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的說法?
不是農民種田,是誰種田誰是農民。
當官的是領導,車間的是工人,教書的是老師,販東西的是商人。所以你不種了還會有別人去種。另外就不要反駁她了,在你看來是一個道理,在她是一個對自己地位的維護。她老了,你又不能帶她去看一個更大的世界,就不要去破壞她自己的世界了。
這種問題我真是經常碰到。
附近的農戶來我們示範園參觀時,經常穿著個拖鞋,露著個大肚子,邊踢拉的走邊叼著個煙一定要不停的捏我的番茄。我不止一次的強調,大爺,你注意點好不好,這兒到處是監控,來來往往的這麼些人,你這樣不彆扭啊?有些人就急了,我在家就這樣,怎麼你這麼多規矩。要麼就是,我不捏你的番茄,怎麼知道好壞,怎麼買你的種子。有時真能把我堵得慌。答主真的不想理他們,但好歹也算是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總不能把人家關在外面吧。只好硬著頭皮的領著轉兩圈打發走人。但後來答主發現,那些不講究的農戶後來漸漸的知道穿的整齊來示範園,也知道不隨意亂動我的番茄。問他們怎麼不和以前那樣啦?他們都說,看你們這兒弄的這麼乾淨,我也不好意思穿的那麼邋邋遢遢的了。
其實這個故事就和題主的一樣,肯定是彼此價值觀產生衝突,否則那麼大年紀的奶奶怎麼會和孫兒說那樣的話。而我們天生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也都有一顆普渡天下的心,都想通過自己的說辭獲得他人的認同,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所以奶奶和題主有分歧正如農戶和我分歧一樣,就算我知道我是錯的,但我是你的長輩,你指責我好讓我下不了台,一旦找不到合適的台階,人總會找各種理由來辯護自己。甚至是旁人認為的無稽之談。其實這種事不用辯論,多關心關心奶奶,多領奶奶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感慨這花花世界都來不及,哪會糾結那點一畝三分地。老人家是需要陪的。如果題主非得糾結這些,那下次聽到奶奶說這些的時候,就附和兩聲好了。老人家忙活了大半輩子,該讓她老人家享點福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少點爭執總是好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說這話的人,一定是有潛台詞的。一般來說,潛台詞就是,所以我們農民很重要之類的。其次,這話字面上意思對的。但是邏輯方面來說,非P推導出非Q,說明P是Q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農業農民是我們生活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生活依舊需要其他的必要條件,因此農民的重要程度也和其他工種一樣。(那麼這樣推導下了,農民又成了普通群體)。最後, 孟子曾經反駁過農家。單靠農業是無法生存的。農業只是社會分工的一個工種,重要性方面和其他無異。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力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PS:不需要反駁,應該說,你說的很對。所以我們用貨幣肯定了農民的勞動。
身為城市人,我也曾經覺得這種說法無懈可擊,直到我看了一位經濟學老師寫的書,裡面的觀點讓我虎軀一震————工業的發展使「農民」在「農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下降,今天的「農民」僅僅是「農業」的一環而已。
今天的農業是很依賴科技的。水利,化肥,農藥,農機,抗寒技術(比如溫室大棚),優良種子的研發和培育,優良品種的研發和培育,飼料的升級......諸如此類,方方面面。「農民」在糧食生產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而「科技」在糧食生產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
而現代科技的重頭,還是城市。現代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多數誕生在城市中。大多數科技人才,是這裡培養出來的。
再說,城市人吃的糧食確實是農民種出來的,但農民生活必需的很多東西也確實是城裡人研製和生產出來的。農民和城市人都是勞動者,二者應該是互相需要和互相協作的關係,而不是誰以誰的恩人自居的關係。
在工業時代,如果農民還在認為「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那麼農民就把自己的重要性誇大了。未來會有機器人的…
而且並不是在每個地方,農民都和貧困畫等號
——來自暴米花super watch
