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證得無我境界會更快樂?

有人說當證得無我境界之後,會體會到世人的快樂和痛苦。。這個前提是否正確,

如果正確,如何通過意志讓世人離苦,如果世人的痛苦大於快樂,如何選擇體驗快樂,遠離痛苦?

開悟,真的比凡人更快樂更自由嗎?


謝謝題主的邀請。

通過修行證得涅槃所獲得的智慧,是學佛的主旨。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出發點,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證悟或大覺,證悟的內容主要是涅槃智。涅槃智是普通人的經驗、知識里都從來沒有的。人互相交流思想的時候都是以語言等信號為工具,語言的基礎則是個人的感知經驗。而涅槃,是一般人從來沒有經驗過的,所以就無法用現有的語言來描述清楚,也就無法交流。

所以,悉達多太子在覺悟以後思考了很久,他認為自己所證得的智慧甚深難解,說給大眾,別人不能理解,也很難相信,因為它純粹是個人內心的一種體驗。所以釋迦摩尼打算不說法就走,他已經獲得生死自在,可以想走就走。據佛經記載,是大梵天王勸請他慈悲眾生,住世說法,於是他才在菩提樹下坐了49天,思考怎麼跟世人解說涅槃智。

涅槃智了知的是宇宙人生的真實,最本來的真理。本來具有的真理不是用人類現有的認識方式,用通常的認識能力所能認識的。我們的認識大多是通過各種符號,就是用我們的六種感官接收到六種信息符號,用它間接地認識世界。我在《佛教心理學》裡面把人的知識體系比喻為地圖,我們可以用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大地,但是符號並不等同於大地的實體。我們按照地圖可以按圖索驥指導交通,指導建築,但它並不是大地的本身。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能力只能認識到地圖,不能認識到本原。我們的身體究竟是什麼?我們的心究竟是什麼?它的真相我們認識不到。當你認識到的時候就能證入涅槃,這就是佛法的心髓。一旦如實知見到宇宙人生的真實本面,特別人心的真實本面,即「心性」,那你就獲得了涅槃智,也就達到了人類一切認識所努力追求的最終目標。

我們所有的努力,包括為生存而從事生產、競爭,有的找錢,有的找權,有的找學問、找知識,最終目的是什麼?佛法發現,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內心的幸福和快樂。如果沒有心,就沒有享受幸福、快樂的功能,這個世界就沒有意義,任何努力都沒有意義,世間的本來面目怎麼樣也沒有意義,用不著去研究。我們研究、努力,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但是,我們通過努力達到的幸福和快樂都是暫時性的,無常的。它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呢?佛法很嚴肅地考察了這個問題,認為作為地球人,我們的生活是苦樂兼半。有的人幸福可能稍微多一些,有的人痛苦多一些。但是再痛苦也有一定的快樂,再幸福的人也有一定的痛苦。即使你是幸福到極點,這種幸福也是非常短暫、無常的,而且需要藉助於各種條件才能得到、保持,但終究又會失去。

更為可悲的問題,就是享受幸福需要一個主體。這個主體應該從生到死永遠不變,但是我們內心找不到這個主體。我們的心理活動是不斷生滅變化的進程,我們的肉體更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生物活動過程。從身心兩方面,都找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從生下來就是如此、到死亡也是如此的實體。在世間通過各種努力、各種拼搏獲得了幸福,但找不到承受幸福的主體,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要解決人類文明、文化的根本問題,最大的智慧,就是指導人怎樣獲得永恆的安樂和幸福,找到一個能享受永恆安樂幸福的主體——真正的自我。安樂和幸福包括很多方面,不單是內心幸福的體驗,也包括了無所不知的智慧,還有絕對的自由,也就是佛法所謂的「得大自在」,還有永恆的生命。如果你只有短短几十年就死亡了,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這也是非常可悲的。真正的幸福是永恆自在的安樂幸福。這種永恆的安樂和永恆的幸福,佛法把它叫做「涅槃」。

