努力」,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能力不足」。形成「習得性無助」人格特質的孩子,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用。所以,在做事或學某樣東西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或失敗,就很可能馬上放棄
那麼如何讓孩子順利地形成「掌握定向」並避免「習得性無助」呢?
如果在孩子做得好或成功時,表揚他努力想出有效地問題解決策略而體現的能力(而且不要空洞地表揚,比如「真棒!真聰明」,而是具體的、實事求是的過程式表揚,更好),沒做好或失敗時,強調他努力不夠(而且不要空洞地僅僅說一句「努力不夠」,而是要具體指出到底哪裡努力不夠,更好),孩子就會逐漸形成穩定的認識:自己的能力還可以,只要繼續努力,就會做得更好
相反,如果在孩子做得好或成功時,表揚他是因為努力,失敗時卻責備他能力不足(比如怎麼這個都做不好),長期這樣,就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逐漸形成「再怎麼努力也無用」的穩定的、極其有害的認識,這會讓孩子在做事或學某樣東西的時候,一旦遇到挫折或失敗,就很可能馬上放棄
關於孩子成功或失敗時,該怎麼更好地給他進行反饋,具體可參見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答案:
誇孩子聰明和誇孩子努力真的不同嗎? - 知乎
4. 其它影響因素:對所做事情或所學東西的價值大小的判斷、對所做事情或所學東西的可能會成功或成敗的預期、父母的榜樣作用、老師的水平,等等
對所做事情或所學東西的價值大小的判斷會影響孩子,這個很好理解,比如價值越大,越能讓孩子進入狀態,越能讓孩子堅持下去,最後越能做出成果或者學有所成
對所做事情或所學東西的可能會成功或成敗的預期,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預期成功,當然會更好進入狀態,更能堅持,預期失敗,當然更容易放棄。但是,這樣的情況,僅僅適合「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如果孩子形成了「掌握定向」的人格特質,並且再加之所做之事或所學的東西價值很大、很重要,即便是預期可能會失敗,「掌握定向」的孩子,也會努力加把勁,盡最大的可能去爭取成功
至於父母的榜樣作用以及老師的水平,這很好理解,此處不做闡述
所以,寄希望於說教,或者一些「磚家」所謂的立竿見影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希望讓孩子得以改善的父母,夢該醒了。不經過深入思考並真正地投入,就難以獲得相應的成果
實際上,不管你怎麼說,他大概都理解不了。
這也好理解吧?因為不光是孩子是這樣,成年人也是這樣的呀,都是全憑好玩兒,要是大家都能堅持到底,持之以恆的,人生里,什麼事兒沒著落呀。
也許你之所以這麼要求孩子懂得這個道理,也正是因為你辦不到這一點也說不定(瞎猜的~)
但也不是沒辦法讓孩子理解這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能堅持到底,不只是全憑好玩的媽媽,也許哪天你的孩子就向你認同了。(PS,這個可能性很大的喲~)我小時候,我爸媽問我,以後想幹啥啊?
還是個小屁孩的我說:想玩我爸說:想玩沒問題,想玩也要當玩得最好的。喜歡的事,認真做好。以及
說良心話啊五歲的孩子懂個啥啊萬事憑興趣才是正常孩子如果您孩子從小就胸懷大志,說啥都事義正嚴辭那還是孩子嗎?那才叫不正常。現在的才藝教育,起步太早了,又不指著她少年成名掙錢。四,五歲是教做人道理的時候,不是學才藝的時候。真的,再不教就晚了。才藝那玩意五十都能學。多留心關注孩子的需求和興趣,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作為家長需要耐心陪伴,所謂的陪伴不是看著她做,而是一起做。五歲的孩子怎麼知道努力是什麼呢?努力的結果又是什麼呢?別給五歲的孩子造成壓力,免得起反效果,讓孩子厭惡學習,家長要做的事是通過行為和語言,讓幼兒覺得努力是件有收穫的事情,從而激起孩子的自發性和主動性。
我小時候我爸也總這麼跟我說,說不能只靠興趣,很多事情即使沒興趣,也得努力去做,人生大多數事情都是沒趣的,所以我們要靠意志來克服……後來成年以後我意識到,這就是扯淡啊。所有事情明明都是可以找到興趣點的。不喜歡做數學題?那是因為沒領會到數學的樂趣。不喜歡學習?那是沒領會到知識的樂趣。工作也一樣有很多樂趣,更關鍵的是,工作做成了一來有成就感,二來有錢,有錢也是很有樂趣的……所以關鍵是開發興趣!開發興趣!開發興趣!