這個題目好有代入感,讓我想起我母親跟我講述她小時候的經歷。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引入了一批紡織廠,工人的孩子和農民的孩子在一起上學。經常爭論的話題如下:「沒有我爸媽種田,你們飯都沒得吃!」「沒有我爸媽織布,你們衣服都沒得穿!」關於誰更重要的問題,天天都有人爭論,站了隊伍之後的爭論更加激烈。其實答案就是,哪個稀缺,哪個就更重要。豐衣足食的今天,不用擔心下一頓飯沒有著落的生活中,我們會覺得,能上網的電腦其實挺重要的。
本人是學農業滴,真的已經無力吐槽了,這位奶奶說的對呀!真理呀!為什麼要反駁呢?現在真的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么?怎麼利用最有限的土地種出更多的糧食來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吃這個真的是很頭疼的問題。這不是大道理也不是什麼空話假話,只不過是很多人沒有深入地接觸「種地」這件事情,從小不缺吃穿從沒挨餓,不懂也想像不出來沒有人種地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看什麼評論說奶奶不容易就讓著奶奶之類的,不要反駁不要頂嘴,這真是~唉……
都說是你奶奶的觀點了,何必去跟老年人反駁呢。其次,等到什麼時候種田不再是農民專營的事,則證明農業生產真的進步了,那時候農業工人就跟其他工種一樣,就是個職業而已。
為什麼要反駁呢?如果反駁的過程與結果是對雙方都無益,不如言語上妥協不更好。就像我的爺爺也曾說過這類話,在他們看來糧食便是一國之本,也話從某種程度來說沒有什麼錯。
為什麼要反駁老人家的話?老人家大多數固執的很,別較真,那是你奶奶。
自己知道不對就行了
你奶奶應該是經歷過中國歷史上艱難歷程的一代人,當時的情況就是農村節衣縮食,供給城市,自己都活不下去,還得被強制繳納公糧,養活城市,可能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交公糧,這是其一; 其二,也正是中國這麼多年的這項政策,為了城市發展,中國的糧價長期保持低位,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資源無法在農村彙集,導致農村發展緩慢 其三,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衣食住行乃人之根本,只要人活著,各行業都可再構建出來,所以如果各行業只允許選一個保留的話,必是農業無疑。 其四,國內素來喜歡相互鄙視,有錢的鄙視沒錢的,城市鄙視農村的,沿海的鄙視西部,上海的鄙視非上海,香港的鄙視內地的等等。大家都知道沒什麼意義,鄙視了又不會讓你多賺一毛錢,多長一塊肉,可就是喜歡這麼干,說到底還是錢多了,素質沒多大提升,把原來的本質暴露了。 最後,沒必要反駁你奶奶,沒有為什麼,只因為她是你奶奶
人家城裡人買糧食又不是不給錢,好像人家白要你的糧食似得,天下又不是只有你這裡有糧食,而且你種糧食不也是為了交換城裡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衣服,電子等)嗎,咋一看貌似還真有理。但是一旦這話說出來,就說明這肯定是個沒文化的普通農民。其實要是沒有這麼多農業人口無法安置,中國早就可以全國普及機械化農業了。
對的,是你們辛苦種田產出糧食提供社會,但是沒有你們這些人種田,會有更多的糧食以及更少的人口負擔。
所以這才是第一產業,雖然經濟效益不行,卻是國家社會的基本功
為何事事都要反駁?老人家在當今也只能這樣找存在感了,順著她的意思哄開心不就好了
所以我們都把農業叫做第一產業
這怎麼反駁?
事實上是農民不種田,餓死的只能是農民。說得很對啊,為什麼要反駁呢?
沒有農民,誰給你種糧食?沒有鐵匠,誰給你打鋤頭?沒有工人,誰給你造農機?沒有科研人員,誰給你改良種子弄化肥?
沒有商人,你怎麼把產品賣出去?沒有官員,誰給你發補貼?………是吧?
的確不需要農民啊,中國需要的是農業技術工人。所以,把土地交給公司去運作吧!!農民在土地上,既浪費了土地又浪費了農民的勞動力!!
首先,農民完全不種田是不可能的,難道農民自己不吃嗎?其次,即使假設農民只種植足夠自己吃的糧食,那麼農民從何處獲得收入來滿足本身的消費需求?醫療、教育這些你不會真的幼稚到覺得國家會給你包了吧?所以如果中國農民不種地,那麼後果就是第二、第三產業從業者只能購買相對昂貴的外國糧食來吃(稻米、土豆、其他雜糧等),生活成本被推高。附帶效應是逼迫更多有能力的人移民海外。而中國農民,則會徹底淪為世界上最沒用前途的一群人,永世不得翻身
推薦閱讀:
※小朋友在學校被同學打了 家長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呢?
※如何幫助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孩子?
※家長如何面對幼兒園老師冷落邊緣化自己的孩子?
※北大張喬峰,在家教育孩子,不去上學,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孩子放學,你是早接還是晚接,竟然會影響孩子性格?