涅槃的本意解釋有40多個,甚至有100多個,包括不死、常生不死葯,還有無病、無苦、無惱等,最根本的是不生不滅。因為只有從來不生的東西才不會消滅。但是現實世界當中,從物質現象、心理現象到精神現象,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處於不斷地生滅變化當中。怎麼從不斷生滅變化中找到不生不滅,永恆安樂的涅槃呢?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通過他的修行實踐所研究的問題。實際上他做了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實驗,他拿自己的心去研究、探討這個問題。當然在他之前也有很多人探討過這個問題,在今天同樣還有很多仁人志士探討這個問題,但是大部分都失敗了。只有釋迦牟尼佛自己充滿成功的自信,所以當他從山裡走出來的時候,別人問他:「你究竟是什麼,是人還是仙?」他回答說:「我既不是人,也不是仙。我是佛陀。」「佛陀」是大覺的意思,即完全如實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本相的大智慧者。「涅槃」究竟是什麼?非常難以言說,所有解釋「涅槃」的言說最終都是錯的,所以禪宗講「開口便錯」。所有的描述和解釋都是不得已的說法,跟涅槃是不一樣的。

如果要解釋的話,第一點就是不可言說。不可言說並不等於「沒有」,因為不可言說的東西很多。但是也不等於「有」。它是切切實實的內心體驗,但是跟一般人的內心體驗又截然不同。我們的內心體驗,是受到外界的某種刺激以後,或是社會生活刺激,或是自然環境的刺激,之後出現一種心理覺受。但是涅槃不是這樣,它不是受到刺激以後產生的,而是本來就具有的。但它又不可以言說,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經驗過這種境界,所以沒法用語言解釋給我們。

關於涅槃,佛經里最容易使人明白的解釋,大概就是大乘經中所說:「涅槃者,解脫心是也。」涅槃,就是一個解脫的心,或者是心的一種狀態,或者是特殊的心理體驗。現代西方心理學把它歸到意識轉化狀態裡面,所有經過修行、或者跟一般意識不同的狀態都是意識轉化狀態,跟佛學中唯識學講的「轉識成智」意思差不多,就是把平常的心識功能轉變為另外一種更高級的智慧。我們凡夫的心,佛法叫做系縛心,就是被繩子捆住,我們永遠被什麼捆住的,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內心得不到自由。拿現代心理學來講,首先你性格的形成40%以上被遺傳基因所決定。你的智商跟體質,起碼一半也是出生的時候已經決定了,這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生來就聰明一些,有些人笨一些,有些人身體好一些,有一些人身體差一些。很難把愚鈍的人變得聰明。古代算命術認為,當你出生的時候,你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起碼40%。在社會生活裡面人人都可以反省,我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哪一個沒有受到生存環境或者社會環境的影響?

今天大家都在拚命地找錢。是我們的內心生來有一種慾望。我們一定需要找錢嗎?不見得。如果大家不是都在找錢,沒有這樣的社會氛圍,就不一定了。就像沒有接受過現代文化一些少數民族,這樣的慾望就很低,只要能吃飽就滿足了。所以找錢不是自主的,是受到社會思潮的裹脅,被迫這樣。一旦進入商場、官場,巨大的力量把你的思想,把你心理活動的模式基本上控制了。所以我們的心靈始終被很多的繩子捆住,不得解脫。你把繩子完全解脫以後,這種心境叫做解脫心,這種心我們大家從來沒有體驗過。

證得解脫心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可以根據佛經中對涅槃心的定義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對於涅槃的定義,可以歸納為三個大的方面,即同時具足般若、法身、涅槃這三者,經中比喻為梵文的母音字母「夷」——有上二下一三個點構成,或者如天王面上的三隻眼。