我們這周剛結束20次的游泳訓練,我的定義是健身,泡水玩,去年遊了20次加之後泡澡明顯整個身體好,沒感冒。
他們老師也會要求練,但是,我沒要求我兒子在家額外練。可以參考之前回答小孩子寫數字的。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讓孩子練習為了什麼是捷徑還是破壞了某些自然的樂趣。
小朋友昨晚看中文版的小王子之後哭的唏哩嘩啦,問為什麼人會死,為什麼有壞人,為什麼人會長大。。。。 (有沒有人覺得小王子和木星上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現代生活比過去多工作多學習不知道多少時間,然而人生的滿足,意義或者某些成就,如果有所統計的話不一定差異那麼大。
那麼,為什麼因為焦慮,因為以為的正確,而附加痛苦而不是增加樂子。
游泳好玩有機會去玩可以。練習現在不想做可以但是喪失競爭優勢,而有的時候人生必須做練習。但是經驗和體驗,不是以身作則,我們沒辦法塞進去任何人腦袋,包括我們自己的都難。
題主要當心的是孩子說家長煩是生氣的時候賭氣言語,還是一直來真覺得煩。後者管多了,太過影響孩子自發性反而不利。才5歲 占坑。回去答
我只是普通人,沒有超凡脫俗到覺得一事無成也是可以的這種境界。
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自己做不到的事,你怎麼期待一個比你經驗更少的孩子做到呢?以後孩子長大了要面對的世界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你的成功標準只適用於你自己,讓孩子自己來選擇什麼是他/她認為的成功好嗎?
有的孩子本來活的好好的,父母卻對他失望無比。搞的孩子自己都快樂不起來,得不到最親近最愛的父母的肯定與支持,是很難肯定自己的。 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是不同的,雖然我們按照大多數孩子發展的規律做出界定,比如說,我們認為5歲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的。很多育兒經一類的書籍,還有研究性的報告。可是,這個孩子,這個獨一無二的孩子,你面前的這個孩子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習慣脾氣最了解的人就是你啊。因勢利導只有最了解孩子的你可以做到,任何人無法取代你的位置。下面引一篇文章,希望對焦慮的父母們有幫助。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
她的班裡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 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里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羨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電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大家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兒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讚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 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台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嘆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兒園老師?我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周末的懶覺放棄了。 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沓沓地做。但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掉著點滴,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 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 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鬆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凈。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個小男孩,一個數理天才,一個英語高手,兩人同時夾住盤子上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嘆,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嘆不已。直到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上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 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嘆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普通,可是做人,實在很優秀!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彷彿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裡,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裡,竟是驀地一暖。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在那些漫長的歲月里,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每個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的期待中成長,希望你們的鞭子輕一些,給那些小小的人可以喜歡自己的理由和空間……
