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庭堅的詩詞很少被選入語文課本?
這幾天看歷代文學的相關資料,回想自己上中學的時候留下的一些印象,不禁有這樣的困惑:
在本人當年(今年大四)所學習的中學語文教材里很少有黃庭堅的詩詞。但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又比較重要,為什麼教材沒有選擇他的詩詞呢?
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涉及到「詩分唐宋」和黃庭堅與宋代詩壇,涉及到語文課本的標準、導向與教育意義。
山谷詩代表了典型的宋詩特色,「三以」,讀懂難、賞析難、傳授難。
讀懂難,主要是用典多、用字講究,無一字無來處。即使現在注釋完備、參考資料齊全,一般讀者也很難讀下去。即使是其「小詩」,也有很深的內涵可以挖掘。現在即使看其三家注,也讀不懂,更不用說直接讀原詩了。
曾在大學課堂上領大家學過一首詩,但是光從頭到尾 光字詞解釋一遍,就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且單個字詞好解釋,放在全詩來看,跳躍性大,往往做不到「瞻前顧後」。
另外黃山谷思想內涵豐富,詩歌內容精神,單靠注釋也不能窮究其義理。當然,莊子文章也難讀,但是也入選,這就牽扯到下面原因。賞析難,詩歌鑒賞要比文章鑒賞更要有「體味」的功夫(個人觀點,治文章者勿噴)。而典型的宋代詩歌鑒賞起來普遍難度偏大。儘管現在不少宋代詩歌選本評本,但是宋詩之美需要平心靜氣、凝練歲月、學識紮實等等條件具備後,才能深刻體悟。
例如,單從語句來講,白詩「床前明月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輔之以思鄉情懷與李白個人遭際便容易理解;而「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這句代表性的句子,讀起來不流利、不順暢。這對習慣了盛唐詩歌的讀者來說,獲得美感確實挺難。更不用提深究其內容思致了。傳授難,上文稍有提及,現在教育模式,傳授宋詩,尤其是黃詩,是有困難的。整個社會都是浮躁的,這對詩歌接受,尤其是宋詩,是一種災難。大家傾向於好讀的,一念、一看、一想 便有感覺的詩,或者句子。這對山谷詩來說,只能是明白曉暢的詩歌佔了優勢。但這也只是其滄海之一粟而已。當然,本來宋詩接受史上,本來就是唐宋詩歌此起彼伏的(清朝除外),可能現在這個時代不適合吧。另外,「讀」是一個問題,「教」也是一個問題。怎麼把其中複雜思想和詩法精髓講出來,也是考驗教材編寫者和老師的能力的。反正我在大學課堂上講黃庭堅詩作原文的時候,台上台下都是異常痛苦的。更不用提小學與中學的教育方式了。簡單理解就是,中國好的詩詞實在是不缺,例如賀鑄、吳文英、張炎等的詞貌似也很難在教材里看到,更別說號稱詞家中興的清代文人作品了。至於說黃庭堅,記憶中應該是有一到兩首詞在教輔書的詩詞鑒賞題里碰到過。實際上,光是《全唐詩》就將近四萬首詩,多的是沒法上教材的……
我想來瞎說一氣
首先要分析為什麼教材上黃庭堅的詩詞不多
就要知道【教材的意義】是什麼教材首先得具有【教育意義】對吧得具有【導向作用】對吧得考慮【大多數學生】對吧教育意義和導向作用在很多方面有重合
比如引導學生思想比如體及作者感情比如樹立正確觀念無可厚非,黃庭堅的部分詩詞當然具有以上作用
那麼問題出在哪
就出在第三方面【大多數學生】那我就作為這個【大多數學生】來談談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黃庭堅的詩詞首先極富【理趣】
無論是從整體還是剖析層次但是在課堂上,想要去剖析這個【理趣】卻是要花很大的功夫的當一個老師一層一層一層剝開他的心的時候卻發現底下的學生眼裡全是無辜有什麼意義
好的,【理趣】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黃庭堅的詩詞還富有【禪意】
這就更難了【禪意】應該怎麼教(陰平)授?不能教(陰平)授【禪意】說白了,只能靠【悟】而在課堂上短短几十分鐘內,想要悟出禪意那太困難了至少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太困難了教材這樣的,放在課堂上的,具有教育和導向作用的東西
教材所作用的對象是學生如果學生都不能全部或者大部分領悟那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至於黃庭堅的歷史地位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講述並非只有詩詞一種有一首,本來教材就沒多少詩詞。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紅霓。又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確實不多,我回去翻了下我那個年代的課本(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人教版的教材),我發現就只有初中選了兩首,好像還是作為附錄:
登南禪寺懷裴仲謀
茅亭風入葛衣輕,坐見山河表裡清。
歸燕略無三月事,殘蟬猶佔一枝鳴。
天高秋樹葉公邑,日暮碧雲樊相城。
別後寄詩能慰我,似逃空谷聽人聲。
鄂州南樓書事(四首其一)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
推薦閱讀:
※本科工科研究生學文學是怎樣一種體驗?
※你最喜歡的詩是什麼?
※《史記》里有哪些不易發現卻有意思的小細節?
※有哪些故事講 「奇妙的店」 ?
※網路文學現實主義題材有哪些優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