涅槃之三有——般若、法身、涅槃

證得涅槃妙心,就是禪宗講的真正開悟。開悟有很多層次,這裡指的是見道時的開悟。涅槃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一切法「畢竟空」,另一方面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有。妙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有。首先是有般若,般若就是涅槃智。這種智慧有什麼用?這種智慧如實知見到宇宙人生的體性,而不是現象。什麼是體性?就像人的存在,我們認為有一個實體,就是我們的身體。心靈有一個載體或者實體,這個東西就是體。宇宙萬象也有承載它的體,存在的體。什麼是性?性是生來俱有的,本來就有的,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本來俱有,不生不滅,不變不動,永遠如此,性質永遠不會改變。但一般世俗文化沒有研究清楚這個問題,雖然古代哲學、西方哲學曾經研究過,但是沒有證明。最後西方哲學宣布這個「體」(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因此現代哲學就把這個研究取消了。但是佛法認為它是可知的,僅僅是一般的認識不可知。佛教認為不僅人類,所有有心的眾生,本來都具有了知法界體性的這種智慧,叫做一切智、自然智。這種智慧不是修行獲得的,而是本來就有。為什麼叫做一切智?這種智慧所認識的不是一個一個具體差別的現象,而是所有一切現象普遍具有的永恆不變的本性——你把它說成規律,說成實體,都不大準確,佛教稱之為法性,或者本性。「法」指的是宇宙一切現象,它所具有永恆不變的本性就叫「法性」。這種法性是用其他途徑無法認識的。因為這個體性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不變不動,永恆如此,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在宇宙任何角落都是如此。一旦你的自心跟法性相應,契合一致,這時候你的心就成為了解脫心,你就證得了法界、法性,證得了涅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這種般若智有什麼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首先它解決了人存在的根本問題,就是宇宙觀、人生觀。因為找到了永恆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的時候,世界觀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他追求的是永恆的價值,永恆的意義,而且他認為這個追求是非常實在的,並不是虛幻的。他證到的時候,不管你有沒有文化,就像六祖不識字,但就是大哲學家了,哲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他都解決了,無非就是人跟宇宙的關係問題,人的內心跟世界的關係問題,還有人跟人的關係問題,這些問題在般若智里完全得到了解決。我們自己跟別人是什麼樣的關係?是同體的關係。跟自然界,日月星球是什麼樣的關係?是同體的關係。有了這種真實的世界觀後,一個人的做人做事就會大不一樣。

再者,這種般若智具有巨大的自主其心的力量。因為我們天生就有煩惱的,心理學講負面情緒,對我們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有一定負面作用。比如貪慾、嗔恨、發怒、生氣、嫉妒,這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反應,我們的心理機制生來如此。所以人在社會生活中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然後由煩惱發動行為,就產生各種「業」。當這些活動傷害到他人、社會利益時,佛法就叫做不善或者惡業。我們生活在善惡混雜的環境中,又天生具有可以作惡的心理結構,誰能保證自己不作惡呢?所以,從佛法看來,每個眾生都是可悲的,即使犯了多大的罪,判了死刑也好,當了多大的貪官也好,都是可憐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本性裡面就有這樣的煩惱,他們沒有力量把煩惱制服,我們的社會也沒有提供給他制服煩惱的智慧,甚至連基本正確的人生觀也沒有給他。這當然也是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只是個人的責任。因為社會有很多的教化體系,為什麼沒能提供給大家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呢?有很多從事研究心理、哲學,倫理學的學者,為什麼不用正確的人生觀來教化這個社會呢?所以真正開悟的人不仇恨一切眾生,即使是極惡的眾生,也會把他看成親人,憐憫他,要解救他,要輔導他。他對人對事態度會跟一般人不一樣,這不是僅靠一種世界觀,不是通過思維推理而獲得的人生態度,而是依靠一種本性,心本來就具有這種能力,一旦跟法性完全相應的時候,自然就具備了。