也許題主還有時間去看看「父母皆禍害」那邊的言論,看看那些「不孝」的孩子都是怎麼痛苦絕望的。可是主題,我想告訴你:其實好玩才是做事最長久,最充分的動力啊。而作為家長:在孩子小時候,你的責任是把他要做的事情變得玩。等孩子大些,再教他如何把一件並不好玩的事情,變得好玩。
家父家母自年輕時就熱愛美食,不僅愛吃還愛做,倆人做飯都很好吃。從小到大他們從來沒教過我做飯,然而我隨著年齡增加對做飯越來越感興趣。
家父家母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看書,家裡很多書。父親喜歡古書和人物傳記,母親喜歡小說。從小他們沒管過我看書的事,愛看不看 ,然而我幾乎是自發的愛讀書,尤其喜歡論語和金庸小說——分別都是父母最喜歡的書。
讀研的時候有一陣子特別破罐破摔,每天啥正事都不幹就是吃喝玩樂,導師不想管我了 ,把我扔給了大師姐。
師姐自帶我以來,沒有給我講過一句大道理,只是做什麼事都帶著我。我親眼看到了她是如何努力如何辛苦的度過了一天又一天,甚至生著病還在宿舍堅持寫文章……然後沒過多久我默默的回去好好學習了。不為別的:師姐都是這麼努力的,我為什麼不可以?古人云,身教勝於言傳。題主要教育女兒,不妨從我做起,自己也開始努力吧。把自己最棒最努力的一面展示給孩子。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孩子一定會向你學習的。
題主加油,我看好你哦。需要告訴家長,做事不要太功利主義么?如果需要,怎樣告訴比較好?興趣這東西是不斷摸索的過程,要在各種尋找過程中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不能說我去商場試吃東西不好吃還要逼著我買吧?大人一發現小孩不聽他的話了就覺得小孩是錯的,並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這麼小的小孩階段,有自我意識是一件很好的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不要等到像我這樣習慣了聽從父母話的二十大好幾了才意識到有自我意識的感覺是一種多麼重要的事情
首先,我認為題主歪曲了興趣的含義。我們先來看看百度對於興趣的定義:
興趣興趣以需要為基礎。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興趣基於精神需要(如對科學、文化知識等)。人們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感到需要,他就會熱心於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並注意探索其奧妙。興趣又與認識和情感相聯繫。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也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有興趣。反正,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這裡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就會熱心於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並注意探索其奧妙。
那麼,如果一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對一件事只是3分鐘熱度,不願意進一步鑽研不願意投入精力的話,那很明顯說明,這根本不是興趣,這頂多算嘗新鮮,那題主又何必難為自己的女兒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呢,比如說游泳,他喜歡的也許只是在水裡撲騰的感覺,只是跟一堆人一起戲水的感覺,她並不介意自己到底能游多遠,因為那個不是他的菜。
所以我覺得題主應該從生活中挖掘屬於你女兒真正的興趣,平時的生活處事中,他會漸漸的流露出來的,對某件事會願意花時間、花心去做的,小孩子還不懂深藏不露的道理,然後按照你通過觀察判定屬於她興趣的範疇的事給她安排計劃,再根據執行情況進行調整或者改良,逐步的貼近她的興趣點,而不是一味的給她講道理,強迫她按照你認為應該是興趣的興趣去執行。其實,即使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單調乏味的練習和重複也是無趣的。但是我們願意埋頭去練習,主要是因為我們明白「練習與成功的因果關係」以及對成功的渴望。
可是對於一個五歲的小孩來說,對於這些還看不到頭的結果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以我的經歷來說,給她看一段花哨的有衝擊力的鋼琴視頻或游泳視頻或是在她練習之後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獎勵,然後和她說「你努力練習了,也會變成這樣,也會得到這些」。遠比和她解釋一大堆她還沒經歷過的東西要實際的多。
因為想起我小時候被抓去練字的時候,一個偏旁部首要練習一頁的方格紙,我樂此不疲埋頭練習的動力就是源於某一節課我方格紙上的小紅花比「班級里寫的最好,還比我多學了兩年的學長」得的更多。
哈哈,雖然很幼稚,但這就是小孩子呀。當然,我覺得老師的授課方法也很重要~不為了好玩 是為了什麼活著呢?或者說為什麼要活著呢?
這是我一年來最「負能量」的想法 卻反而給了我許多旁人看上去正能量的改變 哈 想要的東西就自己去取 這才是生活的激情嘛~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綠茵繼承者梅西與之握手的那幾個孩子的行為?
※婆婆不好好帶孩子怎麼辦?
※你為什麼放棄丁克?
※三歲小孩上幼兒園,與其他孩子搶玩具結果被其他孩子咬傷,請問怎麼解決?
※上幼兒園的孩子被其他孩子問,你媽媽為什麼每天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