證悟的人也並不是說煩惱一下子就沒有了,一下子就成了佛。六祖講的「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這是禪宗的一種教育說法,就是當你開悟的那一刻,在有些方面跟佛沒有兩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開悟的人不見得能念念保持開悟的境界,有時開悟的時間甚至只是一剎那或者一秒。當今南傳佛教的大德講,開悟時間短的不足一秒。雖然短,但是它是一種非常奇特、深刻的經驗,即使一次也足以改變這個人的世界觀,給他深刻的影響。使他能夠對三寶、對佛法的真理確信不疑。雖然確信不疑,但煩惱還是有。因為煩惱是內心深處的種子,按自然的心理運作規律,必然要顯現出來。一旦遇到環境刺激,各種煩惱還是會產生的。如果拿心理學的方法對治,只能是疏導和轉移。比如說心理學對治發怒,教你明白髮怒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好,發怒時間長了會導致肝病、肝癌及各種癌症,據說一些癌症的病因之一就是脾氣太大,憤怒不能發泄。但即使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碰到別人欺負、壓迫我們,損傷我們的自尊心的時候,難免不馬上生起憤怒乃至報復的心理。你雖然知道忿怒有害,但是要把它完全消滅、制服的話很難。儒家、道家都有方法想控制憤怒,但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人從不發怒。

用心理方法轉移的方法對治憤怒,或者讓你去沖一個熱水澡,去打籃球、看電影,暫時把情緒轉移。但下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時,還是會發怒,這是因為不能從根本上把產生憤怒的「種子」消滅掉。佛法認為所有其他世間的學說、方法,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這點。你可以調節自心,使你的世間事業做得很成功,使你的人格比較圓滿,成為世間的聖賢。一旦把煩惱從根上完全消滅,轉換成完全沒有煩惱的心理結構,具有這樣清凈的心理結構的人,佛教稱之為阿羅漢。使人成為一個阿羅漢,這是世間其他任何學問、科學都沒法做到的。雖然科學研究了好幾千年,所有的科學成果集中起來,也不能使一個眾生證得涅槃。因此所有的功德可以計算,但是涅槃的功德無法計算,因為涅槃超越時間、空間、數量,是永恆的。世間通過科技的途徑,政治的途徑,文化教養的途徑,所獲得的成果都是暫時的,無常的。最終地球總要毀滅,人類可能也會毀滅,更何況世俗創造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只有涅槃不可能被毀,所以它的價值不可以拿世間的數字和比喻來計算。一個人證得般若,只要用得熟練,把悟到的般若用上,馬上就能轉煩惱為菩提。貪慾也好,嗔恨也好,嫉妒也好,都是一種能量,有它的物理能量,也有它的心理能量。能量不是壞的,但是發泄的途徑錯了。把方向一轉就變成另外一種能量,智慧的能量,把貪慾變成慈悲和智慧,嗔恨轉變成精進(一種很強健的、從事善業的意志力)。所以般若確實是無價寶,稱得上是人類智慧的精髓。釋迦牟尼佛發現的般若,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最偉大的智慧成果。其他的成果,都無法跟這個成果相比。

涅槃妙心的第二「有」是法身。人有一個身體,即使你證得菩薩,成了佛,也有一個身體,因為有心就有身。你想從肉體或者物質現象裡面抽出一個靈魂,或者一個純粹的精神是不可能的。西方科學家從幾百年前就用各種辦法來研究,想從身體裡面提煉出或者抽出一個純粹的靈魂,這件事情不可能。因為靈魂跟肉體永遠結合在一起,是一體的,是不可分離的。肉體也不可以分離靈魂,一但沒有靈魂,肉體馬上死亡。用物質的方法、科學的方法發現、找到靈魂,應該是可以的,只是現在的科學手段還離得很遠,或許幾百年後人類可以攻克這一關,但是現在還差得太遠。

即使成佛以後也有身,佛的身就是法身,法身是以法界為身,以法性為身,以永恆不滅的宇宙體性為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是永恆不滅的,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超越一切條件。當你獲得這樣的身體,知道自己肉體雖然死亡但是法身不死亡的話,這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你對死亡的本能性畏懼就完全被解除了,會絲毫不害怕死亡,甚至認為死亡是一件好事情,永恆不滅的法身比肉體好得多。肉體有各種各樣的不方便,各種各樣的缺陷,法身一點缺陷也沒有,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限制。禪宗把它悟到的法身叫做「素法身」,法身還有「葷」有「素」。素法身的意思是,它只有法身這個功能,沒有其他的功能。

涅槃妙心的第三「有」就是有涅槃,涅槃性質在《阿含經》裡面解釋成為「常」。因為世間任何現象都是無常的,涅槃跟任何現象都相反,是常。它永恆如此,從來不生,所以永遠不滅。

再者,涅槃極樂,這種樂是什麼樂?叫做無受之樂。我們所有的幸福和快樂,佛法都把它歸到五蘊裡面的受蘊。受的意思就是感受,身心兩方面的感受,外界的某種刺激在內心生起一種感受。比如說你的事業成功了,所以內心感到非常喜悅,非常滿足,這是一種受。但是這種受要藉助一定的條件,而且是無常的。涅槃不一樣,它的樂是無受之樂,不是因為受到某種刺激以後才產生,所以它不屬於受蘊。但它又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樂,這種樂因為跟常人所享受到的快樂比較相近,但是又完全不同,所以是沒法描述的。《解深密經》中解釋說,沒有吃過石蜜(大概是礦石狀的一種蜜)的人,你給他解釋石蜜是什麼味道,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解釋的。有一次我去韓國出訪,一個韓國學者聽說四川的美食很出名,問我特點是什麼?我說麻辣。他說辣可以理解,但是麻究竟是什麼味道呢?他沒有吃過麻,確實沒有辦法給他描述清楚麻是什麼味道。但是麻的味道確實是有的,不能說沒有。涅槃也是這樣,享受到涅槃的人感到極樂。因為解決了無始以來的很多問題,他感受到極度的幸福和快樂,他的快樂又不像經過刺激的快樂,是很平靜的,是非常清涼的。《涅槃經》描述有八種性質,主要的是清涼、解脫。總之比世間通過任何感官途徑和意識途徑所得來的快樂還要快樂,比在禪定裡面所得到的任何快樂還快樂。佛經裡面講世間最大的快樂是第三禪的快樂,身心兩個方面都快樂,身體清涼,感到十分快樂,內心也非常快樂。初禪具備身體層面的快樂,不具備心的快樂。二禪主要是心的快樂,不具備身體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也是無常的,只有入定時有,從禪定里出來就沒有了。也不能保證可以永遠保有這種快樂,因為進入禪定有各種各樣的條件限制,例如旁邊有噪音干擾他就可能不能進入禪定,生病、身體不適也會影響禪定。所以禪定的快樂也是無常的,是要藉助一定的條件。但是涅槃不需要任何條件,不需要禪堂,不需要寺廟,任何時候都可以是禪,走在路上可以,躺在被窩裡也可以,熟練的人甚至看電視也可以,跟別人談話也可以。它不需要任何的條件,只需要有「心」,只有完全熟睡以後不可以,但工夫好的人是不需要睡眠的。令人獲得這麼大利益的技術,當然是無價之寶。它的價值不是拿黃金、寶石可以衡量的。所以《金剛經》中講到,拿多少七寶布施都不如聽聞這部經的一四句偈的功德大。這是因為涅槃的性質截然不同。它是無為法,是永恆的。拿生滅、無常的價值跟它是沒有辦法相比,因此涅槃的價值是沒有辦法衡量的。

當一個人證得涅槃妙心,具有這三種功德的時候,他的人生當然極其幸福,不虛此生。即使一分鐘嘗試到涅槃,也是極其幸福、極值得慶幸的事。涅槃這件事情,從理論來講非常容易,因為這個智慧是人人本來具有的。對人來說,禪定不一定具有,神通不一定具有,但是證得涅槃的這種「涅槃智」是本來具有的。禪宗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個理論,叫做如來藏緣起說,這個理論最過硬的經典依據,就是《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里記載的:如來成正覺時這樣感嘆,怎麼這麼奇怪啊?眾生本來跟我一模一樣,本來具有自然智、一切智、無礙智這三種智慧,只是被妄想遮蔽而不能顯現。一旦離開妄想,這三種智慧便會自然顯現。我認為這三種智慧是一種,即自然智、一切智。

本文出自陳兵居士的開示。


你以為是我的這個身體,其實不是我。。。就好像你玩電腦遊戲時,遊戲裡邊那個幻象,其實不是你,現實世界的你也類似於電腦遊戲的那個幻象。。。又好比惡夢醒來,快樂油然而升起。。。。


第一句:

有人說當證得無我境界之後,會體會到世人的快樂和痛苦。。

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你證不證得無我的境界都會能夠體會到世人的快樂和痛苦,就象你看悲劇就會哭,看喜劇就會笑,看到別人痛苦,你也會覺得難過,看到乞丐就會想要給錢,看到別人出車禍,你甚至有可能會感覺到自己身體有想似的痛感……這是人類學習的一種方式,我們看到別人做一件事,即便自己沒有重複同樣的動作,但實際上在頭腦中已經學習過了一次,看到別人有痛苦,我們就會感受到痛苦,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除非他身體上有功能上疾病,比方說有的人沒有痛感,這是一種疾病,沒有痛感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精神上的問題……

OK?所以這句話有完全是誤導,結論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體驗到世人的快樂和痛苦,無論你是否證得了無我。

但是,證得無我的人,感覺更為敏銳,無論是對痛苦還是對快樂,感覺都更為敏銳,而且不會執著於「只有我一個人痛苦」的感覺,這是跟絕大多數人不同的,痛苦時他知道一切眾生都與他相同,每一個人經歷同樣的事都會痛苦,不會在心裡說「媽的,就我倒霉,就我最痛苦」,然後他在修行的路上,他也許會想「願我能夠承受一切眾生同樣的痛苦,讓一切眾生免除這些苦。」,他也不會把同樣的痛苦施加到別人身上。這裡要說明,證得「無我」,並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在證得「無我」之後,修行的路還有很遠,「無我」僅僅是修行的一個門坎,證得無我只能說見到了佛門,如果連「無我」還沒有證得,其實是不能夠真正了解佛法的,所以中國的禪宗在證得「無我」之後,還需要繼續保任,就象六祖慧能,即便得五祖法印,仍舊努力精進地修行十幾年才正式下山出家開壇講法。

第二個問題:如何通過意志讓世人離苦?

任何人都無法能過意志力令世人徹底離苦,就好象釋迦牟尼佛無法通過意志力讓你徹底離苦、六祖慧能無法通過意志力讓你徹底離苦,甚至嚴格地說沒有任何人能夠讓你離苦,你是否能夠離苦完全取決於你個人修行的精進程度。《易經》說: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在離苦的這條道路上也是如此。

記住,沒有任何人能夠通過意志讓任何人離苦,因為苦的來源是在內心的貪婪和執著。

第三個問題:如果世人的痛苦大於快樂,如何選擇體驗快樂,遠離痛苦?

釋迦牟尼佛曾在《大念處經》中說過,四念住是離苦的唯一法門,你只有通過學習和不斷地修持四念住,才有可能真正的離苦,釋迦牟尼佛也好,六祖慧能也好,孔子也好,老子也好,他們都是把他們的修行體驗,對世界的理解,認知,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給我們,現在被稱為「法」,但是如果只是知道了「法」,而沒有將「法」應用於生活實踐,人類是無法離苦的,別說人類這麼大的話題,就是我們個人也是無法離苦的。

第四個問題:開悟,真的比凡人更快樂更自由嗎?

這要看你對快樂和自由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認為有錢,有地位,隨心所欲等等就會快樂和自由,那麼開悟無法使你更快樂和自由,開悟的自由在於「從心所欲不逾矩」,在於不再被任何人操控,甚至不被自己的慾望、情緒所操控,能夠正確地面對,能夠智慧地處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幫助自己活得象太陽一樣——在自己活得鋥明瓦亮的同時將別人照亮,不再貪婪,不再執著,安守本份,內心更為喜樂和自由,不受任何人、事、物、境遇、情緒的困擾,更智慧,也更有正知見。

他不一定更有錢,也不一定會更有地位,也不一事實上會更有名望……因為他不執著於要獲得這些,他更關注的是內心的喜樂,不會去迎合,也不會去操控,他能夠獲得世人想要獲得的這一切,但是他不想去在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隨順自在。這是真正修行者的快樂和自由。


「無我」在目前的宗教語境下是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原始佛教所指的「無自性」,另一個是大乘所指的「無自我」,或者說「自我沒有存在的意義」。

所謂「無自性」是指事物的屬性和價值不是由其自身所決定,而是由其緣份(觀察者、需求者等)來決定,隨緣份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一瓶水,在平時不過是幾塊錢的飲料,但在沙漠中則是珍貴的救命的資源。人也是如此,在兒女眼中是父母,在父母眼中是兒女。正因為「無自性」,所以世界上沒有價值的絕對判斷度量標準,一切都是相對於緣份而言。證得這個「無我」就能徹底斷我執我慢,不會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別人,也就解決了你和世界的衝突;和他人的衝突。最後你還需要證得涅槃來解決你和自身的衝突。

而」無自我「是指」自我「不存在,或者說」自我「沒有存在的意義,結合」空性「理論,大乘最終所要導出的結論是」自私無意義「;「自我所有無意義」,你對你的身體、你的財產的擁有也就失去了正當性。你只有成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才能證得成佛,這樣的「無我」能證得嗎?我覺得是可笑的!有誰會在被殺戮、被搶劫、被強姦的時候感到快樂的?


證得無我不是快樂,是清凈。


沒證得無法評論,只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許多世間的快樂都不稀罕,苦苦變苦行苦你百度下。

佛可以遍知人的感受,但是人無法體驗佛的境界,佛那個水平我不知道是什麼樂,但是沒有苦了,你再快樂還是有苦,佛沒有苦,沒有苦是什麼世界?還用談樂嘛?

自在是必須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光一個神足通你說有多自在


我們所有問題都來源於煩惱,而一切煩惱的根本就是來源於我執,(執著自我)

簡單的說,每次遇到麻煩及問題,都離不開下面的幾個名詞:我的尊嚴、我的面子、我的需要、我的感受…………

看到了嗎?一切都是來源於「我的……」

更麻煩的是:我是誰?

這一秒的我是我?還是前一秒?我們的身心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試問那哪個才是真正不變的「我」?

所以,一般人所謂的「我」,只不過是個假象而已。就像燈光其實是不斷的閃滅,但是太快了,反而讓我們覺得它一直亮著。

因此,苦逼的地方就在這裡了:

我們執著的自我其實是個假象,根本不存在。我們為了維護這個假我而受了無盡的苦難。

所以,無我的人快不快樂?他真的快樂,因為這個快樂並不是建立在痛苦對面的快樂,那種快樂是短暫的。

或者,更正確的說,他是不會再感受任何的痛苦。哪怕外在條件在痛苦,他也不苦。

並不是麻木了,而是清楚的知道在外的痛苦,但自己的心卻不為所動。

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並非沒有泥,而是不被泥染了。

這是何等自在、清爽的心境呢?

(補充:無我並不是把「我」消滅掉之後,達到一個叫「無我」的境界。而是本來就沒有這個永恆不變的自我!

一旦看清這個事實,就是所謂的無我了)


未得聖境,不作聖解,恕不奉告。


問題實在太好了,最近對「無我」有這樣的體會,即當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其實就是周易中的「謙」卦的境界,書上曾說「謙卦六爻皆吉」。


佛知佛見,我知道,聖言量我也認可。不過有些人老是說:」我談道理「如何如何?我執是如此的重。老是」我「這麼想,」我「這麼認為,一點用都沒有。說什麼涅槃是怎麼樣的。會怎麼樣?你又沒涅槃過怎麼能知道。如果真涅槃了,怎麼可能還在這裡打字呢?我看了上面的幾個答覆非常好。摘錄幾個:」因為一起痛苦 生死 流轉 輪迴 的根源 是我執「」未得聖境,不作聖解,恕不奉告「」執智為障「特別願意回答這種能彰顯自己高深莫測裝逼不漏痕迹滿足好為人師的慾望且沒有具體結論的問題了!!!執智為障這個名字起得好。


證到初果就有現法樂住,那種喜悅是難以言說的。現在人們往往誤以為這個時代不可能證初果,推薦致光法師的著作《定慧之路》:這個時代,證初果完全是可能的!


有人說當證得無我境界之後,會體會到世人的快樂和痛苦。。這個前提是否正確,

如果正確,如何通過意志讓世人離苦,如果世人的痛苦大於快樂,如何選擇體驗快樂,遠離痛苦?

開悟,真的比凡人更快樂更自由嗎?

1.無我的境界,對應的就是理事無礙,是在觀行位次的前提下更進一步,我們現在的時間是距離佛陀已經3000年了,根據佛經裡面的預言,這個時代能夠得到觀行位次利益的眾生大概比市長還稀有,全球大概不到1萬人,所以要麼lz幸運到家了竟然遇到這種高人,要麼就是文字般若,畫餅充饑罷了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地藏占察經,無量壽經,佛說法滅盡經

2.開悟,當然比凡人更快樂,在一乘經裡面,阿羅漢之前都是外凡位,羅漢到地前菩薩都是內凡位,如果po主說的開悟是聖人果位,當然比凡夫快樂不知道多少倍,就算天人也不能比美,然並卵,除了了解下,並沒多少人可以今生可以證果

求道者如牛毛(千萬,過億)得道者如牛角(只有2個)

蓮池大師打過比喻,有3次大國王的福報,7次狀元的智慧才有可能證果,po主可以搜知乎裡面那些天才高智商的經歷,那種程度也不過勉強有點可能罷了


因為一起痛苦 生死 流轉 輪迴 的根源 是我執


因為滅了苦因,生不出苦果。


這是我最近在體悟的問題,可以從求證過程來回答一下。希望得到指正。

當我們的心足夠柔軟,鬆弛,整個人處於一種大慈的觀照中(有點像母親哄孩子睡覺的狀態),有那麼一瞬間突然發現心柔軟到最後徹底沒有了,我認為的所謂的「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執,這簡直太可怕了,近乎崩潰。「我」所存在的基礎都是假的,平時總是說都是虛妄,等真發現真的是虛妄的時候簡直無法接受。花了兩三個小時才恢復過來。

後來明白這只是我們的凡心,還不是所謂的「我」。害怕的那個才是「我」。心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執,我們總是通過執於外物,來體現有我的存在。總是想通過抓住某樣東西,來反證,來體會我是存在的。這太可悲了,推測如果證得無我,那種體會應該是一種悲憫的狀態吧。


誰告訴你會更快樂的,無我境界已經不用快樂了


推薦閱讀:

請問運動手環可以開光嗎?
受持八關戒齋時,用什麼洗澡?
認為如來藏是外道一般是不是南傳的?
佛教徒祈願有用嗎?
從十二因緣來講,修行者破掉無明後還有沒有中陰身,如果沒有那麼還剩下什麼?

TAG:哲學 | 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